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謝承後漢書卷五

循吏傳

三九九 南陽(范)〔茨〕充為(吳)桂陽太守〔一〕,教民植桑絺紵之屬,養蠶織履,民得利益。(孫。王。汪。黃)──御覽卷八二五

〔一〕 茨、范形近而訛,據范書循吏傳及注引東觀記改。又桂陽郡乃荊州之郡,非吳地之郡,「吳」係衍文,故刪。

四00 龍丘萇,吳郡人,篤志好學。王莽篡〔位〕〔一〕,隱居大山〔二〕,以耕稼為業,公車徵〔三〕,不應。更始時,任延年十九,為東部尉,折節下士,鍾離意為主簿,自請萇為門下祭酒。教曰:「龍丘先生,清過夷、齊,志慕原憲〔四〕,都尉洒掃其門,猶懼辱之,何召之有!」〔五〕(汪。黃)──天中記卷四0

〔一〕 據御覽卷五0二補。

〔二〕 按范書本傳作「太末」,係縣名,屬會稽郡,境有龍丘山,乃龍丘萇隱居處。此作「大山」,誤。

〔三〕 「徵」原誤在「不應」下,據御覽卷五0二改。

〔四〕 原憲字子思,孔子弟子。孔子卒,亡于草澤,不以無財貧賤為病,而以學道不能行之為恥,故子貢曾為此而自慚。事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莊子讓王篇。

〔五〕 此條御覽卷五0二引作謝沈書,汪、黃兩輯入謝承書,恐非。二謝書易相混,古已有之,至清因推崇承書而愈甚。天中記引作承書,疑其實出自御覽,今據以錄而俟攷。

四0一 許荊字子張。少喪父,養母孝順。家貧為吏,無有船車,休假,常單步荷擔上下,清節稱於鄉里。(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二0 ○ 御覽卷六三四 范書循吏傳注

四0二 許荊兄子〔世〕常報讎殺人〔一〕,怨家會眾操兵至荊家,欲殺之。會荊始從府休歸,與相遇,因出門解劍長跪曰:「前無狀相犯,咎皆在荊不能相教。兄既早歿,一子為嗣,如令死者〔二〕,傷其滅絕。今願殺身,代之塞咎,雖死已往,猶謂更生。」怨家扶起荊曰:「許掾,郡中稱為賢,吾何敢相侵。」因遂委去。(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一七 ○ 文選卷四六任彥昇王文憲集序注 御覽卷五一二 又卷四一六

〔一〕 據文選卷四六任彥昇王文憲集序注及御覽卷五一二補。

〔二〕 「令」原誤作「全」,依御覽卷五一二逕改。

四0三 郴人謝弘等不養父母,兄弟分析,因此皆還供養者千有餘人〔一〕。(姚。王。汪。黃)──范書循吏傳注

〔一〕 時荊為桂陽太守。耒陽蔣均兄弟爭財,訟於荊。荊以教化不行乞詣廷尉受罪,均兄弟感悔,故謝弘等聞而感化,俱還供養。

四0四 孟嘗遷合浦太守。郡不產穀,而海出珠寶,〔舊採珠以易米食〕〔一〕。宰守貪求,〔使民採珠,積以自入〕〔二〕,不知〔紀〕極〔三〕,珠遂漸徙於交阯。行旅不至,民皆饑死。嘗革易前弊,不逾歲而〔去〕珠皆還〔四〕。上聞徵之,嘗歸,民(交)〔吏〕攀〔車〕戀之也〔五〕。(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五 ○ 類聚卷八四 事類賦注卷九 書鈔卷三五又卷七六

〔一〕 據類聚卷八四補。

〔二〕 同右。

〔三〕 據范書循吏傳補。

〔四〕 據書鈔卷三五、類聚卷八四補。

〔五〕 據書鈔卷七六改補。

四0五 「非腹背之毛,羽翼之佐也。」〔一〕(姚。汪。黃)──書鈔卷四九

〔一〕 乃尚書楊喬薦孟嘗書之文。

四0六 遷張掖太守〔一〕。歲飢,開倉賑民,一郡得全,順帝嘉之。──書鈔卷七四

〔一〕 太守者,第五訪也。

四0七 劉寵遷會稽太守,簡煩除苛。──書鈔卷七五

四0八 劉寵為司徒,臥麄布被。(姚。王。汪。黃)──書鈔卷五二 ○ 類聚卷四七 御覽卷二0七 書鈔卷三八

四0九 仇覽字季智,一名香,陳留考城人也。(孫。王。汪。黃)──御覽卷六一0

四一0 覽為縣陽遂亭長〔一〕,好行教化。人羊元凶惡不孝〔二〕,其母詣覽言元〔三〕。覽呼元,誚責元以子道,與一卷孝經,使誦讀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謝罪曰:「元少孤,為母所驕。諺曰:『孤犢觸乳,驕子罵母。』乞今自改。」母子更相向泣。於是元遂修孝道,後成佳士。(姚。王。汪。黃)──范書循吏傳注 ○ 御覽卷六一0

〔一〕 范書循吏傳作「蒲亭長」。

〔二〕 孔平仲珩璜新論曰:「仇覽傳為蒲亭長,化不孝陳元。謝承以為陽遂亭長,化不孝子羊元。地名人名皆不同。」惠棟曰:「汝南先賢行狀作『孫元』。」三者未知孰是。

〔三〕 御覽卷六一0「言」作「告」。

四一一 琅邪董种〔一〕,為不其令,赤雀乳廳〔事〕前桑上〔二〕,民為作歌頌。(孫。王。汪。黃)──類聚卷九九 ○ 御覽卷九二二 事類賦注卷一九 范書循吏傳注

〔一〕 天游按:范書循吏傳作「童恢」,注曰謝書作「僮种」,均與類聚、御覽、事類賦注引異。王楙野客叢書曰:「考碑乃姓黃耳。」惠棟曰:「案不其令董君闕。董字從廾從童。又南陽正街碑云:『以府丞董察』。則蕫與董通。恢,蓋姓董也。集韻及漢隸字源亦皆以蕫為董也。」則王楙說非。又傳注「董」作「僮」,亦誤。

〔二〕 據御覽卷九二二及事類賦注卷一九補。

四一二 吳郡沈豐為零陵太守〔一〕,到官一年,甘露降泉陵、洮陽五縣〔二〕,流被山林,膏潤草木。

(姚。王。汪。黃)──類聚卷九八 ○ 御覽卷一二 事類賦注卷三

〔一〕 汪輯此條多據東觀記以補,重蹈陳禹謨妄補書鈔之覆轍,頗失當。又孫志祖按:「御覽卷一六0引東觀記云『豐字聖達』。南史沈約傳作『酆字聖通』。又按豐乃章帝時人,時未有吳郡,史家追書之也。」又豐及百里嵩、巴祗、王阜四人,汪輯依惠棟補注入循吏傳,今亦從之。

