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司馬彪續漢書卷五

[周天游輯注]

陳蕃傳

五一0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年十五,常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洒掃,以待賓客?」蕃曰:「丈夫處世,當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汪)──御覽卷三八四 ○ 文選卷六王僧達祭顏光祿文注

五一一 陳蕃出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賓客。徵為尚書令,送者不出郭門。(姚。汪)──類聚卷四八 ○ 文選卷六0 王僧達祭顏光祿文注 初學記卷一一

五一二 陳蕃諫桓帝云:「宮女數千,脂粉之耗,不可勝數。」(姚。汪)──書鈔卷一三五

五一三 陳蕃字仲舉,諫桓帝曰:「鄙諺言『盜不過五女門』,以〔女〕貧家也〔一〕。今後宮之女,豈不貪國乎?」(汪)──御覽卷四九五

〔一〕 據紀纂淵海卷四一補。

五一四 陳蕃既被害,友人陳留朱震時為銍令,聞而棄官,哭之,收葬蕃尸,匿其子逸於甘陵界中。事覺繫獄,合門桎梏。震受拷掠,誓死不言,故逸其得免。(汪)──御覽卷四二0

王允傳

五一五 元仕郡為主簿〔一〕,在朝正色,舉善不避仇怨,退惡不避親戚。(姚。汪)──書鈔卷七三(二)

〔一〕 姚之駰按:「此似又一王元,非先任隗囂,後為漢將者。范闕。」又汪文臺按:「王元疑即王允之誤,故姑附於此(指陳蕃傳末)。」汪說是,今別作王允傳,依孔本「王元」作「元」。

黨錮傳

五一六 劉淑,桓帝時對策,為天下第一,拜議郎。──緯略卷三

五一七 李膺性簡亢,無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陳寔為師友。(汪)──御覽卷四0四 ○ 又卷四0七 初學記卷一八

五一八 荀爽嘗謁李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見慕如此。(汪)──御覽卷四六七

五一九 為河南尹。陽翟令張興,黃門張讓〔一〕,政治殘虐。膺上十日,收興等考殺之〔二〕。──書鈔卷七六

〔一〕 疑「張讓」下有脫文,或興系讓之宗親子弟。

〔二〕 范書失載,陳俞本改作膺任司隸校尉時誅殺張讓弟野王令張朔事,且改注范書,恐非。

五二0 李膺門生皆禁錮,侍御史景毅子寔為膺門徒〔一〕,未有錄牒,故不譴。毅慨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脫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歸,時人義之。(汪)──御覽卷四二0

〔一〕 范書本傳「寔」作「顧」。

五二一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一〕。少勵清節,為州里所知服。舉〔孝廉〕〔二〕,光祿四行。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三〕。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贓污,望風解印綬而去。其所舉議,莫不壓服。(姚。汪)──書鈔四0 ○ 御覽卷七七八 初學記卷二0

〔一〕 據御覽卷七七八補。又「羌」原誤作「西」,據范書及續漢郡國志逕改。又謝承書作「細陽人」,二說未知孰是。

〔二〕 據御覽卷七七八補。

〔三〕 據初學記卷二0。御覽卷七七八補。

五二二 范滂字孟博,坐繫黃門北寺,北寺獄吏謂曰:「凡坐繫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賢者,古之直臣。知滂無罪,將理之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眾人由此止也。(姚。汪)──初學記卷二0 ○ 御覽卷六四三

五二三 〔桓帝時〕〔一〕,汝南太守宗資以事委任功曹范滂。〔中人以下共嫉之〕〔二〕,時人謠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汪)──御覽卷二六四 ○ 又卷四六五 書鈔卷七七 文選卷三0 謝玄暉郡內登望詩注

〔一〕 據御覽卷四六五補。

〔二〕 同右。

五二四 羊陟拜河南尹,常食乾飯。(汪)──御覽卷八五0

五二五 獻帝初,百姓饑荒,張儉資計差溫,乃傾竭財產,與邑里共之,賴其差溫故存者以百數。(汪)──御覽卷四七六

五二六 陳翔字子麟。遷侍御史。正朔旦朝賀,梁冀威儀不整,請收治罪,時人奇之。(姚。汪)──書鈔卷六二 ○ 初學記卷一二

郭泰傳

五二七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泰少孤,年二十,行學至成皋屈伯彥精廬,乏食,衣不蓋形,而處約味道,不改其樂。李元禮一見稱之曰:「吾見士多矣,無如林宗者也。」(姚。汪)──世說新語德行注 ○ 史略卷二

五二八 郭泰字林宗,退身隱居教授,徒眾甚盛。喪母,友人或千里來弔之。(汪)──御覽卷五六一

五二九 及卒,蔡伯喈為作碑曰:「吾為人作銘,未嘗不有慚容,唯為郭有道碑頌無愧耳。」初以有道君子徵,泰曰:「吾觀乾象人事,天之所廢,不可支也。」遂辭以疾。(姚。汪)──世說新語德行注 ○ 史略卷二

五三0 郭泰入汝南,交黃叔度〔一〕。至南州,先過袁奉高〔二〕,不宿而去,從叔度累日。或以問泰,泰曰:「袁奉高之器,譬諸軌濫,雖清而易挹也。叔度之器,汪汪若萬頃之陂,澄之而不清,混之而不濁,不可量也。」(汪)──類聚卷九 ○ 御覽卷七二 一切經音義卷五五 白帖卷七

