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不思议品 第六卷

  什么不是求法

  「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执着了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就是戏论,就不是佛法。这很严重了,《维摩诘经》所批驳的苦集灭道,是小乘佛学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要上维摩居士的当了,告诉你:戏论也是佛法。是什么佛法?方便法门。要明白世界上任何教育手段的本质,都是诱导法,都是用哄的。诱导就是佛法讲的方便法门,固然从无上佛道观点批驳戏论,但戏论也是佛法,是方便法门。《涅盘经》上说: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小孩子哭了,就拿个黄叶哄他,说是黄金,他就不哭了,不哭就好了嘛!就是用诱导的方法使他不哭,不受这个烦恼。一切佛法也都是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啊!

  我在峨嵋山庙里闭关时,第一天入关,在大殿上看到了明朝末年禅宗破山祖师的对联,觉得这个字之好,是一气连下来的。和尚告诉我是破山祖师亲笔写的。不但字好,对子作得也真好:

  山迥迥 水潺潺 片片白云催犊返

  风飒飒 雨洒洒 飘飘黄叶止儿啼

  真高明极了,全部佛法的道理都讲完了。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这里牵涉到对佛法认识最基本的问题。根据本经,真正佛法是自性寂灭的。涅盘有时也翻成寂灭,还有一个翻法叫圆寂,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个涅盘的意义只表达了十分之一。一提到涅盘或是寂灭,普通人就联想到死亡,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涅盘真正的意义包括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涅盘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语,婆罗门和其它宗教都有用到涅盘,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议、无上安乐、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中文把涅盘翻成圆寂,现在来看,实在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圆」有圆满、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实又空灵,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寂」不一定是没有,是代表干净、宁静、安详。

  涅盘有时又被翻成无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辞。《老子》讲无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动,所谓「无为者无不为」。你可不要多加一字,变成无为者无「所」不为就糟了。用而不用、动而不动是无为。但是无为还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盘的意义,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就分开成「有余依涅盘」和「无余依涅盘」(古人也翻成「有余涅盘」「无余涅盘」)。在无为的观念再加上有、无,使道理更清楚。佛法最高目的是证得涅盘,不是学死亡。小乘所证得的道偏向于空,认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动,这在佛法是属于有余依涅盘。比方说人睡着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睡眠时,身心内外一切事都仍然存在,所以虽然在睡眠时说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彻底休息。有余依涅盘,就是用来形容小乘的证果境界,还是有剩余的,还有连带的。大乘的佛果是无余依的,毕竟空的。

  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说,「法名寂灭」,真正佛法所求证的是寂灭,寂灭是圆满清净安详安乐的,有时这个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净土。可是一般人学佛,对这第一义谛没有认清楚,都在生灭法中做功夫。严格说来,不论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灭法上转。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动念,用念头在念。思想念头是生灭的,前一念灭了,后一念就接上来了。譬如我们在讲话,在听话,也都是生灭法,当你听到这声音,这个观念就过去了。一切的心行(心理行为),以及知觉状态,完全是生灭法。念佛、念咒、观想法门,都是求佛法入门的方便,抓住了这种方便,当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辈子也不能证到涅盘之果。天台宗有数息法门,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这个法门,归纳成四个字:「收视返听」。把眼神回转来,内观、内照,耳朵听呼吸。后来到了西藏密宗,就演变成修气脉,那方法就多了。十七八世纪东西方交流之后,西方国家也流行起来,医学上有用听呼吸治失眠,乃至催眠。这也是生灭法。宋朝诗人陆放翁,也是学天台宗的数息观,他有一名句:「一坐数千息」,这大概要两个钟头左右,可见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错。实际上,这与道不相干的。像很多年轻同学说,他念佛几万次,或者数息上千下,我就问他是否在做会计?光搞数字做什么?依六妙门要数息、随息、止、观、还、净,我们前面讲过了。

  所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若行生灭,是求生灭」,与求佛法背道而驰。《楞严经》上佛说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你动机、观念不正确的话,你用各种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个「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法华经》这句话说,宇宙万有一切的现象是此生彼灭的,它的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是「自」),用不着你去求个清净。用《法华经》来对照《维摩诘经》这句话,就很清楚了。

  我岔进一个禅宗故事,你们参参看。有位禅师读到《法华经》这里就悟了,他告诉一同参禅的道友说,佛讲的这句话只讲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只讲了法身的清净面,没有讲法身的起用,是留给我们去参的。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讲出来,他就说:「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他露了消息吗?有的,涅盘境界是生机活泼的。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本来就没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来涅盘清净,不是凡夫善恶业果所能染污上去。假使你认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证得涅盘,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净。虽然去了恶念,又被善念盖上,也是染污。就比如我们的眼睛进不得沙尘,纵然是名贵的黄金粉,放进眼睛也是受不了。《维摩诘经》这里是破除小乘观点,小乘要去恶念染污,要断惑证真。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恶念,但最后善念也空,把它舍掉,善果回向一切众生,自已一无所留,善恶两头都不取,用不着断惑,自性本来清净。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的层次愈来愈高了。刚才他告诉舍利弗,自性本来寂灭的,不要以生灭心求寂灭之果,会走错路。又因为自性本来寂灭,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恶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这是两个层次。现在是第三个层次,真难懂了。「行」有三种读法,有读如「形」,有读如「杭」,也有读如「恒」。像《普贤行愿品》,就有人坚持要读成「恒愿」。其实,每种读法都是对的。大多数的佛经是唐朝年间翻译的,唐朝时的中文发音,比较接近今日的客家话或广东话,「行」字就是读如「杭」。不论怎么读,意义是一样的,这是顺便提到。

