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二

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二

第五重约土辨人中有二:一略标圣众胜报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

《唐译》(下三)云:「复次,阿难,彼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力具足,受用种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皆悉如念,譬如他化自在诸天。」(文)

《宋译》(中十)云:「而彼众生色相端严,福德无碍,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宫殿楼阁,园林沼池,衣服卧具,如他化自在天最上快乐之具,一切丰足。」(文)

《会疏》引《吴译》经(上之十六),此在「讲堂精舍文」前,《汉译》(一之十六十七)亦同之。

《祥疏》(廿五)云:「以下大段明人物美妙,自有三种:初双明依正二报,(一行余正报,「所处」已下杂明依报胜。)二偏明饮食等,(「若食时」下)偏明正报,(「其诸声闻菩萨」已下)三别明依报。(「诸天人民」已下)」此下分为双明、偏明,然未详明。

净影云:「自下第四辨其人民,于中有四:初就新往分正报妙、(初至「神通功德」)依报胜(「所处宫殿」至「泥洹之道」)为二,后就旧住亦分正报妙、(「其诸声闻」已下)依报胜(「其诸天人衣服」以下)为二故。」此乃二依正相杂难分,故以新往、旧住分之耳。憬兴亦依之,分为他方新生、自国旧住。望西、《略笺》皆依用净影科。

今第五重约土辨人有二:初先标圣众胜报,二「若欲食时」下广叹正依二果,至文可知。总科云「重约土辨人」者,(科目取于净影)约土德胜显圣众报德胜也。上明圣众无数,云「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等;此是明其众多神德耳,未说受用相。又前沼池中云「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等,此虽明沼池受用,而未曲明其圣众快乐及色身受用等相。自下经文正就所须自然国德具辨其圣众快乐之相,对上所明,故云「重约土辨人」,其义可知。

有说:以下科言「就性德示土相」者,古来注家之所未曾谈,而私窃有所见而然矣。何者?以下诸文或言「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或说「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是岂非说法涅槃之色相哉!加旃终说宝莲相,而明重重无尽依正互融之相,非是他受用一边土相,故如此科而已。然则已下诸文就二受不分妙境界而明焉,不通化土相而已,是以上来真化合说,自下唯说真土相,分科之旨在兹,学者思择。(已上《渧记》)

此《记》者自负之解,其义太得旨,盖言约性者,可斟酌矣。若尔,为法性生意欤?所言性者,《华严》等所谓理性,就此谈圆融无碍而已,恐非净土门意,思之矣。

初标中,「色身」、「音声」等标正果也,「所处宫殿」等者标依果也,此文虽有依正,以依从正,故云「诸往生具足」,故科云「标圣众胜报」也。嘉祥云「双明依正」者未详,此非双明,标依报者,以所须胜显圣众果报胜也。

「诸往生者」承前圣众来,显能具人,此之往生人而具正依二果胜报也。

「如是」者,指次文其诸声闻菩萨人天等所处宫殿等,标下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等,总标云「如是」也。既言「诸往生者」,《唐译》云「已今当」者,何偏为新往乎?

「清净色身」等者,了惠依影、兴云:「初三句如次身口意胜也,真金色故色清净,即第三愿成就也(悉皆金色愿);具诸相故身清净,即二十一愿成就也;(具足诸相)辨无碍故音声妙,即第三十愿成就也(智辨无穷);具六通故意功德,即六神通愿成就也。(五六七八九十)次文亦二:初资具胜,『所处』等者,第二十七愿(所须严净)成就也。」(文)《会疏》从之。

「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者,了惠为分喻,下言「第六天王比菩萨声闻不相及逮不可计倍」故。《略笺》云:「凡净土宫殿、衣服等资具,乃依佛愿力而所成,非众生所自作也,犹如第六天之于他所化资具而得自在也。『自然之物』者,受用他化之物,非自所作,故云『自然』。」(文)此释详矣。

二广叹正依二果中有二:一叹清净色身,二叹所须殊妙。初中有三:一先明非段食所养,二正显不乖法性,三近譬比校显胜。初非段食所养者: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唐译》云:「复次,阿难!彼佛国中有微细食,诸有情类尝无瞰者,如第六天,随所思食,如是饮食,即同食已,色力增长,而无便秽。」(文)

《汉本》一(十六)云:「皆有万种自然之物,百味饮食,意欲有所得,则自然在前,意不用者,则自然化去,比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恣若自然则皆随意。」(文)

《会疏》引《吴译》,《宋译》阙略此段,望西等诸家皆依净影,以为明资用胜,或云「受用功德」,(贯思)或云「叹饮食自然」,(《会疏》)皆但约资用耳,未得经意。此段非但明饮食资用,世人以为饮食养色身,故近就世间所知示饮食养彼国清净色身,是非段食之所资,百味饮食资色身,然则明饮食者,为显清净色身。《渧记》独得此意,科云「明非段食所养」,今用以改科也。

「百味饮食」者,如《大论》九十三。(《会疏》所引)

「钵器」者,《南海奇归传》二云「波咀啰钵也」,《金刚祥疏》二(七右):「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表出家人体具智断,内外相应,即是应受人天供养之器也。发轸云:体色量三皆须应法。」(文)。

「见色闻香」者,憬兴云:「唯言见色闻香,即知彼土味触非食,不吞咽。有说:色不离食,故云『见色』,体即三尘,(香、味、触)非也,既不受用,如何味触,所味名食故。」(文)

今据《净土论》,食有二种:一法喜食(爱乐佛法味),二三昧食(禅三昧为食)。今「若欲食时,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者即法喜食也,「实无食者」等者即三昧食也。(《妙经》〈五百品〉(《注经》四(五丁))云:「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疏》七之二(六十三丁)云:「闻法欢喜名法喜食,以禅法自资名禅悦食,或分为三,法喜禅也。」)由此二食,色力增长,心身柔软,资清净色身。《大宝积经》六十(五纸)文殊愿云:「世尊!我复有愿,如阿弥陀佛刹,以法喜为食,而我刹中菩萨初生起食念时,即便百味盈满于钵,在右手中。」(文)当知起欲食念时,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于钵中者,阿弥陀佛刹中法喜食也。《礼赞》云:「西方极乐难思议,渴闻般若绝思桨,念食无生即断饥。」(文)由此言之,百味饮食即是「百法明」,闻无量法门,法喜为食故,成清净色身,此乃彰非段食所养,闻般苦绝浆,此之谓也。

二正显不乖法性中有二:初先示所居土随顺法性,后正明能居身不乖法本。此初也: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异译阙略此段。据师说,此文属上饮食自然科,解云:「清净安稳(安义),微妙快乐」,(乐义)此乃由百味饮食,自然心身安乐也。「次于无为泥洹之道」者,上「赞佛偈」云:「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文)若约一法句,则全无为泥洹之道即百味饮食,百味饮食即无为泥洹之道,因果不二亦无次不次。今且约二十九种门,故分事理,百味饮食是事相也,无为泥洹是真理也。事理不二而二,故云「次于」等,二而不二,故云「极乐无为涅槃界」,一切人物乃至水鸟树林同一法性,无非究竟,今且约而二之边明之,故云「次」也。(已上师说)

虽有此义,而属饮食自然科者恐未详,既言「彼佛国土」,正明清净色身之所居土,文义明矣,是以今用《渧记》科也。

此文诸家异解纷纭。憬兴云:「『次』者近也,无苦可因故乐,如漏尽愿(第三十九)之报也。」(文)彼国安乐近于无为乐无苦,此唯约依报耳。

望西云:「《论注》云『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故云『次』也等。」

《略笺》总叹新生之依报云:「凡彼国依正清净快乐,乃深由生起无为泥洹之道也,今言『泥洹』者,是《论》所谓智慧无为法身之一法句,从一法句生清净句,从清净句生依正庄严,故云『次』也。次谓连次生起之义,无为而无不为曰之『次于』,此即无为而为,依正二报历历分明,为而无为,一法句清净寂灭,间不容发也。大师云『西方寂静无为乐』等,又云『极乐无为涅槃界』者是也云云。」此庄严清净(二十九种)于一法句生起之义,于义无失,但似一法句、清净句以为二义,非《论》意也。

《会疏》:「今彼土相次同法性,故云『次于』云云。」此为次同之义。

《梵响》云:「次于无为泥洹之道,饮食等乐事之极也,无为泥洹理之精也,虽共无为,事理暂殊,故云『次于』。泥洹真乐,圣者所欲,事相快乐,凡夫所愿,然净土受乐,散时常寂静,不违泥洹,故云『次于』等。」此义乐无为与道无为无异,而事理且殊,故云「次于」。

《义记》云:「《六要》:『次者近也,此言彼土近涅槃道。问:《事赞》极乐无为涅槃界即其当体涅槃界,何云耶?答:弥陀妙果无上涅槃,极乐即又大涅槃界,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理绝言,今云次者,约其新生菩萨叹故,且云次也。』(文)分与次同,分满随理宜邻次妙觉之等觉位,必至补处,是亦名超证大涅槃。」(文)《义记》依《六要》为分证义而解「次于文」,《贯思义》亦同之。今文明依报土德,何为菩萨分证乎!

