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袁山松後漢書卷二

[周天游輯注]

律曆志

0一五 劉洪字元卓,泰山蒙陰人也〔一〕。魯王之宗室也〔二〕。延熹中,以校尉應太史徵,拜郎中。遷常山長史,以父憂去官。後為上計掾,拜郎中,檢東觀著作律曆記。遷謁者,穀城門候,會稽東部都尉。徵還,未至,領山陽太守,卒官。洪善算,當世無偶,作七曜術〔三〕。及在東觀,與蔡邕共述律曆記,考驗天官。及造乾象術〔四〕,十餘年,考驗日月,與象相應,皆傳于世。(姚。汪。黃)──續漢律曆志注

〔一〕 劉昭注引博物記曰:「洪篤信好學,觀乎六藝群書意,以為天文數術,探賾索隱,鉤深致遠,遂專心銳思。為曲城侯相,政教凊均,吏民畏而愛之,為州郡之所禮異。」又此條姚、黃兩輯均作劉洪傳,失當。今依汪輯入律曆志。

〔二〕 魯王,劉縯子劉興也。建武二年封,嗣光武兄仲。

〔三〕 按續漢律曆志,自本初元年始,宗紺之曆法失驗,至熹平三年,二十九年中先曆食者十六事。故洪上所作七曜術,時任常山長史。

〔四〕 按隋書經籍志曰:「乾象曆三卷,吳太子太傅闞澤撰。梁有乾象曆五卷,漢會稽都尉劉洪等注,又有闞澤注五卷。」而徐幹中論曆數篇曰:「至孝章皇帝年曆疏闊,不及天時,及更用四分曆舊法,元起庚辰。至靈帝,四分曆猶復後天半日。於是會稽都尉劉洪更造乾象曆,以追日月星辰之行,考之天文,於今為密。會宮車宴駕,京師大亂,事不施行,惜哉!」又晉書律曆志曰:「漢靈帝時,會稽東部尉劉洪,考史官自古迄今曆注,原其進退之行,察其出入之驗,視其往來,度其終始,始悟四分於天疏闊,皆斗分太多故也。更以五百八十九為紀法,百四十五為斗分,作乾象法,冬至日日在斗二十二度,以術追日、月、五星之行,推而上則合於古,引而下則應於今。其為之也,依易立數,循行相號,潛處相求,名為乾象曆。又創制日行遲速,兼考月行,陰陽交錯於黃道表裏,日行黃道,於赤道宿度復有進退。方於前法,轉為精密矣。獻帝建安元年,鄭玄受其法,以為窮幽極微,又加注釋焉。」又曰:「吳中書令闞澤受劉洪乾象法於東萊徐岳,又加解注。中常侍王蕃以洪術精妙,用推渾天之理,以制儀象及論,故孫氏用乾象曆,至吳亡。」則乾象曆本五卷,漢劉洪所撰,而吳闞澤則師受其術,復為之解注,隋志所言有誤。而新唐志作「劉洪乾象曆術三卷,闞澤注」,是。時已脫二卷,今全佚矣。

禮儀志

0一六 天子皮弁素積,親射大侯〔一〕。(汪。黃)──續漢禮儀志注

〔一〕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始帥群臣躬養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禮。

祭祀志

0一七 行夏之時,殷祭之日,犧牲尚黑耳〔一〕。(汪。黃)──續漢祭祀志注

〔一〕 北郊之禮也。

0一八 邕議曰:「漢承亡秦滅學之後,宗廟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世,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毀。孝元皇帝時,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貢禹始建大議,請依典禮。孝文、孝武、孝宣皆以功德茂盛,為宗不毀。孝宣尊崇孝武,廟稱世宗。中正大臣夏侯勝等猶執異議,不應為宗。至孝成皇帝,議猶不定。太僕王舜、中壘校尉劉歆據不可毀,上從其議。古人據正重順,不敢私其君父,若此其至也〔一〕。後遭王莽之亂,光武皇帝受命中興,廟稱世祖。孝明皇帝聖德聰明,政參文宣,廟稱顯宗。孝章皇帝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廟稱肅宗,比方前世,得禮之宜。自此以下,政事多釁,權移臣下,嗣帝殷勤,各欲褒崇至親而已。臣下懦弱,莫能執夏侯之直。今聖朝尊古復禮,以求厥中,誠合事宜。元帝世在第八,光武世在第九,故以元帝為考廟,尊而奉之。孝明遵述,亦不敢毀。孝和以下,穆宗、〔恭宗、敬宗〕、威宗之號,皆宜省去〔二〕。五年而再殷,合食于太祖,以遵先典。」議遂施行。(姚。汪。黃)──續漢祭祀志注