  中国文化讲五行,《易经》也讲「天行健」,行代表着运动的观念。佛法的行是很难了解的,前面讲五阴时稍为提过行,用现代话讲是本能的活动,这样你会比较容易了解。身体的本能也会恢复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药,硬熬一熬有时也会熬过去了,因为我们身体的本能是新陈代谢、血液和气脉运行,这就是行阴的作用,永远在转。修持到行阴停了,那就是禅定得到了气住脉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环。那是三禅定以上的境界,不过这时识阴还没停,虽然呼吸停止了,脉也停了,脑还没有死,脑神经还有微波的,这都是现代医学可以证明的。

  维摩居士讲「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这是什么行?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行,但有连带关系。这里是讲行愿的行。一般人讲自己在修行,认为修行就有功德,这就像讲自己念了一百万次往生咒,好像有了大笔银行存款,往生时可以提取,是这样的心理。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没错,是人天乘果的修行。但是依《维摩诘经》所讲的第一义谛菩提大道,执着于修行为修行,就错了。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随时要回向,要施舍出去。你能施舍给一切众生,实际上一切众生也会施舍给你,这就是今日常用的标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尽管去布施,布施完了,这个力量会回转给你。如果执着了行愿为究竟,就被修行法门(行法)所绑住,是不会证得彻底的涅盘之果。所以大乘菩萨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没有,是舍、放下。因此,维摩居士说「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这个问题就出在执着了。行处法也是意识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朋友来问,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点成果都没有?我告诉他,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时间来计算。见地观念到了,也许刹那之间你就悟道了;见地观念不到,八万劫也没有用啊!这是第三层的说明。

  接下来是第四层。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刚才讲「法无行处」,虽然在修行中,也不以为自己在修行。因此大菩萨虽然在作六度万行,心理没有自己在作菩萨行的观念。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就着了相,非菩萨道。但是,我们听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观念:法是有取舍的。取舍什么?学佛法修行如果不抓住修行,不自己抓住修行的功德,要舍,这岂不是又落入一边了?落入有取有舍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观。因此维摩居士更进一步说:「法无取舍」,他对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咛,一层一层上来。如果有取舍,就非求法了。

  初学佛的同学们,常常对法有取舍。取舍在哪里?有些人执着净土,大骂禅宗、密宗。学禅宗的人说,净土是愚夫愚妇笨人学的,我要学最高的。执着密宗的又说,只有密宗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种观念都是功利主义,也像是去买菜,专挑又好又便宜的。结果常常忙着赶道场,学了密又学禅,好忙啊!我过去也是这么忙过来的,后来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当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赶得太辛苦,干脆万缘放下,我还是我,多安详呢!

  所以「法无取舍」,青年同学记住这句话,少走冤枉路。《金刚经》也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怕你只拜佛也会悟道。

  我小时喜欢作诗,我父亲就给我一本书,要我背里面的诗。我一读很欢喜,父亲说,这是附近一间庙子的和尚作的。那位师父是打渔出身,一个大字不识。他不知什么因缘,忽然出家了,经也不会读,就整天拜佛。那庙子地面是石块铺的,他拜了九年,石块都拜出印坑来了。后来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觉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他师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没翻掉,还以为他死了,好在他师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三年以后,他作文章作诗都会。这是我亲身见到的,说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诚恳、专心一致、系心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搞净土、又参禅、又学密,到处找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好像在买股票一样,是一无所成的。一门深入的话,诚恳拜佛也会悟道的。佛法其实很简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经」啊!记得《金刚经》告诉过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再上一层。

  「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没有固定地点的,这个「处所」,小而言之指身体上的,像道家或密宗守窍,三脉四轮,都在身体上搞,这成了法有处所。如果气脉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体没了,感受没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吗?这个生意不能做啊!大的处所,例如密宗观虚空,观蓝天,观日轮,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非究竟。如果认为这是第一义谛,那就犯了法有取舍,犯了法有行处,犯了法着处所。佛法是活泼泼的,你着了处所是呆板的。「处」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念佛是意处在念,观想也是。无上大法是无处所,用有处所之心求佛法,已经被处所困住,不是真正求佛法。

  刚才休息时间有一位道友找我讨论,学佛很多年了。他说现在什么都对,就是觉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没有多大进步。我说:这个问题正是现在讲的,刚才不是听过了吗?所以你听经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法无取舍」,你觉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这就有了取舍,本来就是放下的。譬如有人说自己的心无法空灵,你们现在专心听我讲话正是空灵嘛!否则你怎么听得进去,对不对?本来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你有一个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就是行于法,行于生灭法,行于取舍法,也是行于染污,因为你认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没有染污的,自性本来寂灭。这位道友问:那么该怎样呢?我说,就是这样,没有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如果你真到了这样就是这样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或者求清净,或者求放下。放下是个名称,你上了座想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因为你有一个求放下之心,这个念头挡住了,就有所取舍。那你问,我这么坐在那边岂不是傻不楞登?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蛮好。世界上的人都太聪明了,所以找了许多烦恼,真求傻而不可得。所以我说这一位道友是现身说法的菩萨,我们藉这个机会,给大家再把《维摩诘经》这一段讲了一次。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第一义谛、真正佛法是无相的。我常说,一般人以有所得心来学佛,想求无所得果,是背道而驰。所谓「相」,是佛学名辞,用现在的话讲,普通人都想求一个境界,尤其是学密法的。有的人天生个性如此,这种人来找我,我就说:你不要跟我谈,最好去学密宗。他一听,眼睛都亮了,还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你脑子里充满了神秘主义。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观念,打坐修道就想求个境界,若是没有境界,还要埋怨为什么没见放光、没这没那。他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无相的,非境界。有个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舍。无上大法是「法名无相」的。「若随相识」,你以为境界是佛法,「是则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错误的。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这更要注意了!刚才讲无相的道理,大家研究过《金刚经》,其中谈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说了。现在很流行禅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识一个,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当然后来见了五祖,所谓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彻大悟。这里《维摩诘经》也是说「法不可住」。