《要解》云:「问云:无为涅槃界又言证法性常乐,此似真证涅槃,今何言次耶?答:约四土相即,(广略相入)则百宝庄严妙土即法性土,因自因而涅槃,果自果而涅槃。今约四土分别,故以宝庄严土云『次』法性,此『次』即不次净土妙证,非因非果故,虽住因不见果可证,虽住果而不见因可进,而进而证,其妙境界不可得思议。」(文)

上来诸说中,《会疏》「次」者次同之义,以净土四德同涅槃四德,故云「次于」也,此乃且分依正而相同之义也。若尔者,广略相入同自在无碍我,能同广略相入与一法句相入而无依正别,此上复更何之所同而言「次于无为」耶?未详也。《贯思义》并约初生分证者不允,依正混同故。《梵响》、《要解》其旨归一致,可谓可也。

《渧记》云:「『彼佛国土』者,正就真土而明焉,『清净』者谓清净句,即一法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安稳随顺法性,故云『清净安稳』也。彼土快乐非唯事相庄严,全事而理,性相互融,事无碍,故云『微妙快乐』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是乃广略相入二受不分妙土,莲华藏世界之谓也。『次于』者,次,七四切。《琳音》流(初左)曰:《说文》:不前不精,从欠二声。徐曰:不前是次于上也,不精是其次也。《广韵》:次,第也。又《左传》:凡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又位次也。《义释》七云:邬跛,近义、亚义。《苑音》二(六右):优婆云近。今此诸训中,近也、亚也二义亲于此文而已。《字汇》云:七四切,音刺,亚也。『无为泥洹之道』者,诸佛自证之境,所谓法性法身,即他宗所谈自受用,《华严》所谓十佛自体国土而无有身土依正差别也。《探玄》第三(四十一)云:『依一乘有二:一约果分,十佛自体国土海当不可说;二约摄化处,有三类云云。』此摄化境莲华藏世界次于十佛自体国土,而不异十佛自体国土也。今亦如是,广略相入妙土,故不可直言自体国土,故云『次』而已。问:广略相入妙土则岂非自体国土哉?答:既言广略相入,广乃二十九句方便为物身之土,略是一法句法性实相身之土,非唯广非唯略,故云相入也。若唯一法句法性实相身土,则可谓自体国土矣,亦是二十九句方便为物之土,则是乃摄化境,故不可谓十佛自体国土也。既是法性方便二受不分一乘摄化妙土,故非自体国土,亦非单他受用土,而亦自体国土亦他受用土而已。苟得此意,则约往生人所证,直冥弥陀妙果之边,则谓之自体国土亦得矣,故宗师云『无为涅槃界』,又云『寂静无为乐』,此乃就法性土而言也。然此法性土即为众生而所成就一乘摄化之境,故不可直谓十佛自体国土,约此义边,而今此文云『次于』。上云『国如泥洹』,亦此义也,下言『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亦是显一乘摄化之土耳。一乘摄化土,故非单他受用,故云『无为自然』,上文『如』字,此文及下文两处『次』字,皆是足以显一乘摄化之境而已。今意著眼于『清净』、『微妙』言,以为广略相入一乘摄化之境,即所谓莲华藏世界也,此摄化境留于十佛自体国土,故云『次于』也。虽曰『次于』,而其一乘摄化土即一法句即二十九句二受不分妙境界,故亦是法性土而十佛自体国土而已。若如《梵响》、《要解》言,则『清净安稳,微妙快乐』乃唯是二十九句事相庄严而言『次于』,则此文似方便法身之土,一重亚于法性土。然则虽谈广略相入,而与《略笺》所谈亦不异,故只可而未尽文义也。又《会疏》言广略相入无碍自在等次同法性涅槃,亦似而非也,彼取次同义,一乘摄化之境与十佛自体国土其名义自别,不可言同,何为次同义?况于『次』字无同也训乎云云。」

详曰:以《华严》一乘摄化而判今家土者不然,从来彼此法相差别,何强同彼乎!又「清净安稳」等为广略相入二种不分土、「无为泥洹」为一法句法性身者亦难思,一法句岂但法性耶!《论注》云:「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何偏以法性法身为一法句乎?又广略相入者,广略互相入,何但取一边乎?又今文非论二土胜劣,于此何论自他受用不分?可谓过矣。

今按:「清净安稳,微妙快乐」者,《注》曰「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准之解之,清净安乐即是妙乐,故云「微妙快乐」。其国土之妙乐与无为涅槃之乐相次同德,故云「次于」。虽依正异,而无为法身是一,故云「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此但以妙乐同于涅槃无为,下文云:「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亦同之,此乃非论国土胜劣也。「无为泥洹」者涅槃无为,《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又云:「经称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等。」(文)

后正明能居身不乖法本二:一名相假有,二法身平等。初名相假有者: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唐译》下(三左):「复次,阿难!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文)

《宋译》云:「而复众生色相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文)

《汉》、《吴》无此段。

诸家顺净影约旧注,今不尔,承上标文清净色身等,已下广明平等证果,《唐译》云「唯受法乐,则无差别。」(文)「无差别」者,无五乘差别也,「法乐」者,即是涅槃平等无为法乐,前所谓证无为泥洹道受妙乐者也,下经云「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是也。今欲明平等无差,而先明假名字差别,曰「声闻菩萨人天」,此示假名字相,

「智慧光明,神通洞达」明内德平等,下经所谓「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云「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即是显智慧光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之相也。

「咸同一类,形无异状」者,明外相平等,内证外用既同一类,何形有好丑不同耶!故云「形无异状」。「咸同」句有中间贯前后,《赞偈》云:「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乃至顶礼平等力。」偈意谓:彼土五乘内智外相皆平等而有差别名,斯名因顺之假名,不妨平等,此皆由平等觉、平等力之所建,因平等故果亦平等,是故顶礼平等力者也。「咸同一类」者,悉皆金色、具足诸相愿成就,「形无异状」者,无有好丑愿成就也。

「但因顺余方」等者释疑,谓彼国众生得涅槃平等法,而内德外相悉一类无差别者,何以有声闻、菩萨、人天差别之名耶?今为释此疑有此文。有说:上愿文说菩萨、声闻、人天,故为疑。(《会疏》)此亦一义,非今文正意也。

「因顺余方」者,因,仍也。《广韵》:托也,缘也。顺,循也。

义寂有二义:一因顺本业有人天名,二顺所在处有人天名。今谓:《唐译》既云「顺余方俗,有天人名」,谓依托释迦摄化之风俗,假立假名字差别之相,此乃于平等一相中示现假名字差相,有人天差别名而不妨平等,故云「假名」。非但人天假名相,菩萨、声闻之名亦是差别假名字耳。文但于「天人」说是因顺,而理乃「故有」下自藏「声闻菩萨」四字,峦师偈意如此。然则因顺余方立假名字,其体平等法身耳。「因顺余方」者,说假名之义也,何顺二义之为,读者思诸。然望西、《会疏》、《义记》等全同义寂二义,若尔者,为资人天业以为报土生因耶?本业之义不可成,故《梵响》改云「或顺本生」。又《渧记》云:「因顺列人天名乃仍本名。」谓从人间而来生者名「人」,从天上来生者名「天」,犹如言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等,此亦润色义寂二义而已。

