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六

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六

《净影疏》:「第三明所摄中有四:一摄下人同生彼国,(「佛告阿难」尽三辈)二摄取上人同往彼国,(东方偈)三重摄下人同生彼国,(偈后「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下)四『弥勒白佛,于此界几许菩萨生彼』已下,重摄上人同生彼国。(《疏》下十右左科源)第三重摄下人同生中有三:一广举无量寿国胜妙之事,令人愿求;二从『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秽恶充满,使人厌舍;三从『礼无量寿』下就弥陀国辨得彰失,令人修舍。初中有二: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乐之事,二『佛告弥勒诸天人』下劝人往生。(《疏》下二十右)上来初广举彼国胜乐之事八段文毕,自下第二劝人往生中,初牒上所辨之人(「声闻菩萨」等)土(「又其国土」等),次『何不力』下正劝往生。」(文)

憬兴(下十九右):「第二劝人往生有二:初结人土胜,后正劝往生等。」同净影。

《祥疏》:「从『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下,第二劝物修因往生,就中大分为三:第一举彼出胜妙伎(快下文)乐以引物,第二从『然世人薄俗』下明娑婆杂恶可弃,第三从『更整衣服』下现西方之相劝物信。就明胜妙中有二重:初明胜妙快乐,次从『佛告弥勒诸天人等』下明引物修因急往生。(《疏》二十七左)胜妙上竟,下第二引物修因往生有二:初先牒前人土净,『何不』下劝修因。」(文)此亦大同影。望西、《略笺》依净影。

《会疏》:「第三明释迦世尊别劝娑婆浊恶众生,令生欣厌,中大分为四:一总净秽相对劝欣厌云云。」

今科云:二明释迦劝导,分为三:一叹彼土圣众显国德,(从偈后至次上)二明此土秽恶劝往生,三善恶对明止恶修善。(五恶)已下其第二科也,此中有二:初承向文势劝示往生,后广说秽恶开导。(「然世人」已下)初中亦二:一承向文势,二正劝往生。初承向文者: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汉译》三辈竟,次说众大会于浴池大莲花上坐陈道德善,(三之十三左)次叹菩萨、阿罗汉等功德无量,次云「其国土甚姝好若此」等。(十五右)

《吴译》下(八右、九右)亦同之,说彼国殊胜劝往生,而后广说秽恶相开导,同于今经。

《唐》、《宋》两本菩萨功德次直说「阿难礼见文」,而无劝往生、说秽恶之文也。

初承向文中,「弥勒菩萨」者其对告众,「诸天人等」者呼召其机也。

问:前以阿难为对告人,今改命弥勒,有何意耶?

答:《会疏》二解,初解无害而未深入也。后解有妨,若言灭后利济不二乘所堪故告弥勒者,《观》、《小》二经何付属阿难身子耶?《要解》云:「如上言至终愿成就文(次上文)以阿难为对告众,此盖寄信心欢喜义说,以下以补处为对告众者,欲灯灯相续不绝也。」(文)此润色峻公二解以为一义而已。今释二义:

一曰:阿难翻云「庆喜」,若无信心智慧,何以得大庆喜心哉!是以序分赞阿难云「深智慧」,既闻深法,信心欢喜故,以此义故,弥陀法门殊命阿难;又弥勒此云「慈氏」,此表如来悲哀无穷,自下垂谕宜嘱此人也。又复阿难配安心门,内具佛智信心,外居声闻,内尊外卑,实是本愿相应之人,故本愿始末宜命此人;又弥勒配行仪门,外居补处之位,内则示同凡夫,故佛劝言自厌生死恶露不净等,内卑外尊,引他诫己,外防内守,表里相应,人能自度,此其谓也。浊世谕诫非是不能,自下重命弥勒,即此意也。(上一)

二谓前三辈中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通被诸佛刹土,故三辈是虽正凡,傍摄菩萨于上辈,上辈约出家,故《吴译》第七愿云:「为菩萨道,奉行六婆罗蜜」,此摄菩萨之证也。其中、下二辈约在家说,自下经文说「诸天人等」者,别约此土一化,此中自含三辈。其上辈弥勒为首,故自下正告弥勒焉。云何含三辈者,先对他方自然作善明此土造恶相者,即是下辈摄也。次「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等,对弥勒语出要,使厌众恶,勤修善根者,上辈相也。后别说五恶五痛者,中辈之相。五恶中无出家者,但就在家父子、兄弟、夫妇等说造恶相故,至下可知。

「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者牒人胜,「又其国土」等者牒土胜,此二即承上所说因劝往生也。

望西:「问:上但举人,未说国土,何云『若此』?答:说人胜时土胜即显等。」(文)或可,其人胜承释迦所说,其土胜承诸佛称赞,引诸佛证释迦自说故。

二正劝往生有三:一正劝,二伤叹(「何不力」下),三结前生后(何不)。初正中亦二:初举果劝因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汉译》三(十五)此四句与今经全同,《吴译》下(九)亦同。

望西云:「『何不力』等者,诸师异解,且出三师。净影云:『何不力为善,正劝修因,何不力励为善求生名力为善。念道已下明修利益,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但能念道行德显著,不简上下同往生,故言著于无上下也。若得生彼,神智洞达无有边际,故云洞达无边际耳。』(已上)依此释者,自下四句皆可切读,不可长读。又义寂云:『有十八句,二二为对,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者,谓不勤力作善,念其道之自然,为善得道,道之自然,非有别主使之然也,此显因果法尔道理,非如外道所计自然,彼说无因自然有故。又可,念道之自然者,谓念彼国为道自然故,下文云: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者,谓自然道其理显著,无有上下,得之洞达,无有边际。』(已上)依此师者,初之二句即可长读,谓『不』之字流至『念』故。又憬兴云:『何不力为善者,劝修往生因,力者尽力,人圣国妙,讵不尽力作善愿生故,又力者力励。道之自然者,修所得之利,因善既成,不自获果,故云念自然。唯能念道行德著,不简贵贱,皆得往生,故云著于无上下。念字长读,流至此。』(已上)依此师者,三句长读,谓『不』字流至于『念』,『念』字流至于『著』字故。如是三师各据一义,并不相违。然今且可朋净影,以易读故。义寂亦佳,谓顺下『何不』、『可获』等句,故彼等二句长读宜故,又四句长读有何过耶?」(文)

《祥疏》云:「下劝修因。『念道之自然』者,念于彼土胜妙功德,果自然而应也。『著于无上下』者,『著』之意证,证果无有形色、上下、好丑之异。『洞达』者,智无边际是真谛境,此明正报果。」(文)

《会疏》据嘉祥:「盖峻公于所修善、所念道各立二义,善本、诸善(善二),弥陀本愿他力大道及三乘所证道无为自然。(道二义)虽有二义,正在初义云云。」此二义不稳。

《要解》云:「『何不』下广劝,『力为善』者通诸行者谬矣,(《会疏》)今明佛愿平等益。『念道之自然』者,约因他力本愿任运运载,约果净土为道。彼土声闻菩萨智慧高,故云『无上下』。神通洞达,故云『洞达无边际』云云。」能念既通自力他力三心,善何但他力念佛耶?此破却非也。

今谓:上二句劝因,下二句举果。「何不」者激劝之词,「力为善」者,下广说造恶者,佛意在劝此土三辈,由此言之,今「力为善」者泛劝三辈诸善。「念道之自然」者,别显若闻深法等,能念则欢喜信乐乃至一念,所念道即是深法。下文云「勤行求道德」,又云「长与道德合明」,即是指弥陀果德及名号为道。「三辈文」云:「若闻深法(所念之道),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等。(能念之念)」正当之。三辈力善融念道自然,则同一念佛无别道,故知此「力为善」句不可偏为诸行,亦不可偏为念佛,此「力为善」者约助正故。

