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测之人与不测《注》
——恭读《往生论注》的几点体会
净土法门素称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难信的缘由甚多,然根本性的原因乃是:净土事理因果通体建立在佛地果觉层面,彰显涅槃之常乐我净。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是故古往今来能够弘扬净宗的祖师大德,悉是自行功深,开佛知见,冥契弥陀愿心,悲智惠安群萌的佛门巨擘。所谓非常之人方能行非常之佛事。
昙鸾大师(以下简称昙公)正是这种非常之人。他从出家披剃到注经弘法的始终,充满着诸多神奇的瑞应。北魏静孝帝重之,号为「神鸾」,下敕令住并州大严寺,后移住石壁玄中寺。梁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能感得人主如是的推崇,昙公的潜德幽光不可测度。在中国净宗教理史上,昙公以恢宏的气度,悲心与睿智,完成了一件上承古印净土教义,下开震旦净宗教理先声的德业。其《往生论注》(以下简称《论注》)继往开来,妙理精义,如走盘珠,诚如印光大师所赞誉:「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1)自东汉以来,净土典籍次第移译,经由二百余年的净土实践(如庐山慧远大师启建东林莲社)、讲经、研讨等,到佛教在国主扶助下极为隆盛时,系统地阐述净土宗理论体系的时节因缘渐次酝酿成熟。以净土圣言量为基准,圆摄古印传继的净土思想(马鸣、龙树、天亲等),并契合震旦国人根机的理论阐发势在必行。风云际会,适逢天竺三藏法师菩提留支新译天亲菩萨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简称《往生论》),昙公便以诠释这部论的机缘。赓续龙树天亲一系的净土思想,将净宗不思议的奥藏彻底显彰,衍生出诸多关于净宗理念框架的基本思想。千载之下,捧读此《论注》,回肠荡气,恍若劫外之音。兹略述几点体会,就正于诸位大德同仁。
纵观昙公一生修学的心路过程,与龙树菩萨有着甚深的法缘。昙公早年修学四论宗(中观、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而龙树菩萨正是古印对佛陀中观思想的显扬者。古往今来具有般若性空灵慧者,易于对净土妙有产生信心。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愈有愈空,愈空愈有。是故,般若与净土,相辅相成,启信不难。龙树菩萨以难行道与易行道判释一代时教,突显净土法门在获致阿惟越致(不退转地)的殊胜。偈云:「西方善世界,佛号无量明。身光智慧明,所照无边际。其有闻名者,即得不退转。」(2)龙树菩萨如是信解,并身体力行,以极乐世界寄寓自己的终极关怀。释尊于经中悬记龙树菩萨摄初地圣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3)
昙公亦有相似的修学轨迹。昙公曾一度沉湎于仙经,欲修长生不老术,然后再来弘扬佛法。咨询天竺三藏菩提留支(4),得蒙开示:「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昙公可谓深具净土善根,一闻之下,骤起深信,精修净业。面对时人的呵责,不改素志,答云:「吾既凡夫,智慧浅短,为入不退转地,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昙公信愿真切,修持功深。一夕,昙公正持诵,一梵僧轩昂而来,入其室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昙公因知往生时至,集众垂示,在大众念佛声中,西向瞑目顿颡而往生。是时,幡华幢盖自西而来,管弦丝竹之声,良久乃寂。
昙公往生日期由龙树菩萨现身预告,亦是感应道交法尔自然之事。昙公始终推尊龙树菩萨为本师,曾至诚恳切地表白:「譬如龙动云必随,阎浮提放百卉舒。南无慈悲龙树尊,至心归命头面礼。」(5)昔善导大师撰述《观经四帖疏》,曾诵经念佛,标心结愿,请求灵验。至诚所感,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完成玄义章后,更不复见。由此证知,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玄义分的章句义理,等同佛说。「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6)与此相似,昙公在精神理念上,皈投龙树菩萨。在撰述《往生论注》时,亦必定仰祷龙树菩萨加持。经由深层心性的感应渠道,将圣言量的真实义、古印纯正净土教,以及安乐世界菩萨的教示,透过《论注》的章句如实地传达给震旦国人。为中国净土宗的弘扬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昙公留下这部堪称末法慧炬的《论注》,想必亦是一位净土菩萨回入娑婆所留下的一颗摩尼宝珠。
《论注》开示五念门修法,其中第三观察门,乃是通过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信解佛心,欣慕愿生彼土。所观之境有三类:一者观察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功德(凡十七种),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凡八种),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此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即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心庄严成就。乃第一义谛妙境界相。阿弥陀佛因地契证空性理体(第一义谛),由悲愿引生安乐净刹的种种庄严(妙境界相)。真空—悲愿—妙有的模式乃是阿弥陀佛庄严佛国的心行因果历程。是故西方净土全体依正庄严悉是大不可思议的境界。诚如《论注》所述:「西方净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慈悲心—注)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心土不二,依正一如。是故观察净土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净土不可思议功德即是体会阿弥陀佛不思议的果地功德。兹略标数种以证。