  讲到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现在研究佛学最好的办法,近百年来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内。不是说这些完全不对,而是最好读原经。这不只是研究佛学,做其它学问也应该读原典。原典读熟了之后,可以「以经注经」,会融汇贯通。像我们读到「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注这里了,或也可以用《维摩诘经》这句话去注《金刚经》,就清清楚楚了,后人的著作就变多余了。

  清乾隆年间的大学问家纪晓岚,他奉皇帝之命编成了《四库全书》,共五万多册,不过其中有不少已被古人烧了。纪晓岚编了这样的巨构,自己没什么著作,他自言再写什么书,古人都说过了,何必再多浪费纸张呢?这是真话,书读多了就不想写了,有时自己认为发明了什么大道理,一查,古人早就说过了,只有气自己不如古人了。研究原典就有这个好处。

  前几天看了一位在国外的同学寄来的日记,他写平日修行都不错,有一次就很不对劲,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这是不在一起的好处,常在老师身边会依赖性太重,一有问题就找老师问。那位同学忽然想到,白骨观中讲过要「易观」,修行做功夫要「知时知量」最重要。同吃饭一样,你吃饱了不能再加一碗。譬如做数息观,你不要老数下去,只要觉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马上就要放掉数息,跟着就要用随息了。随到心息相依,马上要换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观,马上变更方法。所以知时是要知道什么时间要换,知量是知道够了。你练气功尽练下去就成了蛤蟆功,肚子鼓得那么大,越练脾气愈大。《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不断地进步,今天的成就不算数,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

  「法不可住」,你停留在一个境界,抓住某一点,「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也不是佛法,法无定处。佛也告诉过我们,「诸法不定」。不论你学哪一宗的,对了就用一用,明天不对了,这一宗就暂时摆一摆,后天又拿来用,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取佛道,不被这些方法所困,才是真正学法。

  接下来维摩居士快要作结论了,你看他说法是有层次的,不要把他当作平面的一篇读过去了。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佛经分类中,《维摩诘经》在《大藏经》中不归在般若类。《维摩诘经》这一段内容的要点,在《大宝积经》里也有。《大宝积经》就是大杂烩,像百货公司,什么都有,不能归般若,也不能归法相唯识。真要研究佛学,大宝积部的经典应该多看,所谓净土三经,也包含在大宝积部的。

  像这样的佛经分类,很合现代人的用处,把人生用见、闻、觉、知四个字概括了。见是眼睛所见的,闻是耳朵听到的,觉是感觉状态,身上感受,知是知觉状态,思想观念。打坐时觉得腿麻、气脉发动了,是感觉状态的范围。看到光是见的范围。观音法门是听的范围。《维摩诘经》告诉我们,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见闻觉知去求的。大家反省一下,不论你学哪一宗,都是在用见闻觉知求佛法。常有人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梦,我一开口就骂他,又来痴人说梦,本来是梦幻空花,还没有睡醒。见闻觉知就是在梦中,你求个境界,看见什么了,听见菩萨给你说法,都是在做梦。

  真正佛法不在见闻觉知上求,假使在见闻觉知上去修佛法,那是凡夫境界,非求法也。凡夫都在见闻觉知中转,各位现在号称听经,我冒充讲经,都在见闻觉知境界中。修行还在这上面转,就走冤枉路了。放下,就在这个地方放下,放下了,不以见闻觉知为是,也不须要放下见闻觉知,不以见闻觉如为非。现在结论来了。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开头讲自性本来寂灭,最后讲自性本来无为。是不是很有层次?这就是以经注经的办法,你不要靠老师了,就把本经读熟就好了。释迦牟尼佛就在你的前面,他就告诉你了,为什么不去求呢?这里的结论是无为法,以有所求心,求无为无所得之果,是颠倒众生。一切修行都是在有为当中求,是求有为法,非求法也,不是真正学佛。

  我们形容维摩居士说法,如银瓶泻水,哗啦啦就倒出来,停都停不了。他说法的气概像庄子的文章,不知道哪里来,只可借用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形容。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最后吩咐舍利弗这一句,同《金刚经》一模一样。真做到一无所求,就是如来大定境界,像我家乡那位和尚,他睡三年就是在定中,醒来只觉得是弹指间事,因为他完全静止了,无所求了。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什么叫法眼净?《金刚经》提到五种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如果有人脸上长了五只眼,你看了非把他当怪物不可,不会认他作菩萨。但是天人境界不一定啊!其它星球上众生,不一定长得像我们这样的,密宗画的佛像有那么多只手,像蜘蛛似的。天人看我们可能觉得我们臭美,难看的要死。我们认为是美食的,天人连闻都不敢闻的,好像我们看到狗吃大便似的,境界不同嘛!我们如果真有修持,肉眼就具备了五眼,这是真的,《法华经》上说:「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你真到了,天眼、慧眼、法眼都会有。