〔二〕 「洮陽」本作「佻陽」,據續漢郡國志逕改。

四一三 沈豐為零陵太守,為政慎刑重殺,愛民養化〔一〕。(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五

〔一〕 諸輯均入上條,而脫注出處。又「零」原誤作「廣」,據上條逕改。

四一四 為零陵太守,吏有陰過,長假還家。(王。汪。黃)──書鈔卷七四

四一五 沈豐為零陵守,有三黃龍望府中〔一〕。(姚。汪。黃)──書鈔卷七五

〔一〕 此條俞本未注書名。孔本亦然,又僅作「黃龍望虎」,「虎」當係「府」之訛。今依三輯例,暫列于此以俟考。

四一六 甄豐惻隱之恩,發於自然〔一〕。(孫。王。汪。黃)──文選卷四二吳質答東阿王書注

〔一〕 汪輯疑「甄」係「沈」之訛,附於豐傳。今從之。

四一七 陳留百里嵩,字景山,為徐州刺史。境遭旱,嵩〔出巡〕行部〔一〕,傳車所經,甘雨輒澍〔二〕。東海(金)〔合〕鄉、祝其二縣〔三〕,僻在山間,嵩傳駟不往,二縣不得雨。父老干請〔訴曰:「人等是公百姓,獨不迂降。」乃迴赴之〕〔四〕,嵩曲路到二縣,入界即雨,〔隨車而下〕〔五〕。(姚。王。汪。黃)──御覽卷二五六 ○ 類聚卷五0 御覽卷一0 書鈔卷三五類聚卷二 事類賦注卷三

〔一〕 據書鈔卷三五、御覽卷一0、事類賦注卷三補。

〔二〕 「澍」本作「霔」。集韻曰:「澍或作霔。」類聚卷五0作「注」,亦可通。類聚卷二則作「至」,誤。

〔三〕 據御覽卷一0、事類賦注卷三及續漢郡國志改。

〔四〕 據事類賦注卷三補。御覽卷一0亦有此句,無末「之」字。

〔五〕 據事類賦注卷三、御覽卷一0補。

四一八 百里嵩為徐州刺史,甘露再降廳事前樹。(姚。王。汪)──類聚卷九八

四一九 山陽百里嵩為濟南相〔一〕,甘露降於郡。安帝嘉之〔二〕,徵祥拜大鴻臚。(姚。王。汪。黃)──類聚卷九八 ○ 御覽卷二三二

〔一〕 御覽卷二三二引作「白嵩字季山」,誤。

〔二〕 御覽卷二三二作「安帝嘉其致瑞」。下句無「祥」字。

四二0 祗為別駕〔一〕,躰素清白〔二〕,以儉厲俗,在官不迎妻子,俸祿不使有餘。(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三

〔一〕 祗為別駕,諸引唯此一見,「在官」以下與他引作揚州刺史時事跡同,疑其有訛。

〔二〕 躰,體之俗字。汪輯作「休」,誤。

四二一 巴祗字敬祖,為揚州刺史,在任不迎妻子〔一〕,俸祿不使有餘〔二〕。(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二 ○ 又卷三八(二) 御覽卷二五六

〔一〕 書鈔卷三八作「在官」。

〔二〕 此條以下,諸輯合為一條,文字多異,且諸條出處和次第均難明晰,不如分引之,故作如下編。

四二二 勃海巴祗字敬祖〔一〕,為揚州刺史,黑幘毀壞,不復改易,〔以水澡傅膠墨用之〕〔二〕。(姚。王。汪。黃)──書鈔卷一二七(二) ○ 書鈔卷三八 類聚卷五0 御覽卷二五六 又卷六八七 書鈔卷七二

〔一〕 書鈔卷一二七陳本作蔡祖事跡,孫、黃二輯皆據以作蔡祖傳,誤。今從孔本。

〔二〕 據書鈔卷三八補。說文曰:「澡,洗也。」又類聚卷五0作「以水滲曝用之」。

四二三 巴祗為揚州刺史,夜與士對坐〔一〕,處暝暗之中,不燃官燭。(姚。王。汪。黃)──書鈔卷三八 ○ 又卷七二 類聚卷八0 初學記卷二五 御覽卷二五六 又卷八七0 類聚卷五0

〔一〕 類聚卷八0、初學記卷二五、御覽卷八七0諸引「士」作「客」。

四二四 王阜幼好經學,年十一,辭父母欲出就學,父母以阜少,不允。竊書負笈,乘跛馬,後安定受韓詩。年十七,經業大就,聲聞鄉里〔一〕。(姚。王。汪。黃)──書鈔卷一三九

〔一〕 孔本引書作東觀記,文字多舛訛,語頗費解。而陳本作謝承書,故諸輯均據以引。然文句雖簡略可讀,恐非謝書之舊,錄此以備攷。

酷吏傳

四二五 敕令詣太官賜食〔一〕。宣受詔出,飯盡,覆杯食機上。太官以狀聞。上問宣,宣對曰:「臣食不敢遺餘,如奉職不敢遺力。」(姚。王。汪。黃)──范書酷吏傳注

〔一〕 時宣格殺湖陽公主蒼頭,帝敕叩頭謝主,宣不從。彊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伏。帝以其彊直不阿,循法無私,故賜食。

四二六 有白馬一匹,蘭輿一乘〔一〕。(姚。王。汪。黃)──范書酷吏傳注

〔一〕 宣卒,所遺之物唯此。姚之駰按:「宣身歿之後,一寒至此,真無欲可知,故能作彊項令也,無欲則剛。」

四二七 黃昌字聖真,會稽人。得珍玩可食之物,歸以進母。──緯略卷六

四二八 黃昌,夏多蚊,貧無幬,傭債為作幬。(孫。汪。黃)──御覽卷六九九

四二九 昌為宛陵令〔一〕,嚴毅好發姦伏。有盜車蓋者,昌不言,密令人至賊家,掩取之,悉收一家,一時殺之,百姓戰懼,咸稱明也。(姚。汪。黃)──姚輯

〔一〕 范書酷吏傳作「宛令」。又此條汪輯曰出白帖,未注卷數,實非。黃輯出姚本,汪輯當亦出姚本,出處尚俟攷。

四三0 黃昌為蜀郡太守,未至蜀郡,時有謠曰「兩日出天兮」。〔一〕(姚。王。汪。黃)──書鈔卷七六

〔一〕 姚、汪等輯作「兩日出,天兵戢」。然天中記卷一八作「兩日出天」,與書鈔引同。

四三一 黃昌,會稽人,為蜀郡太守。初昌為州書佐,其婦遇賊,轉入蜀,為人妻。其子犯事,詣昌〔自訟〕〔一〕。昌疑母不類蜀人,因問所由,對曰:「妾本會稽戴次公女,州書佐黃昌之妻也。妾歸家,為賊所掠,遂至此。」昌驚呼,前曰:「何以知?」曰:「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當為二千石。」昌乃出足,因相持悲泣,還為夫妻,竟以禮重焉。(姚。王。汪。黃)──書鈔卷七六

