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念处经》开示(三)

  《大念处经》开示(三)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19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大德们:

  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来讨论《大念处经》(Mahàsatipa??hànasuttaü),在上一节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佛陀对诸比库说的那句话,那句话是引出这一部经所要讲的内容,它就是:

  「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

  四念处也就是一行道(ekàyano maggo),玄奘大师古代翻译成一去道,所以玄奘大师也注意到,他并没有翻译成一乘道而翻译成一去道。而四念处就是一行道,在这里一行道也就是四念处。那我想问问大家,我们经常会提到的出世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那请问大家这四念处或者一行道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或者说是世间道还是出世间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到底是哪一样呢?是世间道还是出世间道?有没有出世?没有。为什么?

  如果说是世间道也好,如果说是出世间道也好,我们在这里再讲一个故事:在古代曾经有两位都是三藏持者,三藏持者称为Tipi?aka或者说称为Tipi?aka-dhara,在现在上座部佛教国家能够称为Tipi?aka-dhara的三藏持者跟我们中国古代称为三藏法师他们稍为有点不同。在古代我们中国历史上、佛教史上有几位称为三藏法师的,比如说最有名的是唐三藏,叫什么名字?玄奘法师。对,他被称为三藏法师,还有呢?义净三藏也是,再往前呢?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不是?姚秦呢?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古代中国的三藏法师他往往是通达了经、论或者说他对佛教的贡献很大,对经、论非常通达,所以有时候由皇帝封给他一个封号,叫做「三藏法师」。

  比如说我们唐朝时候的唐玄奘,他被封为三藏法师。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用上座部的标准来说,他是相当于一个论师,而义净法师他是相当于一个律师,然而这里的律师也不等于上座部严格意义上来说的论师或者律师,为什么呢?

  我们先讲讲目前上座部仍然会有的这种封号。在泰国我并不清楚,但是在斯里兰卡跟在缅甸,特别是在缅甸,现在仍然有称为Tipi?aka-dhara的这一种比库、这种大长老在。在上座部佛教国家自古以来都有很多能够背诵三藏的这些大长老,在佛教史上曾经有第四次结集,在斯里兰卡举行的,斯里兰卡有一个叫马答勒(Màtale)的一个小镇里面举行的。

  那时就有背诵三藏的,乃至到十八、十九世纪缅甸贡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敏东王的时候仍然有背诵三藏的,然后自古以来一直都没有建立一种考试的制度,然后缅甸1948年独立之后,当时乌奴(Nu, U)是任当时的首相,他就很想要举行一次三藏的结集,他把这个消息向斯里兰卡发布了之后,当时斯里兰卡的那些大长老他们说:「你们国家如果没有出背诵三藏的大长老,你们就没有资格举行三藏的结集。」

  那结果就在几年之后,缅甸就出了一位能够背诵三藏的,就是在1953年,当时明昆西亚多(Bha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sa)他就在1953年通过了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难考试的这种考试制度,他通过了这个考试,这种考试就是背诵三藏。

  背诵三藏是这样背的,比如说把三藏圣典全部(背诵)而且他不是用缅文背的,是用巴利语背的,他们背诵三藏的时候是这样的,比如说现在在缅甸三藏一共四十次,在泰国四十五次,在斯里兰卡是五十七次还是多少次,反正就是用那种相当于这么大的、再小一点,差不多这么大的,一本就那么厚的。要背的时候呢,就是那些主考的那些大长老们,他们从任意一本三藏里面抽一本出来,然后任意翻到一页然后读一段,应考者要立刻接下去,这样的考试所以是最难考的。同时明昆大长老他不仅仅通过了背诵而且他也通过了默写的考试,也就是他能够把三藏默写出来。

  因为明昆大长老(明昆西亚多)他已经通过了这项考试,结果就为整个缅甸取得了举行第六次大结集,也就是(Cha??ha Sa?gàyana)的资格,然后就在1956年,当时佛陀入灭25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第六次结集就圆满地结束。那所以呢,这一种在缅甸称之为Tipi?akadhara的荣号,他是真材实料这样考过来的。之后,明昆西亚多他又设立了一个专门训练背诵三藏的一个学校。

