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

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一

别明国土功德中有五:上标宝地总说竟,自下第二,举土德显示三:一明光明无量有三:初总叹,二别辨,三结难。(「佛言我说」已下)初总叹者: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汉本》云:「佛言:阿弥陀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不及也。」《吴本》亦同。

《唐译》云:「阿难!彼佛光明普照佛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文)

《会疏》科云:「正明本愿成就相中,第一摄法身中明光明寿命愿成就云云。」此依净影「自下别明所成中,初先明佛光相,后显寿命云云。」正依之,《渧记》亦从此依正分明分科。《嘉祥疏》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已下广明果有二:一光明果,二寿命果,后『又其国土』下明净土果。」诸家皆正报、依报次第明。

依今家意不然,《真佛土卷》引光寿无量因愿成就明真佛土,故知光寿两愿为真佛土之体,此乃经文于依报中间明光寿二愿成就故,是以今科以光寿文属国德,举主德显示国德,此意也。

初光明无量中,此文初,总叹也,无量寿是体,威神光明是相,无为法身即寿也,真实智慧为光明,全体而相,用在其中焉。「威神」之言显示果上之义,对本愿力故言「威神力故」。

问:诸佛所证平等是一,何云「最尊第一」乎?

有说云:因愿别故果德不同,是以《觉经》云云。」(《会疏》)此全用望西。

有破云:「此之二说为他受用报,故未尽『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文意也。今私谓:『最尊第一』等者,弥陀圆佛光明色心不二,身智相即,是乃即法性法身之方便法身,自他本迹融即无碍,不可思议佛身故,实非诸佛他受用以下光明之所能及也。始分别二身,则法性法身当他家自受用,故约此边,则以周遍法界之智(无量光智)证周遍法界之理,(无量寿理)理智冥合,是乃无量寿、无量光弥陀名义也;方便法身乃当他家他受用,故约此边,则寿命、身光以三世常住寿命、约十方遍照光明,利益三世十方众生,能使众生得寿光无量之身,此乃无量光寿弥陀名义也。姑分别二身名义,虽如此,全法性法身即方便法身,全方便法身即法性法身故。光明亦如是,全周遍法界智光即遍照十方身光,色心不二光明故,称『最尊第一』而已。若不然,则虽曰照恒沙佛刹,而必有限量也。诸佛他受用光照恒沙刹亦有限量,故次下文云:『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文)今弥陀光明二受不分光明,故无有限量,其以色光之不可限量尽十方无碍,可知其即周遍法界智光而已。然则今此『最尊第一』等文亦足以证二受不分佛身云云。」(《渧记》)

今评云:以二受不分解「最尊第一」文恐凿矣,若如义者,对诸佛自受用光明则为非所不能及乎?又对《华严》等二受相即圆佛,则最尊第一之义可不成,虽自设问答,而于义未详也。

师说云:「法性法身诸佛平等,而弥陀别成方便法身,此之二种相即妙法身诸佛之所不共,故曰『最尊第一』也。」(文)

今谓:了惠、峻公所言顺经释意,《觉经》文既以因愿各别示最尊义,宗家所谓「以因愿来求非无差别」等,是为别意,诸佛果海平等,何诤胜劣,但以别愿不共摄化无边为最尊第一,鸾师之无对光赞亦此意也。然《唐译》前段略标依正,次明光寿两成,其光明段亦略。《宋译》但举光明摄寿德,例知《论》意其光明亦至略也。今经特具说,故《真土卷》广引,但略「诸佛有量文」耳,次但引《唐译》「十二光文」,如《汉》、《吴》经,愿后邻次先明光明,次结世王闻愿益,至下卷光寿并为国德,其于光明亦具说之,故《真土卷》具引以助《魏译》,是故可对考《汉》、《吴》两译而知经意也。

二别辨亦二:初比校显胜,二广明所叹。初中亦二:一举诸佛有量光明:

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于一佛刹土.

《唐译》云:「光照东方如恒沙等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唯除诸佛本愿威神所加,悉皆照烛,是诸佛光或有加一寻者,或有加一由旬,乃至亿那由他百千由旬光者,或普照佛刹者。」(有云:初至「悉皆照烛」为述今佛光明,「是诸佛」已下举诸佛应身光,与今经不同。今谓不然,与今经同举诸佛有量光明。何以言之?《真佛土卷》不引彼文,与今经诸佛有量光同故,其弥陀光明次上云「彼佛光明普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故知「光照四方文」决定诸佛光明也。)

《吴译》云:「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中,有佛顶中(《汉本》作「项中」,下效之)光明照七丈,有佛顶中光明照一里,乃至有佛顶中光明照二百万佛国,佛言:诸八方上下无央数佛顶中光明所照皆如是也,阿弥陀佛顶中光明所照千万佛国。所以诸佛光明所照有近远者何?本其前世宿命求道为菩萨时,所愿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后作佛时,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为不豫计。」(文)《汉本》同之,唯「顶」作「项」耳。(《汉》、《吴》两本为顶中光明比校诸佛,今经、《唐译》作总身光比较显胜。)

《宋译》云:「复次,阿难!彼佛无量寿,若化圆光,或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或百由旬,或千由旬、百千由旬,或俱胝那由他百千由旬,乃至遍满无量无边无数佛刹。」(此为弥陀光明,不说诸佛光明。)诸译虽不同,而比校显胜是一也。

望西云:「『照百』等者诸师不同。净影意:从『诸佛光明』下至『刹土』举诸佛劣,『是故』下显弥陀胜。(法位同之)义寂意:从『或有』下至『如是』者,明弥陀佛圆光之胜,弥陀现身大小异,故置『或』言也,从『或有』下至『刹土』者,举于余佛圆光之劣,『是故』下依光立名云云。今用净影,经文标释顺《觉经》及《大阿》故。」(已下)诸家皆从净影,用举劣显胜科。义寂初文为弥陀圆光不同者未详,彼为弥陀应身故,然今不可从。

《义记》云:「《真土卷》所引『乃至或有』等文,可知若论化身光则如寂,故于《真》不出等。」(文)此从义寂,为弥陀化身圆光者非也,《真土卷》所略者,非化身故略之,诸佛有量光明故略而已。

《会疏》云:「照百佛刹等报身佛量,照于七尺等应身佛量云云。」《渧记》从此。今谓不然,诸佛有量中有二,初「照百佛世界」等者现起光,亦名神通光,后「照于七尺」已下示常光,俱是应身光明也,何故举彼应身对此报身耶?解云:此近就人天所知以耳,例如第六天宝灭尽三昧等,理实超踰十方诸佛,其义在「十二光文」明著,思而可解。

初现起光中,「照东方恒沙佛刹」等者,《大品经》云:「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从三千大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大论》七(廿三)云:「复次,是光明佛力故,通至十方,譬如强弓遣箭,随所向至。问曰:何以先照东方,南西北后?答云:以日出东方为上故,佛随众生意,先照东方。复次有一难:若先照南方,当言何以不先照东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亦然。问云:光明几时当灭?答曰:佛用神力,欲住便住,舍神力便灭,佛光如灯,神力如脂,若佛不舍神力,光不灭也。」(文)神通光之相可以见矣。

后「或有照于七尺」等约常光,释迦应身一丈光明名「常光」,十寸为尺,七尺为寻,今常光一寻,故七尺为初。《大论》八初:「问曰:云何为常光?答云: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卅二相之一,名为丈光相。问曰:佛何以故常光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乃至但于五浊世,为众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见其明等。」(文)

《吴译》自七丈至二百万佛国倍增广说,又依《宋译》「或照一由旬」等,皆亦为弥陀圆光。今按:弥陀有真化二身,约其化身可准知诸佛,其真报身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如《魏》、《唐》文。

二显弥陀无量光有二:初列德号,二叹德用。初德号者: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唐译》列十五光云:「阿难!以是义故,无量寿佛复有异名,谓无量光、无边光、无著光、无碍光、光照王、端严光、爱光、喜光、可观光、不思议光、无等光、不可称量光、映蔽日光、映蔽月光、掩夺日月光。」(《真土卷》所引。)

