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五

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五

第二明释迦劝导,大分为二:一叹彼土圣众显国德,二明此土秽恶劝往生。初中亦三:一总明其众奇妙,二别明自在化,三结叹。初总明中有三:初究竟补处,二自在化众,三别明二大士。初补处者:(《会》一明其住,《渧》一究竟补处)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唐译》云:「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唯除大愿能师子吼擐大甲胄摩诃萨众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文)

《汉译》二(二十左)偈后明闻佛说法随意得四果及阿惟越致,次明彼土众智慧勇猛如狮子王,次明彼土圣众无增无减如大海水,次明国土之为诸佛国中之王,而后(二十五右)说诸菩萨、阿罗汉顶中光明不同,无此一生补处之文。《吴译》上(三十六右)亦大同之。

《宋译》下(四左)明道树文次云:「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及未来生一切菩萨摩诃萨,一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师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随意而作佛事。」(文)《唐》、《宋》两译同今经初说二十二愿成就。

净影云:「自下第三,重摄下人同生彼国,于中有三: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妙之事令人愿求,二从『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秽恶充满使人厌舍,三从『广礼无量寿』下就弥陀国辨得彰失令人修舍。初中有二: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乐之事,二『佛告弥勒,诸天人』下劝人往生。前中有八:一彰彼国寿命长远,二彰彼众光明殊妙,三彰彼众身相具足,四彰彼众智德殊胜,五彰彼生永离恶趣,六彰彼土兴供养多,七彰彼生闻法不绝,八彰彼菩萨行圆备。就初段中,彰彼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明寿命长远无有中夭,除愿为物余国受身。」(文)憬兴亦同之。望西、《略笺》并依之分,但细科八段,第一科(彰彼国寿命长远)改作「究竟补处」,望西有评太好矣,梵响多依望西,细节有异耳。

《会疏》:摄圣中上他方,自下次摄自国二:初广叹诸德,次别叹供佛闻法德。(佛告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初广叹诸德二:初总叹内外德六云云。属摄圣科者大异净影。

《要解》云:「『佛告阿难』已下说『东方偈』余意,上已说菩萨往觐,今亦广说其菩萨所证得。(本作佛恐写误)第二十二愿云:『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故次上偈略焉,以下广说也。此下至『不能究尽』者说四十八愿中菩萨、声闻、人天等圣众果报成就。」(文)此「东方偈」余意,广说往觐菩萨所得,故证二十二愿,为他方佛国菩萨来生所得者未详,若尔,二十二愿唯蒙圣者,不通凡夫耶?大违宗义焉,是以《渧记》者改为「凡圣所得」者得其旨矣。

《渧记》科云:「正显本愿摄益有二:初显十方所摄机(凡夫所摄,圣人所摄),广亘凡圣故,从下卷初至『三辈文』是明凡夫,次长行偈颂乃明圣人。上已明毕,故自下次示彼土所得益,亦通凡圣逆谤,勿封泥菩萨言矣。(斥《要解》)彼土所得中有二:初并说真化,略叹内证外用德;二唯就真土广叹供佛闻法德。初并说中有六云云。」此二科全同《会疏》大科,但并说真化及唯真是《记》者所见耳。其初总叹内外德中六段细科,虽科目异,全用《会疏》。

上来诸家分节各有是非,可简之。

今依师说言之,重显安养国德有二:初引诸佛称赞证自说,(东方偈)自下二明释迦劝导,亦有二:一叹彼土圣众显国德,二明此土秽恶劝往生。其所以叹圣众显国德义者,为令舍秽国,愿生彼安养净国,此乃释迦劝导也。所以叹彼土圣众,则为安养真利,此乃释迦出兴正意,但为惠此真利,是以说二十二愿成就显其真利也。诸家所解未得此经意,故于说二十二愿成暗谈而已。

今按:先叹彼土圣众以二十二愿成就者,前释迦教初先标安养真利,乃云:「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此之正定聚,若约此土,发信决定往生不退之名;若约彼土,则从果向因之德,玄忠、西河等多就彼土明者,良由此也。吾祖书之中引(引《论注》文)属之「还相回向」(《真佛土卷》),亦不显指其名,(不言彼土正定名)专就现益明者,一为异化土证位故,一为简他宗人师故也。

今按:此经文次序,初标安养真利,至此而释彼佛国中正定聚以二十二愿成就,此乃为显彼土正定聚即是还相回向也,是故承「皆悉住于正定之聚」之文来明二十二愿成就,于是乎佛祖文义大为符顺,良可钻仰哉!然彼土正定聚之中有一生补处,有自在化菩萨,种种示现莫不皆摄之还相回向之中,此是安养自然德化,诸佛之所以叹也,为显此义,故重彰国德。文初先明二十二愿成,以显超出常伦正定聚。《汉译》偈后直明圣众德,无二十二愿成文,然多是自在化德耳。

「彼国菩萨」者,简余佛国也。「皆当究竟一生补处」者,「皆」字显佛愿意非修习功德而后得至补处。何故佛愿约补处位阶誓者?此是因位究竟,自佛而降一等故,就此彰大悲利他始也。虽佛愿如是,其菩萨有自本愿,欲在于下位修习者,是所不制,故曰「除其本愿」。假使其在于下位,亦一一位能超出常伦,故不同于诸佛刹中,此亦佛愿力之所令然也。委如别处,此中所明一生补处为要,其所除菩萨在次下明之,故今科云「明究竟补处」也。

「以弘誓功德」等者,愿文法譬并举,今专约法,诸经所云「大誓庄严」是也。此所除菩萨中具含悲智二种,如下引《大论》,故其度脱众生亦兼净秽,故云「普欲」,思之。

次明自在化(《会》二明其光明,《记》二光明殊妙)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此中「阿难」者为别前文,改端命之。

彼佛国中诸声闻、菩萨不同者,明自在化相故,自在化者,愿文云「本愿自在所化」,其菩萨有种种本愿,或声闻身,或菩萨身等,种种示现自在,故名「自在化」,即是游戏神通菩萨也。

《大论》三十八云:「游戏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众生,雨七宝,所至世界一乘清净无量寿无量阿僧祗劫。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故但至清净无量寿世界中?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多集诸佛功德。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文)

据此《论》判,次经文云「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等者,智门游戏之菩萨,周诸佛刹土,普修供养,还到本国,闻法悟入,天亲所云「未证净心与净心上地菩萨毕竟即得平等法身」者是也;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乃至于其国无染著心,于诸众生得大慈悲等」者,悲门普入之菩萨,普游秽界,弘赞悲愿一乘,天亲所云「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示佛法如佛」者是也。凡《论》偈四种正修行中,初三为智门游戏,后一为悲门普入,自下经文尤符同矣,思而可解。

又复自下文与序分阿难叹德能照应,其义如上粗辨,此之悲智二门菩萨并是自在化菩萨也。前究竟补处与此自在化俱是从果向因而诸佛国土所无,故总科云「其众奇妙」也。

《唐译》云:「诸声闻众皆有身光,能照一寻,菩萨光照极百千寻,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文)

《汉》、《吴》两本云:「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阿罗汉,其顶中光明皆悉自有,光明所照大小乃至其诸菩萨顶中光明各照千亿万里,诸阿罗汉顶中光明各照七丈。」(文)

《宋译》云:「彼佛刹中一切菩萨及诸声闻,身相端严,圆光炽盛,周回照曜百千由旬。」(文)

《大论》四十二云:「如阿弥陀佛世界中,诸菩萨身出常光,照十万由旬。」(文)

望西引上经论不同云:「观音、势至亦诸说不同,或说圆光,或说身光,或明光体,或明外照,或约光光,或约现起,或随机缘远近不定,诸经中各说其一,实无相违。」

言「一寻」者,义寂云:「随彼身量,面各一寻。」(已上)

「百由旬」者,净影云:「其一由旬有四十里,照百由旬合四千里。」(《赞弥陀偈》同之)

一寻者,或八尺为寻,(《淮南》(《应音》引)、《纂要》(《苑音》引)、《尔雅》、《字汇》)或六尺为寻。(《广韵》)

《论注》上曰:「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应音》十八(十八)同之

《思义》云:「一寻及百由旬共约初生。」(文)

《会疏》云:「是则暂品节其数量,令知优劣也,实咸同一类,无有好丑故。」(文)

《要解》云:「声闻、菩萨等身光有异顺他方故,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文)此二解归一义亦无妨。

《渧记》云:「今此光明殊妙段说化土圣众外用德而已,若约真土,既说形无异状,宁有光明优劣耶!」(文)《义记》亦同之,详曰:还相回向愿为通化土耶?化土圣众德用者难思。今谓:咸同一类处示现如是不同者,是自在化之相而已。

梵响云:「且示差异耳,实依时处以可种种。」(文)摄化无究,岂一准耶!