〔一〕 黃叔度,即黃憲,桓帝朝處士。

〔二〕 袁奉高,即袁閬。與黃憲、戴良俱為汝南慎陽名士。

許劭傳

五三一 許劭字子將。劭知人,入幘肆,拔樊子昭。(汪)──御覽卷六八七

五三二 袁紹五世公族,嘗除濮陽長,以母喪去官,服乘甚盛。入(累)〔界〕〔一〕,嘆曰:「吾車服豈可使許子將見之哉!」乃謝遣賓客,以單車騎〔二〕。──書鈔卷一三九

〔一〕 據范書本傳改。

〔二〕 疑「騎」系「歸」之誤。

何進傳

五三三 進字遂高,南陽人,太后異母兄也。進本屠家子,父曰真。真死後,進以妹倚黃門得入掖庭,有寵。光和三年,立為皇后,進由是貴幸。中平元年,黃巾起,進拜大將軍。(姚。汪)──魏志董卓傳注

五三四 紹使客張津說進曰:「黃門常侍,秉權日久。又永樂太后與諸常侍專通財利,將軍宜整頓天下,為海內除患。」進以為然,遂與紹結謀。(姚。汪)──魏志袁紹傳注

五三五 何進欲誅中常侍趙忠等,進乃詐令武猛都尉丁原放兵數千人,為賊於河內,稱「黑山伯」,上書以誅忠等為辭,燒平陰、河津莫府人舍,以怖動太后。(姚。汪)──范書公孫瓚傳注

孔融傳

五三六 融〔字文舉,魯國人〕〔一〕,孔子二十世孫也〔二〕。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幼有異才。時河南尹李膺有重名,敕門下簡通賓客,非當世英賢及通家子孫弗見也。融年十餘歲,欲觀其為人,遂造膺門,語門者曰:「我,李君通家子孫也。」膺見融,問曰:「高明父祖,嘗與僕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也。」眾坐奇之,僉曰:「異童子也。」太中大夫陳煒後至〔三〕,同坐以告煒,煒曰:「人小時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融答曰:「即如所言,君之幼時,豈實慧乎?」膺大笑,顧謂曰:「高明長大,必為偉器。」(姚。汪)──魏志崔琰傳注 ○ 世說新語言語注

〔一〕 據世說新語言語注補。

〔二〕 世說注作「二十四世孫」。

〔三〕 陳煒,袁紀作「陳褘」,而世說新語作「陳韙」。范書與續漢書同。

三七 山陽張儉,以中正為中常侍侯覽所忿疾,覽為刊章下州郡捕儉。儉與融兄褒有舊,亡投褒。遇褒出。時融年十六〔一〕,儉以其少不告也。融知儉長者,有窘迫色,謂曰:「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藏之。後〔以客發洩〕事泄〔二〕,國相以下密就掩捕,儉得脫走,登時收融及褒送獄。融曰:「保納藏舍者融也,融當坐之。」褒曰:「彼來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過,我當坐之。」兄弟爭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讞,詔書令褒坐焉。融由是名震遠近,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以俊秀為後進冠蓋。融持論經理不及讓等,而逸才宏博過之。(姚。汪)──魏志崔琰傳注 ○ 初學記卷一七 御覽卷四一六

〔一〕 初學記卷一七作「年十五六」,御覽卷四一六亦然。范書本傳與魏志注同。

〔二〕 據初學記卷一七補。

五三八 司徒、大將軍辟舉高第,累遷北軍中候、虎賁中郎將〔一〕、北海相,時年三十八。承黃巾殘破之後,修復城邑,崇學校,設庠序,舉賢才,顯儒士。以彭璆為方正,邴原為有道,王脩為孝廉。告高密縣為鄭玄特立一鄉,名為鄭公鄉。又國人無後,及四方遊士有死亡者,皆為棺木而殯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二〕,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縣社。其禮賢如此〔三〕。(姚。汪)──魏志崔琰傳注 ○ 書鈔卷六三 御覽卷二四一 又卷二四0

〔一〕 書鈔卷六三此句作「孔融拜北軍中候,三日而遷虎賁中郎將」。魏志注引文當有脫文。

〔二〕 按范書本傳作「郡人甄子然、臨孝存知名」。而袁紀作「使甄子然臨配食縣社」,無「臨孝存」,與續書略同。沈家本諸史瑣言考魏志注此引曰:「臨孝存,人姓名也,疑此訛奪。」

〔三〕 汪輯下尚有「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十八字,且曰據書鈔卷六三補。按此乃陳本之謬種流傳也,故不取。

五三九 在郡六年,劉備表融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徵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每朝會訪對,輒為議主,諸卿大夫寄名而已。(姚。汪)──魏志崔琰傳注 ○ 書鈔卷五四 通典職官典 御覽卷二三六

五四0 太尉楊彪與袁術婚姻〔一〕,術僭號,太祖與彪有隙,因是執彪,將殺焉。融聞之,不及朝服,往見太祖曰:「楊公累世清德,四葉重光。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二〕。況以袁氏之罪乎?易稱『積善餘慶』〔三〕,但欺人耳。」太祖曰:「國家之意也。」融曰:「假使成王欲殺召公,則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纓緌搢紳之士所以瞻仰明公者,以明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措枉,致之雍熙耳。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四〕,明日便當褰衣而去,不復朝矣。」太祖意解,遂理出彪。(姚。汪)──魏志崔琰傳注

〔一〕 惠棟曰:「古文苑載曹公卞夫人與楊太尉夫人袁氏書,又楊夫人答書稱『彪袁氏頓首』是也。」

〔二〕 僖公三三年左傳引臼季語曰:「康誥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又昭公二十年左傳引苑何忌曰:「在康誥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在群臣?」今本康誥脫此文。