「著于无上下」者,「著」,明著也。「无上下」者,上说「次如上辈者也」、「次如中辈者也」,至此显其三辈泯亡,三辈诸机本则三三之品,至安养界今无一二之殊,故云「著于无上下」也。

「洞达无边际」者,《论》曰:「若人作善根,疑则华不开」等,若人力为善,有疑惑则华不开,自为过咎,不能洞达广大无际土;若人信心清净,则华开见佛,初生刹那洞达无边际,见佛闻法,随意自在,故云「洞达无边际」。

此二句举彼土证果也。

后重劝因显果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

《汉译》曰:「何不各精进,努力自求索,可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道,恶道自闭塞,升道之无极。」(文)《吴本》同之。

初二句劝因,即是大信,上所谓「念道」是也,前但激发耳,今文正劝大信。「必得」下显果,明精进求生者必得生,即彰前下二句也。

「努力」者,上暖五切,《方言》:勉也,《广韵》:努,力也,《增韵》:用力也。古诗:少壮不努力。(文)「宜」言劝辞也。「各勤」者指诸天人民,不简男女贤愚,宜勤修也。「精进自求」者,宜精进念道自然而求生彼国也。峻公含自力他力者非也,自力愿心何得往生安养真证乎!今谓:佛劝本意唯在他力故。

「必得超绝去」等者,《信卷》三末(四右)引显信益,此约现生获得横超一心者,六趣四生因亡果灭,横超五趣道,住正定聚,此信益也。依此意,则「必得」至「自然闭」四句彰现生信心益也。《略书》引显真实证,今此中意彰净土真证与必得者。《行卷》曰:「『必』言即也,令然也。」《铭文》曰:「『必』者谓自然也,言真因既定,则自然可得离妄证妙果,故曰『必得』。」《汉译》曰「可必得」,此乃明因果,不违也。

「超绝去」等者,《铭文》释曰:可得超流转生死,绝去娑婆世界,而往生安养净土也。「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者,「横」谓他力也,由信如来愿力,不假行者功,自然截去五恶趣,离四生言「横」,是言「横超」也,「横」对「竖」言,「超」对「迂」言也。竖迂,自力圣道意也,横超即他力真实本意也。「截」谓断,横断绝五恶趣之业系也。「恶趣自然闭」者,归命愿力则闭五道生死,故言「自然闭」也。「闭」者谓闭塞,本愿业因所引自然生安乐也。「升道无穷极」者,升至无上涅槃,是言果也。道者大涅槃道也。(已上)

依此意,「横」者横超,显愿力之言,示非自力修断也;「截五恶趣」者,自然截断无始流转系六趣四生业缚也。此「恶趣自然闭」者,大愿业力引生安乐,则自然闭塞五道生死果也,此彰所离。「升道无穷极」者,彰所得真证,前所谓「洞达无边际」是也。

《安乐集》下云:「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大经》复云:『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横截五恶趣』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明所离。『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文)净影全同之。

二伤叹

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汉》、《吴》两本全同,而「无人」作「无有人」,「所牵」作「随牵」耳。力为善然得真实信心人甚难有,故如来伤叹之也。

望西云:「『易往』等者,净影云:『修因即去名为易往,无人修因,往生者,故曰无人。』(憬兴同之)嘉祥云:『只修十念成就即得往生,而行者希,故云易往而无人也。』(义寂同之)『不逆』等者,净影云:『其国不逆彰前易往,自然所牵彰前无人,娑婆众生久习盖缠,自然为之,牵缚不去,故彼无人。』(寂、兴同之)又法位云:『言自然所牵者,因圆果熟,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兴师许之,嘉祥同之)依今家别意,约实报土为言,易往者谓正定聚,故《铭文》曰:『乘本愿力者生本愿实报,无疑易往也。』『无人』者,真实信心人难有,故生实报土人希也,此邪定、不定聚人不易往,故云『无人』。」故引《横川》证之云:「然源信和尚曰报土生人不多(真实信难得故),生化土人不少(自力修善人多故)。」此释深妙也。

「其国不逆」等,净影:「『其国不逆违』彰前易往,『自然之所牵』显前无人。」依今家意,「其国」已下二句并彰前易往。「其国不逆违」者,《铭文》云:「得真实信心人,大愿业力故,自然净土业因不逆违,为彼业之所牵,故易往。然言『自然之所牵』也,『自然之所牵』者,他力至心信乐业因之自然所牵也。」(已上)《兴疏》所举有说一释似祖释,若尔,为无而无人释耶!谓次「何不世事」等是释「无人」也。《会疏》引迦才及憬兴等释「易往无人」,是通途耳,别意如《铭文》。

三结前生后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汉译》云:「何不弃世事,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用世事,饶共忧思无常。」(文)

《吴译》初同之,后二云:「何为著世事,譊譊共忧思无常。」(文)

今经初二句含其意,故略耳。

「何不勤行求道德」者,结前「何不」、「宜」各文。「道德」者,前所谓「道之自然」也。

「何不弃世事」者,何不著世间造恶无常之事,而欣安乐无为乐,速可弃也。此乃起下「世人薄俗文」,若不弃之失大利,若弃求道德者,可得寿乐无极之大利,重重劝功实无极大悲而已。

「极长生、寿无极」者,显「道德」二字,上所谓「升道无穷极」是也。长寿乐是无量寿之义,与弥陀同证安养证果而已,所生不死之神方者夫在于此乎!

二广说秽恶开导二:一先明造恶相,二对弥勒辨出要。初中二:初总标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

《汉》、《吴》两译同今经,但无「然」字。「然」者承上之辞,上既举净土寿乐,劝可弃世事,勤求净土,然世人贪著世事,不欣求净土,故下广说秽恶之相,劝可求道德,故云「然」。诸佛国造恶者少,故易开化;娑婆造恶者多,故难开化。释尊取秽国,悲愍造恶者,故有此开导,应知。

「世人」者,依下文指五浊恶世人云「世人」,浊恶盛则造恶益剧故。

「薄俗」者,薄,微也、不厚也;俗谓风俗。《孝经》:移风易俗。《增韵》:上所化为风,下所习为俗。《说文》:俗,习也。徐曰:俗之言续也,传相习也。(文)嘉祥云:「薄俗者,心愚少智,故云『薄俗』。」(文)净影云:「世人薄于风俗。」(兴同)《会疏》云:「薄,卑薄义。」(文)今谓:世人风俗相习,于卑浅世事营务为俗,是云「世人薄俗」也。

「共诤不急之事」者,「共」者,尊卑、贵贱、上下、男女皆同诤作恶事也。办了一大事名「急务」。通言之,则求菩提为急务,不求菩提,徒驰走名利云「不急之事」。别言之,则求生安乐为急务,何者?自力菩提虽急求之难得,故名「难行道」,净土菩提急求易得,故说「易往」。宗家曰「急劝专称彼佛名」,是斯之谓乎。

二正明有三:一明身业造恶,二明口业造恶(如是世人),三明意业造恶(「如此之人」下)。初中亦二:初总举,二别明。初总举者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汉本》云:「共于是处剧恶极苦之中,勤身治生,用相给活,无尊无卑,无富无贫,无老无少,无男无女,皆当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思虑,为之走使,无有安时。」(文)《吴译》同之。

