地藏经十三品,此第十二品。佛、法二宝已讲完,且地神发愿拥护学佛修法者。
此品是僧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佛、法二宝和合,出生无量功德,是名僧宝。此品谈僧宝具无量功德,利益众生,若见若闻,皆得利益。僧宝指地藏菩萨,故名见闻利益品。
佛宝属觉,觉则诸法现前;法宝属理,解理生智便是佛。非佛无以觉法;非得法无以成佛。佛、法不能相离,所以佛、法和合,出生无量功德,名曰僧宝。
当尔之时,世尊从顶门上——佛顶最上,更无有上;表佛、法和合,出生功德,此功德最上,更无有上。‘放’者,出生也。百千万亿大毫相光,表佛、法和合,出生无量功德,一一功德,皆具法身德,故名大;一一功德具解脱德,故名毫相;一一功德,皆具般若德,故名光。如是大亳相光,即三德秘藏。佛、法和合,出生无量三德秘藏,以赞扬地藏菩萨僧宝功德,见者闻者,获大利益。
指法之辞。
指布施。白是诸色之本,布施是诸法之本,内舍悭贪,外利众生,能到彼岸,具解脱、般若二德,故名白毫相光。
三檀等施,三轮体空,见布施实相,具三德秘藏,故名大白毫。
瑞者,吉祥也。持戒清净,恶止善生,一切吉祥。
指见尸罗实相,具三聚净戒,故名大。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是故具足持净戒。”
指忍辱。忍则诸恶不生,烦恼不起,如白玉无瑕。
指无生法忍。见忍辱实相,具无量功德。
指精进勇猛,修行一切善法。精而不杂恶法,进而不退善法。
指身心两忘,不见有精进相。离妄名精,悟理名进,故名大囧珐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然心不起,精进无有涯。”
指禅定。青属东,东方是群动之首,动中有不动,是定亦然。对境心不动,是名定。
指佛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即首楞严定。
指般若——能空一切相,破一切执,成一切智,到涅槃之彼岸;如碧玉,一切玉中,最贵者。
指出世般若。般若为前导,导一切法到彼岸,周遍法界,无一法不是佛法。
指方便。能令众生祛黏解缚、断惑证真,如红光照大千。
指一乘方便。能令三乘人,开权显实;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指愿。发愿入生死,度苦厄,是艰难之事;如绿叶荫覆群生。
大愿度生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而付难。
指力。以神力度人,离苦得乐,如金宝。
指佛十力。具足度众生之力。
指智度。佛法大海,惟智能度;如庆法云,覆生死海。
指一切种智。庆法界云,荫涅槃海。
指慈。能与世间种种之乐。
指无缘大慈。与法界众生出世之乐。
指悲。能拔世间种种之苦。
指同体大悲。能拔分段、变易二生死苦。
指喜。随喜别人种种功德,如日光照大地——万物温暖。
指大喜。众生先成佛,我则大喜矣!如地藏,“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如阿难,“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如大日轮,普照万物,悉皆果熟。
指舍。怨亲俱舍,心月清凉。
指大舍。所有一切功德,舍与一切有情。如大月轮,普照大地,皆得清凉。
指三乘菩提,如登法王之殿。
指一乘菩提——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指三乘涅槃,覆生死海。
指大般涅槃,覆法界海。
世尊在天宫上,最初含笑、放种种光明云、出微妙音,赞叹众生本具之性德。
现在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出微妙音,是赞叹众生的修德。菩萨从性起修,修德有功,性德显现,自性出生无量功德,能利益无量众生。
前者性德,众生本具不假修成。
后者修德,须仗佛力、法力,见佛闻法,佛、法和合,事理圆融,方能出生无量称性功德,充满法界,利益有情。
所以如来,从顶门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又出微妙音,告诸在会大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吾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修成如是等功德,利益人天之事;乃‘不思议事’——指地藏菩萨具不思议神力,分身十方,拔三途苦,与人天乐事。
‘超圣因事’,指地藏菩萨具不思议智力,说种种法,能度三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事。
‘证十地事’,指地藏菩萨,自证十地,又能化他证十地事。‘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指地藏菩萨愿力,能助众生不退转无上菩提,毕竟成佛事。
天宫法会,唯观世音菩萨与地藏菩萨德业相齐,所以观世音菩萨出来问法。
‘观音’是南海普陀观世音,是大悲救苦观世音,与地藏愿力相同。
世尊,地藏大菩萨,具大慈悲心、大愿力,怜愍造罪受苦众生。在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度生利他功德,及不思议神力,救苦之事。
赞莫能穷之文。
观音菩萨在忉利天宫,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同时赞叹地藏菩萨。佛佛道同,一佛赞时,佛佛同赞。如阿弥陀经:“十方诸佛,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无异。
观音又言:正使过去佛、现在十方佛、未来诸佛,尽说地藏利生功德,犹不能尽。利生功德,犹如涌泉,滔滔不绝,如何能用言语说得尽!可知地藏从性起修,行山高逾须弥,愿海深过溟壑;况智慧神通,皆不思议,周遍法界,妙用无方,奚能以言说称量哉!