师说云:「无著光当《魏》不断光,《魏经》云『赞叹彼佛无著无碍』,《唐译》云『无碍无断故』;炎王光、光照王、端严光当清净光,端严是清净义故;爱光、喜光当欢喜光,欢喜爱乐义故;可观光当智慧光,智慧可观义故;不可思议光即难思光也;无等光当无对光;不可称量即无称光也;映蔽、掩夺三即当超日月光,映蔽、掩夺皆超过义故。」(全同梵响配释)

《宋译》说十三光:「今此光明名无量光(一)、无碍光(三)、常照光(九,不断)、不空光(二,无边)、利益光、爱乐光(六,清净)、安稳光(七,欢喜)、解脱光(八,智慧)、无等光(四,无对)、不思议光(十,难思)、过日月光(十二)、夺一切世间光(五,炎王)、无垢清净光(十一,无称)。」(文)

《唐》、《宋》虽有此不同,而不过十二光,《汉》、《吴》两本不别立光号,唯以多句赞叹耳。

《吴本》云:「佛称誉阿弥陀佛光明极善,阿弥陀佛光明极善,善中明好,甚快无比,绝殊无极也,阿弥陀佛光明清洁,无瑕秽无缺减也,阿弥陀佛光明殊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诸佛光明中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光明中之最明无极也。」(《真土卷》所引。)《汉译》同之,梵本文广,译人意乐,互存具略耳。

释家中,净影以当相叹德(初三清净、欢喜、智慧、不断)、寄对显胜(无对、炎王、难思、无称、超日月光)二门释此十二句。憬兴别作一解,如《真佛土卷》引,望西《赞弥陀偈》为本辨诸家同异,可往见。今家《真佛土卷》引鸾师偈意,为十二光正释,《十二光和赞》专用《赞偈》。《会疏》由此全引《赞偈》,而不举诸师异解,恐近于祖意乎。

今略释十二光名义,初无量光者,《法华》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全此根本智而所显现故。又可,聚诸佛无量智慧之光明故。

无边光者,中道一实之光,离有无二边故。

无碍光者,从佛凡不二之正觉而显现故,又是色心无碍故。前二横竖光体,此施德用于横竖,此之三光是十二愿成就光明也。

无对光者,绝对待故,云「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故,《吴译》云「光明中之极尊」是也。

炎王光者,最尊第一故称王,《吴译》云「诸佛光中之王」是也。此之二光却彰无边光,故《真佛土卷》(二十七丁):「言真佛者,《大经》言『无边光佛、无碍光佛』,又言『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文)

清净光者,一道清净之光,故偈云「道光明朗」,自清净亦使他清净,故云「罪垢除」也。

欢喜光者,佛心者大慈悲所起之光,故偈云「慈光遐被施安乐」。

智慧光者,破无明惑而开慧眼故,此二却彰无碍光悲智二德也。

不断光者,三世常恒之光故,此彰无量光。

难思光者,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之光故。

无称光者,离心缘名字之相故,此之二光显初三光体德不可思议,唯诸佛所叹。

超日月光者,能照众生内暗故,超过日月不能照内暗,此总叹前诸光也。

《真佛土卷》引鸾师本偈,傍引憬兴,今按《和赞》云:「无碍光佛光者,清净欢喜智慧光」等,此且据憬兴三善根所起之三光,显三垢消灭之义,与鸾师意不同故,与前《赞偈》、《和赞》勿混同矣。此之十二互摄互具,谓之不可思议,又总括一切诸佛光明,名不可思议,具如十二光义。诸佛无十二光,故为劣,弥陀有此十二光,为最尊第一,是所以举劣显胜,於于此极矣。

望西问:此十二光为是常光,将现起光?

答:应是常光,以对余佛常光故,第十二愿成就故。

二明德用中二:初明人天蒙利,二明三途获益。(「若在」已下)此初: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诸家皆依净影科云:「初转恶成善益,次脱苦与乐益。」今不用,此光益蒙人天三途为经意,故改云「人天蒙利、三途获益」也。

望西云:「次叹光益中亦有二:初明现益,次『寿终』下明当益。初现益中,『其有众生』等先利人天,次『若在』下利三途也。」此依《礼赞》引此文而合「摄取不舍」之文,显现当两益意,科为「现当益」。今谓:「皆蒙解脱文」《吴译》文云「解脱忧苦」,不可偏属往生益,故今属三途获益之文也。

初人天蒙利中,《吴译》云:「焰照诸无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所有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莫不见阿弥陀佛光明也,见者莫不慈心欢喜者,世间诸有淫泆、瞋怒、愚痴者,见阿弥陀佛光明,莫不作善也。」(文)《唐》、《宋》两本仅明德益,如《会疏》引。

「其有众生」者,与下第十八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通,虽含凡圣,而约立愿本意,则指三毒具足之愚人、展转五道之凡夫,或在人天,或在三途,次文云「三垢」,此彰三毒具足分齐也。

「遇斯光」者,「遇」字与《论》「遇无空过者」之「遇」同,今家释言:「遇者,信本愿力也。」(《一多证文》)「斯光」者,指前十二光也,遇斯十二光者,即蒙摄取光益,曰「遇斯光」,何以言之者,《礼赞》引此文而合「摄取不舍」之文故。然《会疏》、《贯思》、《义记》约信前光明者非文正意,又违祖释而已。

「三垢消灭」等者,第三十三愿成就。「三垢」者,《汉》、《吴》云「淫泆、怒、痴」,即三毒也。

《要解》云:「天台《净名疏》为三国垢,谓同居、方便、实报三土垢,如次见思、尘沙、无明为三垢,彼文约佛明三垢消灭,今亦准例,非但三毒。」(文)望西:三毒渐薄名为「灭」,非断惑。《梵响》亦约机边烦恼微薄,并未详。

《略笺》引「光明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是三垢消灭之义也。此约佛德冥益,次引「彼土光明文」,未可也。

《渧记》云:「他力信心行者,现为光明之所摄取,此时佛力冥益,消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故云『三垢消灭』也。佛力冥益既如此矣,是以行者机边亦分得身意柔软,闻此深法,念此佛慈,欢喜踊跃,随分善心生焉。如此解者为文正意,此乃先师『已能虽破无明暗』解释,今以霖师意合之,而设此释而已。」(已上)

今谓:若论其远,到彼永拔生死根本,此何足疑!今明斯光偏被极恶凡夫,所言「三垢消灭」者,闻其名号时至,正觉嘉号印现极恶凡夫心想中,垢秽不能秽,楚毒不能毒,故名为「消灭」。

「身意柔软」者,明信心欢喜之相也。《汉》、《吴》云「莫不慈心欢喜」,慈谓慈爱,即爱乐也。

「善心生焉」者,《汉》、《吴》云「莫不作善」。(文)了惠云:「称念已后,三毒有微薄分,故三善渐生,心行即增,云『善心生』也。」今谓机策耳。

《会疏》云:「言善心者,若约诸行,定散诸善也;若约本愿,则真实信心也。」今文明佛光摄取利益,何关定散诸善也?

《义记》云:「善心者如来善心,即信心也」者,亦未详,此由信前光明激发念佛之心,信心生焉,故作此解,未知信后相续也。

《渧记》云:「善心生焉者,法德之所令然,念佛行者随分有之,故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心自然得生,此乃佛光冥益能消三垢之所令然,而于行者机边亦随分见乎其端而已。今家《末灯抄》、《御消息》等对信后机之教诫,及莲师《法语》,并示此旨而已。」(文)

今评云:约信后者可然,用憬兴三善根者不然。若用憬兴者,「遇斯光」唯局清净、欢喜、智慧三光,应不通十二光,经文何承前十二光言「遇斯光者」,况彼与鸾师偈异,如上所辨。今谓:善心生又云作善,明信后念念相续之义,此之行者念念不舍即佛之念念不舍,此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念佛众生何等众生?谓广通九品,而别指下品极恶机,故念佛众生至下三品而极矣,亦与此中意同矣,其摄取念佛者正在此文,故善心生者念念不舍之相,可见。

二明三途获益

若在三途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吴本》云:「诸在泥犁、禽兽、薛荔、拷掠勤苦之处,见阿弥陀佛光明至,皆休止不复治,死后莫不得解脱忧苦者。」《汉本》同之,《唐》、《宋》略此文。

「三途」者如《音义》,「勤苦」谓勤劳痛苦也。在三途处见此光者,其苦恼可咸得休息,如《观经》说「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大哉见光益!