  你们年轻人喜欢谈密宗的,真照密宗规矩,弟子要去找已证了道的具德上师。随便找一位上师的话,弟子是犯戒的。上师传法给弟子,如不是功德具备的话,上师也是犯戒的。那么怎么选呢?又没有法眼。只好靠自己多生累劫的法缘,作人做事求法要依正因。你种的因正,所得的果,法缘自然好。我常告诉你们,多结人缘,多做好事,多结法缘。像我对密宗的法,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我的愿力是:法应该属于众生公有,道是天下的公道。你有那个资格一定传你,但是如果你没有那个功德就免谈了。因此我这一生的法缘也很好,有时碰上了还硬要我学,一定要把秘本塞给我。后来想想何以如此?应该是同我个性有关,我什么秘本拿到就把它印了,不印就断了,我不守秘的,要我守秘就不要传我。

  法眼就是说人真有眼光,认识得很清楚。维摩居士把佛法真正的道理告诉你,但是跟文殊菩萨去的,共有三万二千人,而能得到法眼净的,却只有五百天人,除此之外,舍利弗有没有得法眼净,我们不知道。其实他当然得了,他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早超过法眼净了。其它有的人听了还是听了,仍然不懂。可见得法眼净之难,得法眼净者是相等于菩萨功德,一看佛经就知道,哪是方便法门,哪是究竟法门。

  师子之座

  现在我们要讨论《维摩诘经》的这一段,一般人的观念认为是在说神话,像演电影,或者把它当宗教信仰。事实上这一段非常难研究、难了解,必须要先了解《华严经》的菩萨境界、《佛说大方广十地菩萨经》、性宗(般若)、相宗(唯识)的道理,才能彻底了解这一段。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这平实的文字中包含了许多问题。

  「仁者」这个称谓,是佛教界客气尊称平辈或师友之间所用,是从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维摩诘经》之后才出现。例如唐代六祖在《坛经》中也常客气称呼他人为仁者。仁者就像是中国人老师写信给弟子,比较谦虚,会称对方为贤弟、贤契、贤者。维摩居士以仁者称呼文殊师利菩萨,非常恰如其份。

  他说,你文殊师利菩萨「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可见文殊师利菩萨,经常在十方上下一切佛国经行、供养、礼拜中。由这一句想到,我常劝年轻同学早晚要念《普贤行愿品》,培养自己的愿力与心境。当你在念诵礼拜之时,不是只对着一尊佛像,自己此心心量扩大,遍礼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要作这样的观想,这里「观」要读如「灌」,带有灌注、一心不乱的意思。在一念之间,要观想出来,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前,都有我在顶礼。如此修行成就了,可以在一念之间遍游一切佛国,这是个修持的法门。例如小本的《阿弥陀经》或是《无量寿经》都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上品成就的菩萨,不会是光躲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加持之下,好像逃难,什么地方都不敢去,诸大菩萨于一念之顷,能遍游十方世界,供养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何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有这样的成就呢?就是我们初步学佛的人,要以《普贤行愿品》的教导为基础的原因。

  维摩居士在这里,等于也是在赞叹文殊师利菩萨智慧功德成就,念念之间「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千万亿只是小数目,虽然在我们人世间来讲已是很大,但是不要忽略前面还有「无量」,加上「无量」就更不止千万亿了。「无量」摆在前面是外文翻过来,倒装的佛经文学笔法,特别美,唐宋以后也为中国文人所模仿。

  接着他起问:「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这个「等」字包括了智慧成就、福德成就的平等。这「何等佛土」用白话来说就比较麻烦了,相等于哪一个佛、哪一种地方、哪种功德智慧成就的佛土。这个「土」字,照古本会往右上方加一点,应该读如「度」。所以中国古书有写国度的,干脆直写了,是尊称人家的国家。现代的外交辞令都用「贵国」,而自谦称「敝国」,这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你们年轻人要留心。所以「西方净土」也应该读成西方净「度」。

  「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这可不是什么工厂制造的家具,这个座位首先在本经中有个点题,念经时不要就这么读过去,忘记了这个点题,下面都在讨论这个座位的问题。这个座位是师子之座,是修持成就、功德智慧成就的上师的座位,不是木头也不是大理石作的,非轻非重,不高不低。我们年轻时读经,一看只晓得是座位,不会注意这文句中的内涵。读经决不能马虎,一个字也不能放过,你能做到这地步,那么每读一次经,对你的修证、理解就可以深入一层。

  「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维摩居士问,在何等佛土有这样的师子座,文殊师利菩萨立即就答出来了,代表他智慧成就等同于佛。

  维摩居士称文殊师利菩萨「仁者」,前两天有位出家的同学来,他口口声声称我老师,我就告诉他不要叫我老师。我与他相交这么多年了,去检查一下我写给他的信,从没把他当学生,不是称他贤者就是仁者,或者是法师。一个居士就要尊重三宝,不管他程度如何,能够剃光头,穿上这衣服,就比你难能可贵。这么一想,世界上任何人就都值得尊敬,何况出家众?你们可不要学我骂人,我有时吼吼他们出家同学,是恨铁不成钢,希望他们能马上大悟,成为大菩萨,为佛教弘法。但我写信写条子给出家同学,从来不称他某某老弟,对比丘尼我都称某某师。