  据2003年的统计,从1953年到2003年五十年间,缅甸一共出了九位能够背诵三藏的大长老。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叫做(Sumingalalankara),他在27岁就能够背诵三藏,他在前年年底十二月份刚刚去世,可能患病,才60多岁他就去世了,他是最年轻就通过三藏考试的一位大长老。目前,在缅甸有四位还在世能够背诵三藏的比库,最近几年,就是从2003年到现在这几年是否又出了一些能够背诵三藏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这个数据是2003年缅甸政府,也就是宗教部它所统计的数字。而至于能够背诵一藏的、背诵两藏的、背诵几部经的,比如说背诵一藏的就有一百多位,就是能够背诵整部三藏的其中一种的。

  所以这里所说,我们在这个故事里面讲到的三藏是指能够背诵三藏,当时就有一位叫做C??anàga,就是小龙三藏(Tipi?aka-C??anàga)。当时他说:「四念处是八圣道分当中的前行道。」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前行道的意思就是在证悟涅槃、在证悟圣道之前的世间行道,是属于世间道、世间法。他的老师也是Tipi?aka,他的名字叫做C??asuma(小须摩三藏长老),C??asuma是他的老师,当时他说:「念处之道是合行道。」也就是说世间跟出世间两者都是。

  当时C??anàga就仍然坚持说:「尊者,四念处是世间行道,是单行道。」他的老师说:「不是的,是双行道。」也就是世间、出世间两者都是。那他们两位都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有一个以为是单行道、前行道,一个以为是合行道,最后他们俩就没有达成共识地分开了。

  那他的老师C??asuma,他就在去浴室准备洗澡的时候呢,他在路上就开始背经典,就是背这部《大念处经》,当他背到了,佛陀当时说到了:「诸比库,无论任何的人修行此四念处达到七年者。」当他诵这部经文的时候,他就醒悟了,佛陀说修行四念处达到七年,如果说是出世间道的话,是不可能修行七年的,唯有世间之道才可能修行七年,为什么呢?因为出世间道心只有一个心识刹那,仅仅这一个心识刹那,它已经足够断除相应的烦恼了,所以它不可能维持七年之久,因此,他知道他的学生说的是对的,而他自己是错的。

  当他认识到他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然后那天正好是阴历的初八,因为上座部佛教自古以来到现在都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到一个月的四个斋日,就是初八、十五、跟黑月的八号、跟十五号或者十四号,相当于我们农历的二十三跟月底最后一天,都有向信徒说法、开示的传统。

  那天所有的信徒已经集会了,正好轮到他的学生C??anàga开示,当C??anàga坐上法座,诵了准备要讲经的偈颂之后,他的老师就站在讲台的后面,用大家都可以听得到的声音说:「avuso,C??anàga,」(就是朋友,C??anàga朋友啊,)他的学生C??anàga就转过头来说:「呃,尊者是什么事呢?」于是他说:「我说的四念处是合行道是不正确的,你说的四念处是前行道才是正确的。」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古代的那些大长老们为了法,他们并不是为了面子,他可以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话,他就会依法而不是依情面。当时C??anàga长老他很感慨,他就说:「象我的老师这么样精通三藏、能够把三藏背下来的人都会混淆有些观点,那么以后的那些梵行者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他就引用了《无碍解道》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说:

  「念处之道是前行道,称为唯一的道路。」

  然后他又引用了《法句经》的一句话就说:

  「诸道中八圣道最胜,诸真理当中(诸谛中)四圣谛是最胜的,一切的双足当中具眼者是最胜的,(双足是人类,具眼者是佛陀,是最胜的。)离欲能够胜一切的苦,这是唯一的道路,再没有其它能够令见清净之道,依此道路而行,能够使魔王迷惑。」

