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度傳
六0五 宋度字叔平,除謁者。以詔書賜降(侯)胡,〔俟朝〕郎門〔一〕,門閉,度頓首讓胡掾,賜畢,奏罷大鴻臚。京師稱曰:「宋叔平一使,奏罷九卿〔二〕。」(姚。王。汪。黃)──書鈔卷六二
〔一〕 據汪輯刪補。
〔二〕 「奏罷」原誤倒,逕正之。
六0六 豫章宋度字叔平,為定陵令,素〔杯〕食麥飯〔一〕,〔飲酒〕〔二〕。(姚。王。汪。黃)──書鈔卷三八 ○ 類聚卷七三 御覽卷七五九
〔一〕 據類聚卷七三補。
〔二〕 據御覽卷七五九補。
六0七 豫章宋度拜(零)〔定〕陵令〔一〕。縣民杜伯夷清高不仕,度數就與高談,致棗(一)〔栗而已〕〔二〕。伯夷感德,詣縣,縣署功曹。(孫。王。汪。黃)──書鈔卷九八 ○ 事類賦注卷二七 御覽卷九六四
〔一〕 據事類賦注卷二七、御覽卷九六四改。孫志祖按:「杜安字伯夷,潁川定陵人。下云『縣民杜伯夷』,則當作定陵無疑也。」又此二引皆作「宗度」,誤。
〔二〕 據事類賦注卷二七、御覽卷九六四改。汪輯作「粟」,非。
六0八 宋度遷長沙太守〔一〕。人多以乏衣食,產乳不舉。度切讓三老,禁民殺子,比年之間,養子者三千餘人,男女皆以「宋」為名也。(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五
〔一〕 陳、俞本皆作「宗慶」,故諸輯均作宗慶傳。今依孔本,入宋度傳。
高呂傳
六0九 高呂為廣漢太守,朝省官事,晝講經典。(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五
陳堪傳
六一0 陳堪字子游,仕郡為五官掾。府君被章,詔徵廷尉,堪以五毒加身體,斷舌無辭。(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七
華松傳
六一一 華松家本孤微,其母夜夢兩伍伯夾門,言司隸在此。松年十五,師事丁子然,學春秋。十九當冠,出,諸生曰:「此宰相之器也。」(孫。王。汪。黃)──御覽卷三九八
六一二 華松字愛卿,擢為司隸校尉。是時貴戚專勢,〔有司軟弱,莫敢糾罰〕〔一〕。松下車,閉閤不通私書,不與豪右相見,姦匿犯者輒死。定奏馬氏三侯,豪傑斂手,由是深見非恨也。(姚。王。汪。黃)──書鈔卷六一 ○ 御覽卷二五0
〔一〕 據御覽卷二五0補。
六一三 華松為河南尹〔一〕,優賢養民,興教崇化。至其剪治強宗,威烈不虧,遂見譖毀。(姚。王。汪。黃)──類聚卷六 ○ 書鈔卷七六(二)
〔一〕 類聚卷六「松」本作「山松」。孔廣陶曰:「考翰苑新書前集卷七引北堂書鈔云『漢華松翦治強宗』,此宋人所見舊鈔『崧』作『松』。」故據以逕改。
許季長傳
六一四 許季長為湖令,州郡皆被蝗災,過湖縣,飛去不入。(姚。王。汪。黃)──類聚一00
司馬苞傳
六一五 〔司馬〕苞〔字仲咸〕〔一〕。為太尉,常食麤飯,著布衣,妻子不歷官舍。會司徒楊震為樊豐等所譖,連及苞,苞乞骸骨,未見聽,以疾薨也。(姚。王。汪。黃)──范書安帝紀注 ○ 書鈔卷一四四 御覽卷八五0
〔一〕 據書鈔卷一四四補。又汪輯作「字仲成」。
張冀傳