又有说:西方净土微妙难思议,论其实体,密严华藏平等一味,至其善巧安立引生方便,有因顺之说。《孔目章》(往生章):「净土泉池、华果诸乘优劣杂类不同,并对娑婆众生依正果报,所有色心境界,皆悉翻对引接,令成生信法门,如西方佛引此方乐佛习心,西方树林引此方乐树林习心,西方菩萨引此方乐伴善知识习心,西方八功德水引此方乐水习心,如是一切并皆准知。」此师能得因顺之义云云。(《文类义赞》)

今谓:他师所谓引接生信法门是约释迦说经施设方便言之,与净祖意天渊耳。净土门意,其说庄严等皆约弥陀果德,其为释迦引生方便者,他师意也,今何以引生方便施设为因顺余方之义耶?深思焉。《本书》及《略书》引此文已下为真实证果之明证,《涔记》等具释,可往见。

二明平等法身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唐译》阙略此段,《汉本》一(二十左)云:「其身体者亦非世间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也,皆积众善之德,悉受自然虚无之身体,甚殊好无比。」(文)《吴本》同之。《宋译》无此段。

颜,《说文》:注颜眉目之间。又《诗》、《毛传》:颜,额角,扬子方言中复谓之额,东齐谓之颡,汝颖淮泗间谓之颜。貌者,《琳音》四(二右):「《尚书》五事,一曰貌,《孔注》:容仪也。《广雅》:见也(皃乎)。《说文》:从儿,象人白下从人,象形字也。《籀文》从豸作貊,古字也。」(文)端,《说文》:直也,正也。礼玉藻目容端头容直。(文)正者,不扁僻也。

「超世希有」者,明容貌端正无比校,故偈云「无可比」,下偈云:「安乐声闻辈,于此世界无比方,释尊无碍大辨才,设诸假令示少分」等,下「比校显胜文」出于此「超世希有」句。

「容色微妙,非天非人」者,偈云「精微妙躯非人天。」(文)故知非但光明色相。「容色」谓色身,下「之身」、「之体」乃出于此句,前所谓「清净色身」是也。「微妙」者,人天而非人非天,故曰「微」;非天非人而人而天,故曰「妙」。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文)法身无像,故非天非人也,而殊形并应者,能天能人也。若定非天定非人,则何能天能人乎?若定是人天者,何得能非天非人耶?非人非天故能天能人也,故曰「微妙」。又「非天非人」上亦含「非声闻非菩萨」句,思之可见。又就颜容说,则言非天非人而何者,其声闻菩萨之形容者,或天形或人形,故法藏因中睹见人天之善恶者,是通报化净秽诸土天人,如《法华》〈寿量品〉说「天人常充满」,指实报土中菩萨等故,今虽不说非声闻非菩萨,其义自在,可知矣。从此法身非天非人而见前声闻菩萨人天,则但是假名字相而已。

然《兴疏》引有说云:「既云『非天非人』,故生彼土虽复凡夫,非人天趣,若人趣者,即应四天下,故有越单曰,若非四天下者,即四洲外别有人趣耶?若有此洲者,应有长寿天,故净土中必有难处,由此,净土非人天趣,故非三界,即《智论》云:『无欲故,居地故,有色故,如其次第,非欲、色、无色。」

兴破云:「此恐不然,本誓唯云有三途者,不言善趣故,若非善趣者,必应言有五趣者。又若非佛而非三界者,即违经(《仁王》)云三界外有众生即非七佛说故。(《仁王经》云:「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说者。」天台疏意正是通教意,偏论界内烦恼众生云云,是以约别圆二教界外有土。)而《智论》云非三界者且简秽界,故义亦无过。虽有人天,人天无别,但逐秽土业以别人天,故云『因顺余方有人天之名』。由此,诸天皆在虚空,帛延云:『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自然在虚空中住止,无所依因也。』」(文)憬兴破甚非也。下经说:「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何言净土有人天趣耶?又自释下卷文云:「今即人天虽名善趣,对于净土亦名恶道。云五恶道在此秽土,先断见惑,离三途因果,后断修惑,绝人天因果,若生净土,五道顿舍,故云『横截』。横截者,其果自闭其因。」(下十九左)今何前后相违耶!又逐本业者亦非也,由念佛因生彼,证虚无极之证果,岂回人天有漏戒善而可得彼妙果耶!憬兴本以极乐为应化土,而不知不可思议妙五乘齐入同一寂灭无为法身,故致此谬,惜哉!

「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者,嘉祥云:「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无极之体,色如光影,故云『虚无之身』,非竟无色状也,欲显形相胜,后作问答校量。」(文)

义寂云:「非胎藏所生育故自然,非饮食所长寿故虚无,非老死所殒没故无极。」(非长养之身,非终极之身。)

憬兴云:「虚无、无极者,无障故,希有故,如其次第,即求那罗延力愿之报也。」(文)

玄一云:「言『虚无』者,横无障碍故,言『无极』者,纵无衰退故。」(文)望西依用此等诸师义耳。

此等诸师解释但约净土身相无碍、无灭、极坚,而不为法身平等证果,大与今家异也。

《略笺》云:「『皆受自然』等者,自然,假庄周语,非用义也。《涅槃无名论》云:『至能拔玄根于末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虚无,谓无为解脱名为『虚无』。《涅槃》曰:『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解脱,非作所作。』《肇论》云:『无为者,取乎虚无寂莫之妙绝于有为。」又云:『虚无重玄拟老书为文谓涅槃。』今谓:自然虚无乃是无涅槃之义,内证寂灭真理,外现四十八妙相,故云『虚无之身』也。『无极之体』者,无极亦借语俗典,《肇论》云:『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今谓:无极者即真理之谓也,内得真理无极,外受寿命无量,故云『无极之体』。」(文)

《会疏》大同玄一释云云。

贯思云:「影、祥等五释约通途,当家释曰:虚无身无极体者法身如来。」(文)

梵响云:「虚无之身,来去无碍,无极之体,长短无方也云云。」此亦相似玄一等释。

《要解》云:「『皆受自然』等者,如《证卷》引《涅槃经》。(虚无、解脱、无为涅槃)『无极』等者,寿命无量故,此中有多种等。(《涔记》明十无极)」此义同《笺》。

《义记》引诸师已云:「《六要》解云:『虚无是净土乐也。《舟赞》云:一到即受清虚乐,清虚即是涅槃因。虚无、清虚其义似同。言无极者,顺升道无究之义,又显寿命无穷之义。』(文)今谓:《涅槃经》曰:『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非所作,乃至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以是义故名曰如来大涅槃。』(文)以此思之,证涅槃之身名『虚无之身』,例如寂灭平等身。『无极』者,又《涅槃》云:『如来身心智慧遍满无量无边阿僧祇土,无所障碍,是名虚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名曰实相。』(文)又《注论》云:『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文)然则无极亦是涅槃,涅槃即是佛性,证佛性之身名『无极之体』。如夫即证真如法性身,或与即证寂灭平等身同,人何为异释?且『虚无』与『无极』并举之者,智慧无碍,寿命无量,升道无穷,寿乐无极,即前『智慧高明,神通洞达』,(文)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即此义也,故前云『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思之。此证果身故引在《证卷》,古今为异译者多,未辨法身有相无相义,偏执无相,或执实有,皆情量之所议,而非法之本法,思之。」(文)

今谓:上来诸注异解纷纭,于中他师释不足论,《会疏》、《梵响》解释相似他师,非今家意,《略笺》、《义记》解释最详也,贯思、《要解》并略而于义足矣。

《渧记》取《略笺》、《义记》,更润色云:「『自然』者乃是性义,《超日月三昧经》下(四丁)云:『自然之法无有作者,亦无不造,无来无去,虚无自然,晓了一切本无,晓了一切本末,以了诸本,亦无所倚,亦无不倚。自然之慧皆别了之三界自然,三界自然人物自然,人物自然生死自然,生死自然本无自然,本无自然佛道自然。解分别斯一切自然,解分别斯一切自然乃能建得超日明定,普济三世,至无极慧,是为超日明三昧。』(文)由之,自然即证义,亦是无为义也。『虚无』亦复然也,是以《真佛土卷》(五左)引《涅槃经》『解脱者名曰虚无』等文,(此中「非作所作」者,所谓自然之法无有作者,无不造,无来无去,虚无自然义)然则今此文『自然虚无之身』者,即是即法性法身之色相庄严身,《论注》所谓『法身无相故无不能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者是已。法身有相极致其在斯文乎!例如言微妙净法身具三十二,即于法身之身体色相故云『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不唯言『虚无』、『无极』,而言『之体』、『之身』,思之。由是思之,虚无、无极即是法性法身,他所谓自受用身,之身、之体即是方便法身,他所谓他受用身,即于虚无无极之身之体,故法性法身即方便法身,方便法身即法性法身,自他二受相即无碍,此乃本师弥陀佛身而已,真土圣众皆受此身,则所谓弥陀同体之证者,于此乎可知矣。是以《证卷》引此经文而证真土证果直同于化主,足以征哉!所谓利他圆满之妙位,无上涅槃之极果也者,非此经文而何哉!云云」又云:「『无极之体』者,谓法身周遍法界无有极也,所谓毗卢舍那遍一切处者即是无极义也耳。体者谓身体,即色身也,即于周遍法界法身之身体,故言『无极之体』也。色身者颜貌端正,容色微妙乃应于『之身』、『之体』也云云。」

