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九五五【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蹉种出家,众生之所以执持十四种邪见,乃因不如实知五蕴之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那些人是由于不知道什么的缘故,所以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或者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既有常也有无常、世间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是既有边也有无边、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即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各自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那是由于对物质的色蕴不能了知的缘故,所以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对于精神的受、想、行、识等蕴也不能了知的缘故,所以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婆蹉问佛陀说:「瞿昙啊!您是认知何种真理,所以不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是由于能了知物质色蕴的缘故,所以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能了知精神的受、想、行、识等蕴的缘故,所以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就如本经「不知、知」的叙述,像这不见、见,不识、识,不断、断,不观、观,不察、察,不觉、觉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这位婆蹉族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五五经注释:

  1、「如是不知、知,……不觉、觉」: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不知者,如知者说;见者、不见者,如知者说;解、不解,亦如上说;通彻、不通彻,亦如上说;有相、无相,亦如上说;其义深、浅,亦如上说;寤寤、不寤寤,亦如上说」。

  九五六【经旨】本经叙说佛为婆蹉种出家详说善、不善法,并告知比丘乃至优婆夷于如来法、律中修习所得果证。后彼归佛出家,得阿罗汉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当时,世尊一直静默不答。

  婆蹉族出家人经第二次、第三次的发问,佛陀对于第二、第三次的请教还是保持静默不答。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又问佛陀说:「我和瞿昙您彼此随顺相处,现在我向您请问,为什么您一直静默不答呢?」

  当时,世尊这样地想着:这位婆蹉族出家人长夜以来,禀性质直,不谄谀,不虚伪,他时常来请问,都是因为他不知道的缘故,并不是故意来捣乱恼我,我现在应以阿毘昙(论藏)与律法来纳受他。作如此想法后,于是就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随你的心意发问吧!我当会为你解说。」

  婆蹉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有善法、不善法吗?」

  佛陀答说:「有的。」

  婆蹉告诉佛陀说:「请您为我讲说善法、不善法,使我能够了解。」

  佛陀告诉婆蹉说:「我现在就将为你略说善法、不善法。你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婆蹉啊!贪欲就是不善法,而调伏贪欲则是善法;瞋恚、愚痴是不善法,而调伏瞋恚、愚痴就是善法。杀生就是不善法,而远离杀生就是善法;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而不盗……乃至正见则是善法。婆蹉啊!我现在已讲说三种善法(不贪、不瞋、不痴)、三种不善法(贪、瞋、痴)。就像这样,圣弟子对于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能够如实知道,对于十种不善法(十恶)、十种善法(十善)也都能如实知道的话,就能把贪欲灭尽无余,把瞋恚、愚痴灭尽无余,把一切的烦恼都灭尽,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问佛陀说:「可有一位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吗?」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或二位、三位,乃至五百位,有众多的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问佛陀说:「且置比丘不说,可有一位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吗?」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比丘尼,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问佛陀说:「且置比丘尼不说,是否有一位优婆塞(男居士)修习一切梵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优婆塞,有众多的优婆塞修习一切梵行,而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证成阿那含果,不再还生此地。」

  婆蹉问佛陀说:「且再置优婆塞不说,是否有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在此正法、戒律中修持梵行,而就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而于他处化生,得到阿那含果,不再还生此地。」

  婆蹉问佛陀说:「且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持梵行者不谈,是否有受习五欲的优婆塞,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塞,居家拥有妻子,用香华装饰,并畜养奴婢,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贪欲、瞋恚、愚痴也变得微薄,得到斯陀含果,只要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一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婆蹉问佛陀说:「且再置优婆塞不谈,是否有一受习五欲的优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度越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夷居住于家中,畜养男女,受习五欲,以华香装饰,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断尽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得到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婆蹉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假如沙门瞿昙您成为一位等正觉的圣者了,然而那些修习梵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受习五欲的优婆塞、优婆夷,却不能得到如此果证功德的话,那么您的教法就不算满足(圆满无缺);因为沙门瞿昙成为等正觉的圣者,而那些修习梵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受习五欲的优婆塞、优婆夷,也都能成就自己果证功德的缘故,所以您的教法是为满足。瞿昙啊!我现在将说个譬喻。」

