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居士说,诸菩萨真住在解脱法门,所以「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你们学禅宗的同学要注意了,瞎吹是没用的。近来外面很多人找我,这个求开悟,那个求印证。我有了个罪名,变成了什么禅宗专家,禅宗又不是我的,我不懂禅,更没有开悟。我真想到报上登个广告,我是个说书的,不过我说书的时候,很努力给大家说就是了。下一句话更重要。
「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这个「王」是形容须弥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说:登菩萨之道真得解脱之人,住在这个境界里,把须弥山放入芥菜子中,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为什么呢?因为须弥山王本来就是如此。他原文就是这样,你不要看前人今人的批注,否则就被别人拉走了,你要看原典。但是这句话怎么办?他说「须弥山王本相如故」,须弥山本来不增不减,可大可小,非大非小。这又是什么道理?这里还没有完。
「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佛经说须弥山是这世界中心,日月围绕须弥山之半,四大天王就在这日月圈子放大一点的地方。忉利天是欲界的中心天,比日月系统又高一层。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因为有生佛的功德,所以身后升到忉利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不是像高楼有三十三层,而是有三十三个联合的区域,其中的主席是帝释天主,中国称之为玉皇大帝,他好比统领三十三路天人诸侯。
我是没有时间做这件事了,但我希望你们同学能用白话文好好写一篇三界天人的论文,把大小乘佛经、律论参透了,马上再翻成英文,我包你卖大价钱,人家会惊异,二千多年前佛就已经有如此科学的宇宙观。现在科学进步了,别的宗教的天堂观念,已无法令人信服了。佛说过,这个宇宙的星球多至不可数的,所以科学会帮忙弘扬佛法。因此你们应该走科学路线,但是你们也不肯研究这些常识、我天天在着急,每星期要写四五种不同的文章,每天晚上十二点写到两三点,写得自己头在哪里都不知道了,可是极少会写错字的。这个本事你们要学,怎么学?要解脱。写到头昏脑胀时,已经忘记这个头了,死掉算了,眼睛也不要了,就要肯牺牲自己。这是闲话,你们年轻,好好研究,佛法有太多的好东西。
四大天王是东西南北四个天王,你们到庙子可以看到他们的像,有拿雨伞的、拿宝剑的、拿琵琶的等等,那都是象征。我到现在还在与学科学的同学研究,为什么晴空是蔚蓝色的青天。若乘宇宙飞船离开了地球,看到窗外却是漆黑的,所以蓝天是在这黑圈子以内,再过去这黑圈子,外头又变成亮的了,这物理世界奇妙得很。这天何以是蓝色?我们晓得太阳光是有七彩的,这又讲到易经数字了。红到极点变成橙,橙到极点变成黄,黄到极点变成绿,绿到极点变成蓝,蓝到极点变成靛,靛到极点变成紫。那么蓝天是太阳光照所生的吗?这还是问题。
佛经的说法是,南天王天庭的阶口,是青蓝色的琉璃构成,所以我们看到的蓝天,是南天王天庭阶口的反映,但是其它世界看到的,却不一定是青天。这在《大藏经》里有,怪我定力不够,当年在四川时读到,但没记住是出自哪一本经(按:大藏经八十五册疑似部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
其次,你们气脉全通了的人,打坐定的光中若是蓝天,青蓝色的光,那美得很。所以密宗的药师佛画像是蓝的,不过颜色不对,太蓝了,好像是人生了肝病似的。可是世界上没有一种颜色,可以显示出那么清净庄严的蓝色。为什么药师佛画成蓝的,因为中脉通了的人,可以得长寿的人,他内中同天庭的蓝色是一样的。这是真的,你们年轻人自己说气脉通了,有这个境界吗?
上面提到了四天王天、忉利诸天,包括了中国民间天文常识的三垣、二十八宿、三十六宫,都「不觉不知己之所入」。须弥山包括欲界天的天人了(注意,这里没有讲到色界),这些都纳进芥菜子里了,可是自己不觉得进入了一个小地方。一切众生和须弥山被放进一粒小芥菜子里头,自己都不知道,只有什么人知道?