〔一〕 據范書酷吏傳補。

四三二 陽球為司隸校尉,虎視帝宇。(孫。王。汪。黃)──文選卷六左太沖魏都賦注

宦者傳

四三三 曹節弟破石,為越騎校尉。越騎營五伯妻有美色〔一〕,破石從求之,五伯不敢逆,妻執意不肯〔行〕〔二〕,遂自殺。其縱暴無道,多此類也。(姚。王。汪。黃)──書鈔卷六一 ○ 御覽卷二四二 又卷四三九

〔一〕 五伯,即伍伯。中華古今注曰:「五人為伍,長為伯,故稱伍伯。」

〔二〕 據御覽卷二四二、又卷四三九補。

四三四 呂強上疏曰:「苟寵所愛,私擢所幸,不復為官擇人,反為人擇官也。」(孫。王。汪。黃)──文選卷四九干令升晉紀總論注

儒林傳

四三五 劉昆遷弘農太守。先是崤險,驛道多虎災,行旅不通〔一〕。昆為政三年,化大行,虎皆負子渡河而去。(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五

〔一〕 「行旅」原誤倒,逕正之。

四三六 戴憑字次仲,〔汝南郡舉明經,徵博士,拜郎中〕〔一〕。〔詔公卿大會,群臣皆就席,憑獨立。世祖問其意,對曰:「博士說經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令與諸儒難說,帝善之〕〔二〕。拜侍中,領虎賁中郎將。正旦朝賀,百僚(舉)〔畢〕會〔三〕。帝令群臣諸王(皆)〔能〕說經〔史〕者〔四〕,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故京師為之語曰〔五〕:「解經不窮戴侍中。」(姚。王。汪。黃)──書鈔卷五八 ○ 類聚卷六九 又卷五五 書鈔卷九八 又卷一三三 初學記卷二五 御覽卷七0九 又卷六一五 初學記卷二一

〔一〕 據初學記卷二五補。

〔二〕 據類聚卷六九補。

〔三〕 據汪輯改。

〔四〕 據書鈔卷九八改補。初學記卷二五「經」下亦有「史」字。

〔五〕 類聚卷五五、御覽卷七0九「語」作「議」;御覽卷六一五作「諺」。

三七 孫期字仲式〔一〕,事母至孝,牧豕於大澤中,賣之以奉供養。遠人從其學者,皆執經追於澤畔。(孫。王。汪。黃)──御覽卷八三三

〔一〕 范書本傳作「仲彧」。

四三八 震字仲威〔一〕。光武嘉其仁義,拜震郎中。後以公事左遷淮陽王廄長。(姚。王。汪。黃)──范書儒林傳注

〔一〕 震,禮震,平原人。歐陽歙下獄當斷,時震年十七,上書求代歙死。

四三九 張馴字子雋,與蔡邕共定六經。拜侍中,典領秘書。馴儒雅敏達,有智慧。(姚。王。汪。黃)──書鈔卷五八

四四0 尹敏字功季〔一〕,治尚書。初拜郎中。帝以敏博通經記,令校圖讖。(姚。王。汪。黃)──書鈔卷六三

〔一〕 范書及東觀記均作「幼季」。幼、功形近易誤,作「幼」是。

四四一 周防及守近甸,嘉瑞表應。(孫。王。汪。黃)──文選卷三八任彥昇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注

四四二 包咸字子良,吳郡曲阿人〔一〕。為諸生,受業長安。王莽末,嘗負笈追師。(姚。王。汪。黃)──書鈔卷一三五

〔一〕 范書本傳「吳郡」作「會稽郡」。天游按:會稽郡治在吳。順帝時分會稽郡十三城置吳郡,曲阿即其一。然包咸死於明帝永平八年,時郡未分,仍稱會稽。此作吳郡,乃史家追敘所致。

四四三 包咸字子良,為赤眉所得,咸晨夕誦經,賊異而遣之〔一〕。──書鈔卷九八

〔一〕 汪輯言此條出類聚,未詳卷數。孔注曰出類聚卷五五,然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類聚排印本無此引。

四四四 包咸字子良,明魯詩、論語,駐東海,立精舍講授。(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二一

四四五 包咸為吳郡主簿,有好馬,太守黃讜借乘行春,及歸放就,甚奇之。(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三

四四六 包咸字子良,永平五年,遷大鴻臚。每進見,錫以几杖,入屏不趍〔一〕,贊事不名,經傳有疑,輒遣小黃門就舍即問〔二〕。顯宗以咸有師傅恩,而素清苦,常時賞賜珍玩束帛,奉祿增於諸卿。(孫。王。汪。黃)──御覽卷四七四

〔一〕 趍,趨之俗字。

〔二〕「問」原誤作「門」,據范書本傳逕改。

四四七 杜撫字叔和,犍為武陽人。少有高才,受業於薛漢,定韓詩章句〔一〕。(姚。汪。黃)──姚輯

〔一〕 出處不詳,汪、黃二輯皆本姚輯,今錄而俟攷。

四四八 趙曄字長君,會稽山陰人。少嘗為縣吏,奉檄送督郵。曄心恥斯役,遂棄車馬去,到犍為詣杜撫受韓詩〔一〕。(姚。王。汪。黃)──書鈔卷一0三

〔一〕 姚之駰按:「范書又載南陽馮良事,與長君事前後雷同,不知何以一時有此二士?」

四四九 秦氏季代有魯人高堂伯〔一〕。(孫。王。汪。黃)──史記儒林傳素隱

〔一〕 史記儒林傳曰:「言禮自魯高堂生。」索隱引謝書此文,且曰:「則『伯』是其字,云『生』者,自漢已來儒者皆號『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班、范二史亦均作「高堂生」。此當系儒林董鈞傳前之小序之文。