  佛陀告诉婆蹉说:「请随意说吧!」

  婆蹉告诉佛陀说:「就如天下大雨,水随低处而流,瞿昙的正法、戒律也像这样;那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男、或女,全都随顺您的正法而流,向于涅槃,输往涅槃。真是奇特!佛、法、僧为平等的法、律。如果有其余外道出家人来到瞿昙住处,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话,请问要多少时日才能听许他出家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如果其余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话,要有四个月的时间,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然而这也只是对人所作约略的时间限制罢了。」

  婆蹉告诉佛陀说:「如果其它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可听许他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能满四个月就听许出家的话,我现在就能在四个月中,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如果在正法、戒律中而得出家受具足戒的话,我将在瞿昙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

  佛陀告诉婆蹉说:「我刚才不是跟你说,这只是对人所作约略的时间限制而已吗?」

  婆蹉答佛陀说:「是的,瞿昙!」

  这时,世尊吩咐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度那位婆蹉族外道出家人,让他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

  婆蹉族出家人便立即得于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份。乃至在半月之中,他修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他也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此如来的正法。

  婆蹉尊者这样想着:我如今已修习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而且对于那一切法也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了,我现在应当前往拜见世尊。

  当时,婆蹉就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坐于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修习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现在已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此世尊的正法,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说法,我闻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惟: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而出家学道,……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告诉婆蹉说:「有二种法,要修习多修习,就是所谓的止与观。这二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得知种种的界与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想求得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或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入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使自己的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能灭尽,得到须陀洹果;或灭尽三种结惑后,贪欲、瞋恚、愚痴也变得微薄了,得到斯陀含果;或灭尽了欲界的贪、瞋、身见、戒取、疑等五种结惑,得到阿那含果;或种种的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等智证通,也全都能得到。所以,比丘啊!应当修习这二种法,要修习又多修习。由于修习这二法的缘故,就能知道种种界,……乃至灭尽一切烦恼。」

  当时,婆蹉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充满欢喜,向佛陀行礼后离去。此时,婆蹉独自处于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装扮庄严,想要去拜见恭敬供养世尊。

  那时,婆蹉问众比丘说:「你们装扮得庄严,是想要去拜见恭敬供养世尊吗?」

  众比丘答说:「是的。」

  这时,婆蹉告诉众比丘说:「各位尊者啊!请您们带着我的话,代我礼敬世尊,问讯他是否起居轻利,少病少恼,常保安乐呢?并转达说:『婆蹉比丘禀告世尊:我已供养世尊,具足世尊所教应奉行之事,令内心得到欢悦,而不是不欢悦;大师的弟子所应做的事我都已做好,以此供养大师您,令我内心充满欢悦,而不是不欢悦。』」

  那时,众比丘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婆蹉尊者托我们代为顶礼世尊,……乃至充满欢悦,而不是不欢悦。」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诸天人先前已来告诉过我了,你们现在又再次的转说他的话。如来所成就的第一知见,婆蹉比丘也将能有如此的功德力。」

  当时,世尊就为那位婆蹉比丘记说已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五六经注释:

  1、四月:此为暂住见习之期间。

  2、受衣而住:「衣」原作「依」,宋、元、明、圣四本均作「衣」,依此改正。下段二类句亦皆改为「衣」字。

  3、为人粗作齐限:指对人稍作时间限制,观其对佛、法、僧、戒、信、忍之程度,而决定是否允其出家,受具足戒。

  4、「我已供养世尊,具足奉事」: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相对经文此处作「犊子比丘已报佛恩,为法供养,顺佛所行」。

  5、说第一记:记别为证阿罗汉果。因此果为佛弟子中最为第一之故。

  九五七【经旨】本经叙说郁低迦问是否一切世间皆以佛道为出离之道,阿难尊者乃以城门守为譬,言一切世间皆悉从此道而得出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外道出家人名叫郁低迦,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怎样呢?瞿昙啊!世间有边际吗?」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你这问题是属无记,我不作解答。」

  郁低迦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世间是无边的吗?是既有边也无边吗?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吗?」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这些问题也都是属无记,我不作解答。」