清净功德是安乐刹土的总相功德。余十六种功德属别相功德。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因地-注),观察十方三界众生颠倒不净、轮转不休,油兴悲愿,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对苦难众生来说,安乐是神往的归境,法藏菩萨恒顺众生,由慈悲正观衍生安乐,由阿弥陀佛如来神力本愿总现惠施安乐。诸如:十方众生烦惑未断,但能信愿持名,即可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横超三界,往生安养。无量劫来系缚三界的业力债务,毕竟不能阻挡。生到彼土,身相光明、神通妙用、辩才智慧,乃至资生用具与佛菩萨平等无二。「不断烦恼得涅槃分」(8)(未断见思惑而得获致涅槃常乐我净法身功德的部分受用)。这是一切教网义门所未曾有过的大不思议境界。是阿弥陀佛惠予众生大安乐的悲智所现。
极乐世界八功德水,随人意欲,妙德难思。《无量寿经》述云: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七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闻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为安乐。水是无情之物,而能一一满人之愿,并能讲经说法。此水诚乃佛水,或云水佛。法藏菩萨「一切皆成佛」的大愿,真实不虚。水为佛事,安可思议。
极乐世界的地面,旷阔坦夷,无有偏陂。地由黄金及众宝和合而成。地上耸立着无数的宫殿楼观,栋宇相承,窗闼交映。一切皆以妙宝庄严。宫殿内外的壁屏檐柱,光莹如镜,随人意欲,悉能显现十方刹土的净秽境相、善恶业缘。高大的宝树亦如一大彩色屏幕,能应念映现无量世界的境况。犹如明镜睹其面相那样的清晰。见到他方世界善妙胜事,见贤思齐,策进道业;见到他方国土恶劣弊事,回光自省,力免覆败。如是任运成就止恶修善的净业。此影为佛事,安可思议。
极乐世界日夜六时,常雨种种宝衣、宝华、幢幡宝盖等种种供养之具。以雨为比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表安乐刹土种种供具、资生之物,随念而至,并无累情之物。《无量寿经》云: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晔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莲华是依报、诸佛是正报。莲华现佛(依报现正报),佛放光度众生。依正相即,莲华诸佛一如。此亦大不可议。
阿弥陀佛自证的圣功德,诸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能为普度九法界众生往生净土疾速成佛提供保证。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无央数世界,摄受念佛人往生净土。其光明亦直透阿鼻地狱最底层,令有缘的地狱众生蒙光照触摄受,径生西方。「度尽阿鼻苦众生」,(13) 阿弥陀佛的悲愿,无以言表。阿弥陀佛亦以光明愿力住持西方净土。若人一生到安乐净土,意愿回入生死稠林度化有缘众生,阿弥陀佛加持这类往生者,舍净土命,随愿得生他方世界。虽然生到五浊恶世贪瞋水火中,其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虽然在浊恶极盛的世界投生,自己不明了自己的来处,然临终亦有胜缘,令其念佛往生净土。何以故?经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功不唐捐故。
极乐世界菩萨随顺阿弥陀佛的教敕,亦有着深广的普度众生的大慈悲心。他们于安乐本土报身不动摇,而遍十方世界,示现种种应化身。绍隆三宝,开显众生烦恼淤泥中的正觉莲华。古往今来,极乐世界佛菩萨于娑婆秽土的示现,或隐或显,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诸如善导、丰干、永明、莲池、觉明妙行、印光等,有证据表明乃安养佛菩萨示迹。诚如觉明妙行菩萨示偈云:「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15)极乐佛菩萨以悲心愿力,导引有缘众生,至安乐处。
