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7月4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禅修的学员们:

  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一起来学习《大念处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就是心念处。我们在上几节讲座当中,一起学习了佛陀所开示的四念处其中的身念处,在身念处当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十四种身念处的方法。接着呢,我们又以九种受来学习受念处,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是心念处,或者我们用一句平常所用的话,今天晚上将讨论观心法门。

  心念处巴利叫做Cittànupassanà,心随观,在二十一种四念处的法门当中,心念处只是属于一种。虽然说心念处只有一种,我们也可以依照经文而分为十六种。因为通常佛陀在讲经典的时候,他经常会讲到这十六种心,这十六种心比如佛陀在说到他心通的时候,他讲到的就是这十六种心的名字,然而他所指的内容还是略有不同。

  今天我们就要讲心,心巴利叫做città,梵语叫做citta,古代翻译为质多罗。心有很多种名字:有时候他也可以称为意(mano,末那);有时候也可以称为识(vi¤¤à?a);比如说在四种究竟法里面,我们说心法,就是在这里所指的心;如果在五蕴里面,我们说的识蕴(vi¤¤à?akkhandha),识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识蕴就是这里所说的心;用在十二处里面,我们说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的意处,也是这里所指的心;在二十二根里面的意根也是这里所指的心;在十八界里面就包含更多了,首先在意界里面是属于这里的心,还有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一共有七种都是在这里所说的心。

  根据《阿毗达摩》,心一共有八十九种,八十九种如果依其地来分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欲界的心;第二类是色界的心;第三类是无色界的心;第四类出世间的心。欲界的心一共有五十四种,色界的心一共有十五种,无色界的心一共有十二种,出世间的心一共有八种。或者又可以依照心的性质它们可以分为四类:善心、不善心、异熟心(或者称为果报心)、唯作心。这些都是属于心的不同分类。

  我们下面要讨论这十六种心,就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如何观照的十六种心。在义注里面很详细的讲到,我们应当依照八十九种心的分类方法来观照。

  在经文里面佛陀说:

  「那么,诸比库,比库又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呢?」

  在这里,佛陀提出了问题,就是应当如何来观照心呢?前面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观照身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观照色的方法。接着又提到了观照受的方法,现在第三种观照心的方法。

  佛陀又说:

  「诸比库,于此,比库于有贪心,了知:『有贪心』;离贪心,了知:『离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离瞋心,了知:『离瞋心』。有痴心,了知:『有痴心』;离痴心,了知:『离痴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乱心,了知:『散乱心』。广大心,了知:『广大心』;不广大心,了知:『不广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无上心,了知:『无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无定心,了知:『无定心』。解脱心,了知:『解脱心』;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

  一共有八对,每一对都是两种,所以一共十六种心。这十六种心我们在其它经典里面也非常常见,只要佛陀提到修他心通,都是以这八对十六个心出现的。然而,在这一部经里面所讨论的这十六种心跟佛陀所说的他心通略有不同。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在刚讲四念处的时候,知道四念处是属于世间道。那么我们修习四念处,是在培育世间慧,而不是在培育出世间慧。目标是为了出世间,但是我们在修行四念处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修行世间定、慧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修阿那巴那念(修入出息念),观我们的入出息,我们能够证得色界的第四禅,但是我们证得的这些禅那是世间禅那。我们再观照一切的诸行,观照名色法,观照五蕴,观照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也是属于世间观智。因为世间观智有一个次第,就是可以从名色辨别智一直到随顺智,所以整个十二种观智都是属于世间慧、世间观智的范畴。因此,世间的观智所观照的对象是世间法,也就是诸行法。为什么?

  因为,我们观照出世间法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唯有观照因缘和合之法,也就是巴利叫做sankhata(有为法),这是我们要观照的对象。为什么?因为我们必须要观照他们是无常、苦、无我(anicca,dukkha,anatta),无常和苦是世间相,无我是一切诸法的相。所以佛陀在这里所提到的十六种心都是属于世间心,不包括出世间心在内。

  当然,对于一位圣者来说,比如说是一位初果圣者,当他修行而证得他心通的时候,他可以观照到他人是不是圣者,如果他人也是圣者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他观照到他人的解脱心也包括了出世间心,这只是对圣者而言。如果是一位阿拉汉圣者,如果他有他心通的话,他可以观照初果圣者的心、第二果圣者的心、第三果圣者的心跟阿拉汉圣者的心。那这个时候他观照的心就属于他心通,他心通的心也包括了出世间心。然而,对于凡夫跟对于一切外道,如果他们拥有他心通,这种他心通他所观照的范围也是属于我们这里讲到的范围。为什么呢?