〔三〕 見易坤文言。

〔四〕 漢代地方名姓,往往以郡望自詡,所謂某某男子者,乃某某地名姓大族之意,非一般平民所能自言。

五四一 時論者多欲復肉刑。孔融乃建議曰:「古者敦龐,善否區別,吏端刑清,政無過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末世陵遲,風化壞亂,政撓其俗,法害其民。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者也〔一〕。紂斮朝涉之脛,天下謂為無道〔二〕。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刑一人,是天下常有千八百紂也。求俗休和,弗可得已。且被刑之人,慮不念生,志在思死,類多趣惡,莫復歸正。夙沙亂齊〔三〕,伊戾禍宋〔四〕,趙高英布,為世大患,不能正人,遂為非也。故明德之君,遠度深惟,棄短就長,不苟革其政者也。」朝廷善之,卒不改焉。(汪)──御覽卷六四八

〔一〕 見易豐卦。

〔二〕 見尚書泰誓下。孔傳曰:「冬日見朝涉水者,謂其脛耐寒,斮而視之。」

〔三〕 「夙」原誤作「風」,逕改。夙沙者,夙沙衛也,齊靈公之幸臣。靈公廢太子光而立牙,以夙沙衛為少傅。靈公死,光復位,夙沙衛以曾預廢太子事奔高唐以叛。事見襄公十九年左傳。

〔四〕 襄公二十六年左傳:楚客聘于晉,過宋,太子痤野享之。伊戾為太子內師而無寵,故誣太子將為亂,宋平公囚太子,乃縊而死。後平公聞痤無罪,乃烹伊戾。

皇甫嵩傳

五四二 舉孝廉,為郎中,遷霸陵、臨汾令,以父喪遂去官。(姚。汪)──范書本傳注

五四三 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雋各領一軍,擊潁川賊〔一〕,進保長社。(姚。汪)──書鈔卷六三

〔一〕 指潁川黃巾軍。

五四四 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擊匈奴〔一〕。(汪)──御覽卷二四一

〔一〕 范書、袁紀均無此事。疑「匈奴」乃「黃巾」之訛。

五四五 皇甫嵩領冀州牧,奏請一年租〔以〕賑饑民〔一〕。民歌之曰:「天下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姚。汪)──類聚卷五0 ○ 御覽卷二五0

〔一〕 據御覽卷二五0補。

五四六 以日有重珥免〔一〕。(姚。汪)──范書本傳注

〔一〕 時董卓既誅,嵩拜太尉。范書本傳作「以流星策免」,袁紀則作「日有重暈」,與續書同。

朱儁傳

五四七 儁字公偉,會稽人。少好學,為郡功曹,察孝廉,舉進士〔一〕。漢朝以討黃巾功拜車騎將軍。累遷河南尹。董卓見儁,外甚親納,而心忌之,儁亦陰備焉。關東兵起,卓議移都,儁輒止卓。卓雖憚儁,然貪其名重,乃表拜太僕以自副。儁被召,不肯受拜,因進曰:「國不宜遷,必孤天下望,成山東之結,臣不見其可也。」有司詰曰:「召君受拜,而君拒之;不問徙事,而君陳之,何也?」儁曰:「副相國,非臣所堪也;遷都非計,臣之所急也。辭所不堪,進臣所急,臣之所宜也。」有司曰:「遷都之事,初無此計也,就有未露,何所受聞?」儁曰:「相國董卓為臣說之,臣聞之於相國。」有司不能屈,朝廷稱服焉。後為太尉。李傕、郭汜相攻,劫質天子公卿,儁性剛,即發病而卒。(汪)──吳志孫破虜討逆傳注

〔一〕 盧弼三國志集解曰:「何焯曰:『史傳言舉進士,始見於此。』梁章鉅曰:『此與後人由科舉出身者相仿。』周壽昌曰:『後漢書儁作雋,云太守徐珪舉孝廉,再遷除蘭陵令,其敘雋出身是也。若舉進士,兩漢無此制,即司馬彪時亦不能有也。「進士」兩字恐是高第之誤。』沈家本曰:『兩漢無進士之名,此云舉進士,未詳其義。梁氏欲以今制擬之,殊非事實。』」天游按:禮記王制曰:「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辨論百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續書所言,當取此義,非漢時即有此制。

五四八 朱儁為右中郎將,持節擊潁川長社賊。(汪)──御覽卷二四一

董卓傳

五四九 堰下過軍〔一〕。──范書本傳注

〔一〕 范書本傳曰:「中平元年卓與張溫討先零羌,卓為羌所圍,乃於所度水中偽作鄢,而潛從鄢下過軍,得全師而還。」注曰:「續漢書『鄢』作『堰』。」

五五0 羌胡憋腸狗態〔一〕。──范書本傳注

〔一〕 范書本傳「憋」作「敝」。注引方言曰:「憋,惡也。」又引郭璞曰:「憋怤,急性也。」此卓不肯就少府職所上疏中語。

五五一 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俱詣卓,卓言:「昔高祖都關中,十一世後中興,更都洛陽。從光武至今,復十一世。案石苞室讖,宜還都長安。」坐中皆驚愕,無敢應者。彪曰:「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因民之心,隨時之宜。昔盤庚五遷〔一〕,殷民胥怨,作三篇以曉之。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人流亡,百無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此其宜也。今方建立聖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損宮廟,棄園陵,恐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塵沸蟻聚,以致擾亂。石苞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作色曰:「楊公欲沮國家計邪?關東方亂,所在賊起。崤函險固,國之重防。又隴右取材,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武故陶處,作塼瓦,一朝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百姓小民,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豈得自在!」百僚皆恐怖失色。琬謂卓曰:「此大事。楊公之語,得無重思!」卓罷坐,即日令司隸奏彪及琬,皆免官。大駕即西,卓部兵燒洛陽城外面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殄盡〔二〕。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物,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姚。汪)──魏志董卓傳注 ○ 御覽卷八三三 又卷七六七

