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冊 卷八 四、广生分别相

  【论文】

  八?八一 本识中种,容作三缘,生现分别,除等无间。

  【疏翼】

  第二答外问种现缘生分别相中,第二广生分别相,即第十八颂第四句「彼彼分别生」。于中有二︰一、解「生」,二、解「彼彼分别」。

  【述记?卷四十六】

  前问之中[1],问缘及生[2],虽已明「缘」,而未解「生」。自下,解生。于中有二︰初、辨现种生相[3],后、总结释。初中[4]有二︰初、辨生现,后、辨生种。生现中:初、辨种生,后、辨现生。种现生中各有二︰初、染,后、净[5]。

  谓本识中种子,总而言之,「容作三缘,生现分别」。

  「分别」之言,通摄心、心所若见、相分,非唯自体也。

  「除等无间」者,唯心、心所相望[6],立此缘故。

  【论文】

  八?八二 谓各亲种,是彼因缘。

  【疏翼】

  第一种生现染中,第二别出。于中分三︰一、因缘唯亲种,二、所缘对能缘说,三、有助及不障为增上。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六】

  释为三缘。

  此、简业种生异熟果,及余增上。虽眼识生,藉根等种,非亲种故,亦非因缘。总而言之,一切相见等法,皆有此缘而生,无非识种生故。

  【论文】

  八?八三 为所缘缘,于能缘者。

  【疏翼】

  第二别出三缘中,第二所缘对能缘说。

  【述记?卷四十六】

  谓要能缘种心、心所法,种子方为彼所缘缘,除一切相分;相分[7]不能缘故;及除自体分,不缘种故[8]。然见分中,除五、七识,不缘种故。但与第八一切时见分,第六有时缘者,彼与为缘。

  今简尔所不为缘,故言「为所缘于能缘者」,是简略言。故虽影像种是亲缘,非此所说。斥其说言识[9]中种故。又辨所缘,通亲、疏故,望余识亦作所缘[10],下皆准知[11]。

  【论文】

  八?八四 若种于彼,有能助力,或不障碍,是增上缘。

  【疏翼】

  第二别出三缘中,第三有助及不障为增上。

  【述记?卷四十六】

  一[12]、谓有种子于现行法能助与力︰如业种望异熟果。又[13]如根种于识种、作意种于识等二。

  又[14]、虽无助力,但不为障,如异识种子望异现行等。皆是增上缘。

  然简无漏种与有漏现行为生等缘,彼能障碍故。虽亦是增上缘、不相违因摄,然于生现分别中,非能不障,故非也[15]。

  或亦是此缘。现未为障故,障必不生故,此中但简障碍现行令不生之缘故。此即种望染现为缘讫。

  【疏翼】

  以上第一辨种生现中,第一辨种生现染讫。

  【论文】

  八?八五 生净现行,应知亦尔。

  【疏翼】

  第一辨种生现中,第二辨种生现净。

  【述记?卷四十六】

  然此总言。

  二缘同前。若所缘[16],于见分中,通与一切见分为所缘缘。皆能缘种故,亦与自证分等为所缘缘。佛果识体缘一切法故,与染别也[17]。

  总是第一以种望现为缘能生分别,是一切种「如是如是变」讫。

  【疏翼】

  以上第一辨生现中,第一辨种生现讫。

  【论文】

  八?八六 现起分别,展转相望,容作三缘,无因缘故。

  【疏翼】

  第一辨生现中,第二辨现生现。

  【述记?卷四十六】

  第二、以现相望,为缘生分别。于中,初、总,后、别。此文总也。

  不简自他,识等相望,容作三缘。现望于现,非亲办体,无因缘故。

  【论文】

  八?八七 谓有情类自、他展转,容作二缘,除等无间。

  【疏翼】

  第二辨现生现分别中,第二别出。于中分二︰一、染,二、净。初染中分五子门。一、自他相望,二、自身八识相望,三、自身识自类前后相望,四、同聚异体相望,五、四分相望。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六】

  自下别中,第一子门、自他身相望,谓自他身分别展转容作二缘。因缘有无,前总门中已定除故,下但于余三缘中取舍。此[18]除等无间,等无间法,唯自一识故。

  此中「分别」既摄见、相分等故,由他生者,皆名「分别」。但知不唯是见分也。即唯前六识,或亦第八识,许变似[19]他处故[20]。

  【论文】

  八?八八 自八识聚,展转相望,定有增上缘;必无等无间;所缘缘义,或无或有。

  【疏翼】

  第一别出染现中,第二子门自身八识相望。于中分二︰一、总辨无二缘,二、别辨所缘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六】