问:人间犹见光希,三途众生岂辄得见乎?

答:古人引《心地观经》成其义,是本黑谷引彼经,次引此「若在三途文」,而劝追修念佛巨益,不论三途人视与不视。(《和语灯》七之四十三)

望西云:「但待机熟有此益耳,然三途见光,若蒙总愿之光益者,只在余缘如道如法;若蒙别愿之光益者,必由称名名义相即,见光益今正在称名,此以现见为见之义。」

《会疏》云「因缘会遇,则虽在阿鼻狱中闻见了然」者未详,佛与众生因缘会遇无过于三缘胜益,何由不见摄取光明也!闻见了然义不成也。

《梵响》云:「见此光明,或有缘现见,或得信被摄,共名见光,三途所见甚希,若有宿善者,得愿力强缘时或适得见闻。」此亦似以眼见为文正意。

《渧记》会《觉经》「一切人民皆悉睹见佛光」之文云:「『见』字义多,不但谓眼视,《新婆沙》四十九云:『问:何故名见?答:以四事故名见,一彻视故,二推度故,三坚执故,四深入所缘故。乃至虽邪颠倒,而性是慧。』(文)由之,今所谓『见』者,深入所缘之义,而诸有人民心缘弥陀大悲光益云『见』也耳。今此中『见此光明』者非眼视义,三途众生心缘念大悲光益而生归命信心也,与前《觉经》见光之文同矣。虽三途众生有可眼见机,则佛德令亦得见,虽然,非一切皆然,希之又希者也,其视与不视佛意所作,非行者之所测度也。此机中有一类,或平生、或临终见佛光,此乃佛智之所令然,宜眼见之机故尔而已,实不可论其由如何也。于人间亦有一类,偶平生感佛光者有之,其如终时见光则不为鲜矣。然此『见此光明文』眼见为傍义,深入所缘为见者可为文正意云云。」

今按:冥显由机不同,蒙光触为见光,与前「遇斯光者」同故,赞偈云:「佛光照曜最第一,佛又号光炎王,三途黑暗蒙光启。」其见不见唯佛知之,除佛莫能测,岂其凡知之境耶!

「无复苦恼」者,由见光力,三途苦恼至寿终止息,非转苦报故。《吴译》云:「皆休止不得复治。」有说云「转重轻受」,或其然乎。

「寿终之后皆蒙解脱」者,望西依净影科,通上人天三途为当益故,人天及三途寿终后皆得往生云「皆解脱」,今属「三途获益」之科。《汉》、《吴》两本云「死后解脱忧苦故」。《略笺》云:「既其休息苦恼,则虽可得解脱,恶趣之报身尚在,故不言解脱。寿终之后,离三途之报身谓之解脱等。」(文)

解脱有浅深不同,依《汉》、《吴》两本,转三途忧苦报身生人天曰「解脱」。又《真佛土卷》引此文,次引《涅槃经》「真解脱文」,由此见之,则不但解脱忧苦,到安养证无上涅槃曰「皆蒙解脱」也。

问:此为出三途顺次生彼土耶?为隔生果遂耶?

解云:佛意多含,不可一概,依《汉》、《吴》两本,多是果遂义,三途愚蔽,《天台文句》判为不堪受法,寻而知之,然间有戒缓乘急者,见光不思议,何直出三途不往生耶!如《华严》地狱天子证佛果、《法华》龙女现身八相成道,他经尚尔,况最尊第一光明,岂无直往益乎!

二广明所叹中二,初总标所赞名义具足: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

《吴本》云:「阿弥陀光明名闻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央数诸佛国,诸天人民莫不闻知,闻知者莫不度脱也。」(文)《汉译》亦同。

此五句中总明名义具足。「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者,举无边、无碍二德,是故《真土卷》「言真佛者,《大经》言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正取此文,亦是显尽十方不可思议光相也。何以知此文名义具足?曰《真土卷》引《吴译》,云「阿弥陀佛光明名」等,名谓尊号,十方世界普流行,即佛光照曜十方,故名号流十方,闻名即闻光,故《吴译》云「莫不闻知」,此之光明名号即名义具足,然则光明显赫、照曜十方即名号十方普流行之相也,《论》主赞叹门职而由之,云「称彼如来名(名号),如彼光明智相(光明),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吴译》双明名义,若依今本举光明智相(光明显赫等),此中含如来名,故云「莫不闻焉」。又解:《真佛土卷》引此文训云「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据此转声,无量寿佛者,称彼如来名也,光明显赫等光明智相,乃与《吴译》双明名义同焉。

二明凡圣如实赞叹有二:一诸圣共叹,二凡夫称说。初诸圣共叹者:

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

《吴本》曰:「佛言:不独我称誉阿弥陀佛光明也,八方上下无央数佛、辟支佛、菩萨、阿罗汉所称誉皆如是。」《汉译》亦同之。

一切诸佛三乘共称说称叹,如今释迦佛称赞无异,释迦称叹如诸佛咨嗟之愿无异,此乃第十七愿如实赞叹也。偈曰「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一切诸佛三乘众,咸共叹誉」者,依此文颂之,此乃光明智慧之相,能破十方众生无明黑暗,一切诸佛赞叹如光明智相,与名义相应故名「如实修行」,于此立诸佛赞叹,深思之。

二明凡夫称说有二:初称说之相,二明称说益。初称说者: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

《吴本》:「佛言:其人民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朝暮称誉其光明,至心不断绝。」《汉本》同之。

依《汉》、《吴》两本云「其人民善男女」,则知「若有众生」是烦恼具足凡夫人,与愿成就「诸有众生」相通也。

「闻其光明,威神功德」者,此乃与「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同,闻者信也,由前释迦诸佛三乘众赞叹而闻信彼如来光明智相,破十方众生无明黑暗也,此就义明。光明威神功德者,不可思议光德能破众生无明之义也。若依《汉》、《吴》两本,「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名义双明,名义且异,终归一致,名义具足者如实赞叹,十七、十八两愿不相离,闻信光明神力而称说者,称彼名义,故名「如实修行相应」。有名而不具义者第二十愿,不如实故,称名由无明,未满志愿也。

「日夜称说」者即相续心,如第十七愿咨嗟,凡夫咨嗟悟寐无忘,故称说即是称名,以如实称名即是赞叹故。

「至心不断」者彰信行不离之义,至心是信心也,至心不断故称说又不断,故云「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也。」此乃由闻信光力而信心不断也。

《会疏》「初三句明知识闻熏,『日夜称说』等是则生因也」者未详,生因在闻信处,「日夜称说」等明信后相续也。

二明称说益:

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大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吴译》云:「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若其然后作佛者,亦当复为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辟支佛、菩萨、阿罗汉所称誉光明如是也。」《汉本》同之。

《会疏》:「『随意』等二句正是往益,『为诸』下生后益,『至其然后』下因光成佛益云云。」诸家并同,此约二十九种门,往生外说成佛故。

若依今家意,「随意所愿,(愿生彼国)得生其国(即得往生)」二句彰正定聚益,何者?其所愿即愿生彼国,得生其国即即得往生故。《唯信文意》云:「《大经》曰:『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言『愿生彼国』者,应愿生彼国也,『即得往生』者,获信即往生,言『即往生』者谓住不退转,言『住不退转』者,即定正定聚位也,亦言『成等正觉』谓之『即得往生』也。」故即得往生即是正定聚益也。

