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七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昨天晚上我们开始一起学习了杂心所当中的寻、伺、胜解,接着又开始学习了精进。在讲到精进的时候,就讲到对于精进来说,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只要有正确的方法,精进被视为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对于我们作为佛陀弟子来说也是这么样,我们应当要努力精进的修行佛陀的教法、实践佛陀的教法。现在有一些人,他们认为说:“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再证得圣道、圣果了”,有些人认为说:“现在这个时代不可能证得禅那了”,由于他们拥有了这样的邪见,所以他们往往会放弃自己的精进。

  那怎么样我们才能够证明说:“现在这个时代不可能再证得圣道、圣果呢”?有两种方法可以证明:第一种就是在这个时代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得圣道、圣果,那个时候你才可以说:“这个时代真的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了,不能再解脱了”。还有另外一种,如果你终其一生都很精进地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行,而且很多人很精进地修行,他们也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不可能证悟涅?,那你才能够很肯定地说:“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证入圣道、圣果”。

  然而,往往不是这样。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惟有我们终其一生的修行、终其一生的精进努力,实践佛陀的教法,我们通过一年、三年、五年、七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到我们最后一口气,我们都不放弃精进,假如那个时候你仍然不可能证入涅?,那你才可以说“也许你是属于没有具足足够的资粮的、没有足够的巴拉密的”。现在很多人往往是没有付出足够的精进或者说只是虎头蛇尾,刚开始很精进,精进了不久就放弃了、泄气了。然后他就说:“这个时代不可能证悟”,或者说自己是二因结生。不要轻易地把失败的原因赖在外部的条件,往往我们要看自己(本身)。

  我们必须得相信,现在还是正法的时期。正法的时期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准,就是说这个时代还可以证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还有教、还有行、还有证。所谓的正法时期是在我们佛弟子的身上体现出来的。现在我们也看到,有些上座部佛教的教区,显现的那些景象就是末法相。例如说,有的人连持戒都没有,那些出家人只是懂得诵经,他们也不持戒也不修行,更何况谈得上证果了,是不是?这个是末法相。对于我们也是,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懂得诵经,只是懂得背诵一些经典,然后(就认为)这个是修行。我们还必须得持戒清净,还要勤修止观,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证果。当我们能够证得涅?,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代表佛陀正法住世的这种标记。为了我们在今生当中能够证悟涅?,能够证得圣道、圣果,为了能够真正让佛陀的教法仍然伫立于世间,我们应当付出足够的精进。

  付出足够的精进并不是一时半时,而是应当持恒、持续地努力。就好像我们说到的精进就要犹如烧一大锅的开水一样,有些人的锅大一点,有些人的锅小一点,有些人本身就是一锅温水,所以他稍微再加一加火,就可以开。但是有些人本身就是一锅冷水,甚至都是一锅冰块,这个时候他要烧火的时间就更加久了,我们把精进比喻成持续不断地烧火。我们朝着正确的目标,依照正确的方法来修行。

  什么是正确的目标呢?就犹如佛陀教导的,作为出家人来说是沙门。佛陀说什么是沙门呢?就是为了能够断除贪、断除嗔、断除痴而努力的人称为沙门。对于我们在家的居士来说也是这么样。我们应当要致力于断除烦恼、要致力于灭除诸苦。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正确的方法就是我们要精进。要用到恰到好处,不要用错了方法,正确地努力我们称为正精进。

  什么是正精进呢?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这么样说:“诸比库,什么是正精进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为了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恶、不善法的断除,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第三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第四为了已生起的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诸比库,这称为正精进。”

  这四种,为了要达到这四种目标所做的努力我们称为正精进。有时候在三十七菩提分里面又称为“四正勤”。四正勤,这里的‘勤’就是勤勉、勤奋的意思。所以我们应当要做到这四样:第一提防未生之恶;第二去除已生之恶;第三使未生起之善生起;第四培育已生起之善乃至圆满。

