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不和,若非男子之过,即是女人之失,大抵都各有不对的地方,决无各尽其道,反而互相埋怨之理。然而当今的天下,乃是男子的天下,不是女人的天下,则家庭不和,当归咎于男子。有言道:“人生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她离亲别爱,生死随人,举目言笑,唯有一夫罢了。饥不独食,寒不独衣,有足不能出户,有口无处伸冤。抛开自己不顾,而一心只考虑丈夫;抛开自己的父母不去孝敬,而只孝敬丈夫的父母。一遇客商、游学者来家,就孤房独宿,形影相怜,岂易受吗!可我还不顾夫妻恩爱,在外寻花问柳,造业无穷。桑濮①之地,一身独受其欢,天谴②之来,全家尽遭其祸。此情此景,铁石心肠,也会感动流泪啊!一旦身受富贵,就广置姬妾,厌弃糟糠③。患难依她,安乐弃她,也太不讲恕道了啊!普劝世人,宁甘淡泊,莫羡多情,纵遇红颜知己,毋忘结发贤妻。莫教他年转女身,阁中含恨泪淋淋。
①桑濮:桑间濮上,旧时指男女私会之处。
②责罚。
③糟糠:指原配妻子,结发妻子。
补充:在感情的专一上,不管过去和现在,女人都要胜过男人。女人一旦嫁给男人,就有终身依附之想。而男人大多喜新厌旧,特别是身当富贵以后,更加纵情色欲,弃糟糠之妻而不顾。但作为女人来说,也有其缺点,就是心量小,眼界小,只顾眼前,不见长远。贫时迫于生计,稍有余则醉心小家庭生活,安享浮华,不喜读书,无意探求人生真相和世出世间种种有益之学问也,因而也就心量不够广大。看不到人生真谛和实相。因为感觉家产来之不易,就特别舍不得布施。舍财作慈善事,就好像割自身之肉。有好事也不做,即使富贵也只是守财奴而已。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现在不做福,死后徒后悔。
邬忆川(出自《节义传》)
四明邬忆川,讳孟震。二十九岁,丧妻何氏,发誓不再娶,终身不再谈男女之事。有再嫁女人,携财来奔,邬勃然变色说:“你愧为妇人,怎能又污辱我?”有女人黑夜来私通,邬厉声叱去。这些事也不对人说出。夜携两儿,萧然共卧,俨如寡妇。当政者赐赠粟帛,送匾额叫他为“义夫”。儿子元会官至新安太守。
按:按婚仪,男子亲迎,再拜奠雁①,原意是娶一终身,白头偕老之义,并非独独妇道是这样,夫道也是这样。顾及男子以继嗣为重,一旦丧偶,内助无人,不成家道,故于服终后不得已而开续娶之途。不是因世间男子为政,私自从宽。嗟乎,人或桑弧②未设,井臼②难操,这也是太贫穷了的人罢了。如果不是这样,则夫妇之伦,原系人道之始。怎能使乾坤之正气,为巾帼女子所独占,而须眉男子都屏息隐藏吗!卓越啊,邬君!我愿拜下风了。
注:①即献雁。古婚礼,新郎至新娘家迎亲,先进雁为礼。《仪礼?士昏礼》:“主人升,西面;宾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又“下达,纳采,用雁”注:“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清胡培翚《仪礼正义》三:“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②桑弧,桑树做成的木弓。
③井臼,打水舂米,指家务劳动。
补充:自古以来,以为女子一定要从一而终,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只有佛法从真正意义上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只有实行这种众生平等的口号,人类才会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所以,女子要坚贞不二,男子也同样要坚贞不二。这样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男女平等。
贾御史(出自《懿行录》)
明朝贾御史,幼时聘魏处士女儿,后来其女瞎眼,处士将要退回聘金,御史急娶回。魏孺人①每天都请御史娶妾,御史不答应。当时御史有兄为户部,在京师得宠,孺人更加强求御史娶妾,御史仍旧不答应。生下儿子衡,年纪轻轻就考中,官至刑部主事。
按:古往今来娶瞎女的,唐有孙泰,宋有周世南、刘廷式、周恭叔、张汉英数人罢了(详见唐宋史),此外不多见。贾公之事,实是一般人所难以做到的。再加上魏夫人贤慧,更令人景仰。
注:①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或妻的封号。地方政府的御史为七品官,所以贾御史的妻子称孺人。旧时也将“孺人”作妇女的尊称。
史堂(出自《感应篇图说》)
史堂地位低微时已经娶妻,等到考取后,极其遗憾不得富家女为妻,渐渐与妻子疏远,不与同寝。其妻抑郁成疾,卧病数年,堂不看一眼,临终妻在隔壁呼喊道:“我今天要死了,你忍心不看一眼吗?”堂竟然不听。妻死,心不安,就听从邪说,用土器盖面,兼用枷索捆其尸。当天晚上梦见父亲说:“女已託生非人,生遭荼毒,死受厌胜①,但你也因为此女之故,寿禄都已削尽了。”第二年堂果然死了。
按:天顺年中,都指挥马良,最被皇上宠爱。妻子死亡,皇上常常慰问。数日不出,皇上责怪。左右报告因娶新妇。皇上发怒说:“这厮夫妇之道尚且如此之薄,怎能侍奉我!”把他痛打一顿,从此疏远。象史堂夫妇,难道不是宿生的怨家吗?看破夫妻怨家,各自寻门走,就会觉悟莲池大师②说的话了。