「为诸菩萨称其功德」者,含诸佛称赞益、至德具足益。《吴译》云:「为众所尊敬,智慧勇猛。」凡经文中或云「便同弥勒」,或云「广大胜解者」,亦云「芬陀利华」等,是皆所称叹其功德也。鸾师偈约彼土益,故云「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此称叹往生功德也。

「至其然后」等明成佛益,当来舍命已后至彼国,证弥陀同一法身故,诸佛菩萨叹其光明,如今日释迦诸佛叹弥陀光明为「最尊第一」,得弥陀同体证果故,偈云「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文)言因闻光力往生成佛,光如弥陀光明显赫,故诸佛所叹也。今家约一法句,经文多含,故不可一概也。

第三结叹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唐译》云:「阿难!我今开示彼佛光明,满足一劫,说不能尽。」(文)

《吴本》云:「佛言:我道阿弥陀佛光明姝好巍巍,称誉快善,昼夜一劫尚未竟也,我但为若曹小说之耳。」(文)《汉本》同之。

《宋译》云:「我住一劫,说此光明功德利益,亦不能尽。」(文)

此叹说文,《唐》说三处,今文约佛德说,下(二左)「阿难,我今略说极乐因缘,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文)此约国德说。又下(十三右)菩萨功德终云:「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功德,阿难,假令我身住寿百千亿那由他劫,以无碍辨,欲具称扬彼诸菩萨真实功德,不可究尽。」(文)今经此文约佛功德说,又下卷「我但为汝略说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究尽。」(文)约菩萨功德叹,而于国德文虽略省,义则应备,佛德、菩萨德摄为国德,故三种庄严不可说也是矣。

今于佛功德中唯就光明威神说,理实通佛所有功德,但为显方便法身别德,就光明叹说耳。又上「重誓偈」中,「神力演大光」等三偈同此光明文段。又《汉》、《吴》二本愿后无「重誓偈」,直说光明,次说阇世王闻愿益,此恐以光明文段代「重誓偈」欤。由此思之,彼「重誓偈」誓光明为本意也。又《唐译》光明成就文不委者似推前偈文,读者善思诸。

上来明光明无量毕。

大门第二,明寿命无量有三:一标佛寿长远: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

次光明无量愿成就明寿命无量愿成就,《唐译》初明无量光德,次明圣众无量,后明佛寿无量,云:「阿难!彼佛寿命无量无边,不可知其劫数多少。」(文)不说假设事。

《汉本》三(初)明光明竖德,次云:「无量清净佛国土及诸天终无有坏败时,所以者何?无量清净佛寿命极长,国土甚好,故能尔耳。佛言:无量清净佛尊长劫后无数劫常无央,无般泥洹时也。乃至(明终无般泥洹时,故过度无究无极)佛告阿逸菩萨:若欲知无量清净佛寿命无极时不也?阿逸菩萨言:愿皆欲闻知之。乃至(直说假设之事)佛言:无量清净佛年寿甚长久浩浩,浩浩照明善,甚深无极无底,谁当能信知其者乎?独佛自知耳。(此文当今标文)」《吴本》上(三十七左)亦同之。《宋译》无「寿命无量文」。

「寿命长久不可称计」者,标佛寿长久,唯佛所知,非因人所知,《汉》、《吴》两本以可为证也。

「汝宁知乎」激发阿难意,显非所知。宁者,《苑音》二(六右):「年形切,《玉篇》:宁,安也。《汉书集注》曰:安焉也,安焉之言皆征问之辞耳。」「宁知乎」言非可知也。《汉》、《吴》对弥勒云「谁当能知者乎」,今对阿难言之,故知佛寿长久,非等觉已还所知也。

连持色身名「命」,一期相续为「寿」,凡诸经论说三身寿量,应身则因缘为寿,有始有终,长短不同;报身则以智为寿,有始无终,一得永常;法身则以理为寿,无始无终,凝然不变。故《法华》中迦耶始成,双林示灭者,应也;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者,报也;又说常在不灭,法身也。今所明者即报寿也,故以智慧为体,光明智慧之相也,愿海酬报为弥陀寿也。然他师或为应身,或言有量之无量,只得因缘一隅,而未知弥陀之全,纵令三身四土融妙作说,亦不过通总三身分齐耳。若依一家,净土中成佛悉是报身,此报则酬大悲愿海,谓之酬因之身,永异乎诸经所谈。诸佛通总三身皆出无量寿界,岂同于通总三身乎!如《觉经》云:「佛言:无量清净佛年寿甚长久,浩浩照明善,甚深无极无底,谁当能信知其者乎!独佛自知耳。」此明报体常住。然次下说弥陀入灭,二大士代之,同乎《观音授记经》文,云何会之耶?解云:如绰、导二师所会云云。(《真佛士卷》所引)

今谓:《汉本》前文云:「无量清净佛尊寿劫后无数劫,常无央无般泥洹时也。」又所化众生展转作佛,「复住无数劫,无数劫不可计劫,终无有般泥洹时也。」既云主伴俱无般泥洹时,何至下言佛般泥洹,佛语前后相违,何为实乎?由此言之,是非实灭度,示现修短自在之相而已。愿中约眷属说其修短自在,眷属长寿同佛,佛岂无修短自在乎!修短自在者,示生灭而自在生灭,不妨报体常住,不然则佛语应有相违失,思之!

《唐译》云:「彼佛寿命无量无边。」《大般若》三(二十九)云:「言无量者,量不可得,不可量在过去法中,不可量在未来法中,不可量在现在法中,言无边者,边不可得,不可测度彼边际。」(文)无量是今佛实寿,不可度无始本际,亦不可测彻穷后际,故《宋译》云「非过现未来」,三世常恒无量寿也,应知。

二假设示不知

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筭.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究尽.知其限极.

《唐译》略假设,《汉本》(三之三):「佛言明听,悉令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国中,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皆使得人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罗汉,共坐禅一心,都令其智慧为一勇猛,共欲计知无量清净佛寿命,知寿几千亿万劫岁数,皆无有能计知极无量清净佛寿者也。」(文)次同设譬说徒众无数,后说佛实寿唯佛自知,故知徒众无量摄于佛寿无量中,可知矣。今此文假设校量明非所知,自「汝宁知乎」来假设耳。

「十方世界无量众生」者,十方世界所有五道有识之类,使其皆悉得人身,其量不可计,此亦假施设耳,岂实乎!又令其悉成就二乘无漏智,此亦假设,是多人多智也。「都共集会」俱会一处也。

「禅思一心」者,憬兴云:「有说:梵云『驮演那』,此云『静虑』,昔云『禅那』,或云『禅』,皆讹略也。虽知昔『禅』即今『静虑』,未闻『禅』字复有所因,良可悲,故今即禅思者,专思之别言也。」(文)

望西云:「『禅』谓梵语,即寂静义,『思』谓汉语,即思惟义。(《会疏》依此义,更引「坐禅一心文」)然憬兴破有说专思之别言也,有说意者,旧译『禅』字一向属误,兴师意者,『禅』者专也,用借音故。今谓:《法华》、《华严》中说禅波罗蜜,是存梵语,当知西天或云『驮演那』,或云『禅那』,梵语轻重,例如瑜珈(男声)、瑜祗(女声)也。竭,《切韵》云:竭,尽也。」(文)

《义记》评云:「『禅』字一向属误,今谓:有说举梵语略,一何为讹,用借音故。今谓:借音是假借音,今训释而非借音焉。望西未详讹略之模样都暗韵字故,此义皆不稳矣。今『禅字静也』训故,汉语亦有,今兴依专之义,即对下一字。」(文)

梵响云:「禅者静也。(《玉篇》、《广韵》)古对音梵语用有义,汉字禅梵等然,此文直为汉语静志一心义也,兴亦得。」(文)或为梵语,或为汉语,于义无违也。

「竭其智力」者,智计勇猛也,「于百千万劫」者,时劫广大,「不能究尽」等者,明无量之无量,谓无量人以无量智慧,一心竭智力,于百千万劫算计佛寿限极不能知,何以故?二乘有量智,何知佛寿无量乎!此假近寄二乘不知,远显唯佛自知耳。此文就二乘不知而示佛寿无量,则于大菩萨所知为寿有量乎!是以他师言为应身寿。今谓不然,净土经说为凡夫故,近寄凡小所知设譬,此亦非实事,若就假设而认为应身者,前后之文多有其例,如第六天宝灭尽定等,净土经说似浅而深,岂止此而已哉!今近寄二乘之不知而明之,其不知之深奥不知几事,何以言之?《汉》、《吴》两本对弥勒云「谁当能知其者乎?独唯佛自知耳。」意云:等觉已还无能知其寿命限极者,独唯佛自知之,岂但二乘不知乎!其言「唯佛自知」者,彰报寿体无量之无量,深思之焉。

三众寿同佛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筭数譬喻所能知也.