  第二子门、自身八[21]识,随一一八识相应法等见、相分等,总名自「识聚」。以识为主,同聚法故。即下言「聚」,皆如是知。

  且「八识聚」「相望,定有增上缘」,此缘通故。必无等无间,唯自识相望,为此缘故。此即明简定有无讫。于四缘中,二定无也,谓因缘、等无间;一缘定有,谓增上缘;所缘缘不定,下别辨之。

  【论文】

  八?八九 八于七有,七于八无,余七非八所仗质故。

  【疏翼】

  第二子门自身八识相望中,第二别辨所缘缘。于中分三︰一、第八与前七对辨,二、第七与前六对辨,三、第六与前五对辨。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六】

  此、谓第八于余七识,有所缘缘义;七[22]于第八,无此缘义──以第八相分[23]色等为其本质,生五识相分色等故;第七亦缘彼见分为境故;第六理通以相、见为境。若无第八定为本质,五、七不生故,虽非亲所缘缘,然是疏所缘缘也。第八不托七识而生,故七非八所缘缘也;第八若有,七识必有;七但为八,定有增上缘,非所缘缘也[24]。

  【论文】

  八?九○ 第七于六、五无一有,余六于彼,一切皆无。

  【疏翼】

  第二别辨所缘缘中,第二第七与前六对辨。

  【述记?卷四十六】

  第七于余前之六识:于初五识,无此缘义;与一意识,为所缘缘,意缘一切法故。五识无者,不缘七故。

  前之六识于第七识并非彼所缘缘,彼不缘六识[25]故。自是[26]一行法[27],故不问第八。

  【论文】

  八?九一 第六于五无,余五于彼有,五识唯托第八相故。

  【疏翼】

  第二别辨所缘缘中,第三第六与前五对辨。

  【述记?卷四十六】

  其「第六」识,于前「五识」,无此缘义。五识于六,有此缘义。五识缘本识所变为境,不待第六所变色等为自境故。有力生识者,方为此缘故。不以五识自相望为所缘缘者,以定无故。

  【疏翼】

  以上第一别出染现中,第二子门自身八识相望讫。

  【论文】

  八?九二 自类前后:第六容三;余除所缘,取现境故。

  【疏翼】

  第一别出染现中,第三子门自身八识自类前后相望。于中有二师说不同︰一、长途师义,二、陈那师义。此即初师义。

  【述记?卷四十六】

  第三子门、自身八识一一自类前后相望能为几缘?

  前第六识聚容作三缘,生后自第六识聚,即除因缘。现行相望故。

  有所缘缘[28],据缘者说故。

  此中不除阿罗汉末后心等无间缘,据长时故,但说「容」故。

  余之七识但有二缘,无因缘[29],所缘皆非种子,又不能自缘前念识聚故,唯缘现境故。

  此第一师,即长途义。

  【论文】

  八?九三 许五后见,缘前相者,五、七前后,亦有三缘。

  【疏翼】

  第三子门自身八识自类前后相望中,第二陈那师义。于中分二︰一、五七前后亦有三缘,二、前七于八容有所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六】

  自下第二、依陈那《观所缘缘论》中说,许五识后念见分缘前念相分。彼论言︰或前为后缘,引彼功能故[30]。彼随经部因果异时[31]。既非现境生五识,故前念五识相[32]为能熏,引相种子生于后念相分;前念五识[33]相有力能生后识见分故是缘义。后念之识,带彼前相生,故是所缘义。即以相分为行相本质,为疏所缘缘义[34]。

  今叙彼意,许五识后见缘前念自识相者,五识及第七识前与后亦有三缘。「亦」者,亦第六也。

  非第八识者,以非能熏,不能引种。故前念相非自后识所缘缘也。此师自识前后异于前义也。

  【论文】

  八?九四 前七于八,所缘容有,能熏成彼相、见种故。

  【疏翼】

  第二陈那师义中,第二前七于八容有所缘。

  【述记?卷四十六】

  若后以前念为所缘缘,自身八识品相望中,前七于第八亦容有所缘缘。以前七识皆能熏成彼第八品相、见种故。谓前五识为能熏,成[35]彼第八相分色等相分种故,是自第八见分所缘缘。第七识为能熏,成彼第八见分种故,是自证分所缘缘。自证等种[36],生自证等,随应亦尔。第六识若缘第八见、相,而熏种,即双熏彼二分种子。