刚才又见世尊,从顶门上放种种大毫相光,预备又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等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神力,如何利益人天之事。对众宣扬,令天龙八部,瞻礼地藏,皆获福利。
赞观音利生之文。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常游化娑婆,所以汝与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大因缘。若天趣、若龙趣、若男、若女、若神道、若鬼道,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而称观音圣号者;见汝形而礼拜观音圣像者;恋慕汝而心心忆念观音功德者;赞叹汝而受持读诵观自在章、耳根圆通章、普门品,为人演说者。如是等辈,向汝种善根,跟汝学习,仗汝神力,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初则菩提心不退,次则菩提行不退,三则菩提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世世常生人天不堕恶道。在人天道,修诸善法,具受微妙法乐,直至因圆果熟,遇佛出世,均受当来成佛之记。’
许说之文。
先救天苦之文。
佛告观世音:‘未来现在,所有世界中,有天人享受天福,不知不觉天福享尽,当时五衰相现——一者头上花萎,二者不乐本座,三腋下汗出,四衣服蒙垢,五天女舍离——不久命终,随业受报,应堕三恶道者。’若不求救,决堕无疑。
获救之文。
如是天人,若男(天子)、若女(天女)——指欲界六天,皆有男女——当五衰相现时,还可以救。怎么救呢?只要见地藏菩萨像,至诚归依地藏菩萨;或闻地藏名号,一心称名忏悔宿世罪业;仰仗地藏神力,宿业消除,霎时罪灭福增——增加天福、再续天寿、复享天乐。罪业消除,故永不堕三恶道受报。娑婆百亿帝释,有一帝释,五衰相现,寻诣佛所,求哀请救,佛为说法,便得见谛;衰相一时皆灭,重获天福,欢喜踊跃,以爱语伽陀赞佛:“大仙应当知,我即于此座,还得天寿命,唯愿尊忆持。”
上来归依称名,尚增天福永不堕恶道,何况见闻菩萨以后,日日香花供养、衣服饮食奉献、宝贝璎珞布施,至诚供养;物供养、身供养、心供养、如法修行供养。仗菩萨神力、愿力,及自供养力,所获功德福利,现在未来无量无边了。
复以救天苦之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一切世界中,所有六道众生,其临命终时,若得闻地藏菩萨功德洪名,一声功德洪名,历历然入其人耳根。耳闻心知,心知方能耳闻,其人心内有菩萨名号,便有菩萨功德神力;仗菩萨功德神力,将其心内,所有业障种子,如汤销冰、如明破暗,破尽无余。此人永生不造业,不再历三恶道受苦。
此乃地藏僧宝神力,从佛、法两宝和合而生。
上以闻名,尚有如是功德,何况塑像功德呢!