后别明大士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唐译》云:「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言:世尊!彼二菩萨名为何等?佛告阿难:汝今谛听,彼二菩萨一名观自在,二名大势至。阿难!此二菩萨从娑婆世界舍寿量已往生彼国。」(文)

《汉本》(二之廿五)云:「其诸菩萨中有最尊两菩萨,常在无量清净佛左右坐边座侍政论,无量清净佛常与是两菩萨共对坐,议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乃至其一菩萨名廅楼亘,其一菩萨名摩诃那,光明智慧最第一,其两菩萨顶中光明各焰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常大明。乃至佛言:其世间人民善男女人,若有一急恐怖遭县官事者,但自归命是廅楼亘菩萨,(《吴本》言二菩萨)无所不得解脱者也。」(文)《吴本》同之。

《宋译》云:「有二菩萨身光远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言:此二菩萨有大身光,其名云何?佛告阿难:二菩萨者,一名观自在,二名大精进,现居此界,作大利乐,命终之后当生彼国。」(文)

今解云:上诸圣中既有一生补处及自在化,今此二大士宁无二德乎!《小经》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此二大士亦应有补处德,今叹补处德言「最尊第一」也。《汉》、《吴》两本说二大士补佛处成佛,又说是二菩萨常在本佛左右坐侍,正论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化事,此之二大士辅佐佛化之事,犹如宰臣居王左右而辅佐王政事,此乃究竟补处德也。

「照三千大千世界」者,《汉》、《吴》本说「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观经》云:「观音圆光百千由旬,势至圆光百二十五由旬。」《大论》四十二云:「观音、势至身出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沙世界。」(望西所引)

望西云:「三千界者令知分齐。问:一切补处同位等行,二菩萨光何独最尊?答:随时不定,例如《观经》二士光明胜劣不同,故义寂云:『随所化机身量不定,光明大小不可一例。』(已上)《大论》四十二云:『如遍吉菩萨、观世音、大势明纲无量光菩萨等,能有是力,身出无量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沙世界。』(已上)如此文不止二士胜,勿偏执矣。」(文)今谓:于平等中示现差别耳。

「阿难白佛(止)二名大势至」者,次问答其名,诸译皆有之,由此言之,《观经》在于此经之后,以之可知,若在前,则阿难何不知其名耶!

观众生称名音救故,(《法华》)见者得菩提称名者脱苦故,(《思益》)观一切生大悲心故,(《悲华》)常观察世间慈悲利益故,(《功德庄严王经》)名「观音」。慧光普照,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大势力故,(《观经》)投足动三千及魔宫殿故,(《思益》)由愿取大千世界故,(《悲华》)名「大势至」。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说二大士名耳。梵名释名如《音义》、《会疏》等。

「是二菩萨于此国土」等者,后明二士自在化。

憬兴云:「既言『于此土修菩萨行』,即知无诤王在于此方,宝海亦然。」(文)

《会疏》云:「『是二』下明其本缘,准《悲华》,无诤念王有千王子,各于此方发愿修行,二菩萨则第一(名曰不眴)、第二(名曰摩尼)王子也。」(望西等皆同之)

今谓:此非明其本缘,正明二大士自在化也。于此国修菩萨行者非指《悲华》本缘,此彰悲门普入,或现声闻身,或现人天身,或现菩萨身等,自在现种种身,普化一切,是云「修菩萨行」,其《悲华》本缘仅示其一分,何止此已哉!《汉》、《吴》两译说归命是二菩萨解脱急恐县官事,此但说二菩萨名号利益,无「命终转化」等文,明知「命终转化,生彼佛国」亦是示自在化之相而已。

《要解》云:「此经说往相大利,故明二大士德以往相益,《观经》皆约还相。」(文)可准解。

二别明自在化有四:一明智门游戏相,二明悲门普入相,三重明智门游戏德,四重明悲门普入德。此其初,智门游戏相: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唐译》云:「阿难!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皆具三十二相,肤体柔软,诸根聪利,智慧善巧,于差别法无不了知,禅定神通善能游戏,皆非薄德钝根之流,彼菩萨中有得初忍或二忍者无量无边,或有证得无生法忍。」(文)

《觉经》三(十二右)下辈当得阿惟越致下云:「阿惟越致菩萨者,皆当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种好,皆当作佛,随心所愿等。」《吴译》下(六右)同之。又《觉经》二(廿一)云:「皆悉智慧勇猛如师子王」等,《吴译》上(三十三)同之。又《觉经》二(廿四)明神通无碍云:「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众,皆洞观彻听,悉复见知八方无上去来现在之事等。」《吴译》上(三十六)同之,然无「得忍文」。

《宋译》下(五右)云:「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禅定智慧通达无碍,神通威德无不圆满,深入法门得无生忍。」(文)

上来总明其众奇妙竟,已下二别明自在德中有四:初明智门游戏相,于中初明外相具足。

「其有众生」者,此界他方凡圣善恶总摄言「其有众生」。望西云「『其有众生』者上来约圣自下说凡」者非也,有说通真化者亦未可。《要解》云:「『其有众生』者广通五乘。『具足三十二相』者,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一愿)成就文也。」(文)

「智慧成满」等者,次明内德,虽外相殊妙,不具内德则不足为胜,次上以内德,此乃明其游智门。

净影云:「『智慧成满,深入诸法』证会法性,『究畅要妙』穷达教诠。(所诠)」(文)此约真俗二智。

兴云:「『入诸法』者,悟所诠故,『畅要妙』者,闲能诠故。」(文)此约能所诠,未可也。

《笺》云:「深解诸法实性,又能穷能诠之要,畅所诠之妙也。」(文)此合释影、兴二释。

梵响:「『深入诸法』即俗真智证入诸法即空不空也,『究畅要妙』即真俗智究畅即空不空诸法当相云云。」此润色净影耳。

《会疏》意为二句一意,谓智慧深解究畅诸法要妙(诸法实相妙理)也。

各有旨。今谓:深达一切诸佛法,究竟其宗要,通畅其妙理也。

「神通无碍,诸根明利」者明其游戏自在义,故《唐译》云:「禅定神通,善能游戏。」(文)六根明利故六神通无碍也,此乃六通愿成故也。《会疏》「或可释四十一愿成」者(具足诸根)未可也,梵响以诸根明利为第四十一愿成者非也,前解四十一愿以为化土生后益,何至此为安养益耶?前后相违也。

「其钝根者」等者,后示地前、地上差别也。

净影云:「其钝根者成就二忍,谓音响忍及柔顺忍。其利根者乃至成佛得阿僧祗无生法忍。」(文)

憬兴云:「有说二忍者即生法二忍,又五忍中之初二种,无生忍者即第四忍。此恐不然,无生法忍即生法忍,故超于顺忍,忽说无生无别所以故。今即中下之人唯得音响、柔顺二忍,上品之属于不可数法得无生忍,故云『不可计』。既有利钝,必是凡地故,而非根性利钝也。」(文)

望西引憬兴已云:「此师意者,二忍即是十住、十行故,位位相望,上位云『利』,下位名『钝』,不关根性。宗家不然,如《舟赞》云:『地前地上元无二,随根利钝超增位。』」(文)