  若缘虚空及[37]心、心所等以为相分,虽[38]亦熏彼生空等相分[39]种也,非是能熏生彼第八现行相、见分种也。第八不缘虚空等故[40]。

  此七识中望彼第相、见分等[41],应作四句,其第六识,具后二句,如理可知[42]。

  即是二义[43]与前师[44]别。六望七等,准此应知[45]。

  【疏翼】

  以上第一别出染现中,第三子门八识自类前后相望讫。

  【论文】

  八?九五 同聚异体,展转相望,唯有增上。诸相应法,所仗质同,不相缘故。

  【疏翼】

  第一别出染现中第四子门同聚异体相望。于中有二师义不同,此第一师义。

  【述记?卷四十六】

  第四子门。

  就如一眼识中,俱时心、心所一一别互相望,虽是同聚,而是别体。展转相望,唯有增上缘。见分、相分一切皆然,不相缘故。然此心、心所不相缘,相分所仗本质同故[46]。若见分、相分不相缘故,非如大众部缘俱生心、心法故[47]。若许缘者,不同一所缘过!受不与心同一缘故。

  大乘见分不许自缘,亦有此妨!然极相近,不缘俱法[48]。

  说自证分,既得自缘,即无前过。但有后失──若尔,如何名同一所缘?谓所仗质同,名同一,非多见分共一亲相分,名为「同」也[49]。

  若尔,且如第八心王不能缘心所之相,即无本质,如何名为同一所缘?

  同一所缘,总有二义︰一、所仗质同,名为同一,如五识等俱心所法,必同本识所变质生故。二、相似名同一,即第八俱心、心所法及第六识缘过、未等,虽或无本质,不托他变,各各自变,相似名同一;不要心王缘心所之境生,名为同一也。此第一义[50]。

  【论文】

  八?九六 或依见分,说不相缘,依相分说,有相缘义。谓诸相分,互为质起。

  【疏翼】

  第四子门同聚异体相望中,第二师义。文分为二︰一、依相分亦相缘,二、本识五所亦疏缘种子。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六】

  此、第二释,亦许相缘。

  「或依见分」,同聚心、心所「说不相缘」,无缘俱时他见分故。此依因位,佛则不然。若「依相分」,「有相缘义」。谓诸相分互为本质,方得起故[51]。

  【论文】

  八?九七 如识中种,为触等相质,不尔,无色彼应无境故。设许变色,亦定缘种,勿见分境,不同质故!

  【疏翼】

  第二师义中,第二本识五所亦疏缘种子。即陈那师许亦互缘。

  【述记?卷四十六】

  如本识中,诸法种子为同时五所触等相分本质,此显其事。

  若「不尔」者,无色界中五种心所,应「无境」故。既彼有境,故必以本识所变为质也。诸心、心所理例并然。

  然前师意[52],各各缘自所变种子,然唯以[53]心王所变种子能生现行,如眼根等无能生识用也。

  此师[54]难曰︰何故同一所缘分为二义?第八、五数,无本质也?

  前师[55]解云︰若必有本质,如第六识缘虚空时,以何为质?第八心王不托五[56]数境生,如何同本质?

  有说︰一切心必托本质方生,如缘虚空,托名为本质[57]。第八心王以五数所变相假力故,为本质起,名同所缘。

  此依因位,果亦可然,至下当知。

  今此后师设许无色界第八亦变下界之色,五所如本识「亦定缘种」。勿第八俱六个见分,境不同质故;自证分境,许不同缘,缘自见[58]故。

  今依可尔,说有本质[59],非要尔也,此义应思[60]。同一所缘,相似名同,各各变故,何要同质方名同也?又唯识之境,取心内境[61]。若待外质方生,良恐理乖唯识,是故前师[62]甚可翫矣[63]。

  【疏翼】

  以上第二别出染现中,第四子门同聚异体相望讫。

  【论文】

  八?九八  同体相分,为见二缘;见分于彼,但有增上。

  【疏翼】

  第二别出染现中,第五子门四分相望。于中分四︰一、相见相望,二、见与自证相望,三、自证与证自证相望,四、简种为相分。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六】