净影云:「第二彰娑婆界秽恶充满,令人厌舍,于中有四:一举三毒烦恼之过,二劝人修舍,三举五恶五痛五烧业苦之过,四劝人修舍。初段中先明贪过,次明嗔过(「世间人民父子」已下),后明痴过(「如是世人不信」已下)。贪中有三:一通就世人以明贪过,二『尊贵』下偏就富贵以明贪过,三『贫穷』下偏就贫贱以明贪过云云。」憬兴亦同,望西、《略笺》全依之。嘉祥云:「自下明三毒十恶等造若可明等。」今谓:约三毒者局矣。是以自下就三业门广摄三毒十恶等,于中,初举身业造也。

「此剧恶极苦之中」者,明所依处。

「勤身营务,以自给济」者,标身业造恶,「营务」者,勤劳身,唯经营世务也。「给济」者,《说文》:给,相供足也。《广韵》:供给,又胆也。《汉书》:家给人足。(文)《切韵》云:「以物饶足为给,济度也。」憬兴云:「给者资也。」(文)士农工商为给活自身,勤身务生产业,云「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汉译》云:「勤身治生,用相给活」,可准解。

「无尊无卑」等者,嘉祥云:「出作恶之人。」影、兴释未可也。

望西云:「『无尊』等者,无简尊卑贫富等别,若少若长、若男若女同求财,故云『共忧』也。若依净影、憬兴意者,『无尊』等是能求之人,『少长』等则所为之人,为他求故云云。非今所用。」(文)望西所评中矣,能合《汉》、《吴》两译意故。

「钱财」者,所求之物。《应音》十二(十二)曰:「自连切,货财也。唐、虞、夏、殷皆有钱。」李之彦曰:「尝玩『钱』字,旁上著一戈,下著一戈,真杀人之物而人不悟也。然则两戋争贝,岂非贼乎!」

按《四分律》云:「西钱有铜钱、白铅、锡树、胶皮,又金银等钱,形亦不同,有如玉面、方圆长短等钱不同,字亦随时处,衣食住宅等诸资具同为财,于中求钱宝最深,故通别并举也。」

「有无同然」者,望西云:「有财无财贫富虽异,求欲是同,故云『同然』,亦云『适等』。」憬兴云:「适者乃也。」然憬兴云:「有者恐失,无者欲得,忧之无异,故云『有无同然』。」(文)有者恐失是守护苦,于求财中不可说。(望西意)《会疏》云:「无则欲富有,有则忧不足,虽有无不同,忧思一等,故云『同然』。」(文)此解详也。

「屏营」等,《笺》云:「恐其不得愁,念苦虑不止也。」屏营者,《应音》十三(廿五)曰:「卑营切,谓惶遽貌。《广雅》:屏营,怔忪也。」《琳音》十流(六左)曰:「按:屏营犹徘徊也。《后汉清河王传》:夙夜屏营。注杨子卒之屏营,注旁皇失据貌。」(文)义寂云:屏营者不遑之貌。《国语》云:仿偟于山林。

「累念积虑」者,义寂云:「累念于既往,积虑于未至。」(文)

「为心走使」等者,常为欲心所驱使,勤劳身无安时也。

二别明中有三:一贪财之过,二贪色之过,三结劝。初中亦二:初就富贵明,二就贫贱示。初富贵中亦三:一有财苦,二失财苦。此初就有财明

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

《汉译》云:「有田忧田,有宅忧宅,有牛忧牛,有马忧马,有六畜忧六畜,有奴婢忧奴婢,衣被、钱财、金银、宝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怀愁恐。」(文)《吴本》亦同,「衣被」上有「有」字,愈明矣。

净影、憬兴为「守护苦」。望西、《略笺》从之。今为「有财苦」者,就勤身营务给济,有田宅六畜等财,就之生苦,故以为「有财苦」。

《略笺》云:「『有田忧田』者,有田则忧旱、雨、风、水之损耗也。『有宅忧宅』者,有宅则忧风、火、旧、朽之败坏也。」(文)

《说文》陈树稻谷曰「田」也。

「牛马六畜」者,总别并举。古迹引《周礼》云:「牛、马、犬、羊、豕、鸡为六。郑畜曰据家养者言之『畜』也。」(文)六畜之中牛马为长,故别举也。

「奴婢」者,《法华音》:「古有罪人,没官为奴。《说文》:婢者女之卑称。」(文)今通谓仆隶也。

「钱财衣食」资身之具也。「什物」者,《应音》十五(十一右)曰:「什谓会数之名也,亦聚也、杂也,谓资生之物也。」今文言家产器物犹云「什物」,物即器。《史记》:舜作什器于寿丘。又《苑音》四(十一)曰:「《颜注汉书》曰:什物谓为生之具也。《三苍》曰:什,聚也、杂也。吴楚之间资生杂具通谓之什物,有数十事物为什物,此盖少知之说也。」(文)

「复共忧之」者,有牛马乃至什物复皆忧之,《吴本》可为证矣。

「重思累息」者,重忧思不弃,累叹息不止也。

「忧念愁怖」者,愁忧怖惧现在所得未来丧失也。

二失财苦

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懈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

《吴本》云:「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主、债家所漂烧,系搪没溺,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胸中,气恚怒,病在胸腹,忧苦不离,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藏,终身亡命,弃捐之去,莫谁随者。」(文)《汉译》同之。

净影:「散失苦中,初失财,『或坐』下失身苦。」望西、《略笺》从之。兴不分二,合为失身苦。《会疏》从之,今亦同。

「横」者,望西:「或非理之事,或不虑事,俱名为『横』。」(文)《笺》云:「增句不以理也。孟子『有人侍我以横逆』,此类也。」

「非常」者,异常之义也。水、火、盗贼、怨家、债主五是失财之缘。

「焚漂」等明失罪之相也。

「盗贼」者,义寂《梵网疏》上(三十四)曰:「盗犹不与取之名也,窃取名『偷』,显取名『劫』,盗通二也。」(文)

「怨家」者,或过去怨,或现在讐敌(《会疏》)也。

「债主」者,《说文》:债,负也。今俗负财曰「债」,通作「责」。《周礼注疏》:「责谓贷钱而生子。」(《笺》)《广韵》云:「债,例卖反,征财也。」(惠)

「焚漂」等者,了惠云:「为火所焚,为水所漂,为怨家所消散,为债主所磨灭。」(峻公同之)有云:「大火以焚烧,洪水以漂流,盗贼强取而去,怨家债主相夺而不许也。依如上事,田宅、牛马乃至财物消散而尽磨灭亡,云『消散磨灭』。」(《略笺》)后义为正。

「劫夺」者,《说文》欲去以刀胁止曰「劫」。一曰以力去曰「劫」,从力去,夺,《琳音》二十九(十九)曰:「团活反。《苍颉篇》曰:夺,强取也,曰劫,强取也,又夺也,又势胁也。消谓消尽,散谓散失,磨谓摧磨,灭即灭亡。」(文)

「忧毒忪忪」者,于如前诸物散失,则忧心忪忪,剧如毒入胸中。忪忪者,《琳音》三十三(六右)又作忪,同烛容反,《方言》:,遑遽也。经文作『幢』非也,一本作『怔忪』。」(文)《汉译》云「怔忪」,《玉》云:职容反,心不定惊惶遽也。憬兴云:「忪者,惧心乱动也。」(文)

「无有懈时」者,异本及《汉》、《吴》两本作「解」,音通,谓忧毒无时而解冰也。

「结愤心中」等,愤,《应音》一(四左):「愤,扶粉切,《说文》:愤,懑也,《方言》:愤,盈也。」《苑音》一(十五)曰:「《贾注国语》:愤,盛也。《郑注礼记》曰:愤,谓怒气充实也。」(文)心犹胸。《吴译》云「结愤胸中」,忧恼充实胸中,犹若结丝相缠不解,故云「结愤心中」。愤结暂时不忘,故曰「不离忧恼」也。

「心坚意固」等者,愤心恼意坚著粘固,而不能纵放舍去也。嗟乎,愚哉!眼前之事。(《笺》)

「或坐」下非失身为本,明身亡则诸财悉舍离。上为人所取下明自舍去,俱是失财,故为一科也。

坐,由也,又被罪也。《琳音》五(九右):「摧,破也。《考声》云:碎,散也,坏也。」(文)

或坐官家贪求,或违法令,其身罹形戮所摧碎而身亡命终,则所畜诸财咸弃之去,田宅钱财等莫一物随往者,云「莫谁随者」。

三结

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居.