  在这里,我们想再讲一讲,依善和恶两种来讲一讲如何来培育精进。我们先讲已生之恶。对已经生起的恶,我们要努力地去除、断除它,为了断除已经生起的恶所做的努力称为正精进。什么是已经生起的恶呢?我们从现在这一刹那开始,以前所造的种种的恶业称为已经生起的恶。它包括我们在今生曾经造下的恶和我们过去生所造下的恶业。这种恶业有的已经生起而且已经成熟、已经带来了果报。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过去生无量、无始劫以来都堕落到恶趣、堕落到苦道,甚至(堕落)在地狱。但有很多业,我们过去已经造下了,它们仍然还没有机会成熟。就正如说,好像一头羔羊,它已经跑进了狼群里面,到处都是虎视眈眈的狼,随时伺机要袭击这只羊,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人的生命就是这样。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如果它有形有相的话,堆积起来比须弥山还高,这个大地甚至都不可能容受,是不是?我们在过去生所造的恶业,(如)杀人、偷盗、杀生、邪淫种种的恶业,假如这些恶业造下来它有个形象的话,真的大地都不可能容得下。然而这些恶业只要造下,它不断地成熟,然后使我们不断地在恶趣当中轮回。但很多业仍然还没有机会得到成熟,它仍然伺机,一旦我们现在的福报已经消尽了,或者我们人生现在已经结束了,那么这些我们过去所做的恶业,一旦遇到机会它就能够生起,它就能够带来它们的果报。对于这方面,我们要如何才能够去除已经生起的恶业?如何去除呢?靠忏悔?靠礼拜?靠持咒?靠念经?靠什么?我们可以从因果法则来讲一讲。

  只要我们造下了恶业,那这种因已经种下了。只要因种下了,就必须得要具有因缘才能够成熟,没有因缘它不可能成熟,我们不可能通过其它的一些外在的行为或者借助外力,或者说用一些好像外道的苦行,用外道一些祭祀的方式,把这些业因去除掉。我们所做的只是去防止它的缘成熟,要防止它的缘成熟,我们必须得很好的守护自己的心。然而即使这么样,当果报一旦遇到因缘,遇到时节因缘成熟的时候,我们仍然应当要受(报)。在过去我们造了很多的恶业、不善业,这些不善业,在我们过去的轮回当中,一而再、再而三的令我们堕落到恶趣、苦道、地狱。可以说,无论是你、无论是我乃至到现在已经证悟涅?的那些圣者们,他们在过去,经常都光顾地狱。甚至我们可以说,对于那些愚痴无闻的众生来说,地狱是他们的家。他们只是偶尔地来光顾一下人间,然后立刻又回到他们自己的家里去。我们不用笑他们,我们自己也是这么样。只要这些恶业遇到因缘成熟,它就能够带来果报。如果我们造的是拥有贪、嗔、痴的恶业,这些恶业任何一种我们所造下,过去乃至今生,在这一刻之前、这一刹那之前所造下的恶业,一旦遇到因缘它就能够使我们堕落到苦道、恶趣去。

  在什么时候,所造的这些业,它才没有力量令我们再堕落到恶道呢?在什么时候?我们要知道,业的成熟带来果报,还必须得要有后面一种力量在支助着,这种力量是什么?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个众生堕落到恶趣的最强的力量是“邪见”,或者称为sakkàya-di??hi?‘我身见’‘有身见’,就是‘我见’。只要一个人、一个众生还没有断除‘有身见’sakkàya-di??hi,无论他现在是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或者说是处于极乐的Sakka天帝(帝释天王)或者说梵天王也好,他都不可能避免再堕落到恶趣、苦道的这种命运、这种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有‘有身见’。也就是说,好像有一个,只要你的家里还有一个炸弹,定时炸弹,随时它都可以爆炸。同样的,只要一个众生还没有断除有身见,任何过去所造的恶业,一旦遇到因缘就可以使这个众生堕落到恶趣去。为了要断除过去所造作的不善业、恶业使我们仍然能够堕落到恶趣里面去,我们为了断除这些机会,为了不再堕到恶趣,惟有致力于断除邪见、断除有身见。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了要断除过去已经造作的不善业,不再使我们堕落到恶趣,为了我们要断除这些邪见,应当要修行,应当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去修行、去实践。