临命终时,最好父母眷属,将命终人的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尽行布施;舍与塑画地藏形像,留存世间,受人供养,其功德更大。
更使病人未终之时,其眼能见、其耳能闻,知道眷属,将自己舍宅、宝贝等物,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则病人心内,八识田中,自然有塑画菩萨善根种子,此种子渐渐增长时,其威力不可思议。
是人未合即死,而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塑画地藏僧宝功德之力,寻即病障消除,速得痊愈,而且增益寿命,长寿在世,修诸善法。
是人若是业报,今生福尽命尽,不可再住世间,应该舍寿。即承斯塑画地藏功德力,所有一切罪障、十恶业障,合堕三恶趣者,一律消除,剩尽无余。命终之后,又承斯塑画功德,即生人天二道,善根增长,常修善业,受人间、天道胜妙之乐。
复以病苦之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婴儿在襁褓时,须饮母乳,有的饮三年。所谓“三年哺乳,十月怀胎,母恩也。”能不回忆。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或祖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同胞之亲,是人年既长大,念此身之所从来,无不忆念生身父母,及忆想同胞兄弟姊妹。如是亲眷别后,到底其识神落在何趣?(指六趣。)生何世界?(近指各国,远指十方世界。)生何天中?(指六欲天。)
欲知亡眷,落在何趣,令自心安,唯一办法,塑地藏像,一瞻一礼;念地藏名,七日不退初心。如是闻名、见形、瞻礼、供养,七日一心、一心七日,打成一片,至诚所至,玉石为开,无不感应。故以七日为期,如是七日又七日,直到感应为止。
此乃眷属蒙益之文。
若能七日闻名、见形、瞻礼、供养不退初心,亡者眷属,假如因宿业而堕恶趣者,计劫受报,仰承阳间男女为父母、兄为弟、姊为妹,塑画地藏形像,及瞻礼功德,寻即解脱恶趣之报,生人天中,受殊胜微妙之乐。
所谓‘福不唐捐’。是眷属自己已有福力,生人天受殊胜妙乐者,即承此间男女代其塑地藏像,瞻礼功德,从人天胜福转增为三乘圣因,乃至毕生死苦,其福不尽,故云‘受无量乐’。
上来冥益,未能亲见亡眷生处,欲得显益,须要更进一步。三七日中,一心恭敬、瞻礼地藏,至诚念菩萨名号,念到万罪消除,万福骈集,此时感应道交,见菩萨现无边身,遍满虚空——虚空即法身,法身无相,能现一切相;法身无声,出大音声,具告是人眷属生界。
凡夫有漏不能入三摩地,亲见眷属生趣,唯有在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行人神识,到诸世界,与亡者眷属会面相见。
此乃菩萨度生成佛之文。
上来礼念功德回向先人,未尝为己事打算。除利亡者之外,更应为自己生死设想,求今生见谛。每日至诚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实行修称念法门,念念相续、念念无间,念成一片,念到一心不乱。又仰仗菩萨神力外助,己力、他力和合,菩提种子容易萌芽,善根容易增长。堪称佛子,成就法器。
此时菩萨观汝善根成熟,有进无退,是佛门的栋梁,即遣所在土地神、宅神、地方势力鬼终身卫护,令汝一生衣服丰足,无诸疾苦。乃至世间横祸、灾难,亦不入汝门,何况及身。既无外患,又得菩萨护念,自己精进,终有一日,蒙菩萨摩顶,授当来圣果之记。
地藏菩萨是大愿王能满一切愿。因能满众生之愿,所以名大愿王。复以礼念之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修行者’。修行全凭愿力,所以发愿要紧。
(一)欲发广大慈心。以无缘慈,遍缘法界有情,发愿救度一切众生离种种苦。众生苦尽哪时休?四弘誓愿,属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
(二)欲修无上菩提,则一切不管,万缘放下,不著有无,凡圣情忘,勇猛精进,直趣菩提。如古人云:“修行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一切是非不管,直趣无上菩提。”四弘誓愿,属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
(三)欲度自己出离三界,早日解脱生死,破除九十八使见思二惑。四弘誓愿中,属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
上来三愿皆美,但做事要有步骤。欲得成就,须假外缘,如万物生长,必假日光之缘;欲度大海,必仗舟航之力。佛种从缘起,但因无缘,难得成就。今日很好,得遇地藏愿王,愿力最大,能满众生之愿,为我助缘。所以我们要至心归依地藏菩萨,三宝中属归依僧宝。归依之后,时时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表我敬意。还要一瞻一礼,如菩萨在我目前,我在菩萨前,彼此言行不远,炙手可亲,感菩萨神力功德流入我心。仰仗菩萨功德神力,自然所愿速成,永无一切业障阻碍。