  郁低迦跟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我问说世间有边吗?您答这是『无记』;问说世间是无边吗?世间是既有边也无边吗?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吗?你也答说这是『无记』。瞿昙啊!您是对什么法才肯为人记说呢?」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我善知一切法,为证道的智者,我为众弟子讲说正道,使他们正确的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郁低迦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您为众弟子讲说正道,使他们正确的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究竟是一切世间人都能从此正道而得出离苦恼呢?还是只有少数人而已呢?」

  当时,世尊静默不答。

  郁低迦经第二次、第三次发问,佛陀第二次、第三次也还是静默不答。

  那时,阿难尊者在于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帮佛陀搧凉。阿难尊者告诉郁低迦外道出家人说:「你先已问过这个问题,现在又以其它说法来问此问题,所以,世尊不再为你解说。郁低迦啊!我现在将为你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就能因譬喻而了解。

  譬如国王,有一座边境的城邑,四周都筑得很坚固,巷道都很平正,只设有一个门。那位守门人聪明又有智慧,善于计数分别,城外有人来了,应入城的就听许他进入;不应入城的,就不允许他入内。环绕整座城,想找第二个门,是不可能找到的,连猫狸的出入处都没有,何况是要找个第二个门?那位守门人自己也不知道入城、出城的人有多少,但是他知道一切的人只能从这一道门出入,再没有其它之处了。同样地,世尊虽不费心去知道众生:一切世间人都是从此正道出离,或者只是少数人而已。然而他知道众生能够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的人,一切都是从此正道而得出离的。」

  当时,郁低迦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五七经注释:

  1、「知者,智者,……究竟苦边」: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一经此处作「吾于诸法,悉善知已,为声闻弟子,分别正道,蠲除众苦,尽其边际。」

  2、「汝初已问,……世尊不为记说」: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汝后所问与前无异,是以世尊默然不答汝」。

  3、觉悟:此处作「觉知、了解」之义。后「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之「觉悟」亦作此解。

  4、「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及以少分」: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处作「如来没有用心:『一切世间或其半,或其三分一之当由此(道)出』。指世尊虽然不费心于了知『一切众生世间或其少部分从此道出』。」

  九五八【经旨】本经叙说富邻尼告众外道出家,世尊说法使众生邪见断灭,佛赞许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位富邻尼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当时,有众多的外道出家人去拜访富邻尼尊者,彼此见面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富邻尼尊者说:「我们听说沙门瞿昙持『众生应断灭破坏有(存在)』,他是这样教授的吗?现在就请问富邻尼尊者,他真的是如此教授的吗?」

  富邻尼尊者答外道出家人说:「我并不如此知解世尊的教说,如果说『众生应断灭破坏有,使都无所有』的话,这是不对的!我是这样理解:世尊说有一些众生,他们计执著说有我,心存我慢、邪慢,世尊就为他们说法,使他们把这些慢心断灭。」

  那时,众外道出家人听闻富邻尼的说法,心里感到不高兴,呵责而去!

  这时,众外道离去后,富邻尼尊者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把刚才跟众外道出家人说的话详细的告诉世尊,然后问说:「世尊啊!我刚才回答众外道的说法,没有毁谤世尊您吗?是依法而说,如佛所说,如法而说,随顺正法而说,不会被论议的人所嫌恶呵责吗?」

  佛陀告诉富邻尼说:「你的说法没有毁谤如来,也不失法的次第。是如我所记说,如法而说,随顺正法而说,不会被那论议的人所嫌恶呵责。为什么呢?富邻尼啊!因为先前所说那些众生心存我慢、邪慢,被邪慢所迫,由邪慢而生烦恼,对邪慢不知觉悟,乱如狗肠,如铁锁链,也如乱草一样,往返奔驰,由此世到他世,由他世到此世,如此往返奔驰,不能远离。富邻尼啊!如果一切众生对于各种邪慢都能永灭无余的话,那一切众生就能长夜安稳快乐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富邻尼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九五八经注释:

  1、我闻沙门瞿昙作断灭破坏有: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二经此处作「我等皆闻,沙门瞿昙说众生断更不受生」。

  2、我慢:指于五蕴之任一蕴,执我及我所,恃彼而起慢心。

  3、邪慢:指自无德且行恶行而谓自有德;人若有此慢心,恃自凌他,不从善知识之教,不行出离之道,则无由免除生死轮回。

  4、「先诸众生我慢、邪慢……邪慢不无间等」: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从本已以,一切皆为我慢所害,众生烦恼,皆因我慢而得生长,喜乐我慢,不知我慢」。