由上可见,观察西方不可思议的依正庄严,能生真实净信。由信启愿,由愿导行,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由观启信的缘由有三:其一,依据依正不二的理则,观察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功德,能够了达阿弥陀佛的悲愿,深契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由生佛同体的立场生起对阿弥陀佛决定救度我等的信心。其二,由两土净秽鲜明对比,引发厌欣心。净土经典对西方清净妙严、自在快乐的描述,为吾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以此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完美境界作参照系,便能深刻地认识到娑婆世界的污秽、残缺与苦难。以安养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然深切;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厌离娑婆欣慕极乐的愿心恳切,自然感应弥陀愿力加持,得遂往生。其三,净土法门乃大不可思议的圆顿大法。透过西方净土不可思议功德的观察,有助于吾人从不可思议的本位契入对净宗不可思议事理因果的信解。从中领略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全德立名的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吾人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能信愿持名求往生者不可思议,所得功德不可思议。超情离见,绝待圆融。但能全身心靠倒,自然一了百了。证知:天亲菩萨对安乐净土三类二十九种庄严的概述,以及昙公慧心独运的妙释,对末法众生的启信生愿,厥功甚伟。
按唯识五法三自性的诠释,名、相属偏计所执性,是虚妄计度。从表相上看,所称佛号属名,所对佛身属相,忆念彼佛属妄想。然究实而论,阿弥陀佛名号当体即是正智如如,属圆成实性。天亲菩萨表述为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乃实相内涵的诠显)。昙鸾赓续这一理路,将阿弥陀佛名号的体(性体)、相(性量)、用(性具)作了更深广的诠释,闪烁着般若智慧的光华。兹略述如下:
昙公开篇便睿智地开示《无量寿经》的经体即是阿弥陀佛名号。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体,换言之,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具言之,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乃无量光(自性照),无为法身乃无量寿(自性寂),寂照不二,光寿交融,是即实相。是故弥陀名号之实相性体,含摄着法界深广的奥藏秘髓,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同构对应。离却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便不会有阿弥陀佛名号的安立;而弃离阿弥陀佛名号,亦无由显发本具的无量光寿。是故,法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因地),建立无量寿名号广度众生,实乃至极悲智的结晶。
天亲菩萨开篇建言: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经中释尊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可见,阿弥陀佛名号光明之性量,广大如虚空,究竟无边际。从空间层面来看,横遍十方世界,无有障碍。从时间维度来看,竖彻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有穷尽。全德立名,名外无德。上述安乐净土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全体含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中。广略相入互即,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为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乃至由之衍生的无尽功德为广。广则弥纶法界(光明无量故),略则退藏于密(以略摄广故),广略互即,自利利他,妙合天然。
名号性具阿弥陀佛全体的自证功德,由阿弥陀佛一切为度众生的悲愿故,阿弥陀佛全体果德当下便成为饶益九界众生的威神妙用。是故阿弥陀佛名号的实相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同时即是为物身(惠以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的真实大利)。如是体用相即,能显彰名号不可思议的德用。兹略标三种。
A.名号能消重罪
净业行人依止无上信心,执持阿弥陀佛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能灭极重恶业。譬如有人被毒箭所射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16)是故《观经》云: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佛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水,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灭种种重罪。是故念佛三昧又称宝王三昧。
B.名号救拔地狱众生
一切罪恶中,五逆罪最重(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若造五逆,入阿鼻地狱如箭射。一切通途法门无能救拔。然念佛法门却能除去这类罪恶众生的恐惧,令得安乐。《观经》云: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证知下凡恶业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愿持名,皆得往生。阿弥陀名号如活命神丹,入口即活,势能救拔地狱众生。名号妙德,何可思议!