今详:「虚无」、「无极」为法性法身,为自受用身,又「之身」、「之体」为方便法身,为他受用身,如是二身别体,而于此论相即,而后立二受不分者,恐非今文意。何者?今文意得无为涅槃法之身名法性法身,如言寂灭平等法身,何以二物相合言相即耶?思之。今按《证卷》:「谨显真实证者,则是利他圆满之妙位,无上涅槃之极果也,即是出于必至灭度之愿,乃至必至灭度即是常乐,常乐即是毕竟寂灭,寂灭即是无上涅槃,无上涅槃即是无为法身,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一如。」次引第十一愿,次引此经文,故知今文是第十一愿成就文,乃证无上涅槃无为法身等证果也。由是言之,承「容色微妙」句,彰得无上涅槃无为法性果之身名「容色微妙」也。「虚无」取语道家,「无极」取语易家,而示无为涅槃。河上公《老子章句》:「虚无制有形」,贾公彦《述义》:「君平云:虚无者道德之身,道德者虚无之神。」(文)今假彼显无为法身,云「自然虚无之身」。自然者,吾祖释有因自然、果自然,果自然者,谓使众生成无上佛,无上佛者法性法身也。今约其果自然,经云「无为自然」,显非作非非作也。

「虚无之身」者,无为法身也,《论注》云:「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文)今准解,虚无谓寂灭无相,无相者,无有相之长短方圆青黄赤白可取也,谓之虚无,乃是法性涅槃之异名也。《真土卷》引《涅槃经》曰:「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所作。乃至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亦尔,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以是义故名曰如来入大涅槃。」(文)「之身」者,非虚无外别有身,涅槃法性为其「体」故名法身,即是法性法身也,虚无之身故非天非人也。

「无极之体」者,亦借语《易经》,显方便法身。今解:「无极」者,无有极是长短方圆青黄赤白极是非长非短非青非黄等之相之义,以方便法身显上无性法身虚无之身。《论注》曰:「法身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文)岂非方便法身乎!故知「无极」者无极定相之谓也,无定相故亦能天能人,是曰「无极之体」。「体」是身义,身与体互显耳。

「皆受」者,指前声闻菩萨人天皆是受平等法身,故智慧神通咸同一类形无异状而已。

三比校显胜中二:初设譬,后显胜。初中又二:初世尊问:(净影云:「校中有五:一将贫人比粟散王,二以粟散王比转轮王,三将轮王比忉利天,四将忉利天比他化王,五将他化自在天王比无量寿一切天人毕竟不及,初中三云云。」憬兴、《略笺》等依之)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

《唐》、《宋》两本文太略,唯有比校显胜一段,无此问答文。

《汉本》(二十左)云:「佛语阿难:如世间乞丐人,令在帝王边住者,其人面目形貌何等类乎?宁类帝王面目形貌颜色不?」(文)《吴本》同之。

已下为彰颜貌端正超世希有之义,设譬比校显胜也。

「乞人」者,本作「气」,或省作「乞」,今为乞取之乞。《正韵》:求也,求人也,所谓乞丐人也。

「帝王」者,净影云「粟散王」,(憬兴全同)除轮王以外皆名粟散王也。

「宁可类乎」者,《笺》云:「宁谓反词,如何可得类乎。」(文)其形貌羸贱,褴缕仅蔽,与王体光仪富有,其形貌容状尊卑天渊,岂容比类乎。

后阿难答有二:初略,后广辨。此初也:

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汉本》云:「阿难言:假令使子在帝王边住者,其面目形状甚丑恶不好,不如帝王面目形类殊好百千亿万倍也。」(文)《吴译》同之。

「羸陋」者,《琳音》三十九(七左)云:「上累危反,《杜注左传》云:羸,弱也。《贾逵注国语》云:病也、劣也。《广雅》:极也、疲也。《说文》:瘦也,从羊羸。」又二(十五)曰:「下卢豆反,《王逸注楚辞》云:陋,小也。《尔雅》:鄙也。《考声》云:陋,丑恶也。《说文》:陋也。」

后广辨其所以二:初贫穷相,次帝王相。初中亦二:一直明其相,二明其业报。初直明者:

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厮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

「底极厮下」者,兴云:「底者,最也。厮下者,《公羊传》曰:厮,贱人也。《汉书·陈余传》曰:有一厮养卒。(《张耳传》亦曰之)韦昭曰:折薪曰厮,吹薰曰养。《苏秦传》云:厮徒十万。《索隐》曰:厮,养马之贱者。」(文)最极厮养下贱者曰「底极厮下」也。

「衣不」等者明饥寒困苦。趣,仅也,《应音》一(二十九):「趣犹才也,支持也。」褴缕以不全身而不堪防寒,蔬食以不足充饥,仅持命耳。

「饥寒困苦」者,饥,无食,寒,无衣,故苦身心也。

「人理殆尽」者,《应音》六(十四)云:「力纪切,《礼记》:天理灭矣。郑玄曰:理犹性也。」殆,《说文》:近也,将也,几也。《易》曰:其殆庶也。今饥寒所苦所受,性命近将尽,是谓困苦甚也。《笺》曰:「既饥寒逼迫,于容貌之进止而岂全得其正,故云『人理殆尽』也。理,人心同然者谓之理,《乐记注》:『理,容貌之进止也。』」(容貌进止者谓礼仪作法也)《会疏》云:「五伦五常人之性理是名『人理』,贫穷者辜负父母,悖戾兄弟,故云『殆尽』。」(文)

今谓:二注恐似凿矣。义寂云:「虽在人报,人业垂尽,故云『人理殆尽』。」(望西所引)此释为稳。理者性也,人性所受于天也,内道所谓业报也。有说:理者分也,言虽人间一分,而生下贱者更为饥寒所苦,今人伦分将尽,人分尽而可类饿鬼,何可类帝王乎!

二明其业报

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肯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厮极.示同人类.

明所以其乞丐下贱饥寒困苦,皆是由己前世业报,此乃阿难虽述其所以,而承佛旨述之,是于释迦教中说五恶五痛五烧之张本也。

「皆坐」者,《应音》二(二十四丁):「案坐,罪也,谓相缘罪也。《苍颉篇》:坐,辜也。《盐铁论》曰:什伍相连,亲戚相坐,若引根本而反华叶,伤小指而累四体是也。」(文)今按:明由顺报业受顺后恶报。

「前世」等者,从「前世不植」至「犯恶山积」,明宿世不作善因,作悭贪业因。「如是」以下明由其恶因命终受恶道长苦,此乃第二生也。「罪毕得出」下明今生受其余罪,此乃第三生后报也。

初中,「前世不植德本」者,《笺》曰「财施之功德也」,前世之功德为今日福报之本,故云「德本」也。

「积财不施」者明不植财施因。《汉译》云:「但坐其前世宿命为人时,愚痴无智富益悭,有财不肯慈哀仁贤为善博爱施与。」(文)

「富有益悭」等明其悭贪。富有,《论语》:子谓公子荆富有曰苟美。悭者惜也、(《韵英》)也、(《集训》)贪也。(《字典》)

「但欲唐得,贪求无厌」显上悭相。唐,《应音》二(十六)曰:「唐,徒也,徒,虚也。」《汉译》曰:「但欲唐得,贪惜饮食,不信施贷后得偿报也。」(文)但欲徒得财物,贪求衣食财物无厌足,如海吞水,是悭贪相。「但欲」二字彰唯悭而不信施报。