  九五九【经旨】本经叙说阿难于河边不答俱迦那外道出家所问如来死后有无问题,并申言对此事彼非不知不见,乃是悉知悉见,见可见处,见所断处,见缠断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阿难陀尊者于后夜时,走向【木*翕】补河边,脱衣置于岸边,进入水里洗他的手足。洗好上岸,穿着一件浴衣,并擦拭着身体。当时,俱迦那外道出家人也来到了水边。阿难尊者听到了他的行步声音;听到行步声音后,他就故意以咳嗽作声。

  俱迦那外道出家人听到有人的声音,就问说:「是什么人呢?」

  阿难尊者答说:「是沙门。」

  俱迦那外道说:「是哪一种沙门呢?」

  阿难尊者答说:「我是释迦的弟子。」

  俱迦那外道说:「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有空回答?」

  阿难尊者答说:「就随你意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俱迦那说:「怎样呢?阿难啊!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阿难答说:「依世尊的说法,你这问题是无记,我不予回答。」

  又问:「如来死后就不存在了吗?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吗?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吗?」

  阿难答说:「依世尊的说法,这也是无记,我不予回答。」

  俱迦那外道说:「怎样呢?阿难啊!我问说如来死后还存在吗?你答说这是『无记』;问说死后就不存在了吗?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吗?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吗?你也是答说这是『无记』。怎样呢?阿难啊!对于这些事,难道你是不知不见的吗?」

  阿难答说:「我不是不知,也不是不见,我是全都知道,也全都看见。」

  又问阿难:「你是知道什么?看见了什么呢?」

  阿难答说:「我是见到可见之处所,见到众生之行所生处,见到众生结缚烦恼之断灭处。这就是我所知,这就是我所见。我是这样知道、这样看见,你如何说我是不知不见的呢?」

  俱迦那外道又问:「请问尊者叫什么名字呢?」

  阿难陀答说:「我名叫阿难陀。」

  俱迦那外道赞叹着说:「真是奇特啊!您是大师的弟子,而我今天得能跟您共相论议!我如果知道您就是阿难陀尊者的话,就不敢跟您问难了。」说完这段话后,便即离去。

  第九五九经注释:

  1、「还上岸,着一衣,摩拭身体」: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三经此处作「着一浴衣,即出于水,待自身干」。

  2、「见可见处,见所起处,见缠断处」: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我所知见,见彼处所,见众生行,乃至知见彼所从生,知见结业,举动所作,见烦恼结,如墨聚集」。

  九六〇【经旨】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于外道住处,以正论摧伏诸外道,得到佛陀的称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给孤独长者天天前往拜见世尊,礼事供养。这一天给孤独长者这样想着:我今天出发太早,世尊及众比丘还在禅思未起,我可先去拜访那些外道住处。于是就进入外道精舍,和众外道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

  当时,那些外道问说:「长者啊!依你的看法,沙门瞿昙是作何见解?知见什么呢!」

  长者答说:「我也不知道世尊作何见解,世尊是知见了什么。」

  众外道问说:「那么你就讲说对众僧的看法,众僧是作何见解?众僧是知见了什么呢?」

  长者答说:「我也不知道众僧作何见解,众僧知见了什么。」

  外道又问:「长者啊!你现在自己是作何见解呢?自己是知见了什么呢?」

  长者答说:「你们每个人先讲说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再说出我的见解,这也是不难的。」

  这时,有一位外道这样说:「长者啊!我见一切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长者啊!我见一切世间都是无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长者啊!世间应是既有常也无常,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世间是既非有常也非无常,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世间有边,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世间无边,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又有人说:「世间是既有边也无边。」

  又有人说:「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

  又有人说:「生命就是身体。」

  又有人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

  又有人说:「如来死后还存在。」

  又有人说:「如来死后就不存在。」

  又有人说:「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

  又有人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

  众外道告诉长者说:「我们每个人已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你也应该说出你的见解。」