  第五子门。

  如一受相分与见同体相望为缘者,「为见」分「二缘」︰谓所缘、增上。「见分」于境无所缘缘,「但有增上」。

  相与余分[64],但为增上。

  若约疏所缘缘,亦非,见与相分不相似故。或可说得,由相为缘,见分生故。

  【论文】

  八?九九 见与自证,相望亦尔。

  【疏翼】

  第五子门四分相望中,第二见与自证相望。

  【述记?卷四十六】

  [65]谓「见与自证」,如相与见能为二缘,自证与见但为一缘。如前说故。

  见与第四[66]亦但为[67]一缘。此据亲义。

  若疏所缘,亦得有之[68]。今约亲说,不相违也。

  【论文】

  八?一○○ 余二展转,俱作二缘。

  【疏翼】

  第五子门四分相望中,第三自证与证自证相望。

  【述记?卷四十六】

  自证及证自证,为「二」,见分之「余」也。「展转」为「二缘」──互得相缘故。二与见、相分但为增上。

  【论文】

  八?一○一 此中,不依种相分说,但说现起,互为缘故。

  【疏翼】

  第五子门四分相望中,第四简种为相分。

  【述记?卷四十六】

  然前相分与见为二缘,不言种子亦为相分得为因缘者。此中不依种子为相分说,以说现行[69]互为因缘故。

  又种为缘生分别者,前第一门[70]已[71]解讫故。

  此即现行染八识聚,说为缘讫。

  【疏翼】

  以上第二别出现生现分别中,第一别出染现行讫。

  【论文】

  八?一○二 净八识聚,自他展转,皆有所缘,能遍缘故。

  【疏翼】

  第二别出现生现分别中,第二别出净现行互望。于中分二︰一、净八聚能遍缘,二、唯简见为相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六】

  「净八识聚」:若「自、他」身,「自、他」八识为缘。皆增上[72]、所缘缘。以净八识皆得缘他,及自身者互得相缘故,即「净八识」皆得互为[73]缘;同时心、心所亦得互、自缘;同时心、心所以彼功能遍影现故;识自证分与相应法[74]、见分同缘,缘自见分[75]。余净心所,义例亦然。

  又或能[76]缘彼相分故,若不现彼影,应非知一切。

  又有解者,上文所言「勿见分境不同质故」,即识见分与相应见分定必同缘,如何自证与相应法见分同缘?识之见分,不自缘也。若自缘者,与自证分何别?若不缘者,便违上文?

  今有二解︰一云︰前依因位,非依果说。依果说者,见分之上[77],境亦不必同。又[78]:识等见分与相应法亦定同缘,亦自缘见分,亦缘自证分,与相应法见境齐故。然与自证作用各别,自证唯内缘,更不别变。其见分自缘等,亦更别变,然相分摄,与相应法同[79]外取故。相应缘识,既亦[80]心[81]外取别变相分,识之见分例亦应然,亦不违上见分境同[82]。此义虽胜,然稍难知[83]。

  【论文】

  八?一○三 唯除见分,非相所缘,相分理无能缘用故。

  【疏翼】

  第二别出净现行互望中,第二唯简见为相缘。

  【述记?卷四十六】

  若通佛说,非见分等为相分所缘缘。一切相分,是亲所变,名为相分。相分[84]必无能缘用故,如化心等亦尔──化心不缘故。故此第三、四分[85]亦非相所[86]缘,见分摄故。

  文中唯有见分,非相分境也。不除同聚心、心所相缘,以得缘故;即显自证分亦见所缘,现作相分缘故。如无分别智,唯是现量[87],无外境故,不缘。不同后得智,后得智见分返缘自证,作影像缘,仍是相分。不尔,即与证自证无别,何须四分?

  由是,一切心皆具四分。今缘相应法[88]见分,缘自证分,亦能缘证自证分,证自证分亦能缘见分相分者,唯在佛位,余者不能。

  此中但遮见分非相所缘义,遮第三四分亦非相所缘。意显余三分互缘一切法,名「遍缘」故。

  虽作此解,三分何别?各相似故,如前所得者[89]亲得[90]。余新所得[91]、影说[92],故成差别。

  又解︰然今但遮相为能缘,及遮见分不缘自证,非显余二得缘一切,此不及前解。

  上来第一现起分别缘,其种子现行生讫。

  【疏翼】

  以上第一辨现种生中,第一辨生现讫。

  【论文】

  八?一○四 既现分别,缘种、现生种,亦理应缘现、种起,现、种于种,能作几缘?

  【疏翼】

  第一辨现种生中,第二辨生种。于中有二︰一、问,二、答。此即初问。

  【述记?卷四十六】

  自下第二、明种子亦应缘其现行及种子起。

  此言「缘」者,是缘藉义,非缘虑义,以种亦是分别摄故。

  今论解言︰缘生分别现行及种,望于一种子,能作几缘?问也。

  【论文】

  八?一○五 种必不由中二缘起,待心、心所,立彼二故。

  【疏翼】

  第二辨生种中,第二答。于中分三︰一、简中二缘,二、辨现生种,三、辨种生种。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六】

  种子必无等无间缘、所缘缘起。此之二缘,四缘之中,位居中故。以此二缘待心、心所为果,方能生故。种非心[93]等,故非二缘果。

  【论文】

  八?一○六 现于亲种,具作二缘,与非亲种,但为增上。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辨现生种。

  【述记?卷四十六】

  今依因位,现行望自亲所熏种,能为「二缘」,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识中极劣无记──非能熏故;「与非亲种」──不办体故。除自种外,但一增上。

  【论文】

  八?一○七 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种,亦但增上。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辨种生种。