  因为超越他们的范围,因为凡夫是没有能力观照圣者的出世间心的。所以在义注里面说:「心随观即是取心为所缘的修观业处。因为观智乃是观照一切世间法的本质为无常、苦、无我,而出世间心(也就是八种出世间心)并非观智的所缘,所以此八对十六种心皆是世间心的不同分类。」

  在义注里面说到:「这里的『有贪心』(saràgaü cittan)是指八种与贪俱的心;」

  学过《阿毗达摩》的法师就非常清楚,一共有八种贪根心,在这里就是佛陀所讲的saràga。

  八种贪根心可以依照受而分为两类:

  1、悦俱;

  2、舍俱。

  如果分为依邪见和没有邪见也可以分为两类:

  1、邪见相应;

  2、邪见不相应。

  同时也可以依照有行和无行,就是这种心的生起有没有经过怂恿的,又可以分为两类:

  1、有行心;

  2、无行心。

  也就是说这八种贪根心分别是:

  1、悦俱邪见相应有行心;

  2、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

  3、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心;

  4、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

  5、舍俱邪见相应有行心;

  6、舍俱邪见相应无行心;

  7、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心;

  8、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

  一共有八种,这是属于贪根心。

  所谓的悦俱与舍俱,也就是我们在昨天晚上所提到的受,昨天晚上我不是举了一些例子吗?当你见到了很喜欢的、很美丽的东西,这个时候会有什么受?(答:「喜受。」)对,会有喜受,这个是属于乐受。凡是有乐受的贪根心,如果你对那种事物起了不如理作意的话,你会染着、会贪染,这种称为贪根心。如果一样东西比较旧的,但是你还是对他有贪染,对他有贪爱,这个时候可能不一定会有乐受,这个是属于舍受。这里的受跟我们昨天晚上所解释的是一样的,所以称为悦受或喜受跟舍受,这是我们昨天讲到的依受来分。

  贪根心可以依邪见和没有邪见来分,不一定所有的贪根心都有邪见。

  什么是邪见呢?如果说认为这个身体是我的,我叫做什么?比如说现在认为真的有个叫马兴德(Mahinda)的在这里讲座,如果你相信有个马兴德的在这里讲座,那么这就是属于邪见。如果相信有一个实在的所谓的「我」在那里听法、在那里听闻佛法,这个也是邪见。

  虽然邪见的范围包括很广,但是在这里最主要是指执着于五蕴实有的,执着于实有这个身体的,有所谓的称为我的、称为人的、称为有情的,这种称为邪见,就是错误地相信。

  有时候,贪心也不一定有邪见,你只是很喜欢,但是你不会很坚信说他是实在的、他是实有的。

  邪见在什么时候才能够被完全断除呢?唯有证得了初道(Sotàpatti-magga),初道的时候才能够完全断除,但是初果圣者还是会有贪根心。但是邪见相应的贪根心已经完全地在初道的时候,就是他刚证得初道的那一剎那已经完全被断除了。

  对于生起贪根心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有行;

  另一类是无行。

  有行的行就是怂恿的意思,受到鼓励、受到支持、受到怂恿。比如说现在你非常喜欢这件衣服,没有人教你的,你一看到这件衣服就很喜欢,这样的话你对这件衣服的贪爱叫做无行的,是属于无行的。但是,假如有一个人说:「你看,这件衣服非常漂亮。」或者说当你要去商场买衣服的时候,售货员就会跟你说:「这件衣服挺好,很合你的身,你的身材很好,很合你的身。」然后,你就觉得:「是的,这件衣服很合我的身。」然后你就把它买下来。这种对这件衣服的贪着的心叫做有行心,因为他是经过人家怂恿的。

  又比如本来你不喜欢这件东西,有人说:「这种东西很有营养,你可以多喝点,很好吃的。」然后你就去尝尝,你觉得很好吃,这样你生起的对这食物的心就是属于有行的贪根心。如果本来你自己就很喜欢吃,也不用经过人家怂恿,你自己只是感到它很好吃,这个称为无行心。所以有贪心一共有八种。