  第二是为了提防未生之恶。这里讲到的未生之恶就是从我们现在这一刹那开始,一直到今生乃至到未来世所造的恶。应当要守护好身、语、意。由于我们仍然还有邪见,所以我们未来还会造恶,即使在今生我们是佛弟子,我们不会故意去犯这些戒,但是,往往这些是不确定的,我们能够确保今生,但是不能确保来生。今生我们可以说很幸运能够遇到佛法、能够修行,能够六根健全。但是,由于我们对于佛陀、对于法、对于僧的信仰还没有完全地坚固,我们的正见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对于戒行还不是作到完全的清净,同时我们还没有断除有身见。在以后的轮回当中,我们可能还是会随着那些恶业而轮回到其它的趣里面去。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一个有情还没有断除邪见、还没有断除有身见,他始终在未来还会造作使他堕落到恶趣、苦道、地狱的恶业。或者如果一个人,只要他还没有断除无明、没有断除贪爱,他还是会追随着烦恼、追随着贪、嗔、痴而造业,造不善业。只要一个人还没有断除这些烦恼、这些造恶的根——贪、嗔、痴的根,那不善业、恶业在未来还有机会造。即使你现在拥有了禅那,你进入禅那,禅那可以镇伏烦恼,可以使烦恼不现行。但是,由于造恶业的根没有断除,烦恼没有断除,有身见没有断除,一旦你的定力退失,或者说由于见到了一些可意、可爱、可喜的目标,你的烦恼又生起了。这个时候,你的定力就只能够在你入定的时间把烦恼镇伏。但一旦由于你的不如理作意,烦恼又重新生起,你又再重新造恶。所以,惟有我们真正的断除了邪见,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努力的能够使未生之恶,这些恶,可以导致我们投生到恶趣、苦道、地狱的恶业,把它断除”。我们惟有完全地把无明、贪爱连根断除,那个时候就不可能再造任何的恶业了。因此,为了要断除邪见、断除有身见,大家应该要努力要精进,使未生之恶不再生起。为了断除贪、嗔、痴,为了断除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本的无明,我们应当要培育精进、努力。

  我们再看第三,使未生之善生起。如何使未生之善生起呢?这里讲到的善到底是什么呢?善即是戒、定、慧或者七清净。我们这里讲到的善,有两种善:一种是以今生为起点的善;另外一种是以无始轮回以来所培育的善。我们先讲以今生为开端的善。使未生之善生起,如果现在大家还没有持戒,那我们就应当要守持戒律。当你守持戒律,那么就可以说是使未生之善生起。因为你在持戒的时候,你是戒行清净,是不是?对于在家人来说、在家居士来说,五戒是他们的常戒。也就是说,对一位在家的佛弟子来说,五戒是他们永恒应该持守的戒,这里的常当然是指在尽寿、终生应该持的,而八戒和十戒是你们有机会就应该持守的戒。对于出家众来说,如果是受了具足戒的人来说,那么佛陀制定的一切律仪都是我们的常戒,只要我们的身份还是受具戒者,包括比库,包括比丘比丘尼,这些是我们的常戒。因为我们受了,只要我们还有这个身份在,这些戒都还在起作用,都还在守持着,所以这是我们的常戒,就是永恒、恒常的戒,当我们持戒清净,这是还没有生起的善已经生起。

  对于定来说也是,在以今生为起点,只要大家还没有证得禅那,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种定的善还没有培育起来,我们应当努力培育定力。我们为了要培育定力证得禅那所付出的精进努力,这个就是使未生之善生起。对于慧来说,可以分为世间慧和出世间慧。世间慧就包括了四种世间的清净: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还有作为出世间的智见清净。这五种清净包括了世间慧和出世间慧。

