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華嶠漢後書卷三

[周天游輯注]

楊震傳孫賜 曾孫彪

一六六 楊震字伯起,年五十,始應州郡之辟,眾人謂之「晚暮」。後有鸛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魚者,卿大夫之服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汪。黃)──御覽卷九二五

一六七 楊震為太尉,中常侍樊豐等驕恣,震常切諫,由是共譖震,罷遣歸本郡,遂仰鴆薨。葬日,有大鳥來止亭樹上,須臾下地行,徐步到柩前,止立,低頭淚出。〔旁人〕更共抱持〔一〕,終不驚駭。〔鳥蒼色,頸去地五六尺,舒翅廣一丈三尺,莫有能名者。葬畢,飛去〕〔二〕。(汪)──初學記卷一四 ○ 御覽卷五五四

〔一〕 據御覽卷五五四補。

〔二〕 同右。

一六八 當時人立石鳥象於震前。(黃)──類聚卷九0

一六九 帝徙南宮,閱錄故事,得所上張角奏及前侍講注籍,乃感悟,詔封臨晉侯〔一〕。──書鈔卷四八

〔一〕 封震孫賜也。按范書本傳,建寧初,靈帝當受學,三公遂舉賜侍講華光殿中。又光和四年,賜任司徒。時張角組織民眾,謀起事。賜上書,請詔敕州郡簡別流人,各護歸本郡,以孤弱黃巾,待機誅除張角等。適逢賜以病免官,事留中,不果行。

一七0 與馬日磾、盧植、蔡邕等著作東觀〔一〕。(姚。汪。黃)──范書楊震傳注

〔一〕 史通古今正史篇曰:「會董卓作亂,大駕西遷,史臣廢棄,舊文散佚。及在許都,楊彪頗存注記。至於名賢君子,自永初已下闕續。」

一七一 甫使門生王翹辜榷〔一〕。(姚。汪。黃)──范書楊震傳注

〔一〕 范書曰:「光和中,黃門令王甫令門生於郡界辜榷官財物七千餘萬,彪發其姦。」其不詳門生為何人,故李賢引華書以注明之。

一七二 東京楊氏、袁氏,累世宰相,為漢名族。然袁氏車馬衣服極為奢僭;能守家風,為世所貴,不及楊氏也。(姚。汪。黃)──范書楊震傳注

朱寵傳

一七三 京兆朱寵字仲威,為太尉,家貧臥布被,朝廷賜錦被,臥兼布被。──天中記卷四八

馬融傳

一七四 馬融字季長,為大將軍鄧騭舍人。(汪。黃)──御覽卷二三八

蔡邕傳

一七五 初,蔡邕在陳留,〔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潛聽之,曰:「〔嘻〕〔一〕!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二〕邕素為邦鄉所宗,主人遂自追問其故,邕具以告〔三〕,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四〕,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蟬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笑曰:「此足以當之矣。」(姚。汪。黃)──類聚卷四四 ○ 又卷九七 書鈔卷一0九 御覽卷九四六

〔一〕 以上所補三字皆出類聚卷九七。

〔二〕 據御覽卷九四六補。

〔三〕 「具」原誤作「且」,據書鈔卷一0九、類聚卷九七逕改。

〔四〕 據類聚卷九七補。書鈔卷一0九作「鼓琴」。

黃瓊傳

一七六 黃瓊字世英,為僕射。順帝久廢藉田,瓊曰:「上古聖帝,莫不欽恭神明,躬郊廟之禮,親藉田之勤。」書奏,上從之,次日還,遷令也〔一〕。(姚。汪。黃)──書鈔卷五九

〔一〕 遷尚書令也。

一七七 黃瓊字世英,遷尚書令,〔習〕朝廷事〔一〕,號為「補職」。(姚。汪。黃)──書鈔卷五九

〔一〕 據汪輯補。

陳寔傳

一七八 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有盜夜入其家,止於梁上。寔陰見之,乃自整拂,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與性成耳,如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于地。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一〕。然當由貧困,今遺絹二疋。」自是一縣無復盜竊。(姚。汪。黃)──類聚卷八五 ○ 御覽卷八一七