〔一〕 參見華嶠書董卓傳注。

〔二〕 御覽卷七六七作「洛陽城無隻瓦尺木」。

劉虞傳

五五二 是時用劉虞為幽州,劉焉為益州,劉表為荊州,賈琮為冀州。虞等皆海內清名之士,或從列卿、尚書以選為牧伯,各以本秩居任。舊典:傳車參駕,施赤為帷裳。(姚。汪)──蜀志劉焉傳注

循吏傳

五五三 任延字長孫,治京氏易,顯名太學。(姚。汪)──書鈔卷九六

五五四 任延拜會稽南部都尉。時年十九,迎吏見其少:皆驚。會稽多名士,延到官,皆聘請高行俊乂,(警)〔敬〕待師友之禮〔一〕。及掾吏貧乏,輒分俸祿以賑給之。(姚。汪)──類聚卷六

〔一〕 據范書本傳改。

五五五 任延字長孫,為九真太守,教民牛耕,鑄作田器,民以利之,產子多名曰:「任」。(姚。汪)──書鈔卷三九

五五六 王渙為河南溫縣令,土俗豪強。渙到,舉賢誅猾,民開門,皆放牛於野。(姚。汪)──書鈔卷七八

五五七 王渙為洛陽令,履正。病卒,百姓哀痛,老少隨車致祠,晝夜號泣〔一〕。(姚。汪)──書鈔卷七八(二)

〔一〕 「病卒」以下,陳俞本作吳漢事跡,誤。

五五八 寵字祖榮〔一〕,受父業,以經明行修舉孝廉,光祿察四行,除東平陵令。〔是時民俗奢泰,寵到官躬儉,訓民以禮,上下有序,都鄙有章〕〔二〕。視事數年,以母病棄官。百姓士民攀輿拒輪〔三〕,充塞道路,車不得前,乃止亭,輕服潛遁,歸脩供養。(姚。汪)──吳志劉繇傳注 ○ 類聚卷五0 御覽卷二六七 書鈔卷七八(二)書敘指南卷一五

〔一〕 寵,劉寵也。

〔二〕 據類聚卷五0補。

〔三〕 書鈔卷七八、類聚卷五0「士民」皆作「士女」。

五五九 後辟大將軍府,稍遷會稽太守,正身率下,郡中大治。徵入為將作大匠。山陰縣民去治數十里有若邪中在山谷間五六老翁〔一〕,年皆七八十,聞寵遷,相率共送寵,人齎百錢。寵見,勞來曰:「父老何乃自苦遠來?」皆對曰:「山谷鄙老,生未嘗至郡縣。他時吏發求不去,民間或夜不絕犬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車以來,狗不夜吠,吏稀至民間。年老遭值聖化,今聞當見棄去,故戮力來送。」寵謝之,為選受一大錢,故會稽號寵為「取一錢太守」。其清如是。(姚。汪)──吳志劉繇傳注 ○ 御覽卷八三五 文選卷五九沈休文齊安陸昭王碑文注 事類賦注卷一0 類林雜說卷四

〔一〕 御覽卷八三五「若邪中」作「若郍水」,事類賦注卷一0作「若耶水」,類林雜說卷四作「若耶溪」,而文選注則作「若耶山」,袁紀、范書與之同。天游按:下文既言「在山谷間」,「中」必不當作「山」。中、水形近易訛,恐當作「水」為是。耶、邪通用,御覽之「郍」系「耶」之訛。又袁紀曰「去郡十里」,無「數」字,與續書異,恐其偶脫之耳。

五六0 寵前後歷二郡,八居九列,四登三事〔一〕。家不藏賄,無重寶器,恆菲飲食,薄衣服,弊車羸馬,號為「寠陋」。三去相位,輒歸本土。往來京師,常下道脫驂過,人莫知焉。寵嘗欲止亭,亭吏止之曰:「整頓傳舍,以待劉公,不可得止。」寵因過去。其廉儉皆此類也。以老病卒於家。(姚。汪)──吳志劉繇傳注

〔一〕 寵歷豫章、會稽二郡。范書本傳言其二任將作大匠,二任宗正,一任大鴻臚,則有據可查居九列者五,其三不詳焉。又代黃瓊為司空,復代王暢為司空,又頻遷司徒、太尉,故曰四登三事。

五六一 繇祖父本,師受經傳,博學群書,號為通儒。舉賢良方正,為般長,卒官。(姚。汪)──吳志劉繇傳注

五六二 繇父輿〔一〕,一名方,山陽太守。岱、繇皆有俊才。(姚。汪)──吳志劉繇傳注

〔一〕 輿,劉寵之弟。

酷吏傳

五六三 嚴延年字次卿,為河南太守。冬月傳屬縣囚會府下,流血數里,河南號為「屠伯」〔一〕。(汪)──御覽卷二六

〔一〕 此段文字始見班書酷吏傳,范書酷吏傳序李賢注引用之。疑御覽引有誤,或系續漢書酷吏傳序之文,故列於此。汪文臺刪「年」字,作嚴延傳,大誤。

五六四 董宣為洛陽令。寧平公主乳母奴白日殺人〔一〕,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驂乘。宣于大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二〕,數主失者三,叱奴下車,格殺之。主即馳車入宮,上大怒,召宣:「令欲死乎?」宣叩頭曰:「臣奉法之吏,不敢縱法,不欲死也。」上曰:「捶之!」宣曰:「願一言,死無恨。」上曰:「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良民,以奴殺臣。臣死之後,陛下何以治天下?捶殺臣,不如臣自殺。」即以頭撐楹,流血被面。上令小黃門持之,曰:「癡令!叩頭謝主。」宣不從。上〔曰〕頓癡令頭〔三〕,宣兩手據地,不肯低頭。上敕「彊項令」出,詣大官賜食。(姚。汪)──類聚卷五0 ○ 御覽卷二六六

