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下)

  垂训以格人非

  【原文】:(发明)天地间一切人类,皆吾胞与中之人类。人类中有一毫毛不是处,即吾分内中有一毫亏欠处。故于为子者,愿其孝;为臣者,愿其忠;为兄弟者,愿其友爱;刚强者,愿其柔和;鄙吝者,愿其施与;游手游食,斗殴赌博者,愿其各循本分,谦和自守。苟可用吾之劝化,不惜剀切敷陈,忠告善道,其或口舌所不能及者,笔之于著述,以示天下后世,其为垂训也大矣!

  【白话】:(发明)世界上一切人类,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人有一丝一毫不是的地方,就是我自己本分内有欠缺的地方。所以希望一切儿女都孝顺,一切臣子都忠心,一切兄弟都友爱,性格刚强的变得柔和,性格吝啬的变得大方,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斗殴赌博的都各守本分,谦虚和气,不侵犯他人。如果听从我的劝化,我就不惜作出详尽切实的陈述,忠告走向好路,口里讲不到的,就用笔来著述,告诉天下后世的人,这样教育的方式意义真是巨大啊!

  下附征事(两条)

  立命之学(袁了凡功过格)

  【原文】:袁了凡先生,讳黄,初字学海,幼遇云南孔姓者,其人得邵子皇极数,推袁入泮当在明年,所决县试府试进学名次,三处悉验。因卜终身休咎,言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止二年半,以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谢世,惜无子。袁备录之,凡考校名数皆合。将入南雍,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对坐三昼夜,不瞑目。云谷曰:“人所以不能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起一妄念,何也?”袁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无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汝为豪杰,原来只是凡夫。从来大善之人数不得拘,大恶之人数亦不得拘。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动转一毫,岂不是凡夫?”袁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历有明训。释典中有求功名得功名,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之说,佛岂以妄语欺人哉?今后宜时时积德,事事包容。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身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汝不登科,不生子,此天作之孽也。汝今力行善事,广积阴功,此自作之福也。《易》曰:‘君子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汝今还信得及否?”于是,遂出功过格示袁,袁即拜而受之。将从前过恶,为疏文一通,尽情发露忏悔,誓行三千善事,以求登科。云谷并教以持诵准提咒,以期必验。遂改学海,字为了凡,盖欲不落凡夫窠臼也。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二,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是秋中试矣。自此德日益修,功日益密,暗室屋漏之中,唯恐得罪天地鬼神。自己巳岁,发愿奉行,至于己卯,盖历十年,而后三千善事始完,是时遂起求子之愿,亦许行三千善事。因与室人互相劝勉,有善即书,有过即退。其时善念纯熟,将及满数,而遂得长男。癸未年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万条。丙戌登第后,授宝坻知县。日则见善必行,夜则焚香告帝。方忧日间无事可行,万善之数难足,一日梦神告曰:“只汝减粮一节,万善之数已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先生代其区画,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果有此事,心颇疑惑。适幻余禅师,从五台来,以梦告之,师曰:“善心真切,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先生喜,即捐俸银,令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孔先生算寿止五十三。后康强寿考,至于望八,子孙科第不绝。