〔一〕 廟議之爭,詳載漢書韋玄成傳。

〔二〕 穆宗、恭宗、敬宗、威宗分別是和帝、安帝、順帝、桓帝之廟號。「恭宗、敬宗」四字,據續漢志校勘記補。其他個別改動,逕據以正,不再一一注明。

天文志

0一九 怪星晝行,名曰營頭,行振大誅也。(姚。汪。黃)──續漢天文志注

五行志

0二0 禪位于魏〔一〕。(汪)──續漢五行志注

〔一〕 續志曰:「獻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為長躬而下甚短,女子好為長裙而上甚短。時益州從事莫嗣以為服妖,是陽無下而陰無上也,天下未欲平也。後還,遂大亂。」袁山松以為此事預示魏將代漢。

0二一 李傕等攻破長安城,害允等〔一〕。(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續志以為獻帝初平二年三月,長安宣平城門外屋無故自壞,是後王允、呂布誅滅董卓及其三族之預兆。袁山松以為預示允等死于李傕等之手。

0二二 光和三年正月,虎見平樂觀,又見憲陵上,齧衛士。蔡邕封事曰:「政有苛暴,則虎狼食人。」(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0二三 柳分,權豪之黨,為范滂所奏者〔一〕。(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續志載京都童謠曰:「茅田一頃中有井,四方纖纖不可整。嚼復嚼,今年尚可後年鐃。」時中常侍管霸、蘇康憎疾陳蕃、李膺等人,與長樂少府劉囂、太常許詠、尚書柳分、尋穆、甘佟、司隸唐珍等,代作脣齒。先唆使河內牢川上書誣告,以至膺等傳考黃門北寺。後年,陳蕃、竇武被誅。續志以為事與童謠所喻皆符。袁書當亦有相似記述,而注文所引恐已經改竄。黃輯作柳分傳,非。

0二四 是時宦豎專朝,鉤黨事起,上尋無嗣,陳蕃、竇武為曹節等所害,天下無復紀綱〔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此引原作續志「延熹九年三月癸巳,京都夜有火光轉行,民相驚譟」注。黃輯入桓帝紀。

0二五 六州河、濟、渭、雒、洧水盛長,泛濫傷秋稼〔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殤帝延平元年事。黃輯入殤帝紀。

0二六 禱于龍〈土累〉〔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事因靈帝建寧四年二月河水凊而發。黃輯入靈帝紀。

0二七 河東水暴出〔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亦建寧四年事,五月水大出,漂壞廬舍五百餘家。黃輯入靈帝紀。

0二八 山陽、梁、沛、彭城、下邳、東海、琅邪〔水大出〕〔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中平五年事。「水大出」三字據續志補。又續志作「郡國六」,與此作七郡異。黃輯亦入靈帝紀。

0二九 曹操專政。十七年七月〔一〕,大水,洧水溢。(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指建安十七年。黃輯入獻帝紀。

0三0 明年,禪位于魏也〔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袁山松以為禪位于魏之預兆。黃輯亦入獻帝紀。

0三一 是時群賊起,天下始亂,讖曰:「寒者,小人暴虐,專權居位,無道有位,適罰無法,又殺無罪,其寒必暴殺。」〔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靈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琅邪井中冰厚尺餘。故袁山松作如是語。汪輯脫「讖曰」以下,黃輯入靈帝記。

