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到处都是天地之苍生,君王之赤子。不幸遇上兵荒马乱之日,夫妇分散,母子流难。此时只有依靠将帅,才有生路,不至于横尸荒野。可一遇到无纪律的军队,就会耗尽钱财,破了贞节,丢了性命,真是白雪加霜,红炉添炭啊!我今天代千百年后的百姓,祈祷千百年后的将士,不要屠戮城郭,不要抢劫乡村,不要焚烧民房,不要掳掠妇女。看见人家的父母奔窜逃亡,当作我的父母惊惶失措想。看见人家的妻女颠沛流离,当作我的妻女恩情难割想。古人说,富贵难道只为一家想吗?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身为将士,即使不为天地的苍生想,君王的赤子想,也不为自己后世的子孙想吗?早自觉悟,福报无疆。
二曹将军(出自《宋史》)
宋将曹彬,性格慈和,为人谦让,从不乱杀。刚刚攻破遂州,各将都想要离营住城,公不许可。抓获的妇女,集中关在一起,秘密派人保护。事平后,寻找她们的家庭,送回。没有家人领取的,就备礼嫁出去。讨伐金陵时,首先焚香发誓:破城之日,不戮一人。后来他的儿子玮、琮(cónɡ从)、璨,都相继为帅,继领旌钺①。小儿子玘(qǐ起)追封王爵。后来的光献太后,也是出自他家。子孙荣盛无比。当时有同姓将军曹翰,因攻不下江州而大怒,大肆屠城,纵兵淫掠,死后不到三十年,子孙中就有人沦为乞丐的。
洁身自好当然很好,若能禁止部下淫掠则好上千百倍。曹公所秘密保护的妇女,都是诸将所掠,非曹公所掠,可是曹公亲自督促归还各自家庭,亲自主持嫁到合适之处,完全亲自过问,为的是怕有差池。曹公可以说是万世仁将的典范。
①注:钺(yuè读音月),古代将领领兵时由帝王赐给的一种象征权威的兵器。
支某(出自《现果随录》)
嘉善诸生支某,在康熙己酉春天,对友人顾某说:“我神魂恍惚,似有冤仇随身。”于是就病了。顾请僧人西莲法师来探询,忽然腹中作鬼语说:“我在明初为副将,姓洪名洙,主将姚君,见我妻江氏貌美,起贪婪心,遇某处叛乱,命我带七百残兵征讨,我力不能支,全军覆没,姚霸占我妻,妻就缢死,结此深仇,多世想要报复,无奈姚君后来修行,次世为高僧,再世为大词林①,三世为戒行僧,四世为大富人,喜好布施,都没有机会报仇,现今是第五世,在戌酉应考连传捷报时,因为某年舞弄刀笔,害死卖茶客四人,削去禄籍,故来相报。”西莲听他说的有条不紊,就劝告他,答应替他诵经礼忏,以解怨仇,鬼同意了。就请西莲作佛事,支病顿愈。后数日,又作鬼语。西莲责备鬼,鬼说:“我承佛力超生,决无反复。今来索命的人,是卖茶客四人,不是我。恐怕法师疑我负信,故特来相报。”说完就离开了。一会儿,支某病发,不到两个晚上就死了。
佛言: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偿还二三百年前的债,还算是近的了。
注:①大词林:大文人。
劝追求功名的人(共八则四法二戒二法戒)
美色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功名也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二者如果都能得到,那就无异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世间最容易迷惑人的,莫过于色欲;而与功名水火不相容的,也恰恰是色欲。古往今来文人才子,被爱河大水所淹没的,不可计数。举止平庸,无志于功名,那就罢了。如果有志于功名,就会寒窗苦读,残灯独坐。一生辛劳的父母,夜望明月,想到儿子功名未就,就不禁伤心悲痛。看重情义的佳人,晓听金鸡,想起情郎前途未卜,就不禁愁苦流泪。此时,若不专心致志,被情所牵,就会荒废功课。等到走上考场,金榜除名,情人的厚望到此成空,父母的大恩无法报答。此时还有什么脸面呢?男儿要遂青云志①,须信人间红粉空。
注:①青云志:壮志,奋发飞扬的远大志向、理想。
林茂先(出自《文昌化书》)
信州林茂先,闭门读书。得乡荐后,有一个富邻艳妇,厌恶丈夫不学无术,钦慕茂先的才名,就私奔他。茂先说:“男女有别,礼法不容,天地鬼神,罗列森布,为何污我呢!”艳妇惭愧而退。茂先科举顺利,三个儿子也榜上有名。
《中庸》一开端,就说要“慎独”,论及小人,则说“无所忌惮”①。可见修身要务,实在敬畏二字。“男女有别,礼法不容”,敬也;“天地鬼神,罗列森布”,畏也。从这里可见林君平素修养之深。
注:①无所顾忌。
补充:所谓慎独即是说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要作非礼之事。《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罗文毅公(出自《罗状元本传》)
罗伦,赴会试,乘船到姑苏,夜梦范文正公①来访,说:“来年状元非你莫属。”罗谦虚说不敢当。范公说:“某年某楼一事,已经感动太清①了。”罗因此回忆昔年在此楼拒绝了一个私奔的女子,梦与事实没有出入。等到廷试后,果然考中。
暗室之中,骗得了人,却骗不了神,故君子必慎其独。