  所以,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四念处这种修行的方法是属于世间道、世间的修行方法,也说明了我们大家其实已经很了解四念处了,四念处为什么说是世间行道呢?因为四念处是偏重于修观的(vipassanà),虽然说在四念处里面也有讲到修止,我们修止、修禅定,这种定是属于世间定。我们修慧,观照一切的行法是无常、苦、无我,这种慧也是属于世间慧。无论是观身,这个身是无常、苦、无我、不净,或者观受为无常、苦、无我,观心为无常、苦、无我,或者观各种心所为无常、苦、无我,这种观慧(vipassanà-pa¤¤à)都是属于世间慧,然而因为如果通过世间慧的修行,他才能够证悟出世间慧。

  出世间慧是不能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的,出世间慧他的所缘只有一种,就是涅槃。因此观照诸行、观照身、观照受、观照心、观照法这一种慧是属于世间慧,这种念(正念)也是属于世间的念,如果出世间的念,他是把心完全地投入涅槃里面。所以我们在这里说四念处是世间道,是世间的正念,这里所说的一行道也是世间的道。

  那接着佛陀继续讲:

  ?Katame cattàro? Idha, bhikkhave, bhikkhu kàye kàyànupass? viharati àtàp? sampajàno satimà vineyya loke abhijjhà-domanassaü.?

  这里就说前面说到的四念处,那现在佛陀就又反问说是哪四念处呢?是哪四种呢?Katame就是哪些,cattàro就是四种,idha在此,这里的idha(在此)是指在佛陀的教法,在世尊的正法、律当中。Bhikkhave是佛陀称呼那些诸比库。Bhikkhu(比库),在这里是代表禅修者的。

  Kàye kàyànupass? viharati,kàye就是对于身,这里的kàye是在者,它在这里是表示对象,是观照的对象;kàyànupass?,kàyà是身体,ànupass?是随观,viharati是住。然后àtàp?是热心、热诚,sampajàno是正知,satimà是拥有念、具念的,vineyya是调伏,loke是与世间的,abhijjhà是贪、贪爱、贪染,domanassaü是忧。

  所以佛陀说:

  「哪四种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

  这里说的idha是在世尊的正法、律中出家的比库,也包括了一切在世尊正法、律当中依教奉行的禅修者。Kàye kàyànupass? viharati这里的kàye是指观的所缘;ànupass?是ànu+passati,随观,这里的随观是指禅修,是用观智,用正念观照;kàyà是身体,身体是观照的对象;viharati是持续地维持禅修,持续地保持在所缘上,这里的身是作为所缘。那我们提到的身kàyà,在《无碍解道》(Pa?isambhidàmagga)里面就提到有三种身:

  第一种是称为我们的呼吸身,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到的呼吸;

  第二种身我们称为所生身,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身体;

  第三种是名身,就是我们的心理。

  这里的「身」,它的意思是聚集、聚合的意思,就是群体,以群体的意思我们称为身。

  第一是呼吸身(assàsapassàsakàya)如果我们专注在呼吸上,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专注在呼吸身,同时在《大念处经》里我们接下来就会讨论到、学到、讲到了一切身、或者说注意身,在讲到“阿那巴那”那一章的时候所提到的身就是指在这里所说的身,是呼吸身,就是我们呼吸的本身。

  第二种称为业生身,或者称为所生身(karajakàya),它包括了四类的色法:

  第一类就是业生色kammaja r?pa;

  第二类是心生色cittaja r?pa;

  第三类是时节生色utuja r?pa;

  第四种是食生色àhàraja r?pa。

  这四种身是构成我们人的身体(色身),也构成了一切动物的身体,在这里称为所生身。其中的业生色是由于过去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也称为果报五蕴当中的色蕴。心生色就是我们所说的话、我们所表现的动作,身表、语表这些是以心生色为主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的色法里面都有时节生色。还有食生色就是我们所吃的营养所产生的那些色法,而这些色法我们都可以称为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这种是指我们的肉身,我们的色身。