  义注接着讲到:「『离贪心』是指世间的善及无记心。」

  无记心一共有两种心:

  一种是属于异熟心也就是果报心(vipàka),巴利vipàka翻译成异熟是更准确的,但是它的意思是果报的意思,从直译来说vi就是不同的意思,pàka是成熟的意思,所以翻译成异熟是他的直译。

  另一种是唯作心。

  果报心是指由过去所造的业,由于因缘成熟而带来的那种体验称为果报。而唯作心只是产生它的作用,但是它即不是善的也不是不善的,所以我们也称为无记心,就是他不会造任何的业,他的生起只是体验目标然后就灭去。

  义注中说:「因为此思维并非诸法的总合,所以这一句并不包括出世间心在内。剩下的四种不善心(两种嗔根心和两种痴根心)即不包括前句(有贪心),也不包括后句(离贪心)。」

  所以,在这里所说的只是:善心、世间的异熟心、世间的唯作心。

  在这里,我们看佛陀讲到:

  「比库于有贪心,了知:『有贪心』;离贪心,了知:『离贪心』。」

  一位比库如果有贪心生起的时候,他应当观照有贪心;没有贪心生起的时候,他应当观照没有贪心。

  这里我们也就知道,在我们修行vipassanà的时候呢,有时候你还是会有贪、嗔、痴生起的,但是在这个时候贪、嗔、痴生起并不可怕,因为它也是我们观智观照的所缘。在我们修定的阶段,修止业处的阶段我们就很害怕不善心的生起,一定要保持心的平静,保持生起善心,要如理作意。但是在修观的阶段,偶尔还是会有贪的心生起,会有嗔的心生起,会有痴的心生起,有时候也是会昏沉、掉举。然而在修观的阶段,无论是善心,还是不善心,都是我们观智的目标,都要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都要观照它是因缘所生之法。因为是因缘所生之法,它肯定是剎那、剎那,生灭、生灭的,一生起立刻就坏灭,没有任何的停留,因此我们必须要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

  接着佛陀继续讲:

  「有瞋心,了知:『有瞋心』;离瞋心,了知:『离瞋心』。」

  「这里的『有瞋心』是指两种忧俱心。」

  我们又可以跟在昨天晚上所学习的「受」联系起来。我们昨天谈到了受有三受的分法,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在这里所说的受是属于苦受,或者说五分法里面的忧受。

  我们昨天也谈过了,只要我们心里面的受是忧受的,肯定是不善心,而且肯定是伴随着嗔恨心的。在这里我们不要误解,认为一定是发怒才叫做嗔恨心,不是的,嗔根心的范围很广,我们可以从昨天讲的受来理解今天所讲的这种心,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只要那个时候的受是属于忧受,生起的肯定是嗔恨心,因为所称为嗔恨心的他一定伴随着两种必然的心所:第一种是嗔心所,第二种他的受是属于忧受。当然,还会有痴,痴也就是称为无明的,跟无惭、无愧,还有掉举,这些都必然会在嗔根心里面生起。

  在嗔根心里面这两种心所是最明显的:

  第一种是嗔心所,很明显,当你发怒的时候嗔心所很明显,很愤怒;

  第二种,他的受肯定是忧受。

  这里的忧受跟嗔恨心我们用另外一种方法来理解可能会更好一些:只要心对所缘有排斥、有抗拒,这种心往往就是属于嗔根心。一般一个人遇到不可喜所缘,不可意所缘,或者说遇到了逆缘的时候,假如他不如理作意的话,就会生起嗔根心。嗔根心的范围非常广,他可以包括非常强烈的暴怒乃至到他会拿一个炸弹去炸一个国家,会发动战争去灭掉一个国家,毁灭一个民族,拿起枪去杀死一个人,乃至到自己很紧张、很恐惧、很忧虑、很忧愁都是属于嗔根心,它的范围非常广。

  比如说现在打了一个雷,大家身体一震,这个也是属于嗔根心,现在要上班了、快迟到了,赶快!这时候心里很紧张,这个也是属于嗔根心。凡是受到委屈、流泪了、或者想起自己很牵挂的人又在那里流泪,这个也是属于嗔根心,乃至到担心自己的儿女,担心自己的丈夫,这个也是属于嗔根心。