  你看,文殊师利菩萨有他的身分,称维摩居士为「居士」,这些地方你都要注意,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时候,一个字都不随便的。

  文殊师利菩萨讲,由我们这个世界为中心,向东方一直走,「度」是经过,究竟走多远?如果佛是在今天说法,会讲经过了多少光年。可是两二千年前的大众,没有光年的观念,只有用「恒河沙数」来比方,这是佛法的创作,其它的文化、宗教都没有。一个数量到了无法计算的地步,只有用比喻的,这是佛法「因明」的喻。这里虽然大家都了解,但我还是不厌其详的再提起大家注意,印度最大的河流是恒河,恒河中有多少沙子,谁也没法计算。

  文殊师利菩萨讲的还不是一条恒河,而是三十六条恒河那么多沙数的国家。像现在坐飞机去美国要十几个小时之久,这只是一个地球。一个地球在佛经上,勉强只能算是一个国土,完全不是中国、美国、日本这种国土的观念。实际照大乘说法,这一个太阳系才是一个国土。拿这个观念看,就更大了。平常为了怕我们凡夫的心量无法接受,也会称人世间的国家为国土,真正佛法所称国土,是佛的国土。

  文殊师利菩萨说,向东方一直走,经过了三十六个不晓得多少的单位。这些数字,我还没有见过有人写一篇关于佛经数理哲学的论文,因为一般人不懂数理哲学。佛经里头那么多的数字,三界、四念、八正道等等,这其中都有大学问,也包含了佛法修持的大奥秘,与《易经》的数也有关。可是一般研究佛学的,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往往略过这些数字。历代高僧中只有两三个懂的,唐代的一行禅师,天文、地理、相术都通的。他学禅又学密,是唐代密宗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的嫡传弟子。一行禅师是唐明皇时代的人,唐明皇也是从善无畏上师修学密宗的。相传一行禅师死后很多年,人家挖了他的坟,看见他的头骨变成了金色,一敲居然还发出金属声,就去请问一位高僧,高僧说这个人前生一定大有修持,而且修的是密宗。一行禅师在唐明皇之前涅盘,唐明皇曾经问过他国运。一行禅师说得很妙,陛下在我死后会有万里之行。后来安史之乱,唐明皇逃难到四川了。

  佛经一提到活龙活现神通的表现,一定在东方,这与象数有关。譬如提到长寿佛、药师佛,就在东方。一说到与生命生生不已有关的神通功能、无量功德,就提到东方。这些都是佛法里的奥秘,是真正的大密宗,不是西藏或日本那些了,那里的密宗也没讲这些,因为他们不懂。所以菩萨要学五明,这些是包括在因明里的,因明不是光讲逻辑辩证的道理。这里面有大学问,懂了就可以帮助各位修持的进步。

  文殊师利菩萨说,往东方走过三十六个不可知的单位,有一个佛世界,那个世界真叫什么名字待考,不过为了方便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了解,用了个代号,把它称为须弥相。好像我们这个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我们整个地球只是南赡部洲而已。北俱卢洲并不在这个地球上。所以一般写的佛学概论问题大了,可以说不懂佛教的科学。有的讲北俱卢洲在西伯利亚,真莫名其妙,那东胜神洲岂不是在日本或美国了吗?不是这个道理的!你们青年同学将来去弘法,一碰到这个就成了大问题。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地球在大乘的佛法里,只算是南赡部洲。上面说过,严格讲起来这个太阳系统才是娑婆世界,一个太阳系统才是一世界,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这个地球世界。

  须弥山在我们这个世界是最高点,文殊师利菩萨所讲的这个在东方的世界,崇高而伟大,无以名之,就叫作须弥相。这个世界的佛,佛号也就叫作须弥灯王。是形容这个佛的功德智慧成就,无比的光明伟大。而且,这个佛没有涅盘,现在还在。为什么没有灭度?大家如果把《维摩诘经》这一段,配合《药师经》《法华经》来研究,对你们的修持一定有最好的发现。

  这一位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不知道有多高大,由旬是度量衡的长度。再注意,佛经经常用到八万四千这个数目,又是个大问题。印度人过去不注重历史,所以要研究印度史,还要好好研究中国的《大藏经》。他们对时间也不重视,所以提到过去就说「一时」。由于对数字也不重视,所以说「八万四千」表示多数。但是这个八万四千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这位佛的座位,也高达八万四千由旬,装饰得非常漂亮。这是个什么座位?要搬这个座位到我们的世界来,没有运输工具可以装得下。这个是「师」子座,不是「狮」子座,是大师的座位。这个消息是由文殊师利菩萨泄漏,去搬的是维摩居士。

  「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注意!维摩居士称文殊师利菩萨为「仁者」,文殊师利菩萨称维摩居士为「居士」,现在记录经文的人称维摩居士为「长者」。古代能称为长者、居士的人,要具备十个条件,是年高德劭有道行的,不是随便称呼的,现在当然没这么严格了。佛涅盘时,把护法的工作交代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这里只说维摩居士「现神通力」,并没有说他的手伸得好长,不要自己想象。他现神通力,立刻就送来了三万二千个师子座位,不多不少,正是跟着文殊师利菩萨前来的大众人数。不要忘记,这时房间里面,还有维摩居士自己的床座和那么多的人。

  「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释」「梵」要分开,不是一样的。释不是说出家人,是欲界天的天主,名帝释,等于中国的玉皇大帝。梵是色界天的天人。四天王是保护这个世界的护世天王,是帝释天之下的。