四五0 何休字劭公,雅有心思,研精六經。──書鈔卷九七

四五一 何休字劭公,以春秋駮漢事,妙得公羊本意,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書鈔卷九六 ○ 又卷九五(三)

四五二 許慎字叔重,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孫。汪。黃)──御覽卷四九五

文苑傳

四五三 香代為冠族,葉令況之子。(姚。王。汪。黃)──范書文苑傳注

四五四 黃香字文彊。除郎〔一〕,以父老求歸供養。徵拜郎中,詔書召黃香在殿下,問:「父年幾何?何故不入公府?」(姚。汪。黃)──書鈔卷六三

〔一〕 職官分紀卷四九作「除郎中」,無「徵拜」以下。

四五五 黃香知古今,群書無不涉獵。帝以香先帝所異,每有疑,帝時特訪問。又詔香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王。汪。黃)──御覽卷六一二

四五六 黃香為魏郡太守,到官,不遣吏歸鄉,摘發姦邪,立決詞訟。(姚。王。汪。黃)──書鈔卷七四

四五七 葛龔以善文記知名。──書鈔卷一0三

四五八 南郡王逸素與英善〔一〕,因與其書,多引古譬喻,勸使就聘。英順逸議,談者失望。(姚。王。汪。黃)──范書樊英傳注

〔一〕 英者,樊英也。習京氏易,兼明五經。又善風角、星筭、河洛七緯、推步災異,見方術傳。

四五九 王延壽有俊才。父逸欲作魯靈光殿賦,令延壽往錄其狀。延壽因韻之,以簡其父。父曰:「吾無以加也。」時蔡邕亦有此作,十年不成,見延壽賦,遂隱而不出。(汪)──王十朋蘇詩注

四六0 侯瑾字子瑜,傭作為資,暮〔還,輒〕{難火}柴讀書〔一〕。(姚。王。汪。黃)──書鈔卷九八 ○ 御覽卷六一六

〔一〕 據御覽卷六一六補。孔廣陶曰:「考{難火}即然之古文耳。」又御覽卷六一六「柴」作「火」。

四六一 第五永為督軍御史,督使幽州。蔡邕等天下名才士人皆會,祖餞於平樂館〔一〕。高彪送永在坐,因援筆書牘〔二〕。(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二一

〔一〕 范書本傳作「長樂館」。孫志祖曰:「作平樂館是。」

〔二〕 范書本傳曰:「議郎蔡邕等皆賦詩,彪乃獨作箴。」

四六二 禰衡與黃祖子射尤善。衡與俱讀蔡邕所作碑文,射愛其文,恨不寫取。衡謂射曰:「吾雖一遇,猶識其言,其缺兩字不明。」因書出之。射寫還比校,皆無所誤,惟兩字缺。(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一七

獨行傳

四六三 彭脩字子陽,會稽人。年十五,時父為郡吏,得休,與脩歸,道為盜所劫,脩困迫,乃拔佩刀前持盜曰:「父辱子死。」盜相謂曰:「此童子,義勇士也,不宜逼之。」遂辭謝而去。(孫。王。汪。黃)──御覽卷四三四

四六四 彭脩,會稽人,仕郡為功曹。時西部都尉宰晁行太守事,以微過收吳縣獄吏〔一〕,將殺之。主簿鍾離意爭諫甚切,晁怒,使收縛意。脩排閤直入,拜於庭曰:「明府發雷霆於主簿,請聞其過。」晁曰:「受教三日〔二〕,初不奉行。廢命不忠,豈非過邪?」脩因拜曰:「昔任座面折文侯〔三〕,朱雲攀毀欄檻〔四〕,自非賢君,焉得忠臣!」遂原意,罰貸獄吏。(孫。王。汪。黃)──御覽卷二六四

〔一〕 「微」原誤作「徵」,據汪輯逕改。

〔二〕 「教」原誤作「殺」,逕改。

〔三〕 李賢引呂氏春秋曰:「魏文侯飲,問諸大夫曰:『寡人何如主也?』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克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不肖君也。」

〔四〕 李賢曰:「前書成帝時,朱雲上書,請以尚方斬馬劍斬張禹。上欲殺之,雲攀折殿檻。西京雜記云:『攀折玉檻』。」

四六五 彭修字子陽。海賊丁義欲向郡,郡內驚惶,莫敢扞禦。太守〔秘君〕聞修義勇〔多謀〕〔一〕,請守吳令。身與義相見,宣國威德,賊帥將解。民歌之曰:「時歲倉卒,盜賊從橫,大戟強弩不可當,賴遇賢令彭子陽。」(姚。王。汪。黃)──書鈔卷三九 ○ 御覽卷三五二 書鈔卷三五

〔一〕 據御覽三五二補。

四六六 彭修州辟從事。時賊張子林等數百人作亂,修與太守俱出討賊。賊望見車馬,競交射之,飛矢雨集。修以身障扞太守,而為流矢所中死,太守得全。賊素聞其恩信,即殺弩中修者,餘悉皆降散,言曰:「自為彭君故降,不為太守服也。」(王。汪。黃)──御覽卷四二0

四六七 燕字少卿〔一〕,其先出自周平王之後。漢興,紹嗣封為正公,食采於汝墳也。(姚。王。汪。黃)──范書獨行傳注

〔一〕 燕,周嘉之高祖父。

四六八 為太守(張)〔何〕敞主薄〔一〕,汝陽劇賊欲斬太守,嘉抱之號泣,得以生易死也。(孫。黃)──書鈔卷七三

〔一〕 此言周嘉事也。「張」改「何」,據范書獨行傳。

四六九 周暢字伯時,性仁慈,為河南尹。永初二年,夏旱,久禱無應。暢自收葬洛陽城旁客死骸骨,凡萬餘人,應時澍雨,歲乃豐稔。(姚。王。汪。黃)──御覽卷二五二 ○ 事類賦注三 御覽卷一一

四七0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遊太學,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春別京師〕〔一〕,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以秋為〕期〔二〕。至〔九月十五〕日〔三〕,〔殺雞作黍,二親笑曰:「山陽去此幾千里,何必至?」元伯曰:「巨卿信士,不失期者。」言未絕而〕巨卿果到〔四〕。升堂拜母,飲盡懽而別。(姚。王。汪。黃)──御覽卷四0七 ○ 文選卷二六范彥龍贈張徐州稷詩注 御覽卷八五0 書鈔卷一四四