  还有另外一种称为名身(nàma kàyà),nàma是名法,包括了心与心所,也就是说一切的心理现象在这里都称为身,为什么称为身呢?因为以群体的意思称为身,以聚合、群体的意思。因为所有的名法如果我们再分析他都是由一个心再加上若干个心所所组成的,所以我们说到的名法,其实也可以称为名聚。

  比如说,当我们要禅修的时候,禅修的时候那样的心一共有多少种名法呢?有多少个究竟名法在里面呢?通常有三十四个名法,也就是说在八十九种心当中他是属于悦俱智相应心,或者称为喜俱智相应心,就是一个心再加上三十三个心所(七个遍一切心所,六个杂心所,再加上十九个美心所,以及一个慧根,或者一个无痴)。所以任何的名法它都是由一组的心与心所所组成的,因为这样它是由一组所组成的群体,我们称它为身。

  那根据《无碍解道》的这种分法,其中的呼吸身再加上所生身,这两种是属于色法,而名身是属于名法。名法和色法构成了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身。然而在这段经文里面:「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这里的身还是突出于色身,这里的身包括了前面的那两种身,对于阿那巴那那一节来说是指呼吸身,而对于其它后面的四威仪啊、正知啊、厌恶作意等等这些就是属于所生身来讲。

  接着说àtàp?,它的原形是àtàpa,意思是热、热心,在这里我们翻译成热诚,就是热心地去做一件东西。Sampajàno它的原形是sampajàna,sam是完全的、正确的, pajàna它的原形是jàna,是知道、了知,再加上pajàna是了知、更清楚地了知,再加上sampajàno是正知,它是表示说完全地对所缘的那种了知,正确地对所缘了知。再加上satimà,satimà的原形是sati,再加上mant,mant拥有、具有、持有的意思,所以satimà是拥有正念的意思。

  这里提到了三个心所:àtàp?是精进心所(v?riya);sampajàno是慧根(pa¤¤à或pa¤¤indriya),是无痴心所(asammoha),它是属于智慧;satimà是属于念心所。这是我们禅修,修任何一种方法所不可缺少的精进、智慧与正念。无论我们修止、无论我们修观我们都必须得具足这三样。这三样、这三种心所他们是怎么样区别的呢?

  精进就是我们为了要取得所缘、要了知所缘所付出的那种努力,就称为精进,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热诚。而正知呢,正知也是智慧,就是对我们所取的所缘保持了了的分明、清清楚楚,这是属于智慧。而正念呢,是对我们所取的所缘不会忘失,我们上次讲到了就好象把一块石头沉入水中一样,那样地非常稳固地沉入所缘,这个称为念。

  那我们应当怎么样更形象地来理解呢?假如现在这是一个苹果或者一块宝石的话,放在这里,我们的手为了要去拿这一个宝石所付出的努力,称为精进,然后我们的手紧紧地抓住这一块宝石,这个称为念,然后我们再去审查,去观察这一块宝石,这个称为正知,也称为慧。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也可以运用。

  对于修阿那巴那念,观入出息,观自己呼吸的禅修者,他为了要了知呼吸而付出的努力这个称为精进。他不忘失自己的呼吸,持续地保持把心投入自己的呼吸,不要让其它的杂念干扰,不要让心好象水上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而是把心沉入所缘,沉入自己的呼吸,这个称为正念。对自己的呼吸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称为正知也称为慧。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要精进、要正念、正知,就是在这部经、在这一段话里面所说的「热诚、正知、具念」,具念就是拥有正念。

  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修观的时候也是,我们为了修观所付出的努力,精进地修行,这种付出的努力称为热诚、称为精进(v?riya)。而我们把心投入于观照诸行的无常、苦、无我、不净,这种投入地把取诸行法的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不净相而令心不忘失,这个称为正念。而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称为观智,他是必须得对所观照的所缘保持清清楚楚的了知,究竟法的实相,了知他的究竟的真相,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所以能够透视到究竟色法跟究竟名法,观照他们的无常、苦、无我,这个称为慧,也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知。