注:①厌胜,以巫术诅咒制服人。
②莲池大师,明杭州云栖寺僧。名袾(zhū朱)宏,亦称云栖大师。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暨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沉,初业儒,后为僧,居云栖坞。融合志禅净土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莲池大师七笔勾出西湖胜迹: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补充:夫妻怨家者多,恩爱者少。但怨家宜解不宜结,化解怨家,必须从自己做起,处处把自己放在低处。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可以让人三分。否则,就永远结怨轮回,沉沦三途,永无出期。
裴章(出自《科名劝戒录》)
河东裴章,其父在荆州为主帅,有位神僧叫作昙照,预言裴章的地位名望会超过他的父亲。年少时娶李氏为妻,后赴太原任职,将原配抛弃于洛中,另寻新欢。李氏自感薄命,布衣蔬食,每天念佛佛经。过了十年,裴章又遇到昙照,昙照惊讶说:“我十年前,曾经预言郎君必贵,今天已经全部削尽了,为何呢?”章不能隐瞒。昙照说:“夫人生魂诉上帝,恐有大难。”未过十天,剖腹于浴盆中,五脏尽出。
按:李氏可以说是看破怨家,各自寻门走了。
陈公子(其友曾向家君说)
嘉定某陈公子,为徐文学女婿,宠爱媵①婢月兰,伉俪②不和。正巧有算命婆来到,知道内情后,向徐氏索取高价,拿出一个小木人给徐氏,身带七针,嘱她密缝在丈夫的枕头内,过三夜,婢就会失宠。徐按照算命婆的话做了。夜半,丈夫忽然狂叫,口吐血沫。徐氏惊恐后悔,将木人取出砍断。没有多久,徐氏也狂叫,自称杭州万卷书③,十日而死,家道从此凋落。
按:丈夫固然不好,妇人也是自作自受。主婢业报,均所难免。
注:①媵(yìnɡ映),陪嫁者。
②伉俪(kànɡlì抗丽),指配偶的双方,有时也指配偶的一方。
③冤魂俯身。
婆罗门妻(详《杂譬喻经》)
佛世有一个婆罗门,正妻无子,妾生一男,婆罗门很疼爱。妻怀嫉妒,外表假装怜惜,暗中偷偷取小针刺儿囟①上,小针全部刺入,全家人都不知道,儿就哭死了,妾悲痛欲绝。后来妾悄悄地知道了此事,问一位僧人:“要实现心中的愿望,应当修什么功德?”僧人说:“受八关斋②,所求如意。”妾就受八戒。七日命终,转生即为正妻之女,容貌端正,一岁而死。妻伤心痛哭,悲哀之情超过妾之哭子。再生一女,长得比前女更好,没有多久又死了,如此七次反复。最后一女,长到十四岁,已近婚嫁时又死了,其妻昼夜悲恸,不能饮食。尸停在棺中,不忍心盖住,每天看望尸体,觉得颜色很好,经过二十多天,有一位罗汉,化作沙门③,前往求见,把事情原委说出,妻才觉悟,再去看尸,臭不可近。就求沙门授戒。第二天正往寺中求戒,忽有毒蛇挡道。沙门知蛇是妾,就代替忏悔,解除她们的怨结。蛇死后,便投生人道中。
按:道德败坏之夫,前面已经说的很详细了。嫉妒凶悍之妇,她的恶业难道就可宽恕吗!《正法念处经》说:“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以此因缘,女人死后,多堕饿鬼中。”故略举佛典一条,以为警戒。
注:①囟(xìn信),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在头顶的前部中央。
②又作八关斋戒,八支斋法等: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身不涂饰香鬘。七,不自歌舞,又不观听歌舞。八,于高广之床座不眠坐。九,不过中食。此中前八者为戒而非斋,第九者正为斋戒。即合八种之戒与一种之斋戒而名八斋戒,是成实论智度论(此若干处应有书名号)之意也,若俱舍论之意,合第六涂饰香鬘与第七歌舞观听为一戒。以前七为七戒,第八为斋戒,合为八斋戒。俱舍论十四曰:“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七眠坐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又曰:“离非时食是斋亦斋支,所余七支是斋支非斋。如正见是道亦道支,余七支是道支非道。”
③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劝求子者(共五则皆法)
子息一事,人只知操之于我,却不知主宰在天。或者人只知主宰在天,却不知操之于我。什么叫做主宰在天?世间有人姬妾满室,但儿孙却全无;孑然一妇,却子女满前,此种情形比比皆是。更有人多方滋补求子而无效,而不沾补药的人却已经先得子了。百计尝试而无功,而私奔暂寝却偏偏怀胎。此是天意,非人力所能为。什么叫做操之于我呢?因为无后的人,不是今生所造之因,就是前世所招之果。难道明明上天,对于我独行苛刻吗?作恶既然已经招殃,则修善自应获福。譬如虎项之铃,自系者还从自解。又如寒潭之内,积水可以成冰,化冰还能为水。此人力所为,不靠天啊!善于求子的人,往往于不求中得之,于方便中得之,于慈悲平等中得之。现见前人获此报,何不依他样子修①?
