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司馬彪續漢書卷三

[周天游輯注]

卓茂傳

二一三 卓茂遷密令,其治民,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口不出惡言,勞心憂念,吏民知其有緩急,以恩信待吏,吏畏而愛之,不忍欺也。元始中,天下蝗。河南二十縣蝗,獨不入密界。督郵書言,太守大怒,自出案行密界中,實然乃驚。(姚。汪。鈴木)──類聚卷五0 ○ 書鈔卷七八

二一四 卓茂遷密令,道不拾遺。(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二一五 宣德侯〔一〕。(汪)──范書本傳注

〔一〕 光武即位,先訪求茂,茂詣河陽謁見。光武遂下詔封茂為侯。范書作「褒德侯」,袁紀亦然,而東觀記與續書同。又楊樹達曰:「北堂書鈔設官部、藝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引漢官儀亦均作『宣德侯』。」未知孰是。

魯恭傳弟丕

二一六 魯恭為中牟令,為陳父母恩德〔一〕。(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一〕 袁紀卷一四曰:「民李勉為母所言,恭召就責問,因為陳父母恩德,勉慚悔返。」續書所言,即指此事,然書鈔所引,必有脫文。

二一七 魯恭為中牟令,以德化人,不任刑罰。(鈴木)──書鈔卷七八

二一八 魯恭為中牟令。有亭長息牛不還,主訟之。恭敕令還牛,亭長仍不還。恭歎曰:「化不行也。」解印綬而去。掾吏注留,亭長慚,還牛不敢欺也。(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二一九 魯恭〔字仲康〕〔一〕,為中牟令,導民以孝,推誠而治。建初中,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疑其不實,遣仁恕掾肥親往察驗之。恭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止其傍,〔榜〕有童兒〔二〕,親曰:「何不擊之?」兒曰:「雉方將鶵。」親矍然而起,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治之善惡爾。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久留徒擾賢者(可)〔耳〕〔三〕。」還府,以狀白安,〔安〕美其治〔四〕,以勵屬縣。(姚。汪。鈴木)──類聚卷五0 ○ 御覽卷二六七 書鈔卷七八(二)

〔一〕 據書鈔卷七八補。

〔二〕 據御覽卷二六七補。

〔三〕 據御覽卷二六七改。

〔四〕 據書鈔卷七八補。

二二0 〔魯恭為中牟令,嘉禾生於庭〕〔一〕,恭謙不矜功,封以言府,府即奏上。尹以檄勞曰:「君以名德,久屈中牟,物產之化流行,天降休瑞,應行而生,尹甚嘉之。」(姚。汪。鈴木)──范書本傳注 ○ 書鈔卷七八

〔一〕 據書鈔卷七八補。「禾」原誤「木」,據汪輯逕改。

二二一 魯恭字仲廉〔一〕,遷光祿勳,選舉清平,不失次序。(姚。汪。鈴木)──書鈔卷五三

〔一〕 前引書鈔卷七八作「仲康」,東觀記、袁紀、范書皆然。此作「仲廉」,誤。

二二二 坐族弟弘農都尉炳事免官〔一〕。(姚。汪。鈴木)──范書本傳注

〔一〕 此乃永元十六年之事。

二二三 時盛夏斷獄,恭上疏曰:「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陰也。行者尚止之,況於逮召考掠奪其時邪?」〔一〕(姚。汪)──汪輯

〔一〕 此引不詳所出,汪照錄姚輯,復增首句及「恭」下之「上」字。

二二四 建初元年,詔舉賢良方正。大司農劉寬舉魯丕。〔一〕時對策者百餘人。惟丕在高第,除為議郎。──職官分紀卷三六 0 緯略卷三

〔一〕 「丕」,緯略卷三引作「平」。東觀記亦然。書鈔卷五六引作「丕」,而袁、范二書作「丕」。惠棟曰:「隸法,丕平字相類,未詳孰是。李充傳亦作『平』。」王先謙曰:「丕,亦作丕,就訛為平耳。」王說是。

二二五 薦王龔等,皆備帷幄近臣〔一〕。(姚。汪。鈴木)──范書本傳注

〔一〕 時值永元二年,丕任東郡太守,數薦幽達隱之士,龔者即其一。

二二六 魯丕字叔陵,遷中散大夫。賈逵薦丕道藝深明,時見用。復與(黃散大夫)〔尚書令黃香相問難〕數事〔一〕,上善丕,罷朝時賜冠幘履衣襪各一襲。(姚。汪。鈴木)──書鈔卷五六

〔一〕 據職官分紀卷四八改補。

劉寬傳

二二七 劉寬字文饒,弘農人。為南陽太守,溫仁多恕,遇民如子,口不出詈言,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汪。鈴木)──御覽卷二六0 ○ 書鈔卷四五

二二八 劉寬字太饒〔一〕,拜太中大夫,觀講華光之內〔二〕。(鈴木)──書鈔卷五六

〔一〕 「太」系「文」之誤。

〔二〕 華光,殿名。

二二九 劉寬簡略,嗜酒,不好盥浴。(汪。鈴木)──御覽卷三八九

二三0 劉寬性仁恕,不妄喜怒。嘗朝服將朝,婢翻羹汙其衣,寬曰:「得毋爛汝手乎?」更衣而入,曾不變色。(姚。汪。鈴木)──書鈔卷一四四

伏湛傳

二三一 伏湛字惠公,更始元年,拜為平原太守。遭倉卒兵起,莫不驚擾,而湛獨安然教授。謂妻子曰:「一穀不升,國君徹膳。今人皆饑,奈何獨飽?且食麤糲。」盡分奉祿以賑活鄉里,來客者百餘家。(汪。鈴木)──御覽卷四七六