  我们昨天不是讲了那个故事吗?Mahàsiva的故事,一位大长老担心自己的禅修,在每一个雨安居结束的月圆日他很伤心地哭了,这也是属于不善心,就是属于这种嗔根心,那个时候的受肯定是忧受的。

  当然了,嗔根心除了发怒之外,还有几种也是属于嗔根心的:

  第一种就是妒忌。妒忌别人东西比你好,你就生起了妒忌,这种也是属于嗔根心;

  第二种悭吝、吝啬。不喜欢别人有所得,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得,不喜欢别人所得,这种也是属于嗔根心;

  第三种就是你做了不好的事情,自己心里很后悔。后悔也是属于嗔根心,这种心在我们禅修当中叫做五盖,或者说叫做恶作(kukkucca)、或者叫做掉悔盖;还有另外,应当做的善事没有去做,这个也是属于后悔。所以后悔有两种:第一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而感到后悔;第二种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这两种都是属于嗔根心、或者平常我们所说的嗔恨心。

  当一位禅修者有嗔恨心的时候,他必须要观照有嗔恨心;当他的心没有嗔恨心的时候,他也应当观照他没有嗔恨心,这个叫做离嗔心。

  「『离瞋心』是指世间的善及无记心。剩下的十种不善心(八种贪根心和两种痴根心)则既不包括前句(有瞋心),也不包括后句(离瞋心)。」

  我们再来看经文,佛陀继续说:

  「有痴心,了知:『有痴心』;离痴心,了知:『离痴心』。」

  这里的痴是指愚痴,这里所说到的痴根心、或者说痴心,可以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分法主要是指两种痴根心,两种痴根心分别是:

  1、掉举相应的痴根心;

  2、与疑相应的痴根心。

  掉举相应的痴根心就是当一个人的心很散乱的时候、胡思乱想、妄想纷飞,这个称为散乱,心的散乱、心的掉举,这种心是属于痴根心。

  还有另外一种是疑,必须知道这里所说的疑并不是指对于常识的疑,或者教理的疑,这里的疑是指对佛、法、僧、对修行的疑,最主要是指我们对教法里面的疑。比如说一个人在学习,他说:「这句经文应当怎么理解?他的意思是什么?」这种疑不是属于痴,我们必须得要分清楚。比如说现在这条戒律怎么样分别?怎么样属于犯怎么样不犯?这种也不是这里所说的疑。

  或者说当我们见到一个人:「你叫什么名字啊?请问法师上下?多少个戒腊?」这也不是这里所说的疑。或者说当我们去到一个地方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我们就必须得问路,这也不是这里说的疑。这里的疑是指对于佛、法、僧,对佛陀教导的不信,这是在这里所说的痴、愚痴、无明,也包括对三世的怀疑、不信,对因果法则、对缘起的怀疑、不信,都是属于这里所说的痴,愚痴、无明。这是第一种分法。

  还有第二种分法,因为一切的不善心必定有痴,有愚痴、有无明在内。无明或者我们称为痴的心所是遍一切不善心的。所以一切的不善心,我们都可以说是有痴心,这是第二种分法。不善心一共有十二种,其中我们刚才提到了八种贪根心加上两种嗔根心一共十种,再加上刚才所提到的两种痴根心(掉举相应的痴根心跟疑相应的痴根心),一共有十二种,这十二种是属于不善心。换而言之,所有的不善心我们可以总结为贪、嗔、痴。贪、嗔、痴是不善的根本,我们也称为三毒,或者三火、三条毒蛇。

  因此,在这里所说的「有痴心」,是当你生起了不善心或者说当你生起了痴根心,那两种痴根心时,你必须得观照这个时候你的心流里面有痴;当没有痴根心的时候,你应当观照这时候你的心流里面没有痴。这里所说的无痴心、离痴心包括一切的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跟那两种唯作心。如果是作为阿拉汉的话,也包括阿拉汉的唯作心,因为阿拉汉的唯作心也是属于世间心,所以也必须观照。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唯作心只有两种,就是五门转向心跟确定心(或者叫意门转向心)。

  接着佛陀又讲:

  「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乱心,了知:『散乱心』。」

  这里的昏昧心,巴利叫做Sa?khittaü。

  ?Sa?khittaü và cittaü `sa?khittaücittan'ti pajànàti, vikkhittaü và cittaü `vikkhittaü cittan'ti pajànàti.?