  世尊曾经说过:「正念在一切时都是必要的」。比如说,当我们在持戒的时候需不需要正念?(答:需要。)持戒的时候需不需要正念?要,是不是?如果没有正念的话,那么犯戒跟不犯戒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持有正念。对于自己的身、自己的语要保持正念,我们在修止的时候、我们在培育定的时候,要不要正念?也要正念,对。

  乃至到我们要培育五根,我们要培育七觉支的时候,要不要正念?五根里面有一个是念根,五力里面有一个叫念力,七觉支里面第一个就是念觉支,对。所以正念是在一切时都非常重要的。而且,五根当中其它的四种根,有可能不平衡,然而正念永远都是必要的,这是念根或念力,七觉支的其它六种觉支有可能它们是成对成对,有可能是不平衡的,是不是?然而念觉支是始终都有必要的,它是贯穿一切时的。自从我们决定要修行,我们决定要朝着解脱道或菩提道而行走时,就一直都必须得保持正念。正念就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对我们的身心现象、对我们所取的所缘都必须得保持那种不忘失,这种就称为正念。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精进,有句话叫做:「如果付出了足够的精进,没有任何事情是不能达不到的。」精进是动力,没有了动力就会倒向放逸,就会懈怠,会堕落。精进是我们朝向解脱、朝向菩提、朝向我们要了生脱死这个目标前进的动力,就好象我们开车必须得有足够的油一样。

  所以,如果我们要禅修、要解脱、要证悟菩提、要证悟涅槃的话,一定要有不断的动力,为了证悟、为了达到目标所付出任何的努力,它都是属于精进。然而,精进跟刚才所说到的正念跟正知不一样。正念跟正知只有是对的,在速行里面它只是善的,它没有不善的。然而精进有可能是(不善的),因为精进是属于杂心所,只要他跟不善的心、不善的心所在一起,他就会变成邪精进,跟善的心所、跟美心所在一起,他就会变成正的精进,所以说精进一定要有好的方向,就是说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我们所付出的修行一定要有好的目标、好的方法,要不然所修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么你就可能会离解脱的目标越来越远,这样的话就是叫做南辕北辙了,而且你修行得越勇猛,可能你偏离目标越远。然而正念跟正知也就是慧,它只是属于美心所,它只是善的。

  如果我们懂得运用这三种心所,那么我们的禅修就可以少费很多冤枉劲,有的时候禅修者可能会感觉到在禅坐的时候妄念纷飞,妄念纷飞这个时候,我们会说:「其实你的正念不强,提起正念来。」他的意思是说:你把你的心完全地投进所缘,如果观照呼吸的话,你把你的心完全投进呼吸,不要去理睬其它的目标,不要去攀其它的缘,把你的心好像石块沉入水中一样,而不要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你要精进,要努力,不要懈怠、不要让心很软弱,要打起精神来,这个称为精进。

  有些禅修者观呼吸,去觉知呼吸或者说去修其它的禅修方法的时候,他容易迷惑,或者说观得不清楚,找不到自己的呼吸,找不到自己的所缘,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你要对自己的呼吸保持清醒、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也就是说你必须得用智慧去辨识。同样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懂得用智慧。

  用智慧的意思在这里可以指在七觉支里面所说的「择法觉支」,择法觉支是当你的心已经有点动了、有点昏沉了,或者说随着自己在专注呼吸的时候,心开始慢慢地沉睡,沉睡下去了,如果再继续沉睡下去,就变成昏沉了,这个时候你的择法觉支要起作用,你要进行选择,如果我再继续让自己的心平静下去的话,那么,就会继续地让心会昏沉下去,这个时候是提升精进觉支的时候,提升正念的时候。