  各大菩萨和佛的弟子们,包括这些天人们,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座位。那么多那么大的座位,都可以容进维摩居士一丈见方的房间。

  毘耶离城是维摩居士所居住的地方,经考据是在恒河之南,地处温带,是非常富裕的都市。当时的印度分成很多个国家,毘耶离城可以算一个小国家,是个民主自治的地方,没有长官,也没有公务员,也不需要法律,人民依道德自律。维摩居士是城中民选的领袖,是当地的长者。毘耶离城这个地方,并没有因为进来这么多师子座位而觉得拥挤。甚至于阎浮提(我们这个世界)四天下,都没有觉得空间膨胀了,大家安然如故。这里头不是说神话故事,是说悟道的人的修证功夫境界。

  这里想起有位同学去了美国,写信来提到件趣事,说美国都市空气不好,有人去高山装了新鲜空气在瓶中,卖到都市来,你买了打开瓶子也不见有空气出来。如果多买几瓶在房间中打开,会觉得空气变好了,大概也是心理作用,可是也没有见到瓶中空气把原来室内空气挤出去。可以用这个例子去了解《维摩诘经》现在讲的境界。其实这个境界,就是禅宗的话头,要参一下。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当时,维摩居士就一摆手,请文殊师利菩萨上师子座,又请诸位菩萨上座。他很客气地称菩萨为「上人」。出家弟子对自己的师父可以尊称上人,在家居士皈依了某法师,也可以称法师为上人。上人这称号的来源,也是首次出现于《维摩诘经》。唐代很多诗人,如韩愈,作的文章都题的是赠某某上人,一看就知道是送出家人的。

  维摩居士也告诉他们,要坐上这个师子座,有个条件,要「当自立身如彼座像」。立身究竟是说站直身子,还是抽象的立身?中文有「立身处世」,人如何自己尊重自己站起来,在中文叫立身。我要求同学们要懂得作人做事,就是立身处世。你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晓得自己为什么活着?应该作个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是立身的问题,用现代话是要把自己的立场搞清楚。在家是在家的立场,出家是出家的立场,做生意就有做生意的立场,学生有学生的立场,都要搞清楚。

  后人怎么批注这句话我们不管,批注是个人的意见,本经翻译者鸠摩罗什法师,不加任何批注。我们光从这几个字的表面意思看就严重了,他要菩萨们站起来,像那座位的形像。那糟糕了,不能坐了!前面还请人上座,现在又要人站着,不是不通吗?难道是经文翻得不通?不可能的,他文字用得极好,一个字都不能动的。维摩居士是要求,诸位大菩萨现在的境界,要达到须弥灯王佛那个境界,才能够坐上那座位。当自立志修道,智慧功德成就,有了智慧神通,不是普通的五通,是般若神通,那样就立刻转身了,如彼座像,像须弥灯王佛那个坐姿而坐。

  我们打坐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坐像,可是,须弥灯王佛的坐像是怎么样的?这就要注意了,要研究密宗佛像了,他同毗卢遮那佛一样,只是手印不同。

  「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得到了智能神通的菩萨,听了这话,当场一念之间立刻就变了,身体无比的高大。不过比八万四千差了一半,这是坐像,所以只有一半高。你看佛经在文字上没有一点漏洞。

  「诸新发意菩隆及大弟子,皆不能升。」菩萨有大小,分十地,再前面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新发心的菩萨,没有这个神通,佛的一班大弟子像舍利弗等,也都上不去。只能「高山仰止」了,好在没有戴帽子,否则仰头一看会掉了帽子。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你看,这文章翻译多好。前面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和诸大菩萨上人,很客气地请他们上座。对舍利弗这些弟子,就回过头来,唉!你们也坐啊!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舍利弗吃瘪了,只好说,对不起,这位子太大了,我没有神通,上不去。连号称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在内,这些弟子一声都不敢响,不敢在这个场合来耍二乘阿罗汉的神通,他们没有大菩萨神通。什么是大菩萨神通?根据佛经,大般若即神通。要大般若的成就,智慧成就。在《大智度论》中,文殊菩萨也说过,真正大神通就是大智慧,就是般若。天眼天耳等五通是小神通,还是生灭法,非究竟。所以即使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上不了这大师座位。

  现在很多人都成了大师,连我都有人称为大师,真让我脸红,甚至变绿了。当年我们学佛时,看见出家人都称某某师,已经很客气了。今天出家人随便都称法师了,甚至连法师也不够,又是导师又是大师的,再过几年怕大师要加一点变太师了,再下去,人字那一点要是点到上面去就糟了。可见现在的人好虚荣,我们老头子看来无限感慨。我几十年写信写字,具名都是剃光头的,只有南怀瑾三个字,因为头发都白了,要过分客气自称老弟也不好意思,要自称老师那更狗屁了。我哪有资格!我是永远做人家徒孙的人。所以不要乱给我加什么大师、导师的头衔,不可有此心。

  舍利弗上不去,因为要那么大的智慧和神通,我们不晓得修多少大阿僧祇劫也不到。维摩居士就讲一个方法,立刻可以到,任何众生凡夫都可以到,只要让此一心、动此一念都可以到。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他就要舍利弗以一心不乱、至诚的一念,向东方世界须弥灯王佛顶礼,就可以上去了。这也是《普贤行愿品》的第一条。注意啊!维摩居士没有叫大菩萨下跪顶礼,是要他们长高。对这些弟子则是叫他们要低下,然后才可以上座。