〔一〕 據文選卷二六范彥龍贈張徐州稷詩注補。

〔二〕 據文選卷二六范彥龍贈張徐州稷詩注補。

〔三〕 據書鈔卷一四四補。文選注及御覽卷八五0亦同。

〔四〕 據文選卷二六范彥龍贈張徐州稷詩注補。

四七一 〔仕郡為功曹〕〔一〕,後元伯寢疾篤,同郡郅君章、商子微晨夜省視〔二〕,元伯臨(盡)〔終歎〕曰〔三〕:「恨不見死友。」尋卒。式夢見元伯玄冕垂纓,〔屣履〕而呼曰〔四〕:「吾死,當以某日葬,〔永歸黃泉。子不我忘〕〔五〕,豈能相及?」式覺而悲,〔馳往〕赴之〔六〕,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未屆而喪已發,引至壙將窆,而柩不肯進。其母撫之曰:「元伯豈有望也?」〔妻曰:「亡者有遺恨,必待范先生耳。」〕〔七〕停柩移時,見有素車白馬哭而來,母曰:「必巨卿也。」既至,叩喪言曰:「行矣元伯,死生異路,永從此辭。」會葬者千人,皆揮涕。式執紼引柩,乃前進。式留止塚次,修墳樹而退。(姚。王。汪。黃)──御覽卷四0七 ○ 又卷三九七 類聚卷七九 書鈔卷一三九類聚卷二一

〔一〕 據類聚卷七九、御覽卷三九七補。

〔二〕 范書獨行傳及御覽卷三九七均作「殷子微」。

〔三〕 據御覽卷三九七改補。

〔四〕 據御覽卷三九七補。

〔五〕 據類聚卷七九補。

〔六〕 同右。

〔七〕 據書鈔卷一三九補。

四七二 范式嘗至京師,受業太學。時諸生長沙陳平子同在學,與式未相見,而平子被病曰:「山陽范式,列士也,可託死。吾歿,但以尸埋巨卿戶前。」〔一〕乃裂素為書遺巨卿。既終,妻從其言。式行適還,〔省〕(有)書見瘞〔二〕,愴然感之,向墳揖哭,為死友。乃營護〔平子〕妻兒〔三〕,身自送喪於臨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書於柩上,哭別而去。(姚。王。汪。黃)──御覽卷四0七

〔一〕 此平子對妻之遺言。

〔二〕 據范書改。

〔三〕 據范書補。

四七三 范式為荊州刺史。友人南陽孔嵩,貧有親老,乃變名姓,傭於新野縣。縣吏遣嵩為式導騶,式見而識之,呼嵩把臂,謂曰:「子非孔仲山耶!」對之歎息。式敕縣代嵩,嵩以傭未竟,不肯去。(孫。王。汪。黃)──御覽卷四0七

四七四 孔嵩字巨山〔一〕,與范式俱在太學。嵩家貧,傭為新野阿里街〔卒〕〔二〕。(姚。王。汪)──書鈔卷六七

〔一〕 范書獨行傳作「字仲山」,上條亦然。此「巨」恐系涉范式字巨卿而誤。

〔二〕 據職官分紀卷四二補。

四七五 王嬰字仲豪,與同郡范巨卿為友。其與友交,推誠據信,不負言誓。(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一八

四七六 南陽李善,本濟陽李元家奴。元遭病死,唯有孤孫續,有貲千萬。奴婢欲謀殺續,分其財產。善夜抱續,逃瑕丘界,親自哺養,乳為生湩,遂至成長。(孫。王。汪。黃)──御覽卷三七一

四七七 吳郡張業字仲叔,為郡門下掾。〔送〕(逐)太守歸鄉里〔一〕,至河內遇賊,業拔劍與賊交戰而死。子武時幼,不識父,傷父喪不還,每至節日,持業遺劍至河內,到業死處醊祭,悲哀感動路人。(姚。王。汪。黃)──御覽卷三四二 ○ 事類賦注卷一三

〔一〕 據事類賦注卷一三改。

四七八 吳郡陸閎為潁川太守,致鳳凰甘露之瑞。(姚。王。汪。黃)──類聚卷九八

四七九 陸續字智幼〔一〕,世為族姓。祖父閎建武中為尚書令,美姿貌,喜著越布單衣,上見而好之。自是帝敕會稽郡令歲獻越布焉〔二〕。(姚。王。汪。黃)──書鈔卷一二八 ○ 御覽卷六九一 又卷八二0

〔一〕 范書獨行傳作「字智初」,是。

〔二〕 御覽卷八二0作「吳郡本不獻越布,陸閎美容儀,常衣越布單衣,明帝好之,因敕郡獻越布,由此始也。」按范書獨行傳,「明帝」系「光武」之誤。此引多有改竄,已非謝書之舊。又天中記卷二一引曰:「陸閎字子春,吳縣人,暢之子也。世為族姓,篤行好學,聰明有令德。欲尚寧平公主,辭疾不應。建武中,為尚書令。閎姿容如玉,喜著越布單衣,光武升臺,見而偉之,歎曰:『南方固多佳人。』自是常敕會稽郡獻越布焉。」與諸輯所引異,錄此備攷。

四八0 (南陽)〔吳郡〕陸續〔初〕仕郡戶曹史〔一〕。時饑荒,太守尹興使續於都亭賦民饘粥。續悉令簡閱其人,訊以名氏。事畢,興問所食幾何,續因口說六百餘人,皆分別姓字,無有差謬,興異之。(姚。王。汪。黃)──御覽卷八五九 ○ 書鈔卷一四四 御覽卷四三二

〔一〕 據御覽卷四三二改補。

四八一 陸續詣詔獄,其母至京師餉食。續對餉泣〔不自勝〕〔一〕,曰:「續母來。」使者問其故,答曰:「續母作羹,截肉未嘗不方斷,蔥寸寸無不同,是以知母來。」(孫。王。汪。黃)──御覽卷八六一 ○ 書鈔卷一四四

〔一〕 據書鈔卷一四四補。

四八二 戴封字平仲,年十五,詣太學,師事東海申君。申君卒,送喪到東海。道經其家,父母以封當還,豫為娶妻。封蹔過拜親,不宿而去。(孫。王。汪。黃)──御覽卷六一一

四八三 戴封字平仲,遷西華令。其年大旱,禱請不獲,乃積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遠邇歎服。遷中山(令)〔相〕〔一〕。(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二 ○ 白帖卷二 御覽卷一一 事類賦注卷三