《汉》、《吴》两本全同之。

兴云:「第二别示贪过,有二:初寄富贵以申贪过也。」望西云:「次富贵文亦二,初指同向苦,次『忧惧』下结。」(文)《略笺》同之。今谓并未详,今从峻公,为结文。

《会疏》云:「世人以为尊贵豪富之人更无忧怖,故汲汲羡慕,驰求无歇,为除此惑,故云『亦有斯患』。忧怖事不可计,故云『万端』。」(文)此释甚好矣。

「众寒热」等者,憬兴云:「有说:寒谓八寒地狱,热谓八热地狱,受寒热等苦寻常故与痛共俱,痛者受也。此恐非也,现身与后苦不可言『俱』故,今即寒恐热恼与痛共俱,或有经本临终寒热,恐讹也。」(文)

义寂云:「以忧怖故,或战栗而令寒心,或焚灼而令热身,不能离于其痛苦也,非冰炭而能寒热,非刀刃而能痛切者,唯忧苦也。」(望西所引)

净影释次下文云:「明追求时寒热等苦。」(文)此师意云:为求财故,严寒凌冰,热天拭汗,故云「痛居」。

望西引二师,无评取。《笺》依义寂:「于寒心之事、焦胸之苦而结缠不解等。」

《会疏》合二师为一义:「内战栗寒心、焚灼煎胸,外有严寒凌冰、酷暑拭汗之苦等。」(文)

今谓净影为好。

上来文明身业有财之苦,故至此结以寒热苦,思之。

二就贫贱示,亦三:一就无财生苦

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

《汉译》云:「小家贫者,穷困乏无」等下与今同,但文开说易知。《吴译》亦同之。

净影云:「后就贫贱明贪过中,文别有三:一求财苦,二失身苦,(「或时」等二句)三明未来苦。(「不肯为善」下)初中文别有五:一今无中生苦,二少有中生不足苦,(「适有」下)三已得事中明散失苦,(适欲)四进求不得苦,(「当复求」下)五明追求时寒热苦(亦结下)。」

兴但为现苦、后苦。望西、《略笺》依影,今不依,初于无财求有也。

「贫穷下劣」者,《异译》云「小家贫者」,无财为贫穷,无位为下劣。《周礼注疏》云:「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文)

「常无」者,常贫乏无财也。余文可知。

二约少有暂具

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

《汉本》:「适有一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小具有,便复尽,如是苦生,当复求索,思想无益,不能时得,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焦心不离,恚恨独怒,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吴本》亦同。

「适」者,《增韵》:安便也,适然犹偶然也。

「有一复少一」者,有田少宅等。「有是少是」者,得此少彼也。「思有齐等」,思此与彼等所有不足,故兴云:「思齐富贵。」(已上)

《笺》曰:「偶得一则阙余一,故思其得之,有此则复无彼,故欲其得彼,只思得齐有之而满足不阙也。此乃凡愚之常情,所以得少而不知足。」(文)此于少求具苦也。

「适欲具有」等者,适彼此齐等,欲有彼此具便复散失也。「具有」者,随欲彼得彼云「具有」,非满足故。《吴译》云「适小具」,上求不得苦也,此已得散失苦。《琳音》:糜,散也,《广雅》:坏也。《说文》:糜,碎也,正体从米作糜,形声字也。

「当复求索不能」者,明求索难即时得也。

「思想无益」者,假令小得而散失,又即时难得,故思求索想无益耳,是以劳身苦心,行住坐卧无由安情,故云「身心」等。

「忧念想随」等,结上文,可知。

三结苦报

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汉》、《吴》两译亦同之,「不肯」上有「亦」字,「为善行道进德」作「作善为道」,余文同。

「或时座之」等今世苦也。一云:坐,由也。不尽天年谓之「夭」,以贫贱故,或饥渴死,或为人所害,故云「坐之」。有说云:坐,罪也,若就财等,乃犯罪被刑而死也。事非云必如此,故曰「或」也。

「不肯」以下明后世苦也。「不肯为善」等明无后世修善。

「寿终身死」等者,既无修因,若其命终,必随业而独远去,不可无所趣向,多是六道之果报,无善因故。

「善恶之道莫能知者」者,法位云:「此明现在眷属既不得天眼,善恶之路岂有知者!」(文)望西、《笺》等并从之。《会疏》云:「无子孙之求追福,故云『无能知者』。」(文)此等解释恐似未尽文意。《祥疏》云:「既生死绝,趣向苦乐而在者不知,不肯作善,故云『莫知』也。」(文)今按经意云:自不作善,而所趣向他人何有知者,自所为报故,暗言趣恶道也。

二明贪色之过有三:一以理教劝,二怨憎会苦,三明爱别离苦。此初也: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汉译》云:「或时世人,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居天地之间,当相敬爱,不当相憎,有无当相给与,不当有贪,言色当和,莫相违戾。」(文)《吴本》同之。

净影云:「明瞋过有三:一以理教劝,二广明瞋过,(「或心诤」下)三劝修舍离。(「何不弃」下)」望西、《笺》从之。《会疏》云:「二眷属别离云云。」

今谓:于身业造恶中,初贪财过上既明,下二明贪色过也。下经曰「贪著财色」,依之分贪财、贪色二科而已,于中此初,就世间人伦。

峻公曰:「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自兹以往至九族,皆本于三亲,故于人伦为重者也,故举之,室家、中外亲属者指其系。」(文)此释太好矣。

「家室中外」者,「家室」者,义寂云:「夫妇亦是家室义也。」(文)憬兴云:「家室者,夫称于妇曰『家』,妇称于夫曰『室』等。」《应音》云:「郑玄曰:有室有妻也,妻称室,案:室,户内房中也。」(已上)「中外」依之。《略笺》特不从之,可谓有力矣:「谓家室中外者,一家之中、一室之外也。」(文)《应音》十一(八)曰:「家,居也。」又七(十七)云:「《说文》曰:室,实也。案:户外为堂,户内为室。」(文)

「当相敬爱」已下文有三双六句,二二相对,约理而劝亲属爱和,使无憎嫉违戾,「当」字贯下三对,可见。具释如《会疏》。

「有无相通」等者,于其财物,即有者恤无,无者凭有,互相通用,曾无有吝惜,若吝惜者,内乱由此起也。「言」谓语言,「色」谓颜色,「违」谓违逆,「戾」谓乖违也,于其亲属交会语言,即和言爱语,形色和悦,而无互相违戾也。

二明怨憎会苦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即时应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

《汉本》云:「或傥心争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嫉憎,后世转剧,至(致,《吴》)成大怨,所以者何?今(如,《吴》)世之事,更欲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相破杀(《吴》无)之,(然之,《吴本》有二字)愁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不得相离,皆当相对生值,更相报复。」(文)《吴本》亦同之。