  如果心一直都躁动不安,一直都很多妄想,而且很难平静,这个时候如果你再用精进,心只会越来越躁动不安,或者说你太想要成功了,你太想要证得禅那了,你太想解脱了,这样的话你的心要去抓所缘,老是我现在要付出努力,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由于心都那样的搅动,而使心变得搅乱不安,这个时候你的择法觉支,就是你的正知,你的智慧要起作用。

  你就必须得这样省思、这样思维:「由于过度的精进,由于我过度的想要期待、想要得到预期,这个时候导致我的心散乱不安,导致我的心在搅动。这个时候是我要让心平静下来的时候了,精进力已经过度了,要让定根再提升一下。」于是,他应当把他的那些去抓目标的心态平息下来。

  要思维:「禅修不是一日一夜的事情,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不是一两天、十天、二十天、一个月的事情,禅修必须得是慢慢的、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所以没必要紧张,没必要由于过度的精进而导致身心的搅动不安,让心平静下来。」因为平静下来的心它是堪任的、它是柔软的,这个时候他可以在择法觉支的时候,选择应当平衡定根。

  作个比喻,象懂得开车的人就很清楚了。当他开车,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如果他的车一直都是在自己那条车道上开,他是非常平稳地在那里前进。假如,这个时候如果发现车稍微已经偏离了,已经踩到那里的分隔线了,那这个时候,他就应当把自己的方向盘稍微再打一点,然后让车摆过右边,然后又平移中间,在两个分隔线中间行走。这个时候,他就可以一直地走,如果这时稍微又偏过了右边,踩到了那里的分隔线,那么他就应当把他的方向盘再稍微往左打一点,那么他的车又走到了中间。在这时候如果车向左边,仍然把方向盘往左打,或者听之任之的话,很可能会出车祸,是不是?往右也是一样。

  我们禅修就是要这样,心态一定要把握得非常准确,稍微偏精进,稍微偏定,稍微太紧张、太过用力,或者稍微太急进,心太过沉,太过放松,都不行,一定要行于中道,恰到好处,两个极端都不能够偏。

  对禅修者来说,如果精进过度,就可能会有很多禅病出现。可能会头痛啊、会很紧张啊、会恐惧禅修啊等等。如果懈惰过度,一禅坐他则很容易昏昏欲睡啊、无精打采啊、乃至到经常落入有分啊,都很多问题。所以精进跟定根要平衡,在精进根和定根平衡时,我们可以用正知来起作用,用智慧来起作用。当智慧也平衡了,精进根跟定根也平衡了,这个时候用正念,保持一直都走在平平的大道上,就好象我们开车的时候,如果前面这条道路一直都是直的,我们根本就不用去动方向盘,就这样一直地开过去,这个时候没必要再加油,也没必要踩刹车。这种心态我们称为舍,中舍,这种状况也叫做舍觉支。舍觉支就在这生起,起作用。就是没必要过度,也没必要不足。

  接着讲到:「调伏世间之贪、忧。」

  调伏(vineyya),这里是能够的意思,eyya在这里是能够、可以,vineti是调伏,在这里的调伏是用善法,慢慢地去改正不善法,为了要培育善法,为了要驱除不善法所做的训练,这个称为调伏;或者说心由训练而逐渐地排除恶法,也是在这里调伏的意思;或者我们可以说,借助禅那来镇服烦恼,借助修观,用观智来镇伏烦恼,这里是调伏的意思。

  下面的loke是对世间,在这里世间是什么意思?世间是lokati,是毁坏的,崩毁,崩溃,或者说动摇的、动荡的意思,比如paloka,是动摇的、动荡不安的。所以佛陀用「世间」这个词来形容由于动荡不安的称为「世间」。而在这里所说的世间,主要是指我们的五蕴,五取蕴,五蕴的世间,身心,自己的身心。换而言之,也就是对身、受、心、法所提到的四种。

  接着所提到的贪(abhijjhà)是贪爱、欲望;接着(domanassa)是忧。这里所说的贪是贪爱,在不善心里面它是属于贪根心,那八种贪根心都是这里所说的贪的意思。而(domanassa)是忧,是指在十二种不善心当中两种嗔根心。