二三二 伏湛為平原太守。時兵起,湛移(出)〔書〕屬縣〔一〕,吏民信向,獨不敢動。(鈴木)──書鈔卷七五

〔一〕 據袁紀卷四改。

侯霸傳

二三三 侯霸字君房,河南人。為人矜嚴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產業,篤志詩書,師事房元,常為都講。(汪)──御覽卷三八九

二三四 侯霸為臨淮太守,〔吏民愛樂〕〔一〕。王莽之敗,霸保守臨淮。更始徵霸,老弱相攜號呼,遮使者車,乞留侯君期年。(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六 ○ 又卷七五

〔一〕 據書鈔卷七五補。

二三五 侯霸拜尚書令,條撰善政有便於民者,除其煩苛,時令乃立。每春下寬大詔書,由霸始也。(鈴木)──書鈔卷五九

趙熹傳

二三六 光武徵趙喜〔一〕,引見賜鞍馬,待詔公車。(姚。汪。鈴木)──初學記卷二二 ○ 御覽卷三五八

〔一〕 東觀記、袁紀均作「喜」,而范書作「憙」,故四庫館臣改東觀記「喜」作「憙」。然書鈔引續志作「熹」。惠棟曰:「喜與熹,古字通。小顏匡謬正俗曰:『熹,熾盛也,音與僖同。』故趙熹字伯陽,取此義耳。末世傳寫誤為喜字。」天游按:徐灝說文段注箋曰:「憙、喜古今字。」又黃侃說文同文曰:「喜同台、僖、憙。」據此則喜、憙、熹三字皆可通,作「喜」非誤。然其既以「伯陽」為字,當以「熹」為本字。下同。

三七 趙喜為太尉。中元二年,上崩,喜受遺詔,典錄喪禮。新承王莽之亂,國無舊典,皇太子與諸王雜坐同席,尊卑無別。喜乃正色,橫劍殿階,扶下諸王,以明尊卑。(姚。汪。鈴木)──御覽卷一四八 ○ 書鈔卷三七

二三八 趙喜字伯陽,為衛尉,盡心事上,夙夜匪懈。母沒,上疏乞守服,不許,遣使釋服。(汪。鈴木)──御覽卷二三0

牟融傳

二三九 牟融舉茂才,為豐令。視事三年〔一〕,政化流行,縣無獄訟,吏畏而愛之,治有異跡,為州郡最。(姚。汪。鈴木)──類聚卷五0 ○ 御覽卷二六七 書鈔卷七八

〔一〕 范書本傳亦作「三年」,汪輯據御覽引作「二年」,非。

二四0 牟融字子優,拜司隸校尉,典司京師,執憲持平,多所舉正,百僚莫不敬憚。(姚。汪。鈴木)──書鈔卷六一 ○ 御覽卷二五0

二四一 牟融字子優,遷大司農,居職修治,又善論議,時公卿無出之者。(鈴木)──書鈔卷五四

宣秉傳

二四二 (傅)〔宣〕巨公拜御史中丞〔一〕,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遷司隸校尉。奉公遵典,督察姦邪,務舉宏綱,正大體,闊略細微。其政嚴而不苟,百僚肅然,京師清靜〔三〕。(姚。汪)──初學記卷一二 ○ 書鈔卷六一

〔一〕 據汪輯校改。

〔二〕 據汪輯校補。

〔三〕 據書鈔卷六一補。

二四三 宣秉字巨公〔一〕,拜御史中丞,布被瓦器,居不粟馬,出無從車。車駕幸其府舍,歎曰:「雖楚國二龔,不如雲陽宣巨公。」賜布帛帳帷什器。(汪)──御覽卷八一八

〔一〕 「宣」原誤作「宋」,逕改。

二四四 宣秉字巨公,拜司徒司直,清白篤義,得祿俸,收養內外宗族。(姚。汪。鈴木)──書鈔卷六二

張湛傳

二四五 張〔湛字〕子孝〔一〕,平陵人。性矜嚴,非禮不動,遇妻子若嚴君,三輔以為儀表。人或謂之詐,子孝曰:「我誠詐也。人皆詐惡,我獨詐善,不亦可乎?」為光祿〔勳〕〔二〕。〔數正諫威儀不如法度者〕〔三〕。常乘白馬,上每有異政,輒言:「白馬生且復諫矣。」(姚。汪。鈴木)──御覽卷四五二 ○ 書鈔卷五三

〔一〕 據書鈔卷五三補。

〔二〕 同右。

〔三〕 同右。又范書本傳曰:「光武臨朝,或有惰容,湛輒陳諫其失。」

二四六 張湛拜太中大夫,病居〔中〕東門候舍〔一〕。故時人號之為「中東門君」。上數存問賞賜。(汪。鈴木)──御覽卷二四三

〔一〕 據范書及下文文意補。

王丹傳

二四七 王丹字仲回,為〔太子〕少傅〔一〕,謇謇正直,名德重於當時。(姚。汪。鈴木)──書鈔卷六五 ○ 御覽卷二四四

〔一〕 據御覽卷二四四補。

王良傳

二四八 王良拜沛郡太守,稱病不就府,從官皆送文書就之。詔太醫治之。(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四

二四九 王良字仲子,拜司徒司直,妻子不至官舍。在位布被瓦器,無兼膳,節儉過度。(姚。汪。鈴木)──書鈔卷六二

二五0 王良字仲子,東海人。為大司徒〔一〕。鮑恢為司徒長史,以事至東海,過其家,見良妻布衣徒跣,曳柴從田中歸。(鈴木)──書鈔卷五二

〔一〕 東觀記、范書、袁紀均作「大司徒司直」,續書誤。

杜林傳

二五一 杜林字(仲子)〔伯山〕〔一〕。為光祿勳,內奉宿衛,外總三(著)〔署〕〔二〕,周密敬慎,選舉稱平,〔數薦名士〕。〔三〕郎有好學,輒見誘進,朝夕滿堂,士以此高而慕仰之。(姚。汪。鈴木)──書鈔卷五三 ○ 初學記卷一二(二) 白帖卷七四