  Sa?khitta直接的意思就是收缩、缩小。所以有些人把这几句经文翻译成收缩心,但是在义注里面说这是属于昏昧的心。昏昧心是什么呢?什么称为昏昧心?就是陷入了昏沉、睡眠的心。

  什么是散乱心呢?

  ?Vikkhittaü và cittaü `vikkhittaü cittan'ti pajànàti.?

  这里的vikkhittaü是散乱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掉举心。

  这两种心对于特别是修止业处的禅修者来说很重要。我们有很多刚开始修行禅定的禅修者,修止业处的禅修者,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归为三大类,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不出这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脚痛、脚酸、腰痛。这是第一大类,属于身的苦;

  第二大类就是很多妄想;

  第三类昏沉。

  是不是?大家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归为这三大类?其它的(问题)都是比较琐碎的。我们先排除身体的苦受,就是在禅坐的时候,如果到了一定的阶段,可能腿、关节、腰会感觉到痛、麻、痒、酸,这是属于由于身体带来的身识的苦受。但是在心方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也就是对初学的禅修者来说他的心用两种动物来形容,要么就象猴子、要么就象猪,是不是?大家承不承认啊?不承认的可以举手,可以提出反对意见。

  不是你们才遇到的,几乎绝大部分95%的禅修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乃至到在修观的时候,已经有了禅定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禅修者他们已经有定力了,他们可以入定了,而且四种色界禅那,四种无色界定他们也过了,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定力是要受到很多因缘的制限的,比如说那时身体有病,身体不舒服,那即使你已经有了定力,出定之后你想观照,你想要再观名色法,由于你的身体的能量不够或者心力不足,还是会有昏沉;又比如说天气很热,你很难用功,特别是在中午那一段时间,有时候还是会昏沉,偶尔还是有昏沉的现象,或者说刚吃饱饭,你没有经行、没有稍微休息,立刻就想用功,那时可能有反效果,可能会昏沉。即使是一个修到vipassanà的禅修者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出现就更不用说了,不要抱怨,好好克服这样的问题。

  对于掉举也是,我们非常强调禅修者的心一定要很单纯,为什么在禅修营里面要求每个人要禁语,现在大家有体会了吧?因为说话很容易把我们的心拉去,当我们的心要平静的时候,很忌讳滔滔不绝在那边讲话,讲这个、讲那个。同样地,我们现在宝峰寺的常住把一切的事务都不用我们禅修者去做,只是禅修。因为做事本身对禅修也是很大的障碍。

  无论是说话、无论是做事、无论是交际应酬,这些都会引起我们心的波动,心的波动就叫掉举。掉举是一个很形象的形容词,掉就是心的下沉,举就是心的上升。所以心的起伏不安、波动不安,就称为掉举,巴利是uddhacca,uddhacca的意思就是散乱。用什么来比喻呢?当我们把一块石头丢到一个尘土堆里面,那时候尘土飞扬,心在掉举、散乱的状态就象飞扬的尘土那样,不能够安定下来,这个称为散乱的心,或者我们称为掉举的心。

  当一位禅修者能够修到vipassanà的时候,他的心很烦乱,妄想来的时候他要观照,这也是属于要观照的目标。所以在修止业处的阶段、要培养定力的阶段,禅修者要尽量避免,不要去看那些东西,所以因此有些禅修者在报告说有妄想的时候,导师就会说:「你不要去追妄想,你知道,要觉知,觉知了就让它过去,不要去追妄想。」但是到了vipassanà的阶段,觉知之后直接去观照它是因缘和合之法,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观照了它灭去了,就不要再去追它,就再观照当时的、当下的心态。

  因此,我们经常也说到修止跟修观,无论是从要求上,还是从方法上都是不同的。但是两种暂时不要混淆,如果当大家有能力修到vipassanà的阶段,那时候就可以止观并进,可以先入定,出来之后再观。但是现在因为我们要培养定力,所以心尽量能够平静,对于那些妄想也好、昏沉也好,当你一知道,打起精神、提升精进力,不要去理这些东西,只是让心更加平静、更加专注就够了。但是在修观的阶段,那么,无论是好的、坏的、善的、不善的,都要如实地去观照他们的无常、苦、无我。这是修止和修观不同的地方。

  下面佛陀继续说:

  「广大心,了知:『广大心』;不广大心,了知:『不广大心』。」

  ?Mahaggataü và cittaü `mahaggataü cittan'ti pajànàti, amahaggataü và cittaü `amahaggataü cittan'ti pajànàti.?