《唐译》云:「声闻、菩萨及诸天人,寿量亦然。」(准次上佛寿无量)

《吴本》(上三十八):「阿弥陀佛所度脱展转如是,复住止无数劫,无数劫不可复计劫,终无般泥洹时。」(文)是「眷属长寿文」,《汉译》同之。

有云《汉》、《吴》无「眷属长寿文」者粗也,此例佛寿无量明眷属寿无量,乃是第十五愿成就也,彼土众生与佛同证,故主伴同一无量寿也,《小经》「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亦此意也。

问:光寿二德之中寿命同佛,光明何不然乎?

答:内寿即同,外光分异,主伴之别耳。

第三明圣众无量有二:初总明众多,二别明初会。初中亦二:一举众多,二叹神德。此初:

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

上举主德显国德中有三:初明佛光寿,因佛寿无量明眷属长寿,今承之明无量寿命声闻菩萨其数无量,故圣众无量摄归佛德,则圣众无数亦显国德无边,安乐土界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故,广大无边际如虚空故,其中圣众亦数无量。《论注》曰:「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终无满时等。」故知圣众无边显国土广大无边际也。故国德三中明之。

《唐译》云:「复次,阿难!彼无量寿如来诸声闻众,不可称量知其边际。」(次光明明众无量,而略叹德文)

《吴本》上(三十八)云:「复令他方面各千须弥山佛国中,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皆复使得人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罗汉,皆令坐禅一心,合其智慧,为一勇猛,共欲数阿弥陀佛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知有几千亿万人,皆无有能知数者。」《汉本》亦同,此在佛寿中说之。《宋译》如《会疏》引。

憬兴:「声闻无数愿成,《论》众庄严『天人不动众』等,俊公属摄法身佛八种中大众功德。今谓皆不可,此非但明大众德,众无量为主,却显量功德焉。」

二叹神德:

神智洞达.威神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此明神德者,瓦石虽多,何足为多,彼无量众各具其神德,所以超踰十方也。

上二句总叹其德,「神」谓神通,六通愿成;「智」谓智辨,得辨才智愿成也。「能于」等二句别明威力,此乃法身大士不可思议解脱德也,如《维摩经》所说。(《会疏》所引)

《要解》云:「『能于掌中』等者,《观自在念诵法》云:『谛观无尽香水海,妙莲上持华藏界』,此意也。观音已然,余一切菩萨威力自在皆然。《汉》、《吴》两本别广说自在力,今本推下圣众广叹之文略说而已。

二别明初会有四:一标,二众多:

佛告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

《赞偈》曰:「阿弥陀佛初会众,声闻菩萨数无量,神通巧妙不能算,是故稽首广大会。」(文)

应身佛化导有初、中、后会,最初成道法会名「初会」,如释迦最初转法度五比丘。今因顺他方,举初会显后后无尽。

憬兴云:「『初会』者,偏举不尽之辞,显无数故。」(文)此中举声闻众无尽,菩萨例同之者,亦因顺余方耳。

望西云:「『初会』等者,弥陀成道最初说法为初会,例如释迦初中后善,弥勒三会说法。问:弥勒三会化度微少,结缘三类之仪式也,如《法华义疏》云:『弥勒有三会者,度释迦余残三根众生也。于释迦佛持五戒人初会得道,受三归人次会得道,一称南无佛之人三会得道。复有独与弥勒结缘,更为说法,不止局于三会。』净土岂有如此别耶?答:因顺秽土且名『初会』,欲显多故,初会犹尔,况后会耶!故嘉祥云:『初会尚非目莲等所知,岂况后两会数可知乎!』」(已上)此因顺秽土三会,初会对后会之义也。《义记》从之。

又有说:此乃不同三会之初会,弥陀因位结缘缘熟众生,当弥陀成道之日而最初生彼土也,或是弥陀同体具德眷属等也。(《净土和赞》尝解意,《渧记》用之。)《会疏》意亦以为最初来会之义。今谓:二义并无害也。

二假设显多:

如今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祗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挍.不能究了多少之数.

《唐译》云:「假令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犍连神通自在,于晨朝时,周历大千世界,须臾之顷还至本处。(此示神通自在之相)彼经亿那由他百千岁数,欲共计算无量寿佛初会之中诸声闻众,尽其神力,乃至灭度,于百分中不知其一,于千分、百千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中亦不知其一。」(文)寄神通算显多相。

「如大目犍连」者神通第一,刹那顷能知无边数,如《会疏》引《吴》、《宋》两译,此知量大。「百千万亿无量无数」比丘,悉令如目连神通自在,此人众大。「于阿僧祗」等者时量大,如是三大共计校,不能知彼国初会大众数,即是显圣众多相也。

三更开譬说:

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云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筭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

《唐译》曰:「阿难!譬如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以目极观,不知边际。(深广无量),若有丈夫,析一毛端为五十分,以其一分,于大海中霑取一滴,阿难!彼之水滴比于大海,何以为多?阿难白言:假使取千由旬水,犹以为少,况以毛端一分而可方之。」(文)

《宋译》云:「复次,阿难!譬如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广阔无边,假使有人,出身一毛,碎为百俱胝,细如微尘,以一一尘投海出水,水在尘上,形量亦然,如是投尽毛尘,于意云何,毛尘水多?海中水多?阿难白佛言:毛尘出水未及半合,海水无量。」(文)《汉》、《吴》无此段。

净影云:「『如大海』下借事显之,佛先立喻反问阿难。」(文)可谓问质阿难。「阿难白佛」下阿难答也,如是校量诸经论其例多矣。《唐译》前段云:「如目犍连神通,于百分中不知其一,于千分百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中,亦不知其一。」今校量显其不知者无量,其所知者析一毛百分中一分。

「大海深广」者,《异译》「深八万四千由旬」,以目极观无边际。

「假使有人」者,设言之辞也。

「析其一毛为百分」者,所谓迦罗分也。析者,(作「折」非也,折,之列切,音淅,断之也。正析从木,音昔,分也。又从木,有相似。从木斥。拆,他各切,音託,夜行所击者,勿混。)《苑音》三(十四)曰:「析,苏历切,分也。析字有作扸者,俗也。」《应音》十六(十六)曰:「析,又作斨,同思狄切,《声类》:析,劈也。《说文》:破木也,亦分也。字从木斤意也。」(文)

「以为百分」者,《新华严》十七(《疏抄》四十之四纸)曰:「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文)《疏》云:「歌罗者,此云竖析,人身上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或曰十六分中之一分。」

《义记》云:「校量分,(下《苑音》无之)优波尼沙陀,此云近少,谓少许相近比类之分也。」(文)《苑音》二(六左)、《应音》四(十左)同之。《琳音》一(十二)云:「邬波尼杀昙分,梵语算法数之极也,古人译为因果不相似力胜也,《大论》释为微细分析,至极之言也,如析一毛以为百分,又析彼一分为百千万分,又于所析微细分中如前析之,乃至邻虚至不可析处,名『邬波尼杀昙分』。」(文)今此中举歌罗分显杀昙分,《唐译》前段说之,故知梵本具有诸分欤。