「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只有应该得度的,就是有成就的菩萨,得了般若能看到一点清净法身,他们才见到,那么大的须弥山,进入了那么微小的芥菜子中。换言之,只有明眼人看到了,其它人都不知道。这就叫作「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我们看得很热闹,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中国文学后来就有「芥子纳须弥」的用语。
禅宗有个公案,宋朝有位居士,这居士是有功名的,能考得功名总是有相当学问的。中国文化一直到清朝末年,所谓正途出身的,是说由秀才到举人、进士、选翰林、外放作地方官,一二十年的学问功名下来,第一步可能只放个县长等级的官。这样子的人在自家祠堂里,会写明是进士出身。以前作官的出门可威风了,前面有举牌子的,鸣锣开道的,大家都知道是进士出身。这是正途出身,比非正途出身的就好像高了一级。像今天讲学历,同是博士、硕士,大家会比某某是哪所大学毕业,其某是留学某大学,是一样情形。
回头再说这个居士,他去请问一位禅师,问道:须弥纳芥子是很平常,但芥子纳须弥就让人难信。禅师一笑,问他:听闻居士读书万卷,是否确实?居士答是。禅师就说:一万卷书如何装得入居士身中?这居士马上就有所悟了。当然这还是道理上面的悟,只是理解上的懂,禅宗说这是知解中的,在理论的解释、推理中去了解,真实的境界般若,还是没有证到。
这是古人的例子,现在就要用科学的道理了。譬如小小一块肉,其中有多少细胞?乃至小小一个细胞上,可能有多少细菌?每个细菌又可以再分下去,它生命里还有生命,这就是芥子纳须弥的道理。再例如人身上的血管,接成一条有多少公里长?一秒钟血液流动几公里?心脏跳动平常自己听不见,除非你捂住耳朵听,但是从科学上讲,跳动声应该是其大如雷的。理论上我们可以说是有这种事,芥子可以纳须弥,大可以纳小,小也可以纳大。
我们晓得有大小,就是我们的痛苦,所以不能得解脱。譬如大家打坐,经常有两个东西忘不掉: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像是学道的,一定要面对东方打坐,学佛的又要面对西方。大小是人为的,时空、内外都是相对的。去掉了这些人为的、相对的观念,你才真得到不可思议解脱,明心见性才算有一点影子了。
现在年轻人好谈禅,这也就是禅的道理。禅不是空谈的,要实际证得的,能够一念放下就解脱了。一念放下,不是你打坐时闭着眼睡觉,万事不管,那只是第六意识不起活动,而你血液仍然在流。你坐了一两小时起来,自己也知道坐了很久,一看表,嗯,这一堂坐得蛮不错。你白坐了!连时间观念都没有忘掉。念,不是只讲第六意识的,一念放下的念,是指下意识不动念。这个道理了解了,才能真正放下大小、内外、时空,才到达了解脱法门。这是《维摩诘经》的重点,就有这么严重。下面仍然是这个题目。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性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娆是困扰。对年轻同学的粗心大意,我常常很生气,现在来帮你们仔细读经。你看,上面是讲到山,现在讲到海。山代表了什么、海代表了什么?这都是问题。佛经的写作方式,记载佛的说法、大菩萨的说法,不是偶然。
现在讲四大海水,这个同须弥山一样,过去小乘经典讲四大海水以印度为中心。现在可以地球为中心: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地球上水最多,陆地上山地多,平地最少。四大海的海水,进入一个毛孔中,连带四大海水中的生物,鱼、鳖、虾等等,都进去了,却丝毫不觉得入到了那么小的地方,仍然觉得自己的世界很大。为什么呢?因为四大海到了毛孔中,并没有缩小,「本相如故」,没有大小分别。海里的龙、鬼、神、阿修罗(这些是低层的阿修罗),都没有觉得自己跟着海水进到毛孔中。「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大海这些众生,因此也不觉得苦恼。
我们现在晓得,陆地上有的,海里都有,而且比陆地上还多,所以科幻小说写地球的中间还有个世界,实际上国外也在作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我觉得这些科学幻想很有意思,因为根据佛经和中国道家思想,这个地球是个活的生命,在地表下面是另有世界的。像《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的,而龙宫的佛经藏书,不晓得比我们这世界多多少。现代人固然是不愿相信,但是即使是研究海洋学的,也不敢断定海洋最底层,究竟面貌如何。深海是漆黑一片,那儿的鱼是自己会发光的,深层的鱼是不会游到中层或上层来的。这有点像欲界、色界、无色界分为三层。有个同学常去南沙群岛潜水,他给我带了好多贝壳珊瑚作纪念。他说每次潜到水底,觉得那个世界是无比的干净、漂亮,甚至可以在水底打坐。每次若不是氧气没有了,真不想上来。当然他说的是在浅海,不是深海。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每个有每个的世界。一个蜂巢对蜜蜂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