C.名号开发智慧暗合道妙
无量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因无量光即般若智慧故。阿弥陀佛正遍知海,经由名号的媒介,渐显在念佛人的心想中。净业行人执持名号,全摄阿弥陀佛智德为自智德,转生灭妄见为无生智。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德用无穷。
古往今来,念佛开智慧得往生的事例不胜枚举。兹举一例为证。清代王痴头道士,极愚,亲亡乏食,困卧敝庐,无所为计。或与之钱,莫辨多寡。陈道人收为徒。令日扫地拾柴,晚课佛号数百,礼拜一炷香为度。王痴头诵佛不成韵,每昏沉欲睡,陈道人以长竿击之,曰:「汝愚昧若此,尚不知精进耶?」如是者三年。一夕,王痴头呵呵大笑,陈道人复击之,王曰:「今日打我不得矣。」诘其故。曰:「师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若能如我老实礼念,早生西方见佛矣。」陈道人奇之,而莫测所谓。翌日,王痴头登峭崖,西面合掌立化。阇维,得舍利二。(17)弥陀名号转极愚为上智,潇洒往生安乐净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虚言哉!
由上面名号体、相、用的诠释可见,阿弥陀佛名号内具法界甚深秘藏,具有普度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的大势力用。昙公和盘托出阿弥陀佛名号真实不可思议之功德,对后世持名念佛的弘扬与普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力。作如来使,报弥陀恩。为末法众生抉择胜妙法门,欲令法界众生同生安乐净土。这亦是昙公无上菩提心使然。
净土法门是横超速证的捷径法门。凡是往生彼安乐土,及彼土菩萨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所起上求下化之诸大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得以成就。令十方众生速往净土,令净土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弥陀佛因地大愿之纲宗。兹取四十八愿中的三愿,用作证明。
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众生,信愿持名,缘佛愿力,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
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槃。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生到安养佛国,得弥陀愿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聚,直趋大乘佛果,中间无有退转、滞抑,以及取证偏空之陷阱。所以得速。
第二十二愿:菩萨一生补处。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净土人天中,即下凡带业往生者,一生彼国,缘佛愿力,圆证三不退,于念不退中,即能超尽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生必补佛职,非凡非圣,即凡即圣。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
由上三愿例证可知:净宗圆超速证的胜妙,全赖佛力为增上缘。这与通途自力法门有着本质的不同。通途法门的自力相是: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自力,又称竖出法门。净宗特别法门的他力相乃是: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圣王的轮宝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又名横超法门。吾辈众生,由俱生我执我慢故,每常高推自力,轻慢他力。须知,生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悉是烦惑厚重、福薄慧浅之人。此时欲于当生了办生死大事,舍净土「他力果觉」法门,将何以堪?!吾等净业行人,闻阿弥陀佛大愿船可乘,应当生庆幸难遭之想,当仁不让,贾勇争先。归投弥陀愿海,直入极乐故乡。他年净土华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娑婆世界这一期的业报身,乃是生命升华的跳板。往生净土便是转凡成圣,佛果非遥。吾人切勿封拙怀迷,画地自牢,唐丧往生之大利。
综上所述:昙公《论注》,上承古印龙树天亲净宗之遗响,下开道绰善导净土思想之先河。实乃继往圣开来学的经典力作。其理念之高蹈,思路之缜密,宗教情怀之深厚,千载之下,亦能动人心怀,催生善根。不测之人方可撰述不测之《论注》,将净宗不测的事理因果性相和盘托出,将阿弥陀佛不测的慈悲愿力彻底圆彰。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这部《论注》不仅含摄彰显净宗之奥藏秘髓,亦诠释着释尊一代时教的纲宗法要。吾人能有幸捧读《论注》,当生稀有难遭之想。进而依教奉行,尤为人中芬陀利华。伏冀诸仁者,各自勉旃。
(江西庐山东林寺)
(1)《印光法师文钞》
(2)《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造)
(3)《楞严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4)《续高僧传》载:菩提留支,北天竺人,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来我国二十余年中,移译经典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其中有《大宝集经·无量寿如来会》与《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二部重要的净土典籍。可见菩提留支对净土法门有着深切的信仰,并能点化昙公专修净业,足证菩提留支摄化众生的道德甚大。
(5)《赞阿弥陀佛偈》(昙鸾大师撰)
(6)《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集记)
(7)(8)(9)(10)(11)(12)(14)《往生论注》(昙鸾大师撰)
(13)《佛说无量寿经》(康本)
(15)《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述)