宋空观寺,释定法同僧俊归依地藏菩萨。每月十斋日,模画地藏像,礼拜供养,祈请菩萨应现。满三年,有小沙门投宿寺廊间,定法闻之,出敬问讯。说一两言,忽然不见。人异之,问定法曰:“沙门何言?”沙门言:“妙愿已圆,意气何短?”闻者皆云:“汝求见地藏,不念出要,故菩萨言,意气何短。”定即发菩提心,欣求无上道果。感梦云:“前沙门者,是地藏菩萨也。汝求见我,不发菩提心,是故觉悟汝。汝模画我像多,永不堕三恶道,舍寿生兜率天,慈尊下生日,得授佛记。我随顺汝,如影随形,如水随器。”寤后感泪如雨。
观此文,地藏菩萨随逐修行人,如影随形,我们岂可不仰仗菩萨力,而单靠自力与生死魔军作战耶!
复以发心之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知一切唯心造,心包万法,为自利、利他之故,而求世出世间万亿等愿,成就将来万亿等事。’如阿弥陀佛,昔日在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而成就今日极乐世界庄严等事。
现在属因,未来属果。因中有众多善愿,果中就有众多善事;因必有果,果不离因。故云‘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
好事多磨,善事难成。
唯有一心归依地藏,瞻礼地藏,种种供养,称扬赞叹,在地藏菩萨像前,至诚发愿,仰仗愿王之力,则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宋千福寺内,东北角有地藏圣像,高一尺六寸,不知谁作,出何时代,惟相传,灵异甚著,投宿礼忏,必获感通。时一居士,年三十七,都无一齿,寻到像前,断食祈请。夜半感梦,像来摩顶,遍体轻安。既寤,则生三十八齿。见闻灵异者,模画设礼,皆得感通,不能尽记。
菩萨愿王,能满众生之愿。恐未来之事,谁人肯信,故菩萨于睡梦中,预为先告,摩顶授记。
如法华经四安乐行品:有人受持法华经,即在梦中,见己修菩萨行,供养诸佛,蒙佛与记。乃至出家成道、转法錀、入涅槃,未来妙事一切在梦中显现。
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有好学心,对于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大乘经典,超世出世,其理甚深,故发不思议之心,才能解不思议之经。凡学诵经者,眼看、口读、心惟,或诵其文,思惟其义,随文入观,此乃读诵之法。倘遇‘高明之师,仰仗师力,教视令熟,而旋得旋忘,经年历月,不能读诵者。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之性’。宿业有二:一者吝法。有人问法,识而不教,吝而不与,因此有业。如五台山法云比丘是也。二者障人说法、障人学经、障人读诵,失智慧种。来生窒碍,故于大乘无读诵性。
以地藏之名,从智慧而生;大士之像,由功德而立。故应称名、礼像,恭敬陈白本心;由恭敬故,引发慧性。
昔日障他获罪,今日供养赎罪。‘香华’表发菩提心,‘衣服’表寂灭忍,‘饮食’表增长慧命,‘玩具’表游戏神通,以此至诚供养希赎前过。
‘净水’表八功德水自天真,能洗宿世业垢;‘一盏’表制心一处;‘经一日一夜’,表痴灭慧生;‘安菩萨前’,求三昧力加持,然后合掌恭敬请服。‘回首向南’,不忘本尊地藏大士居此土之南。临入口时,至诚无妄,郑重祈求。谚云:‘八十公公入屋堂,真诚不是小儿戏。’此之谓也。
戒慎之文。
上来供养如服药,此处忌犯如戒口,能疗宿障之病。楞伽经云:‘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梵网经云:‘慎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酒为过患源,淫为生死本,肉伤慈悲心,酒断智慧种,妄语心不实,杀害伤生命。佛法只有度生,无杀生之理。如是统统戒除,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一七乃至三七日,亦不过克期感应,非得后不戒也。
发慧之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依法修持,精诚所致,感于睡梦中,具足照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法身也——法身清净,犹如虚空,无有边际,故名无边身。既见无边身,则自心清净,宿业消除,蒙菩萨亲手以三昧水灌顶门,则得真智慧水矣。其人从梦醒来,即获聪明,‘应是一切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获闻持陀罗尼。‘更不忘失一句一偈’,又获忆念陀罗尼耳。一念祈求,三障俱转。变愚痴而成聪明,烦恼障转矣!得见无边身,业障转矣!耳聪眼明,永记不忘,报障转矣!