「不信修善」等者,不信作善后世得福,故不修善。

「犯恶山积」者,不信作恶后世得恶报,故犯恶业重积如岳山。

「如是」下次明恶因得恶报中,初明命终无恃怙,「如是」指前事也。

「财宝消散」者,平生所集积如山财宝,及命终悉皆消散也。

「苦身聚积,为之忧恼」者,举前贪求时劳,其求利者涉猎山川,驰走万里,汲汲然故云「苦身」等也。

「于己无益,徒为他有」者,虽生涯苦身积财,而命终则舍去,徒为他有,无一益己者。

「无善可怙,无德可恃」者,既趣未来时,善根福德外无可恃,然宿世不修善根,故无应受善根善因可怙,既不修福,故无应得福报德可恃,是故堕恶道也。「恃」、「怙」二字出《诗·蓼莪》。

「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者明其恶果,此明顺生报,由悭贪因得三恶道果报,受长时苦以偿其罪。《吴本》云:「如是寿终时,财物尽索,素无恩德,无所恃怙,入恶道中,坐之适苦。」(文)

「罪毕得出」等者明顺后报,既偿悭因罪毕出恶趣,今生得人间而犹在其余殃,生下贱如是饥寒困苦,此乃由前世业报也。《吴译》云:「然后得出解脱,今生为人,作于下贱,贫家作子,强像人形,状貌甚丑,衣服弊坏,单立独立,不蔽形体,乞勾生活耳。饥寒困苦,面目羸劣,不类人色,坐其前世身之所作,受其殃罚尔,众见之莫谁哀者,弃捐市道,暴露痟瘦,黑丑恶极,不及人耳。」(文)

「示同人类」者,义寂云:「谓视外相同于人类,内实无有人道可录。示者视也。」(望西)《笺》云:「示与视通。(师古日汉书多以视为示,古字通用,《孔氏诗解》:古字以目视物,以物示人,同作视也。)今言视以为人也,盖是人理殆尽之谓矣。」(文)私按:示、似音通用,「示同」犹如似同。《汉本》云:「贫家作子,强像人形,状貌甚丑」等,此形似像人形,丑陋羸劣不类人色也,「像」犹言「形像沙门,行非沙门」。

次帝王相中亦二:初标其相

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

《汉本》云:「所以帝王人中独尊最好者何?」(文)《会疏》云云。

次明其业报

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诤.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适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饍.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汉本》云:「皆其前世宿命,为人时作善,信爱经道,布施恩德,博爱顺义,慈仁喜与,不贪饮食,与众共之,无所遗惜,都无违诤,得其福德,寿终德随,不更恶道,今生为人,得生王家,自然尊贵独王,典主揽制人民,为人雄杰,面目洁白,和颜好色,身体端正,众共敬事,美食好衣,随心恣意,在乐所欲,自然在前,都无违诤,于人中殊好,无忧快乐,面色光泽,故乃尔耳。」(文)《吴本》同之,但「在乐」之「在」字作「若」。

「皆由」等一句总标,「皆由」者所由声,由谓因也,明宿世善因招今生善报,宿世者指三生前也。

初「慈惠」下明宿世植善业,次「是以」下明顺生报,「积善余庆」下后明顺后报也,句总结也。

初中,「慈惠博施」者,举十善初摄余,谓以慈仁之心博施财宝,曰「慈惠博施」。《论语》云:「子贡云: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若可谓仁乎!」世间帝王以博施民,仁德为王,仁慈爱世,善无过之,故举之也。

「仁爱兼济」者,显慈惠博施意,《周礼》云:「天德曰仁。」《礼记》曰:「上下相亲曰仁。」《郑注》云:「施恩曰仁。」白虎通曰:「仁者是忍,好生爱人者也。」《语》云:「泛爱众而亲仁。」《庄子》:「爱人利物谓之仁」。(文)「仁爱」即是慈惠义也,「兼济」谓博兼济于众民之谓也,《语》云「博能济众」,是兼济之义,此乃彰上博施也。《疏》「我爱人则人亦爱」者未详也。

「履信修善」者,《易·系辞》:履信思乎顺。《孟子》:「有诸己之谓信。」(文)《郑注礼》云:「履,蹈也。」《说文》:「足所依也,又践也。」信,诚也、实也。此中意信诚为所依地而修十善曰「履信修善」也。

「无所违诤」者,既仁慈与众共之,上下相亲,忠信修善,故无与物所违诤也。

次顺生报中,「是以寿终福应」等,「福」谓福德,指仁爱修善业因也,「应」谓报也,如响应声。又福指善道福报,是以承上修因故。此解亦得矣。(《略笺》)

「善道」者天上果报也,故言「上生天上」等也。《会疏》曰「善道通指欲、色、无色诸天等」者未详。《略笺》云:「天谓欲天,夫初禅已上皆以禅定为因,今博施修善即散善,而非上界之因也。」(文)

「享兹福乐」者,《应音》四(十八)曰:「享,爱也,亦当也,《说文》:享,受也。」又九(十五)曰:「经文作『响』,非体也。」(此经《宋本》作「响」)谓受此天之福乐也。义寂云:「响慈福乐者,谓受此福乐,或云『响』当作『享』,享,当也,受也。又按《字书》,响训亦属此福乐,义亦无爽。」(望西所引)今谓:《宋本》作「响」,与「享」音通故耳。

三中,「积善」等明顺后报,「积善余庆」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庆者,义寂六曰:懵儋,喜庆,嘉庆也。《琳音》三十(七右):「卿暎反。《韩诗》曰:庆,善也。《何注公羊传》云:贺也。《毛诗》:美也。《说文》:从心从反,吉礼以鹿皮为贺,故从鹿者也。」(文)今谓:生天上者报前生修善因,顺报异熟果也,今生人间王家者,其天善之余福顺后报,故云「积善余庆」也,享此福乐之余福故。

「适生王家」者,(一本作「乃生王家」)《琳音》九(十左)曰:「《三苍》:古文适、这二形同,施释反。《广雅》:祗,适也,谓适近也,始也。」今依祗训。

「自然尊贵」者,宿福所致,不用功勋,生而得尊贵也。

「仪容」等者,仪容妙衣珍饍是自然尊贵之相也。「仪容端正,众所恭事」者,威仪容貌端严好正,天下众庶之所恭敬从事也。(《笺》)

「妙衣珍饍」者,妙衣谓妙好衣服,绫罗锦绣衮龙等也。珍饍谓八珍列前,尽天下之美也。(膳,《说文》食具也。《周礼》云:膳夫上士二人事王之膳。《方言》云:膳,美食也。」)

「随心服御」者,望西云:「服谓著服妙衣也,御谓进御珍膳也。《切韵》云:御,进也。」(文)《广雅》:「御,进也、侍也。」蔡邕独断曰:「凡衣服加于身,饮食入于口,妃妾接于寝,皆曰『御』也。」

「宿福所追,故能致此」,总结成上也。《义记》云:「『故能致此』,诸抄并云诫悭贪罪,劝无贪善,令时会众皆思前业。今谓:善恶报应如所说,虚妄业因招虚妄果,然今前说虚无等义,次说业因,此意在令思佛愿大恩,因果共是佛力所致,何不思恩!」(文)此释尽善矣,未尽美矣,至下可知也。

后比校显胜二:初印定,二正明。此初也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

《汉》、《吴》两本全同今本,佛设譬问现报比校胜劣,阿难答以本末,深契佛意,故印可言「如是」,「是」者如是也。

二正明

假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唐译》下(三左)云:「阿难!譬如下贱半托迦人,对于轮王则无可论,威光德望悉皆无有。又如帝释方第六天,威光等类皆所不及,园苑宫殿,衣服杂饰,尊贵自在,阶位神通及以变化,不可为比。」(此与《魏译》异,有二重,初人中贵贱,以下贱人比于轮王,后则天中优劣,以忉利对他化自在天。)

《汉》(二初)、《吴》两译与今本文少殊,大意则同。《宋译》(中十左)于依报处说比校显胜,相似今文也。

今经有五比校:初乞丐人比粟散王,二粟散王比轮转王,三轮转王比忉利天王(欲界第二),四忉利天王比他化天(第六天),五他化天王比彼国圣众,毕竟不及,如瞎猕猴比彼天女。此乃约凡小所知,且于欲界为校量,实于梵王色究竟百千万倍,于于此乎显颜容端正超世希有故。《宋本》云:「及色无色界一切威势,对无量寿如来极乐国土,悉皆不现。」(文)如是重重比校者何?使最下凡夫到最上果报者,诚是弥陀愿力之恩也,为知此义而明之具悉也。(师说)又可,如是重重差别,由差别业因得差别果报故,今彼圣众咸同类,身相平等,非由妄业差别业因,由弥陀平等业因,使得平等果报,今为舍三界有漏差别因果,而归愿力平等因果,故具悉明之,可知矣。