  【述记?卷四十六】

  于一切位,种子望自亲种亦具二缘,除中二也。于异性、非亲种,亦一增上。

  此中巨细,如理应思。准前[94],显后,净种亦尔。文言略之,与染同故。

  此上总解缘生分别讫。

  【疏翼】

  以上第二广解生分别相、第十八颂第四句「彼彼分别生」中,第一辨现种生分别讫。

  【论文】

  八?一○八 依斯,内识互为缘起,分别因果,理、教皆成。

  【疏翼】

  第二广解第十八颂第四句中,第二总结。

  【述记?卷四十六】

  次下第二、总结,有二︰初、结非,后、破小乘心外之缘。

  谓依内识若种、若现,互为缘起,一切分别若因、若果,能生、所生,皆悉成立。

  【论文】

  八?一○九 所执外缘,设有,无用;况违理、教,何固执为?

  【疏翼】

  第二总结中,第二破小乘心外之缘。

  【述记?卷四十六】

  汝等小乘所执心外之缘,设有,无用;「况违理、教」,而「固执」何为?

  此略指也。

  【疏翼】

  以上第二答文广解四句颂中,第一广解第四句中「生」讫。

  【论文】

  八?一一○ 虽「分别」言,总显三界心及心所,而随胜者,诸圣教中多门显示,或说为二、三、四、五等,如余论中,具广分别。

  【疏翼】

  第二广解第十八颂文第四句中,第二解第四句中「彼彼分别」四字。

  【述记?卷四十六】

  下、解「彼彼分别」。

  此言「分别」,唯是[95]有漏心、心所。《中边论》说「虚妄分别」,谓是「三界心、心所」故[96]。此非唯是迷理[97]执心,然「随[98]胜者圣教」「多门显示」,有「二、三」等者,至此卷下三性之中,自当广解[99]。

  「如余论中具广分别」者,《瑜伽》三十六[100]、七十二[101]、七十三[102]、《显扬》等[103],并如下解。

  《楞伽》第四[104]亦有十二[105]分别等也。

  上来解此颂[106]中:初、依颂释文,第二、广解。广解中,初、问缘生分别,第二、答解。解中,初、解四缘等,第二、解生分别。生分别中,初、辨生现种分别等,后、总结。

  或从前释[107]中分三︰初、略解颂,次、广解,后、结。

  或于广中分三︰初、解四缘等,次、明[108]生分别,第三、广分别。

  或于此广生分别中[109]分二︰初、辨生,后、辨分别。余解同前。

  就明唯识相中[110],初、广分别三能变相,次、前前颂明唯识相[111]讫。

  自前颂[112]来解诸妨难。于中有二︰初、二颂释违理难,后、五颂[113]释违教难。初、二颂解违理难中,上来已一颂讫[114]。

  【疏翼】

  以上第二广明唯识相二十二行颂半内,第三有七颂释妨难中,第一释违理难有二颂,第一﹝第十八颂﹞释违理妨难讫。即释外境既无妄应不起难讫。

  --------------------------------------------------------------------------------

  [1] 「问之中」三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2] 即本论卷七外难:

  所说种、现缘生分别,云何应知此缘生相?

  [3] 「相」字,《金藏》有,余无。

  [4] 「初中」二字,《金藏》无。

  [5] 初中又二︰一、总,二、别。此即染中总也。

  [6] 谓唯心、心所自类相望,方立等无间缘。

  [7] 「相分」二字,《金藏》无。

  [8] 即种非见分及证自证分所缘故。

  [9] 谓缘识。

  [10] 若望余识,即成疏所缘缘。

  [11] 「故虽」以下三十九字,《金藏》有,余无。

  [12] 「一」字,《金藏》有,余无。

  [13] 「如业」等八字,《金藏》有,余无。

  [14] 「又」字,《金藏》无。

  [15] 「别抄」卷三云︰

  无漏现种于所断种,为障碍,为不碍耶?解云︰于所碍者,即不成因。于非所碍,余得为因也。又解︰不成因。以能碍假类也,相违因摄。

  [16] 「二缘」等七字,《金藏》有,余无。

  [17] 「别抄」卷三云︰

  问︰种生现行分别,因果位何别?解云︰因望见分所缘缘,果位通望自证分为所缘﹝缘﹞。由此广前颂言「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18] 「此」字,《金藏》无。

  [19] 「似」字,《金藏》有,余无。

  [20] 本论卷七末云︰

  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变者,为自质故。自种于他,无受用理,他变为此,不应理故,非诸有情,种皆等故。