0三二 時帝流遷失政〔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獻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風如冬時。故袁山松作如是語。汪輯下又引曰:養奮對策曰:「當溫而寒,刑罰慘也。」天游按:養奮,和帝時人,不當于此時有對策。續志「安帝元初四年秋,郡國十淫雨傷稼」下,劉昭注引方儲對策曰:「雨不時節,妄賞賜也。」又「世祖建武五年夏,旱。京房傳曰」注、「是時帝幼,梁太后專政」注均引方儲對策。此乃劉昭注之一文例,專引名臣對策以釋志文。如五行志二注引魏朗對策以釋五色大鳥,五行志三注引養奮對策以釋「延熹元年五月京都蝗」,俱是明證。汪輯引對策入袁書,誤。黃輯此條入獻帝紀。

0三三 雹殺人〔一〕。前後雨雹,此最為大。時天下潰亂。(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續志曰:「獻帝初平四年六月,右扶風雹如斗。」黃輯亦入獻帝紀。

0三四 〔龍死〕長可百餘丈〔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據續志補。其志文作「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內野王山上有龍死,可數十丈」。黃輯入桓帝紀。

0三五 案張角一時狡亂,不足致此大妖,斯乃曹氏滅漢之徵也。〔一〕。(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續志載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一白衣人欲入德陽門,自稱「我梁伯夏,教我上殿為天子」。欲收之,須臾還走,求索不得。司馬彪以為「將有狂狡之人,欲為王氏之謀,其事不成。其後張角稱黃天作亂,竟破壞」。與袁書異。黃輯入靈帝紀。

0三六 是年七月〔一〕,虹晝見御坐玉堂後殿前庭中,色青赤也。(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是年,光和元年也。黃輯注作「光和四年」,誤。

0三七 三年十月丁卯,日有重兩倍〔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乃獻帝初平三年時事。黃輯入獻帝紀。

0三八 興平二年十二月,月在太微端門中重暈二珥,兩白氣廣八九寸,貫月東西南北〔一〕。(姚。汪。黃)──續漢五行志注

〔一〕 黃輯入獻帝紀。

郡國志

〔河南尹〕

0三九 甘城〔一〕。──水經注卷一五洛水注

〔一〕 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之袁山松郡國志按語曰:「隋唐志及御覽書目,俱不著錄袁山松郡國志,而水經注引之,則從山松撰後漢書采錄也。攷隋志,後漢書凡十數家,皆不立地理志,惟司馬彪及山松二家書有郡國志。故水經注得采其說,仍分注某氏郡國志。其泛舉郡國志不言某氏者,則以二家書同,故通言之也。茲凡鈔出劉昭後漢書注四條,水經注四十條。若自江水下所引袁山松說應入宜都山川記,非郡國志也,故不錄。」王說是。今依其例,復檢出十六條以補其缺,此條即其一。

0四0 滎陽有鴻溝水。(王)──水經注卷七濟水注

0四一 滎陽縣有廣武城。(王)──水經注卷七濟水注

0四二 長城自卷逕陽武到密〔一〕。(王)──水經注卷七濟水注

〔一〕 魏長城。水經注曰:「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

0四三 卷縣有垣雝城。(王)──水經注卷二三陰溝水注

〔河內郡〕

0四四 河陽縣有湛城〔一〕。(王)──水經注卷六湛水注

〔一〕 水經注卷五曰:「服虔、賈逵曰:河陽,溫也。」又曰:「漢書地理志、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晉太康地道記、十三州志:河陽別縣,非溫邑也。漢高帝六年,封陳涓為侯國,王莽之河亭也。」據此則袁志除河陽外,當記有溫縣。今列於下,不復出注。

0四五 溫。──水經注卷五河水注

0四六 共縣有凡亭,周凡伯國〔一〕。(王。汪。黃)──水經注卷九清水注

〔一〕 水經注曰:「春秋隱公七年經書『王使凡伯來聘』是也。杜預曰:『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楊伯峻曰:「凡,本國名,周公之後。僖二十四年『凡、蔣、邢、茅、胙、蔡,周公之胤』是也。凡伯蓋世為周王室卿士而食邑于凡。」王謨注引路史國名紀云:「共縣西南有凡城。」