〔一〕 范書本傳作「湖陽公主蒼頭」。

〔二〕 據御覽卷二六六補。

〔三〕 同右。

五六五 陽球字方正,漁陽人也。少有勇氣,〔拜〕尚書令〔一〕。中常侍王甫、曹節等秉權勢,球常唾手拊髀曰:「陽球作司隸,此曹子何得爾邪?」尋為司隸,明日詣闕謝恩,甫時休下在舍。(恩)〔悉〕表甫罪〔二〕,〔奔車〕收送洛陽詔獄〔三〕,自臨拷之。甫子萌,亦見收。〔死杖下,權門惶怖〕〔四〕。(姚。汪)──御覽卷二五0 ○ 書鈔卷六一 又卷三六

〔一〕 據范書本傳補。

〔二〕 據汪輯改。

〔三〕 據書鈔卷六一補。

〔四〕 同右。

五六六 楊球為幽州從事〔一〕,部分邊塞,職事修理。(汪)──御覽卷二六五

〔一〕 汪輯改「楊」作「陽」。按范書本傳不言球任幽州從事,袁紀亦不載,恐系別一人,暫列于此。

宦者傳

五六七 孫程十九人立順帝,〔帝賜程等車馬〕、金釧、指環〔一〕。(汪)──廣韻卷四去聲三十三線 ○ 一切經音義卷二0

〔一〕 據一切經音義卷二0補。又此條宋本廣韻有之,元泰定本脫之。

五六八 程到宜城,怨恨恚懟,刻瓦為印,封還印綬〔一〕。(姚。汪)──范書本傳注

〔一〕 程以為虞詡訟罪免官徙封,遂有是舉。

五六九 騰父節〔一〕,字元偉,素以仁厚稱。鄰人有亡豕者,與節豕相類,詣門認之,節不與爭。後所亡豕自還其家,豕主人大慚,送所認豕,并辭謝節,節笑而受之。由是鄉黨貴歎焉。長子伯興,次子仲興,次子叔興,騰字季興,少除黃門從官。永寧元年,鄧太后詔黃門令選中黃門從官年少溫謹者配皇太子書,騰應其選。太子特親愛騰,飲食賞賜,與眾有異。順帝即位,為小黃門,遷至中常侍大長秋。在省闥三十餘年,歷事四帝,未嘗有過。(姚。汪)──魏志武帝紀注 ○ 類聚卷九四 御覽卷九0三 文選卷四四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

〔一〕 類聚卷九四、御覽卷九0三「節」均作「萌」。天游按:趙一清曰:「後漢書宦者傳,曹節字漢豐,南陽新野人,疑彼是別一曹節。此則宋書禮志所謂處士者也。」盧弼曰:「按通典卷七十二云:魏明帝太和三年六月詔曰:『自我魏室,上承天序,既發跡於高皇。高皇之父處士君,精神幽遠,號稱罔記。其令公卿會議號謚。』所云處士君,即節也。」又侯康曰:「後漢書皇后紀獻穆曹皇后諱節,魏公曹操之中女也。此書三少帝紀:景元元年六月,故漢獻帝夫人節薨。若騰父名節,操不應復以名其女。」梁章鉅據類聚卷九四,以為節萌形近,或本作萌而誤作節。侯、梁二說甚是。今仍其舊而明其誤。

五七0 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其所稱薦,若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溫,弘農張奐,潁川堂谿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計吏修敬於騰,益州刺史种暠於函谷關搜得其牋,上太守,并奏騰內臣外交,所不當為,請免官治罪。帝曰:「牋自外來,騰書不出,非其罪也。」乃寢暠奏。騰不以介意,常稱歎暠,以為暠得事上之節。暠後為司徒,語人曰:「今日為公,乃曹常侍恩也。」騰之行事,皆此類也。桓帝即位,以騰先帝舊臣,忠孝彰著,封費亭侯,加位特進。太和三年,追尊騰曰高皇帝。(姚。汪)──魏志武帝紀注 ○ 文選卷四四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

五七一 嵩字巨高,質性敦慎,所在忠孝。為司隸校尉。靈帝〔時賣官,嵩以貨得〕拜大司農〔一〕,入大鴻臚,代崔烈為太尉。黃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姚。汪)──魏志武帝紀注 ○ 范書袁紹傳注 文選卷四四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

〔一〕 據范書袁紹傳注補。原誤出續漢志,「志」系「書」之誤。

五七二 單超,河南人。梁冀振動天下。延熹二年,皇后崩,帝呼單超等入,謀誅冀。及更召徐璜、具瑗等五人,遂定其議。帝囓超臂出血以為盟。冀及宗親黨與悉誅之。(汪)──御覽卷三六九 ○ 白帖卷三0

五七三 桓帝因日蝕之變,乃拜故司徒韓寅為司隸校尉〔一〕,以次誅鉏,京師整清。(汪)──汪輯

〔一〕 汪文臺注:「范作『演』。」此引不詳所出。

五七四 侯覽兄參為益州刺史,民有〔豐〕富者〔一〕,輒誣以大逆,皆誅滅之,沒其財物以萬億計。太尉楊秉奏參,檻車徵,于道自殺。京兆尹袁逢於旅舍閱參輜重三萬餘兩〔二〕,皆金銀珍玩,不可勝數。(汪)──書鈔卷一三九 ○ 御覽卷四九二 又卷二五八 書鈔卷四一

