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最近在搜索精神病一块知识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觉得会对大家有益。
个人觉得,患上精神病的原因可能与杀生有关,比如前世职业为屠夫,渔民,卖菜(卖鸡鸭鱼等动物),餐饮业。或者精神病与吃荤有关,前世或者今生钱财多福气好,餐餐鱼肉,吃生债严重,怨气大。还有一种,有句话叫做万恶淫为首,如果前世或者今生屡屡喜欢邪淫,手淫,甚至有强奸,卖淫,嫖娼的行为,或者未婚同房的行为,使得业障深厚。还有一种就是贩卖烟酒毒品,使人丧失心智。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虽然我们不知道自己前世做过什么,但是可以超度冤亲债主。虽然我们不知道前世做过什么,但是我们知道今生做过什么。另外父母祖辈的这种业力也有可能会牵连到我们,那么我们也可以为他们的冤亲债主做超度。生活中常做善事,常回向。建议去看看《瑜伽师地论》的原文。
世尊在《十诵律》说有五事能令人发狂:一是亲人死尽故狂;二是财物失尽故狂;三是田业、人民失尽故狂;四是四大(地水火风,指身体的原因)错乱故狂;五是先世业报,故狂。
《瑜伽师地论》中也有一段对精神病的解释:“云何狂?谓由先业所引,或由诸界错乱,或由惊怖失志,或由打触末摩,或由鬼魅所着,而发癫狂。”
什么是狂呢?就是心乱了,丧失了自控能力,失去意识而为痛苦烦恼所缠。人活的没有秩序了,没有了正念,神经错乱了,什么原因会这样子呢?
经云第一个因缘是“谓由先业所引”,是说由过去生中所造的罪业引发患病。什么罪业的果报是精神病呢?其一是因酒造业。劝人饮酒或卖酒为生,将来就容易得神经病。《梵网经菩萨戒》上也说到卖酒为生果报严重,所以菩萨与凡夫都不可以做这种职业。远的不说,且看那些醉汉,目光呆滞、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东倒西歪的样子和精神病患者有什么不同?所以大家不要成为今天“酒文化”的牺牲品,更不要把别人变成牺牲品。其二是投毒害人或有意恐吓。有的人喜欢开玩笑,看见朋友来了就躲起来,等着吓对方一跳。其实这样不好。同理,别人正在静坐,有人突然大吼,这样做都容易得神经病。所以不要扰乱别人的精神“秩序”,否则自己的“秩序”就容易混乱。其三是放火烧山易患精神病。因为这样的恶行令山林里面的禽兽精神受到伤害,同样扰乱了他们的精神秩序。那么这个人将来就容易得精神病,正所谓由先业所引。
经云第二个因缘是“由诸界错乱”。这个“界”,就是地、水、火、风。世尊在《十诵律》说有五事能令人发狂:一是亲人死尽故狂;二是财物失尽故狂;三是田业、人民失尽故狂;四是四大错乱故狂。这“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它们合和构成我们的身体,包括了各种生理组织。如果地、水、火、风各部分错乱、失衡了,由他们主宰的身体内部各种组织就会相互冲突,一旦诸界错乱致使人脑受不了,就得了神经病。这一点,中医与佛法作出了相通的解释。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对应着不同的五行特征,五行存在相生相克之理。大脑为元神之府,我们的贪欲、愤恨、嫉妒、傲慢、多疑等各种烦恼犹如风如火,风、火借势壮大自己的势力,就会伤害其他器官,最终把身体折腾的不得安宁,若伤及大脑,就会混乱我们的情志。抑郁也好、精神病也好,自会应运而生了。有的人先天诸界错乱四大不合。
经云第三个因缘是“由惊怖失志”。就是说因为什么恐怖的事情,失掉了正念,才得了神精病。如果有人看见鬼神现出恐怖的形像,就会受到惊吓,神精错乱。其实更多人“见到”的鬼神形象源于自己的想象,这叫“心里有鬼”,没事儿自己吓自己。我听说有被自己的影子吓死的,还听说讲鬼故事互相吓得神经错乱的,还有看恐怖片吓得不敢上厕所、不敢独处的。其实不用害怕,佛经讲:“鬼怕人七分,人怕鬼三分,持戒的人有护法神护佑,更不用自己吓唬自己。”
经云第四个因缘是“或由打触末摩”:“末摩”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肢节,《瑜伽师地论》《遁伦记》上翻译为死穴、死节。你若是打到、触到这一节,这个人就会痛得特别厉害,甚至引发神经错乱。
经云第五个因缘是“或由鬼魅所着”,有的人做了严重错误的事情,而触怒了鬼神,鬼神便来报复,叫鬼魅所着。或者你和鬼神由于宿世多生以来的仇恨情爱,现在来纠缠你。现实中很多这样受鬼神所着的精神病患者到医院就诊,无论医生利用多么先进的医疗设备都查不出真正的病因,眼睁睁地看着患者饱受疾病折磨也无能为力,有的医务工作者不明其因,甚至用一些非正常手段来残酷对待患者,真是让人心酸不已!
殊不知,要解开患者与所着鬼魅的怨结,只有通过患者亲友以患者名义诚心忏悔,诵经,放生,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等佛事广集功德,以此功德回向给患者的冤亲债主,超拔他们脱离恶趣,投生善处,才能真正让两者解怨。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群灵之间应和谐相处,彼此恭敬,学习佛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用智慧来处理问题。
滚滚红尘,是是非非,沉沉浮浮。该怎样在喧嚣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呢?那就需要时时用佛法来关照、透视自己。我们众生都是被世间的幻想所迷惑,看不到世间的本质。心理的偏差,很大程度上也是自身将外境看的太实在了,从而将自己逼入了思维的死角。若能常常取中道,不落入“恒常有”、不坠“恶趣空”,对所有事境如是观照,那么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很美好,生命之花也会更绚烂。
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暂无简介
瑜伽师地论原文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瑜伽师地论讲解
瑜伽师地论白话解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