注:①范文正公(989-1052),名仲淹,字希文,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州吴县(今江苏)人。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仁宗时任西溪盐官,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没。又与韩琦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系列措施,未能实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的善行参见《安士全书白话解》上卷。
②太清:道教所说的“三清”之一。即最高的天神之一“太清太上老君”或最高的仙境之一“太清圣境”。
杨希仲(出自《科名劝戒录》)
成都杨希仲,未第时,在外读书,有艳妇私奔,不受。他的妻子在老家,当天晚上梦见神说:“你的丈夫操行高洁,一定会使他考中。”醒后不知其中原故。等到考归第二年,才知道是蜀中第一名。
《优填王经》说:“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著,牵人入罪门。”杨公可以说是牵之不动的人了。
曹某(出自《不可不可录》)
松江曹某,去南都应试,旅途住宿,有妇人私奔他,曹连忙出去,行至中途,见灯火喝道①,就躲入古庙中,偷偷一听,原来正是神命部下念新科榜名,至第六,吏禀告说:“此人有短行,已削去,应什么人来补充?”神说:“曹某不淫妇人,贞节可嘉,可以补充。”等到揭晓,果然是第六名。
好色之人,有女相就,不异恶星临门;积德之士,有女来奔,正是福星光照。所以说,祸福无不是自己找来的。
注:①喝道,在道路上大声吆喝。
刘尧举(出自《广仁录》)
龙舒刘尧举,租船应试,调戏船夫的女儿,船夫严密防备。刘上岸入试,船夫用大锁锁门,料想必无顾虑,于是放心上街,很久未归。本次考试都是刘学习过的功课,很快做完。一出考场,就与船女私通。刘父母梦见黄衣人持榜至,报刘是第一名,正要看榜,忽然被一人夺走,说:“刘某近作亏心事,第一名削去。”醒后说起这个梦感到忧虑。拆卷后,刘因杂犯被除名。主考人员都叹惜他的文章。回来后,父母用梦中的话来责问他,刘躲避不敢说。竟以不第终其一生。
乘船仓促之欢,竟用第一名换取,真太愚蠢了!
凤阳某书生(某友面述)
凤阳某书生,家有小池,种植荷花,很久没有开花。康熙己酉,某生将往句曲①录遗①,忽然开出一朵并蒂莲花。父母看到后非常高兴,认为是应考吉兆,准备明天早晨摆酒观赏。当天晚上,某生夫妇欢聚,有侍婢走过,某生想要调戏,妻未加阻拦,得以私通。第二天早晨再去赏花,已经折断了。一询问,就是那个婢女干的。父母很惆怅。折花之夜,某生梦见帝君,自己的名字已经上登天榜,帝君忽然勾去,某生流泪拜祷,帝君三次命他退下。等到醒来后,自知不祥,很不高兴地出发了。府学遗才,旧额三名,当时往句曲的人,仅有三人,而某生独独除名。三次大收,也都是这样,流泪而归。
假使他的妻子毅然不容,丈夫必以为是嫉妒。哪知冥冥之中,保全科第呢?从前叔向的母亲,因儿子劝告,想要避免嫉妒名声,而羊舌氏一族就全部落难(详见《左传》)。如此看来,嫉妒不一定就坏,怎能一概而论呢?
注:①又名茅山、己山、地肺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茅盈与弟茅固、茅衷在此处修道,故叫茅山。道家称为金坛华阳之洞天。
②旧时科举考试正式录取之后的补录。清代对秀才举行科考,考在一等二等及三等前十名者,得参加乡试。三等十名以下,及因故未试之秀才与在籍监生、贡生等,得再参加录科考试。录科未取及因故未参加者,可以参加录遗。
直隶两考生(出自《戒淫汇说》)
明朝一个读书人,到南京应试,住所与某指挥①家相对,有一个婢女见到书生,顿生恋情,偷偷嘱咐考生,在考试完毕的当天晚上幽会。考生害怕有损阴德,就不赴会。同住一友,平素为人轻佻,就伪装成他赴约,婢女暗中不能分辨,引他入室,拥抱同寝,偶忘关门,碰上父亲清晨回来,突然看见,大怒,夺剑把他们一起杀了,向官府自首。第二天发榜,在住所的考生排在第一。
一登举子录,一登鬼子录,荣辱苦乐,有天渊之别。意念有细微差别,而报应就在就在旦夕之间,太可怕了啊!
注:①官名。唐中叶后有都指挥使,本方镇军校之名称。宋殿前司及侍卫亲军均有对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元代亲军诸卫亦置之。明内外诸卫皆置指挥使等官,并建都指挥使司,又有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清唯京城有兵马司指挥,为坊官,与宋明不同。
南昌兄弟(出自《感应篇广疏》)
南昌有兄弟二人,是双胞胎,容貌音声,父母都很难马上分辨,只能各穿不同的衣色来区别。长大后,同时婚娶,同时入泮①,以及荣枯得失,无不相同。一日应试,同宿一舍,有邻女引诱哥哥,哥哥拒绝,并劝告弟弟小心。弟弟表面上假装答应,私下里却伪装成哥哥前往赴约,并在赴约中说以后必来迎娶。等到发榜,兄应试取得成功,而弟榜上无名。那个女人因为面貌相同不能分辨,以为考中的,就是自己私恋之人,大喜,送给路费。第二年,兄又考取,女人听说,私自准备行装,料想情郎必来荣娶,天天盼望,却杳无音信,就怨恨而死。此后,兄享高寿,子孙荣盛。弟早夭,无后。
按:命相吉凶,都是宿世之心所造。宿生若行善事,则在胎自具贵相,出胎自值良时。宿生若造恶业,则二者俱反,所以命相不可不信。但命相有定,心则无定,祸福之机,乃心所造,非命相所造,因此命相不可尽信。看南昌兄弟,就可以觉悟了。
注:①入泮(pàn),即入学。泮,即泮宫,古代学宫。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