〔一〕 據書鈔卷四一及御覽卷二五八 卷四九二補。

五七五 呂強為(中)〔小〕黃門〔一〕,靈帝例封宦者,以強為都鄉侯。強辭讓懇惻,帝乃聽之。數上書諫諍,為中常侍趙忠等所譖死。(汪)──御覽卷二0一 ○ 書鈔卷四八

〔一〕 據書鈔卷四八改。范書本傳曰:「為小黃門,再遷中常侍。」

五七六 扶風孟他以蒲萄酒一斛遺張讓〔一〕,即以為涼州刺史。──御覽卷九七二 ○ 類聚卷八七

〔一〕 類聚卷八七「斛」作「升」,且言此引亦見燉煌張氏家傳。又范書本傳注引三輔決錄曰:「佗字伯郎。以蒲陶酒一斗遺讓,讓即拜佗為涼州刺史。」文又略異。佗即他,古通用。

五七七 司馬直字叔異,潔白美鬚髯,容貌儼然,鄉閭奉之如神。〔一〕(汪)──御覽卷三七四

〔一〕 司馬直,河內人。鉅鹿太守。時張讓說帝令責修宮錢,直上書,即吞藥以死諫止之。

儒林傳

五七八 劉昆除江陵令。時縣連火災,昆輒向火叩頭,多能降雨止風。(姚。汪)──類聚卷五0

五七九 劉昆少學施氏易。明帝為太子,以易入授。(姚。汪)──初學記卷一0

五八0 楊政字子行,少好學,京師語曰:「說經鏗鏗楊子行。」(汪)──御覽卷四九五

五八一 楊政從代郡范升學。升嘗為出婦所告,坐繫獄。政乃肉袒〔一〕,以箭貫耳,抱升子,潛伏道傍,候車駕過,泣涕辭請,有感帝心。詔曰:「乞楊生師邪?」〔二〕為放出升。(汪)──御覽卷四0四

〔一〕 「袒」原誤作「祖」,逕改。

〔二〕 「邪」原誤作「即」,逕正。

五八二 弇以尚書教授〔一〕,躬自耕種。常有黃雀飛來,隨弇翱翔。(姚。汪)──范書歐陽歙傳注

〔一〕 弇,陳弇也。字叔明,陳留人。

五八三 建武二年,尹敏上疏曰:「六沴作見,若是供御,帝用不差,神則大喜,五福乃降,用章於下。若不供御,六罰既侵,六極其下。明供御則天報之福,不供御則禍災至。欲尊六事之體,則貌、言、視、聽、思、心之用,合六事之揆以致乎太平,而消除轗軻孽害也。」(汪)──續漢五行志注

五八四 尹敏為鄢陵令〔一〕,以縣倉漏三所自免。(姚。汪)──書鈔卷七八

〔一〕 姚、汪二輯據陳、俞本作「長陵令」。按范書本傳,敏三遷始任長陵令,且坐與詔捕男子周慮相善而免官,與續書所載非一事。姚、汪二輯誤。

五八五 楊仁字文義,巴郡人。顯宗特詔補北宮衛士〔令。引見,上便宜十二事,皆當時急務〕〔一〕。及帝崩,時諸馬貴盛,各爭欲入宮。仁被甲持戟,嚴勒門衛,莫敢輕進者。肅宗既立,諸馬共譖仁,上知其忠,愈善之。(姚。汪)──御覽卷三五二 ○ 書鈔卷一二四 初學記卷一七

〔一〕 據書鈔卷一二四補。

五八六 楊仁字文義,閬中人〔一〕。後辟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貪而不法,仁終不與交言同席,時人畏其節。(汪)──御覽卷四九二

〔一〕 「楊」原誤作「陽」,「閬」誤作「關」,皆逕改。

五八七 周澤字稚都,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嘗臥疾齋宮〔一〕。(姚。汪)──書鈔卷九0

〔一〕 其妻哀其老病,闚問所苦。澤怒妻干犯齋禁,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詭激。

五八八 何休,任城樊人。朴訥而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汪)。──御覽卷四六四

文苑傳

五八九 黃香拜尚書左丞,功漢當遷,和帝詔留增秩。後拜尚書,遷僕射。(姚。汪)──初學記卷一一

五九0 崔琦字子瑋,濟北相瑗之宗也。引古今成敗以戒梁冀,冀不能受。乃作外戚箴,又作鵠賦以為諷。後除臨濟令,不敢之職,解印而去。冀令刺客求之,見琦耕於陌上,懷書一卷,息輒偃而詠之,刺客賢之,以實告琦,因得脫走。(汪)──御覽卷六一一

五九一 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教授數百人。韶口辯,曾晝假臥,弟子嘲之曰:「邊孝先,腹便便。嬾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先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坐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姚。汪)──類聚卷二五

五九二 張升字彥真,陳留尉氏人。祖富平侯〔一〕。(汪)──汪輯

〔一〕 富平侯,張放也,西漢張湯之六代孫。此引亦不詳所出。

五九三 趙壹閉關卻掃〔一〕,非德不交。(汪)──文選卷一六江文通恨賦注 ○ 龍筋鳳髓判卷一

〔一〕 龍筋鳳髓判卷一「關」作「門」,汪輯亦然。

獨行傳

五九四 譙玄字君黃,能說春秋,遷中散大夫。(汪)──御覽卷二四三

五九五 李業字距游〔一〕,廣漢人。王莽居攝,太守劉咸聞業有德,辟業,業稱疾,咸怒,教曰:「賢者不避害,猶彀射市中,命薄者先死。」令業詣獄養病。客有說咸者,乃出業。(汪)──御覽卷六四三