  什么是广大心?什么是不广大心呢?我们刚才讲过了心依其地可以分为四大种、四类:第一种是出世间心,后面的三种是属于世间心。世间心又可以依三界而分为三类心,分别是: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

  对禅修者来说,色界的果报心和无色界的果报心是不可能在心路里面生起的;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色界的唯作心和无色界的唯作心也不可能生起的;对一般的禅修者来说,只有色界善心和无色界善心可以生起,但是这些你必须得拥有定才能够拥有,没有禅那的禅修者谈不上广大心。

  有时候不广大心也翻译成狭小心。什么心是狭小心呢?欲界的心就属于狭小心。即使你修到观智,修到很锐利,但还是属于狭小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学过《阿毗达摩》的禅修者就知道,色界心和无色界心称为广大心是因为他的速行是没有中断的。

  假如一个人他决意入定一天一夜,他的定力也很强的话,在一天一夜当中,他的心不会落入有分,一直都是这种禅那的广大心在那里生起。但是对于欲界心来说,速行心最多七个,绝对不会超过七个,然后就落入有分了。所以一对比起来,色界心跟无色界心,或者说有禅那的心跟没有禅那的心它的力量相差悬殊。所以,这里所说到的广大心是指色界的善心。如果你有能力进入初禅,在你住在初禅当中,你所生起的那样的心,就属于初禅的善心,是属于色界善心。你有能力入第二禅,那个时候你生起的心就是色界的善心,第二禅的善心或者也可以说第三禅的善心(依照论教法的五分法来说)。如果你有能力进入第三禅,那个时候你生起的心就是色界的第三禅善心。如果你有能力入第四禅,那个时候你生起的是色界的善心,如果按照论教法来分的话,那个时候你生起的是色界的第五禅的善心。你入无色界也是同样的,这样的心都称为广大心。

  不过,在这个阶段佛陀是讲修观的阶段,所以修观的阶段不是叫你入定,而是,如果要观照这种心的话必须得先入定。先入定,一出定之后就取刚才的那种心来观照。在这里就讲到,即使是禅那的心,即使你拥有四禅八定,当你出定之后还是要观照禅那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还是必须得观照。

  所以这也是佛法与外道法不共的地方,外道法认为入禅是究竟,入禅是解脱,禅那是涅槃,入禅是无上的。但是在佛陀的教法里面,入禅之后出定还要观照禅那的心是无常、苦、无我的。其实,他是一个心识剎那生起就灭去,另一个心识剎那生起又灭去。由于禅那的定力太强了,所以它可以毫不间断地生起,那时禅修者可以感到极强的乐受或者说极强的平静。但是无论是有能力入色界的禅那,或者无色界的禅那,你出定之后,你都要观照他们的无常、苦、无我。特别是有禅那的禅修者,他才能够观照到这种,没有禅那的禅修者根本谈不上观照色界的心跟无色界的心,因为这个超越了他的范围。所以佛陀在这里也很清楚地讲到,这个是对止行者来讲的。

  观照色界心和无色界心,同时,也要观照欲界的心。欲界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欲界的六门心路过程。前面五门只有欲界,就是我们所说的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都是欲界的。而意门心路过程就包括了欲界、色界、无色界。当然出世间心还是属于意门心路过程,我们刚才已经把它排除掉,但是在这里特别是指欲界的意门心路过程也要观照,因此要观照一切的三界的心,无论是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都要观照他们是无常、苦、无我。这就是在这里所说的观心的方法。

  佛陀继续说:

  「有上心,了知:『有上心』;无上心,了知:『无上心』。」

  ?Sa-uttaraü và cittaü `sa-uttaraücittan'ti pajànàti, anuttaraü và cittaü `anuttaraü cittan'ti pajànàti.?