  世间慧有四种清净: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跟行道智见清净。

  出世间慧,在清净当中只有一种清净即智见清净,或者说又可以分为八种,即八种出世间心,惟有这种慧才是属于出世间的慧。

  其他的你能够分析而见到究竟法的那个属于世间慧。见到究竟名法、色法的,或者再严格地来说,只要你还没有见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那个连这里讲到的世间慧的范畴你还没有达到。为什么呢?见清净就是见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那时你所见到的不再是这个是人,这个是男人、女人,这个是我、你、他。然后才能够讲到度疑清净。

  第二个度疑清净就是你已经有能力观照你的过去世、你的未来世,你可以了解三世的因果了,已经用你的如实知见亲见了三世的因果,那个时候你才达到第二种世间清净,叫做度疑清净。因为你对三世因果的因如实地照见了,你不会再怀疑的。之后才开始修vipassanà,在这个基础上,你再观照五蕴、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的因,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从而培育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这些都是属于世间慧的范畴。

  如果我们还没有这种智慧,应当努力地培育这种智慧,使这种还没有培育起来的智慧令它培育起来,这个称为使未生之善令(它)生起。当然能够断除烦恼的是属于出世间慧。所以,只要我们还是凡夫,还没有证得出世间智、出世间慧,我们为了要证得出世间智、出世间慧,我们所付出的精进和努力,这个也是属于使未生之善令生起。这是对于今生来说的善。

  对于在无始生死以来我们所培育的善,可以说我们在座每一个人都曾经在过去生生起某一定程度的善法。例如:过去生我们曾经持守过戒律,在有佛陀的时代我们可能也守过五戒、也守过八戒,在过去佛的时代,或者有时候我们也守持一些世间的善戒,对于这种来说,就是我们过去生起的那些善。定呢?在无始的轮回以来,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过定力,这种是我们过去曾经拥有的定的善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每一个人在过去生都曾经证得过禅那,相不相信?相信么?请回答,相信么?不相信?!相信呐,说出个理由来。在过去很漫长地轮回以来,我们每一个人必定曾经证得禅那,也许各种禅那我们都曾经证得过。甚至我们现在踩死的虫子,看到路上爬的蚂蚁,现在开了灯飞过来的飞蛾,它们在过去生都曾经可能是证得过禅那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我们虽然轮回为人,或者说那些众生们轮回为畜生,但是在过去生我们都曾经做过天人、做过梵天人,惟有证得了禅那才能够投生到梵天。而且在世界毁坏的时候,众生都投生到梵天界,没有禅那是不可能投生到梵天界的,是不是?一个劫,一个世间、世界有生存必定会毁坏,都经过了成——成住、坏——坏住,或者简称成、住、坏、空。周而复始,一切世界必然是这么样的。世界不知道成、坏多少次了,在坏的时候这个大地已经不可能再承载众生,那个时候众生在哪里?我们在哪里?所以我们知道在过去轮回当中,我们不知道投生到梵天界多少次了,我们也不知道证得禅那多少次了。但是,为什么现在还在轮回呢?为什么现在还在生死苦海里浮沉呢?因为这些善还是属于世间善,这些定是属于世间定。这些定不能成为我们的巴拉密,因为它不是导向解脱的,它只是导向轮回的。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能够导向出世间的善法,要令它生起。而对于慧来说,也是这么样。在过去无始的轮回以来,我们都曾经生起智慧过。在所有的智慧当中,最易遇的智慧就是业果智,也就是说一个人相信业果的智慧,这一种智慧即使在外道都有,是不是?我们看很多的印度教徒、婆罗门教徒,他们就有这种业果智,他们也相信轮回、也相信业、也相信果报,这就是一种业果智。

