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游輯注]
靈帝紀
00一 靈帝善鼓琴,吹洞簫〔一〕。(孫。王。汪)──御覽卷五八一 ○ 白帖卷六二
〔一〕 天游按:隋書經籍志曰謝承書「無帝紀」。孫志祖據此云:「謝書無本紀,此及伏后二條,當是志傳中語。」然汪輯有靈帝紀、伏后紀。余嘉錫讀已見書齋隨筆曰:「隋志言無帝紀者,蓋隋東都所得謝承書傳寫闕其帝紀耳。然不云梁有帝紀幾卷亡,則七錄所載已非完本,不始於隋矣。新唐書藝文志有謝承後漢書一百三十三卷,錄一卷,較隋志多出四卷,疑即帝紀也。凡隋志所云亡佚殘缺之書,至唐往往復出,其例正多,不足為異。若謂偉平本未作紀,則殊不然,安有無帝紀而可成一代之史者乎?劉知幾史通評騭諸史,持論最嚴。蹈瑕抵隙,無微不至。陸機之紀三祖,竟不編年,陳壽之志孫劉,呼為列傳,苟乖體例,輒肆譏彈,使偉平果不作帝紀,獨破馬班之例,安得曲從寬假,默無一言乎?以此推之,不然明矣。汪文臺輯謝書,首列光武、靈帝、伏后諸條,而孫志祖輯本必謂謝書無帝紀,靈帝及伏后條當是志傳中語,似猶考之未詳也。」余說是,今從之。
00二 靈帝建甯四年,河南上言二鳳凰、二鸞鳥集原縣〔一〕。(孫。王。汪。黃)──御覽卷九一六
〔一〕 汪文臺按:「范書此年無是事,光和四年有河南言鳳凰見新城事。續五行志亦同范。」
00三 碑立太學門外,瓦屋覆之,四面欄障,開門於南,河南郡設吏卒視之〔一〕。(姚。王。汪。黃)──范書儒林傳序注
〔一〕 范書儒林傳序曰:「熹平四年,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天游按:水經注卷一六穀水注曰:「東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於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可見漢石經始刻於熹平四年,立於光和六年,非三體石經。趙明誠金石錄亦曰:漢石經乃「蔡邕小字八分書也。後漢書儒林傳敘云:『為古文、篆、隸三體』者,非也」。又據劉起釪尚書與歷代石經一文所攷,漢石經現可知有殘字計九千餘字,且聞臺灣尚存一殘石,有六百餘字,則總數在萬字左右。雖系殘珪斷璧,彌足珍貴。
00四 靈帝數遊戲於西園,令後宮綵女為客,主身為商賈。(孫。汪。黃)──御覽卷八二八
00五 中平二年,造萬金堂於西園。(王。汪。黃)──御覽卷八二四
00六 孝靈帝崩,皇太子即位,主上幼沖。(王。汪)──文選卷五八王仲寶褚淵碑文注
獻帝紀
00七 曹操逼獻帝廢伏后,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一〕,勒兵入宮收后。后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后出。時帝在外殿,后被髮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耶!」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二〕(孫。汪。黃)──御覽卷三七三
〔一〕 據范書伏后紀補。時郗慮為御史大夫。
〔二〕 黃輯入曹操傳,非。余嘉錫讀已見書齋隨筆曰:「伏后條當在獻帝紀中。」其說是,今從之。
禮儀志
00八 建甯五年正月,車駕上原陵,蔡邕為司徒掾〔一〕,從公行,到陵〔二〕,見其儀,愾然謂同坐者曰:「聞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禮,始(為)〔謂〕可損〔三〕。今見(威)〔其〕儀〔四〕,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惻隱,不可易舊。」或曰:「本意云何?」「昔京師在長安時,其禮不可盡得聞也。光武即世,始葬于此。明帝嗣位踰年,群臣朝正,感先帝不復聞見此禮,乃帥公卿百僚,就園陵而創焉。尚書(陛)〔階〕西(陛為)〔祭設〕神坐〔五〕,天子事亡如事存之意。苟先帝有瓜葛之屬〔六〕,男女畢會,王、侯、大夫,郡國計吏,各向神坐而言,庶幾先帝神魂聞之。今者日月久遠,後生非時,人但見其禮,不知其哀。以明帝聖孝之心,親服三年,久在園陵,初興此儀,仰察几筵,下顧群臣,悲切之心,必不可堪。」邕見太傅胡廣曰:「國家禮有煩而不可省者,不知先帝用心周密之至於此也。」廣曰:「然。子宜載之,以示學者。」邕退而記焉。(姚。王。汪。黃)──續漢禮儀志注 ○ 通典卷五二 書敘指南卷三
〔一〕 司徒者,許栩也。
〔二〕 程大昌演繁露卷四曰:「案徐鍇歲時廣記,記東漢人主上陵禮曰:『乘輿自東廂下,太常導出,西向拜山陵,旋升阼階。』引謝承書曰:『蔡邕為司徒掾,從公到陵,問上陵之禮。』漢郊祀志『東方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故凡事鬼必以西為導也。向西之拜,其殆所謂神墓在西也,不專為一代之陵而設也。」
〔三〕 據點校本續漢志校勘記改。
〔四〕 同右。
〔五〕 同右。
〔六〕 蔡邕獨斷曰:「四姓小侯,諸侯家婦,凡與先後有瓜葛者,及諸侯王大夫、郡國計吏、匈奴朝者、西國侍子皆會。」據此可知,所謂瓜葛者,親戚之謂也。書敘指南卷三親戚瓜葛目,即引此四字。
00九 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也。(汪)──御覽卷三一
五行志
0一0 靈帝建甯四年,河南上言二鳳凰、二鸞鳥集原縣〔一〕。(孫。王。汪。黃)──御覽卷九一六
〔一〕 已見靈帝紀。今依汪輯例,亦列入此志。
0一一 永平十五年,蝗起泰山,彌行兗、豫。(姚。王。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郡國志
0一二 涉屋山〔一〕。(姚。王。汪。黃)──續漢郡國志注
〔一〕 在會稽郡餘暨縣境內。屬揚州刺史部。
0一三 交阯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姚。王。汪)──初學記卷六
0一四 交阯七郡獻龍眼〔一〕。(姚。汪。黃)──御覽卷九七三
〔一〕 以上屬交州刺史部。
兵志
0一五 高帝在平城,為胡所圍,一人俱角弩,一張為備,康悉罷之〔一〕。(姚。王。汪。黃)──書鈔卷一二五
〔一〕 末四字陳、俞本均脫。天游按:史記匈奴傳曰:冒頓聽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疑此四字有訛脫,當指與大軍合而悉罷之之意。
刑志
0一六 范延壽,宣帝時為廷尉。時燕趙之間,有三男共娶一妻,生四子,長,各求離別,爭財分子,至聞於縣。縣不能決斷,讞之於廷尉。於是延壽決之,〔上言〕以為〔男子貴信,婦人貴貞,今三男一妻〕〔一〕,悖逆人倫,比之禽獸,生子屬其母。〔於是〕以〔四〕子並付母〔二〕,尸三男於市,奏免郡太守、令、長等,〔切讓三老〕無帥化之道〔三〕。天子遂可其言。(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一二 ○ 書鈔卷五三(二)御覽卷二三一
〔一〕 據書鈔卷五三補。
〔二〕 同右。
〔三〕 同右。又書鈔卷五三、御覽卷二三一、職官分紀卷一九「帥」均作「師」。黃輯亦然。二者皆可通。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