六一六 豫章張冀字仲宗〔一〕,為廣陵守。舉孝子吳奉為孝廉。〔冀罷郡〕〔二〕,奉賚金為禮,冀閉門不受,奉以囊盛金,夜投冀園中而逝。冀追不及,賚金至廣陵還奉。(姚。王。汪。黃)──書鈔卷三八 ○ 御覽卷八一0 事類賦注卷九
〔一〕 御覽卷八一0及事類賦注卷九「冀」皆誤作「載」。
〔二〕 據事類賦注卷九補。「冀」原作「載」,逕改之。
許敬傳
六一七 許敬字鴻卿,汝南人,與同郡周伯靈為交友。伯靈早亡,鴻卿育養其子〔一〕。(孫。王。汪。黃)──御覽卷四0七
〔一〕 原脫「鴻」字,據前文補。
六一八 許敬字鴻卿,其〔鄉〕吏有誣君者〔一〕,會於縣令坐,敬拔刀斷其席曰:「敬不忍與惡人同席。」(姚。王。汪。黃)──類聚卷六九 ○ 御覽卷七0九
〔一〕 據御覽卷七0九補。
玊況傳
六一九 況字文伯,京兆杜陵人也。代為三輔名族,該總五經,志節高亮。為陳留太守。性聰敏,善行德教。永平十五年,蝗蟲起泰山,彌衍兗、豫,過陳留界,飛逝不集,五穀獨豐。章和元年,詔以況為司徒〔一〕。(姚。王。汪。黃)──范書虞延傳注
〔一〕 困學記聞卷一三曰:「光武紀『建武二十三年,陳留太守玊況為大司徒』。虞延傳注引謝承書曰:『況,章和元年為司徒。』謝承書誤也。』翁元圻案:「謝承謂永平十五年,玊況尚為陳留太守,亦誤也。章懷引之而不正其誤,何歟?」又玉篇曰:「金玉之玉,點在中畫之下。音宿者,點在中畫之上。」按玊況之玊,音宿。
唐羌傳
六二0 〔汝南〕唐羌字伯游〔一〕,辟公府,補臨武長。縣接交州,舊獻龍眼、荔支及生鮮〔二〕,獻之,驛馬晝夜傳送之,至有遭虎狼毒害,頓仆死亡不絕。道經臨武,羌乃上書諫曰:「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故天子食太牢為尊,不以果實為珍。伏見交阯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南州土地,惡蟲猛獸不絕於路,至於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帝從之。章報,羌即棄官還家,不應徵召,著唐子三十餘篇〔三〕。(姚。王。汪。黃)──范書和帝紀注 ○ 類聚卷八七 御覽卷九七一
〔一〕 據類聚卷八七、御覽卷九七一補。
〔二〕 類聚卷八七「生鮮」作「生犀」。
〔三〕 天中記卷五二引作:「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和帝時臨武長汝南唐羌以縣接南海,乃上書諫曰:『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故天子食太牢為尊,不以果實為珍。伏見交阯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南州土地惡蟲猛獸不絕於路,至於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帝於是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有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與和帝紀注異,當系陳耀文據范書和帝紀之文妄加增益刪節所致。