  在没有佛陀的时代,我们最多只能够生起这种业果智。但是有佛陀的时代,也许过去生我们曾经听闻过过去的佛陀或佛陀的弟子所说的法,我们也许曾经修习过某一种程度的慧,但是这种慧,也许在过去佛的时代,我们并没有很精进地修行,使它达到出世间慧的范畴,我们现在仍然还在轮回。但是如果我们在过去佛的时代,能够修多少、能够做多少,至少现在仍然是我们今生乃至于未来,可以证悟涅?的巴拉密(解脱的资粮、正觉的菩提的资粮)。因此,为了要证得出世间的善,为了要证得出世间的戒、定、慧,我们应当要精进,努力使未生起之善令之生起。

  第四就是培育已生起之善乃至圆满。对于大家现在已经所持守的戒,应当好好地守护它。不要因为失去了正念,不要因为自己的烦恼现前而轻易地破了自己的戒、犯了自己的戒,使我们的戒行越来越清净。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询问、通过持守而使我们的戒慢慢地增长乃至圆满。

  对于已经拥有定力的禅修者,他应当要精进努力,使他的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深,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敏捷。对于拥有观智的禅修者来说,他必须得要持续地修行观智,修行观智一直到他的观智不退的地步。什么样的观智才能够做到不退呢?

  观智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世间的智,一种是出世间的智。我们说的观智都是属于世间智的范畴,出世间智称为“道智”和“果智”。在修行观智的时候,如果一个禅修者修到了缘摄受智,这种人称为小入流。也就是说,由于他已经能够见到了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他不会再很顽固地执取五蕴、名色法或者这个身心就是‘我’、就是‘人’。同时,他由于如实地观照了三世的因果,他了知今生是有因的,因就是过去的无明、爱、取、行、业,由于过去的因造成现在的果报、现在这堆五蕴。同时由于今生所造的业,由于今生的烦恼驱使他造业,这种业在成熟了之后使他带来未来的果报。他了知、他知道了这三世的因果。这三世的因果不是通过听闻,不是通过思维,不是通过看书,而是通过如实地知见,于是他已经没有了对三世因果的怀疑。由于他已经暂时性地断除了疑,所以他暂时性地断除了邪见,暂时性地断除了疑,我们称为小入流,或者有人又称为小须陀洹。在这个时候,他下一生不会再堕落到恶趣。如果一个人再继续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培育观智直到行舍智的阶段。他到了行舍智,可以保证下一生不会再退堕到恶趣。但是,他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漫长轮回当中,仍然不会堕落到恶趣,只能够保证他的下一生。

  那在什么情况下才肯定下一生不会堕落到恶趣呢?惟有他的观智一直修到成熟,道智现前,把邪见和对佛、法、僧,对三宝、对缘起的疑连根的剪掉、拔除、砍断,那个时候才可以肯定他在未来不再堕落到恶趣、苦道、地狱,那就是入流道,这种道智才能够断除邪见、断除有身见。

  如果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戒,应当要让戒持的更清净、更圆满。我们拥有了定力,应当速速地培育定力,让我们的定力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殊胜。当我们有了慧之后,我们一直就修行观慧,直到我们的出世间慧生起。惟有出世间的慧才能够断除烦恼,世间慧不能断烦恼,世间慧只能镇伏烦恼,这就是出世间智慧的功德。

  当我们拥有了出世间慧之后,我们再继续修行乃至到断除一切烦恼,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说生死之根才能够连根拔除,烦恼之根才能够完全地拔除,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圆满了。圆满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修的已经修了,应该做的已经做了,应该学的已经学了。那个时候才叫做三学圆满——戒、定、慧都圆满了。

  所以,只要我们在戒定慧还没有圆满的时候,必须得持恒地努力,不管我们还要多长时间努力,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六十年,惟有我们这样持恒地、持续地努力,才能够使我们的(三学圆满)。只要能够使我们的三学圆满,使我们已经培育起来的善达到增广、圆满,那么就要为此目的而付出努力,付出精进。惟有我们通过这四种方法,持续地、持恒地努力,我们可以说这叫做正精进。