《维摩诘经》上面讲高山,这里讲海水,代表什么?我们不作结论,大家自己去研究。假使拿我们身体来讲,高山就是骨架,四大海水就是血液。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这都是实证的菩萨境界,所以我要先说明,要彻底研究《维摩诘经》的大乘菩萨境界,就要研究《菩萨十地经》,看看这初地菩萨是什么境界,同时要配合《华严经》有关十地的说法,然后才会了解。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国土,是一个佛的教化所到的范围。三千大千世界怎么计算的,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但是我仍然要说,佛他老人家在几千年前,是怎么有这么先进的天文宇宙观,我真只有顶礼了。在从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佛这么说真会被人当作是在吹牛。到了现代科学昌盛了,对佛法是更加信仰了。
这里说,大乘菩萨住于不可思议解脱的境界里,他手这么一抓,就把三千大千世界拿下来,像做陶器的人捏陶土一样,拿在手里玩;然后把三千大千世界一抛,抛过不知多远的距离,这厉害吧!可是这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众生却不知道去了哪里,然后又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回原处,众生都觉得没有动过。为什么?这世界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它没有动过,这是不可思议境界,是不二法门。
看了这段,真要佩服他的境界,若在几百年前讲,决不会相信的。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会自转会公转,我们不觉得有动,海水也不会倒出来,在南半球的人也不觉得是倒挂着的,这个都和地心引力有关。我们坐在这里听一堂课,整个地球已经不晓得移动了多少距离,但你也可以说没有动过,仍然坐在虚空中。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要参禅的同学注意,为什么《楞严经》说:「妙湛总持不动尊」,为什么北方佛是不空如来,为什么阿弥陀佛是西方,为什么生生不已的都是在东方?这些都是话头。你不要以为参禅只是参一句「念佛是谁」,那太小器了。佛法里这么多大话头参通了,那么你的禅大概有些影子了。
现在提过了三个不可思议,一个是须弥山高山,纳入芥子,没有大小之别。第二个是四大海水纳入一毛孔,就像《楞严经》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在一根毫毛的尖端有一个佛的国土,在一粒灰尘中说法。第三个是三千大千世界,无论怎么样地折腾,在空间上不觉得动过。接下来讲时间。
「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一切众生根器不同,有的众生对世间留恋得很。我接触到有些人有这种想法,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不知道有多可爱,对于许多宗教讨厌这个世界,就觉得很奇怪。你们可能认为这是愚痴众生,可是我投他们一票,这个世界本来也不错嘛!这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我们看到很丑陋的一面,没看到很美的一面,本经在后面也会说到很美的一面。大乘菩萨反而是愈多苦难的地方他愈要来,好的地方他反而不去。
对于乐于住世而可度的众生,菩萨就可以把七天变成一劫,把短的时间在感觉上拉长,因为他要长嘛!为了要度他,使他感到过了一劫。
「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相反的,有的众生认为世界太苦了,不如早日离开,菩萨就把一劫变为七天,使他感觉上变得很快就过去了。
时间、寿命的长短是没有一定的,是唯心所造,唯心所变。人在欢乐中,时间过得很快。有的人做生意比较得意时,会希望能再多几年。痛苦中的人,像受刑的人、医院中的重病者,是度日如年。这就是唯心的道理,要参究的。《维摩诘经》中处处是大话头,「念佛是谁」,是我,没什么好参的,要参就参大话头。