〔一〕 范書本傳「距」作「巨」。

五九六 溫序為護軍校尉〔一〕,行部至隴西,為隗囂將荀宇等所劫,欲生降序。序大怒,以節撾殺人,賊趍欲殺序,宇止之曰:「義士欲死節,賜劍令自裁。」序受劍,銜鬚著口中,歎曰:「無令鬚汙土。」遂伏劍。(姚。汪)──類聚卷二0

〔一〕 范書本傳作「護羌校尉」。袁紀及東觀記亦然。通鑑考異曰:「檢西羌傳,九年方置此官,牛邯為之。又云邯卒職省,則序無緣作『護羌』。」故通鑑但云校尉。今按恐當以類聚卷二0作「護軍校尉」為是。

五九七 周暢字伯持,性仁慈,為河南尹。永初二年夏旱,久禱無應。暢因收葬洛城傍客死骸骨凡萬餘人,應時澍雨,歲乃豐稔,位至光祿勳。(汪)──御覽卷五五三

五九八 李充為太守魯平請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投充以捐溝中,因謫署縣都亭長,不得已,起親職役。(汪)──御覽卷二六四

五九九 范丹,桓帝時以丹為萊蕪長,不到官。後辟太尉府。自以狷急,不能從俗,常佩韋於朝。徒行弊服,賣卜於市。遭黨人禁錮,遂推鹿車,載妻子,捃拾自資,或依宿樹蔭,如此十餘年,乃結草室內居焉。閭里歌曰:「甑中生塵范史雲,釜裏生魚范萊蕪。」(姚。汪)──御覽卷四八四 ○ 初學記卷一八(二) 類聚卷三五

逸民傳

六00 平原王君公以明道深曉陰陽,懷德滅行,和光同塵,不為皎皎之操。王莽世退身,儈牛自給〔一〕,有似蜀之嚴君平〔二〕。(汪)──御覽卷八二八

〔一〕 李賢曰:「儈謂平會兩家賣買之價。」

〔二〕 華陽國志卷一二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曰:「高尚逸民嚴遵字君平,成都人。」與范書逸民傳所言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餘姚人者非一人也。又御覽卷二五八引益部耆舊傳曰:「嚴遵字王思,為揚州刺史。」則蜀人乃有二嚴遵也。

六0一 高鳳字文通,南陽人。妻將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忽然天暴風大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汪)──御覽卷七六七

周乘傳

六0二 周乘字子居〔一〕,拜侍御史、公車司馬令,不畏彊禦,以是怨於幸臣〔二〕。(汪)──御覽卷二三0

〔一〕 書鈔卷五五「子居」作「子車」。其引不詳所出,然與御覽多同,疑亦出自續漢書。又「乘」原誤作「垂」,逕正。

〔二〕 書鈔卷五五末有「拜交趾刺史」五字。

羊茂傳

六0三 羊茂字季寶,豫章人。為東郡太守,冬坐白羊皮,夏處單版榻,常食乾飯,出界買鹽豉〔一〕,妻子不歷官舍。(汪)──御覽卷二六0

〔一〕 「豉」原誤作「致」,逕改。

封觀傳

六0四 封觀當舉孝廉〔一〕,以兄名不顯,恥受之,稱疾不赴。後數年,兄得舉,觀乃就錄上郡。(姚。汪)──書鈔卷七九

〔一〕 「當舉」原誤倒,據汪輯逕正。

陳謙傳

六0五 陳謙字伯讓,拜御史中丞,執憲奉法,多所糾正,為百僚所敬〔一〕。(姚。汪)──初學記卷一二

〔一〕 書鈔卷六二引略同。孔本作謝承書,陳本作續漢書。今從孔本。

胡紹傳

六0六 胡紹為河內懷令,三日一視事,十日一詣倉〔受〕俸米,〔一〕於閣外炊作乾飯食之,不設釜灶。得一強盜,問其黨與,得數百人,皆誅之。政教清平,為三河表。(姚。汪)──類聚卷五0 ○ 御覽卷二六七

〔一〕 據御覽卷二六七補。

王苑傳

六0七 王苑字孫仲〔一〕,安貧〔賤〕〔二〕,茅屋蓬戶,藜藿不饜。(姚。汪)──類聚卷三五 ○ 御覽卷四八四

〔一〕 御覽卷四八四作「字仲安」。

〔二〕 據御覽卷四八四補。

祝良傳

六0八 祝良字劭卿,長沙臨湘人。(姚。汪)──范書順帝紀注

應志傳

六0九 志字仲節,汝南南頓人也。曾祖父順。(姚。汪)──范書順帝紀注

蔣詡傳

六一0 蔣詡字元卿,父喪,弔者盈門。後母疾之,不得止舊廬,自作山菴於側,往如舊〔一〕。(姚。汪)──姚輯

〔一〕 不詳所出,俟攷。

郗慮傳

六一一 慮字鴻豫,山陽高平人。少受業於鄭玄,建安初為侍中。(姚。汪)──魏志武帝紀注 ○ 范書獻帝紀注 又孔融傳注 文選卷三五潘勗冊魏公九錫文注

劉備傳

六一二 劉備字玄德,涿郡人,漢景帝中山靖王勝之後〔一〕。(姚。汪)──姚輯

〔一〕 不詳所出,俟攷。

黃巾傳

六一三 鉅鹿張角,自稱天師,弟子數十萬人〔一〕。始起兵,皆著黃巾,以相識別,故世謂「黃巾賊」。(汪)──御覽卷六八七 ○ 范書靈帝紀注

〔一〕 范書靈帝紀注作「三十六萬餘人」。

六一四 張角別黨馬元義,為山陽所捕得,鎖送京師,車裂於市。〔一〕(汪)──御覽卷六四五

〔一〕 袁紀卷二四作「黃巾馬元義等於京師謀反,皆伏誅」。且系此事於起義之後之五月乙卯日。范書則言於起義之前,由賣而「車裂於洛陽」,三說有異,錄以備攷。

西南夷傳

六一五 西南夷曰:滇池出孔雀。(姚。汪)──類聚卷九一 ○ 御覽卷九二四

六一六 哀牢夷出光珠、琥珀、水精、火精、瑠璃。(汪)──御覽卷八0八(三)