  对于精进来说,我们除了要为圆满戒、定、慧付出努力这样的精进之外,同时我们知道,精进也必须得符合中道。如果不符合中道的精进的话,那么精进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精进不足,一种是精进过度。精进不足就是有些人刚开始看上去好像很精进,但是他的精进不持久,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懈怠、懈堕、放逸;而另外一种精进是过度地精进,过度地精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犹如外道的苦行,摧残自己、折磨自己,这种是邪精进,这就是盲目的精进,这种也是无用的精进。

  什么样才是中道的精进呢?中道的精进必须得达到五根的平衡。五根是哪五根呢?请回答!大家不知道?第一是什么根?信根。第二?精进根。第三?念根。第四?定根。第五?慧根。对!信、精进、念、定、慧。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称为五根。

  在这五根当中可以分为两组:精进根与定根是一组;信根与慧根是一组。精进根偏于动的,定根偏于静的,惟有动静相宜才是平衡的;信根与慧根又是一组,信根是偏于感性的,慧根是偏于理性的,惟有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才叫做中道。

  如何才能够做到五根达到平衡呢?我们可以看一看《清净道论》当中这么样说,在《清净道论》的第一册第六十二段里面讲到“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惟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

  在这五根当中,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精进根是指努力或者说内心的活力、冲劲;而定根是指内心的平静。如果一个禅修者过度地精进,会使人躁动不安,心没办法平静。在我们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如果禅修者精进力过度,他会造成头晕、会头涨,会身体发紧,或者说他的心很烦躁,躁动不安;但如果定根太强而精进根不够,人就变得会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心沉滞不前,也就是过度的平静,静到不能够动了,定过头了,这样的话就变成是定根与精进根不平衡。定根和精进根的平衡,其实就是说我们要达到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不断地精进。如果没有平静为前提的精进,它就变得过度地躁动。但如果只有平静而没有精进,心就过度的懒洋洋变得没有活力、没有冲劲。

  对于另外一组,信根和慧根也是这么样。如果一个人的信根过强,他就很容易变成迷信,变成会搞个人崇拜,变成会宗教狂热。例如说,有哪位大师来了、哪位上师来了,听说他懂得加持,他能够帮你消业障,他很灵验,他还会帮你看相算命,大家就一窝蜂的涌过去、盲从,这种叫做信根过度而慧根不足。

  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慧根过度也不行,就好像有些学者一样,他满腹经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寻章摘句。但是,你叫他安下心来坐一下,他就象猴子一样坐不住了。你要叫他真正去禅修,他就没办法坐。但是你叫他评论、评头品足,他可以帮你说的上,整天整夜都会帮你讲。如果一个人慧根过强,他会变得很容易批评,他的逻辑性太强、思辩性太强而变得批判性也很强。因此在禅修的时候,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而信根和慧根也要达到平衡,就是动和静、情与理都要达到平衡。