王黨傳
六二一 王黨遷汝南太守,事無不敬,勞於求賢訪能〔一〕,化清於上,事緝於下。(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五
〔一〕 姚、汪、王三輯「事無」以下作「拔才禮士,不敢自專」,又「訪能」作「故能」。
陳禁傳
六二二 陳禁字子雅,拜尚書。公卿朝,日晏無詔。禁問臺上故事何時可罷,對言已食輒有詔罷,今已晏。禁曰:「寧可白耶?」尚書郎以上方宴樂,不敢白。禁使罷公卿。既罷,上問左右:「今未有詔而罷朝,何也?」尚書直對曰:「陳禁命罷。」上曰:「勿復問也。」禁在臺二年,嘗病,令、僕射數奏久病滿百日,請輒免。有詔賜金帛醫藥。(孫。王。汪。黃)──御覽卷二一二
六二三 沛國陳禁〔一〕,性不好榮。建武〔三十年〕(中)〔二〕,拜議郎,引見賜食,禁陽〔稱〕眼目無所見〔三〕,以肉投羹中,出又撐柱乃歸。(姚。王。汪。黃)──御覽卷七四三 ○ 書鈔卷一四五
〔一〕 書鈔卷一四五作「陳楚」。黃奭曰:「疑『楚』字誤。」孔廣陶曰:「謝書別有陳禁傳,不得相混。汪輯此條作陳楚傳。」天游按:陳禁、陳楚當系一人,禁、楚二字必有一誤。今依御覽,入陳禁傳,錄書鈔之異以存疑。
〔二〕 據書鈔卷一四五改。
〔三〕 據書鈔卷一四五補。
李壽傳
六二四 李壽聰明智達,有俊才。太守黃讜高其名德,召署功曹。每進見,常薦達郡中善人有異行者,讜輒序用。壽雖見優禮愈隆,壽意益下,其所致達,未嘗伐其功美。(姚。王。汪。黃)──御覽卷二六四 ○ 書鈔卷七七
六二五 沛相李壽前後所上便宜,為南宮故事。(王)──玉海卷五一
六二六 李壽為青州刺史〔一〕,〔發璽書〕於本縣傳舍〔二〕,乘法駕騑驂朱軒就路。其所經歷州縣,瞻察牧守長史政治優劣,若有惠愛節操清好未聞者,遠聽特表荐;有貴戚豪俠子弟在我貪殘為人所疾者,有司畏忌不敢言舉者,亦當隨時案奏貶罰之。〔上言曰:「臣以為政宜一統,雖非所部,夫東家有犬,不忍見西家之有鼠,臣之所見,敢不以聞。」〕〔三〕〔奏免四郡相,百城怖懼,悉豫棄官〕。〔四〕(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二 ○ 類聚卷五0 御覽卷二五四 晏公類要卷二○ 趙德麟侯鯖錄卷三
〔一〕 汪、黃二輯均作「李燾」。孔廣陶按:「類聚五十引『壽』作『燾』,翰苑新書前集卷七引,仍作『壽』。俞本作『燾』。然謝書本有李壽、李燾二人,每誤為一,此則燾傳也。」天游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類聚、孔本書鈔、晏公類要、御覽均作「李壽」,孫志祖以為當作李壽,王輯皆入李壽傳,今從之。
〔二〕 據類聚卷五0、御覽卷二五四補。
〔三〕 據侯鯖錄卷三補。其中脫「宜」字,「統」誤作「流」,皆據晏公類要卷二0改補。
〔四〕 據類聚卷五0、御覽卷二五四補。
六二七 李壽為青州刺史,奉法督察,朝廷聞之,以能治劇。(王。汪。黃)──書鈔卷七二
石□傳
六二八 石□遷雁門太守,廣宣恩惠,懷柔殊俗,遠方皆服其德。(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五