此明微憎成大怨也,若有乖违,则心深诤之,忽起恚怒而未彰身口,故曰「心诤」。

「今世」下正明微憎成大怨,今日恚怒在心微隐,而后世转剧,终成大怨之苦报也。

「所以者何」下明其所以,凡世间事欲更想患害,不能即时急相破杀之,然含毒怒结愤于心,生生世世不相离。

望西引义寂云:「心藏神居中央,然则心藏神名『精神』也。又第八藏识名为『精神』,其性精微,有神解故,熏习在彼,故云『结愤』。结愤时微,故同识而无记,对生时著入空海而难脱,可不慎乎?乃至『自然克识,不得相离』者,谓结愤已者怨不相离,克者克获,识者记识,业在神识,终不败亡,如债有券,终不舍离故。流离王欲败释种时,目连闻,白世尊言:愿佛听我化作铁笼笼大城。佛告目连:汝虽有神力,何能改此定报因缘。佛以此义即说偈言:夫业若黑白,终不有腐败,虽久要当至,还在现前受,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莫能于是处,得免宿命殃,应报之所事,无远近幽深,自然趣其中,随处无不定。」(已上)余如《会疏》,流璃王攻释种如《增含》二十六(六)。

三明爱别离苦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处,《汉》、《吴》)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咎,《汉》)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升,《汉》)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去在何处,《汉》有四字)善恶自然追行所(行,《吴》)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

《汉》三(十八)、《吴》下(十一)大同之。世间人民皆为爱欲所系,为此造恶,无有出期,故举世间愚痴爱执者以示因果理也。

「独生独死」下明自业自得道理,「远到」以下明恩爱别离之相也。

「独生独死」者,总遮世间爱欲之情,义寂云:「『独生独死』者,就一趣一界说;『独去独来』者,就异趣异界说。」(文)生时虽受极苦,更无代者,死时虽列眷属,无分苦者,何况三世来谁伴我者!

「当行」下示独之所由,无代者故,独趣入故。

「当行」者,憬兴云:「『当』者逐也,『行』者业也,自当之,当,受也。」(文)谓逐自作业行,趣向苦乐处,故自作自得,无有代受者也。《笺》曰:「当谓相当,如其行而不差也,此即恶行至苦地,善行趣乐地,因果报应无毫发之异也。」(文)此解「当」字恐凿耳,更可考。

「善恶变化」等者,嘉祥云:「恶因得苦,善因得乐,其报易前也。」(义寂同之)憬兴云:「善变化者即恶趣报,恶变化者即善趣报。」(已上)此善因变为恶报,恶因变为善报,其义难思。《会疏》后解似之。《笺》曰:「善恶举因,殃福举果,善恶相变而不同,犹如水火,故曰『变化』。化亦变也,依恶而入殃恶之地,依善而至福乐之地,其之相异犹楚越,故曰『异处』。」《会疏》前义同之,此义善恶因不同曰「变化」,对「异处」解之。今亦可,「变」犹识变之变,谓善恶业变成苦乐果,故殃福之报异处也。「善恶变化」者谓善恶业果,「异处」者谓生处异也。次「宿豫严待」显之也。

宿,昔也,豫,《应音》十八(十三)曰:「古文预二形今作『豫』同,余据切,《苍颉篇》:预,安之,又先辨也,逆为之具故曰『预』。」(文)严者,《说文》教命急也,《广韵》:威也、毅也、敬也。《增韵》匀庄也,又饰也,又戒也。

嘉祥云:「作善者天堂果报以待之,作恶者刀山剑树以待之。」(兴后义同之)严者严然也。

「当独趣入」者,作业时预当趣处严然待之,故作恶者独入其恶处,作善者由善业独自趣入耳。

「远到他所」等者明别离相,去人间趣而趣地狱等他所,则妻子眷属悉舍去,谁有相见者焉!

「善恶自然追行所生」者,《汉译》云:「善恶自然追逐往生。」义寂云:「作善不期乐果,乐果自然应之;作恶不期苦报,苦报自然应之。」(已上)

「窈窈冥冥」者,《笺》曰:「窈窈,《说文》:深远也。谓身死识去,而不知其所之也,譬如鸟之远飞,鱼之深沉,不见其形,故曰『窈窈』也。冥冥,《说文》:冥,幽也,幽暗也,冥夜也,夜无所见,谓不见其之生处如何,譬如暗夜不辨物之好恶,故曰『冥冥』也。」

「别离长久」者,相别隔生,再会不知何时,故曰「长久」。

「道路不同」等,各各所趣二十五有,其路不同,一处相见实难矣。

「甚难甚难」者,复得相值难之极也,故重言而已。

三结劝(一贪财,二贪色,三结劝)

何不弃众(家,《吴》)事.各曼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哉.

《汉》、《吴》亦同,但《觉经》「各曼」作「各励」,余皆同之。

此文从前「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之文起,广明秽恶极苦之相,以劝厌秽欣净,故於于此有此结劝,所以释迦劝导之切可以见矣。上三句正劝,「精进」等二句举修善益,「如何」下重责不求也。

「何不弃众事」者,上既说世事之过,故云「何不弃」乎。

「各曼强健时」等者,望西云:「义寂云:曼者及也。(憬兴同之)意云:各及健时努力修善。如《梵网》序云:『各闻强健时,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义寂云:经云:老者失三种味,谓出家、诵经、座禅,故不可失时。」(已上)

今谓:「安所须待」者,承前强健时勤修重责。「欲何乐哉」者,承可得极长生重责,谓娑婆妄乐皆是苦也,何不求净土寿乐无有极,而娑婆妄苦何所欲乎!

二口业造恶三:初总举,次别明,后结过。初总举者: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不信,《汉》有「是」字,下同)为道得道.不信人死(后世复生)更生.(不信)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亦以)谓之不然.终(言)无有是.

《汉》、《吴》两本大同之,但「不信」字三下,「谓之不然」等,《汉译》云:「亦以谓之不然,言无有是。」(文)其余并同。

净影等「已下明愚痴过」,望西、《略笺》从之。《会疏》云:「明五趣流转苦云云。」今明口业造恶,不信善恶因果,故口业发谓之不然,亦言无有是谬自他,明知口业造恶也。

「如是世人」者,《笺》曰:「『如是』者指下词,谓其不信而如是也。」《会疏》:「『如是』一句承上之词,指上贪爱人。」(文)今谓:指上不弃世事不求道者也。

「不信作善」等,《会疏》列三不信:一不信现在报应,善谓世五常、出世五戒十善,不信积善之家有余庆,道谓出世圣道;二不信后世福报,「人死更生,惠施得福」是也;三不信善恶理,言「善恶之事都不信之」,故不信善恶六道因果云云。此初二依义寂意。望西引义寂了云:「虽有此释,更可思择云云。」

《略笺》亦为三不信:初善道,此乃过现对也,谓宿世十善戒行,则现生得人天之善果,宿世修定慧之道,则今生得定慧之道而速得开悟;二现未对,「不信人死更生」即是不信后世也,「惠施得福」即今世有惠施者后世必获福乐之报,不信之也;三善恶因果俱不信,故云「善恶之事」等也。

今谓:二释并似未详,今按:《汉》、《吴》两本举四不信,云:「不信作善得善,(不信善因果也)不信为道得道,(不信有得道人)不信死后世复生,(不信有后世)不信施与得其福德。(不信福报)」可准解。

「善恶之事都不信」者,法位云:「总拨并无。」(已上)总结废无善恶因果也。

「谓之不然」等者,不信之故即发言端,自损损他也。

次别明

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先(前,《汉》)后同然.转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本).不识(为)道德.身愚神暗.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