「沾取一渧」者,《应音》四(五左)云:「沾又作霑,同致廉切,《广雅》:沾,渍也。」《琳音》三(十三)云:「霑,辄廉反,《韩诗》:霑霑也。《考声》:小湿也。《说文》:从雨,沾声也。《文字集略》作沾,略也。」(文)渧者,《应音》七(十五)云:「案此犹滴字,音丁历切,通俗文零滴谓之凝渧,音丁计切,渧,水下也。」《琳音》三(十三)云:「滴,丁历反,《考声》:水落也。《说文》:水栾注也,从水。啻省声也,啻字以帝从口,经文略去口,作渧,俗字。(啻音)」

「阿难白佛」下阿难答也。一滴水与大海水,所知者少,不知多数,巧历算数不及也。

「巧历算数」者,《琳音》十(十三)云:「历,力的切。《孔注尚书》云:节气之度也。大戴礼云: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从逆,故谓之历治也。」《麟音》二(十一)云:「《尧典》云:历象日月,敬授人时。《孔注》云:「历像其分节,敬记天时以授人也。」(文)今「巧历算数」者,庄子曰:「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注》曰:「自千而万,自万而兆,直至巧于历者亦算不尽,而凡常人乎。」(文)巧历者,一行禅师类见于《唐史》,振且算数从一乃至载,数之极也。自其以往过算数道,故名算数不能知,既过算数,以言辞不可述,以譬喻不可类,故云非所能知也。

四佛自合结

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唐》、《宋》两译大同今经,文易解。

上来国德有五,中第二举主德显示之三科(光明、寿命、圣众)竟,自下第三广列诸庄严。

第三列诸庄严中有四:一明宝树,二音声列妙,三明高堂,四明宝池。初明宝树亦二:一泛明诸宝树,二别明道场树。初泛明诸宝树中亦三:总标、别列、结叹。初总标者: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

初三句总标宝树,「金树、银树」已下次别列,后「此诸宝树」下结叹也。初标、列二科依净影,望西、《略笺》、梵响亦同之。《会疏》「又其国土」至「乃至七宝转共合」为总标,「或有金树」己下为别列,《渧记》从此,亦是一义也。然《贯思义》独初至「众宝为叶,华果亦然」为总标者非也。

然净影已下泛论有三庄严:一事庄严,色香味等五欲精上,二法庄严,纯论妙法,所明国土胜中有事庄严及法庄严,三人庄严,胜善众生居住其中。(下「彼佛国土诸往生者」下明人民殊胜。)然彼土中庄严妙事不可具辨。

《渧记》依今家真化之细判未必然,「今谓:净土庄严极妙乐事,真假并说以示其殊胜相,故此段大分为二段:初约事相显土德,从今此文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是也,此乃真假合说示土德,故今宝树庄严亦通真化也,若约真土,则真土一分之相而已;后就性德示土相,『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已下到上卷终之文是也,此乃专说真土庄严也耳。如此得大段意而后消释文相,则庶几不差乎。」(文)事相、性德分为二段者难思矣。

今总标言「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者,承上「其佛国土自然合成为地」之文来,七宝诸树周满自然七宝合成之世界故。

《唐译》上(廿一)云:「阿难!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文)《汉》二(初丁)、《吴》上(廿二已下):「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讲堂精舍、所居处舍宅中、内外浴池上,皆有七宝树」(文)与今经不同。《宋译》中(七左)圣众无量次说宝树。

二别列中有二:一列纯宝树,二列杂宝树。初纯宝树者:

金树.银树.瑠璃树.玻瓈树.珊瑚树.码瑙树.砗磲树.

《唐译》云:「或纯黄金、白银、琉璃、颇梨、赤珠、码瑙、玉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文)纯杂二科准此文。根、茎、枝、叶、华、果纯唯一宝所成,不杂余宝,曰纯宝树也。

《汉》、《吴》两本云:「中有纯金树,中有纯银树,中有纯水精树,中有纯瑠璃树,中有纯白玉树,中有纯珊瑚树,中有纯琥珀树,中有纯砗磲树,种种各自异行。」(文)此亦列纯宝树也。

「金树」等者,上「宝地文」除玻瓈加琥珀为七宝,今文除琥珀加玻瓈为七宝,又《小经》有赤珠无珊瑚,又此文中标文说玻璃而略水精,下文或并举,后则出水精而略玻瓈。

梵响云:「今经以玻瓈、水精为一物,故标列互举耳。《汉》、《吴》两本标七宝而列金、银、水精、瑠璃、珊瑚、琥珀、砗磲、码瑙八宝。《唐译》以黄金、白银、瑠璃、玻瓈、赤珠(今经珊瑚)、码瑙、玉树(砗磲)为七宝树,与今经同矣。《宋译》金、银、瑠璃、颇梨、真珠、砗磲、码瑙为七宝树,是亦不出珊瑚而列真珠。如是经说不一准者,盖因顺此界宝故。」

金、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码瑙如上释。玻瓈,《应音》二(初)曰:「颇梨,西国宝名也,梵言『塞颇胝迦』,亦言『颇胝』,此云『水玉』,或云『白珠』。《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玻梨珠,此或有也。』按:西域暑热无冰,仍多饶此宝,非冰所化也,但石之类耳。」(文)《苑音》十(十右):「颇梨色,正云『窣堵致迦』,其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者也。」(文)《琳音》四(八右)曰:「颇胝迦,梵语宝名也,正梵音云『飒破置迦』,古译云是水精,此说非也,虽类水精,乃有紫白红碧四色差别,莹净通明,宝中最上,红碧最珍,紫白其次,如好光明砂,净无瑕点,云千年冰化作者谬说也。」(文)颇梨与水精别种可以知矣。

二列杂宝树中,初列二三合成,次列七宝合成。初: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瑠璃树玻瓈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 瑠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码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码瑙树瑠璃为叶.华果亦然.(已上二宝合成)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三宝等合成)

初二句总标杂宝,「或有」下明二宝合成,「或砗磲树」下次明三宝等合成。初二宝合成者,前所列纯七宝树为体,而叶华果互以余一宝相杂二宝合成。

《唐译》云:「阿难!彼金为树者,以金为根茎,白银为叶及以华果,白银之树,银为根茎,黄金为华叶果,码瑙之树,码瑙为根茎,美玉(砗磲)为华叶果,砗磲树者,美玉为根茎,七宝为叶及诸华果。」(文)此略瑠璃树、玻瓈树、赤珠树,而于金、银、码瑙、美玉上说之,使准知余也。

《汉》、《吴》云:「中复有两宝共作一树者,银树,银根金茎银枝金叶银华金实;金树者,金根银茎金枝银叶金华银实,是两宝树转共相成,各自异行。」(文)此于金树、银树明两宝共成,余宝树使准知之。

水精者,《琳音》四(十三)曰:「鸡都宝,梵语宝名也,此即『水精』异名,其宝色白,小如鹅卵许大也。」又二十八(十五)云:「迦遮末尼,旧云迦柘,(之夜反)此云『水精珠』也。」(文)

「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者,次明三宝乃至六宝合成。《汉》、《吴》两本具说「中复有三宝共作一树,中复有四宝共作一树者,中复有五宝共作一树者,中复有六宝共作一树者」等,今略,于砗磲树示余众宝合成之。

望西云:「问:准上应云珊瑚为叶,何云众宝?答:上二宝树,下七宝树,今为欲显三宝乃至六宝树,故总云『众宝』,二宝乃至七宝诸树各有七七四十九本,今举少分得意,应知。」(文)《会疏》从之。

有云:「至六宝者局,此经既说八宝,从三至八宝总云『众宝』。」(《渧记》)今不然,其七宝合成下明之,於于此何云八宝合成乎?故《唐译》云:「美玉树者,玉为根茎,七宝为叶及诸华果。」(文)此乃显根、茎、叶、华、果合树而六宝合成,可准解。

次列七宝合成

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 瑠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码瑙为华.砗磲为实.乃至珊瑚为华.码瑙为实.