这里也牵涉到后世学佛的人,要「即生成就」和「即身成就」的问题。即生成就是禅宗所标榜的,这一生就可以顿悟成佛。密宗标榜即身成就,这个业报之身,转化成佛的色身,父母所生的肉身,转化成圆满的报身。显教对于禅宗所标榜的即生成就,已经觉得有问题,对于密教标榜的即身成就,更难同意。根据教理,由凡夫来学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不可能有即生成就的,更不承认有即身成就。禅宗所依止的《楞伽经》,提过「劫数无定」,所以学禅的和学密的就主张,安知这一生不是最后一生?但是这种气派也很狂妄,据我几十年看到过的,大部分标榜这一生就是最后一生的,都不大圆满,更没有看到一个报身圆满修成的。
所以不要读了《维摩诘经》这一段而自我傲慢,修行毕竟要从实际来的。可是在实际的修行中也不要气馁,佛说劫数无定,地数也无定,所以《楞伽经》也说初地等于十地,十地等于二地,二地等于七地。这十个地给它颠倒一番,十地菩萨等于无地,不是无地自容,是说一切地,一切时间,都在一念之间。所以一念得解脱,劫数也无定。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证到了不可思议境界,而能够得解脱的菩萨,可以把一切佛的国上中最庄严的事(例如极乐世界的庄严、东方药师佛世界的庄严),集中到一个国家,给众生看到。以凡夫眼光看来,这事连凡夫都能做到,也许古人会怀疑,但是今日科学进步,商业发达,任何国家都有可能把其它国家好的东西集中到一处,做成模型展览。凡夫能做到,佛菩萨当然更没问题,不须要怀疑,这是第一层。但是我们真到达证到,就要注意「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是先「住不可思议」的,这话好像很容易懂,但要能证到不可思议非常难,证到能得解脱也非常难,这是第二层,也可以说是两步功夫。
第一,我们先解决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智慧,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一切众生也有不可思议的聪明,有不可思议造业的神通,有不可思议善恶的功德。这不可思议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经常做个比方,譬如我们对自己就不可思议,你明天会做什么事,想得到吗?谁也想不到。你下一个观念,心中想什么东面,谁也不知道。明天后天人生遭遇如何?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可思议,是凡夫的不可思议,你没有办法去推想,即使自己先作了安排,到那个时候,时空变了,环境不同了,完全不如理想。我常和年轻同学们谈人生境界,几乎没有人活着时,能真正达成自己理想的。假使有人能做到,这个人的福德非常高了、非常够了。
若问为什么人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因为自己的心意识不可思议,何以如此?大家回想自己的人生境界,理想比事实美多了。比如你期待明天要去郊游,自己就在想,目的地景致如何如何,真到了那里,又累又渴,不那么好玩。这里就要参了,为什么会不可思议,你真参通了这个,达到解脱就很容易,因为人生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那都是梦幻。我们大梦幻中的小梦幻更不能做到,理解通了,自然解脱,不被自己欺骗。
「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这文字很好懂,菩萨境界的人得到不可思议,把十方世界的佛国,右手一抓,放在手掌上,然后自己飞到十方世界给大家看,十方世界的这些众生,他们自己觉得动都没有动。只有住不可思议得到解脱的菩萨,才做得到这些。古人看《维摩诘经》觉得是神话,一切都不是神话。现在凡夫也做得到,用一个录像机把全世界都摄录下来,以凡夫的智慧,透过物质关系,也做得到。以菩萨的神通智慧,绝对是容易做到。现在这里若有一位肉身菩萨,他就可以表演给你看,但是他一表演就会走了,不到一个钟头立刻就要走的。他不能留,否则要找他的人不知有多少,烦都能把他烦死了。所以肉身菩萨是不露神通的,事实上,这是唯心的功能,都可以做得到的。
「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这一条好像毫不相干,其实很相干的。供养与布施不同,对下是布施,对上是供养。现在认为拿钱就是供养,当然钱是流通的,可以买到物质的东西。佛经上讲供养,归类起来有四样:衣服、饮食、卧具、药品。包括了穿的、吃的、睡的,尤其是调理身体健康的药。