西羌傳

六一七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汪)──范書本傳注

六一八 西羌自賜支以西,濱河首左右,居今河關西可(十)〔千〕餘里〔一〕,有河曲,羌謂之賜支。(汪)──御覽卷一六五

〔一〕 據范書西羌傳改。

六一九 遂亡入河、湟間〔一〕。(汪)──范書本傳注

〔一〕 羌無弋爰劍為秦所執,以為奴隸。爰劍亡歸,路遇劓女,遂成夫婦,亡入河、湟間。諸羌怪其死裏逃生,推以為豪帥。

六二0 種羌九千餘戶,在瀧西臨洮谷。(汪)──范書安帝紀注

六二一 武威鸇陰河〔一〕。──范書本傳注

〔一〕 趙沖追叛羌及于此。范書作「建威」。

西域傳

六二二 甘菟〔一〕。──范書本傳注

〔一〕 范書本傳作「甘英」,袁紀亦然。乃班超所遣使大秦,至西海而還者。

六二三 西域條支國出孔雀。(姚。汪)──類聚卷九一 ○ 御覽卷九二四

六二四 大秦國,名犁鞮鞬,在西海之西。──文選卷三張平子東京賦注

六二五 大秦國有夜光璧。(汪)──類聚卷八四

六二六 大秦國以金銀為錢〔一〕,十銀錢當一金錢。(汪)──御覽卷八一二

〔一〕 「金銀」原誤作「金錢」,逕改。

六二七 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汪)──御覽卷九八二

六二八 天竺國,一名身毒,在大月氏東南。修浮圖佛道以成俗,不殺伐。(汪)──類聚卷七六

六二九 天竺國出石蜜、胡椒、黑鹽。(汪)──御覽卷九五八 ○ 書鈔卷一四六 又卷一四七 御覽卷八五七 又卷八六五

六三0 天竺國,一名身毒,出琉璃珠璣。(汪)──御覽卷八0二

六三一 寧彌國王本名拘彌。(汪)──范書本傳注

六三二 西夜國生獨白草,煎以為藥,傅箭,所射輒死〔一〕。(汪)。──御覽卷九九四 ○ 證類本草卷八

〔一〕 證類本草卷八作「獨自草」,末句作「人中之輒死」。

烏桓傳

六三三 以父名為姓。(汪)──汪輯

六三四 戎末瘣〔一〕。(汪)──汪輯

〔一〕 此二引均不詳所出。按魏志烏丸傳注引魏書載有烏丸大人戎末廆為都尉,順帝時從擊鮮卑有功。而范書本傳作「戎朱廆」。則汪引之「瘣」系「廆」之誤。

鮮卑傳

六三五 鮮卑〔亦東胡之支也〕〔一〕。禽獸異於中國者有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為弓,世謂之角端弓也。(姚。汪)──書鈔卷一二五 ○ 御覽卷三四七

〔一〕 據御覽卷三四七補。

散句

六三六 負書來學,雲集京師。(汪)──文選卷五六陸佐公石闕銘注

六三七 周毖〔一〕。(汪)──范書獻帝紀注

〔一〕 李賢曰:「東觀記曰:『周珌,豫州刺史慎之子也。』續漢書、魏志並作『毖』,音秘。」范書與東觀記同,珌音必。疑其系董卓傳之文。

六三八 黎民樂業。──書鈔卷一五

六三九 舉止自若。──書鈔卷一四

六四0 好古博聞。──書鈔卷一二

六四一 昌邑王見狗冠方山冠,龔遂曰:「王之左右,皆狗而冠。」〔一〕(汪)──御覽卷九0四

〔一〕 記纂淵海卷九八亦作續漢書之文。按龔遂乃西漢人,漢書五行志曰:「賀為王時,又見大白狗冠方山冠而無尾,此服妖,亦犬禍也。賀以問郎中令龔遂,遂曰:『此天戒,言在仄者盡冠狗也。』」二載意雖相近而文異,疑御覽所引系某東漢人書疏策文之語,暫入散句以俟攷。汪輯入劉備傳,非。

六四二 梅福上書曰:「仲尼之廟,不出闕里。」〔一〕──文選卷四二應休璉與廣川長岑文瑜書一首注

〔一〕 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成帝時上書,以為宜建三統,封孔子之世以為殷後。其文曰:「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孔氏子孫不免編戶,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疑文選注「漢書」上衍「續」字,或與上條類同,故亦暫入散句以俟攷。

序傳

六四三 朗祖父雋,字元異,博學好古,倜儻有大度。長八尺三寸,腰帶十圍,儀狀魁岸,與眾有異,鄉黨宗族咸景附焉。位至潁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質直公方,雖閒居宴處,威儀不忒。雅好漢書名臣列傳,所諷誦者數十萬言。少仕川郡,歷官洛陽令、京兆尹。以年老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終。有子八人,朗最長,次即晉宣皇帝也。(姚。汪)──魏志司馬朗傳注 ○ 御覽卷三七七

六四四 靈臺者,乃周家之所造臺也,圖書術籍,珍玩寶怪,皆所藏也。(汪)──初學記卷二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