「紫金」者,《苑音》一(九左)云:「阎浮檀金,具正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其河近阎浮捺陀树,其金出彼河中,此则河因树以立称,金由河得名,或曰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成此阎浮檀金,其色赤黄,兼带紫焰气也。」(文)

根、茎、枝、条、叶、华、果七重以七宝互成而为七七四十九重,条谓小枝也,以水精换玻瓈为七宝。《唐译》文大同,不引,但以赤珠换于珊瑚,以美玉换于砗磲而已。《汉》、《吴》亦广说七宝共作一树者。

《定善义》(十二)云:「今言七重者,或有一树,黄金为根,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码瑙为条,珊瑚为叶,白玉为华,真珠为果,如是七重,互为根茎乃至华果等,七七四十九重也。或有一宝为一树者,或二三四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宝为一树者,此义《弥陀经义》中已广论竟。」(文)又云:「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明树体)言量者,一一树高三十二万里,亦无老死者,(无枯)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何意然者?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文)

三结叹三,初叹树列不乱:

此诸宝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

「行行相值」者,行谓列也,《定善义》云:「言行者,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文)

「茎茎相望」者,金茎、银茎相望而互相映,瑠璃等亦然。

「枝枝相准」者,《说文》:准,平也。《广韵》:均也。彼此枝枝均等,无长短高下也。

「叶叶相向」不背,「华华相顺」而不翻,「实实相当」不差其处也。

二叹光耀无比:

荣色光耀.不可胜视.

「荣色」者,《应音》九(七右)曰:「荣,犹光华也。」《琳音》八十四(三右)曰:「荣,盛也。」彼宝国无四时迁移,故所有宝树亦无变衰,湛然常有荣色也。诸树光耀无比类,故云「光耀不可视」。

《唐译》不说树列不乱及树音,更说光网,云:「是诸宝树,光辉赫奕,世无能比,以七宝罗网而覆其上,其网柔软,如兜罗绵。」(文)《汉》、《吴》两本有树列文,大同今经,《宋译》无之。

三叹树音微妙: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唐译》无此段,《汉》、《吴》两本并广明宝树音乐,同于今经乐音殊妙之说,而无别说道树音声之文。

「清风」者,无漏清净风也。兴云:「清风者,即《别本》云『非天之风,亦非人之风也』。」

「时发」者,风应时发,吹诸宝树也。《赞偈》曰:「清风时时吹宝树,出五音声宫商和,微妙雅曲自然成,故我顶礼清净薰」,无漏清净愿心之所薰发,故云「时发」也。

「出五音声」者,一云:「宫、商、角、徵、羽为五音,文云『微妙宫商』故,举初二显后三也。」影、寂、兴同作此解。法位一义云:「『出五音声』者,一谛了,二易解,三不散,四无厌,五悦可也。」此亦依《大论》四(廿四)。兴师破云:「无圣说者过矣,然今文宫等五音为正也。」宫等五音如望西、《略笺》、《音义》等。

上来泛明诸树竟。

《渧记》云:「此乃通真化庄严,若就化土而解,则偏为他受用土相;若约真土而释,则自他不分妙土庄严一分,随顺凡情说而之而已。是以今家《和赞》以为妙土广大中之庄严而述焉,盖此意也。然《义记》云:『今此段与《观经》同所说,则是他受,若寄说显真,则是自受,七宝八德皆寄化说。』(文)吁!局谓自受者,何谓乎!」(已上)

第二,别明道场树有五:一体量具足,二众宝庄严,三妙声流布,四利益广大,五结德归愿力。初体量者: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

诸译中《汉》、《吴》二经摄之诸宝树,不别说道场树,《魏译》宝树之外别说道场树,《唐》、《宋》从之。于中,《宋译》移之下卷讲堂云集之处说之,此乃以道场树换于七宝讲堂者,道树、讲堂固不相离故,译人意亦不一准。然自下文幽微多含,或为真土,或为化土。其为化土者,如《化土卷》引今文以证化土,故是类同应身,少功德者所见故,如《和赞》亦为方便化身净土,此亦与《本偈》相违,又所由来难知。若约真土者,如《赞弥陀偈》,是因顺余方故,即是彰无数量。如是于一文作两说者,何耶?良以此道场树是从化入真之处,故真化相望不宜相妨,宜思准之。

又《会疏》(六(四十九)):「仰惟道场树者,正觉果满之标帜也,名号者,即是本愿成就之实体也,故愿以闻名为得忍因,成就以见树明其相,彼闻名即道场树妙声,此见树即阿弥陀之果德也。」

今谓:若就大悲正觉共于众生之边莫明著于莲华,故经文多说莲华,《汉》、《吴》两本不说道树而说莲华,天亲《偈》云「如来净华众」等。然今别明道树者,且因顺余方,以点示正觉成就之相菩提具足。《十住论》三(三纸)以十德叹佛德,中有菩提树具足德,原是显二十八愿成就,从化入真之处故,此亦经中要义,若夫不别出者,佛意或壅塞焉。故译家勉以存之,不亦宜哉!

「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是树量也。《唐译》:「高十六亿由旬,枝叶垂布八亿由旬,树本隆起高五千由旬,周圆亦然。」(文)《宋译》下(三左):「高一千由旬,四布枝叶八百由旬,根入土际五百由旬。」(文)

憬兴云:「经云『又无量寿佛』至『随应而现』者,述云第二辨道场树有三,此初,道树体相也,一里三百步,故四百万里即十二万由旬,应前菩萨少功德见道场愿而成也。有说:随彼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佛神力故,纵小道树不相妨碍,若然,所余宫殿不应各称其形大小,故今彼经佛量既他受用受,故此道场即化土,故不相违也。二十万里者六千由旬,应不称其本量,故又有本云二百万里,盖是正也。」(文)

《渧记》云:「一由旬乃四十里,则高四百万里即十万由旬,何者?四十里即一由旬,四百里即十由旬,四千里即百由旬,四万里即千由旬,四十万里即万由旬,四百万里即十万由旬也,周围五十由旬,十倍成五百由旬,百倍成五千由旬,千倍成五万由旬,二千倍成十万由旬,故高围不相应而已。垂布二十万里亦是才五千由旬故,高十万由旬二十分之一,则似不相应。(五十由旬十倍成五万由旬,廿倍成十万由旬故)《如来会》『高十六亿由旬,周围五千由旬』,则五千由旬三百二十倍而成十六亿由旬,何者?五千由旬十倍成五万由旬,百倍成五亿由旬,三百倍成十五亿由旬,更五千由旬二十倍成一亿由旬,故都合成十六亿由旬也。世间树中,周围一丈而高三百二十丈者未曾有也。由是观之,《如来会》亦高围不应欤,虽然,净土庄严不可以凡情而测度,一任经说而可仰信而已。《唐》、《宋》两本明树高及垂布之量者并倍增倍减,不异世间树也。」(已上)

今谓:此经高围量及高垂量不相应,固化相机见不同,不足怪焉,却见经深旨矣。又他师会释《观经》佛身量与道场树量不应,其所言未顺经意,此经明乃至少功德者所见,而机见不同,他师释未知此义,况复经说相本不同,何加强会乎!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明树体,从本愿因缘成就,故云「自然合成」也。

二众宝庄严:

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焰.照耀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摩尼」珠宝通名,「月光」即宝别名,《千手陀罗尼经》月精摩尼是也,「持海轮宝」未知所出,《会疏》、《梵响》并引《华严》〈性起品〉文,或是乎。《唐译》出多宝名,今本但举此二宝,译者从简耳。