  [21] 「八」字,《金藏》无。

  [22] 即前七识。

  [23] 「分」字,《金藏》有,余无。

  [24] 本论卷三出「第八识众名」时云︰

  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25] 「识」字,《金藏》有,余无。

  [26] 「自是」二字,《金藏》作「此」。

  [27] 灵泰《抄》云︰

  此一行门也。

  [28] 「缘」字,《金藏》无。

  [29] 「缘」字,《金藏》有,余无。

  [30] 《观所缘缘论》云:

  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因明者说若此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真谛译云︰

  缘缘者,识缘此生,无有二故﹝藏文作「无错乱故」﹞。缘者,一时共起,能成余法从他生,决定随逐生不生故。

  问曰︰若次第生所缘,能缘相云何?答曰︰因在前,果在后,果随因,因不随果。若因有,果必有。若因无,果必无。果随因或有,或无,是名因果相。

  复次,共立功能,令次第起。为安置功能次第起故,立所缘能缘。是似尘识次第起,为生似果起功能生识相续。

  律天《观所缘缘论广释》﹝德格, we, 184B.5﹞云︰

  如是且先显示俱时境事与有境事已,今为显示次第境事与有境事故,说言「或前为后缘,引彼功能故」。谓此所取分引植﹝藏文作「'jog pa/」﹞功能时,当能成为以次第能生起为自性之境界。如是于此所取分灭时,能于阿赖耶识引植功能。此功能若于第二剎,能引发诸能俱起者,尔时即唯于此第二剎那,能生起与己相似之识;若不引发者,尔时随在第三剎那或第四剎那,若时当引发者,即于尔时得成熟已,当能生起与己相同之识。

  于本宗中不可有如是过失︰如说于己作用相违故。由是同一位置﹝藏文作「phyogs gcig/」﹞故,及由俱时生故。如是于前识中诸有所取分青等行相者,皆能生起后时具有青等行相之识。是故此诸过失如何可有耶?若由功能能生识者,若如是者,虽唯功能成为境界,然若作是思──谓此非前所取分者,于是说言「前为后缘」等,此即无过。如是次第能生起,与此所取分自体相同之果故,能作具有阿赖耶识所依之功能。若不由此所取分得安立此功能者,则此功能当亦不能生起如是识体。是故由此功能生起之识,唯是由此所取分生起故,都无相违。于本宗中善许具二法体,如是由此所取分能生彼后时与己相同之识故,即实有具二法体。

  《观所缘缘论》云:

  实以相分为行相,见分依之而转。

  《集量论》云︰

  念者,谓回忆性。喻如念、贪、瞋等,于先前了知境义,非余能量。

  又云︰

  境体智者,谓若与境等流之智。智,谓显现及自显现。

  [31] 《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解「经部亦名说转部」云︰

  此师说有种子。唯一种子现在相续,转至后世,故言「说转」。

  [32] 即「所取分」。

  [33] 「识」字,《金藏》有,余无。

  [34] 本论卷二末:

  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

  [35] 「成」字,《金藏》无。

  [36] 「种」字,《金藏》作「种等」。

  [37] 「及」字,《金藏》有,余无。

  [38] 「虽」字,《金藏》有,余无。

  [39] 「知」字,《金藏》有,余无。

  [40] 「第八不缘虚空等故」,《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41] 「此七识中望彼第相、见分等」,《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42] 智周《演秘》云︰