  【白话】:袁了凡先生,讳黄,又字学海,幼年时遇到云南的孔先生,这个人精通邵子皇极数①,他推算袁入学宫应当在第二年,县试府试进学②的名次,都应验了。因此就请他推算一生的吉凶,他说某年应当补廪生③,某年应当做贡生,某年应当到四川去做知县,在任只有二年半(《了凡四训》作三年半,译者注),到了五十三岁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去世,可惜没有儿子。了凡先生就把他说的记录下来,以后考试的名次都应验了孔先生说的话。后来游历南京国子监,去之前,到栖霞山拜访了云谷禅师两人面对面静坐,三天三夜没有闭眼。云谷禅师说:“凡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私心杂念太多,整天被自己的妄想困扰。你静坐了三天,不起一个妄念,是怎么做到的呢呢?”袁说:“我被孔先生算命算定了,荣辱生死都是有定数的,打妄想又有什么用呢?”云谷禅师笑道:“我原来把你作豪杰看待,哪想到你还是一个凡夫!命数当然是有的,但它束缚不了大好人,也束缚不了大恶人。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被数束缚了,不能有丝毫的改变,难道不是凡夫吗?”袁说:“这样说来数也可以逃过去吗?”禅师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完全是自己制造的,做了好事,就有福报,做了坏事,就有恶报,美好的命运要靠自己去创造。这些道理,诗书里都讲得明明白白。佛经里面说,一个人求功名可以得功名,求长寿可以得长寿,求男女可以得男女。难道佛也欺骗我们吗?今后你应当积德行善,宽宏大度。从前一切病根,都拔得干干净净,好象你昨天已经死了;今后一切,都从今天重新开始,好象你已经换了一个人。这样你就得到一个真正的身体,成为一个明理的君子了。《书经》里面‘太甲’篇说:‘上天降下来的灾祸,或者还可以逃避;如果自己造了孽,那就一定要受报应。’孔先生算你的命,不能得科第,不能生儿子,这是命里注定的,上天给你规定的。如果你从今以后,努力做好事,广积阴德,这就是你自己造的福了。《易》说:‘君子应当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避开凶险的事情,走向吉祥的一方去。’如果说天命是固定不变的,怎么可以趋吉避凶呢?《易经》开章就说:‘积德行善的家庭,它的福报一定会绵延子孙;不积德行善的家庭,它的祸患也一定会绵延子孙。’这样的名言你这位读书人还信得过吗?”于是,就拿出一种记录功过的格式给袁看了,袁礼拜接受。然后袁就把从前的过错,一条一条记录起来,尽情揭发剖露忏悔,发誓要做三千件好事,以求得考试成功。云谷禅师又教他念准提咒,使他所求更有把握。从此改学海为了凡,意思是生活不再落凡夫的老套子了。第二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二(《了凡四训》本作第三),忽然考了第一,他的话已经不能应验了。孔先生没有算我会考中举人,哪里知道到了秋天乡试,竟中了举人。从此以后,修德一天一天努力,功力一天一天雄厚。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小心谨慎,生怕得罪了天地鬼神。从己巳年发愿奉行,一直到己卯年,经历十年,三千好事才告完成。这是时候,就开始发求子的愿,也许做三千好事。与同室人互相鼓励,有善就记录下来,有过错就反省,这个时候善的念头渐渐纯熟,将要满数时,就生下了大儿子。癸未年九月十三日,又发求中进士的愿,许做万件好事。丙戌年竟然考中了,任命为宝坻知县。每天见善必行,晚上焚香告帝。正忧虑白天无事可做,万件好事的数目难以满足,忽然有一天梦见神对他说:“只是你减粮一件事,就已经满足万善的数目了。因为宝坻的田,每亩交银二分三厘七毫,先生代百姓筹划,减到一分四厘六毫。”虽然有这样一件事,但了凡先生心中仍旧疑惑。这时正遇到幻余禅师从五台山过来,了凡先生就把梦境告诉他,禅师说:“只要是真心做好事,一件好事就可以抵万件好事,何况全县减粮,使万民得福呢!”先生很高兴,就捐出薪金,叫禅师在五台山斋僧一万,回向延长孔先生算定的五十三岁寿命。后来先生身体健康,近八十高寿。子孙科举顺利,世代昌盛。

  注:①邵字即邵雍,号尧夫,宋朝一位很。有学问的读书人,精通推算天的气数,人的命运,事情的吉凶变化。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皇极经世书》,专门讲一切气数命运,不论大事小事,国家或个人的气数命运,过去的事,现在的事,未来的事,都可以推算出来。后来算命、起数等等,讲数的学问,都由邵先生传下来的,叫做皇极数。

  ②进学是从前国家用人都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择有的人才,每一个县里都有一个学宫,有一个主持教育的教官,要进学宫,一定要经过县考、府考、提学考三种考试,得秀才的资格,才能进学宫去,这就叫做进学。

  ③童生进学后,再经过考试就是补廪,生活费用由国家补贴,但有一定的名额,有空缺了才能补进去。贡生比廪生又高一等,分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恩贡也就是岁贡,因为考试那年碰上皇帝的大典,所以就叫恩贡。拔贡要十二年考一次,碰到酉年,每县只有一个名额。副贡是乡试考取副榜的,秀才去考举人叫做乡试,乡试分正榜和副榜,考取正榜的叫做举人。优贡三年考一次,一个省只有几个人。

  【原文】:(按)立命之说,发于孟子,而能身体力行,历历有验者,则了凡先生一人而已。然了凡先生之能改弦易辙,深信不疑,行之勇决者,又在云谷禅师一人。谁谓空门中,必不能发明孔孟之渊微乎?世俗见人力行善事,便从而讥之曰:“作善须无心,若一执着,便生望报之想。”此种议论,未尝不高明,然而阻人勇往之志,多矣!农夫终岁勤动,而曰:“尔无望收获。”士子十年辛苦,而曰:“汝勿想功名。”彼能欣然从之乎?

  【白话】:(按)改造命运的学说,开端于孟子,但能身体力行,一一应验的人,就只有了凡先生一个人罢了。但了凡先生能够改弦易辙,深信不疑,实行起来勇敢坚决的起因,全在于云谷禅师一个人。谁说空门中的人就不能阐明孔孟学说的内涵呢?世俗看见别人努力做好事,就随着讥讽说:“做好事要不存做好事的心,如果执着了,就产生回报的想法。”这种议论,未尝不高明,但是往往阻碍人勇往直前的决心。农民一年勤劳,对他说:“你不要希望有收获。”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对他说:“你不要希望取得功名。”他们能够欣然听从吗?

  补充:大道理讲得多,却不勤于实践,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现在有些佛门中人讥笑那些虔诚拜佛,希望回报感应的人,为愚夫愚妇。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从理上讲,不应该将佛菩萨作为索取的对象,学佛应该学习佛菩萨六度万行的精神,但是从事上来说,却要有落实的地方。学佛不可能一步登天,必须循序渐进,无相的境界要从有相的境界做起。许愿作好事正是从有相境界做起的一个好方法,如果真正象了凡先生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成佛就不是遥远的事。净土法门也正是从有相境界做起,也要有了凡先生这样的精神,才易于成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