〔一〕 據初學記卷一二、白帖卷七四改。

〔二〕 同右。

〔三〕 據初學記卷一二補。

承宮傳子疊

二五二 宮過徐子盛,好之,因棄其豬而留聽經〔一〕。〔豬〕主怪其不還〔二〕,求索得宮,欲笞之。門下生共禁止,因留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姚。汪。鈴木)──御覽卷六一一 ○ 范書本傳注

〔一〕 宮少孤,為人牧豕。時鄉里徐子盛以春秋經授諸生,宮悅而駐聽之。

〔二〕 據范書本傳注補。

二五三 宮嘗出行,得虎所殺鹿,持歸。肉分門下,取皮上師,師不受。宮因棄之。人問其故,宮曰:「既已與人,義不可復取。」(姚。汪。鈴木)──范書本傳注

二五四 宮字少子,琅邪人。嘗在蒙陰山中耕種禾黍,臨熟,人就認之,宮便推與而去,由是發名,位至左中郎將、侍中。(姚。汪。鈴木)──吳志鍾離牧傳注 ○ 類聚卷八五 御覽卷八三九

二五五 承宮遷至左中郎將,數進忠諫,論議守正,不希世偶,朝臣憚其節,名稱聞於匈奴。單于遣使來貢,求見宮。詔敕宮自整頓,宮曰:「夷狄眩名,非識實也。聞臣虛稱,故欲見臣。臣醜陋形寢,見必輕賤,不如選長大有威容者〔示之也〕〔一〕。時以大鴻臚魏應示之。(姚。汪。鈴木)──御覽卷二四一 ○ 又卷二七九 范書本傳注

〔一〕 據御覽卷二七九補。范書本傳注亦然。

二五六 宮子疊,官至濟陰太守。(姚。汪。鈴木)──范書本傳注

趙典傳

二五七 趙典字仲經,為大司農,閉門卻掃,非德不交。(姚。汪。鈴木)──初學記卷一二 ○ 御覽卷二三二

二五八 趙典篤學博聞,宜備國師〔一〕。(姚。汪。鈴木)一四──初學記卷一 ○ 書鈔卷五二 御覽卷二0六 晏公類要卷

〔一〕 此系表薦之文。引文下尚有「國師即太師也」六字,當系注文,故入注以說明之。又書鈔卷五二注出續漢百官志,按百官志無此文,書鈔注誤也。

申屠剛傳

二五九 申屠剛字巨卿,拜侍御史,遷尚書令。在尚書,數犯顏正色,百僚憚之。常慕史鰌、汲黯之為人〔一〕。(姚。汪。鈴木)──書鈔卷五九

〔一〕 李賢曰:「史記曰:史鰌字子魚,衛大夫也。論語孔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前書:汲黯字長孺。武帝時為主爵都尉,好直諫,時人謂之『汲直』。」按子曰出論語衛靈公。

二六0 光武帝欲出遊,尚書令申屠剛諫,以頭軔乘輿車輪。(姚。汪。鈴木)──書鈔卷一四一

鮑永傳子昱

二六一 鮑永為更始大將,將兵安集河東。赤眉害更始,三輔道絕。世祖即位,遣諫議大夫儲大伯持節徵永。永疑為不審,收繫大伯,封節傳舍壁中,遣人持至長安〔一〕。知更始審亡,即發喪出降。(汪。鈴木)──御覽卷六八一

〔一〕 按東觀記永封大伯節於晉陽傳舍壁中,「持」作「馳」。御覽作「持」,誤。

二六二 鮑永為魯郡太守,孔子闕里無何荊棘自闢,郡人異之〔一〕。(姚。汪。鈴木)──書鈔卷七五

〔一〕 陳、俞本「何」作「故」,「郡人」作「永」,與范書同。

二六三 鮑永字君長,為司隸校尉。上叔父趙孝王良送來歙喪還,〔一〕入大夏城門,與右郎將相逢〔二〕,良怒,召門賤吏〔三〕。永走馬往前,奏良大不敬,由是權戚挫折,百僚肅然。數舉奏非法,朝廷善之。永辟右扶風平陵鮑恢以為都官從事,恢亦抗直,不避彊禦,詔冊曰:「貴戚且當斂手,以避二鮑。」其見重又如此。(姚。汪。鈴木)──書鈔卷六一

〔一〕 「孝王」原誤倒,逕正。

〔二〕 即右中郎將張邯也。

〔三〕 指夏城門候岑尊。東觀記下作「叩頭馬前」,又永劾奏良曰「召候岑尊詰責,使前走數十步。案良諸侯藩臣,蒙恩入侍,〔宜〕知尊帝城門候吏六百石,而肆意加怒,令叩頭都道,奔走馬頭前。無藩臣之禮,大不敬」。

二六四 鮑永字君長,為司隸校尉。永性矜嚴公正,百僚忌難,每朝各加戒慎。(汪。鈴木)──書鈔卷六一

二六五 鮑昱為泚陽長〔一〕,盜賊省減。(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一〕 「泚」系「沘」之誤,亦可作「比」。