  长者答说:「我的见解,就是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如果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的话,那就是无常的;无常的话就是苦。有这样的认知后,对于一切的见解便都能无所执著了。像你们所持的见解:『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这种见解就是真实的存在,就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如果这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为缘起所生的话,这就是无常,无常的话就是苦。所以你们是习近于苦,只会得到苦,固持于苦,深入于苦。你们讲说:『世间是恒常,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就会有这样的过患。」

  执持「世间是无常、是既有常也无常、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世间是既有边也无边、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就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各自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就不存在、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等见解的过患,也都如同前段所说的一样。

  有一位外道问给孤独长者说:「如你所说的,如果有所见,就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是缘起所生的话,那就是无常之法;如果无常,那就是苦。所以,长者您的所见应也是习近于苦,得到苦,住于苦,深入于苦的吧!」

  长者答说:「我刚才不是说过有所见的话,就是真实的存在,是有为的造作,是有所思量,是缘起所生法,全都是无常,无常的话就是苦,知道苦后,我于所见便无所执著了吗?」

  那些外道说:「是的,长者!」

  当时,给孤独长者于外道精舍摧伏那些异论,建立了正论,在这些外道的学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演说正法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刚才和众外道互相谈论的事情向佛陀详细的陈述。

  佛陀听后告诉给孤独长者说:「真好啊!真妙!你应随时摧伏那些愚痴的外道,建立正论。」

  佛陀说完这段话后,给孤独长者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六〇经注释:

  1、「汝见沙门瞿昙云何见?何所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四经此处作「彼沙门瞿昙为作何见?」。

  2、我亦不知云何见世尊:本句乃长者回答前面外道所问「汝见沙门瞿昙云何见」的问题,可知本句为「我亦不知世尊云何见」之倒装句。

  3、汝言见众僧:此见字,是观点、见解之意。本句乃「汝言众僧见」之倒装,白话意思是「你说说众僧的见解」。

  4、云何见众僧:本句是「众僧云何见」之倒装。

  5、我亦不知云何见僧:本句是「我亦不知僧云何见」的倒装。

  6、真实、有为、思量、缘起: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处作「彼诸所生的、造作的、思量的、缘所生的(见解、思想、事物等等)」。

  九六一【经旨】本经叙说佛为长爪外道出家说三种见及三种受,舍利弗尊者及长爪外道闻法后,皆得断疑惑而心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长爪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对于一切的见解都不接受。」

  佛陀问火种说:「你说对于一切的见解都不接受,那么对自己这样的见解也是不接受的吗?」

  长爪外道答说:「我刚才说对于一切的见解都不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是一样不接受。」

  佛陀告诉火种居士说:「你有如此的认知、如此的见识,那么你所持的这种见解就会已断、已舍、已离,其余的见解也不会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火种啊!有很多人跟你的见解相同,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你也是和他们相似。火种啊!这些沙门、婆罗门能舍弃这样的见解,而其余的见解又能不生起,像如此的沙门、婆罗门,在世间也只是很少数的人而已。

  火种啊!一般都是依于三种见解。是哪三种呢?有一种是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接受。』其次,有一种是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不接受。』其次,有一种是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有一部份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火种啊!如果说一切都接受的话,这种见解是与贪欲俱生,不是不贪;与瞋恚俱生,不是不瞋;与愚痴俱生,不是不痴;是系缚,不离系缚;是烦恼,不是清净;是乐取,生染著。如果持如此见解:『我一切都不接受。』这种见解不与贪欲俱生、不与瞋恚俱生、不与愚痴俱生,是清净而非烦恼,离于系缚而非系缚,不爱乐、不执取,不生贪著。火种啊!如果持这样的见解:『我有一部分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那么他接受部份的见解,就是有贪欲,乃至有染著;而这不接受部份的见解,则是离于贪欲,乃至不生染著。

  那些多闻圣弟子所修习的是说:我如果持如此的见解、如此的说法:『我一切都接受。』那么就会被二种人所呵责、问难。是哪二种人呢?就是持我一切都不接受,以及持一部份接受、一部份不接受这二种见解的人,他就会被这二种人所呵责。由于呵责,所以就会问难;由于问难,所以就会相毁害。他因为看见呵责、看见问难、看见毁害,所以就会舍弃自己的见解,其余的见解就不会再生起。就像这样,断除己见,舍弃己见,远离己见,其余见解也不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那些多闻圣弟子也作如此修习:我如果持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不接受』的话,就会被二种人所呵责、二种人所问难。是哪二种人呢?就是持我一切都接受,以及持一部份接受、一部份不接受这二种见解的人。如此地被这二种人所呵责,这二种人所问难,……乃至其余见解也不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那些多闻圣弟子也作如此修习:我如果持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有一部份接受、有一部份不接受』的话,就会被二种人所呵责、二种人所问难。是哪二种人呢?就是持如此见解、如此说法:我一切都接受,以及我一切都不接受这二种人。如此地被这二种人所呵责,……乃至其余见解也不再相续,不会兴起,不会产生。