《略笺》云:「此中二忍者不可决知,如愿中三忍,若约第三地所得(发光地修忍度)而解之,所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也,无生忍乃谓谛察法忍也。乃至然此三忍乃见道场树之益也,不可一例,更思。」(文)忍度之「忍」是堪忍义,今得无生法忍之「忍」是忍可决定之义,何以谛察法忍为无生法忍乎?准之,「成就二忍」亦是忍可之「忍」,非耐怨害、安受苦忍也明矣。

《会疏》为四十八愿成就,为化土益,故引《观经》「上品文」,三辈九品往生为利钝异也。

《渧记》曰:「此文古来多为第四十八愿成就文,于予不取,何者?其得三忍愿乃愿弘愿行者闻名一念即时横得三忍之益,故言『闻名即得』等,『即』言不徒施。今此文明论根利钝,为彼土益,非化土而何哉?古来不辨菽麦,唯以三忍语相似混为一,恨矣!既说根利钝,为化土所得忍,则可谓见道场树愿成也,上道场树愿成文云:『见此树者,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文)虽然,未说同时得、次第得,是以今至此文说曰其见树得忍人根有利钝,故利根人乃超二忍,直得初地无生忍,其钝根人加增其位,或得音响忍,或得柔顺忍。元来信外凡夫往生化土见道树则随根利钝得此超增益,故《舟赞》云云。然得如此益之机《观》《小》显说行者也,故十四佛国往生中之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是其能生人也,诸小行菩萨乃自力称名人,是真门机,故利根也;修习少功德者是自力诸善人,故钝根也。有此利钝,故见树得忍有差别,而然则今此段可谓『见树得忍文』余意也。」(已上)

详曰:《记》者贬古来解言「不辨菽麦」等,荒言之甚哉!古来言第四十八愿成者,彼愿文为次第化相益故也。彼愿为唯弘愿益者但是《记》者局见,而他人之所未许也,以自局见贬他人者可谓妄倒而已。况此文不说见道场树,但是智慧成满,深知诸法,于诸法忍得无生智为得忍,故《唐》、《宋》两译但说无生忍,不说钝利,何言偏见树得忍益耶!思之。

师说曰:「『其钝根者』等者,地前未入无生,故云『钝根』;地上利锐,能达无生,故曰『利根』。《舟赞》云:『地前地上元无二,随根利钝超增位。』(文)『不可计』者彰能证人多。《如来会》云:『得初忍及第二忍者无量无边,或有证得无生忍。』(文)此明地前多地上少,今译反之,故云『得不可计』等。若尔,『得』字应在于『无生忍』上,而在『不可计』上者,译场作语之疏而已。何故示现地前、地上不同哉?解云:此乃显游戏神通自在化示现其差别,如《论》以已证净心、未证净心分上下别,此等菩萨至次下文即见彼佛,闻法悟入一实之道,因顺他方以明增道损生者,菩萨游戏神通耳。然经文多含,应有从三辈而入来者,不可一概,是以古来于此论方便益,虽然,经文正意在显自在化也。」(已上师说)

今从此义,然解「不可计」为能证人多者,似未详。何者?《宋译》经云:「深入法门,得无生忍。」谓智慧深入不可计诸法,于一一法证得无生理,故云「不可计无生忍」。《赞偈》曰「二忍乃至不可计」,可以为证,不可异解也。《义记》云「因顺余方」,亦同于今义。

二明悲门普入相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唐译》云:「阿难!彼国菩萨乃至菩提,不堕恶趣,生生之处能了宿命,唯除五浊刹中出现于世。」(文)《汉译》三(十二)云云。

此明悲门菩萨游戏于诸佛世界度诸众生,六神通常自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也。「除生他方」下亦明普入五浊刹自在化益也。

《会疏》云:「『神通』以下明所除,言『神通自在,常识宿命』者,生浊世之所以也,今此『除』字应在『神通』之上欤。」(文)此释不然,今按:应现他方无浊世界之时,宿命五通常自在而不更恶趣也。恶趣者,谓人天三途五恶趣也,今日释迦出现人趣,犹是更杂恶趣也。(更,《广韵》:再也。)若应现他方五浊世界之时如我释尊,故云「除生」等,「除」字就「不更恶趣」四字而明之。峦师《大经赞》云:「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杂恶趣,除生他方五浊世,示现同如大牟尼。」盖此意也。「除」字应在「神通」之上者非也。

「如我国也」者,《赞》云「示现同如大牟尼」,由此言之,谓应现五浊刹,同彼浊恶众生,现生老病死之相,如释迦牟尼佛应现此娑婆国也。净影释与此异也。

三重叹智门游戏德有五:一广供多佛,二闻法欢喜,三还到本国,四本佛说法,五自受法乐。初供佛中三:一遍供诸佛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

《唐译》云:「阿难!彼国菩萨皆于晨朝供养他方无量百千诸佛。」(文)《会疏》引《吴译》经上(廿六),《汉译》二(七)同之。此则第二十三愿成就也。

「承佛威神」者,《吴译》云:「皆俱前为佛作礼,白佛辞行,佛即然可之,即便行。」(文)

「一食之顷往诣十方」者,《论》曰:「一念一时,不动而至,不动遍至。」今言「一食之顷」者,显于晨朝时往十方,食前还本国云「一食之顷」。《小经》云:「清旦供华,以食时还到本国。」(文)

二供具如意

随心所念.华香.伎乐.缯盖.幢旛.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菩萨声闻大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唐译》云:「随所希求,种种花鬘,涂香末香,幢幡缯盖,及诸音乐,以佛神力,皆现手中,供养诸佛,如是供具广大甚多,无数无边不可思议,若复乐求种种名花,花有无量百千光色,皆现手中,奉散诸佛。阿难!其所散花即于空中变成花盖,盖之小者满十由旬,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花终不堕落。阿难!或有花盖满二十由旬,如是三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等四洲,或遍小千、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文)《吴译》文如《会疏》引,《汉译》同之。

从初至「非世所有」明供具如意相,「辄以」下示散华神变也,即依供具如意愿力。(廿四愿)

「随心所念」者,欲华则华现,欲香则香现等也。

「自然化生」者,由愿力故,不假自功,忽化现也。

「应念即至」者,应欲供之念而即现也。

「珍妙殊特」等者,叹供具最胜,《异译》云:「非世间之物,亦非天上之物也。」(文)《赞》曰:「珍奇绝世无能名」。(文)

神变中,「奉散」者,《琳音》一(十七)曰:「逢捧反。《广雅》:奉,献也。」

「在空中化成华盖」者,准《异译》,无量供具中就散华现神变,余一切供具亦如是。《赞》云:「散华供养殊异宝化成华盖。」(文)

「光色」等者,明花盖光香。昱烁,《应音》九(十五)曰:「煜爚,由鞠切,下才灼切,《说文》:煜,光耀也,爚,火光也。经文作『煜烁』,非字体。」又八(二左)曰:「煜爚,光明盛貌也。」(文)

「其花周圆四百里」等,明空中华盖分量。《唐译》云:「盖之小者满十由旬,或二十由旬,如是三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遍小千、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故言「如是转倍」等,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去,新花散则旧花化没去。《吴译》云:「小萎堕地,即自然乱风吹,悉自然去。」

三稚赞佛德

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唐译》云:「此诸菩萨生希有心,得大喜爱。」(文)

《汉本》二(十一左)云:「诸菩萨皆大欢喜,俱于虚空中大共作众音,自然伎乐乐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当是之时快乐不可言。」(文)《吴本》同之。

「其诸菩萨」者,供佛之大士也。「佥然」者,《应音》(九左)曰:「七廉切,《小尔雅》:佥,同也。《尔雅》:佥,咸,胥皆也。《方言》:自关而东五国之郊谓皆曰皆,东齐曰胥。」(文)言诸菩萨皆咸见供物神变而喜跃,故曰「佥然欣悦」也。不耐欣喜,故于空中奏乐,以微妙乐音歌颂叹扬佛德也。

二闻法欢喜

听受经法.欢喜无量.