二六六 鮑昱字守文〔一〕,拜司隸校尉。〔帝報曰〕〔二〕:「吾欲令天下知忠臣之子復為司隸。」昱在職奉法守正,有父風。坐救火遲,免官。(姚。汪。鈴木)──書鈔卷六一

〔一〕 東觀記作「文淵」,范書作「文泉」,乃刻本避唐高祖諱。續書恐誤。

〔二〕 據東觀記補。

二六七 昱為汝南太守,郡多陂池,水恆不足,作方梁石洫止之,〔一〕水方足也。(鈴木)──書鈔卷七四

〔一〕 李賢曰:「洫,渠也。以石為之,猶今之水門也。」

二六八 明帝崩,司徒鮑昱典喪事。葬日,三公入安梓宮,還至羨道半,逢上欲下,昱前叩頭言:「禮:天子鴻洞以贈,所以重郊廟也。陛下奈何冒危險,不以義割哀。」上即還。(姚。汪。鈴木)──續漢禮儀志注

襄楷傳

二六九 延熹九年,濟陰、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記,未有河清,而今有之。易乾鑿度曰:『上天將降嘉應,河水先清。』京房易傳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異,地吐妖、民厲疫,三者並作而有河清。春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書以為異。河者,諸侯之象;清者,陽明之徵,豈獨諸侯有窺京師也。」明年,宮車晏駕,徵解瀆侯為漢嗣,是為靈帝。建寧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汪)──水經注卷五河水注

郭伋傳

二七0 郭伋字細侯,拜并州刺史。前在并州素有恩,及後入界,所到縣邑,老少相攜而逢迎于道路,如見父母。所過問民疾苦,下車聘請州中耆俊,以為師友,設几杖而敬禮焉,朝夕參政,分祿以養之。(姚。汪。鈴木)──書鈔卷七二

二七一 郭伋字細侯,拜并州牧。盧芳僭號北方,上患之。後拜伋焉。下車躬請州中推俊以為師友〔一〕,(鼓)〔設〕几杖而敬禮焉〔二〕。時人多舉伋可大用,上以并州部邊,匈奴未服,欲使鎮撫,故久不遷也。──晏公類要卷二0

〔一〕 疑「推」字有訛,按上引或系「耆」之誤。

〔二〕 據上引校改。

二七二 郭伋拜并州牧,行部西河到美稷,數百小兒各騎竹馬逢迎。伋問曰:「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迎。」伋謝曰:「辛苦諸童。」小兒復送到郭門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謂別駕〔從事〕計日告之〔一〕。行部還,入美稷,先期一日。伋念負諸兒,即止野亭,須期乃往。伋重信得人心,皆此類也。(姚。汪。鈴木)──文選卷五九沈約齊安陸昭王碑文注 ○ 類聚卷五0

〔一〕 據類聚卷五0補。

二七三 郭伋字細侯,〔以〕并州牧徵為太中大夫〔一〕,賜宅一區,及帷帳錢穀,伋輒散與宗親九族,無遺餘。(汪)──御覽卷四七六

〔一〕 據汪輯補。

孔奮傳

二七四 孔奮守姑臧長,治有異道。時天下擾亂,河西獨安,而姑臧市日四合,為河西富縣。每前長居官數月,輒致貲產。奮在姑臧積四歲,財產不增。奮素孝,自來為長時,供養至謹。在姑臧,惟母極膳,妻子飲食但蔥韭。(姚。汪。鈴木)──類聚卷五0 ○ 書鈔卷七八

二七五 孔奮守姑臧。時天下未定,或曰:「置脂膏中,不能自潤。」(鈴木)──書鈔卷七八

二七六 孔奮守姑臧,天下知其清廉。(鈴木)──書鈔卷七八

二七七 孔奮官姑臧(令)長〔一〕,以仁義為治,抑強扶弱。(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一〕 「令」系衍文,故刪。

二七八 守姑臧令〔一〕,太守梁統敬奮,每以事至府,不以官屬禮之,常迎送,敬以師友。(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一〕 「令」系「長」之誤。

張堪傳

二七九 張堪字君游,南陽宛人。為郡族姓。堪早孤,讓先父餘財數百萬與兄(弟)〔子〕〔一〕。(姚。汪。鈴木)──御覽卷五一五 ○ 類聚卷二一 御覽卷四二四

〔一〕 據類聚卷二一、御覽卷四二四改。按范書本傳亦作「兄子」。

廉范傳

二八0 范為雲中太守。匈奴大入塞,范自率士卒拒之。虜眾盛,不敵。乃令軍士卒各交縛兩炬,三頭爇火。虜遙見火多,謂漢兵救至。待旦將退,范令軍中蓐(會)〔食〕〔一〕,晨往赴之,斬首數百級〔二〕。虜自此不敢復入雲中。(姚。王。鈴木)──書鈔卷一一六 ○ 御覽卷四四九

〔一〕 據御覽卷四四九改。

〔二〕 御覽卷四四九作「數千級」。按范書本傳作「數百級」,御覽誤。

二八一 肅宗崩,廉范奔赴敬陵〔一〕。時廬江郡掾嚴麟奉章〔吊國〕〔二〕,俱會於路。麟乘小車,塗深馬死,不能自進。范見而愍然,命從騎下馬與之,不告而去。麟事畢,不知馬所歸,乃沿路訪之。或謂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窮〔急〕〔三〕。今奔國喪,獨當是耳。」麟亦素聞范名,以為然,即牽馬造門,謝而歸之,世伏其義。(汪。鈴木)──御覽卷四七六

〔一〕 「赴」原誤作「起」,逕改。

〔二〕 據汪輯補。

〔三〕 同右。

蘇章傳

二八二 蘇章字孺文,博學能屬文。安帝舉賢良,對策高第,為議郎。(鈴木)──書鈔卷五六 ○ 緯略卷三

二八三 章字孺文,為冀州刺史。故人為(西)〔清〕河太守〔一〕,章行部,案其姦臧。乃請太守,設酒,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獨有二天!」少頃,章曰:「今日與故人飲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正其罪。(鈴木)──書鈔卷三七