注:①修,修行,积德。
补充:我认为,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我的格言,也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宿命论者,跟着命运跑,永远在六道中轮回。不信命运的人,又为所欲为,造堕落之因。佛教认为,善恶果报,如影随形。既然知道为善必有善报,那就必定努力为善;既然知道为恶必有恶报,那就必定处处谨慎,不敢为恶。所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上天主宰我们的祸福,也不能离开因果。前世作了善,自然要得善报,前世作了恶,自然要得恶报。前世虽然作了恶,但真心忏悔,从此努力为善,就能改造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命自我立的道理。
靳瑜(出自《懿行录》)
镇江靳瑜,在外教书,五十岁了还没有儿子。夫人出资买邻女为妾。靳回家,就在房中摆酒席,叫邻女陪伴,并告诉丈夫其中之故。靳公脸红,夫人以为自己在场,出来将门反锁。靳公就跳窗出来,告诉夫人说:“你心意虽好。但此女幼时,我还抱过她,只愿她嫁一个好地方。我老又多病,不可以污损她。”就归还。第二年,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文僖公。十七岁发解①,位至宰相。
按:因无子故娶妾,既还妾反生子。假使不还妾,未必生子。今人无子,便思娶妾。岂知欲火愈旺,福德愈轻。此如渴饮盐汤,更增其渴。可惜啊!世人不悟。
注:①唐时取士,颁格于州、县,合格者,谓之选人,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与礼部会试,称发解。宋沿其制。明时于各直省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为举人,也称发解。
马封翁(出自《迪吉录》)
马封翁①,中年无子。娶回一美妾,每理发时,见公必回避。询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父死于任职期间,骸骨难归,故卖我。我不能完成丧礼,束发以表哀悼,所以回避。”马公很同情,当天即归还其母,不索原钱,并助路费,母子拜泣而别。晚上梦神说:“天赐你子,庆流涓涓②。”。第二年果然生下一子,就取名为“涓”,后来考取状元。
按:岳州冯状元,父无子买妾,得一宦女,归还。没有多久妻子就怀孕,邻里人都梦鼓乐送状元,与此同。
注:①封翁,旧时子孙贵显,父、祖因而受封典的,叫“封君”,也叫“封翁”。
②涓涓:细水漫漫流的样子。此指子孙不断绝。
高封翁(出自《感应篇瀹注》)
扬州高某,没有儿子。贩货于京口,住所中常闻到安息香气(安息香:蔓藤萝香气),有一天,墙上忽然伸进一枝香。
公偷偷向外一看,见一少女独坐。访问屋主,原来是他的女儿。问为何不嫁,说:“难选女婿。”几天后,高公于邻中访得一婿告诉他。主人有点嫌他贫。高公说:“我借钱。”当天即做媒,赠数十金。归回梦神说:“你本无子,今当赐你,可名铨。”过了一年,果然生一子。后登第,官至尚书。
按:见色不起邪心已经很难了,为之选婿就更难了,捐资助其营生就难上加难了。仁人用心,就是这样啊!
钱长者(出自《懿行录》)
昆陵钱某,布施遍满一郡人,但行善无子。村里有位喻老,被家势所逼,向钱公借钱,钱公不计较多少,如数给与。事后,喻老携带妻女拜谢。夫人见其女有姿色,为丈夫娶为妾,喻氏很高兴。钱公说:“乘人之危,不仁;本想行善,又杂爱欲于其中,不智。”急忙归还。当天晚上其妇梦神说:“你夫厚德,当赐你贵子。”一年后,果生子,名天锡,年十八,每考必中。
按:经说:“淫人妇女者,得绝嗣报。”可以返观而悟了。
某富翁(出自《迪吉录》)
福建富人某某,无子,家有很多美妾,都不育。这时有官赴任,中途妻亡,旅资已尽,女儿哭道:“母亲尸体就要腐烂了,不如卖我安葬,剩余的作父路费,父任满后再赎回我。”父说:“我只有你了,怎能忍心这样做?”女儿说:“除此别无良策。”于是父女哭别卖给富人,得钱三百千,富人不知内情。见她幽娴贞静,举止不同一般人,虽然束发以表丧亲,但外表却一点也不露出忧戚之容。问她不告,询问介绍者,才知详情,富人就送还其父。父顾虑钱已用完,无法偿还。富翁说:“不必还了。”又助路费二百千。没有多久,正妻生下二子,都少年登第。
按:马公所买之妾,是卖身葬父;富翁所买之妾,是卖身葬母。若不遇此善人,无以为孝女劝。若不生此贵子,无以为义士劝。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