  其次,火种啊!像这粗糙四大所造的色身,圣弟子应要观察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观察对它离欲,观察它的灭尽,观察对它舍离。如果圣弟子能经常观察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观察对它离欲,观察它的灭尽,观察对它舍离的话,那么对于这色身、色身的渴欲、色身的顾念、色身的喜爱、色身的染著、色身的贪取,就能永远灭除。

  火种啊!有三种感受,就是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三种感受,是以何为因?从何而集?从何而生?从何而显现呢?这三种感受就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而集、从觉触而生、从觉触而显现。每一觉触的集起,就会有感受的集起;每一觉触息灭了,那么感受就会息灭,成为寂静、清凉、永尽。一个人对于这三种感受――觉得苦、或觉得乐、或觉得不苦也不乐。如果对每一感受的集起、息灭、爱乐、过患、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如实知道后,就能对那感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离。他对于自身的感受能够如实知道,对于生命的感受也能如实知道,如果他身坏命终之后,就在这个时候,一切的感受就会永灭无余。他会这样想着:感受快乐时,这色身也是会败坏;感受苦时,这色身也是会败坏;感受不苦不乐时,这色身一样会败坏,全都是苦。于是就会对那快乐的感受,远离系缚而不被系缚;对那痛苦的感受,远离系缚而不被系缚;对于不苦不乐的感受,远离系缚而不被系缚。是远离什么系缚呢?就是远离贪欲、瞋恚、愚痴,远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系缚,我说这样就叫做离苦。」

  当那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受具足戒才过半个月。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在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帮佛陀搧凉。此时,舍利弗尊者这样想着:世尊对于每一法都叹说要断欲、离欲,要灭尽欲、舍离欲。那时,舍利弗尊者便对那每一种法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离,不起一切烦恼,得到心灵的解脱。

  当时,长爪外道出家人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长爪外道出家人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并非由他人的教示而得济度,他入于正法、戒律中,得到了无所畏惧,便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希望能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在佛法中修习各种梵行。」

  佛陀告诉长爪外道出家人说:「你现在可于我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分。」

  长爪外道便即出家为比丘,他思惟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或作「不执著于家」),而出家学道,……乃至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舍利弗尊者与长爪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六一经注释:

  1、长爪:人名。于外道出家时,自誓不剪爪而欲读尽诸经,人见其长爪,而称其为长爪梵志。后皈依为佛陀弟子。

  2、火种:本经中佛称呼「长爪外道」为「火种」。

  3、、「佛告火种:『汝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耶?……是等沙门、婆罗门世间亦少少耳』:北传此处文意承接不很顺畅;比对巴利英译本,文意就明朗多了。英译本此处作:

  “this view of yours,aggivessana,‘nothing is acceptable to me’——is not at least that view acceptable to you?”

  “if this view of mine were acceptable to me,master gotama,it too would be the same,it too would be the same.”

  well,aggivessana,there are plenty in the world who say:‘it too would be the same,it too would be the same,’yet they do not abandon that view and they take up still some othe rview.those are few in the world who say:‘it too would be the same,it too would be the same’,and who abandon that view and do no take up some other view.”

  (大意是:「长爪啊!你这样见解:我一切都不接受——至少你不是接受那样的见解了吗?」「瞿昙啊!即使是为我接受的自己见解,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说得真好!长爪啊!世界上有很多人这样说:『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但是他们并未放弃那种见解,而且还去执取一些其它的见解;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这样说:『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这样的见解我也将一样地不予接受。』并且他们能放弃那种见解,也不再去执取一些其它的见解。」)

  4、一切受永灭无余:「无余」下原有「永灭」二字,今根据明本及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