〔一〕 據陳本改。

羊續傳

二八四 羊續為南陽太守,妻與子祕俱往郡舍,續閉門不納,妻自將祕行。其資藏唯布衾、弊裯,鹽、麥數斛。(汪。鈴木)──御覽卷八三八

賈琮傳

二八五 賈琮為交州刺史,歲間清平,百姓安土,為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一〕。」(汪。鈴木)──御覽卷四六五

〔一〕 胡三省曰:「言吏不敢過民家而飯也。」

二八六 賈琮為冀州刺史。舊傳車驂駕迎於州界〔一〕。及琮之郡,升車乃言曰:「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反垂帷以自掩?」迺命御者褰之。百城聞之,自然震悚。(鈴木)──書鈔卷一三九

〔一〕 范書「舊」下有「典」字,「駕」下「垂赤帷裳」四字,疑此引俱脫之。

樊宏傳子儵

二八七 仲山甫封于樊〔一〕,因氏國焉。爰自宅陽,徙居湖陽。〔二〕能治田殖〔三〕,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蠃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貲至百萬。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功,巧不可言,富擬封君。世祖之少,數歸外氏。及之長安受業,齎送甚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四〕詔湖陽為重立廟,置吏奉祠。巡祠章陵,常幸重墓。(汪)──水經注卷二九比水注

〔一〕 疑首脫「其先」二字。

〔二〕 漢書地理志曰:「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故其俗夸奢,上氣力,好商賈漁獵,藏匿難制御也。」天游按:宅陽本韓地,樊氏宗族當系秦時所徙之韓國豪強不軌之民。

〔三〕 疑「能」上脫「宏父重」三字。

〔四〕 敬侯者,壽張敬侯重也。

二八八 樊儵字長亙〔一〕,為長水校尉,與公卿雜定郊祀禮儀,以讖記正五經異說。(姚。汪。鈴木)──書鈔卷六一

〔一〕 范書本傳作「長魚」,袁紀亦然。按魚、亙形近易訛,續書作「亙」,當系書鈔引誤。

陰識傳弟興

二八九 陰識拜執金吾,位特進。入則極言正諫,至與賓客語不及國事。常慕仲山甫匪躬之節〔一〕,所用掾吏,皆得天下俊哲〔二〕。(姚。汪。鈴木)──御覽卷二三七 ○ 類聚卷二0 書鈔卷五四

〔一〕 仲山甫,周宣王時之名臣。因食采於樊,故亦稱樊仲山甫。謚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後,見上傳。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盡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濟君。」類聚卷二0引作「夙夜匪懈」。

〔二〕 御覽卷二三七末有小注曰:「虞詡、傅賢等是也。」天游按:虞詡於安帝永初五年始辟太尉李脩府為掾吏,非陰識所用明矣。職官分紀卷三五引作「虞延」。按虞延任執金吾於建武初,而識至明帝封為皇太子之後,即建武十九年之後,始任此職,則延亦必不為識掾吏明矣,職官分紀亦非。且東觀諸史無傅賢事跡。御覽注原本范書,其文曰:「虞廷、傅寬、薛愔等,多至公卿校尉。」御覽則誤「廷」為「詡」,「寬」為「賢」。汪輯不加考索,照錄御覽注,甚疏略。

二九0 陰興字君陵,為黃門侍郎。興筋力過人,每從出入,常操小蓋,障翳風雨,險隘躬自履涉,率先期門。凡上所幸止,先入清辟。(姚。汪。鈴木)──書鈔卷五八

二九一 陰興為衛尉,每將遠征,躬行勞問,無所愛惜。(姚。汪。鈴木)──初學記卷一二 ○御覽卷二三0

朱浮傳

二九二 朱浮字叔元,為執金吾。帝以二千石長吏不堪任,時有纖微之過者,必見斥罷,交易紛擾,百姓不寧。六年,有日蝕之異。浮因上疏切諫。自是州郡奏長吏二千石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遣掾史案〔驗〕〔一〕,然後黜退。(姚。汪。鈴木)──御覽卷二三七 ○ 書鈔卷五四

〔一〕 據汪輯補。

馮魴傳

二九三 世祖車駕西征,盜賊群起。郟令馮魴為賊延裒所攻,力屈。上詣紀氏,群賊自降。(汪。鈴木)──水經注卷二一汝水注

二九四 (馬防)〔馮魴〕以郡太守高第為太僕〔一〕,在乎內行脩潔也。(姚。汪。鈴木)──書鈔卷五四

〔一〕 據陳、俞本改。鈴木輯稿入馬防傳,甚失考。

虞延傳

二九五 虞延除細陽令。每至歲時伏臘,休遣徒繫,各使還家。並感其恩,應期歸。有一囚於家被病,自載詣獄,既至城門而死。(姚。汪。鈴木)──類聚卷五0

鄭弘傳

二九六 太守常以春行縣,所至縣勸人農桑,振救乏絕。第五倫為太守,因春行,見鄭弘奇之,署督郵〔一〕。(汪)──御覽卷一九

〔一〕 御覽原注曰:「鄭弘時為鄉嗇夫。」按謝承書其所在乃靈文鄉也。

二九七 鄭弘為縣令,政化大行。民王逢得路遺寶物,懸於衢道,求主還之。(姚。汪。鈴木)──類聚卷五0

梁統傳子松 竦 曾孫商 玄孫冀

二九八 梁統字仲寧,拜太中大夫,在朝廷數上便宜,言法令既輕,宜遵舊典〔一〕。〔下三公議,云隆行峻法,非明主急務,遂寢〕〔二〕。(姚。汪。鈴木)──鈔卷五六

〔一〕 范書本傳「法令既輕」下有「下姦不勝,宜重刑罰」八字,書鈔節略過甚,意反不明。

〔二〕 據職官分紀卷四八補。

二九九 梁松為太僕。永平二年,為松請託郡縣,事覺免。(姚。汪。鈴木)──書鈔卷五四

三00 大將軍梁商三月上巳日,會洛水。倡樂畢極,終以薤露之歌〔一〕,坐中流涕。其年八月,而商薨。(姚。汪。鈴木)──御覽卷五五二 ○ 書鈔卷九二 初學記卷一四

〔一〕 古今注音樂曰:「薤露、蒿里並喪歌也,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又載其歌辭曰:「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還復滋,人死一去何時歸?」又言薤露乃送王公貴人之喪曲,使挽柩者歌之,故世呼為挽歌。