《汉译》初同今本,「死生之趣」下不同,文云:「不见天(大,《吴》)道,殊无有能见人,生死有所趣向,亦莫能知者,适无有见善恶之道,复无有语者,为用作善恶,福德殃咎祸罚各自竞作为之,用殊无有怪也。」(文)《吴本》同之。

初二句明立自见执,「更相瞻视」下明由他教执见。

「但坐此故,且自见之」者,座者由也,净影云:「座不信故,专执自见。」(文)由拨无因果及谤言故,自以邪智执拨无邪见,及由他教立邪见,可谓谤法阐提者是也。

「更相瞻视」等,受他语立见,《笺》云:「『更相瞻视,先后同然』者,视其因果不然之义,而更互相承,先祖后裔相续同然,此乃外道梵志执己邪计而传习,以为家教之比也。」(文)《会疏》云:「『更相瞻视』者,瞻仰他人邪见,视之雷同也。『先后同然』者,效先人迷执,后后传习也。」(文)

「转相承受,父余教令」者,《会疏》云:「自生邪见家,承父祖教令也。」《笺》曰:「累世相次转转承受,父乃余教令于子,子亦受父教而不违也。」净影云:「明子无知,受父邪言。」(文)

「先人祖父素」下别明,承受先祖邪见不改之,世间甚多此类。净影云:「『先人祖』下举父痴顽,成子无知。」(文)憬兴云:「『素』者昔也,『不为善』者无行,『不识道德』者无解。」(影同之)。

「身愚」等者,义寂云:「五情皆顽为『身愚』,六识悉昧为『神暗』,不虑未然为『心塞』,不察已更为『意闭』。」(文)今谓:身不作善事云「身愚」,心无知云「神暗」,邪见塞心不通云「心塞」,妄惑闭意门不开故云「意闭」,「心塞意闭」,朦胧不进善也。

「死生之趣」者所趣之果,「善恶之道」是能趣因也,于此因果理而自不能见之,心塞意闭故。复无他教解其惑者,故云「无有语者」,既无内外因缘,何时得改其邪,实可哀矣!

「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者,望西云:「《广韵》云:吉,利也,凶,祸也。《左传》云:吉凶由人。杜预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故曰吉凶由人也。庄子云:祸福生于得失,人灾由于爱恶。怪者,玄应云:怪,惊也。问:上文既云『素不为』,何作吉福?答:义寂云:『吉凶是因,祸福为报,以相对故双举,未必具作其吉福也。』(已上)私云:见他吉凶祸福竞作,不觉因是积善积恶,不知自身吉凶祸福皆酬前业,故云『无怪』,吉福幸庆未必修善。」(文)《会疏》依之。

笺曰:「夫吉者人之所欲,凶者人之所恶,祸者人之所避,福者人之所求。于斯爱恶之事竞诤作之,终日营营而曾不休,然无一怪此事何由如此者也,盖是不知吉凶祸福皆是依宿因也。」(文)此解稳当也。

三结过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息.

《吴译》云:「至于死生之道,转相续立,或子哭父,或父哭子,或弟哭兄,或兄哭弟,或妇哭夫,或夫哭妇,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得,教语开导,信道者少,皆当死生,无有休止。」(文)

《汉本》云:「至于生死之道转相续,颠倒上下等。」下同《吴译》,盖无「父哭」等文。

此中,初至「不可常保」明无常,「教语」已下示不信过也。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者,一云:《琳音》七十(十右):辞利反,《尔雅》:嗣,继也、续也、相继续也,立,成也。父子继成故云「嗣立」,父去子嗣立,展转相承,是为常道也。(望西、《会疏》)一云:「生死常道」等者,斯即死此生彼,相续不止,盖是生死常理也耳。「嗣立」乃相续之义也,非父子嗣立之谓,学者可知。(《略笺》)各据一义也。

「或父哭子」等者,望西云:「『哭泣』者,郭知玄曰:哭,空谷反,哀亡者之声。《广韵》云:哭,哀声也。无声出涕曰『泣』。」

「颠倒上下」者,憬兴云:「有说:少者早夭,老者后死,故云『颠倒』。不报上下,死之同然,故云『上下』。非也,今即『颠倒』者相错之义,『上』者上升,『下』者下坠,故五道相错,或升善趣,或坠恶趣,故云『上下』。(已上)今看文势,上云『父哭子』,下云『无常本』,明知只约眼前无常,不约后世,有义无失,但不次第亡名为『颠倒』,次第而亡名『上下』也。或前死名『上』,后死名『下』,前后不次故云『颠倒』。」(文)今谓:哭于顺死为「上下」,哭逆死名「颠倒」,无常迅速而不择老少顺逆,致此之患,故云「无常为根本」。

「皆当过去」等者,有为法四相,所移暂不留,哭者逝,所哭者逝,皆归无常,故云「皆当过去」。无常故不可久保护,何作常住想不惊,是以开导因果道理,而教语道之可求,然邪执相受,心愚神暗,无信之者,是以生死流转,无有止时,不信之过不亦大乎!

三意业造恶三:初总举伤叹:

如此之人. 朦冥抵突.不信经法.(语,《吴》)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于爱欲.不达(解,《汉》)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座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初至「座之不得道」,《汉》、《吴》两本全同之,「当更」下异云「当更勤苦极,在于恶处生,终不得止休息,痛之甚可伤。」(文)

初五句明愚迷无知,「痴惑」等下略举意三恶,「当更」下举苦报伤叹也。

「如此之人」者,指上不信人。

「朦冥」者,《玉》云:「朦,莫公反,有眸子无见也。」憬兴云:「蒙又作『朦』,蒙覆不明也。冥,暗昧无知也。」(文)《琳音》七十一(十一)同之。「抵突」者,《广韵》云:「抵,都礼反,角触也。亦作同。突,陀骨反,触也,欺也。」《切韵》云:「抵,兽以角触物,突,冲也。」《说文》:「犬从穴中忽出,从犬在穴中,会意字也。」义寂云:「『抵突』者唐突,谓无所了知,触事违犯,如小儿夜行,狂犬妄走,无所不作也。」(已上)谓暗昧无知而不信经语也。

「心无远虑」者出《论注》,异译云:「各欲快意,心不计虑。」(文)欲得现世荣利以快其意,不远虑后世之苦也。

「痴惑」下明依意三毒而不得道也,先举痴者,痴为本故,依痴迷理,生瞋生贪,故痴心迷暗,惑著爱欲之境,不得勤修达道德也。

「迷没于瞋怒」者,举瞋毒也,愚暗无知,故于违境生瞋怒,而迷著沉没无由忘,犹如没溺深泥不能出之,故云「迷没于瞋怒」也。

「贪狼于财色」者,狼,兽名。《琳音》八(十二)云:「音郎,野兽也,北地沙漠多饶此兽,常居川泽穴处。《说文》:狼似犬,锐头白额,高前广后,耳耸坠,口方,尾常垂下,青黄色或白色,甚有力,驴马人畜皆遭害。河上公《老子章句》:下士贪狼多欲。」(文)义寂云:「狼性多贪,故多贪者谓之『狼』,如狐性疑谓之『狐疑』。」(已上)其财之与色,惟人之所欲而不可顿舍者,凡财色之妨道也莫大乎此焉!虽知者复易惑,何况愚人乎!由贪狼此财色,故不能得道也。