  通过修行四念处,能够调伏贪、能够调伏忧;通过修行四念处,通过修行禅那,我们可以镇伏五盖:

  五盖的第一个盖就是欲贪(kàmacchanda),欲贪、对欲望、欲乐目标的贪爱、那种染着;

  第二个是嗔(vyàpàda),是对所缘的那种排斥、那种厌恶;

  第三个是昏沉睡眠,就是心的软弱无力;

  第四个盖是掉举跟追悔(uddhacca-kukkucca),是心的搅动不安或追悔;

  第五个盖是疑,是对于佛、法、僧、对于禅修、对于因果的那一种不信、那种疑惑不信。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五盖再加上一盖,是无明盖。前面这五种盖我们也称为pa¤ca n?vara?a,这里的n?vara?a是障住升天、障住解脱、障住涅槃的盖。有时我们也可以在五盖当中再加上一个无明盖。因为无明盖是障住智慧的,障住出世间法,所以称为无明盖。因为无明盖是智慧生起的主要障碍。

  所以如果我们要修止,要得定,要入定,要镇伏前面的五种盖,因为前面的五种盖是禅那的障碍。如果我们要修观,我们要镇伏无明盖,因为无明是观智的障碍。因此在我们修止观的过程中,我们要先镇伏这些盖。然而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这些盖调伏。而在这里所讲到的世间的贪跟忧,其实已经包括了一切的不善法,一切的恶、不善法都在内。

  所谓的世间,就是自他的身心,自他的五蕴,五取蕴,也包括一切那些外在的无执取色,就是这些物体、物品、金、银、建筑、田园等等,都是属于在此内。对于世间的贪是由于这些所缘能够被你所受用,这些所缘是可欲的,这些所缘你认为说有乐味在里面,你认为里面有乐可得,所以你会去追求、你会去染着,这样的话,就生起了贪。

  假如一位禅修者,他持续地观照身、观照受、观照心、观照于法,他仔细地修观,他就会发现,其实以前一直所贪爱、所执着的东西,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所谓的这些称为物品的、这些称为人的、称为我的东西可执着。对于忧也是,由于体验到那些不可喜的、那些你讨厌的、你的心会排斥的那些所缘、那些对象,那个时候,你的受是属于忧受,伴随着忧受生起的心,一定是嗔恨心。所以这里所提到的忧其实是指嗔恨心,嗔恚dosa,或叫vyàpàda。

  在贪心里面和在嗔心里面一定会有痴,痴是一切不善心都有的,所以我们说这里所说的贪、忧,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一切的不善法。而通过修行四念处,可以调伏、可以去除这些不善法,可以断除贪、嗔、痴。

  接着,佛陀还继续举出了其它的三种念住,也就是:「于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于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

  在这里,佛陀就举出了四种念处,这四念处分别是四种所缘,其中身念处是一种所缘,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又是另外三种所缘,加起来就是四种所缘。

  这四种所缘,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两类:就是名法与色法。其中的身是属于色法;而受、心、法在这里是属于名法。

  我们又可以把这四种念处里面的所缘,归结为三类:也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其中的身是属于色法,第三个心念处的心是属于心法,而受及第四种法念处是侧重于心所,所以这两种是属于心所。

  如果用四分法来说呢,就是身、受、心、法,就是这里所讲的四个念处。

  如果用五种分法来分呢,五种分法他们分别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五取蕴。色就是这里所说的身念处,受就是受念处,就是取受念处为所缘的受,想和行是在法念处。而识,第五种识蕴是属于这里第三种念处——心。因此,我们修四念处,其实是观照名色法。观照内在、外在的身、心,是观照五取蕴。因此,它还是离不开我们平时所观照的那些。

  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是眼、耳、鼻、舌、身、意,用六种分法来说也可以,因为身——眼、耳、鼻、舌、身,在这里是偏重于身念处的,而意呢,其实已经包括了受、心、法这三种。