实际上我们吃饭也是吃药。你们看济颠和尚的小说,他有一次去逗一个医生,故意问医生包子馒头治什么病,医生不知道,他答说是治饿病的。这里说,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在一毛孔中都看得见十方一切众生供养佛的东西。那是真做到的,不用一毛孔都做得到的,如果修持观行到了的话。我常说你们修白骨观的,连一根脚指头都观不起来,不要说观到白骨在放光了。做到了的人,自己本身白骨的毛孔放光是很自然的,放光了之后,在黑暗中能看东西也很自然。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身心本能,就具备了这样的功能。
庄子说过:「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可见他也到达了这个境界。真达到空境界的人,在一个空洞的黑暗房间里都会放光,那是在定的境界,吉祥圆满。所以在一毛孔中,看见十方一切众生供养佛的东西,那是当然。即使现在我们凡夫,透过显微镜,也可以看见细微世界,透过电视,也可以看见远方世界如在目前。
「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这只要得初禅定的人都办得到,自己在定境一观(不是肉眼观),整个天地身心都在前面。中国古书常说日月星辰,什么是辰?现在的同学们,即使得了高等学位的,可能都会被考倒了。日月星辰是四样东西,与日月星宿一样吗?不一样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谓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个星座。太阳的行度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度多,不用日子计算,而用干支计算。十个天干加上十二个地支,变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花甲,这是计算宇宙天文的行度,在天体上叫作缠度,是天体在虚空中的行度。每一个月的每一天,晚上星座在天空出现的位置都不同。「宿」就是晚上所住的那一宫,住在天体的那个范围。「辰」是在早上观察星座的位置,每一个月的每一天亦不同。
中国古代的天文是世界第一,了解天文就需要数学,中国古代的数学也是第一,可是现在中国的科学却是落后的。好几年前,我们的童子军去参加世界童军大会,别的国家的童子军,晚上都能认得星星,我们的童子军就认不出来,真是遗憾。今天下午有位同学问到我这个天文的问题,我要他先去读《史记》的「天官书」,再配合现代的天文学去研究。以前带兵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黑夜之中行军,没有方向没有时间,怎么走呢?只有靠着天空星座的位置判断。
这句经文讲十方国土一切日月星宿,想想看,那个范围有多大?但都在一个毛孔中可以看见,这是菩萨境界。现代的太空科学家,用高倍的天文望远镜,用一小点,虽然未必看得见十方国土一切日月星宿,也可以看见许多银河系统、星云,使得凡夫的智能,也迫近了菩萨的智慧。佛经上有句话:「诸佛菩萨智慧神通不可思议,一切众生业力也不可思议。」把一切众生的业力翻过来,就变成诸佛菩萨智慧神通,所以由凡夫成佛,就在一念之间一转而已。但你转不过来,能转得过来,即生成就又有何难?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菩萨境界可以把十方世界所有诸风,一口气吸入自己的肚子,肚皮也不会胀起来,而最难的是,外面的树木没有了空气也不受损害。这个真无法想象,我主张现代青年同学,要开发新的路子研究佛经,不要走老路子,老的批注,现代人不大容易接受,只会让佛法落伍。一定要走科学路线,我是不懂科学的,你不要听我在乱讲,我只是有一点皮毛常识,不过在刺激大家要去注意。
比如我们研究这一句经文时,就要想到,地球的大气层,愈到外层愈稀薄,最后就没有气了,这星球之间没有气的真空地带,在《华严经》叫作香水海,并不真是海。现代人知道,乘宇宙飞船去外层空间,外头全黑的,也没有空气,所以宇宙飞船要带氧气。太空是现代名辞,不要和佛学的「太虚空」混为一谈,这是两个观念。好了,照这句经文讲,有神通的菩萨,一口把地球上的气吸进身内,可是外太空星际之间没有气,要到另一个星球才可能有气,请问这个神通要怎么吸?此其一。假使我们有科学知识,再来看佛经就愈看愈有趣,问题愈来愈多,也愈来愈相信佛法。
所以各位不论在家出家的,一定要有「综合科学常识」,学物理、化学、电机的是专门科学,没有综合。综合科学是有这些专门学科的基础,作总结论的,是门新兴科学。
第二个问题,我们到非常高的山上去,那儿空气稀薄,平地人去了,呼吸会感困难,是不是得道菩萨把空气吸进肚子,把那一段空气也吸进去了?