  没有骄慢心,而且要有至诚恭敬佛法之心,只这一念就可以上这个座。就这么简单。这个师子座说难还真难,普通的神通上不了,要大菩萨神通才上得了。但是真那么难吗?其实也很方便的,任何人很谦虚地万缘放下,至心顶礼佛菩萨就到了。当你这个头磕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有那么高了。如果你是菩萨境界,高还要高才能上座。这就是话头,是佛学,是真正的佛法,要我们谦虚。一切都在你一念之间,放下它,对一切众生谦和,视之如佛,你就可以到这个位子。

  「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听了维摩居士的教导,他们就顶礼了,这一顶礼下去,大概还没起身就已经坐上那位子了。经文也不说他们是坐电梯还是直升机上去的,但是你把经文前后仔细一读,就非常明白了。当这些弟子们一磕头,一谦虚,至心以求,就上座了。所以《维摩诘经》同禅宗的关系太大了,禅宗大师用的许多语句,都是出自《维摩诘经》。日本人研究,认为中国禅宗是受了老庄的影响,老庄的影响是小部分,其实也不是影响,是与老庄的机锋相同而已。但是禅宗没有离开过真正的佛法,要说真受影响,就是《维摩诘经》了。学禅乃至学密的人,都要注意《维摩诘经》。

  佛经处处教我们自谦,不要傲慢,贪嗔痴慢疑,这个慢字会挡住我们一切成就,非常重要。众生本来就有我慢,不要学了佛法,加了佛法的观念,变得我慢更重,成了增上慢,那就太可怕了,永远上不了这个座。这是要点,千万不要有增上慢心。

  现在大家都入座了,一个不剩。应该还有一句,经文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用四个字说出来:「各安本位」。本位就是这个座位,本分上就是道,本分上就是佛法。此时,三万二千人,各安本位,都坐好了,非常安隐,不是安「稳」。佛经上都是用安隐,不是印错了。实际隐字的意思通于稳,但是不同。除了安详稳当之外,隐有一切放下,一切皆空的味道。后人有的自作聪明,印佛经时把它改成安稳,是不对的。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这里翻译得非常高明,我们读起来好像在看场电影一样。可以用中国文学一句话说:「维摩居士方丈一会,俨然未散。」你把这经读通了,仔细去念,你会到那个境界,好像自已当时在场一样。

  舍利弗上座了,像个小学生似的,提出一个问题,居士啊!从来没有过的啊!他不说我从来没有过,否则又要挨维摩居士的骂,以你这个年纪、你这个小神通,怎么会有这个经验!他说这么小的房间,能够容纳那么多伟大的宝座,并且对毘耶离城没有妨碍,大家坐在这里又很宽,这大小中间的差别奇怪极了。不但对毘耶离城没有妨碍,大至对我们的这个世界(阎浮提),小至对乡村(聚落,如北方所讲的屯,西南人讲的场),对城市(城邑,城是有城墙的,邑是没有一定范围的),扩而言之对四天下(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对诸天(三界二十八天),对龙王鬼神宫殿,都不挤。

  讲到诸天,顺便一提。明朝亡国后,在太湖一带有一教派,自称为诸天教,是吃素供佛的。教主相传是崇祯皇帝的公主,在北京破城时,被皇帝砍断一条手臂,她逃出后出家,创立日月教。日月就是明,为了避满清而取名诸天教,其实骨子里是朱天教的意思。

  在佛教庙宇内常看到一个标语:「不二法门」,也就是《维摩诘经》的重点。像做生意的讲不二价,就是没有两样的价格。不二法门是没有二个法门,只有一个。换言之,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我们学佛法是追求真理,怎么是不二呢?这就很严重了,谁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不二。《维摩诘经》讲不二,出家在家一样,修与不修是不二,解脱与不解脱一样,世界上的一切只有一个,没有二个。不二法门本身就是个话头,学佛真达到不二法门,可以说已经把握住入门基础了。这不是理论,要真实证到。

  解脱——不可思议

  维摩居士提出一个证入不二法门的方法,第一就是解脱。维摩居士提出的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可用理论推测的。一切众生被烦恼痛苦的绳子所束缚,例如生死就是一条绳子,为什么生了又死,为什么生来的命运自已作不了主,随外境而转。我们活着,就受外在环境、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家庭、乃至自己身体的影响,自已始终不得自在。这还是大的绳子,还有许多小的绳子,要求名求利、要结婚、要求学,都是。你不想捆这绳子也不行,都在这圈圈中打滚,永远跳不出来。不过你不要讨厌它,有时候这条绳子还难找,比如青年男女找对象,明明知道这条绳子算不准是上吊的,可是还不容易找到呢!连这找不到的心境也是一条绳子。所以人生最难得是解脱。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理论懂了,就是解脱不了。小乘的方法是求自我的解脱,但是不彻底。大乘是要彻底求解脱。不论大小乘,都有五个次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解脱后所知所见)。在解脱知见的发挥里面,有大小乘的差别。这是简单的讲,严重的讲有五乘的差别: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的解脱。真解脱了以后是真自在,那真是观自在菩萨了。人生最苦是解脱不了,为形象一切所拘束。解脱了不是没有了,是法身清净成就,就是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清净圆满。学佛要得法身,必须先求得解脱。

  我们如何解脱呢?不是方法,不是靠功夫好,也不是买得来。六祖在《坛经》中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什么?见着法身达到本了,就不入末。许多学禅的人见解成什么样都不管,并不是正途,法身也没有现前,了不起只从人情中解脱。我常说有些同学个性太拘束了,不好意思同人讲话,做什么事也不好意思,这就须要人情解脱。那种不在乎的气魄也不容易学的,手受伤了需要截肢,能说要砍就砍吗?麻药也不用上了,那是真解脱了。痛还是痛的,但是不是练了武功,而是心念解脱,舍条手臂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解脱了,但是处处拘束,习气若改不了,何以说解脱?何以讲禅?