〔一〕 據御覽卷八一七補。

一七九 何進、袁隗欲特表陳寔以不次之位,寔謝曰:「久絕人事,飾中待終而已。」──書鈔卷一二七

趙岐傳

一八0 先為壽藏,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自畫其像居主位。(黃)──書鈔卷九四

張奐傳

一八一 張奐遷武威太守〔一〕,平均徭賦,勸以農桑〔二〕。(姚。汪。黃)──書鈔卷七四

〔一〕 「奐」原誤作「英」,逕改。

〔二〕 汪、黃二輯依姚輯又引曰:「張奐遷武威太守,遇長吏如兄弟,委以任之。」天游按:書鈔卷七四作馬援傳,姚輯誤引,汪、黃不加考索,以訛傳訛。今刪。

王允傳

一八二 華嶠曰:夫士以正立,以謀濟,以義成。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分其權,伺其間而弊其罪。當此之時,天下難解矣,本之皆主於忠義也。故推卓不為失正,分權不為不義,伺間不為狙詐,是以謀濟義成,而歸於正也。(姚。汪。黃)──魏志董卓傳注

李膺傳

一八三 李膺字元禮,遷僕射,與太傅陳蕃戮力悉心,彌縫遺闕。(姚。汪。黃)──書鈔卷五九

范滂傳

一八四 范滂以黨事下黃門北寺,滂以同囚多嬰病,乃請先就格,遂與同郡袁忠等爭受楚毒。(姚。汪。黃)──初學記卷二0

蔡衍傳

一八五 蔡孟喜,汝南(頓)〔項〕人〔一〕。以禮化鄉里,鄉里有諍訟者,輒詣喜決之,其所平處,皆曰無怨。(汪。黃)──御覽卷四二九

〔一〕 據范書黨錮傳改。

符融傳

一八六 符融字偉明,師事少府李膺。每嘗見融,絕他賓,聽其言論。融幅巾奮袂,談辭如雲,膺捧手歎息。──書鈔卷九八

孔融傳

一八七 何進辟孔融,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趨舍不同〔一〕,託疾歸家。──職官分紀卷一四

〔一〕 范書孔融傳「趨舍」作「趙舍」。

一八八 孔融為北海相,彭殊為方正〔一〕,邴原為有道,王循、李廉造高縣,為鄭玄立鄉曰鄭公鄉。(鈴木)──書鈔卷七四

〔一〕 范書孔融傳作「彭璆」。

一八九 文舉為北海相,崇學校,設庠序,舉貢士,表顯儒。──書鈔卷七四

皇甫嵩傳

一九0 皇甫嵩字義真,拜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嵩溫卹士卒,甚得眾情。每軍行頓止。須營幔修立,然後就舍帳,軍士皆食爾,乃嘗飯。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姚。汪。黃)──書鈔卷六四

一九一 華嶠曰:臣父(袁)〔表〕〔一〕,每言臣祖歆云「當時人以皇甫嵩為不伐,故汝豫之戰,歸功於朱雋,張角之捷,本之於盧植,〔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二〕。蓋功名者,士之所宜重。誠能不爭,天下莫之與爭〔三〕,則怨禍不深矣」。(姚。汪。黃)──袁宏紀卷二七 ○ 范書皇甫嵩朱雋傳論

〔一〕 據范書皇甫嵩朱雋傳論改。

〔二〕 據右論補。

〔三〕 范傳論此上作「蓋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誠能不爭天下之所甚重」。

董卓傳

一九二 卓欲遷都長安,召公卿以下大議。司徒楊彪曰:「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天下之民〔一〕。(而)〔今〕海內安穩〔二〕,無故移都,恐百姓驚動,糜沸蟻聚為亂。」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并吞六國。今徙西京,設令關東豪彊敢有動者,以我彊兵踧之,可使詣滄海。」彪曰:「海內動之甚易,安之甚難。又長安宮室壞敗,不可卒復。」卓曰:「武帝時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窰數千處,引涼州材木東下,以作宮室,為功不難。」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計耶?邊章、韓約有書來,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來)〔東〕下〔三〕,我不能復相救,公便可與袁氏西行。」彪曰:「西方自彪道徑也,顧未知天下何如耳!」議罷,卓敕司隸校尉宣璠以災異劾奏,因策免彪〔四〕。(姚。汪。黃)──魏志董卓傳注

〔一〕 尚書盤庚曰:「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胥怨,作盤庚三篇。」李賢曰:「湯遷亳,仲丁遷囂,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并盤庚五遷也。」

〔二〕 據三國志點校本校勘記改。

〔三〕 同右。

〔四〕 黃輯入楊彪傳。

一九三 王允與呂布及士孫瑞謀誅董卓。有人書「呂」字於布上,負而〔行〕於市〔一〕,歌曰:「布乎!布乎!」有告,卓不悟。三年四月〔二〕,帝疾愈,卓入(市)〔朝〕〔三〕,布持矛刺卓,兵士趣斬之。(姚。汪。黃)──類聚卷八五 ○ 御覽卷八二0