表面上看,《维摩诘经》讲的这些境界,好像是神话,实际上真有禅定功夫的人,绝对能体会到,到了三禅以上气住脉停时,硬是有这个境界。马祖接引一个人称庞居士的庞蕴时,庞蕴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同你说,庞蕴因此悟道。西江是江西一带的水,谁能够一口吸尽呢?一般讲禅学的,都是讲理论,人一口吞下一碗水都做不到,怎可能一口吞下西江水?但这个是实证的境界。刚才露了一个消息,要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时,这些境界就可以体会了,才知道佛经没有一句是空话。
「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十方世界劫数尽了就会烧起来,这是佛经提到三灾八难中的大三灾之一。小三灾指人类世界的刀兵、瘟疫、饥馑。大三灾是火、水、风灾。比方地球要毁坏时。
第一灾难是火灾,等于古书说的十日并出,地球烧成了灰,一直烧到初禅天界。这是电能,发热。你们打坐时觉得身上发烧,这些同地水火风都有关系。这种灾难在过去有没有呢?汉武帝时,根据正史,佛法是在七八十年甚至一百年后才传入中国,其实早在秦始皇时代,已经有印度的和尚来过。汉武帝时,佛教至少已传入蒙古地方,当时出征蒙古所俘虏的人,身上就带有佛像,汉书上叫「金人」,就是佛的铜像。汉武帝在云南修昆明池,地下挖出黑泥,不知是何物,汉武帝就问道家称为神仙的东方朔,东方朔故意装不知道,说要找西域来的番僧来问。等找来番僧,他说是前劫之劫灰。也就是说,这世界在若干千亿万年前,世界末日焚烧时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煤炭。现在我们也知道,若是纯度高的,经过冷冻浓缩的,就成了金刚钻。你看二千多年前的佛家,竟然已经有了这样的知识!
第二个灾难是水灾,世界都被水淹了,这不是普通的洪水,淹到二禅天界了。这同我们做功夫有绝对的关系,我常要求同学们注意这些,不要光弄大乘佛学空洞的理论,说了半天,既不能得解脱又不能得实证。现在科学界担心的是,生态气候的变化,导致南北极的冰山融化,整个世界会淹没,到时喜马拉雅山可能变成一个小海岛,或者没顶也可能。人类到时就灭亡了,照佛经说,全世界的人口,仅剩了五百个好人做人种。我们做功夫时,身内发胀发麻都是水大作祟,水大作祟生的痛,如高低血压、糖尿病等,包括守戒的漏。地水火风四大,每一大各有一百零一种病,共有四百零四种病。
到了风灾来临时,三禅天也毁了。这些同我们做功夫、色身四大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道理都要参通,否则做功夫到了某一阶段,是什么原因都不知道。
现在经文讲到十方世界火劫来的时候,菩萨可以把一切火收容到肚子里,而火的燃烧功能一点也没有毁坏。我们当年看的武侠小说,还珠楼主写的《蜀山剑侠传》,里头就有这些,书中主角就是把劫火放在手中搓揉,把它搓小了放入袋中拿走,所以世界人类没有受害。我们看了,就知道作者对佛经和道书,都看得很熟,所以有这么多的幻想数据。胡适之反对文言,可是他自已也爱读《蜀山剑侠传》。
「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我们要注意,佛经每一句经文都不是随便编的。他说大乘菩萨可以从我们这个世界下去,穿过了地球,过了不知道多少星球,抓了在下方的某一个佛土,拿回来向上送。又过了不知道多少星球,等于一根缝衣服的针,顶住一片枣树的叶子,就那么轻松,然而对这佛土上所寄生的众生,却毫无妨碍。借用现在的例子,人类去到月球,把那边的石块挖了回来,也把地球的美国国旗插了上去,看起来轻而易举,也是人的不可思议智慧与力量。但只能到月球而已,其它的星球我们人还上不去。用佛法的实证功夫来讲,如果禅定境界没有达到上下连成一体,即所谓得定,没有达到一念不生,是做不到的。在密宗是要中脉通了才行。这里讲用针尖顶一片枣树的叶子,不是芭蕉叶,也不是菩提叶,是有它的道理的。
上面都是拿物理世界做比方,接下来是另一类了。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住在不可思议境界的菩萨,能够以神通现身做一切的佛事。他或者变成佛,或者佛没出世时的缘觉佛,或称辟支佛。辟支佛是翻音,用禅宗祖师的话是「无佛处称尊」,因因缘而悟道,在孤峰顶上弘法十方。譬如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大师,他只在山顶「气吞诸方」,不下山弘法,他门下有个智者大师,够了。等于六祖门下出了个马祖就够了。声闻是罗汉,帝释是欲界忉利大天主,梵王是统领初禅三天和欲界的天主,世主是人世间的皇帝,转轮圣王是统治世界的皇帝。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提到的三十二应身,同这一段是一样而又不同。这一段说住不可思议境界的菩萨,随时可以出世入世,现佛身或帝王身。《华严经》讲过,治世(太平盛世)的帝王是十地菩萨转世。所以三代的尧、舜、禹都是十地菩萨的化身,这就是功德智慧,就是神通。