  不过对于修定者来说,在培育定力的阶段,即使信强也是适当的,如此依相信、信心将证得安止。于定、慧中,对于修定者来说,一境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可证得安止。也就是说,在定和慧当中,在培育定力和培育慧的过程中,对于培育定力的禅修者来说,定根强是适当的,因为这样他可以证得安止。对于修观的人来说,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获得通达无常、苦、无我相。但两者平衡才能够得到安止,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五根要平衡,即精进根和定根要平衡,信根和慧根要平衡。但是在我们培育止观,修止培育定力,修观培育慧的时候,它们也略有侧重点。在修定的时候,信根强一点,信根强一点而慧根稍微弱一点是适当的。为什么呢?因为信根是偏于感性,它的心更容易投入。而慧根,由于慧根往往它的相就是要抽离出所缘来看,它才能够看得清楚。这样的话,如果人的心一直都是属于抽离对象的状态,他能够达到心一境性么?他的心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对象么?能够么?能还是不能?不能。为什么?因为我们说到的定力是心跟对象、跟所缘的结合、融在一起,是不是?而慧呢,往往它是保持一段的距离。因此在修定的阶段,信根强是适当的。有些禅修者问说:为什么女众禅修更容易成功,而男众更不容易成功呢?为什么?知道么?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候,很多女众的修行反而比男众好啊?这个在第一期的佛学问答里面已经回答了,为什么?知道么?因为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是偏于感性的,所以她的信根强嘛!正是这样,所以她很容易、很恭敬地依照业处导师给的指示去做、去实践、去禅修,所以她就上得快喽。但是,为什么那些爱批判、爱批评的人,一辈子修都不可能成功呢?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没办法投入,他的心始终都是处于一种跟所缘背离的状态。他既不肯、也不能把他的心完全融入于所缘,他怎么有可能培育出定力出来呢?是不是?你叫他培育定力,例如说,我们对于那些思辩性过强的人说,我们叫他:“你要单纯、要平静,你一定要单纯!”那好!他听了:“哦,要单纯!”也许他可以写出几万字,甚至一本书来说《论单纯》,是不是?这种人就是这么样,他可以引经据典什么叫“单纯”?单纯的经典怎么说,有些人怎么做,有些人怎么解释,他可以这么样,但是他的内心就不可能单纯的。既然不能单纯,有可能培育出定力来么?不可能。所以在培育定力的阶段,感性强一点更好。特别是我们现代人,我们大家很多的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很多的人都是生活在大都市里面、生活的方式都是很理性的。所以,为什么现在大家在禅修营当中,很多人对于慈心很有感受呢?为什么?知道么?知道为什么吗?是我知道不告诉你,是吧?所以大家保持沉默。就是因为过度的理性会障碍禅修,有时候把感性发出来、培养出来。正是因为如此,为什么在禅修报告的时候,我很少教大家修三十二身分,反而更多的是教大家修慈心和教大家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为什么?知道么?就是因为要大家培育出信根,信根再强一点。当然了,如果到了修观的时候,修Vipassanà的时候,那个时候慧根要强,信根不能够太强。慧根强,我们才能够很客观、很平静地观照,也就是很如实地观照。如果涉入了过多的感情成分的话,我们反而变成不可能很如实,因为修观是不能靠想象的。你看到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你就怎么去观照它,所以那个时候慧是应该很强。也就是说,定是要我们的心和所缘结合在一起,而慧是要让我们的心抽离出所缘,最后抽离出诸行法才能够解脱。明白么?所以我们讨论的还是心和所缘的关系。信和慧、定和慧的关系是处于这样的关系。

  如果心过度地排斥所缘,你不能培育定力。如果心过度地黏着所缘,你的慧不能够生起。不过,无论是信、慧组也好,无论是精进和定组也好,‘念’在一切处强都是适当的,‘念’可以保护心避免因为倾向于掉举的信、精进、慧而陷于掉举,及因为倾向于懈怠的定而陷于懈怠。也就是说,‘念’在一切时都适合的。就好像我们说到盐,盐放在汤里也可以,放一点在饭里面也可以,放在菜里面也可以,是不是?它是适合一切的。我们调味,放点盐都是适合的,同样的,对于正念也是这么样。无论在培育信根、培育精进根、培育慧根或者培育定根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有念,念就是把心沉入到所缘当中。无论培育定力需要这种念的保护,培育慧也需要这种正念的保护。惟有我们达到了五根平衡,平衡才能够取中道,在平衡的前提下、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我们付出的努力才是中道的精进。同时,五根的平衡和七觉支也息息相关,七觉支的觉支就叫bojjha?ga,它是由bodhi再加a?ga组成,正确地说叫做正觉支或者等觉支sambojjha?ga,sambodhi是正觉,a?ga是因素、条件。导向正觉的条件或因素称为觉支。觉支一共有七种,即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与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这里的择法觉支属于智慧的范畴,它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先要有择法觉支,有了择法觉支,我们才不会迷信、才不会盲从。例如说,在禅修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这种方法是正确还是错误,没有了择法觉支为前导的话,我们修行了错误的方法,还一味地把身心投进去,这样的话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说,无论我们修行也好、学习也好,都要以正见为前导。同时,在我们禅修的时候、禅修的过程中,有时候适当地能够分辨一下,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是提升精进还是要让内心平静。我们有时在专注的过程,稍微用一下择法觉支还是有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正当的。而不是说,当我们的心过度地沉滞。例如说,在禅修的时候昏昏欲睡,你再继续保持下去,这个时候。没有择法觉支去平衡、去提醒你提升精进,那我们的心会变得一直地钝下去、沉滞下去。如果是在修行的时候,过度的紧,身心的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择法觉支,让择法觉支生起。我们应当再培育平静、再培育定根,而让精进根稍微减弱一点。这个时候,择法觉支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而精进觉支就是为了达成目标付出的努力;喜觉支就是对于所缘要有兴趣,对修行的目标有兴趣,或者说我们喜欢禅修;轻安觉支就是身心的轻安、轻快、舒适;定觉支就是心的平静、心一境性、心的单纯、专一;舍觉支就是心的平等,内心处于一种中舍的状态,不会偏于任何一边,既不会过紧也不会过松,既不会过动也不会过静、不会极端、不会过度、恰到好处,这是舍觉支。这是属于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和舍。这一共有两组。