「当更」等者举其苦报,既由三毒不得道,故经历恶趣,受苦无穷,佛深所悲哀痛伤,故云「哀哉甚可伤」。

二别明中有三:一愚痴业,二贪欲业,三瞋恚业。此初也: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至于生死之义,《汉》、《吴》)更相哀愍.(哭泣)恩爱(转相)思慕.忧念结(赞)缚.(结恩爱绕续)心意痛著.迭(对)相顾恋.穷日(昼夜)卒岁.(缚碍,《吴》)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昏朦(闭塞朦瞑)闭塞.愚惑(交错)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汉》、《吴》两译大同之云云。

初至「无有解已」明痴迷深厚,「教语」已下明心为痴所昧,不能求正道也。

「父子、兄弟、夫妇」者,指恩爱之起处。「一死一生」者,存者、亡者更相哭泣也。六亲恩爱难离,思之慕之,别离忧念结胸,心痛意著,迭相顾恋也。

迭者,杜注《左传》:迭,更也。璞注《尔雅》谓更易也。(《琳音》十(六十六))

「顾恋」者,《苑音》二(八右)曰:「《广雅》:顾,眷也。」《琳音》五(十三)曰:「光卢反,《郑笺毛诗》云:回首曰『顾』,又曰:顾,视也、念也。《说文》:还视也。下力眷反,《考声》云:恋,思也。《史记》云:恋,慕念也。」

「卒岁」者,《应音》十(十一)曰:「卒,子律反。《尔雅》:卒,终也。李寻曰:卒事之已也。《切韵》云:尽也、既也。」谓终日年爱情结缚,不能解晓已也。

「教语道德」等者,以道德教谕,心愚不明,终不能开悟也。

「思想恩好」等者,恩爱情欲难离,心闭塞朦昏,为愚迷所覆,不能熟思决断世事行道德也。

「便旋至竟」等者,《琳音》三十二(十六):「《博雅》云:便旋,徘徊也。」(文)《左传》云:少集马还。《杜注》云:便施不能进也。谓徘徊爱欲之中而不进修道,终至大期,是以至年寿终不能得道也,如斯之徒莫之如何而已,实可哀矣!

二贪欲业

总猥愦扰.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寡.世间忩忩.无可憀赖.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忩务.

《汉译》云:「总猥愦扰,皆贪爱欲,如是之法,不解道者多,得道者少,世间忩忩,无可聊赖,尊卑上下,豪贵贫富,男女大小,各自忩务勤苦。」(文)《吴译》同之。

「总猥」者,《琳音》十六(七左)曰:「宗董反,《考声》云:都也、摄也。经作「摠」,俗字也。下乌贿反,浊也,《说文》曰:犬吠声。」憬兴云:「猥,恶也。」义寂云:「言『总猥』者,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猥』,谓愦扰俗事,非道人所为而从杂之谓『总猥』也。」(文)

「愦扰」者,《琳音》三十(初):「上回罪反,《方言》:愦,心烦也。《说文》:乱也。下饶少反,《广雅》云:扰扰亦乱也。《考声》:搅也,因此烦彼也。《说文》:烦也。」(文)祥云:「『总猥愦扰』者,正道心相烦多。」(文)谓凡世人之所为总是鄙猥之事,而愦闹扰乱,贪心散乱,唯贪求爱欲,是以惑道者多,得道者少。今时唯有惑道者,其悟之者千万人中曾无一人,嗟乎哀哉!

「世间忩忩」等者,忩忩,《说文》作悤或忩,《晋卫恒传》:匆匆不暇草。一本作「远远」,忩忩,急遽不暇也。

「憀赖」者,憀与聊同,《宋》、《丽》作「聊」,《汉》、《吴》两译亦作聊。聊,赖也,赖,依怙也。《方言》:此其计画无所聊赖。

「尊卑」等者彰上「世间忩忩」。尊卑、上下、豪富、男女悉忩忩营务世间不急之事,勤苦身心,曾无心于道,故云:「人间忩忩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三瞋恚业

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

《汉》、《吴》本亦同之,但「窈冥」下有「莫不惆怅」一句,又「人心」作「仁心道德」。

瞋恚是杀生本,其剧如毒,故云「杀毒」。

「恶气窈冥」等,内怀杀毒,故其恶气幽深,无不惆怅,由妄作杀逆之事,万物生育是天地心也,今捐生故违天地心,且夫好生畏死是人心,今作杀者人心何喜乎!故云「不从人心」。上逆天地,下违人心,其罪无大焉!

嘉祥云:「恶逆天地者,上不顺天心,下违阎罗王之意。」(文)

三结苦报

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尽.便顿夺之.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汉》、《吴》两本亦同之,但脱「待其罪极」一句耳。

「自然非恶」等者,净影曰:「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恶缘随而与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极,顿夺令尽,将入恶道,受苦无极。」(文)

「恣听」者,兴曰:「即作恶自在无惧之义,『待』亦作『至』。」(文)

「其寿」等者,作恶已极,则天寿未终,顿所夺其寿。祥曰:「灭寿夺筭,恶鬼打之。『下入恶道』明受苦无穷。」(文)

上来明造恶相竟。上明三辈总约诸佛刹土,故虽其下辈,不说造罪之相。自下经文别就此土说造恶相,至此始知此经三辈与《观经》九品通,是善恶凡夫也。

于中先明三业造恶者,是其下辈之相也,次文云「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者,随其上中根劝之,下文云「随器开导」者即其义也。《要解》云:「『然世人薄俗』下专说厌离秽土义,世尊教喻此下文多似小乘教,此教谕劣机凡夫者也,其所赞弘愿圆极教者,教导言以小乘可也,以人天教可,不可与他圣道诸教一例也。由此教谕得圆果,决知此文非小教,待弥勒如凡夫,是净教极处,圣同凡入故。」(文)

第二对弥勒辨出要有四:一牒佛教语,二弥勒述领解,三如来重诲,四弥勒信受。初中亦二:初总明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曼佛在世.当勤精进.

《吴译》如《会疏》引,《汉译》亦同,盖初大同今经,「曼佛在世」已下文大广之。文曰:「遇佛世时,其有信爱(受,《吴》)佛经诸,(语,《吴》)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小弟也;其有甫欲学佛经戒者,皆是我弟子也;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绝去财色,欲来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孙,我世甚难得值。」(文)

自下对弥勒辨出要,正承上「力为善(三辈诸善)念道之自然(他力念佛)」以为出离要路也。

(净影曰:「自下第二劝力修舍,于中有四:一正劝修舍,二弥勒领解,三重修舍,四弥勒领解。初中有二:一劝人修行,二『傥有疑』下劝人请问。劝修有三:一举前过劝人修断,『佛告弥勒世间之事』等举前过也,世间事者,牒举向前三毒之事,「用」是以也,「坐」是由也,世人以是三毒事故由不得道。『当熟』下劝人舍过,『远离众恶』,离向亦三毒众恶,『择善行之』劝修对治。二『爱欲』下举世五欲无常之过,劝人修舍。三『曼佛在』下举佛现在,劝人勤修。)

「当远离众恶」者,即上所说世间造恶不得道,故使舍也。当勤作其善者,即是三辈诸善,上中下辈随其分当勤修,此乃得道之要路,故对弥勒教语也。

「爱欲荣华」等者,世间欲乐则宜舍,须臾灭不可常保故,妻子眷属等皆当别离故,妄乐非可乐故,舍世事,当修善,欣求净土无为乐也。

「曼佛在世」等者,「曼」犹及也,《觉经》作「遇」,佛在世时难值,若遇佛作世时者,当舍世事,精进勤修诸善也。

然《会疏》:此下别教诫时大众。「亏负经戒,在人后也」者,对在世胜机为此说,引《弥勒问经》证,次证《汉》、《吴》两本云:「非劝末世造恶机之说,时别、处别、对机别,勿混同他力易往大益。」(文)此释不然,此经三辈广摄一切,其上辈者,弥勒乃至凡僧皆此中摄,其中下辈者,国君主上至贫穷困乏悉此中摄。今对三辈诸机劝随宜当勤修诸善,何局在世胜机乎!其教语弥勒者为其会首故,又使上辈同下辈故,佛意贯未来也。又「亏负经戒」等者且就上来劝,此亦随机开导耳,非谓不入上辈则不能生,故上明三辈皆往生,况复若闻深法者乎!