〔一〕 據御覽卷八二0補。

〔二〕 乃建安三年。

〔三〕 「市」乃涉前文「市」而誤,據汪輯改。

一九四 氾饗公卿,議欲攻傕,楊彪曰:「群臣共鬬,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此可行乎?」氾怒,欲手刃之。中郎將楊密及左右多諫,氾乃歸之〔一〕。(姚。汪。黃)──魏志董卓傳注

〔一〕 黃輯入楊彪傳。

丁原傳

一九五 丁原為武猛校尉〔一〕。(汪。黃)──文選卷四六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

〔一〕 「原」原誤作「白」,據汪輯逕改。

周規傳

一九六 周規除臨湘令〔一〕。長沙太守程徐二月行縣,敕諸縣治道。規以方春向農,民多劇務,不欲奪人良時。徐出督郵,規即委官而去。徐憮然有媿色,遣功曹賚印綬檄書謝,請還,規謂功曹曰:「程府君愛馬蹄〔二〕,不重民力。」徑逝不顧。(汪。黃)──御覽卷二六六

〔一〕 規,會稽人。曾辟公府,事見范書朱雋傳。程徐之事未見他書。

〔二〕 「程」原作「穆」,據汪輯逕改。

衛颯傳

一九七 颯遷桂陽太守〔一〕,下車修庠序之教。(姚。汪。黃)──書鈔卷七四

〔一〕 「颯」原誤「諷」,據汪輯逕改。

茨充傳

一九八 茨充為南陽太守,教民種柘,養蠶纖履,民之利也。──書鈔卷七四

任延傳

一九九 任延(壽)拜九真太守〔一〕,民俗不好田作,不知其耕。延使郡內人鑄田器,教民以牛耕,置吏循行。(姚。汪。黃)──書鈔卷七四

〔一〕 據東觀記、范書及本傳下引刪。下逕改。

二00 任延拜九真太守,民俗嫁娶無媒。延至移書長吏已下,各有俸祿,為酒肉,時定婚者二千餘人,號曰:「任君」〔一〕,名子曰「任」。──書鈔卷七五

〔一〕 范書本傳作「其產子者,始知種姓。咸曰:『助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為『任』」。疑此引有脫誤。

二0一 任延拜武威太守〔一〕,道不拾遺。(姚。汪。黃)──書鈔卷七五

〔一〕 三輯均作任浦傳,且「威」作「都」,皆誤。今從孔本。

劉寵傳

二0二 劉寵字祖榮,拜會稽太守,(政不)〔省除〕煩苛〔一〕,徵為將作大匠。山陰有五六老叟,人齎百錢送寵,曰:「鄙生未嘗識郡朝,自明府以來,狗不夜吠,人不見吏。今聞當見棄去,故自扶奉送。」寵為人選一大錢受之〔二〕。(姚。汪。黃)─-初學記卷二七 ○ 書鈔卷三九 類聚卷四九

〔一〕 據書鈔卷三九改,類聚卷四九作「除省煩苛」。

〔二〕 黃奭曰:「見明刊六臣文選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注。」

陽球傳

二0三 陽球字方正,補尚書郎,閑達故事,其所奏議,常為臺閣〔所〕崇信〔一〕。(姚。汪。黃)─-書鈔卷六0

〔一〕 據汪輯補。

王吉傳

二0四 王吉為沛相,曉達政事,令曰:「若生子不養,斬其父母,合土棘埋之。」──職官分紀卷三二

曹嵩傳

二0五 曹嵩,靈帝時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汪。黃)──御覽卷六四一

竇攸傳

二0六 竇攸篤學退居,舉孝廉為郎。世祖會百寮於靈臺,得鼠如豹文,問群臣。攸曰:「鼮鼠。」詔曰:「何以知?」曰:「見爾雅。」詔書如攸言,賜帛三百,更敕諸王子從攸受爾雅〔一〕(汪)──御覽卷二一五

〔一〕 見爾雅卷一0釋獸,文作「豹文鼮鼠」。郭璞注:「鼠文彩如豹者。漢武帝時得此鼠,孝廉郎終軍知之,得絹百匹。」天游按:史、漢二書均不載此事。又水經注卷一六穀水注亦言光武得鼮鼠於靈臺,不及終軍事。若終軍早已言之,且為佳談,於光武時不當群臣皆不曉,而惟攸言之。疑郭注誤。