聞人統傳
六二九 聞人統字文公〔一〕,為郡督郵。家貧無馬,行則負擔,臥則無被,每以皮麕自覆,未嘗輕受人一餐之饋也。(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七 ○ 御覽卷二五三
〔一〕 御覽卷二五三「統」作「襲」。
施延傳
六三0 〔施〕延字君子,蘄縣人也〔一〕。少為諸生,明於五經,星官風角,靡有不綜。家貧母老,周流傭賃,〔鬻力供養〕〔二〕。常避地於廬江臨湖縣,種瓜〔自給〕〔三〕。後到吳郡海鹽,取卒月直,賃作半路亭父〔四〕,以養其母。是時吳會未分,山陰馮敷為督郵,到縣,延持帚往,敷知其賢者,下車謝,使入亭,請與飲食〔訖〕〔五〕,脫衣與之,餉餞不受。順帝徵拜太尉,年七十六薨。(姚。王。汪。黃)──范書陳忠傳注 ○ 御覽卷八二九 又卷四八四
〔一〕 據御覽卷四八四、八二九補。又御覽卷四八四「蘄縣」作「
沛」。按蘄縣屬沛國,恐「蘄」上脫「沛國」二字。
〔二〕 據御覽卷四八四補。
〔三〕 同右。
〔四〕 御覽卷八二九「父」作「下」。
〔五〕 據御覽卷八二九補。
嵇詔傳
六三一 嵇詔字文肅〔一〕,為范令,不入內舍,常臥廳事上。(姚。王。汪。黃)──書鈔卷三六
〔一〕 姚、王、汪三輯作□紹傳,黃輯作胡紹傳,前均有「會稽」二字。
胡邵傳
六三二 胡邵為淮南太守,〔使鈴〕(群)下閣外炊〔一〕,曝作乾飯,閣內不設釜甑。(孫。王。汪。黃)──書鈔卷一四四 ○ 御覽卷七五七 又卷八五0
〔一〕 據御覽卷七五七、又卷八五0改補。鈴下乃下等隨從。范書酷吏周〈糸亐〉傳曰「又問鈴下」,注引漢官儀曰:「鈴下、侍閣、辟車,此皆以名自定者也。」
祝皓傳
六三三 祝皓字子春,志節抗烈,篤於仁義。為吏歸休,先周旋鄉里,弔死問疾畢,乃還家。(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二0
虞承傳
六三四 虞承字叔明〔一〕,拜諫議大夫,雅性忠謇,在朝堂犯顏諫爭,終不曲撓。散〔俸〕祿賑給諸生〔二〕,言德無比。(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一二 ○ 御覽卷二二三 書鈔卷五六
〔一〕 書鈔卷五六引作「叔郎」。
〔二〕 據書鈔卷五六補。御覽卷二二三亦然。
陳長傳
六三五 陳長字君淵〔一〕,晝則躬耕,夜則賃書以養母。(姚。王。汪。黃)──書鈔卷一0一
〔一〕 諸輯從陳、俞本,皆作陳常傳,未知孰是。又孔本「字」誤作「次」,逕改。
薛惇傳
六三六 汝南薛惇字子禮,為北海長史。家貧,坐無完席。妻謂惇曰〔一〕:「君無俸祿給子孫,復無完席耶?」惇因更以善席與妻,自坐敗者,妻慚,不復敢言。(姚。王。汪。黃)──書鈔卷一三三 ○ 又卷三八 御覽卷三九三 又卷七0九
〔一〕 職官分紀卷四二「妻」下有「子」字。兩處皆然。
六三七 薛惇為漢中太守,盛夏但坐板榻,上不用席,冬坐羊皮。河內高弘為琅邪相亦然。──書鈔卷一三三
徐栩傳
六三八 吳郡徐栩,為小黃令。時陳留遭蝗,過小黃,飛逝不集。刺史行部,責栩不治,栩棄官,蝗應聲而至。刺史謝,令還寺舍,蝗即皆去。(姚。王。汪。黃)──類聚卷一00