《唐译》略之。《汉本》云:「诸菩萨皆悉却坐听经,听经竟则悉皆讽诵通利,重(《吴》无)知经道,益明智慧。(已下《吴本》无)其诸花香小萎便自堕地,则自然乱风吹花,悉皆自然去。则诸佛国中,从第一四天王上至三十六(三,《吴》)天上,(「诸天人皆共持天上万种自然之物来下供养」之十八字《吴译》有是)诸菩萨、阿罗汉、天人皆复于虚空中大共作众音伎乐,诸天人前来者,转去避后来者,后来者转后(复,《吴》)供养如前,更相开避,诸天人欢喜听经,皆大共作音乐,当是之时快乐无极。诸菩萨供养听经讫竟,便皆起为诸佛为礼而去,则复飞到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所,则复供养听经皆各如前时。」《吴译》同之。

《笺》云:「前诸大士非特见供具之变瑞而为欣悦,乃闻佛说法,欢喜亦复无量也。」(文)

今谓:上「诸菩萨」三字流于此,可见。供养忻悦、听经而欢喜、喜爱无量《唐译》合以为一「喜爱」,此之供养闻法即是集功德藏也。

三还到本国

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唐译》云:「于晨朝时,奉事、供养、尊重、赞叹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及种诸善根已,即于晨朝还到本国,此皆由无量寿佛本愿加威(二十二愿),及曾供如来,善根相续(现其德本)无缺减故,善修习故(修习普贤),善摄取故(为众生故),善成就故(大悲心成就)。」「此皆由」已下明供佛闻法之由来,今经所无也。

《汉本》云:「悉遍已后日未中时,诸菩萨则皆飞而去,则还其国,悉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皆却坐一面听经,听经竟,皆大欢喜。」(文)《吴译》同之。

「忽然」者,梵响云:「东宫忽(呼骨切)。郭知玄云:忽事不意而至也。麻果云:倏忽,俄顷也。」(文)

「轻举」者,如鹰隼飞,神足之疾也。

五自土法乐二:初闻法得道乐,二供养不断乐。此初也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班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唐译》供养诸佛次说说一切智德,故略无此段。《宋译》「东方偈」后明道场树而不说讲堂。今经道场及讲堂精舍上卷已说,至此处则彼诸菩萨供养他方竟,还本国而闻本佛弥陀说法,仍说七宝讲堂,其次第连接焉。

《汉本》二(十三)明七宝钵在前,次说讲堂,后明他方菩萨往觐,文云:「佛告阿难:阿弥陀佛为诸菩萨阿罗汉说法时,都悉大会讲堂上,其国诸菩萨阿罗汉及诸天人民,无央数都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所,悉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却坐听经,无量清净佛便则为诸比丘僧、诸菩萨阿罗汉、诸天人民广说道智大经,皆悉闻知经道,莫不欢喜踊跃心开解者。」(文)《吴译》上(三十一)同之。

《会疏》此文次越「他方往觐文」一连引「随类各得解文」,未详,真化混淆矣。又《会疏》:「是则第二十八(见道树愿)及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成就也。」(文)

《渧记》云:「第二十八愿局化土愿,而今此段唯是真土德相,故不可为见树愿成文也。其第四十六愿乃通真化,故是亦可谓第四十六愿一分云云。」

今谓:《记》者评局解耳,至下可知。此中初四句明说法时简他方,「都悉」等一句示会处,「广宣」等二句正明说法相,「莫不」等二句明闻益也。

「班宣」者,《应音》一(十左)曰:「案:古书或作『颁』,同补奸切,《尔雅》:班,偏赋与也。」《琳音》十七(三左):曰:「八蛮反,《杜注左传》云:班,布也,又曰次也。《贾注国语》曰:班,位也。《方言》:列也。」(文)今宣布义也。

「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者,正班宣法也。龙树《赞》说法相云:「诸有无常无我等,亦如水月电影露,为众说法无名字。」前偈曰:「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道。」诸法本来无名无相而常说无名字法,法性空寂而不妨菩萨道,如是说大法门曰「说道智大经」。听此开示悟入佛智曰「欢喜心解得道」,是乃自受法乐之相也。《赞》曰:「听佛开示咸悟入,欢喜充遍皆得道。」(文)「开示悟入」之语且假语于彼而意不同彼会三归一义,今约二十九种门寄显真土菩萨悟入一实道之相,是因顺余方示自受法乐相而已,此乃显彼土诸菩萨供养闻法于他方,还本国听弥陀说法,自受法乐也。虽文正意如是,而佛教多含,或应有从化土进入于真土之人,不可一准,是以高祖合之于道场树,为方便化土,有从假入真之相故。何以知尔者?今按《赞》曰「大众云集七宝堂」,「大众云集」之语纵容,恐应非但自土大士,何者?《赞》文下十四佛已今当往大士回之上,次颂十方往觐,而后有「圣主世尊说法时,大众云集七宝堂」等偈,由是言之,此大众不但自土还来大士,他方来生菩萨亦同来集此讲堂听佛开示,有自受法乐者,或有从假入真者,何以故?他方来中有不退菩萨,又有小行少功德者故,此等大众自国他方都悉云集会,故曰「大众云集七宝堂」,此由《赞》偈起尽为此解,岂夫不然乎!由此视之,文经「都悉集会」之语亦宽,《汉译》次文有「其国诸菩萨」等简别言,故知上「都悉大会讲堂文」广通自国他方来生,故高祖言「十方来生无边」,卓见高迈,堪仰信焉!虽然,文正意在自受法乐正益,应知。《渧记》者未见此义,偏约正为者局解耳,思之。

二供养不断乐

即时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随风周遍.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前后来往.更相开避.当斯之时.熙怡快乐.不可胜言.

《唐译》略无此段。

《汉本》二(十四)云:「则四方自然乱风起,吹国中七宝树,七宝树皆复作五音声,乱风吹七宝华,华覆盖其国,皆在虚空中下向。华其香极自软好,香遍国中,华皆自散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上。华堕地皆厚四寸,华适小萎,则自然乱风吹萎花自然去,则四方俱复自然乱风起,吹七宝树,七宝树皆复自然作五音声,乱风吹七宝树华,华复如前,皆自然散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上,花堕地复厚四寸,花小萎则自然乱风吹萎花,悉自然去,乱风吹花如是四反,则第一四天王诸天人、第二忉利天上(已下四十字《吴译》无之)诸天人、第三天上诸天人、第四天上诸天人、第五天上诸天人、第六天上诸天人、第七梵天上诸天人,上至第十六天上诸天人,上至三十六(三,《吴》)天上诸天人,皆持天上万种自然之物、百种杂色华、百种杂香、百种杂缯彩、百种劫波育叠衣、万种伎乐,转倍好相胜,各持来下为无量清净佛作礼,则供养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诸天人皆复大作伎乐,乐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当是之时,快乐不可言,诸天人前来者,转去避后来者,后来者转后(作「复」,《吴》)供养如前,更相开避。」(文)《吴译》同之,但文相稍略也,且无「诸天人第三天上」以下五十字,「三十六天」作「三十三天」。

解云:供养中亦三:一风音供,二雨华供,三诸天供。初风音供中,「即时」者,闻法欢喜之时也,不待求而起,故曰「自然风起」。「出五音声」者,谓宫、商、角、徵、羽也(「出」去声)。次雨华供,非唯风音,又雨妙华遍国中,不求而自得供养,如是常无有断绝也。后诸天供养,非惟自然风华之供,又他方诸天赍华香伎乐而来为供养也。

赍者,音节稽反,《玄赞》八(四十七右)曰:「赍,音节稽反,持遣也,《切韵》作赍。」《麟音》三(十四)曰:「《考声》云:持物行也,《切韵》:付也,遗也。」《琳音》八十一(十七):「《广雅》:赍,送也。」(文)