0四七 朝歌縣南有牧野。(王)──水經注卷九清水注

〔弘農郡〕

0四八 弘農湖縣有闅鄉。(王)──水經注卷四河水注

〔京兆尹〕

0四九 長門亭〔一〕。──水經注卷一九渭水注

〔一〕 屬霸陵縣。

0五0 新豐縣東有鴻門亭。(王)──水經注卷一九渭水注

〔右扶風〕

0五一 郿縣有邰亭〔一〕。(王)──水經注卷一八渭水注

〔一〕 「邰」水經注原作「召」;王輯「邰亭」作「邰城」,皆誤。今據續漢郡國志逕正。

右司隸校尉部

〔潁川郡〕

0五二 昆陽〔一〕。──水經注卷二一汝水注

〔一〕 水經注曰:「昆水屈逕其城南,蓋藉水以氏縣也。」

〔汝南郡〕

0五三 朔山〔一〕。(王。汪。黃)──續漢郡國志注

〔一〕 在陽安縣境內。

0五四 山桑縣有下城父聚。(王)──水經注卷二三陰溝水注

0五五 山桑縣有垂惠聚。(王。汪。黃)──水經注卷二三陰溝水注

〔陳國〕

0五六 長平故屬汝南郡〔一〕,有赭丘城。(王)──水經注卷二二潩水注

〔一〕 「郡」原誤作「縣」,逕改。

右豫州刺史部

〔魏郡〕

0五七 內黃縣有并陽聚〔一〕。──水經注卷九淇水注

〔一〕 續漢志作「羛陽聚」,是。

0五八 〔內黃〕縣有黃澤。──水經注卷九淇水注

0五九 五鹿〔墟〕〔一〕,故沙鹿,有沙亭。(王)──水經注卷五河水注

〔一〕 據續漢志補。

〔中山國〕

0六0 蒲陰縣有陽城。(王)──水經注卷一0滱水注

〔河間國〕

0六一 高陽有葛城。(王)──水經注卷一0滱水注

〔趙國〕

0六二 邯鄲有叢臺。──水經注卷一0濁漳水注

〔勃海郡〕

0六三 〔脩縣〕故屬信都。──水經注卷九淇水注

右冀州刺史部

〔東郡〕

0六四 陽平縣有岡成亭〔一〕。(王)──水經注卷五河水注

〔一〕 續漢志作「岡成城」。

0六五 衛本觀故國,姚姓。有河牧城。(王)──水經注卷五河水注

0六六 衛縣有竿城。(王)──水經注卷五河水注

〔東平國〕

0六七 東平陸有闞亭。──水經注卷八濟水注

0六八 須昌縣有致密城,古中都也。(王)──水經注卷二四汶水注

〔泰山郡〕

0六九 梁父有菟裘聚。(王)──水經注卷二四汶水注

0七0 南武陽縣有顓臾城。(王)──水經注卷二五沂水注

〔山陽郡〕

0七一 山陽有金鄉縣。(王)──水經注卷八濟水注

〔濟陰郡〕

0七二 冤朐縣有煮棗城。(王)──水經注卷八濟水注

0七三 乘氏有泗水。(王)──水經注卷八濟水注

0七四 濟陰乘氏縣有鹿城鄉。(王)──水經注卷八濟水注

0七五 〔離狐縣〕故屬東郡。──水經注卷八濟水注

0七六 成武縣有楚丘亭〔一〕。(王)──水經注卷八濟水注

〔一〕 續漢志脫「楚丘亭」三字。劉昭注曰:「左傳隱七年『戎執凡伯於楚丘』,杜預曰在縣西南。」此「楚丘」即袁志所言之「楚丘亭」也。

右兗州刺史部

〔琅邪郡〕

0七七 東莞有鄆亭。(王)──水經注卷二五沂水注

0七八 琅邪有臨沂縣,故屬東海郡。(王)──水經注卷二五沂水注

0七九 〔即丘縣〕目東海分屬琅邪。(王)──水經注卷二六沭水注

〔彭城國〕

0八0 偪陽有柤水〔一〕。(王)──水經注卷二六沭水注

〔一〕 劉昭注曰:「左傳襄十年滅偪陽,杜預曰即此縣也。」續漢志作「傅陽」,恐非。

右徐州刺史部

〔樂安國〕

0八一 博昌縣有薄姑城。(王)──水經注卷八濟水注

〔北海國〕

0八二 平壽有斟城,有寒亭。(王)──水經注卷二六巨洋水注