〔一〕 據白帖卷二、御覽卷一一、事類賦注卷三改。

四八四 李元字大遜〔一〕,陳留人也。事母至孝,家貧,兄弟六人,同衣而出入〔二〕。(汪。黃)──初學記卷一八

〔一〕 范書獨行傳作「李充」,汪輯據以改,是。今仍其舊。

〔二〕 本條中華書局排印本作後漢書之文,恐當入無名氏類中。今暫依汪、黃二輯,錄此以俟攷。

四八五 陳重同舍郎有歸甯者,誤持鄰舍郎絳去〔一〕,嫌重取,重不申曲直,置絳還之。去郎還,得絳,甚愧於重。(孫。王。汪。黃)──御覽卷八一四

〔一〕 范書獨行傳「絳」作「絝」。

四八六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舉孝廉,在郎署。有郎負息錢數十萬,債主日至,煎求無已。重乃密以錢代還。郎後覺知,而厚辭謝之。重曰:「非我之為,將有同姓名者。」終不言惠。(孫。王。汪。黃)──御覽卷四0三

四八七 豫章雷義字仲公,嘗濟人死罪。人後以金二斤謝之,〔義〕不受〔一〕,〔金主〕候義不在〔二〕,〔默〕投金囊於承塵之上〔三〕。〔後葺治屋,得金,主已死,義乃以付縣曹〕〔四〕。(姚。王。汪。黃)──書鈔卷一三二 ○ 御覽卷八一0 事類賦注卷九

〔一〕 據御覽卷八一0、事類賦注卷九補。

〔二〕 同右。

〔三〕 同右。

〔四〕 同右。

四八八 雷義舉茂才,讓於〔友人〕陳重〔一〕,刺史不聽,義遂佯狂〔披髮走〕〔二〕,不應命。鄉里為之語曰:「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姚。王。汪。黃)──類聚卷二一 ○ 御覽卷四0七 書鈔卷七九 御覽卷四二四又卷七三九 又卷七六六

〔一〕 據御覽卷四0七補。

〔二〕 據書鈔卷七九、御覽卷四0七補。

四八九 范丹字史雲〔一〕,陳留人也。為郡功曹,每休假上下,常單步策杖。同類以車牛與之,不取。(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二0 ○ 御覽卷六三四

〔一〕 按范書作「范冉」,注曰「或作丹」。惠棟曰:「眾漢書及貞節先生碑皆作『丹』,獨范史作『冉』,疑誤。」

四九0 范丹博通群藝。(孫。王。汪)──文選卷三六任彥昇宣德皇后令注

四九一 范丹姊病〔一〕,往看之。姊設食,丹以姊婿不德,出門留二百錢〔二〕。姊使人追索還之,丹不得已受之。聞里中芻藁僮僕更相怒曰:「言汝清高,豈范史雲輩,而云不盜我菜乎?」丹聞之曰:「吾之微志,乃在僮豎之口,不可不勉。」遂投錢去。(孫。王。汪。黃)──御覽卷四二五 ○ 又卷五一七

〔一〕 御覽卷五一七「丹」作「冉」,諸引作「冉」者,惟此一見。

〔二〕 御覽卷五一七作「一百錢」。

四九二 范丹與王奐親善〔一〕,奐後為漢陽太守,丹於道候別之。奐曰:「行路倉卒,非陳闊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敘分隔。」丹曰:「今子遠適千里,會面無期,如其相追,將有慕貴之譏矣。」便起告違,拂衣而去。奐瞻望弗及,丹長逝不顧。(姚。王。汪。黃)──類聚卷二九

〔一〕 范書獨行傳注引謝承書作「奐字子昌,曾為考城令,遷漢陽太守」。孫志祖按:「范冉遺命敕其子曰:『知我心者李子堅、王子炳也。』子炳即奐字,與謝書異。又范書仇覽傳云:『時考城令河內王渙,政尚嚴猛。』疑即此人。『渙』與『奐』小異耳,非廣漢之王渙。」

四九三 范丹字史雲,〔為萊蕪長,遭黨錮〕〔一〕,所居單陋,有時絕糧。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二〕」(姚。王。汪。黃)──類聚卷六 ○ 御覽卷七五七 又卷三七

〔一〕 據御覽卷七五七補。

〔二〕 同右。

四九四 范丹字史雲,朝議欲以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於梁、沛之間,徒行弊服,賣卜於市。(孫。黃)──御覽卷七二五

四九五 會稽戴就〔字景成〕〔一〕,為郡倉曹掾。太守為州所奏,〔就〕見收持〔伏考,燒斧以著腋下,就罵獄卒:「此無火氣,何不熟燒!」〕〔二〕吏以鐵針刺手爪中,使以把土,就十爪皆墮地,終無撓辭。(孫。王。汪。黃)──御覽卷四二0 ○ 又卷三七0 又卷七六三

〔一〕 據御覽卷七六三補。

〔二〕 據御覽卷七六三補。

四九六 劉翊,潁川人。河南尹种拂嘗來臨郡,翊為主簿,迎之到官,深敬待之。(孫。王。汪。黃)──文選卷五八蔡伯喈陳太丘碑文注

四九七 潁陽劉翊〔字子相〕〔一〕,好振貧乏。陳國張季札弔師喪〔二〕,值冰寒車毀,牛病不能進,〔罷曳道路。翊行於汝南界中〕〔三〕,逢之,〔素與疏闊,下馬與語〕〔四〕,〔便〕推所乘〔牢〕車強牛與之〔五〕,〔供其資糧,不告姓名〕〔六〕。季札後知是翊,還其車,閉門不受〔七〕。(姚。王。汪。黃)──御覽卷七七五 ○ 事類賦注卷一六 御覽卷四二0

〔一〕 據御覽卷四二0補。又其引下有「陳國人也」四字。按翊潁川潁陰人,見范書,此作潁川之潁陽人。二者雖異,非陳國人甚明。所謂陳國人者,張季札也,閱下文可知,故刪而不補。

〔二〕 諸引唯御覽卷四二0作「張季禮」,與范書同。又事類賦注卷一六作「弔國喪」,亦與他引異。

〔三〕 據御覽卷四二0補。

〔四〕 同右。

〔五〕 同右。

〔六〕 同右。

〔七〕 孔本書鈔無此引,而陳本卷一00有之,作「張季」,無「禮」亦無「札」字,餘與御覽卷七七五多同。汪輯注出書鈔卷一四0,誤。今從孔本,僅於注中說明之。

四九八 劉詡曰〔一〕:「程夫人富貴參雲。」(孫。王。汪。黃)──文選卷一六江文通別賦注

〔一〕 劉詡疑是「劉翊」之誤。王謨按:「范書本傳亦載程夫人事,無此文。」

方術傳

四九九 汝南許陽曉以術承地脈〔一〕,太守鄧晨署為平水掾,使治鴻陂。陂成,人譖陽,言取錢。晨繫陽於獄,戶自開,械自解,晨釋之出。時日暮,陂上有火光引前,清德之感也。(孫。王。汪。黃)──御覽卷七二

