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人,或劳心,或劳力,或安富尊荣,或食贫守困,是天道不齐呢?还是自作自受呢?《诗经》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今世富贵之人,大抵宿生修福之士;子孙享荣华之报,都是祖父有厚泽之遗。理所当然。但享福的时候,又必须修福。譬如耕田,年年收获,即当年年下种。若倚靠自己威权显赫,成天寻花问柳,难道不是得了人爵却丢了天爵吗?顺境常乐,乐则忘善,忘善则淫心生起了啊!此处若能蓦地回光返照,突然猛醒,便是福基深厚。
韩魏公(出自《宋史》)
宋朝韩琦①,执政时,买了一个姓张的女子为妾,颇有姿色。买契一成,张忽然流泪。公问她什么原因,她说:“妾本来是供职郎郭守义的妻子,前年丈夫被部使者诬陷,家败无依,故到您这里来了。”公听后很同情,送给她一些钱让她回去,告诉她将为她申冤,要她等澄清事实再来。张离开后,韩公为之申冤,郭将调任,张如约再来。韩公不再亲自见她,)派人告诉她说:“我位居宰相,不可买别人的妻子为妾,以前的钱,不必再还。”归还卖身契,又送她二十金作路费,要他们夫妻完好如初。张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遥拜而去。后来韩公封为魏郡王,谥忠献,子孙兴旺发达。
从前司马光②没有儿子,夫人为他买回一妾,乘机送入书房,公不为女色所动,妾想要试一试,随手拿起一本书,问道:“这是什么书?”公颜色庄重,拱手回答说:“这是《尚书》。”于是妾就徘徊而退。总之,欲心一淡,关键时候就能控制自己。韩公的本领,全在寡欲。
注:①韩琦(1008-1075)宋相州安阳人,字稚圭,天圣五年进士。仁宗时,西北边事起,琦任陕西经略招抚使,与范仲淹率兵拒战。韩范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宋廷所倚重,时人称为“韩范”。西夏和成,入为枢密副使,嘉祐中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国公。琦为相十年,临大事,决大议,虽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卒谥忠献。宋史有传。
②司马光(1019一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陕西夏县(今山西)人。宝元进士。他立志垢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政见与王安石相左。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为相八个月病逝,谥温国公。
曹文忠公(出自《广仁品》)
宣德年间,曹鼐担任泰和典史。因为捕捉盗贼,在驿亭与一个美女相遇。女子想要以身相许,公说:“处女可以轻易侵犯吗?”拿出一张纸,书写“曹鼐不可”四字烧毁,一夜不动心。天明喊她的家人领回。后来殿试对答,忽然飘来一张纸,上面有“曹鼐不可”四字,于是文思如涌,考中状元。
人首先有不为,然后才会有为,不可之中,大有力量。
补充:良家女子,一失贞节,终生后悔。年纪轻轻,不懂世事,禁不住情欲所驱,轻易以身相许,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这真是世风日下的表现。一个女孩子很早就失去了处女的身份,她还有什么可爱之处?不是她的身上已有污点,而是她的心上已有污点。所以,青春少女,面对人欲横流的社会,不可不慎,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王克敬(出自《不可不可录》)
王克敬,为两浙盐运使。温州押来一批盐犯,里面有一个妇女被同时押来。王生气地说:“岂有逮妇人行千里外,并且与押送人员混杂在一起的呢?从今以后不能再逮捕妇女。”就下发了这条命令。
官方抓人,往往逮及妇女,这是最损阴德的事。因为妇女惭愧羞耻的心,超过男人百倍,无论何种侮辱,都容易引起她轻生。即使婉转温柔探询追究,即使官方宛转温和探询追究,只要一经见官,她就会胆落魂飞,视为自己终身的耻辱?自己的妻子与别人的妻子,不过贵贱稍微不同罢了。假使自己的妻女,跪在堂下,官府赫赫临之,万目耽眈视之,你此时又将作何感想呢?
补充:女人爱面子,若有损伤面子的事,轻则羞于见人,重则寻死觅活。故对待女人,说话做事都必须慎重考虑。
中国有句古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中国的女子自古以来最看重这个贞节问题,把个人的贞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烈女自杀呢?原因就在于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面子问题。一旦感到自己再也没有脸面见世人了,就只有自杀这一条道路。我们应当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当然我对那些自杀的烈女是满怀敬意的。但是,面对邪恶势力,她们是不是能够另外采取一种方式?不敢面对现实,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反抗社会,并不能够消灭社会上的邪恶势力。1935年著名影星阮玲玉服毒自杀,她留下的遗言是“人言可畏”、“我不死不能明我冤。”阮玲玉在电影中敢于扮演被侮辱、被损害以及走向进步的各类妇女形象,这在当时是何等的大胆。但是面对污蔑她的闲言碎语,面对无稽之谈的谣言,她发抖了,她软弱了。她面对敌人的淫威,会脸不变色心不跳;但是,她面对毫无根据的人言,却退缩了,害怕了。她本来还可以塑造更多更好的形象,为发展中国的电影艺术作出自己的贡献。可是,她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中国影艺界的悲哀,也是中国妇女的悲哀。可见,对于中国妇女来说,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面子问题。
顾提控(出自《懿行录》)
大仓吏顾某,因经常迎送官府,与城外江卖饼家相识。后江被诬陷为盗而入狱,顾为他申冤。江很感动,把自己的十七岁女儿送给他,愿替他洒扫庭院。顾不收纳,备礼送归。如此三次反复。后来江越来越贫困,把女儿卖给一个商人。又数年,顾考满赴京,在韩侍郎门下办事。有一天侍郎出,顾偶然坐在门口,听到说夫人到,马上跪在庭中,不敢仰视。夫人说:“请起,您不是太仓顾提控吗?我是江氏女儿,承蒙某商人收为干女儿,嫁给相公作侧室,马上又继正房位。今日富贵,都是您所赐,只恨无缘报恩,幸得相逢,当为您在相公面前说几句话。”侍郎回来,江氏女向他陈述原委,侍郎说:“真是仁人啊!”把他的事迹报告皇上,孝宗称赞感叹,命查什么部门缺官,被拜为刑部主事。
恩不受报,顾提控之仁;报必偿恩,江夫人之义;荐贤为国,韩侍郎之忠;用人以贤,圣天子之明。
刘氏(其兄向王姓者说)
顺治壬辰,江宁公差刘某,往江北抓人,抓到后关押起来,必须十余金才可赎回。囚犯说:“我有一个女儿,你可代我去吩咐我家卖出去。”刘一口承诺。过江后与囚犯的妻子商议,卖了二十金,全部付给刘某,刘竟然占为己有。囚犯知道后,痛苦而死。没有多久,刘得重病,自言自语说:“囚在东岳控告我,我的舌头就要被铁钩钩取了。”一会儿,舌头吐出几寸长,七窍流血而死。
身在公门,正好修德。象刘某这样的人,已经堕落恶道了。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