0八三 淳于縣有密鄉。(王)──水經注卷二六濰水注

0八四 〔昌安縣〕漢安帝延光元年復也〔一〕。──水經注卷二六濰水注

〔一〕 昌安,明帝永平中封鄧襲為侯國。

〔東萊郡〕

0八五 黔陬縣有介亭〔一〕。(王)──水經注卷二六膠水注

〔一〕 續漢志作「黔陬侯國」,是。

右青刺史部

〔南陽郡〕

0八六 南陽宛縣有南就聚。──水經注卷三一淯水注

0八七 宛有瓜里津、夕陽聚。(王)──水經注卷三一淯水注

0八八 葉縣有長山,曰方城。(王)──水經注卷三一潕水注〔二〕

0八九 葉縣有卷城。(王)──水經注卷三一潕水注

0九0 新野之東鄉,故新都。(王)──水經注卷二九比水注

0九一 筑陽縣有涉都鄉。(王)──水經注卷二八沔水注

0九二 武當縣之和成聚。──水經注卷二八沔水注

0九三 〔襄鄉縣〕南陽之屬縣。──水經注卷二八沔水注

右荊州刺史部

〔九江郡〕

0九四 平阿縣有塗山。(王)──水經注卷三0淮水注

〔會稽郡〕

0九五 烏傷。──水經注卷四0漸江水注

〔豫章郡〕

0九六 贛有豫章水。──水經注卷三九贛水注

右揚州刺史部

〔漢中郡〕

0九七 建安二十年,復置漢寧郡。〔分〕漢中之安陽、〔西城為〕西城郡〔一〕,〔置太守〕〔二〕。分錫、上庸為上庸郡,置都尉。(王。汪。黃)──續漢郡國志注 ○ 范書劉焉傳注

〔一〕 據魏志武帝紀補。又二十五史補編第二冊周明泰後漢縣邑省併表曰:時新置魏陽、平陽兩縣,屬西城郡。

〔二〕 據魏志武帝紀補。

右益州刺史部

〔漢陽郡〕

0九八 漢有二源,東出氐道,西出西縣之嶓冢山〔一〕。(王。汪。黃)──水經注卷二0漾水注

〔一〕 漢指漢水。西漢時氐道、西縣均屬隴西郡。東漢氐道屬隴西郡,而西縣屬漢陽郡。

〔安定郡〕

0九九 興平元年,分安定鶉觚,右扶風之漆置新平郡。(王。汪。黃)──續漢郡國志注

右涼州刺史部

〔上黨郡〕

一00 涅縣有閼與聚。(王。汪。黃)──水經注卷一0清漳水注

〔太原郡〕

一0一 界休縣有介山,綿上聚,子推廟〔一〕。(王。汪。黃)──水經注卷六汾水注

〔一〕 重耳入晉為文公,賞從亡者而不及隱者介子推。子推遂入綿上山中,至死不復見。文公聞之,於是環綿上山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且曰:「以記吾過,且旌善人。」事見史記晉世家。又地理志、郡國志「介山」均作「界山」。介、界古今字。

〔雲中郡〕

一0二 成樂,故屬定襄。──水經注卷三河水注

右并州刺史部

〔涿郡〕

一0三 〔方城〕縣有督亢亭。(王)──水經注卷一二巨馬水注

〔玄菟郡〕

一0四 〔遼陽〕縣故屬遼東,後入玄菟。(王)──水經注卷一四小遼水注

右幽州刺史部

百官志

一0五 郊祀之事,太尉掌亞獻,光祿掌三獻,太常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事,掌贊天子。(汪)──宋書卷一六禮志

藝文志(已闕)〔一〕

〔一〕 鄭樵通志校讎略曰:「阮孝緒作七錄已,亦條劉氏七略及班固漢志、袁山松後漢志、魏中經、晉四部所亡之書為一錄。」又廣弘明集引七錄序亦言袁書有藝文志。惜久已散佚,無從輯錄,僅存其目。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