然「假如」者,憬兴所依本作「计如帝王」,明藏经本亦作「计如」,《贯思义》依之。《会疏》、《略笺》所依本作「假如帝王」。今按:今家所用依「计如」本,「计」字助语,犹如用「惟」字等,石仓《历代文选》第二十明第子方跋钱舜举山水文云:「窃计山水之间耕钓之土,其乐固不异于昔也。」(文)是亦犹曰「窃惟」而已。(《渧记》所考)

「比之」者,《琳音》三(五右):曰「卑弥反。《集训》云:比,类也。《郑注周礼》:比犹校,《礼学记》:比物丑类。《疏》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则学乃易成。」(文)

上来明色身清净竟。

第二明所须殊妙有三:一资具自然,二网严悦目,三自然德风。初中亦二:一所须应念,二妙衣践行。此初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旛.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唐译》下(三右)云:「复有无量如意妙香、涂香、末香,其香普薰彼佛国界,及散华幢幡亦皆遍满,其有欲闻香者,随愿即闻,或不乐者,终无所受,复有无量上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珰、璎珞、华鬘、带,诸宝庄严,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复有金、银、真珠妙宝之网,悬诸宝铃,周遍严饰,若诸有所须宫殿楼阁等,随所乐欲,高下长短,广狭方圆,及诸床座,妙衣敷上,以种种宝而严饰之,于众生前自然出现,人皆自谓各处其宫。」(此在上百味饮食之次说之,一妙香随意,二衣服宝冠璎珞等自然在身,三宝网严饰,四宫殿楼阁等随意。此广于今经)

《吴译》上(三十五)、《汉译》二(二十四)初说舍宅高大,随意欲有,空中自然随意,如《会疏》引,次说不能令舍宅随意,由宿世德大小,此乃真化合说故,与今经不同也。

《宋译》云:「若思饮食、汤药、衣服、卧具、头冠、耳环、真珠、罗网等,随意即至,亦遍佛刹,又复思念摩尼宝等,庄严宫殿、楼阁、堂宇、房阁,或大或小,或高或下,如是念时,随意现前,无不具足。」(文)

净影曰:「第四重明依报胜中:初(兴六中第一)明其国一切衣服饮食等事与身相称(此总明),次『或一宝』下就别显胜,于中有五:一(第二)明诸宝随心现前(「或一宝二宝」等),二(第三)宝衣布地(「又以众宝」下),三(第四)宝网罗覆(「无量宝网」已下),四(第五,至「如是六返」)德风吹鼓(「自然德风」已下),五(第六)宝华充满(「又众宝莲华」下)。第四德风中,初总以标举(「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后『其风下』别显之中有四:一风体调和,迟疾得所,(「其风调和」等)二吹网动树,发微妙声,(「吹诸罗网」已下)三触身生乐,(「风触其身」已下)四吹散众华,遍满其国。」(文)

憬兴明依报妙,不分总别为六段,意同净影。望西、《略笺》用兴科。《会疏》以宝衣布地属总叹严净中者未可,《渧记》从之者亦未可。

今德风中分四者依净影,四段皆开德风故。今此文初,明一切所须资具应念,上明圣众德,此下明其圣众受用资具随意自在,故云其诸天人衣服等其所须具应念即至,随意所欲。后二句通此,可见。

「称其形色高下大小」者,别就所居舍宅殿楼为言,何以言之?《唐译》云:「所须宫殿楼阁等,随所乐欲,高下长短,广狭方圆。」又《宋译》「思念宫殿楼阁、堂宇房阁,或大或小或高或下随意。」又《汉》、《吴》两译说舍宅高下大小随所欲,以彼证此,「高下大小」可属所居舍宅矣。

「称其形色」等者,《会疏》云:「形,其身大小也,色,青黄等也。」未详。又《笺》云:「其形其色及高下大小咸称天人所欲,故云『称其形色』等。」(文)如解,则形色高下大小为所欲,若尔,宜言「形色以高下大小称其所欲」,而今「称」字在「形色」等上,何解为所欲乎?其非可知矣。今谓:净影释云「与身相称」,准解,言「形色」者谓身,非言青黄等色,此中意云:宫殿等相称其人天身高下大小,而所居宫殿等随有高下大小也。「随意所欲」句亦通此,意欲高居虚空,所居宫殿亦高在虚空中,意欲下居地下,所居亦称身在地下,大小亦然。《汉》、《吴》两本云:「诸菩萨阿罗汉所居七宝舍宅,中有在虚空中居者(高也),中有在地居者(下也),中有意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则高,中有意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则大,中有意欲令舍宅在虚空中者,舍宅则在虚空中,皆自然随意,在所作为。」(文)可以为证也。

何以就舍宅说大小高下随意自在者,此乃显真实报土,何者?《吴本》于中下辈说疑城,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文)故知真土往生人所居舍宅大小高下随意所欲自在,今在此言之者为之耳。衣服亦非人天所有,《唐译》云「上妙衣」,如《大论》云:「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织,譬如薄冰,光明明净,有种种色;色界天衣纯金色,光明不可称知。何况愿力自然土乎!愿文云:「如佛所赞应法妙服。」(文)饮食亦非人中天上所有,所谓百味饮食也。

「华香璎珞」等,华鬘涂香等,(香如《华严经》〈入法界品〉鬻香长者云)此乃身饰或供具也。(《吴本》上(廿六)曰:「其华香万种自然之物,非世间物,亦非天上物,诸菩萨意欲得四十里华,即自然在前云云。」)

妙音者,如次风吹演法等,此等资具即事而真,悉是菩萨法门庄严,例如《维摩经》(佛道品)说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大集经》(序品)明四种璎珞庄严,宜思准于此中焉。

「所居宫殿」等,理实如《大日经》三世法界宫、《华严》弥勒楼阁等,皆证入之境,高低广狭各不相妨,一道清净无著无碍,故《论》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不如化土楼阁不无碍。

「或一宝」等,诸宝随意现。《笺》云:「此即欲一宝则一宝至,欲二宝则二宝至,乃至无量宝亦尔。」(文)

「随所欲」等二句贯上诸句,明随意证入也。《唐译》下(四左)散华承足后云:「阿难!一切广大珍奇之宝,无有不生极乐界者。」(文)正当今文。

二妙衣践行

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彼国人天受用其妙衣也,彼国宝地是弥陀正觉果体,故以诸善万行庄严果地,故云「众宝衣布其地」,往来进止常在行业地,故云「践之而行」。

二网严悦目

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耀.尽极严丽.

《唐译》文如前引,余释并缺之,《论》虚空功德曰:「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文)依此经也。

宝网严丽悦目,宝铃发响闻法音,以金缕真珠杂宝之奇珍严饰网,故曰「宝网」。

「金缕」者,魏略曰:「大秦国有金缕,绣杂色之绫。」《西域记》曰:「如来坐大树下,受姨母金缕袈裟。」(文)《说文》:缕,线也,线线缕可以缝衣。《前汉书》:不绝如线。《广韵》:细丝也。故知金缕网之线也。

「校饰」者,《苑音》四(三右):「庄校为饰故云校饰。」《义记》云:「校与挍通用,即文络义。」(文)

「四面垂宝铃」者,《笺》云:「铃,《广韵》:似钟而小,又以金为圜郭,半裂以出声,锢铜丸于内,摇之声令令然。」(文)

「晃耀」者,日光明貌,《广雅》:晃,晖也。《考声》:日光也。耀,《说文》:从火作耀,从光作耀,俗字非正也。耀,照也,光明也。

三自然德风有四:一风体调和,二音声德香,三风触快乐,四散华承足。初风体调和者

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

《唐译》下(四)云:「彼极乐界,于晨朝时,周遍四方,和风微动,不逆不乱。」(文)《吴译》文如《会疏》引。

初一句明风体。「德风」者,《会疏》意非世间之风,非天上之风,八方上下众风中之精云「德风」。《笺》云:「功德之风,所谓八种清风也。《赞》云『八种清风寻光出』,此之谓也。」《记》云:「演发法音、流布德香、令得快乐等皆是风之德故,有此德之故云『德风』。」(文)各据一义。今又可,《赞偈》所谓「清净薰」是也,如来无漏清净功德之所薰发曰「德风」也。