三0一 扶風人士孫奮居富而性吝〔一〕。梁冀自以馬乘具遺之,從貸錢五千萬,奮以五百萬與之〔二〕。冀大怒,乃告郡縣,劾奮母為其守藏婢,云盜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奮兄弟,死於獄中,悉沒資財億七千餘萬。(姚。汪。鈴木)──類聚卷八四 0 御覽卷八三五 又卷八0二 又卷八0九

〔一〕 「士」原誤作「王」,據御覽卷八0二、又卷八0九逕改。

〔二〕 范書本傳作「以三千萬與之」,御覽卷八三五「五千」作「二十」,「五百」作「十」,諸載各異,未詳孰是。

三0二 梁冀改易輿服之制,作平上軿車、庳幘、狹冠也。(姚。汪。鈴木) ──御覽卷六八七 ○ 事類賦注卷一二 御覽卷六八四

三0三 梁冀為擁身之扇。(姚。汪。鈴木)──書鈔卷一三四 ○ 事類賦注卷一四 御覽卷七0二

張純傳子奮

三0四 張純字伯仁,遷五官中郎將。純在朝歷世,明習故事。建武初,舊章多闕,每有疑議,輒以訪純,自郊廟婚冠喪紀禮儀,多所正定。帝甚重之,一日或數四引見。(汪。鈴木)──御覽卷二四一 ○ 書鈔卷六三

三0五 張純字伯仁,兼虎賁中郎將,一日至數見。持重慎密,雖平行路,事出猶不道,時上封事,輒削去草,清廉(束脩)自守〔一〕。(汪。鈴木)──書鈔卷六三

〔一〕 「束脩」系衍文,故刪。

三0六 「十八年上幸長安,詔太常行禘禮於高廟,序昭穆。父為昭,南向,子為穆,北向。」〔一〕(汪)──范書本傳注

〔一〕 天游按:光武建武二十六年詔純曰:「禘祫不行久矣,直詳其制。」此引即系純答詔之文。續漢祭祀志曰:「二十六年,有詔問張純,禘祫之禮不施行幾年。純奏:『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毀廟之主,陳於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太祖;五年再殷祭。舊制,三年一祫,毀廟主合食高廟,存廟主未嘗合。元始五年,始行禘禮。父為昭,南向;子為穆,北向。父子不並坐,而孫從王父。禘之為言諦。諦諟昭穆,尊卑之義。以夏四月陽氣在上,陰氣在下,故正尊卑之義。祫以冬十月,五穀成熟,故骨肉合飲食。祖宗廟未定,且合祭。今宜以時定。』語在純傳。」

三0七 張純子奮,少好學,節儉行義,常分損租奉,貽卹宗親,雖至傾匱而施與不怠。(汪。鈴木)──御覽卷四七六

三0八 永元六年,張奮代劉方為司空。時歲災旱,祈雨無應,乃〔上〕表〔一〕,即時引見,口陳時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陽〔獄,錄囚徒〕〔二〕,即大雨三日。(姚。汪。鈴木)──御覽卷一一 ○ 類聚卷四七 御覽卷二0八

〔一〕 據類聚卷四七引補。

〔二〕 同右。

三0九 張奮字雅通〔一〕,拜太常,言禮樂常當改作,上善之。後上書稱痺病不任行,乃以太常禮職,願與大司農換職,免。(姚。汪。鈴木)──書鈔卷五三(二) ○ 初學記卷一二

〔一〕 范書本傳作「稚通」。稚、雅形近易訛,書鈔引誤。

曹褒傳

三一0 (魯)〔曹〕充為博士〔一〕,受詔議立七部〔二〕、三雍、大射、養老。(姚。汪)──書鈔卷六七

〔一〕 據范書本傳改。

〔二〕 姚之駰按:「范書闕。『七部』不知何解?范書張純傳有『七經讖』,注云:『七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及論語也。』疑即指此。」天游按:「七部」系「七郊」之誤。七郊者,五帝及天地合為七郊。詳見范書曹褒傳。姚說甚失考。汪輯因之,亦誤。

三一一 明帝永平十三年,曹(褒)〔充〕奏尚書琁璣鈐曰〔一〕:「有帝漢〔出〕〔二〕,德(合)〔洽〕作樂〔三〕,名〔予〕。〔四〕」天子下詔改太樂令丞〔五〕,以應圖讖。(姚。汪)──御覽卷二二九

〔一〕 據汪輯改。按曹充系曹褒之父,治慶氏禮,為博士。

〔二〕 據范書本傳補。

〔三〕 據范書本傳改。

〔四〕 據范書本傳補。

〔五〕 時明帝詔改太樂官曰太予樂,御覽引有脫文。

三一二 曹褒字叔通,正身率下,舉動遵禮,以德化俗〔一〕,五穀豐熟,盜賊咸感化之〔二〕。(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一〕 據汪輯逕改「治」為「俗」。