  第七唯熏见,前五唯熏相,其第六缘八见、相,双熏二种。若缘余心、心所、无为,二俱不熏。

  [43] 即「五七亦有三缘」及「前七于八所缘应有」。

  [44] 即「第六容三」「余除所缘」。

  [45] 前七于六,所缘容有。道邑《义蕴》云︰

  第六缘七、五,熏成相、见种,如次是彼见、自证分之所缘缘。例余应尔,故论不言。

  [46] 「故」字,《金藏》有,余无。

  [47] 《大毗婆沙论》卷九中云︰

  谓或有执心、心所法能了自性,如大众部。彼作是说:智等能了,为自性故,能了自他。如灯能照,为自性故,能照自他。

  [48] 此句为第一解。

  灵泰《抄》云︰

  犹如多人并同一面观月及同观前戏等,诸人面以极近故,互不相缘;心、心所法,亦复如是。

  [49] 此段为第二解。

  [50] 即第一师说。

  [51] 《集量论》云︰

  如如义之行相,白及非白等性于识上显现时,能量具有彼彼境界。如是允纳众多行相智,如是如是假立为能量及所量,由一切法远离作用故。

  《观所缘缘论》云︰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能生识故。

  《杂集论述记》卷五云︰

  依《集量》说,疏所缘缘,一切心生决定皆有。

  [52] 即长途义师。

  [53] 「以」字,《金藏》有,余无。

  [54] 即陈那。

  [55] 即长途义师。

  [56] 「五」字,《金藏》有,余无。

  [57] 托真如名等亦尔。

  [58] 《金藏》、《义演》、金陵本作「见」,余作「境」。

  [59] 道邑《义蕴》云︰

  今依触等五数托心王所变种为质,理即可尔。

  [60] 「此义应思」四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61] 本论卷十末云︰

  「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

  [62] 即长途义者。

  [63] 此指陈那等师迹近小乘,尚未尽脱法执。

  [64] 谓余二分。

  [65] 「谓」字前,余本有「第六子门」四字,《金藏》无。

  [66] 即证自证分。

  [67] 「为」字,《金藏》有,余无。

  [68] 见分为自证分亲缘,亦得为证自证疏缘。

  [69] 谓现行染法。

  [70] 即「辨生现」。

  [71] 《义演》作「已」,余作「以」。

  [72] 「上」字,《金藏》有,余无。

  [73] 「为」字,《金藏》有,余无。

  [74] 谓心、心所。

  [75] 本论卷二末云︰

  至无漏位,胜慧相应。虽无分别,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不尔,诸佛应非遍智。

  [76] 《金藏》作「或能」,余本作「能或」。

  [77] 「上」字,《金藏》有,余无。

  [78] 以下为第二解。

  [79] 「同」字下,《金藏》有「不」字。

  [80] 「亦」字,原作「不」,今改。

  [81] 「心」字,《金藏》有,余无。

  [82] 即相似义。

  [83] 以见分为所变相分故。

  [84] 「相分」二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85] 「分」字,《金藏》有,余无。

  [86] 「所」字,《金藏》有,余无。

  [87] 谓不变相缘。

  [88] 相应法即心所法。

  [89] 道邑《义蕴》云︰

  未成佛位先来缘者,名「前得」。

  [90] 「亲得」,谓不变相缘。

  [91] 道邑《义蕴》云︰

  如自证缘相,第四缘前二,见分缘后二,此皆成佛方缘,故言「新得」;皆变相缘也。

  [92] 「说」字,《义蕴》同,《金藏》作「得」。

  [93] 谓非现行心。

  [94] 谓因位。

  [95] 「唯是」,《金藏》作「总显」二字。

  [96] 《中边论》原文为: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

  [97] 「唯是迷理」四字,《金藏》有,余无。

  [98] 「随」字,《金藏》作「依」。

  [99] 如本论卷八云︰

  识品虽二,﹝第六、七识﹞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遍计不同,故言「彼彼」。

  [100] 「六」字,本论《述记》作「八」,今改。

  如《瑜伽》卷三十六云︰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藏文作「gsi/」﹞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

  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分别,二者、差别分别,三者、总执﹝藏文作「ril por 'dzin pa'i/」﹞分别,四者、我分别,五者、我所分别,六者、爱﹝藏文作「sdug par/」﹞分别,七者、非爱分别,八者、彼俱相违分别。

  [101] 「二」字,本论《述记》作「三」,今改。

  如《瑜伽》卷七十二云︰

  问︰分别有何行相?答︰由相名势力故,亦有种种无量行相。若略说者,当知有七种︰一、有相分别﹝藏文作「mtshan ma las byuv ba/」﹞,二、无相分别﹝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s byuv ba/」﹞,三、于境界任运分别﹝藏文作「yul la rav gyi vav gis 'jug pa/」﹞,四、寻求分别﹝藏文作「tshol ba pa/」﹞,五、伺察分别﹝藏文作「so sor rtog pa/」﹞,六、染污分别,七、无染污分别。

  该论卷一有文同。《显扬》卷十六全同。《对法》卷二所说七分别

  亦同。

  [102] 「三」字,本论《述记》原作「四」,今改。

  如《瑜伽》七十三云︰

  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略有五种︰一、遍计义自性,二、遍计名自性,三、遍计杂染自性,四、遍计清净自性。遍计非杂染﹝非﹞清净自性。

  《摄论》卷二云︰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103] 见《显扬》卷十六。全同《瑜伽》卷三十六文。

  [104] 「四」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

  [105] 本论《述记》原无「二」字,今增。

  今依藏文,整理汉译四卷《楞伽》卷二、十卷《楞伽》卷四、七卷

  《楞伽》卷三译文云︰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遍计所执自性﹝梵文为「parikalpita-svabhava」;藏文作「kun brtags pa'i rav b?in/」,与玄奘译相近。真谛译作「分别性」;《四卷》作「妄想自性」;《十卷》作「虚妄分别法体」;《七卷》作「妄计自性」﹞差别理相﹝藏文作「tshul gyi mtshan bid/」﹞,由汝及其他诸大菩萨善,知种种不同遍计所执自性差别理相﹝遍计所执本无有相﹞,断离能分别及所分别,自内证得圣智,断离外道所见理、境之慧,所取、能取分别已,如其遍计所执自性,不别别分别种种依他起不同行相。