六三九 吳郡徐相為長沙太守〔一〕,常食乾飯,不發煙爨。(姚。王。汪。黃)──類聚卷八0 ○ 御覽卷八七一
〔一〕 疑徐相、徐栩為一人,且當以徐栩為是。
六四0 徐栩為長沙郡將〔一〕,亡,遺言不受贈賻,有一匹私馬,賣以買棺。(姚。王。汪。黃)──書鈔卷九二 ○ 御覽卷五五一
〔一〕 御覽卷五五一「栩」誤作「〈土羽〉」。
沈輔傳
六四一 沈輔字伯禽,會稽山陰人也。輔少儉約,約身以禮,喪父服闋,推讓祖考財產、田宅與親貧不足者。(姚。王。汪。黃)──初學記卷二四
陳謙傳
六四二 陳謙字伯讓,拜御史中丞,執憲奉法,多所糾正〔一〕,為百僚所敬〔畏〕〔二〕。尚書選舉,序位旌賢,常諮問謙。自陳蕃雖尊為宰相,論議褒貶,每往質疑,皆服其清識高亮。(孫。王。汪。黃)──御覽卷二二五 ○ 書鈔卷六二
〔一〕 書鈔卷六二「糾」作「繩」。
〔二〕 據書鈔卷六二補。
六四三 陳謙字伯讓,為御史中丞。同郡宣豐時為衛尉〔一〕,司徒位缺,尚書欲案以補之,咨問於謙,謙正坐不答。豐亦因士大夫謂謙,謙曰:「位不可妄假人。三司位重,上和陰陽,下訓五品,豈可得處?宣豐何人,而欲居稷禼之官〔二〕。」傳語者愧而退。(姚。王。汪。黃)──書鈔卷五0
〔一〕 「時」上有「自為休健大夫」六字,疑系衍文,據陳、俞本刪。
〔二〕 稷禼,即尚書舜典所言之棄與契。舜命棄為后稷,契為司徒,此借以喻三公之職。
六四四 陳謙睎高視遠,清舉矯俗。(孫。王。汪。黃)──文選卷一八成公綏嘯賦注
周乘傳
六四五 周乘為交阯刺史,舉奏二郡穢濁太守〔一〕,屬縣解印綬棄官者四十餘城〔二〕。(姚。王。汪。黃)──姚輯
〔一〕 「二」系「七」之訛。交州郡七,共五十六縣,下既言「四十餘城」,則郡數亦必當作「七」。
〔二〕 此條王、汪二輯注出類聚,而不詳卷數,遍查類聚並無此引。黃輯照姚輯錄,今亦從之,存而俟攷。
蔣崇傳
六四六 蔣崇為北海相,督郵闕,更選功曹吏徐蒙,曰:「無可為督郵者,唯功曹耳。」崇遂署蒙,遣行縣,無犯所白。崇謂曰:「相以督郵為耳目也。」(姚。王。汪。黃)──書鈔卷七七
祝良傳
六四七 良字邵平〔一〕,長沙人,聰明博學,有才幹,以廉平見稱。(姚。王。汪。黃)──范書龐參傳注
〔一〕 天中記卷三作「字石卿」。
六四八 長沙祝良為洛陽令〔一〕。常侍樊豐妻殺侍婢,置井中。良收其妻,殺之。(姚。王。汪。黃)──類聚卷三五
〔一〕 「祝」原誤作「視」,據御覽卷五00引東觀記逕改。
六四九 祝良為梁州刺史,歷年無警。(孫。王。汪。黃)──文選卷五六陸佐公石闕銘注
車章傳
六五0 梁國車章為本縣功曹,令黃(拳)〔奉〕為人所誣〔一〕,章證其無罪,當下筆立辭,乃以斧斫右手五指〔二〕,閉口死〔於〕獄中〔三〕。(孫。王。汪。黃)──御覽卷四二0 ○ 又卷三七0
〔一〕 據御覽卷三七0改。職官分紀卷四二亦作「奉」。
〔二〕 御覽卷三七0「右」作「左」,誤。
〔三〕 據御覽卷三七0補。
項誦傳
六五一 豫章項誦字叔和,為郡主簿〔一〕。太守為屬縣所誣,(章)〔項〕誦詣獄證〔二〕,要引自掾〔三〕,血出滂流,齒皆墮地,太守獲免。(孫。王。汪。黃)──御覽卷三六八
〔一〕 王謨引江西通志曰:「順帝時為郡主簿,有風義。」又東觀記「項」作「須」,未知孰是。