(16)《首楞严经》云: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
(17)《净土圣贤录》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时有众多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日夜中极受忧恼。时具寿阿难陀见是事已诣世尊所。顶礼双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今王舍城多有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日夜中极受忧恼。世尊此诸病苦云何救疗。尔时佛告阿难陀汝可听此疗痔病经。读诵受持系心勿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皆得阿罗汉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连。须菩提。如是众等阿罗汉。复有菩萨摩诃萨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脱菩萨。心王菩萨。无住菩萨。如是等菩萨。复有长者八万人俱。其名曰梵行长者。大梵行长者。树提长者。如是等长者。复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六十万亿。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g)舍(shě)大(dà)城(chéng),竹(zhú)林(lín)园(yuán)中(zhōng),与(yǔ)大(dà)苾(bì)刍(chú)众(zhòng),五(wǔ)百(bǎi)人(rén)俱(jù)。
诵读此经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又能得诸佛菩萨守护,能够消灭包过五无间罪在内的罪障,能够现在得到无尽法藏为将来在极乐世界打好基础,得到修行的高起点(为什么呢,恶世修行一日胜净土修行万劫),让我们大家
佛在越只国舍羁瘦国。亦说一名遮匿迦罗国。时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日。佛复独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计。欲度脱十方人及蜎飞蠕动之类。复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
《法华经》、《金光明经》和《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并称护国三部经。《金光明经》功德利益 在甲流横溢,师傅心系众弟子,心系天下,人间,开示《金光明经》功德利益并赐偈语:金光非是月色成,金光明经现世间,善解此经之真人,月圆之日得此经,宣解此经传世间,一切众生苦灭尽。
wen ru shi:yi shi,po qie po zai she wei cheng dai shu gei gu du yuan。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er shi,shi zun gao zhu bi qiu:fu mu yu zi y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大家,今天我有些说话想讲~希望你们看完~真人真事!我实在没必要说谎!我妈早数个月前生蛇,因为迟了去看医生,过了头3天的黄金期,十级痛及夜晚完全睡不到!医生说条蛇很强……后来也算是医好了~但是实在伤了身体及神经线,而且她身体本身也很弱……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又称《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六向拜经》。全一卷。它成立的年代相当早,据推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前,或是更早在孔雀王朝之前。为后汉安世高所译。安世高,为印度西北(今伊朗地区)古王国(安息国)王子。年幼时,即以孝行著称,本质灵敏,性情和慈,又博学多闻。父殁后,舍去王位而皈依佛门,博晓经藏,尤精通阿毗
《善生经》是在家学佛很重要的经典,是《阿含经》中佛对于在家众如何修持佛法依次第而行的开示。本经主在人天乘法,教导大众实现现世生活的和乐安稳,打下未来世的美好的根基。《善生经》主要开示了身口要远离四种恶业;避免世间生活的种种障碍,才能如法如理获取资财;在人际关系的处世之道上,要如何避免与恶人打交道,哪些人可以亲近,哪些
微友:顶礼法师,请问居士在家诵《梵网经菩萨戒本》时,应该从哪开始诵?仁山法师:阿弥陀佛,您好!依在家戒本读诵就好。
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表佛法久住世间。众生供养三宝,可培植福田,种未来解脱之因,龙华三会值弥勒世尊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经文: 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 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獐鹿等。偷贼魁脍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 释:如是我闻,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中,为众位比丘宣说布施法门,共有三十七种要义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
这个孤独绝望又病魔缠身的比丘,却是幸福的! 那应该是一个湿冷的季节,天气越发寒冷潮湿。寂静而阴暗的屋子里充蚀着臊臭的味道,仿佛整个世界已经发霉、发臭,连空气都腥臭得让人闻之作呕,而他似乎已被
现今太多人没能做到养生,原因是没有洗髓。洗髓是要在思想上、行为方式上脱胎换骨。佛家养生典籍《洗髓经》是达摩老祖在嵩山少林寺传下来的,分《总义》、《无始钟气》、《四大假合》、《凡圣同归》、《物我
问:在《大念住经》中有要求我们觉知到我们的缺乏觉知。这怎么可能呢? 葛印卡老师:为了从缺乏觉知中走出来,你必须警觉,意识到,看,我现在正失去觉知。我的心在游荡或昏沉。我必须觉知。 你觉知到某些
按:现代人在不确定性、焦躁茫然、放纵空虚的生活状态中,痛苦的心灵需要慰藉,脆弱的生命需要安顿,平面化的精神需要从物化、私欲中超越出来。《无常经》上承原始佛法的平易朴实,下启大乘的悲智行愿,对现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