宋登傳

二0七 宋登為汝陰令。為政明能,號稱「神父」。出為潁川太守,市無二價,道不拾遺。(姚。汪。黃)──類聚卷六五

伏恭傳

二0八 伏恭為太僕,帝臨辟雍,於行禮中,拜恭為司空,儒者以為榮。(姚。汪。黃)──類聚卷四七 ○ 書鈔卷五二 御覽卷二0八

崔琦傳

二0九 梁冀聞崔琦才,請與交。冀行多不軌,琦數誡之,不能受。琦以言不從,失意,為白鵠賦〔以諷冀〕〔一〕。冀知興己,大怒,幽之室谷,數月得出〔二〕,後竟殺之。(姚。汪。黃)──御覽卷六四七 ○ 類聚卷九0

〔一〕 據類聚卷九0補。又「鵠」作「鶴」。

〔二〕 時冀面責琦,琦對曰:「昔管仲相齊,樂聞機諫之言;蕭何佐漢,乃設書過之吏。今將軍累世台輔,任齊伊、公,而德政未聞,黎元塗炭,不能結納貞良,以救禍敗,反復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冀無以對,因遣琦歸。

趙壹傳

二一0 趙壹字元淑〔一〕,漢陽人。體貌魁梧,身長八尺〔二〕,美鬚眉,望之甚偉。〔恃才倨傲,為鄉里所擯〕〔三〕。(姚。汪。黃。俊──覽卷三七七 ○ 又卷四九八

〔一〕 范書本傳作「元叔」,是。

〔二〕 范書本傳作「九尺」。

〔三〕 據御覽卷四九八補。姚輯下有「後屢抵罪,幾至死,友人救得免,乃作刺世疾邪賦,以舒其怨憤」數句,且并引其賦之辭。汪輯因之,而以「已見范書」為由,略其賦。天游按:姚之駰未曾見御覽,當別有所據。王仁俊所輯與姚引多同,且引賦中之秦客詩及魯生歌,言出自古謠諺卷八八引何氏語林寵禮篇注。或姚輯亦出于此,且據范書復有增飾耳。

二一一 趙壹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見。壹以公卿中非陟無足與託名,日往其門尋陟,自強通。陟臥未起,壹徑上堂臨之,曰:「竊伏西州,抱高風舊矣,乃今方遇,而便忽然〔一〕,奈何命也!」因舉聲哭,堂下大驚。陟延與語,大奇之。明往詣壹,柴車草屏,露宿其傍,左右皆驚愕。(汪。黃)──御覽卷四八七

〔一〕 忽然,李賢曰:「謂死也。」

范式傳

二一二 范式為荊州刺史,友人南陽孔嵩家貧親老,乃變名姓,傭為新野阿里街卒〔一〕。式行部到新野,而縣選嵩為導騶迎式。式見而識之,呼嵩把臂,曰:「子非孔仲山耶?」對之歎息,語及平生,曰:「昔與子俱曳長裾,遊集帝學。吾蒙國恩,致位牧伯,而子懷道隱身,處於卒伍,不亦惜乎?」嵩曰:「昔侯嬴長守於賤業,晨(掃)門肆志於抱關〔二〕。子居九夷,不患其陋〔三〕。貧者士之宜,豈為鄙哉!」式敕縣代嵩,嵩以為先傭未竟,不肯去〔四〕。(汪。黃)──御覽卷四八四 ○ 又卷八二九

〔一〕 原誤作「河里」,逕改。

〔二〕 史記魏公子列傳曰:「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晨門者,主守門,晨開夜閉。此指侯嬴。抱關,亦守關門之意。據御覽卷八二九刪「掃」字。

〔三〕 論語子罕篇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四〕 天中記卷三九曰:「孔嵩字仲山,宛人,與山陽范式有斷金契。貧無養親,賃為阿街卒。遣迎式,式下車,把臂曰:『子懷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嬴賤役,晨門掃肆。卑下之位,古人所不恥,何痛之有!』故其讚曰:『中山通達,卷舒無方,屈身冢役,挺秀含芳。』」與御覽異。又注曰:「又出水經。」今按:其所指是水經注卷三十一淯水注,然未言出華嶠書。