〔二〕 時曹褒任圉令。

三一三 曹褒遷陳留圉令,愛民救死,為太守馬嚴疾惡,免官,百姓涕泣。(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三一四 曹褒字叔通,徵拜博士。上疏陳「嘉瑞並臻,制作之符」。事下太常,上不可許。復上疏陳制禮儀。(鈴木)──書鈔卷六七

三一五 曹褒字叔通,遷射聲校尉,按行營舍,有〔停棺槨〕不葬者百餘〔所〕〔一〕。〔褒親自履行,愴然,為買空地,悉葬其無主者〕〔二〕,為之設祭,吏士咸稱其仁。(汪。鈴木)──書鈔卷六一 ○ 御覽卷五五一 又卷二四二

〔一〕 據御覽卷五五一補。

〔二〕 同右。書鈔卷六一、御覽卷二四二皆作「悉為買官地葬之」。

三一六 曹褒字叔通,遷將作大匠。時有病疫,褒巡行病徒,自省醫藥,糜粥,死者減少。拜為河內太守。(姚。汪。鈴木)──書鈔卷五四 ○ 御覽卷二三六

鄭玄傳

三一七 鄭玄少給縣為吏,得休不歸家,常詣校官讀經。家貧無資,縣中嘉之。(姚。汪。鈴木)──書鈔卷七七

三一八 大將軍何進辟鄭玄,玄以進(辟)權戚〔一〕,不敢違意,不得已而詣之。進為設几杖,待之甚優。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一宿逃去。(姚。汪。鈴木)──類聚卷六九

〔一〕 「辟」系衍文。

三一九 鄭玄飲三百餘杯不醉〔一〕。(汪。鈴木)──御覽卷七五九

〔一〕 時袁紹總兵冀州,遣使邀玄,大會賓客以迎之。

三二0 鄭玄公車徵為大司農,給安車一乘,所過長吏送迎。(姚。汪。鈴木)──初學記卷一二 ○ 御覽卷二三二

三二一 鄭玄夢孔子造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言合之,知命當終。有頃,寢疾而卒。(姚。汪。鈴木)──類聚卷七九 ○ 御覽卷四00

鄭興傳子眾

三二二 興字少贛,諫議大夫。(姚。汪。鈴木)──魏志鄭渾傳注

三二三 鄭興為太中大夫,數上便宜,多見用。朝廷每有大議,輒訪焉。其論說依經守正,眾莫能屈也。(姚。汪。鈴木)──書鈔卷五六

三二四 眾字子師,大司農。(姚。汪。鈴木)──魏志鄭渾傳注

賈逵傳

三二五 賈逵字景伯,時有神雀入宮,章帝敕蘭臺給筆札,使逵作神雀頌。(汪。鈴木)──御覽卷六0六

張霸傳

三二六 張霸為會稽(郡)〔太守〕〔一〕,越賊〔束手〕歸附,〔二〕童謠曰:「棄我戟,損我矛,盜賊盡,吏皆休。」(姚。汪。鈴木)──類聚卷一九 ○ 御覽卷四六五

〔一〕 據御覽卷四六五改。

〔二〕 據御覽卷四六五補。

桓榮傳曾孫典

三二七 榮本齊人,遷於龍亢,至榮六葉。(姚。汪。鈴木)──范書本傳注

三二八 桓榮字子春〔一〕,師學歐陽尚書。上召見,令說尚書,上善其說。拜為議郎,賜錢十萬。入授太子,甚見尊重。每朝會,上輒令榮於公卿前說經,因問長安時舊事,上曰:「得卿幾晚。」(姚。汪。鈴木)─書鈔卷五六

〔一〕 東觀諸史均作「字春卿」,唯此引異,恐誤。

三二九 閎字作明〔一〕。(姚。汪)──范書本傳注

〔一〕 閎,桓榮之同門生彭閎也。時歐陽尚書博士缺,光武欲用榮,榮讓此職於閎。帝遂拜閎為議郎。

三三0 桓榮字春卿,為博士。榮之官,車駕親幸,儒者高之。(姚。汪。鈴木)──書鈔卷六七

三三一 桓典字公雅,為侍御史。是時宦官亂政,典執政(心)無所迴避〔一〕,常乘驄馬,京都畏之,為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姚。汪。鈴木)──初學記卷一二 ○ 書鈔卷六二 晏公類要卷一六

〔一〕 據書鈔卷六二刪。

丁鴻傳

三三二 「臣聞武王克殷,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二人無功,下車先封之,表善顯仁,為國之砥礪也。伏見丁鴻經明行修,志節清妙。」〔一〕由是上賢之也。(汪)──范書本傳注

〔一〕 以上系丁鴻同門生鮑駿上明帝書之文。

三三三 上歎嗟其才〔一〕,號之曰「殿中無雙丁孝公」。賜錢二十萬。(汪)──范書本傳注

〔一〕 東觀記與此同,唯范書本傳作「時人歎曰」。

三三四 丁夔〔一〕。(汪)──范書本傳注

〔一〕 夔,丁鴻之曾孫,范書本傳作「夏」,然東觀記與續書同。

度尚傳

三三五 尚少喪父,事母至孝。通京氏易、古文尚書。為吏清潔,有文武才略〔一〕。(姚。汪。鈴木)──范書本傳注

〔一〕 范書本傳作「家貧,不修學行,不為鄉里所推舉。」

三三六 度尚字博平,山陽人。除上黨長〔一〕,治政嚴峻,明於疑理,縣中謂之神明。(姚。汪。鈴木)──御覽卷二六七 ○ 書鈔卷七八(二) 又卷三六

〔一〕 書鈔三引,唯卷七八第二引作「上虞」,與袁、范二書同。此作「上黨」,誤。

楊旋傳

三三七 靈帝時,楊旋為零陵太守〔一〕。猾賊相聚〔二〕。旋乃製馬車數十乘,以囊盛石灰於車中,繫布索於馬尾,又為兵車,專彀良弩,剋日會戰。乃令馬車居前,順風鼓灰,賊不得視;因以火燒布,布然馬驚,奔突賊陣;因使後軍弓弩亂發,作鼓鳴震。群寇破散,郡境以清。(姚。汪。鈴木)──書鈔卷一一六