  什么是有上心呢?欲界心是属于有上心。什么是无上心呢?色界跟无色界的心是属于无上心。我们不能够望文生义,(不能够)认为无上心就是取涅槃为所缘的心,在这里都是属于世间心。这里的「上」是指超越的,因为跟色界心,无色界心对比起来,欲界心是很低劣的,色界心是超越欲界心的,所以欲界心称为有上心。

  什么是无上心呢?色界、无色界心称为无上心。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分法,可以把有上心是指色界心,无上心是指无色界心。也就是把初禅的禅那心,第二禅的禅那心,第三禅的禅那心,第四禅的禅那心,第五禅的禅那心,跟空无边处禅心,识无边处禅心,无所有处的禅心,非想非非想处禅心,如果我们把欲界心作为有上心的话,后面这八种心或者九种心都是属于无上心。如果我们把前面的五种心作为有上心,后面那四种是属于无上心。

  佛陀在这里还是教导应当观照三界的一切的心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接着佛陀还继续教导:

  「得定心,了知:『得定心』;无定心,了知:『无定心』。」

  什么是得定心?你有禅那你的心就是得定心。你没有禅那、你没有得定,你的心就是没有得定,叫做无定心。所以在这里的定最主要是指安止定,包括色界的四种禅那和无色界的四种定。当然有时候我们可以把近行定也算,为什么近行定也是属于一种定?比如说大家修佛随念,修佛随念可以非常专注于佛陀的功德,专注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这时候算不算得定呢?也可以算得定。

  如果说大家修四界分别,修四界分别如果可以专注于地、水、火、风;地、水、火、风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这个时候也是属于得定的。虽然这种定还是属于欲界定,但是勉强来说,还是属于得定心。但是最主要是指安止定,因为我们通常说到的samàhitaü,就是拥有定的心。

  因此,佛陀在这里还是教导,如果拥有禅那的禅修者,他出定之后还是必须得观照。

  接着佛陀继续说:

  「解脱心,了知:『解脱心』;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误解,这里说到的「解脱」那不是出世间心吗?说到「未解脱」,那不是凡夫的心就是未解脱心吗?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到了八种解脱。这八种解脱我们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就是时解脱(samayavimokkha);

  另外一种就是非时解脱(asamayavimokkha)。

  什么是时解脱?Samayavimokkha,时解脱这里的「时」是暂时的意思,暂时性的解脱。

  什么是asamayavimokkha?是非时解脱或者称为无时解脱。意思就是非暂时的、完全的解脱。

  解脱什么?解脱烦恼。那对于凡夫来说,有没有可能解脱烦恼呢?可以。我们讨论过断烦恼有三种断:彼分断、镇伏断,正断断。

  彼分断就是暂时地断除,比如说大家在持戒的时候,如果你遇到了有逆缘产生,要让你犯戒,这个时候你思维自己的戒,然后你不去做,在那个时候可以说你已经暂时地断除了那种违犯性的烦恼,这称为彼分断。又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在禅修,如果是修阿那巴那的禅修者在专注自己的呼吸,在很专注自己呼吸的那个时候没有烦恼,自己感觉到心很专注、很平静。这个时候也是属于彼分断。为什么?那个时候有没有烦恼生起啊?没有。这个也是属于彼分断。比如说大家在修四界分别,或者说在修慈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心很柔软、感觉到很喜悦、很快乐,这个时候也是属于彼分断。

  还有另外一种断是属于镇伏断。比如说大家在禅修的时候,努力地禅修专注于自己的业处,持续地保持心对业处那种清晰、专注、了了分明。如果能够证得禅那的话,在你入禅那的时候,你就可以把你的心一直保持在你入禅期间没有任何的烦恼生起。你的禅那心是很强而有力的,那种力量可以把那些烦恼镇伏、压伏。在入定的时候烦恼不现起就称为镇伏断。

  无论是彼分断,还是镇伏断,那个时候你的心暂时地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就是这里所说的解脱心。有解脱心时,了知有解脱心。

  那么,没有解脱心是指什么呢?是指还未证得这两种解脱的,就是彼分解脱和镇伏解脱的心,当知在这里并不包括正断断。为什么呢?因为正断断一断除了,那个烦恼永远不生,那是属于出世间心。在这里因为是属于世间心的范畴,所以我们又再回到刚才所说的,什么是时解脱,什么是非时解脱?时解脱是指暂时的解脱,这里特别是指如果一位禅修者有能力进入四种色界禅那跟四种无色界禅那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心流叫做暂时的断除了烦恼。这里所说的samayena(kālena),就是一次、一次的,暂时的、暂时的,在入定的时候没有烦恼,出定的时候烦恼还是会现起;一入定就没有烦恼,出定之后烦恼还是会现起……他这个称为镇伏断。但是在入定的这段期间没有任何烦恼,所以这个称为时解脱。