范丹傳

二一三 丹字史雲〔一〕,辟太尉掾。自以狷急,不能從俗,常佩韋也。──書鈔卷六八

〔一〕 范書作「范冉」。

二一四 范丹為萊蕪長,去官無被,空囊自隨。──天中記卷四八

劉永國傳

二一五 劉永國字叔儒,為東城令。民聞其名,枉者更直,濁者強清,肅然無事,唯以著作為務。(汪。黃)──御覽卷二六七

西南夷傳

二一六 哀牢夷知染綵紬布,織成文章,如綾絹。有梧〔桐〕木華〔一〕,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汙,先以覆亡人,然後服之。(汪。黃)──御覽卷八二0

〔一〕 據汪輯補。天中記卷五0「華」作「葉」。

南匈奴傳

二一七 南單于遣使詣闕,奉藩稱臣,入居於雲中。遣使上書,獻駱駝二頭,文馬十匹。(姚。汪。黃)──類聚卷九四 ○ 御覽卷九0一

散句

二一八 執金吾,行幸掌從領宿衛〔一〕。(姚。汪。黃)──書鈔卷五四

〔一〕 孔本原引首有「謀略拜」三字,陳俞本刪之,諸輯皆然,今亦從之。出於何傳已不可攷,故入散句以俟攷。

序傳

二一九 歆少以高行顯名,〔為下邽令〕〔一〕。避西京之亂,與同志鄭泰等六七人,閒步出武關。道遇一丈夫,獨行,願得俱,皆哀欲許之。歆獨曰:「不可。今已在危險之中,禍福患害,義猶一也。無故受人,不知其義。既以受之,若有進退,可中棄乎?」眾不忍,卒與俱行。此丈夫中道墮井,皆欲棄之。歆曰:「已與俱矣,棄之不義。」相率共還出之,而後別去。眾乃大義之。(姚。汪。黃)──魏志華歆傳注 ○ 世說新語德行

〔一〕 據世說新語德行注補。

二二0 孫策略有揚州,盛兵徇豫章,一郡大恐。官屬請出郊迎,教曰:「無然。」策稍進,復白發兵,又不聽。及策至,一府皆造閣,請出避之。乃笑曰:「今將自來,何遽避之。」有頃,門下白曰:「孫將軍至。」請見,乃前與歆共坐,談議良久,夜乃別去。義士聞之,皆長歎息而心自服也。策遂親執弟子之禮〔一〕。禮為上賓。是時四方賢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眾,皆出其下,人人望風。每策大會,坐上莫敢先發言,歆時起更衣,則論議讙譁。歆能劇飲,至石餘不亂。眾人微察,常以其整衣冠為異,江南號之曰「華獨坐」。(姚。汪。黃)──魏志華歆傳注

〔一〕 「弟子」原誤作「子弟」,據汪輯逕改。

二二一 文帝受禪,朝臣三公已下並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時,徙為司徒〔一〕,而不進爵。魏文帝久不懌,以問尚書令陳群曰:「我應天受禪,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悅喜,形于聲色,而相國及公獨有不怡者,何也?」群起離席長跪曰:「臣與相國曾臣漢朝,心雖悅喜,義形其色,亦懼陛下實應且憎。」帝大悅,〔歎息良久〕〔二〕,遂重異之。(姚。汪。黃)──魏志華歆傳注 ○ 世說新語方正注 蒙求集注卷上

〔一〕 世說新語方正注作「司空」,誤。

〔二〕 據世說新語方正注補。

二二二 歆淡於財欲,前後寵賜,諸公莫及,然終不殖產業。陳群常歎曰:「若華公,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姚。汪。黃)──魏志華歆傳注

二二三 歆有三子。表字偉容,年二十餘,為散騎侍郎。時同僚諸郎共平尚書事,年少,並兼厲鋒氣,要(君)〔召〕名譽〔一〕,尚書事至,或有不便,故遺漏不視,及傳書者去,即入深文論駮。惟表不然,事來有不便,輒與尚書共論盡其意。主者固執,不得已,然後共奏議。司空陳(泰)〔群〕等以此稱之〔二〕。仕晉,歷太子少傅、太常。稱疾致仕,拜光祿大夫。性清淡,常慮天下退理。司徒李胤、司隸(王密)〔王弘〕等常稱曰〔三〕:「若此人者,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四〕中子博,歷三縣內史,治有名跡。少子周,黃門侍郎,常山太守,博學有文思。中年遇疾,終于家。表有三子,長子廙,字長駿。(姚。汪。黃)──魏志華歆傳注 ○ 范書皇甫嵩朱雋傳注

〔一〕 據點校本三國志校勘記改。〔二〕 同右。〔三〕 同右。〔四〕 據點校本三國志校勘記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