「前后来往」等者,前来者前往,后来者后往,开路避迹相让不碍也。

「避」者,《应音》十(十右)云:「脾义反,《说文》:避,回也,《苍颉篇》:避,去也,谓远离之处也。」

「当斯」等明快乐无极也,「当斯之时」者,佛说法及以风华天乐供养之时也。

「熙怡」者,《应音》三(二左)云:「虚之反,下与之反,《说文》:熙怡,和悦也,《方言》:怡,喜也。湘潭之间曰纷怡,或云熙怡」。(文)

此下《略笺》释详也。

第四明悲门普入之德有二:初略明,二广叹。初略明中亦三:一弘赞佛慧德,二普入无碍德,三悲愍为心德。初弘赞佛慧德者

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

《唐译》下(九左)云:「复次,阿难!彼极乐界诸菩萨众,所说语言与一切智相应。」(文)《汉译》一(十七)但说诸菩萨说法,《吴本》亦同,与今经异也。《宋译》下(五)有说一切智段而文相甚略,故无此文可配。

净影云:「自下第八彰彼菩萨行德圆备,于中初别,后(「彼诸菩萨」下)总结之。别中有七:一行修离过,二『具足』下成德圆备,三『等观三界』下行修具足,四『究竟一乘』下成德殊胜,五『摧灭嫉』下行修增进,六『因力』下诸力具足,七『身色相好功德』已下通就诸德总叹显胜。初中先别,后(「究竟一切」下)总结之。别中,初言『所可讲说,常宣正』等化行离过。」(自下科节憬兴依之)望西、《略笺》并依用净影,梵响亦同也。

《嘉祥疏》(二十九右):「明说法中有二:初明佛说(「广宣道教」等),后明菩萨说,(「诸菩萨所可讲说」下)即是传佛语于菩萨。传佛语中有二:初明说无乖违,『于其国土』下次叹德。」(文)

《会疏》科节与诸家别:「此三明说一切智总标云云。」《渧记》从之。

今谓:上重智门游戏德竟,自下第四,重明悲门普入德,有二:初略明,后广叹。(「究竟一切」下)初中有三:一弘赞佛慧德,(口业德)二「于其国土」下明普入无碍德,(身业功德)三「于诸众生」下明悲愍为心德。(意业功德)略叹菩萨三业德为略明也。

初弘赞佛慧德者,即是安养界菩萨于他方世界为赞叹佛慧功德音也。嘉祥云:「自下菩萨传弥陀佛语说无乖违。」与今相近而不必同,学者思择焉。《论》偈云:「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文)此于无三宝处示佛法如佛,今经文有佛无佛,于何佛国赞叹佛慧也。上偈文明诸佛咨嗟赞叹,今文乃明菩萨亦如佛咨嗟称赞弥陀佛慧也。

「所可讲说」者,「所可」助语辞,「讲说」者犹和解,有其本说而和解之言「讲说」,如诸佛本说赞叹佛慧也。安养菩萨不讲说则已,苟所可讲说,常宣说正法,下文云「常共称扬赞叹」,诸佛常赞叹,则菩萨亦常宣说之。

「常宣」二字显十七愿功,本愿文就赞叹首举诸佛,首佛已赞弥陀,菩萨何不赞,菩萨已赞,凡僧亦可从之,故偈曰「我赞佛慧功德音,愿闻十方诸有缘」等。「正法」者谓悲愿一乘,其体即至德尊号也。

「随顺智慧」等者,望西云:「『随顺智』者顺一切智,(「一切智」义如愿中释)故《宝积》云:『诸菩萨所说语言与一切智相应。』是二十五愿成就也。」(文)《略笺》、《会疏》同之,今所不取也。憬兴云:「即顺弥陀佛智慧故也。」(文)此释可谓尽矣。今随顺弥陀佛智,说佛智法门也。《如来会》约通门,故云「语言与一切智相应」,今就别途,说弥陀佛智也。

「无违无失」者,望西云:「法位云:『不违圣教,不失正理。』(已上)今谓:说法顺智故无违,无违故无失,失,过也。」(文)《略笺》亦同,《义记》依用法位。梵响云「无相违无过失。」《会疏》云:「无背佛意,无失众机。」各据一义。今谓:「无违无失」者示随顺相,谓随顺佛智,所说皆无违佛意,随顺佛智故所说教法无有误失也。

二普入无碍德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

《唐译》云:「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无自想,无烦恼想,无我想,无斗诤想,违怨瞋之想。」(文)《汉》、《吴》、《宋》三本无可配文。

净影云:「『于其国』下自行无失,于中初先明摄对治,『灭烦恼』下明离诸过。前摄治中明修六度而为对治,初修舍行,舍犹檀矣。『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明其离见,『无染著心』彰其离爱,除舍此二名为舍行。次修戒行,『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明离身过,『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明离意过,『无竞无讼』明离口过。」(文)憬兴同之,望西、《略笺》、梵响并依用之,独《会疏》以为叹其心念,《渧记》依用之而已,今亦不取也。

今谓:「于其国土」下二明普入无碍德,谓彼菩萨普游有三宝处,三宝处一切世界自在无碍,是曰「普入无碍」,故《唐译》云:「遍游佛刹,无爱无厌等。」(文)「于其国土」者所游之处,总摄净秽。「于其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等者彰无碍之义,净影、憬兴配舍、戒等非今所取,今文意谓于其国土中,宫殿、楼观、池流、花树及饮食、衣服、花香等一切万物有我所心,(我所者,我璎珞、我僮仆、我器等执为我所有)则有自他亲疏,认一所而为己住宅,执一方而为我家乡,故去来进止有挂碍。安养菩萨永离我所心,净如莲花不受尘埃,于十方净秽诸刹去来进止无所系,随意自在无碍也。无我所心,故于万物无染著心,故于净不著于秽亦无厌,亦无可无不可,彼己犹空,故无竞无讼。《赞》偈曰「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受尘,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己犹空断二想。」(文)

「无我所心」等,望西云:「是第十愿(漏尽通愿)愿成就也,愿从始说(言「国中人天」,故为见思漏尽),今从终明(言「诸菩萨」,故无明漏尽),故凡圣异,见所断惑名『我所心』,修所断惑曰『染著心』,举一显诸云云。」是乃封泥「人天」、「菩萨」言,故分别终始两益者,未可也。

《渧记》曰:「此文唯述其心念永离染著,不必配布施行也,『无我所心』乃离见惑,『无染著心』离思惑,今且随顺凡情示见思漏尽,委如第十愿下辨也。然《会疏》云:『菩萨万行大本唯在人法二空观智,故别举之云云。』此乃约二障漏尽,恐非今文意。」(文)

「去来进止情无所系」者,望西云:「去于他方,来于本国,动作身仪名为『进止』。」(文)《会疏》:「『去』者遍至十方也,『来』者还来西方也,『进』者往诣佛所,『止』者往止闲处也。」(往止之「往」恐「住」字)此以上「往诸十方乃至还到本国文」释「去来进止文」,此义未详。上约智门菩萨,今约悲门大士,其相异也;又上局净国,今通净秽,其义别也。若今文唯局净国者,于诸佛净国有何可不可而云「无适无莫」耶!今不然,往来十方净秽之身仪云「去来进止」也。《石林燕语》曰:「进止犹言进退也,《后汉·扬修传》:护军不知进止。」(文)

「无所适莫」者,望西云:「『适莫』者亲疏之言,如净影云:『于众生所无适适亲,无莫莫疏。』」(憬兴同之)《东宫》《切韵》云:「适莫,厚薄之辞也。」《抄批》十四云:「无适摸者,有云:既舍亲出家已,心行平等,无有的的之亲,亦无落莫之疏也。俗儒云:适莫,谓厚薄也。按《论语》第二云: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已上)《苑音》二(八右)曰:「适,丁历切。《蜀志·诸葛亮》曰:事以覆疏易夺为益,无适无莫,为平人情,苦亲亲而疏疏故,适莫之道废也,人皆乐人从己,不乐己从人,故即夺之义也,废也。《论语》云云。《汉书注》曰:适,主也。《尔雅》曰:莫,定也,谓普于一切无偏主亲无偏定疏也。」(文)厚薄亲疏义也。《论语集解》云:「适莫者,谓可不可也。」《会疏》依之,义无违也。

「无彼我无竞无讼」者,有我故有彼,既无我所,何有我,无我故无彼,既无彼我,何有竞讼是非也。《广韵》:「竞,渠敬切,争也,强也,逐也,遽也。」讼,《广韵》:「以用切,争罪曰『狱』,争财曰『讼』。」(文)

三悲愍为心德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软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

《唐译》云:「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有柔软无障碍心、不浊心、无忿恨心,有平等调伏寂静之心、忍心、调伏心,有等引澄净无散乱心、无覆蔽心、净心、极净心、照曜心、无尘心、大威德心、善心、广大心、无比心、甚深心、爱法心、喜法心、善意心、舍离一切执著心、断一切众生烦恼心、闭一切恶趣心故。」(文)(《海渧记》尽于此,惜哉!)