  其中,择法、精进与喜属于一组,这一组跟我们在讲五根当中的精进根比较相应。而轻安、定和舍跟定根比较相应。但是,它仍然跟五根的平衡一样,念觉支在一切时都是需要的,念觉支就是把心投入到所缘当中,沉入到所缘当中而不动,不会忘失禅修的对象,这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它是属于偏动的一边;它要和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达到平衡。如果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感觉到心比较烦躁、比较躁动,或者身心感觉比较紧,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培养择法觉支、精进觉支与喜觉支,而应该培养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就好像佛陀在《相应部》里举了个例子,我们要熄灭熊熊燃烧的火,如果想要熄灭熊熊燃烧的火,我们在这火堆里面添加干柴、牛粪、干草等等,想要让火熄灭可以么?不可以。我们这个时候应该要洒些水,要撒些沙、泥土等等,这个时候才能够把火熄灭。同样的,当心躁动不安的时候,烦躁的时候,我们应该培养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那个时候我们要让内心平静,先让身体放松,要达到身的轻安,然后再让心达到平静,这是定。(之后心不要去作意那些)保持心不要过度,要平衡、要平等。这个时候,应该培育的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而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假如修行的心很钝、没有力,有时候想打瞌睡,或者感觉心过度的舒服,处于一种似梦非梦,半梦半醒的状态。有时候你坐在那里感觉到很舒服,一会儿一坐就过去了,这时是定过度,心没有活力。在这个时候,如果培养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是不适当的,而应该培养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就好像我们要把即将熄灭的火让它燃烧起来,这个时候你在火堆里面洒水,撒一些泥土、撒些沙子,火就不可能燃烧起来了。我们应该放些干柴、干的草、干的牛粪,火就能够烧起来。同样的,当我们的心感觉没有活力的时候,应该提升活力。例如:当你的心好像钝钝的时候、要昏沉的时候,我们有时候教大家去思维些法义、心里默念一些经典,这个时候是属于偏于择法觉支或者提升精进力,让你的心打起精神来,这是精进觉支;你可以再转修一些佛随念,或者其它的、慈心等等,让你的心提升喜觉支;或者有时候叫大家去想一些令你很欢喜的事情、很高兴的事情,让你的心充满活力。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让大家在培养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

  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这么样运用的,惟有达到平衡的精进才是中道的精进。在大家禅修的时候,如果精进用到恰到好处,那是很管用的。这样的话,大家尽管可以很放心地修行。如果过度地精进,容易使一个人变得躁动不安,甚至很容易一旦由于精进过度,如果他付出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失去信心。惟有在中道的内心平衡的精进当中持恒地努力、锲而不舍,这种精进才是正确的精进,这种精进才是中道的精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