〔二〕 「項」作「章」,乃引者涉「豫章」而誤。
〔三〕 御覽注曰:「掾,音斷。」天游按:東觀記作「引械自椓口」,疑此引有訛脫。
李光傳
六五二 汝南李光字伯明,為兗州。母亡後歸,視床處,得亡母亂髮,光持悲號,氣絕復續。(孫。王。汪。黃)──御覽卷三七三
周滂傳
六五三 汝南周滂字次彥。世祖到常山,問可治兵者誰,滂舅以滂對。世祖見滂短小,以為不能將帥。滂對有詞理,拜潁川府丞。(孫。王。汪。黃)──御覽卷三七八
郭宏傳
六五四 郭宏為郡上計吏。正月朝覲,宏進殿下,謝祖宗受恩,言辭辯麗。專對移時,天子曰:「潁川乃有此辯士耶?子貢、晏嬰何以加之!」群公屬目,卿士歎伏。(孫。王。汪。黃)──御覽卷四六三
六五五 郭宏為郡上計吏,朝廷問宏潁川風俗所尚,土地所出,先賢將相儒林文學之士,宏援經以對,陳事答問,出言如浮,引義如流。(孫。王。汪。黃)──御覽卷四六三
秦護傳
六五六 秦護清廉,不受禮賂。家貧,衣服單露,鄉人歌之曰:「
冬無蔥,有秦護。」(孫。王。汪。黃。俊)──御覽卷六九五
殷亮傳
六五七 殷亮為博士、講學大夫。諸儒論,勝者賜席,亮重八、九席。帝曰:「學不當如是也?」(孫。王。汪。黃)──御覽卷七0九
衛良傳
六五八 衛良字叔賢〔一〕,拜尚書令。每當選舉,常先諮訪,拔擢天下英俊,及二千石長吏,必依功次用之。州里同郡,雖有佳者,避遠嫌疑,猶後他州也。(黃)──書鈔卷五九
〔一〕 黃輯作「字叔寶」,下條亦然,皆誤。
六五九 衛良字叔賢,拜尚書令。病,罷官還家。家無完席,賓客省之者,坐桑下談論,飲水去。(孫。王。汪。黃)──御覽卷七0九
周躬傳
六六0 汝南周躬為櫟陽令,功曹萬良為父報仇,自械詣獄。躬解械放良。後良賚縑五百餉躬,閉門不受。(孫。王。汪。黃)──御覽卷八一八
李萇傳
六六一 李萇家晝則躬耕,夜則讀書,日為母市斤肉、粱米作食。(孫。王。汪。黃)──御覽卷八六三
陳曄傳
六六二 陳曄為巫令,有惠政,桑生二萬餘株,民以為給。(孫。王。汪。黃)──御覽卷九五五
鍾□傳
六六三 汝南鍾南嚴海君〔一〕,少時鄉人有入其園竊菜者,明日拔菜,悉遺鄉里,鄉里人相約,無復取菜者。(孫。汪。黃)──御覽卷九七六
〔一〕 孫、黃二輯均作鍾南嚴傳。黃奭曰:「『海君』上疑脫『字』字。」然天中記卷四六「海君」作「府君」,當是。南嚴恐是鍾某之字。故從汪輯作鍾□傳。
費遂傳
六六四 江夏費遂字子奇,為揚州刺史,悉出前刺史所種小麥、胡蒜付從事。(孫。王。汪。黃)──御覽卷九七七
滕延傳
六六五 滕延拜京兆尹,旌善為務〔一〕。(孫。王。汪。黃)──文選卷三八傅季友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注
〔一〕 范書侯覽傳曰:「延字伯行,北海人,後為京兆尹,有理名,世稱長者。」
劉靚傳
六六六 劉靚方筴所載〔一〕,靡不必綜。(孫。王。汪。黃)──文選卷六0任彥昇齊竟陵王行狀注
〔一〕 筴,即策。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曰:「(張耳、陳餘)怨陳王不用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