净影意:「于诸众生」下修忍行,「无厌怠心」等修精进行,「定心」修禅行,「爱法」等修慧行,(已上对治修)「灭诸」等二句明离过,以六度行对治故。憬兴同之,望西、《略笺》依用之,今之所不取也。

今解:此三,明悲愍为心德,即是菩萨大悲门之心相也,《会疏》释与此相近矣。《华严》等诸经广说菩萨心相,今略以十一句叹之,于中,初一句为总,次十句为别。菩萨于诸众生常拔苦与乐为心,故于一切众生得大悲饶益之心,《论》所谓「不舍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是也,是为总句。别句中,柔和善顺名「柔软心」,(一句)调三业非不作粗业名「调伏心」,(二句)住忍辱无怨怒名「无忿恨心」,(三句)远离五盖(贪、瞋、眠、悼、悔疑),其心清净无疲倦想名「离盖无怠心」,(四句)无怨亲别名「平等心」,(五句)不发二乘下劣之心故名「胜心」,(第六句)悟入甚深法性之心故名「深心」,(第七句)常在三昧故名「定心」,(八句)听法爱乐欢喜故名「爱法乐法喜法之心」也。憬兴约三慧,净影约得法始中终,今不用之。(第九句)六趣因亡果亦灭,故云「灭诸烦恼离恶趣心」。(第十句)此中有事有理,有悲智等心,而大慈悲为首,可知。

上来略即悲门菩萨三业德竟。

二广叹有四:一法说叹,二譬说叹,三弘赞德,四总结叹。初法说叹中二:一总叹,二别叹。初总叹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初二句标行,后二句标德,双叹行德。究竟一切所行,故行胜,行成为功德,故行胜则德亦胜,故双叹行德胜也。《如来会》云:「行智慧行已,成就无量功德。」(文)此亦总标行德也。然净影「究竟」等二句属上为总结,「具足」等二句属下为总标,恐不顺经意。

二别叹有七:一定慧具足

得深禅定.诸通明慧.

《唐译》禅定、觉分合说。《宋译》下(五右)云:「禅定智慧通达无碍,神通威德无不圆满。」(文)《汉》、《吴》两本无对文。

净影:「菩萨行德圆备,别中有七:一行修无过终上,自下二成德圆备总别。别中,初明自利功德,『以无碍』下明利他德。前自利中,『得深』等自分功德,『修心佛法』下胜进分功德云云。」憬兴同之,望西、《略笺》依用净影。

《会疏》别叹六等科说稳当,今取为七段,间改科目而已。

今初,明定慧具足,上句明定,下句明慧。大乘甚深三昧,故云「深禅定」,「通」谓六通,「明」谓三明,(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于六通分第五、二、六为三明,治三际愚故,如《俱舍》二十七)此二皆慧为性,故云「诸通明慧」。《略笺》云:「净影云:『禅谓四禅,定者谓四空定等』。(憬兴同之,望西用之。)今谓:是摩诃衍三昧,所谓首楞严及般舟三昧等也,何则?既是大乘善根界,其土大士所得三昧岂其四禅八定乎!可想知焉,故曰『深禅定』也。」(文)

二游入道品

游志七觉.修心佛法.

《唐译》云:「于禅定觉分善能演说,而常游戏无上菩提勤修敷演。」(文)

《宋译》云:「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文)

净影、嘉祥「游志七觉」一句属上定慧,又「修心佛法」句属次五眼具足。《略笺》等从之。若依峻公,「游志七觉,修心佛法」二句科云「具足道品」。

今按:峻公为优,何者?七觉使定慧均等,则属上,成佛眼等功德,则修佛法属下,亦并有理。虽然,今此文明安养菩萨具足诸行,而非明定德,故知峻公为胜矣。然峻公释「修心佛法」云:「『修心佛法』者,总摄余念处、正勤、神足、根力及圣道名『佛法』;常以之为栖神之宅,修心整身,故云『修心』」者,未详。龙树偈云「乘彼八通船,度难渡海。」此乃举八道以摄余无量道品,凡七科道品通大小乘,大乘道品摄无量道,故举一道品摄余。若准《智论》,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大集》亦云「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略笺》所引)故知今举七觉支摄余道品,修心佛法中摄余品者未详也。今谓:「佛法」者,一佛乘也,三十七道品本是三乘通修道,此菩萨游入三乘,通修道品,能修心佛法,使所修三乘无漏道品悉成一佛乘法,故今改云「游入道品」也。「七觉支」如《会疏》、《略笺》。

三五眼具足

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唐译》云:「肉眼发生,能有简择,天眼出现,鉴诸佛土,法眼清净,能离诸著,慧眼通达,到于彼岸,佛眼成就,觉悟开示。」(文)

宋译云:「五眼照真达俗。」(文)

「肉眼」等者,四大扶根名「肉」,正根净色能见名「眼」。《大论》云:「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华严》(五十七)〈离世间品〉曰:「肉眼见一切色。」《涅槃》云:「肉眼碍非通,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净影云:「彼国中报得肉眼,彻见无数世界之事名为『清彻』,所见明审故云『靡不分了』,斯乃照瞩现在色像名为『肉眼』。」(憬兴同之)

「天眼」等者,亦是四大净色为性,此有报得天眼,自四王上至非想,非今所用。如《地持》说:「一切禅定名『天住』,依禅修得净眼,从因立名名『天眼』。」《大论》曰:「天眼见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故求慧眼。」《华严》曰:「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涅槃》曰:「天眼通非碍见障外色等。」净影云:「能见众生死此生彼,所见宽多,故曰『无量』,所见长远,故曰『无限』。」(文)

「法眼」等,《大论》曰:「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不能遍知。」(文)净影云:「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能见一切众生根欲性心,辨知一切化众生法,所知究极名为『究竟』,了知三乘道法差别名『究竟诸道』。」(文)《玄赞》曰:「观事有慧。」(文)与俗智相应,知法差别。

「慧眼见真」等者,《大论》曰:「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无所分别故。」(文)《玄赞》曰:「慧眼观空理慧。」(文)能与真谛智相应,达无相也。净影云:「照空实『慧』,见理名『眼』,能见真空,故名『见真』,除舍有相,达到平等无相彼岸名『度彼岸』。」(文)

「佛眼具足」等者,《大论》曰:「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余人极远,于佛至近;于余人幽暗,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决定;于余微细,于佛为粗;于余甚深,于佛甚浅。是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文)净影云:「前四是别,佛眼是总,见境周尽故云『具足』。又复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不空实性,名『了法性』。」(文)《法华文句》云:「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文)佛眼以一切种智为体,能缘中道第一义谛,无法不照也。《玄赞》曰:「佛眼因积而果圆,揽前四为体。」龙树解云:「如四大河流至天池通名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为佛眼。」(文)《华严》说十眼,与五眼相摄,如《法华义疏》四(廿一左),往捡。

问:诸经论慧眼、法眼次第,何今法眼、慧眼次第耶?