「徐起微动」者,风徐徐而起,微动宝网及宝树。经云:「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等。」

「其风调和」等,明其风调和得所称人心。

「不寒不暑」者,谓调和得中。

「温凉柔软」等者,温暖凉冷得其所,故触身柔软,其吹亦不迟不疾得中,即微风徐动之相也。《唐译》云「和风微动,不逆不乱」是也。

二音声德香

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唐译》下(四右)次和风云;「吹诸杂花种种香气,其香普薰周遍国界。」(此说吹杂华,不说吹罗网,又不说得益)

《汉》、《吴》、《宋》并吹七宝树,自出妙音,亦不说吹罗网。《赞偈》承网铃说风吹云:「调风吹动出妙法,和雅德香常流布,闻者尘劳习不起。」(文)此吹宝树推于前清净薰不说之,但颂吹网也。

「吹诸」等者,调和德风吹微动上诸罗网及众宝树也,上说七宝诸树周满世界,有宝树处必有罗网,故云宝网弥覆佛土,故知吹罗网则亦吹宝树,故网与树并举也。

「演发」已下二句明风吹德用,谓风有音、薰二用,故分为二:其风声演发无量妙法音,其风薰发德香,流布国中。愿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其香普薰十方世界」等,其宝网宝树皆以无量宝严饰,其宝皆以百千种香合成,故风吹宝网宝树,则自薰发其香也。

「温雅」者,温,《切韵》:和也。雅,正也。其香和而不淫曰「温雅」。

「德香」者,如来清净功德所薰发,故名「德香」。《净名疏》曰:「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芳散馥馨香之用。故《无量义经》道风德香薰一切,理中无上戒定慧智芬芬难竭,故名为香。」(文)

「其有闻者」等者,明闻音、闻香之德益也。

「尘劳垢习」者,《笺》云:「尘劳即烦恼正使也,垢习谓习气也,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此即谓烦恼也。」(文)

「自然不起」者,安养自然德备,非谓真土众生有尘劳垢习而不起也,若约普薰十方者,不妨亦有之。

三风触快乐

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上举耳鼻二根得益,今明身触益。风是不可见,故不说眼益;又风非可食,不说舌根益。又彼国诸庄严随所触皆无不生乐,岂翅德风而已哉!今因风示一端耳。故玄一云:「约实而论,对前衣服等而生胜乐,然且约一相,故风中方说。」(望西所引)望西云「第三十九愿成就也」,《会疏》从之。

「灭尽三昧」者,《青龙疏》下二(二十八)云:「《十地》第九云『寂灭定』,余论皆名『灭尽定』也,《大般若》云『灭想受定』,释此名者,令不恒行(第六相应)、恒行(第七相应)染污心心所灭,故名『灭尽』,命(《论》作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灭尽之定依主释。」(文)《笺》引《唯识》亦得矣,《笺》曰:「此三昧令身安和,故以譬风触之快乐也。」(文)《梵响》云:「灭尽定是声闻乐最第一也,又界内快乐无有并者,故以为譬云云。」有解云:诸经多取此譬,近寄所知示耳。或可,即浅彰深,即是大寂灭乐也。

四散华承足

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返.

《吴译》上(二十五)文如《会疏》引,《汉译》二(五右)亦同之,《唐译》下(四)亦《会疏》引文。

《宋译》云:「复吹树花落于地上,周遍佛刹,高七尺量,平正庄严,柔软光洁,行人往来,足蹑其地,深四指量,如迦邻那触身安乐。过食时后,是诸宝花隐地不现,经须臾间,复有风生,吹树落花布地面上,如前无异,初夜后夜亦复如是。」(文)

「又风吹」至「而不杂乱」明散华相,「柔软光泽」至「如故」明其花柔软相,「花用」已下明旧花新花次第相续。

初中,「风吹散华」者,风吹宝树,散七宝树华,遍覆其国中,其花飘散佛菩萨上,花堕地成聚,随色次第红白等不相杂,而能分类,各为一聚,故云「随色次第而不杂乱。」

《唐译》云:「花飘成聚,高七尺量。」(《宋译》亦云七尺,《汉》、《吴》并云「皆厚四尺」。)「成聚」者,花飘布地令平正也,故次说譬云:「譬如有人,以花布地,手按令平,随杂色花间错分布,彼诸花聚亦复如是。」(文)今经略堕地布平正,以《唐译》可助显也。

「柔软」等者,次明布地华柔软光色之相。

足蹈即陷举足如故者柔软貌,若强刚履如石,则何随足蹈举哉!故《唐译》云:「其花微妙广大,柔软如兜罗绵,若诸有情足蹈彼花,没深四寸,随其举足,还复如初。」(文)可以为证。《宋译》云:「足蹑其上,深四指量,如迦邻那触身安乐。」(文)

「馨香」者,《苑音》四(十右)曰:「馨,显形切,《说文》曰:馨谓香之远闻也。」(文)「芬烈」者,《琳音》六(七左)云:「芬,《说文》:土草初生,香气分布也。」烈者,兴本作裂者非也。《应音》八(十五)云:「力折切。《说文》:火猛也。《广雅》:烈,热也、烂也。」(文)谓其香酷盛也。

「陷下」者,《应音》十(十三)云:「《楚辞》:陷滞而不济,王逸云:陷,没也。案:陷犹坠入也。」「四寸」者,《梵响》云:「圣者有德,虽离四寸,今准彼数。」(文)《义记》云:「四寸者因顺此土,又表四神足。」(文)并难思矣。

「还复如故」者,举足已则如旧平生也。

「花用已」下明旧华去,新华复散,大地清净。「花用已」者,花用有三:一供佛,二严地,三散香。此中虽不说,散华处含供佛、散香之义,故《汉》、《吴》两本说供佛,又「遍满佛土」。(文)正庄严宝地,故《唐译》说花聚譬,《魏》、《唐》两译严土为本,故不说供佛,《论》雨功德成就正严宝地,据此经也。此用已讫,则化没无遗,大地清净也。亦是大地开裂,以色次第,自然没入于地中,而无留旧华。《唐译》云:「旧华既没,大地清净。」(文)《汉》、《吴》两本不言没入于地,云:「华小萎,则自然乱风吹萎花,悉自然去。」译家随意乐而已。

「随其时节」等明新华复吹散,其可散之时至,则复风吹散华遍满佛地也,故云「风吹散」,《唐译》云:「更雨新花,还复周遍等。」(文)

「如是六返」者,上举飘华成聚,旧花没,新花散,如是六返也。憬兴云:「帛谦皆云『如是四返』,即供圣之花,故于六返无复妨也。」(文)今谓:《唐译》云:「于晨朝时,和风微动,乃至过晨朝已,旧花没,新华复周遍,如是中时、哺时、初中后夜,飘花成聚亦复如是。」(文)准解,菩萨行时昼三时夜三时,故因顺他方说昼夜六返,实非净土有昼夜,《小经》云「昼夜六时而雨天曼陀罗华」者是也。按《瑜伽》四(十六)云:「又彼诸天所有地界,平正如掌,竟无高下,履触之时便生安乐,下足之时陷便至膝,举足之时随足还起,于一切时自然而有曼陀罗华遍布其上,时有微风吹去萎华,复引新者。」(文)天上既有此事,今亦因顺耳。

第三结显不可思议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净影明依报胜(所须殊妙科)中,初总明,次别明有五,此文五,明宝华充满。憬兴明依报胜六段,此当第六科。诸家多据此二师,此文属细科。《会疏》第二摄净土中(依报之初,「又其国土七宝」已下)分七科,其第七明依正互融德,今文也。

今第二明弥陀所成果德,中(「法藏菩萨为已成佛」已下)有三:一通明身土成就,二别明国土功德,三总结土德不思议。前二科上既竟,已下第三结不可思议也。何以结不可思议?《论》曰:「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注》下(六右)云:「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乃至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文)《论》主叹依报十七句,曰「成就不可思议力」,今据之为总结安乐国不思议。文曰「三十六百千亿」,又云「无量种色」,岂不法藏菩萨大愿业力所成乎!故说此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又云华光出诸佛等,亦是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也。当知上来所说一切庄严功德,皆是大愿业力所成,亦是自在神力所摄,是以今结不可思议也。