〔一〕 「旋」,范書本傳作「琁」。琁,美石也,亦作「璇」。姚、汪二輯即作「璇」。按三字皆可通。

〔二〕 指蒼梧、桂陽兩郡之義軍。

劉平傳

三三八 劉平為全椒長。先是縣多虎為害,平到,政術治民,虎皆南渡江去。(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淳于恭傳

三三九 淳于恭字益孫〔一〕。遷侍中,數侍清晏,所薦無不徵用,進對陳善〔二〕,皆本道德,上未嘗不稱善。在朝為群臣表率,聞於四方。(姚。汪。鈴木)──書鈔卷五八

〔一〕 范書本傳作「孟孫」,東觀記亦然。益、孟形近易訛,當以「孟」為是。

〔二〕 疑「善」當作「政」,乃涉下文而致誤。汪輯逕改作「政」。

周盤傳

三四0 周盤字伯堅,年七十三歲。朝〔會〕集諸生〔一〕,講論終日。因令其二子曰:「吾日者夢見先師東里先生,與我講於陰堂之奧〔二〕。」〔既〕而長歎〔三〕:「豈吾齒之盡乎?命終之日,桐棺足以周身,外槨足以周棺,斂形懸封〔四〕,濯衣幅巾。編四寸簡〔五〕,寫堯典一篇,并刀筆各一,以置棺前,示不忘聖道。」其月望〔日〕〔六〕,無病忽終,學者以為知命。(汪。鈴木)─御覽卷五五一 ○ 又卷四00

〔一〕 據御覽卷四00補。

〔二〕 李賢曰:「東南隅謂之奧,陰堂幽暗之室。又入其奧,死之象也。」

〔三〕 據御覽卷四00補。

〔四〕 「形」原誤作「刑」,逕正。

〔五〕 范書本傳作「二尺四寸」。

〔六〕 據御覽卷四00補。

班固傳

三四一 固字孟堅,右扶風人。幼有俊才,學無常師,善屬文,經傳無不究覽。(姚。汪。鈴木)──世說新語文學注 ○ 史略卷三

三四二 班固字孟堅,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覽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學無常師,不為章句〕〔一〕。(姚。汪。鈴木)──御覽卷六一二 ○ 書鈔卷九七

〔一〕 據書鈔卷九七補。

三四三 班固字孟堅,多議博文,著作東觀。(鈴木)──書鈔卷五七

三四四 班固除蘭臺令史,與陳宗、尹敏共作世祖本紀〔一〕。(姚。汪。鈴木)──書鈔卷六二

〔一〕 陳宗,前睢陽令;尹敏,長陵令。疑下脫「孟異」二字,異,司隸從事。又職官分紀卷一六曰:「班固、傅毅以蘭臺令史,陳宗以洛陽令,尹敏以長陵令,孟異以司隸校尉,並著作東觀。」錄此以備考。

第五倫傳

三四五 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倫修行清白,嘗召見,上曰:「聞卿為吏,不過從弟兄飯,寧有之邪?」倫對曰:「臣生遭饑饉,米石萬錢,不敢妄過人飯。」(汪。鈴木)──御覽卷四二五

三四六 第五倫遷會稽太守,為政脩理,清淨不煩。(汪。鈴木)──書鈔卷七五

三四七 第五倫遷會稽太守,雖為二千石,常布被布襦,自斬草養馬,妻子炊爨。(姚。汪。鈴木)──書鈔卷七五

三四八 第五倫俸祿常取赤米。(姚。汪。鈴木)──書鈔卷七五

三四九 第五倫為會稽太守,徵還當發,百姓老小,攀車啼呼。(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六

鍾離意傳

三五0 鍾離意仕郡為督郵,縣亭長受民雞酒,府下記考之。意封還記,詣閤白:「(見)〔意〕以春秋責重〔一〕,先內後外,政化之本,由近及遠〔二〕。宜先清府內〔三〕,且闊細微。」太守賢之。(姚。汪。鈴木)──御覽卷二五三 ○ 書鈔卷七七

〔一〕 據書鈔卷七七改。

〔二〕 成公十五年公羊傳曰:「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外內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三〕 「清」原誤作「請」,逕正。

三五一 鍾離意遷堂邑令,慎刑輕罰,撫順百姓,如視赤子〔一〕。(姚。汪。鈴木)──書鈔卷七八

〔一〕 書鈔此引之上一引曰:「鍾離意為堂邑令,治有政化,百姓懷附。」孔本不詳出處,陳本脫,而俞本作續漢書。姚、汪二輯均據以引,鈴木輯稿亦然。今按二引之文雖異,其意略同,故不別出,入注以備考。

三五二 鍾離意字子阿,為堂邑令,有能,徵拜尚書僕射。事有不便,輒封還上諫,舉臺憚之。(姚。汪。鈴木)──書鈔卷五九

三五三 鍾離意遷魯相,治孔子堂及車,皆更漆修飾之。(鈴木)──書鈔卷一三九

宋均傳

三五四 宋均為九江太守,五日一聽事。冬以日中,夏以平旦。時多虎,均曰:「夫虎豹在山,黿鼉在泉,物性之所託,故江淮之間有猛獸,猶江北之雞豚也。數為民害,咎在貪殘。今退檻阱,進忠良。」虎遂東渡江。(汪。鈴木)──御覽卷二六0 ○ 又卷二六 書鈔卷三五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