答:有云:经论之异说,不可强求之云云。(《略笺》)有说:今先说法眼者,法眼照俗之眼,慧眼照空之眼,先化他故先法。此亦一途,不可凿说。(《要解》)《赞》偈云:「菩萨万行贯心眼」,(文)此乃究竟一切菩萨所行等为总标,「得深禅定」已下为一切万行具足之相,故曰「贯心眼」,「心」者,得深禅定,诸通明慧,修心佛法也。「眼」者指五眼,然则此中尽一切万行,以五眼具足为结叹,而不及余文,可见矣。

四智辩无碍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习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唐译》云:「生无碍慧,为他广说,于三界中平等勤修,既自调伏,亦能调伏一切有情,能令获得胜奢摩他,于一切法证无所得,善能说法,言辞巧妙,勤修供养一切诸佛,摧伏有情一切烦恼,为诸如来之所悦可,而能如是如是思惟,作是思惟时,能集能见一切诸法皆无所得,以方便智修行灭法,善知取舍理非理趣,于理趣非理趣中皆得善巧,于世语言心不爱乐,出世经典诚信勤修。」(文)

《宋译》下(五右)云:「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三界平等,离诸分别。」(文)

此下诸师解释纷乱,难的取。

嘉祥:「法说中有六种:前叹无染德,次叹四等德(「得大慈」下),次叹五眼德,此『以无碍智』下明辨德也。『志求佛法』法无碍,『从如来生,解法如如』义无碍,『善知习灭音声』明辞无碍。」(文)

净影:「成德圆满中二:初『得深禅定』等明自德,二『以无碍智为人演说』明利他德。第三『等观三界』下明修具足,有二:初修始,有自利(等观)、利他(具诸),后修终,亦有自利行成、利他行成。初自利成有四:自分解行、胜进解行云云。」憬兴大科同之。望西、《略笺》等依用净影,其解茫洋难辨。

峻公科节昭晰,今从之解之,亦峻公解可谓有力,「以无碍」等二句总标智辩,有无碍智故发无碍辩演说也。「等观」下别明中有二重:初明从空出假智辩,后「从如」下明第一义谛智辩。

初中,「等观三界,空无所有」二句自证入处,观三界依正等是空,从此空智发名字语言,能说三乘佛法利众生,故云「志求佛法」。菩萨四无碍辩于此悉具足,故云「具诸辩才」,此二句正明辩德。「除灭众生」等二句明辩益,众生闻善巧说法,由之除灭惑业而令证妙果故。

后第一义谛中,「从如来生」等二句明自证入,「解」言证也,谓证入为「解法」。

净影云:「『从如来生,解法如如』是其理解,解由如来教化出生,是故说之『从如来生』,『善智习灭方便』者是其教解云云。」

憬兴云:「此犹不尽,教解亦从佛化生,故今即『从如来生』即总显菩萨获解之所由,『解法如如』者即别申悟非安立真之智,『善智习』者即别辨悟安立谛之解等。」

望西云:「『从如』等者,菩萨解行从佛口生故,『解法』等者所生理解,『善智』等者所生教解云云。」此依用净影。

此等诸解并以为智从如来教而生云「从如来生」,此示智所由,《略笺》亦从之。《会疏》以为能证人之所生处,此亦二义:初从如来教化而生,后从如实道来生,二解俱解菩萨生安养所由,恐未可。

今解:「从如来生」者明如实智,此智从一实真如而来生故。「解法如如」者明境智相照,法如如者一切诸法实相,是为如实智之境,谓法如如智解法如如境,能如如于所如,所如如于能如,故云「如如」,盖是如实智证如实理也。

「善智」等二句正明第一义智辩。

净影云:「习善之教名『习音声』,灭恶之教名『灭音声』,菩萨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于中巧知,故曰『方便』。」(文)

《兴疏》云:「有说:『习』即集谛意,亦兼苦。『灭』即灭谛,含道之言,因果相涉,故说四谛之教即音声方便。此亦不然,集虽必苦,苦有非集,灭之与道为无为异,不可以集灭而摄苦道,故今即『善知习灭』者即别辨悟安立谛之解。『习灭』者举染因净果不尽之言,真绝众相而说四谛,唯教施设,故云『音声方便』云云。」

望西、《略笺》依净影。《会疏》举二解竟云:「一本『习』作『集』,则后义宜欤。」(文)四谛教者未详,初解就文未流便。今谓:「习」谓无明习气,「灭」谓灭尽也,中道实相之教能灭尽无明习气,此菩萨证实相一如,故善知无明习气灭尽音声,而巧以中道教开悟众生也。

「不欣」等二句明辩离过也,善知音声方便,故于世间语言不乐,所乐在出世大乘了义。《唐译》云:「于理趣非理趣中皆得善巧,于世语言心不爱乐,出世经典诚信勤修。」(文)可准解矣。

五如实修行(《会疏》:真俗双融)

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

《唐译》云:「善巧寻求一切诸法,求一切法增长了知,知法本无实不可得,于所行处亦无取舍,解脱老病住诸功德,从本已来安住神通,勤修深法,于甚深法而无退转。」(文)余译无对文。

净影:「自分行中趣菩提行、(初二句)灭生死行,(知一切法二余俱尽)『闻甚深法』下胜进解云云。」

《会疏》约智、断、恩三德及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明相融,次配释四谛,解释未详。

今按:初六句约法性法身,后三句约方便法身叹。初中,前四句因,后二句明果。菩萨具修万行,唯求佛菩提,曰「修诸善本」等,此行也。「知一切法皆悉寂灭」者明解,《法华》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文)由如是菩提行及实相智解,故生死因果无不破尽,故云「生身烦恼二余俱尽」,此显其果。生身烦恼之所尽,岂非法性法身乎!得寂灭平等法,故为寂灭平等法身也。

兴云:「生身在报(苦果依身)烦恼苦因因果二余皆已尽故。」(文)

《略笺》曰:「『生身烦恼二余俱尽』者,谓生身之余、烦恼之余,故曰『二余』。夫分段生身犹存者即宿业余,烦恼之余则习气也。《大论》曰烦恼习者名烦恼残气,故曰『余』也。八地已上得法性身,即离分段,谓之『生身尽』。又断惑习,故曰『烦恼余尽』也。」(文)此释详也,初约界内,后约界外,若约界外者,生身之余指变易生死,烦恼之余指界外无明,二俱尽清净,得清净法身曰「二余俱尽」也。又可,此宗不论界内、界外,从如来生之处一切无明终尽,而言「二余俱尽」者,且因顺余方说耳。

「闻甚深法」等,约方便法身,既得法性法身,而本来住神通,常行甚深法,是曰「如实修行」。《唐译》云:「从本已来安住神通,勤修深法,于甚深法而无退转。」「甚深法」者诸法实相之法也,此菩萨从本达实相,故闻之心不惧,随顺实相不疑,如实常能修行甚深法而无退转曰「常行」,峦师曰:「达如而行,而行不行名如实修行」是也。

六大悲深远

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

此明所具深远广大,彻穷来际,故曰「深」;普度十方,故云「远」;广大不可思议名「微妙」。无所不覆如天,无所不载如池,是云「无盖大悲」。何以深远微妙?如是以从弥陀大心海出而行弥陀大悲故,「学佛大悲心,常时无退者」是斯之谓乎。

七弘赞极妙(可云证慧无极)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

《唐译》云:「于难解法悉能通达,得一乘道无有疑惑,于佛教法不由他悟。」(文)

「究竟」等二句明其证入甚深。

「决断疑网」等者明证慧德用,《唐译》云「于难解法悉能通达,无有疑惑」,慧能通达难解法,故决断疑网也。

「慧由心出」者,如是证慧由佛心出。《华严》云「所有慧心不由他悟」者约此土入证之教,自心为本,净土之教以佛为本,故此文不可以例同于他经也。

「于佛经法该罗无外」者,《应音》九(十五):「上古来切,该,备也,《方言》:该,咸也。」《琳音》八十(十右)同之。《郭注方言》云:皆也。《说文》云:约也。嘉祥云:「『该』之言及,『罗』之言摄,明解佛法弘广万法无悉尽。」(文)谓证慧既出佛心,故解佛教广大,该摄一切佛教无有外余也。

