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昉等太平御覽 中華書局影宋本
唐白居易宋孔傳白孔六帖 明版初印本
唐魏徵等隋書經籍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近人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 中華書局排印本
清孫志祖謝氏後漢書補佚 民國廿年南京國學圖書館石印本
清汪文臺七家後漢書 光緒八年鎮海林氏刊本
劉宋范曄後漢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
宋趙明誠金石錄 嘉業堂叢書本
今人劉起釪尚書與歷代石經 史學史研究八三年第三期
梁蕭統昭明文選 中華書局影胡克家本
晉司馬彪續漢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唐杜祐通典 萬有文庫本
宋程大昌演繁露 津逮秘書本
漢蔡邕獨斷 古今逸史本
宋任廣書敘指南 墨海金壺本
隋虞世南北堂書鈔 孔廣陶本 陳禹謨本 俞安期本 清顧氏藝海樓大唐類要鈔本
唐徐堅初學記 中華書局排印本
漢司馬遷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 清鈔本 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
清黃奭黃氏書逸考 民國二十三年朱長圻補刊本
清黃奭知足齋叢書 道光中家刻本
漢許慎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影印本
清惠棟後漢書補注 叢書集成本
晉袁宏後漢紀 康熙蔣國祚蔣國祥刊本
漢班固等東觀漢記 四部備要本
周禮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清王謨謝承後漢書鈔 清刻本
宋吳淑事類賦 崇正書院本
清姚之駰後漢書補逸 康熙柏筠書屋刻本 清徐友蘭鈔本(蔡元培校)
日鈴木啟造諸家後漢書列傳輯稿 早稻田大學 學術研究一九七0──一九八二年計十一期連載(未完)
金王朋壽類林雜說 愛日精廬鈔本 嘉業堂叢書本
漢班固漢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 海山仙館叢書本
宋高承事物紀原 叢書集成本
晉陳壽三國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王益之西漢年紀 叢書集成本
宋晏殊晏公類要 北京圖書館藏影美原版縮微卷
明陳耀文天中記 明萬曆刻本
宋佚名錦繡萬花谷 南陵徐乃昌校藏明刻本
詩經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梁顧野王玉篇 古逸叢書本
漢應劭風俗通義 四部叢刊本
今人吳樹平風俗通義校釋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高似孫緯略 墨海金壺本
宋佚名翰苑新書 明鈔本
清孫星衍漢官六種 四部備要本
晉李瀚蒙求集註 津逮祕書本 佚存叢書本
清周亮工同書 清順治周氏樓林刻本
宋洪适隸釋 清刻本
宋洪适隸續 清刻本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 清刻本
魯左丘明春秋左氏傳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四部叢刊本
宋高似孫史略 古逸叢書本
宋潘自牧記纂淵海 明萬曆年間胡維新刊本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 中華書局排印本
漢蔡邕蔡中郎集 四部叢刊本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 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今人楊伯峻論語譯注 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 四庫全書本
晉常璩華陽國志 四部叢刊本
尚書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爾雅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明余寅同姓名錄 明萬曆刻本
宋張淏雲谷雜記 說郛本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 中華書局排印本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 潛研堂全書本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 中華書局排印本
宋孔平仲珩璜新論 墨海金壺本
宋王楙野客叢書 稗海本
宋王十朋蘇詩注 四部叢刊本
今人錢鍾書管錐篇 中華書局出版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中華書局影印本
清洪貽孫史目表 民國石印本
宋張有復古編 江寧局本
唐劉賡稽瑞 叢書集成本
清羅振玉鳴沙石室古籍叢殘 民國初影印本
宋王應麟困學記聞 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宋王應麟玉海 杭州局本
宋趙德麟侯鯖錄 知不足齋叢書本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 藝海珠塵本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雍正重刊本
明何孟春餘冬序錄 清刻本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學津討原本
唐韓鄂歲華紀麗 學津討原本
宋羅泌路史發揮 四部備要本
孝經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魯左丘明國語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今人許逸民初學記索引 中華書局出版
近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同治九年江寧局補版本
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 光緒三年崇文書局本
今人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中華書局出版
春秋穀梁傳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魏徐幹中論 四部叢刊本
唐房玄齡晉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高似孫子略 津逮祕書本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 中華書局影印本
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縮微卷
清王仁俊經籍佚文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縮微卷
唐張{旅鳥}龍筋鳳髓判 學津討原本
晉劉昫舊唐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歐陽修新唐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清周明泰後漢縣邑省併表 二十五史補編第二冊
唐劉知幾史通清浦起龍通釋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宋鄭樵通志略 四部備要本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 四部叢刊本
梁沈約宋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近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 中華書局出版
周易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春秋公羊傳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近人盧弼三國志集解 古籍出版社本
孔叢子 四部叢刊本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 商務印書館出版
琱玉集 叢書集成本
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 中華書局出版
禮記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近人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 中華書局出版
漢王符潛夫論 四部叢刊本
隋陸法言廣韻 古逸叢書本
清徐灝說文段注箋 石印本
近人黃侃說文同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箋識四種本
晉崔豹古今注 四部叢刊本
清沈家本諸史瑣言 沈寄簃先生遺書本
近人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 中華書局出版
清趙一清三國志注補 廣雅書局本
清侯康後漢書補注續 叢書集成本
宋唐慎微證類本草 四部叢刊本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 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宋祝穆事文類聚 乾隆積秀堂刻本
儀禮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漢劉安淮南子 四部叢刊本
明張自烈正字通 康熙清畏堂本
清沈欽韓後漢書疏證 浙江書局本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中華書局排印本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 世界書局本
明張自烈正字通 康熙清畏堂本
清沈欽韓後漢書疏證 浙江書局本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中華書局排印本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 世界書局本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