「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佛陀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所有的音声,都是普贤如来根本咒唵阿吽的变化妙用,三个基本音声演变来的。在我们人而言,唵是头部音,阿是喉部胸部音,吽是腹部音,分别发于人身的上中下部。中国讲发音有平上去入四声辨音,是齐梁之间的沉约等人,根据华严字母创立的,推动了诗词韵律的发展。四十二个华严字母,有声母、韵母之不同。所以我特别请到一位老法师,来教你们学华严字母。真通了华严字母的梵唱,学起外语就容易了。
中文本来没有注音的,东晋鸠摩罗什等法师来到中国,对这方块字很头痛,就根据梵文字母,创立了切韵的办法,就是拼音,用于翻译佛经。也有学者研究认为,是东汉末的服虔或者三国魏人孙炎,根据印度的梵文字母拼音之学创始反切法的。切韵原来叫翻切,也叫反切,翻译的翻字定是由翻切来的。隋炀帝很通音韵,可是他讨厌这个「反」字,因为当时老百姓要造反,就把反切改成了切韵。到了唐宋时,就又叫做反切。这种唱念音声之学,到现代变成音韵学,成了专门的学问。
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文学家曹植,他有天夜里,忽然听见空中传来音乐,清雅极了,他听着就像到了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似的,就寻着声音找到水边,因为他的音乐造诣很高(当时另一位音乐造诣极高的人,是东吴的周瑜,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他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弹奏走音,就一定会回头望去。当时这些人的才华不得了。另一位是荆州的刘表,你不要以为他懦弱,他可是易学的大家,只是政治玩不好),晓得这不是中国本土的音乐,就把它记录下来,成了〈渔山梵唱〉。
现在的国语是北方的发音,没有入声,与去声混合了,但是作诗作词还是要分清楚的。这一段经文讲的上中下音,代表了平上去。他说,把世界一切的音声,以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的神力,都可以变成说法的声音。《阿弥陀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鸟、风、树等等的声音,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声音也都在念佛、念法、念僧,只是我们凡夫被烦恼妄念挡住,听不见了。烦恼妄念一空,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听世界一切音声,都在演说无常苦空无我之法,都是法音清净。这要自己得了解脱才能够知道。
到这里,维摩居士就赶快收场,再说下去就太多了。
「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注意这个「力」字,到达这个境界,见地功夫都到达了,就具备法力。若再说下去,用一个劫数来说都说不完的。
「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这时换了一个主角讲话,大迦叶是佛弟子头陀行第一,也是禅宗第一代祖师。他听了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会有,从来没有听过这等事。
「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大迦叶以师兄身分,岔进来对师弟舍利弗讲话,比方有一个人在瞎子面前放电影,瞎子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境界,除了住在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大乘菩萨,一切声闻罗汉,听到这个法门,根本不能懂,智慧程度的差别,就是这个样子。
「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大迦叶又说,上面讲的不是声闻境界,真有大智慧的人得悟此理,个个都要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都会想求明心见性,得了明心见性,就会了解此心不可思议,得大解脱。他讲给舍利弗听,也是给其它的弟子们听:我们为什么要走小路,把大乘的善根永远断绝?我们非常惭愧,我们这样的修持真如同焦芽败种,像烂掉的种子,永远也不会长出芽来。一切走小乘路子,只求自了的人,听到这样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应该大声地痛哭流涕;一切大乘的菩萨听了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应该无比地高兴欣慰。
「顶受此法」,字义是把这法门放在头顶上。我要讲一下这宗教仪式,大家都很马虎了,时代不同也难怪。很多在家出家的同学,对于佛经佛像很马虎,随便放。虽然说这是书,你就算带到厕所看也可以,但是不然,我们当年接手一本佛经,一定会放头上顶礼。受一尊佛像,一定也先请到头顶上再拿下来,规规矩炬的。就算你们有时拿起来顶礼,但只是摆个样子,一点也没有诚意。