何以结国土不思议以众宝莲华耶?解云:西方净土是莲华作佛事,故亦名「莲华藏世界」,《观经》盛说之,今此根本经具结叹众宝莲华不可思议,今就此文显其义,略有五意:

一显依正互融故,华出佛身,佛化十方,依正互融,事事无碍,若广说则如《华严》等,今但为凡圣,故举其纲目耳。

二显诸佛之本故,为此义故,于上宝池华处不说华光出佛,而至此说之,弥陀教总结故。且如《楞伽经》言:「十方佛刹中,所有法报身,应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虽有此文,枝末教中其义未分明,至说此经,方始开显弥陀方便法身别德。今家《和赞》中粗指点其意云:「一一华中,三十六百千亿,光明照洞无不至,一一华中,三十六百千亿,佛身光等,相好如金山。」次「十方三世无量慧,同乘一如,二智圆满同平等,摄化随缘不思议」等,以后二首赞显前华光佛身,此乃本偈文华光次明宝池,次明龙树赞,末后有十方三世无量慧偈。然《和赞》越隔诸赞,而直以末后赞次华光赞者,以十方三世无量慧为华出佛身之微意也。由此言之,十方三世无量诸佛本佛即是方便法身别德也,「同乘一如号正觉」者,「一如」即所谓莲华,何以言之?此莲华即弥陀正觉华,《论》主说圣众为「正觉华化生」,经曰之「从如来生」,又经说「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然则七宝华即正觉华,正觉华即一如也,一如即众宝莲华也。然则「十方三世无量慧同乘一如」者,即是一一华中所出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身也,於于此知此众宝莲华显诸佛本也,应知。

三以统收一经所说故,谓下卷说「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叹」等者,即此华光所出诸佛也,故下卷初承此文而显诸佛能赞,释迦亦其一也。〈序分〉寄菩萨叹德说释迦八相,岂不此华中出佛乎!又弥陀因行果德皆此宝莲华外乎?故云「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当知统收前后所说摄此众宝莲华中焉。

四显同体之证故,下「三辈章」及「胎化章」所云「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者,即指此莲华也,约主则微妙净华台,约伴则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以机法不二而成故,愿生之者坐佛所座,同证无为法性身,吾祖所谓「真实证」是也。

五彰愿力难思故,上「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六句贯彻于此,以显彰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由愿力故成正觉阿弥陀果德,故鸾师偈曰:「如是神力无边量,故我归命阿弥陀。」(文)「神力无边量」者,下所谓「无量威神无极」是也,承此华光出佛说微妙法,(通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愿,故承之)十方世界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彼称叹威神无极也,其威神无极者,指无量寿佛威神功德,故峦师偈曰:「神力无极阿弥陀,十方无量佛所叹」,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故云「神力无极」。然则威神无极通此宝莲华,十方无尽摄化出于众宝莲华,于十方世界显神力无极者也,此之威神无极从大悲愿力广大无际起,可得而测乎!凡从十方佛国中乘愿往生者,亦莫不归斯愿力自然之功德,如下偈文具说。

有如此五义,故以莲华结弥陀教,而起下十方诸佛赞叹摄化也。

「又众宝」等者,此中有六:初二句标莲华藏世界,二「一一宝华」等二句明华叶数量,三「其华光明」下明华光有异色,四「一一光中」等二句明出光多少,五一一光中出佛身等明光出佛身,六「一一诸佛」下明化流十方。

初中,言「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者,先标法藏愿力所成莲华,此华以无量行愿所成,因无量故果亦众宝莲华也。《唐译》云:「阿难!彼佛国中有七宝莲华。」(文)「周满世界」者,国界皆以宝莲华庄严,故名「莲华藏世界」,此乃弥陀正觉体即是莲华,故亦曰「光明无量土」,亦曰「无量寿世界」也。有说:乃处处有池,池中有莲,故云「周满世界」。非也,宗家宝池观《疏》云:「此明宝树难精,若无池水,亦未名好,一为不空世界,二为庄严依报,为此义故有此池渠观也。」今亦准知。(《净土和赞》尝解)今谓凿解耳,今非谓花所生处,明花遍满国界,莫论所生处,非凡虑之所知故。

二中,言「一一宝华百千亿叶」者,明华叶之数。《唐译》云:「一一莲华有无量百千亿叶。」(文)由如来无量行业力故说为无量百千亿叶。

望西云:「问:佛座尚八万四千叶,池花何有百千亿耶?答:随缘不定。」(文)

《义记》责云:「镇徒《观经》华座之莲云『随缘』等,为是化耶?为是报耶?」(文)

《渧记》云:「《观经》华座观说『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叶』者,此乃单他受用身华座故尔而已,是以今家为化土相也。如今此文则说真土二受不分妙境界相,故池莲华叶百千亿叶,而太过于《观经》华座之叶数,宜矣!况此文依《如来会》则言『无量百千亿叶』,百千亿乃十万亿,亦是举满数而已,故其实无量,是以说『无量百千亿』也。由是思之,他受用身之应于十地菩萨所座之座,第一佛身座百叶莲华,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第二佛身座千叶莲华,为二地菩萨说千法明门;第三佛身座万叶莲华,为三地菩萨说万法明门。如是如来渐渐增长,乃至十地他受用身座不可说妙宝莲华,为十地菩萨说不可说诸法明门。(《心地观经》说)他受用身所座莲华犹如是矣,而今宝池华叶无量百千亿,则与他受第十佛身所座华叶不可说妙宝莲华全同而已,岂非真土德相哉!池莲华叶既如此矣,其化主所座华叶岂可思议哉!惟夫周满世界宝池莲华,其一一莲皆各有无量百千亿叶,一一各为他受用之所座,故以他受用身所座之莲华为宝池庄严者,岂是单他受用报土也哉!明知二受不分妙觉界相也。然则一一莲华各他受用土,而其一一叶各应身土故,总该摄此他受应化无量佛国而为一个真实报土,宝池庄严可谓恢廓广大,超胜独妙矣。如此妙庄严相非他流约他受而判彼土人之所知也,若约他受判彼土,则一叶莲犹足以为他受土矣,以无数莲而成庄严之土,岂他受土而可也哉!由是观之,今家真土妙判卓识高见,可符合经旨矣。感戴奚言,且夫以他受所座为宝池庄严,则非是他受用土,而依正庄严相相历历,则亦非自受用土,是以对此经文,愈为二分不分妙境界,足以征而已。」(已上《渧记》)

三中,言「其华光明」等者,明华光有异色。《唐译》云:「其叶有无量百千珍奇异色,以百千摩尼妙宝庄严,覆以宝网,转相映饰。阿难!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者。」(文)今经不说量,亦不说宝网,又彼经不说青黄等,但云「无量百千珍奇异色」,此中以百千之数说之。

「青色青光」等,于无量种色中仅举六色者,约凡小所知,理实无量种色,故《唐译》云「无量百千异色」,众宝庄严莲华可有无量珍奇异色也。青、白、玄、黄、朱、紫者,诸家二途:一云:「青、黄、朱(赤也)、白是正色也,玄、紫者间色也。玄,黑有赤色,华无正黑,今玄拟黑。紫,赤黑色。」(梵响)此准《小经》说四光四色。一云:「青、白、玄、黄、朱是正色,如次东、西、北、中、南故,紫者间色,黑所克故,举紫一显绿红碧黄也。《玉篇》云:玄,黑也,此为正色。未闻世有黑色莲华,而《佛本行经》曰:有一大龙池,周匝四十里,池多五色莲华,四面华树,令人爱乐。既言五色莲华,岂无黑色耶!」(《略笺》所引)望西引《助宣记》成五正色、五间色之义。《略笺》、《会疏》、《渧记》并从之。《音义》云:「《杨升庵集》六十六云:五行之理,有相生者,有相克者,相生为正色,相克为间色。正色青、赤、黄、白、黑也,间色绿、红、碧、紫、流黄也。木色青故青者东方也,木生火,其色赤,故赤者南方也;火生土,其色黄,故黄者中央也;土生金,其色白,故白者西方也;金生水,其色黑,故黑者北方也,此五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