〔一〕 范書方術傳作「許楊」。

五00 汝南周獲〔一〕,善占天文,為郡門下掾。鮑昱為汝南太守,時郡境大旱,昱自往問:「何以致雨?」獲曰:「急罷三部督郵,明府當自北出,到四十里亭,雨可致也。」昱從之,果得大雨。每行縣,輒軾其閭。(孫。王。汪。黃。鈴木)──御覽卷一一

〔一〕 范書方術傳作「高獲」,孫、王二輯從之。又天中記卷三亦作「高獲」,未知孰是。

五0一 會稽謝夷吾,字堯卿,為西部督郵。烏程長有罪,太守第五倫使夷吾往收之。到縣,入閤便大哭,以三百錢為禮,便歸。倫問其故,對曰:「三十日中當死,故不收之。」至時,果如其言。(汪。黃)──御覽卷二五三

五0二 倫甚崇其道德,轉署主簿,使子從受春秋,夷吾待之如師弟子之禮。時或游戲,不肯讀書,便白倫行罰,遂成其業。(姚。王。汪。黃)──范書方術傳注

五0三 〔謝夷吾為壽張令〕〔一〕。縣人女子張雨,早喪父母,年五十,不肯嫁,留養孤弟二人,教其學問,各得通經。雨皆為聘娶,皆成善士。夷吾薦於州府,使各選舉,表復雨門戶。永平十五年,蝗發泰山,流徙郡國,薦食五穀,〔野無生草〕〔二〕,過壽張界,飛逝不集。(姚。王。汪。黃)──范書方術傳注 ○ 類聚卷一00 書鈔卷三五

〔一〕 據書鈔卷三五、類聚卷一00補。

〔二〕 據類聚卷一00補。

五0四 夷吾雅性明遠,能決斷罪疑。〔遷荊州刺史〕〔一〕,行部始到南陽縣,遇孝章皇帝巡狩,駕幸魯陽。有詔敕荊州刺史入傳錄見囚徒,誡長史「勿廢舊儀,朕將覽焉」。上臨西廂南面,夷吾處東廂,分帷隔中央。夷吾所決正一縣三百餘事,事與上合。而朝廷歎息曰:「諸州刺史盡如此者,朕不憂天下。」嘗以勵群臣。〔恩化大行,百姓樂政〕〔二〕。(姚。王。汪。黃)──范書方術傳注 ○ 書鈔卷七二

〔一〕 據書鈔卷七二補。

〔二〕 同上。

五0五 遷鉅鹿太守,臨發陛見,賜車馬劍革帶,敕曰:「鉅鹿劇郡,舊難治,以君有撥煩之才,故特授任,當如刺史,勿毀前政也。」(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五

五0六 謝夷吾遷鉅鹿太守,郡吏稱善,省奢從約,事從清儉。(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五

五0七 李南明風角。太守馬稷坐事徵詣廷尉〔一〕,南通賀曰:「旦有善風。」(王)──書鈔卷一五一

〔一〕 王謨按:「范書南字孝山,丹陽句容人。少篤學,明于風角。和帝永元中,太守馬稜坐盜賊事被徵,當詣廷尉,吏民不寧,南特通賀。」天游按:御覽卷七三三引後漢書李南傳,「稷」亦作「稜」,恐當以作「稜」為是。

五0八 李南,少明風角。女亦曉家術,為卷縣民妻。晨詣爨室,卒有暴風,婦便上堂,從姑求歸,辭其二親。姑不許,乃跪而泣曰:「蒙傳術,疾風卒起,先吹灶突及井,此禍為女婦主爨者,妾將亡之應。」因著其亡日。(孫。黃)──類聚卷八0

五0九 汝南廖扶,畢志衡門,死葬北郭,號曰北郭先生。(孫。王。汪。黃)──御覽卷一九三

五一0 樊英字季齊,順帝備禮徵拜五官中郎將。〔數月,英以病避位而歸〕〔一〕。(姚。王。汪。黃)──書鈔卷六三

〔一〕 據職官分紀卷三六補。又御覽卷二四一作謝沈書,汪輯據以引,誤。

五一一 喬字子松〔一〕,宛人也。學古文尚書、春秋左氏傳。常幽居修志,銳意典籍,至乃歷年身不出門,鄉里莫得瞻見。公車徵,不行,卒於家。(姚。王。汪。黃)──范書方術傳注

〔一〕 喬,孔喬也。

五一二 昺字子然〔一〕,酇人也〔二〕。篤行好學,不羨榮祿。習魯詩、京氏易。室家相待如賓。州郡前後禮請,不應。舉茂才,除召陵令,不到官。公車徵,不行,卒。(姚。王。汪。黃)──范書方術傳注

〔一〕 昺,姓李。黃輯作「李炳」。

〔二〕 姚輯「酇」作「鄭」,誤。

五一三 宗字仲綏〔一〕,〔北海〕安丘人也〔二〕。善京氏易、風角、星等,推步吉凶。常負笈荷擔,賣卜給食,瘠服間行,人莫得知。安帝詔公車徵,策文曰:「郎宗、李昺、孔喬等,前比徵命,未肯降意。恐主者玩弄,禮意不備,使難進易退之人龍潛不屈其身。各致嘉禮,遣詣公車,將以補察國政,輔朕之不逮。」青州被詔書,遣宗詣公車,對策陳災異,而為諸儒之表。拜議郎,除吳令。到官一月,時卒暴風,宗占以為京師有大火,定火發時,果如宗言。諸公聞之,表上,博士徵。宗恥以占事就徵,文書未到,夜懸印綬置廳上,〔乃負笈〕遁去〔三〕,終於家。子顗,自有傳。(姚。王。汪。黃)──范書方術傳注 ○ 書鈔卷一三五(二) 御覽卷七一一

〔一〕 書鈔卷一三五作「仲緩」。

〔二〕 據書鈔卷一三五補。

〔三〕 同右。天中記卷四九亦有「負笈」二字。

五一四 輔字公助〔一〕,平陸人也。學公羊傳、援神契。常隱居野廬,以道自娛。辟公府,舉有道,對策拜郎中。陳災異,甄吉凶,有驗,拜議郎,以病遜。安帝公車徵,不行,卒於家。(姚。王。汪。黃)──范書方術傳注