  在《相应部》或者北传的《杂阿含经》里面,讲有一个叫Godhika的比库想自杀的例子,当时他就是证得了时解脱,然后七返证得时解脱,六次都退失了,在他第六次退失还没有证得的时候,他就想拿刀自杀,当时他证得的就是这种叫做samayacetanāvimokkha,就是时解脱或者时心解脱,之后他想保持这种定,所以他想自杀,不过后来有人误解了、曲解了这种定,认为他证得了阿拉汉果,但是还想拿刀自杀,这是误解。但是从巴利里面看很明显他当时证得的是时心解脱,就是暂时性的解脱。

  对于非时解脱就是以正断断断除了。为什么?因为这是属于圣道心、圣道智也称为圣道心,他可以把烦恼一断永远断,而不会再生起。正断断就是把潜伏性的烦恼,也就是说anusaya(随眠)给断除了,因此,这里所说到的断除并不是指正断断,而是指彼分断和镇伏断。

  因此,佛陀在这里讲到了:「解脱心,了知:『解脱心』;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当知是指世间心而言。

  接着佛陀说:

  「如此,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

  必须得知道,佛陀在这里教导观心的时候也必须得要内观、外观、内外观。这个是必要的。不过可能有人会辩解说:「我们禅修要如实地了知我们当下的心念,我们要对自己当下的心念保持了了分明,别人在想什么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又没有他心通,因此没有必要去观照外在的心,而且观照外在的心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听到这些论调,乍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然而我们再把他跟心论、把他跟佛陀所教导的一比,那么就发现这些话还是有问题的。为什么?

  首先在这里佛陀说到了:

  「如此,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就是我们要观照自己的内心;

  「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就是要观照他人的、外在的心;

  「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就是一时观照自己、一时观照外在。

  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都讲到,比如说在《无我相经》(Anattalakkha?asuttaü)也讲到了,还在许许多多的经都讲到了,佛陀说:「诸比库,凡所有色,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察一切色:『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也就是说,佛陀在很多经里都讲到,我们必须得如实地观照十一类的五蕴,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每一种蕴都必须用这十一种方法来观照。要观照过去的心,比如说佛陀讲到识蕴的时候,识蕴就是这里所说的心,也要观照过去的心、观照未来的心、观照现在的心、观照内的心、观照外的心、观照粗的心、观照细的心、观照劣的心、观照胜的心、观照远的心、观照近的心,佛陀在这里也讲到了必须得内观、外观。

  《清凈道论》很明显地说这里的外观是指外在的五蕴,在《经藏》中的《无碍解道》里面也说过:「只是内观,而不外观,是不可能证悟涅槃的。」这是一种。

  另外一种就是说:「别人想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怎么观呢?」如果我们用经论的知识来衡量就知道,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为什么呢?别人想什么是别人的心所取的所缘,我们观不是观别人的所缘,我们是观他的心,也就是说心是属于究竟法,他想什么也许包括了概念法。比如说他在想吃的东西、他在想衣服、或者说他正在禅修,这些是别人所想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观照心。

  不过,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在修观的时候跟修他心通还是不同的,修观的时候我们没必要继续去想别人在想什么,我们只是统观他的六门心路过程就可以了。也必须得观照外在的他人的心,他人的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个是我们必须要观照的。至于说别人具体在想什么,这个不是观智的范畴,是他心通的范畴。我们没必要去观别人的所缘,我们只是取他的有分心,然后去观照生起的心的心所,观照他的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这样才能够破除对自身的执着、对自身的贪爱,对他人的贪爱、对他人的执着。所以必须得内观、外观、内外观,这是佛陀在这部经里面讲到。

  接着佛陀又说:

  「或于心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心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心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心』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这就是从缘摄受智一直到断尽一切烦恼的过程,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了,这里是属于修观的次第,前面那个内观、外观、内外观,是属于修观的方法,所以佛陀在这里讲还是得很清楚。

  因此,佛陀在讲完修观的法门之后总结说: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心随观心而住。」

  也就是说,我们观心的法门应当如是观。

  好,我们今天晚上的讲座就讲到这里。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功德: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Buddh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Dhamma§ p?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Sa?gha§ p?jemi

  Addhàimàyapa?ipattiyàjà?i-jarà-mara?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