望西、《略笺》依净影:成德殊胜中二:一摄善胜,二离过胜。初摄善中三对:「究竟一乘(菩提智果)至于彼岸(涅槃果极)」者,初智断对也;「决断疑网,慧由心出,(疑网慧障也,断障证慧从心生,此证知也)于佛教法该罗无外」(证慧生故究解无余,此教知也。)二证(理,兴)教对也;三「智慧如大海」等定慧对。憬兴同之。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者,净影云:「究竟一乘菩提德满,(止)『一』义不同,泛解有四:一简别名『一』,如来于彼三藏教中随化分三,求声闻者为说四谛,求缘觉者为说因缘,求二乘者为说六度,宣说菩萨三阿僧祗修行有漏六波罗蜜,于最后生一身之中断结成佛,简别彼三,是以言『一』;二破别名『一』,如来随化宣说三乘,世人定执以为真实,破别(「彼」字脱乎)三,是以言『一』,故经说言唯一是实,余悉非真,犹如化城,非真息处;三会别名『一』,如来根本分一为三,会之归本,是以言『一』,如《胜鬘》说;四无别名『一』,就实论实,由来无别,故名为『一』。于此一乘究名『究竟』,『至于彼岸』涅槃果极,此二为一对。」(文)

憬兴云:「一乘者即智也,虽有三乘,其极无二,故云『一乘』。有说:(止)非也。若穷一乘至涅槃者,应非菩萨故,今即信解斯极,故云『究竟』。『彼岸』者即断,既得断智障无为,故云『至于彼岸』。」(文)憬兴所谓「一乘」者,不过三中之一,彼亦未知安养所证,故破净影云「应非菩萨」者疏昧耳,安养大士非菩萨而立菩萨名何咎之耶!

望西引憬兴了云:「今云皆得究竟一佛乘智,悉至佛乘断德彼岸,故云『一乘』。如下文云『远离声闻缘觉之地』,即斯意也。」(文)此亦离二乘为一乘,是三中之一乘耳。

《要解》云:「『究竟一乘』者,有云三乘中之一乘,甚谬矣。三乘、一乘此土说相,今说弥陀界事,非三非一一乘。」(文)

《略笺》:「《会疏》所言亦不过《法华》『一乘』,故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诸法实相妙理,门外大白牛车,究竟了义,故云『究竟一乘』也。此亦似企及,岂以此土说相拟安养一乘耶!故西河云『直攀大车』,亦但一途。」(文)

今按:「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者,《胜鬘经》曰:「一乘即大乘,大乘即佛乘。究竟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卷》曰:「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究竟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法身。究竟一乘者即是无边不断。大乘无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唯是誓愿一佛乘也。《涅槃经》言:善男子,实谛者名曰大乘。(止)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乃至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又言: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乃至尔者,斯等觉悟皆以安养净刹之大利,佛愿难思之至德也。」(文)「安养净刹之大利」者指今此经文,由此言之,今「一乘」者,非一非三之第一义乘,是曰「一佛乘」,究竟一乘佛性之所显现,究竟一乘者究竟法身,得一乘者得阿耨菩提,故云「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决断疑网」者,显真解脱无疑地,《涅槃》云云。至无疑地故生自然智,故云「慧由心出」。

「于佛教法该罗无外」者,一佛乘慧通达一切佛乘无所余也。初二句证入之体,次二句能证之智,后二句能证之德用,应知。

上来法说叹竟。

广叹第二譬说叹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稀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如狮子王.无所畏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嘉祥云:「譬有二十句,当分有合,可解。」(文)

净影如海、如山、犹如雪山属前摄善,为定慧对。「照诸功德」已下明离过胜,中「照诸功德,等一净故」二句初法说,次譬说中,从「犹如大地」至莲华无染六喻是自利,从「犹如大乘」至「若虚空大慈等故」十三喻明利他。

憬兴初定慧对全同净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者,此后除障胜有二,此初总标,下二十句说定慧离障者胜,无有一德而不离染,故云「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已下别释。初六喻有三对,后「犹如大乘」下二化德成有十三句,作六对云云。大科大同净影,三对六对释恐未悉经意。

望西、《略笺》依用净影,然「照诸功德,等一净故」句为法说者不顺文,于两喻中间何挟法说乎!此明雪山喻之合法,《唐译》文亦然,何为法说!不顺文义,可见。

今从嘉祥,文虽略而义自备矣。凡设喻法不可全显法德,如言佛面如满月,岂无鼻目乎!但喻显其一分耳,是以说多喻以大士德也。《华严》及《大集》第廿五、《法集》第四、《宝云》第三等有此例。

「如大海」者喻智慧深广,《唐译》云:「其智宏深,譬之巨海。」《宋译》云:「广大如海,出功德宝。」(文)

「如山王」者喻三昧不动。《宋译》云:「坚固不动,如须弥山。」(文)《唐译》:「菩提高广,喻若须弥山。」(文)

「超踰日月」者,慧光明净,常照内外一切,超过日月光。《唐译》云:「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凡所思择与慧相应。」《宋译》云:「智慧明了,如日月朗。」(文)

「清白之法」等者,净影云:「清白之法,圆满犹如雪山,显其定净。」(文)「犹如雪山」句属上,今不取也。《会疏》云:「『清白』等五句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净,如雪山常洁白,能照众生,令清凉故。」(文)此亦一义。或可,「清白之法」者指诸善法,谓功德善法具足圆满,悉皆清净。

如雪山等一清净,《唐译》云:「犹如雪山,其心洁白,光明普照,无边功德。」(文)《宋译》缺此喻。「雪山」者,《华严》说十宝山,其首。《西域记》一(十八)曰:「揭职国东南入大雪山,山谷高深,峰岩危险,风雪相继,盛夏含冻,积雪弥谷,蹊径难涉,山神鬼魅,暴维妖崇,群盗横行,杀害为务。」《补注》十四(二十九)云:「昔时人云葱岭停雪即雪山也,奘法师云:今亲目验知非雪山,雪山乃居葱岭已南。」(文)

「如大地」至「如莲华」有六喻,初五约五大,后一约莲华。

「如大地」者,心不择善恶净秽,喻大地载无善恶分别。《唐译》云:「不为善恶之所动摇,心静常安犹如大地。」《宋本》云:「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如净水」者喻心清净。《唐》云:「洗涤烦惑,如清净水。」《宋》云:「清净如水,洗诸尘垢。」(文)

「如火王」者,王者谓盛大,智火之灭烦恼如大火烧薪。《唐译》云:「烧烦恼薪,方之于火。」(文)《宋》云:「炽盛如火,烧烦恼薪。」(文)望西云:「一切烦恼者五住地也。」

「如大风」者,《笺》云:「神通游戏行诸世界,乃如大风无障碍,可谓意去石壁无碍矣。」《唐译》云:「不著世间犹如风。」(文)《宋》无之。《应音》一(五右)曰:「毗岚,此译云迅猛风也。」(文)

「如虚空」者,于一切世界无碍如虚空无碍。《宋译》云:「如虚空无边,不障一切故。」《唐译》云:「观诸世界如虚空。」(文)

「犹如莲华」者,不为一切世间污染如莲花。《唐译》云:「不染世法,譬之莲华。」《宋本》云:「如莲花出水,离一切染故。」(文)《唐译》更说二喻云:「心无所主犹如火,养诸有情犹如此。」(文)盖重出耳。《理趣释》云:「于世间悲愿生六趣,不被烦恼染污,犹如莲花。」(文)

「犹如大乘」等已下十三句喻化他德也。

「如大乘」者大车也。《唐译》云:「荷载众生,犹如良乘。」(文)菩萨大悲运载众生,使出生死,如大车运载。

「如重云」者,《苑音》一(九左)云:「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