  我常告诉同学,真正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是般若的成就。解脱不是靠功夫,四禅八定、三明六通都是加行,是加工的程序。所以般若、法身、解脱,三者不可缺一。我们几十年看到过的,有些学显教的或学密宗教理的学者,例如欧阳竟无居士,他的老师杨仁山居士等等,他们的佛学真好,是我们一般人所不及的。佛学好有什么用?习气不改,生死到来不得解脱。佛学是文字般若,也是般若的一种,但是毕竟没有得到真正解脱。所以有般若没有解脱,法身不得清净,不得圆满。有些人不研究佛学,专门做功夫、参禅,常常在清净境中,好像是法身清净,那不是真法身,是偏空之果,因为他没有般若,始终被清净的境界绑住了,又是一条绳子。有法身没有般若智慧,也是不圆满。

  有些人,当中有学佛的有不学佛的,他们人生很潇洒,万事看得开,他成就了吗?没有,因为他认不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因为没有

  般若,没有证得法身。讲圆满成就的成就,也是一条绳子,我们为了讲话方便,在言语表达时不得已借用这名辞。以上所讲都是《维摩

  诘经》最精彩的一段,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前奏,是为了帮助了解主题。

  上次讲到,维摩居士心念一动,就从东方不知多远的地方,借来了三万二千那么多高大的座位,居然全摆在他一丈见方的房间内,又容纳那么多人。因此舍利弗才有这样的问题。现在维摩居士回答他。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他说,一切佛菩萨有一个解脱法门,叫作不可思议。注意!维摩居士并不是说,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果这文字是这么翻的也对,可是意义就两样,变成是以不可思议为重点。而现在的经文,是以解脱为重点;但是这个解脱法门是不可思议的。

  他说,诸佛菩萨不是偶然到达这个解脱境界,是「住」在那里,还不是小乘的「定」在那里。定和住,在佛经上是两个概念,不可以相互替代,定只是一个点,譬如旋转中的陀螺,虽然在动,但是中心在一点上,就是定。住就不然,那个陀螺也不转了,就摆在不动了。

  佛经说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最高大的山,一般人认为,就是这个地球上的喜马拉雅山,我是不同意的。若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那南赡部洲就是印度,中国就是东胜神洲,中东和欧洲就是西牛贺洲,西伯利亚就是北俱卢洲。几十年前有位大师写的佛学概论,就主张西伯利亚就是北俱卢洲,佛经描写北俱卢洲几乎是天人境界,是很舒服的。西伯利亚极为穷苦,哪里是北俱卢洲的样子?那佛经岂不是妄语?难怪以学者看来,佛经都是谎话。所以,不要误认须弥山是喜马拉雅山。佛过世之后,有些小乘经典这么说,但也是很含糊的。

  老实讲,真正的须弥山是个形容,勉强说是代表地球的地轴也不正确。据我的了解,佛经上说,大阳和月亮是须弥山一半,在须弥山的中间,根据《华严经》,须弥山应该是银河系统。所以须弥山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刚才吃饭的时候,萧主任也跟我说,非要加强年轻法师的外语课程不可,否则将来到国外开不了口,怎么弘法?在未来的世纪,外语能力非常重要。你看当初鸠摩罗什法师,以一个中亚僧人来到中国,他就是把外语搞好了,才能弘法。我说这要靠各人立志,玄奘法师当年去印度留学,也是要能精通梵文才有这样的成就。未来的科学会更昌明,如果你出去弘法,仍然沿用须弥山是喜马拉雅山的观念,真会让人家笑掉大牙的,连佛法的光彩都失掉了,人家也就不会有兴趣听佛法。这些地方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佛法接触到现代最紧要的地方,必须要搞清楚。你「闭户称王」,关起门来自称最高最好的学问可以,开了门可不行的。今天的科学文明造成了繁华,也开展了混乱,不是偶然的,不是简单的,不要忘了外面的现实。这是我谈到须弥山,顺便给大家一点鼓励,不要随便讲话,被知识分子听了,会被斥为胡闹,连基本常识都不够,怎么去谈最高般若?

  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最高的山,照佛经三界天人的组织,欲界天的太阳月亮系统是须弥山之半。如果诸佛菩萨住在这个解脱境界的话,那么以须弥山之高之广之大,「内芥子中」,把须弥山放到芝麻大小的芥菜子之中,「无所增减」,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也没有放大。这句话一听很容易懂,气派也很大,他说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请问我们要如何解脱?我们连把自己身体放进火柴盒都做不到,你说懂了佛法得了解脱,你来解脱看看。如果你做得到,外出旅行装在口袋就可以了,飞机票都省了。这都是问题!佛经说解脱,要怎么解脱?如果说佛经只是形容而已,那佛经就是谎话。佛是无妄语的,我们相信真得解脱的人是做得到的,并不是一定把身体放进火柴盒里,这其中有深刻的道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