〔一〕 輔,王輔也。

五一五 穆嘗養豬,豬有病,使人賣之於市,語之云:「如售,當告買者言病,賤取其直,不可言無病,欺人取貴價也。」賣豬者到市即售,亦不言病,其直過價。穆怪之,問其故。齎半直追以還買豬人,告語云:「豬實病,欲賤賣,不圖賣者人相欺,乃取貴直。」買者言賣買私約,亦復辭錢不取。穆終不受錢而去。(姚。王。汪。黃)──范書方術傳注

五一六 陳蕃、胡廣(伯)、范滂、公沙穆並以俊才舉孝廉〔一〕,除郎中,光祿勳主事。──大唐六典卷一

〔一〕 據職官分紀卷八改。

五一七 穆子孚,字允慈,亦為善士。舉孝廉,尚書侍郎,召陵令,上谷太守。(姚。汪。黃)──范書方術傳注

五一八 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一〕。(孫。王。汪。黃)──御覽卷九六五

〔一〕 按范書方術傳作「郝孟節」,其文與此引略同。孫、黃二輯作孟節傳,非。

逸民傳

五一九 嚴遵雅性高厲〔一〕。(王。汪。黃)──文選卷四七袁彥伯三國名臣序贊注

〔一〕 王謨按:「范書嚴光字子陵,一名遵。」

五二0 高鳳字文通,南陽(蔡)〔葉〕人〔一〕。家以農畝為業,而勤學專精讀誦。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之,懼雞以竿授之。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讀書,不覺潦水大至,流其麥矣。(孫。王。汪。黃)──御覽卷六一一

〔一〕 據范書本傳改。書鈔卷九七引文略異,孔本未詳何書,而陳本作謝漢書。

五二一 戴良有失父零丁〔一〕。(姚。汪。黃)──姚輯

〔一〕 孫志祖按:「戴良失父零丁,見御覽五百九十八卷。良字文讓,亦不云出謝書,恐與字叔鸞者非一人。」黃奭曰:「見姚本。姚氏又注云:『案良字叔鸞,汝南慎陽人。范獨載其事母一節,則必幼而失父者也。此未檢所出。近高宮詹士奇天祿識餘載之,與齊諧記有失兒女零丁句並列。注云:零丁,今之尋人招子也。』案姚氏此條既云未檢所出,則不當採入,未可以高氏天祿識餘為據也。姚又謂范獨載其母一節,則必幼而失父者也,獨不思良之曾祖父戴遵乎?據范書遵字子高,家富好給,食客常三四百人。夫曾祖父家富如此,則其祖其父可知。范以無事績可紀,且失其名與字,故不載焉,可據以為失父之證。及檢御覽五百九十八云:戴良字文讓,失父零丁曰……。案御覽此事前引齊諧記國步山一條,云前後有失兒女者零丁有數十。後即載戴良失父零丁事,並即齊諧記中語也。案此二戴良名同而字不同,則是天祿識餘所載之戴良與齊諧記並列,蓋是字文讓之戴良,而非字叔鸞之戴良明矣。今以字文讓者誤作鸞叔,張冠李戴,而漫書於後漢書補逸之內,不亦見笑大方哉?且齊諧所云語雜詼諧,事之有無不可知,何得據以為實?今姑附錄於末,而考正之,以明姚氏之書不可信也。」天游按:錢鍾書管錐篇云,所謂戴良失父零丁,實「俳諧之作,儕輩弄筆相戲」之文,則戴文讓乃杜撰之人,本不足據。而歷來多有受惑而疑其為東漢之戴良者,名家亦不例外,清嚴可均即言良一字文讓,且抄戴良零丁入全後漢文,失攷甚矣。今依黃輯例,錄於此而明其偽。

五二二 法真隱居大澤,講論術藝,歷年不問園圃。(姚。王。汪。黃)──類聚卷六五

五二三 「法真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可謂百世之師矣!」〔一〕乃刊石頌之,號玄德先生。──書鈔卷一0二

〔一〕 據范書逸民傳,此言乃法真友人郭正之讚語。

列女傳

五二四 曹壽妻〔一〕,班超之妹也。超字仲叔,扶風人,為都護在絕域,年老思入關。妹乃上書曰:「妾兄超延命沙漠三十餘年,骨肉生離,不復相識。」書奏,帝乃徵還。(孫。汪。黃)──御覽卷五一七

〔一〕 曹壽字世叔,早卒。

五二五 汝南袁隗妻,馬融之女。少有才辨,融家世豐豪,裝遣甚盛。及初成禮,隗謂之曰:「婦奉箕帚而已,何乃過珍麗?」對曰:「慈親垂愛,不敢逆命。君欲效鮑宣、梁鴻之行者,妾亦請從少(紹)〔君〕、孟光之事〔一〕。」又問曰:「弟先兄舉,世以為笑。今處姊未適人,而君先行,可乎?」對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遇良匹,不如鄙薄,苟然而已。」又問:「南郡學窮道奧〔二〕,文為辭宗,而所在之職〔三〕,輒以資財為損,何耶?」對曰:「孔子大聖,不免武叔之毀;子路至賢,猶有伯寮之愬〔四〕。家君固其宜也。」(孫。汪。黃)──御覽卷五一七

〔一〕 據汪輯改。范書列女傳曰:少君,桓氏之女,為勃海鮑宣妻。宣時從少君父學,甚清苦。少君裝送甚盛,宣不悅。少君遂悉歸侍御服飾,更箸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鄉邦稱之。又逸民傳曰:孟光壯肥而黑,梁鴻聘之。始盛妝入,鴻七日不答。孟光乃更為椎髻,箸布衣,操作而前,梁鴻始喜。後雙雙隱居霸陵山中。

〔二〕 馬融曾任南郡太守,故以「南郡」尊稱之。

〔三〕 「職」原誤作「識」,據范書本傳改。

〔四〕 論語子張篇曰:「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又憲問篇曰:「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於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風教傳

五二六 告字君達,為司徒虞延所辟。時隴西太守鄧融以職被罪,君達解其桎梏〔一〕。(姚。王。汪。黃)──書鈔卷六八

〔一〕 告,封告。俞本、孔本此條均作「封告傳」,而陳本作「風教傳」。洪飴孫史目表據陳本,列風教於謝書傳目中。疑封告、風教其音相仿,或系陳禹謨妄改亦未可知。今暫存此目以俟攷。又孫志祖按:「范書王丹傳云永平四年坐考隴西太守鄧融事無所據策免。又馮魴傳亦云永平四年坐考隴西太守鄧融聽任姦吏策免。鄧融不知緣何事被罪。王丹、馮魴皆以妄考策免,則鄧融之桎梏本非其罪可知。虞延為司徒在永平八年,蓋此獄連年不決,久乃辯明其誣,故封告得解之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