贫穷众苦之文。
复以求慧之次,应求福。无福之人,众祸齐至,众苦逼迫,生不如死。
观世音,若未来世,多有诸人,衣食缺乏——衣不蔽体,食不充饥,拟来求谋,无一遂意;又多疾病终年缠绕;每见凶衰,时时降临;家宅多事,吵闹不安;眷属不和,支离分散;或横祸事,多来忤身;睡召恶梦,神魂惊怖。
转祸为福之文。
如是人等,须醒宿世业报所感,致令今世备受众苦。今闻地藏菩萨名,应该至诚称念,而求忏悔;或见地藏形,至心作礼,而求忏悔。恭敬礼念,念到万罪消除、万福骈臻,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罪灭福生,即得身心安乐,家宅大小平安,丰衣足食——日安,乃至睡梦亦安。
旅途险难之文。
复以转祸之次,应求出入吉祥,旅途平安。
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出外谋生),或因公私(公事私事,),或因生死(报生告死之事),或因急事(官府、盗贼、水火仓卒之事)。
如是等事,须跋涉长途、登山涉水、过河渡海、远涉汪洋、经历险道。
出入平安之文。
是人既因事出门、旅行,远涉险路,难免有虞,要先念地藏菩萨功德洪名万遍,‘万’者足也。念到满足,故名万遍,非一万声。既念菩萨念到满足,则感应耳。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身心安乐。乃至逢于虎、狼、狮子,各行各路,两不伤害。菩萨威德、神力加护,旅途平安无难矣!
佛告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在阎浮提与众生有大因缘,其对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何况在十方世界,见闻利益之事。’
流布此经之文。
因是之故,观世音,地藏菩萨有如是大神力、大愿力,利益人天之事,说之不尽;唯愿仁者,以大神力流布此经,令娑婆世界众生,百千万劫,永受人天之乐,及出世涅槃之乐。
总结此品。上来所说,则地藏先后利益人天之事,而进入三乘超圣因事,再从三乘进入证十地事,乃至毕竟不退阿耨菩提事。则地藏度人成佛过程,一目了然。其功德巍巍,充满法界,亘古亘今矣。
此乃重颂之文。何意有重颂:
(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此土有序、后、铭。
(二)随生解:有于散说得解,有于章句得解。
(三)随乐欲:有乐散说,有乐章句。
(四)随利钝: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乃悟。
因此四义,故有重颂。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
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
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
少失父母恩爱者。未知魂神在何趣。
兄弟姊妹及诸亲。生长以来皆不识。
或塑或画大士身。悲恋瞻礼不暂舍。
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萨当现无边体。
示其眷属所生界。纵堕恶趣寻出离。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获摩顶受圣记。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
是人既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
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
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
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
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
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
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即于梦中见无边。觉来便得利根耳。
应是经教历耳闻。千万生中永不忘。
以是大士不思议。能使斯人获此慧。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
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
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
至于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恶禽兽及恶人。
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
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
如是山林大海中。应是诸恶皆消灭。
观音至心听吾说。地藏无尽不思议。
百千万劫说不周。广宣大士如是力。
地藏名字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
香华衣服饮食奉。供养百千受妙乐。
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