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游輯注]
00一 吳漢為大將軍,為人質厚少文,無造次之能,不能以言自達,諸將多薦舉者。召見其後,勤不離公門,上親信之。先進故將皆怨曰:「吳將軍晝夜不離左右,殊不可為也。」〔一〕──書鈔卷五一
〔一〕 此引與范書吳漢傳有異,孔廣陶疑其「出八家後漢書而今已佚者」。今從之。
00二 韓稜字伯歸〔一〕,後漢潁川舞陽人也。為下邳令,甚有仁敏,政不偏頗。鄰縣皆雹,傷苗稼,獨不入下邳縣界。〔二〕──琱玉集
〔一〕 范書韓棱傳作「字伯師」。又「稜」乃「棱」之俗字。
〔二〕 李慈銘以為出自謝承諸書,說見越縵堂讀書記。
00三 應奉字世叔,後漢汝南南頓人也。讀書五行俱下。奉至汝穎,見袁賀於門中出其半面。後廿餘年,在路見賀而識之〔一〕。又奉仕郡為決曹吏,錄囚數百人,奉口誦名字,罪之輕重,無有遺脫,太守奇之。舉孝廉,遷會稽太守也〔二〕。──琱玉集
〔一〕 范書應奉傳注引謝承書作「嘗詣彭城相袁賀,賀時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後數十年於路見車匠,識而呼之」。與此引大異。按賀乃彭城相,豈能從門中出半面以視來客!琱玉集多誤鈔,此為一例。
〔二〕 奉遷會稽太守,唯此一見。或系別一佚書,故錄此。
00四 周蠻,後漢人也。拙為容皂,不可觀採。梟頸折頞,鳥〈口巂〉欠頤。但清高,敦心方外,不以官位存懷,唯慕煙霞任誕〔一〕。──琱玉集
〔一〕 范書「周蠻」作「周燮」,是。又此引文辭怪譎多訛,與范書異。
00五 荀緄遷沛相,所在清嚴,舉賢治惡,以為豫州六郡之表也〔一〕。──書鈔卷七六
〔一〕 謝承書荀緄傳無此條,而與范書畏懼宦者之荀緄,美惡迥異,故入此以俟攷。
00六 孔融字文舉,孔子〔二十〕世孫也〔一〕。李膺為河南尹,恃才倨傲,誡守門者,非吾通家子孫不得輒通。融年十二〔二〕,入洛,欲以觀其人,乃謂守門者曰:「吾與李君通家子孫耳。」守門者告膺,膺呼召問曰:「卿與吾有何故?」融曰:「臣先君孔子與公老君同德比義,則臣與公累代通家也。」膺大悅,引坐謂曰:「卿欲食乎?」融曰:「須食。」膺曰:「教卿為客之禮,主人問食,但讓不須。」融曰:「不然。教君為主之禮,但置(於)〔飲〕食〔三〕,不須問客。」膺慚,乃嘆曰:「吾將老死,不見卿富貴也。」融曰:「公殊未死。」膺曰:「如何?」融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四〕。向來公言未有善也,故知未死。」膺甚奇之。後與膺談論百家經史,應答如流,應不能下之〔五〕。(汪)──御覽卷四六三
〔一〕 原字漫脫,據范書孔融傳補。
〔二〕 范書孔融傳作「年十歲」。
〔三〕 據惠棟後漢書補注改。
〔四〕 語見論語泰伯篇。
〔五〕 此條原注出范書,然與本傳多異。汪輯僅引「膺大悅」至「富貴也」,及「後與膺」至「不能下之」數句,且誤注出御覽卷五。今按汪文臺實不詳所出,其引皆本惠氏補注,故多有脫文。此條當出諸家佚書。
00七 秦彭字伯平,為山陽太守。民江伯欲嫁寡姊,姊乃引鐮自割,伯因前救姊,觸鐮傷姊,遂亡。縣正論法,彭曰「救無惡志」,乃輕罪之〔二〕。(汪)──御覽卷五一七
〔一〕 此事范書失載,當出佚書。而汪文臺又誤注出處為御覽卷五。
00八 親故有窮老者,每見之,拜起甚恭,或脫蔥以與之者,或單衣裳而坐,其天仁如此〔一〕。──書鈔卷一二九
〔一〕 注出劉昆列傳。范書及東觀記均無此條,或系佚書之文。
00九 嚴光字子陵,與光武為友。後光武登阼,忘之。光怨帝。是時太史云:「天上有客星恨帝。」帝曰:「豈非朕故人嚴子陵乎?」遽命徵之。夜與子陵共臥,光以腳加帝腹。太史奏:「客星侵御座。」子陵縮腳,客星尋退。竟不仕。(汪)──御覽卷五
0一0 趙峻,後漢人也〔一〕。志性聰敏,又能屬文,所制才藻,落紙如飛,下筆即成,都不尋覆也。──琱玉集
〔一〕 越縵堂讀書記曰:「范書不見姓名,蓋出謝承諸書。」天游按:范書順沖質帝紀言,峻順帝時為太尉,沖帝時為太傅。又郭躬傳曰:「初,肅宗時,司隸校尉下邳趙興亦不恤諱忌,官至潁川太守。子峻,太傅,以才器稱。」則非不見姓名於范書也。然此引當出諸已佚後漢書。
0一一 張重字仲篤,明帝時舉孝廉,帝曰:「何郡小吏?」答曰:「臣日南吏。」帝曰:「日南郡人,應向北看日。」答曰:「臣聞雁門不見壘雁為門,金城郡不見積金為郡。臣雖居日南,未嘗向北看日。」〔一〕(汪)──御覽卷四
〔一〕 此引不見於范書,然東觀記載之,其文曰:「張重,日南計吏,形容短小。明帝問云:『何郡小吏?』對曰:『臣日南計吏,非小吏也。』」東觀記乃諸家後漢書之源,此引或即東觀記之文,或系已佚後漢書據東觀記改寫之文。
0一二 孫敬字文質,好學,閉戶讀書,不堪其睡,乃以繩懸之屋梁,人曰「閉戶先生」〔一〕。(汪)──類聚卷五五
〔一〕 原出處標後漢書,汪輯入謝承書,非。孫敬事蹟范書失載,當入佚書以俟考。
0一三 梁輔,後漢人也。當為郡吏。時夏大旱,輔欲告天乞雨,身坐庭前,在傍多積薪柴,乃誓曰:「至日中不雨,即自燒身。」未及日中,天忽大雨也〔一〕。──琱玉集
〔一〕 李慈銘以為當出謝承諸書,今錄此以俟攷。
0一四 陳□字文鍾,為巫令,有政能。桑櫓生三萬餘株,民已溫飽。──稽瑞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