二别示二:初示生因,次许疑问。此初也:

其有至心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汉译》云:「有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为众所尊敬,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文)《吴本》亦同。

「亏负」者,《琳音》十一(三右):「《郑注毛诗》云:亏犹毁坏。《王逸注楚辞》云:亏,缺也。《广雅》:缺,少也。」负者,同八(七右):「顾野王云:背恩忘德曰『负』也。」

望西云:「『其有』下举利益而诫造恶,谓往生殊胜,勿阙违经戒,出离在人后。」

憬兴云:「负,违也。(义寂同之)谓阙经义违戒行也。」(文)

净影云:「『智慧明达』得智胜也,『功德殊胜』得福胜也。『勿得』已下举损诫约。」(文)

《笺》曰:「『其有至心』乃至『殊胜』者,若人闻净土深法而至心信乐欲生其国,无一不往生,既得往生者,皆是得不退转,证无生忍,其智其德无量无边,更不可测也,其义如经中说。『勿得随心』等者,往生大利既是如是,而世人随己所欲,恣作恶业,负经亏戒,未脱生死,莲花化生,勿后于人也,圣敕如此,不可不修也。」(文)此至心愿生为三信,智慧功德为生后益,是亦一义也。

《会疏》:初二句标愿生,「智慧功德」示其因,即六度行因也。「勿得」等者别劝持戒,戒即万行洪基故,诸经所说尸罗名经戒云云。此别对在世胜机教诫,故为此说,其非如前所辨也。

今据今家意者,「其有至心愿生安乐」者,前云「语汝世间之事」,五浊秽恶为世间之事,今对此土秽恶标安乐之名劝愿生也。「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者,今家《广》、《略》二书中引此文及「广大胜解者」、「大威德者」、「人中分陀利华文」为信益,彰「真佛弟子」,由此言之,明信佛智者名「智慧明达」,此乃由触光柔软愿所得,亦名「广大胜解者」。「功德殊胜」者,一念为得大利无上功德,故功德殊胜,此乃由闻名总持愿所得,亦名「大威德者」,此乃大信大行之益,得此益故超过人天,故名「希有最胜」也。三辈俱以此智慧功德为生因,何论六度因乎!「勿得」等者寄上辈明之。「经戒」者,此经中所说佛教语言为经戒,谓佛教舍恶修善曰「经戒」,不同他经所说三聚净戒、五戒、十戒等也。勿得随心所欲造恶违佛教戒者,彰随顺佛教佛语名「真佛弟子」,《汉》、《吴》两本有「信受佛教语,深奉行道德者名我弟子」者,是之谓乎!今家引彰「真佛弟子」者,可谓付合经文焉。

师说曰:「『勿得在人后』者即彰上辈义,其上辈者出家者总摄此中,其在家者中下辈所摄。若在家者,不能无在于人后,今显上辈故云尔,于上辈中举弥勒及余人也。」(已上师说)

今按:下劣人为在人之后,今意谓劝为功德殊胜希有最胜人,故云勿得为世间下劣人,在人之后也。

次许疑问

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汉本》曰:「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复前问佛,佛当为若解之。」《吴本》同之。

憬兴云:「傥,若也,设也。」(文)虽上辈,有疑则华不开,故诫之。

二弥勒述领解二:初总领佛教语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语.贯心思之.世人实尔.如佛所言.

《汉译》云:「阿逸菩萨长跪叉手言:佛威神尊重,所说经快善,我曹听佛经语,皆心贯思之,世人实尔,如佛所语无有异。」(文)《吴本》亦同。

「威神尊重」,尊敬重爱佛威德神力。

「所说快善」者,领所说教语。

净影云:「『贯心思之,世人实尔』成前说『快』,『贯』谓通,通心思之,世人随三毒之事坐不得道名『实』也。」(憬兴同之)

义寂云:「贯心,入心也。」(文)此乃领前「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之文,熟思为实尔。

二别领佛慈化有二:初领慈化生喜,次叹佛教甚深。此初也:

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诸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吴本》云:「今佛慈哀我曹,开示大道,教语生路,耳目聪明,长得度脱,今若得更生,我曹听佛经语,莫不慈心欢喜踊跃开解者,及诸天帝王人民蜎飞蠕动之类,皆悉蒙恩,无不解脱忧苦者。」(文)《汉本》同之。

「今佛慈愍」者,即如来以无盖大悲矜哀三界兴出于世也。「显示大道」者,对光阐道教而显示本愿一实之大道也,近则领向其有至心愿生安乐等也。

「耳目开明,长得度脱」者,《汉》、《吴》两译云「教语生路,今若更生」,由此言之,由三毒造恶,出离之气既绝,犹如在死地,今教语本愿大道,即是开示生路也。由佛开示,故耳根开通,慧目明了,而长度脱生死流转,犹如更生活,岂不欢喜乎!《涅槃经》云:「尔时阿阇王语耆婆言: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文)可准知矣。

「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者,耳目开明之相,与下「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佛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文相应。《汉》、《吴》两本加「慈心踊跃开解」之句,可见。

「诸天人民」等者,异译有「及」言,谓不但弥勒由佛慈化心得开明度脱,此佛慈恩普蒙及一切人天蠕动之类,故云「皆蒙慈恩」也。

「解脱忧苦」者,一切众生脱苦神方者但此大道而已。

二叹佛教诫

佛语教诫.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事.莫不究畅.

《汉译》云:「佛诸教诫甚深无极无底,佛智慧所见,知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无上(无下,(《吴》有二字))无边幅。」(文)《吴本》亦同。

此叹上「显示大道」之教语,初二句约慈悲总叹,「智慧」下约智叹说甚善。

《笺》曰:「教诫者,《颂疏》云: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诫是诫勖,令人断惑。断惑修善故名『教诫』。」(文)佛教诫其义甚深,以光阐道教外开示本愿大道故,其教甚善,以广利益横十方竖三世,故云「甚善」也。

「智慧明见」等者,如来无碍智能知见十方三世之事,历历了然,皆能究畅,是故所说教语真实无虚说。弥勒如是领佛教语也。

二感荷佛恩有二:一总明亦二:初举佛因彰所由,次举佛果显恩德广大。初所由者:

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

《汉本》云:「我曹皆慈心于佛所,今(令,《吴》)我曹得度脱者,皆是佛前世求道时,慊(勤,《吴》)苦学问精进所致。」(文)

此明感荷向长得度脱之慈恩也。

「谦苦所致」者,义寂云:「谦谓谦让,苦谓勤苦。佛昔求道之时,诸利乐事谦于众生,诸苦难事于自勤苦,我等蒙得解脱,由此谦让勤苦所致。」(望西、《会疏》依之)

《笺》曰:「佛本为菩萨时,为利生,虽居上位,谦下其身,示同凡夫,勤修策励,得到菩提,是以今之得度乃依其谦苦之功所致也。」(文)此解恐泥「谦」字。

今按:《汉译》作「慊苦」,《吴本》作「勤苦」,由此思之,「谦苦」犹言「勤苦」,净影、嘉祥亦此意也。「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