  大慧!云何此中遍计所执自性差别理相?谓能说分别、所说分别、相分别、财物分别、自性分别、因分别、见分别、明照分别﹝梵文为「yukshati vikalpa」;藏文为「rig pa la rnam par rtog pa/」;《四卷》作「成分别」;《十卷》作「建立分别」;《七卷》作「理分别」﹞、生分别、无生分别、相属分别﹝梵文为「sajbandha vikalpa」;藏文作「'brel ba la rnam par rtog pa/」;《四卷》作「相续妄想」;《十卷》作「和合分别」;《七卷》作「相属分别」﹞、缚不缚分别。大慧!是为遍计所执自性差别理相。

  大慧!一、能说分别者,谓染着种种美妙声音及歌词等﹝吉祥贤智解云「能说者,即声」﹞。二、所说分别者,谓所有所说事体自性,依圣智及由证所知,而有言说转起﹝吉祥贤智解云「言『所有所说』者,谓自相与共有行相不二,亦能分别;即如是所有分别」﹞。

  大慧!三、相分别者,谓于如阳焰所说中,由染着种种相故而执着,谓于一切事体中分别坚、湿、暖、动相﹝吉祥贤智解云「如所有原野阳焰,干渴禽兽错乱为水自性;如是所说蕴处界等显现二分行相,即于如是行相能了知为自性」﹞。

  大慧!四、财物分别者,谓于众多金银珍宝境界。

  大慧!五、自性分别者,谓执着事体自性,谓此即如此,非是其他异此,如是由邪分别见而正见﹝吉祥贤智解云「由余解说,所谓何者,即所成立」﹞。

  大慧!六、因分别者,谓由因及缘,依因相而生起,能显现有及无﹝七卷云「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吉祥贤智解云「『由』者,谓由因及缘,即由三自性相决定有无。当该出因何为所许时,于中遍说因相者,谓如是密意说依三自性分别云︰若如是行相者,即此如是行相乃为是或为所许」﹞。

  大慧!七、见分别者,谓染着有无、一异、俱不俱、邪见外道分别。

  大慧!八、明照分别者,谓我我所相由明照分别宣说﹝吉祥贤智解云「明照分别者,谓若由彼等所见,即于此由所触知故,见与触,执为同一义故,便说有我。由于诤论之行相为所取时,当显示谓无有我。当差别不同乐苦领受时,除觉知(藏文作「chud pa/」)外无可得故」﹞。

  大慧!九、生分别者,谓以诸缘为事体,染着有及无为生起﹝《七卷》作「谓计诸法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分别」。吉祥贤智解云「以有及以无为生起者,谓数论及耆那等」﹞。

  大慧!十、无生分别者,谓一切事体,以无因为所依体,即先已生。未生者由缘生起﹝《七卷》作「谓计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是名不生分别」。吉祥贤智解云「言『以无因为所依体』者,谓如于现在时,从现行之因(藏文作「chud pa'i rgyu/」)生起其他觉知,如是以无因为所依体,谓从现行之因无有了别(藏文作「rig pa/」)生起」﹞。

  大慧!十一、相属分别者,谓如以金线彼彼相连属﹝吉祥贤智解云「彼彼二者和合为相属,谓如金线上显现串连于彼。由幻化为自性于外义中,如亦分别珍宝等互相连属,如是于此现行相续之因中即所取、能取」﹞。

  大慧!十二、缚不缚分别者,谓如染着缚因及所缚。如士夫具有方便故,放弃绳上结缚,及复解开﹝吉祥贤智解云「缚亦即非缚,由某方便解故,缚亦可解。喻如说云『如士夫』等。谓放弃绳上结缚故,如由先用绳缚一瓶等物,由解结复开;如是由不等至之无明染着我及我所,并由业绳所缚;若证二无我,当解脱」﹞。

  大慧!此等即是遍计所执自性差别理相。于此遍计所执自性差别理相,一切凡愚异生染着。大慧!于依他起相染着有及无故,染着种种所遍计相﹝藏文作「yovs su brtags pa'i mtshan bid/」﹞如于幻处观见种种。

  [106] 即第十八颂。

  [107] 即释第十八颂。

  [108] 「明」字,《金藏》作「缘」。

  [109] 「中」字,《金藏》有,余无。

  [110] 即第二颂下半至第二十四颂,共二十二颂半。

  [111] 「相」字,《金藏》有,余无。

  [112] 谓第十八颂。

  [113] 即第二十至第二十四。

  [114] 即释第十八颂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