  所以讲来讲去,其实还是讲同样的东西,因为我们说四念处其实是依所缘来分的。而我们要修行观(vipassanà)。修观我们要培育自己的智慧,离不开两种业处:第一种是色;第二种是名。我们所观照的就是这五取蕴,五取蕴就是这个身、心,就是诸行法,我们称为行法的就是五取蕴,名色法就是五取蕴。说到自己的身、受、心、法还是五取蕴。

  在《阿毗达摩》里面分为名色法或者分为色法、心法、心所法也是指五取蕴,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世间。所以我们所说的行法、有为法、世间法、五取蕴、名色法、心、心所跟色法、都是我们观智的所缘、观智的目标,最后连我们的观智本身,能观的观智本身也是属于名法,也是属于应当被观照的对象,就是所观的所缘、能观的心、能观的观智,都必须得观照,观照它们是怎么样?观照他们是无常、苦、无我、不净。

  因此,我们这样地修行,我们就是在修四念处。所以离开了四念处其实没有其它的法可以再观,离开了名色法,没有其它的什么法可以再观,是不是?因为我们观照的,无论是观名法也好,观色法也好,无论是我们观身、观受、观想、观行、观识也好,其实都离不开这些有为、因缘造作之法。

  同时,我们观照四念处也可以对治四种颠倒(vipallàsa)。哪四种颠倒呢?常、乐、我、净。(nicca、sukha、atta、suddha)。这四种称为常、乐、我、净。众生这些有情染着于世间,染着于有为造作之法,认为他们是常的;认为是乐的;认为是我的、有个自己的、有灵魂、有自我的、有大我的、有小我的等等;净的、圆满的、美丽的、漂亮的……于是生起了四种颠倒。

  以无常的诸行法生起了常想,这称为常颠倒;以诸苦法生起了乐想,这称为乐颠倒;以无我之法生起了我想、生起了实体的想,生起了本体的想,这个称为我颠倒;以不净的法生起了净想、生起了圆满想、生起了美丽想,这个称为净颠倒。由于佛陀为了要去除众生的四种颠倒,所以教导了四念处。

  有时候,在某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把观身是偏于不净的,观受是偏于观苦的,观心是偏于无常的,观法是偏于无我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当然,真正在我们修四念处的时候,它并没有这样的界定,但是他们如果一定要说略有侧重的话,观身,因为身是不净的,很容易观到。但是,身除了不净之外,还是无常的、还是苦的、无我的。

  观受的苦是很容易观到的。然而除了苦之外,它也是无常的、也是无我的、也是不净的;观心也是,虽然心是无常的,很容易观,然而也是可以观到它是苦的、是无我的、不净的;观法也是,真理无我很明显,然而也可以观照它的无常、苦跟不净。因此这些都是属于我们观智的目标。是不是?就是身、受、心、法。

  由于我们对四念处持续不断地修行,我们就能够对于这一个身心的世间,对五取蕴的世间,对诸行法,对世间法,我们的心能够从此中超越出来,我们就能够镇伏、调伏对于这些世间,五蕴的世间,名色法的世间,无常、苦、无我的世间的执着,使心能够从中抽离出来。因为抽离出来,所以就能够调伏对这个世间的染着,这个是属于贪。

  对于这些不可意所缘的那种排斥,这个是忧。因此,佛陀在这里就说:「如果于身随观身而住,于受随观受而住,于心随观心而住,于法随观法而住。只要能够热诚、付出精进、正知、要具有智慧、具念、要有正念,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出离这个世间,我们就能够断除贪啊、忧啊,贪、嗔、痴这些的烦恼。」所以佛陀在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这样。

  那么我们明天晚上再继续讲阿那巴那那一章,佛陀教导我们应当如何来修习呼吸念,修习入出息念,那么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

  现在大家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Buddh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Dhamm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Sa?gha§ p?jemi

  Addhàimàyapa?ipattiyàjà?i-jarà-mara?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