「众宝之王」四字广摄一切宝,良以无数劫修无边德行而所感成故,致使希有珍异胜摩尼而庄严之。

「周匝条间」等者,条间璎珞色云「种种异变」,众宝光焰云「照曜无极」,宝网罗列覆盖于道树之上云「随应而现」,此文通真化,显道树实义,故说相然耳。何以得知者?《化土卷》引之,从初至「而庄严之」文,越隔于「周匝条间」等文,而引「见此树者得三法忍」等文,由此思之,「周匝条间」已下文真化相杂而难偏属,故略此文云「乃至」。今依此指南,此中含真假,此乃显愿文乃至少功德者知见道场树成就之相,「乃至」言含多功德者知见,此中亦通多功德者知见,就少功德者知见且说四百万里等,然约多功德者知见,则即量见无量,其所庄严亦一一周遍法界,微妙难思,故说「种种异变」,云「照曜无极」,亦云「随应而现」也。诸家未知此义,或以「随应而现」之句偏为化身土证者,(《贯思义》)何耶!可贯思于祖训也。

三明妙声流布: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

《唐译》云:「微风吹动,出种种声,令千世界诸众生等,随乐差别,(叹其具德,非明其益)于甚深法,证无生忍。」

《宋译》云:「复次。阿难!每于辰时,香风自起,吹此宝树,树相敲触出微妙声,其声普闻无量世界。」(文)

「微风」者,《通赞》云细风也,非猝暴风也。云栖云:「风曰微者风之美也。」「徐」者,《说文》:安行也,《增韵》:又缓也。

「演出无量妙法音声」者,全无量而为一妙法,故云「无量妙法」。

「流布遍诸佛国」者,周遍法界超数限之义。《唐译》云「千世界」,且举大数耳,非限量也。又云「令诸众生等随乐差别」者,释迦一代大小顿渐即是弥陀道场树说法也,全一乘法而无量妙法,故云「差别」也。今此妙法音流布遍诸佛国者,即正觉大音响流十方,道树妙法音即名号,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也。

四明利益广大亦二:一约诸佛国,二约自国。(「阿难若彼」已下)初约诸佛国中亦二:初明耳闻益,后明六根益。此初也:

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

师说曰:明益相中,初约诸佛国明,次「阿难」已下正约自国明。初约他国中,此文初明耳闻益,「目睹」以下通显六根益,《宋译》之文约此土故。(《会疏》引)或可,一就明见闻益有二:初文约他方,后「目睹」已下约自国明。二「阿难」已下明得忍差别不同。前解俊公意,后义净影意。

今按:前解亲文,初耳闻益、次为六根益者顺鸾师偈,(初偈云「普流十方诸佛刹,闻斯言得深法忍」,次偈云「六情遇者得法忍」。)后「阿难」己下约自国者依《化土卷》引意,彼引「阿难」已下证化土者,明次第证入之益故,经文固他方自国差别,故改端云「阿难」等,文承接可谓顺经文,是故今用前解也。

今释:「其闻音」者,于十方诸佛国,闻其树音者皆得益也。约文,道树所出法音也,约义,闻其名号,何以知之?上愿文云「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等,(三十四愿)愿闻名得忍即闻树音得忍,树音即名号也,愿文无生法忍即深法忍也,下经「若闻深法」者即闻名号也,即于清净无生名号深法忍可决定,故云「得深法忍」。

「住不退转」者,谓入必定聚故,深忍不退俱是名号功德,然随德别名忍可决定故,不退菩提故。

「至成佛道」者,约金刚心行者,则毕命为期至灭度故。

「耳根清彻」者,先耳根者约娑婆化仪,此界耳根利故。「清」谓清净,离杂染秽故,「彻」谓悟入,以佛心入无生忍故。

「不遭苦患」者,在生死苦患中,而不为生死苦患所恼,故云「不遭」等。

二通举六根益

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上别举耳闻益者,虽非但耳闻益,且约娑婆化仪,诸佛国土岂耳闻益乎!故次通明六根益,此显道树利益难思议,是非凡智所测。《庄严经》云「于六根无恼患」,犹是一往言其可言耳,至其难德,则非言口之所及也。《大品经》「以佛神力故,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痖者能言。」

《大论》第八(十七右):「问曰:以何因缘故聋?答曰:聋者是先世因缘,师父教训不受不行而反瞋恚,以是罪故聋。乃至问曰:哑者不能言,以何等罪故哑?答云: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与恶药,令不得语,或闻师教、父母教敕,断其语,非其教,或作恶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语,受地狱罪,出生于世为人,痖不能言,如是种种因缘故哑。」(文)

此经第一恶中云「聋盲瘖痖愚痴弊恶」等,至经末乃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等,「其」者指物之辞,指五恶人及十四佛国菩萨,而五恶中,聋盲瘖哑既有得闻彼佛名号,由此思之,娑婆界里何无六根益耶?现见世间聋哑之类亦有领受深法者,即是道树妙声德薰之所致,此亦非凡智所测焉。当知善见药王尚有见闻觉知益,(《华严》)况复神力本愿之所成乎!然则六根益正广通无垢刹,傍通娑婆界,而可得道场难思益,故曰「一切皆得」等,毕命为期,六根清彻,不为一切恼患所恼害,故曰「至成佛道」等也。偈曰:「树香树色树音声,树触树味及树法,六情遇者得法忍」等。(文)

二正约自国益

阿难.若彼国人天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前约遍诸佛国多是功德者,故云「甚深法忍」,故《化土卷》略之,今约自国云「彼国人天」,此约化土,故明次第证入益,故云「一者、二者、三者」,此是少功德者,故他方而不得,其于自国不得顿入,次第渐入,若配经末文,则六十七亿不退诸菩萨即上所谓得深法忍住不退转人,其小行诸菩萨及少功德者即今次第证入之人是也。若依鸾师,约廿九种门,亦不妨次第证入,从果向因故,其义如本偈中。

今据《本书》中略之引意,解为化土益,从因向果,故说一者、二者、三者得忍也,道树得益通真化,夫可见。然《渧记》见道场树益偏为化土益,未通真土,却破《会疏》以为不辨菽麦者不允,未窥祖释中略之深旨,局化土益者。鸾师偈约真土,及《化土卷》中略所引,云何通释乎?其不辨菽麦之过却归《记》者,何不思之甚哉!

「得三法忍」者,《唐译》云:「复由见彼菩提树故,获三种忍,何等为三?一者随声忍,二者随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文)《宋译》略之。

净影云:「下明忍差别不同,彼国人天得三忍总以标举。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忍随浅深差别为三,次列三名。寻声悟解,知声知响名『音响忍』,三地已还;舍诠趣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证实离相名『无生忍』,七地已上。」(兴破云:「初地已上皆已证实,应无寻声趣实异故。」)

憬兴云:「有说:初在十信,寻声悟解故,次在三贤,伏业惑故,后证实绝相,故云『无生忍』。此亦非也,未入十信,若生彼土,不得法忍,违本愿故。今即寻树音声,从风而有,有而非实,故得音响忍。柔者,无乖角义,顺者,不违空义,悟境无性,不违于有而顺空,故云『柔顺忍』。观于诸法生,绝四句,故云『无生忍』。」(法住大同之。望西云:「兴不判在何位,若准上释,应是三贤,委如前引。)

又义寂「忍」依《华严》〈十忍品〉,第一(随顺音声忍)、第二(顺忍)、第三(无生法忍)位依《仁王》五忍,音响第二信忍,在初二三地,又摄地前伏忍;柔顺忍第三忍,在四五六地;无生忍即是第四,在七八九地,又第十地中寂灭忍。具如了惠引。

《渧记》云:「上来诸解中,义寂依〈十忍品〉之义恐符顺今文,其依《仁王》为地上三忍者,未必然。音响、顺忍位在地前,唯无生位在地上,故不可配《仁王》五忍也。愿文《梵响记》以为《华严》十忍中之初三忍,而依《大论》释云:『又音响忍(缘教无生忍),闻诸法实相,信受犹在散心。若得禅定,即时得柔顺忍,(缘观无生忍)未断法爱故。或生著心,是若常修习,此柔顺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