若菩萨有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一切魔障均奈何不了他。再进一步说,也同时解脱了一切佛法的束缚,才是真解脱。如果解脱了魔,但还被佛法束缚,就是没有真得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大迦叶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迦叶这么说时,一同来的三万二千天子,都发了大乘心。这时,维摩居士就找上了大迦叶,对象变了。京剧中有这一场,出场人物都戴着罗汉像的面具,唱功不多,但做功很多,每个罗汉不同,这样的京剧恐怕以后不会再看到了。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因为大迦叶懂,他到底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所以维摩居士告诉他,十方世界中作魔王的,都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萨。《华严经》讲两个对立的,十方世界治世的转轮圣王,是十地以上的菩萨才来的。但是能与佛对抗的魔王,也是十地以上菩萨所演变的。所以魔王这个名辞谈何容易啊!禅宗祖师会说,某人的境界可以入佛了,但是还不可以入魔。要魔佛两边都不着,才是得真解脱,然后也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
原始佛经翻译过来时,魔字本来用「磨」,是磨练的意思,经典常用「磨罗」。后来加上宗教观念,就把它变成魔鬼的魔。这其中的观念是有差别的。
这里维摩居士好像是在推崇魔道,他是讲大魔王,不是小魔王。严格的讲,谁是大魔王?十方一切圣贤、一切教主,才是真正的大魔王!没有这个境界是不能成圣人的。
接下来讲什么是魔王大菩萨境界。
「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坷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修道的人都怕魔,对不对?但是真修道的人要拜魔,求魔来磨你,魔还不肯来呢!你能受魔王折磨要多大的福气啊!真受得了魔,打过了这一层,你的道理就跃进一大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道还大。如果你磨不过去,你的道只高一尺而已,魔可是有一丈高。如果你能把魔降伏了,就跳了九尺,你还不干?有便宜还不晓得占,可见众生没有智慧。
这里说,魔在哪里?给你反对、给你刺激、给你烦恼的都是魔。十方世界有无量大菩萨现身作魔王,故意要人家这样那样,要人家的手脚、财产,要了以后还打你、笑你。真做菩萨是什么都可以布施的。布施身体的手足、血、皮、骨等,比较容易。比如血库缺血了,要你捐血,你会同意。要你把房子捐出来,干不干?舍不得了吧!这还不算,要你把太太或先生让出来,恐怕你会动刀子了。然后还有你的车子、首饰等,都拿出来。有人专门来向你要,其实都是菩萨变成魔王来试你。
中国文化有几句话,跟这段经文是异曲同功,我前面讲过了,你们也记了笔记,但是还记不住:「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你们出去做事,受不了人家嫉妒打击;我说我为你高兴,还有人嫉妒打击你,如果你窝囊的话,就没人要嫉妒打击你了,这代表你没什么了不起嘛!
许多人为了财产纠纷烦恼,清朝安徽桐城有条「六尺巷」,据说是当时宰相张廷玉家中,土地被邻人盖墙侵占了三尺,家人通报在京中的宰相。宰相并没有去向地方官吏打招呼,而是回一首诗给家人:
万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何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这事被邻人知道了,就还他三尺地,又再退让三尺,所以就成了条六尺宽的巷子。实际上,这位宰相书读得多,可能是学唐末杨玢劝家人相让的例子。杨玢在尚书任内,快要告老退休的时候,他在故乡的旧屋地产,有些被邻居侵占了。于是他的家人们要去告状打官司,把拟好的起诉书送给他看。杨盼看了,使在后而批说:
四邻侵我我从伊 毕竟须思未有时
试上含元殿基望 秋风秋草正离离
这些是中国的例子。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维摩居士说,种种来磨难你的都是菩萨,所以你们夫妻感情好的是好菩萨,感情坏的是坏菩萨,都是菩萨!你把另一半当是菩萨,就解脱了!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为什么菩萨才能做魔王来折磨人?因为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才有这个威德力。威德是从福德来的,魔王一定是有大福德大享受的。像你们连饮食都艰难的话,要做魔王还做不了呢!只有魔王才有资格来迫害众生,使你向善,这也是仗头出孝子的道理,反的教化是能成就人的。但是你如果不具备威德力,就不能这么做,言不压众,貌不惊人,讲出来惹人反感,你还是做正面的菩萨吧!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做魔王去迫害人的。比如龙象,踏下去就有力量,小驴子是不能比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