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念处经》开示(九)

《大念处经》开示(九)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7月2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禅修营员们:

晚上好!

今天晚上,我们将一起来继续学习《大念处经》。我们在上一次讲座当中,一起学习了三十二身分以及四界分别,在经典里面就称为厌恶作意以及界作意。当我们讲到三十二身分的时候,我们也同样的简单地讲述了它的修行方法,三十二身分又称为有生命的不净修习。我们在上一次讲座当中就根据经文学习了这种修行方法的两大类修法:

第一类修法是作为止业处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修习三十二身分来证得初禅;同时我们也简单地讲到了修习三十二身分除了证得初禅之外,还可以依三十二身分其中的某些身分当中的颜色来修习色遍,修习青遍、黄遍、红遍、白遍.......或者依照三十二身分来修习四界分别的详尽法。

同时,我们也在上一节讲到了依三十二身分来修观的方法,也就是观照三十二身分里面头发的四十四种色法、体毛的四十四种色法、指甲的四十四种色法等等,用这样的方法来修观;之后,我们也依经文讲到了修三十二身分内观、外观、内外观的修行方法;然后又依照三十二身分来断尽烦恼、证得阿拉汉、证悟涅槃

接着,我们也讲到了修行四界分别的方法,四界分别的方法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作为修止的方法,也就是依四界分别而证得近行定,这个是修止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修习四界分别作为打开修观的大门,通过四界分别来进入修观。也就是说先观照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一直到见到色聚,然后再分析色聚。当我们见到了究竟色法以后,就可以再进入修观(vipassanà)。因此四界分别也是分为修止的方法和修观的方法。

那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讨论另外一种修行方法,这种修行方法和上一次所讲到的修行方法也是息息相关的,这种方法也是属于修不净的方法。今天晚上,我们要讨论修不净是属于无生命的不净修习,它也分为两种方法,也就是分为修止的方法和修观的方法,今天晚上都想简要地来讲一讲。我们看经文,身随观的九墓地部分: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死后经一日,经两日或三日,已经肿胀、青瘀、脓烂。他比较于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佛陀在这里就教导了九种墓地观的第一种修行方法,这一段经文已经包括了两种修行方法,就是作为止业处的修行方法跟观业处的修行方法。接着佛陀又用同样的方法又再说: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正被乌鸦、兀鹰、鹫、苍鹭、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种虫所噉食。他比较于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这是第二种墓地观。

第三种是: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锁尚有肉有血,由筋腱连结着……」

这个是第三种。

第四种是:

「骨锁已无肉,为血所污,由筋腱连结着……」

这是第四种。

第五种是:

「骨锁已无血、肉,由筋腱连结着……」

第六种是:

「已无连结的骨头散落各处:一处为手骨,另一处为脚骨,另一处为踝骨,另一处为胫骨,另一处为股骨,另一处为髋骨,另一处为肋骨,另一处为脊椎骨,另一处为肩胛骨,另一处为颈椎骨,另一处为颚骨,另一处为齿骨,另一处为头骨。」

还有接着第七种是: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头白如螺贝之色……」

第八种是:

「骨頭堆積經過三四年……」

第九种是:

「骨头腐朽成为粉末。他比较于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佛陀在这里就讲到了九种在墓地里面修行的方法。在墓地里面修行的方法如果是作为修止业处的禅修者,他可以按照这部经文里面讲到的方法去到墓地,去到墓地的时候,还必须注意非常多的事项。就如同在《清净道论》里面很详细地讲到:「如果一位比库他要去到坟场,他必须要先跟当地的政府报告,而且要跟寺院里面的长老或者负责的比库打声招呼,因为住在坟场也许会有一定的危险,而且他也必须要认识他去坟场的时候的路,还要看坟场周围有没有危险。」

他住在坟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修习不净,是为了取不净的相。在《清净道论》里面修止的部分就提到了有十种不净的相。这十种不净的相都是属于尸体由刚死不久一直腐烂到成为一堆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清净道论》里面把它分为十个阶段,这十个阶段分别是:膨胀相、青淤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砍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这是尸体由好端端的看到他还像一个人样一直到膨胀、青淤、脓烂,到给野兽吃,到给有很多虫咬,最后变成一堆白骨的一个过程。

在经文里面所提到的其实已经在《清净道论》里面提到的三种相,在这里经文里面所提到的:「在墓地里的尸体死后经一日,经两日或三日,已经膨胀、青淤、脓烂。」这三个阶段就相当于《清净道论》里面所说的十不净里面的前面三种;之后在第二种里面讲到的被:「乌鸦、兀鹰、鹫、苍鹭、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种虫所啖食。」这已经在《清净道论》里面属于食残相、虫聚相这两种相;最后讲到了「有肉有血,由筋腱连结着……」跟「骨锁已无肉,为血所污,由筋腱连结着……」这是属于断坏相、散乱相跟离散相;到了最后的那三种「骨头白如螺贝之色……骨头堆积经过三四年……骨头腐朽成为粉末。」这是属于骸骨相。

因此,在这里面提到的九种墓地观的部分是和《清净道论》里面所说的是有关联的,然而大家的侧重点不同。在《清净道论》里面说到的十种不净是侧重于修止,在这里所提到的是侧重于修观,然而也有包括修止的成分。

我们在这里就先来讨论一下取不净相修止的方法。取尸体的不净而修止也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依两类来说:

第一类我们将依据《清净道论》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可以去取尸体的不净相。我们知道古印度有几种葬法:有水葬、火葬、林葬。水葬就是直接丢进河中,让鱼等生物吃;火葬就是把尸体放在堆积的木柴上面烧掉,现在的印度还是非常流行这一种葬法。如果一个印度人能够在恒河边特别是在瓦拉纳西城的河边,烧了然后把骨灰撒到恒河里面,他们认为这样的话能够升天;还有一种是林葬,取不净相主要是以林葬为主。因为古印度有很多人他们死了之后就直接把尸体拖入林中。

如果看过经典、看过律典的就知道,在王舍城附近有一个很有名的坟场叫寒林,寒林古代也翻译成尸陀林,巴利是sãtavana,sãta就是清凉、冷的意思,vana是林,所以也叫寒林。佛陀也曾经住过寒林,给孤独长者就是在寒林里面证得初果的,大家也知道十二亿耳尊者吧,他也是这在个林中、这一座林里证得阿拉汉果。

也就是说古代有林葬的风俗,他们就是把尸体直接放在树林里面,任由那些野兽、鸟雀去吃。作为要取不净相的比库,他就可以来到有尸体的林中、陵墓里面,然后去看尸体,看尸体的不净。

现在,我们要以这种方式来取不净相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似乎中国内地现在没有林葬的风俗,反而西藏有天葬的风俗。那现在要修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不过在南传佛教国家,通常我们去看尸体,我们都叫做不净、修习不净。每当有一些比库、有一些大长老,乃至到附近有一些佛弟子死了之后,如果他是在帕奥禅林外面的那些坟墓那边葬或者在那边火葬,在那边烧的话,那么寺院就会出通知,通知大家去修习不净。怎么修习不净呢?

一般上来说,在上座部佛教国家,他们都相信人一死了就立刻投生,所以在上座部佛教国家也没有所谓的超度。我出家了几年,我也没有参加过任何超度的仪式,我也不知道上座部佛教是怎么超度的。

一般上来讲,比如说昨天晚上刚死或者今天早上刚死,下午就可以烧了,很快的。在举行火葬的那一天下午,一般都是在中午吃完饭以后,我们就可以走到下院那边,然后在一个停尸亭里面,尸体就摆在中央,那些家属就在两旁,然后我们这些出家人就围在那边,尸体是打开的,盖着被打开的,如果是出家人的话,那么就还是穿着袈裟。我们先讲出家人吧,然后就放在那边,然后那些大长老就先颂经;如果是在家人的话,那些大长老就会对在家的那些家属们说说法

不过很奇怪的是,我目前也参加过几次看尸体修不净,但是还没有发现过那些在家的家属会哭的,很奇怪,也许他们对生死真的很乐观吧。

之后,我们出家人就会全部围着尸体去看尸体的不净,就去取相,取了相之后就把尸体搬到外面,稍微不远处那里就堆了一堆柴,就把尸体直接从棺材里面反过来,直接把尸体的手脚全部反过来,然后背着;如果是出家人的话就把他的袈裟脱出来,脱出来之后就往外面一丢,很多那些比库就会去捡,因为这是很好的粪扫衣,因为裏尸体的粪扫衣。他们捡了还是穿的,因为洗干净,他们就可以作为粪扫衣。

那如果是作为在家人的话,那么也是就放在那边,然后在上面再架几个大柴,然后浇上一些油就点。点燃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当尸体烧的时候,就由一个完整的人形一直烧,烧的时候可以听到一些爆炸的声音,可能是内脏由于受热而爆炸的声音。这个时候,就可以取不净相,就是一个尸体由好端端的一个人一直看到他变成一堆灰。

当然,在看尸体烧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修几样东西,比如说我们可以修死随念。如果是有观智的禅修者还可以再转修观,修观就跟等会儿我们这里所讲的一样。如果是修止的话,他可以取那些火,他可以修火遍,取火相修火遍。所以一般上来说我们习惯上去看葬礼或者参加葬礼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修习不净,而且初衷之止也是叫(asubhakammaññhàna)或者(asubha-bhàvanà)就是不净业处或者修不净。

这是一种很好的修不净的方法,因为特别是在家人,有时候当他死了放一、两天之后,会发现到有时候嘴巴也张开了,舌头也稍微吐出来了,而且气味很臭;不过,修出家人可能不净相反而比较难取,我看过一些大长老,他们去世了放好几天但是好像还是仍然象睡着一样。

当我们能够取到不净相之后,我们就可以数数地取不净相,取尸体的「厌恶、厌恶.......」这样来达到修止的目的。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对有禅那的人来说,他要取不净相就更容易了。对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他不一定要到坟场里面去修,他可以先从导师那边拿到了修不净业处的指示,然后他就可以回到自己的禅堂坐下来,然后可以先入自己喜欢的定。比如说修阿那巴那,专注自己的呼吸,然后依次地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他有非常明亮、晃耀的光,这个时候他决意说:「他要取一具他曾经看到过的样子最丑陋或者最难看的尸体。」因为禅那之光的支助,所以他很轻易地看到他过去曾经看到过的最难看的尸体。然后他就取了尸体的相,他不应当去看尸体的头部或者看他的脚部,他应当好像正在看尸体,尸体平放着躺着,他正在看。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对修止业处的禅修者来说,男性的禅修者不应当取女性的尸体,女性的禅修者不应当取男性的尸体,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我们用肉眼去看尸体的话,尸体会很丑陋,比如说脸青,开始发紫或者变成黑褐色等等,有时候会流一些很脏的液体,但是当我们的定力提升以后,这种很难看的相慢慢地就会不见了,然后我们看到的好象一个很胖的脸产生在那边一样。所以如果是定力不够,如果男众取女众的相的话,假如不如理作意的话很容易会生起贪欲,对于女众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过在修vipassanà的阶段就没所谓了,反正男众、女众那个时候他都可以取。

当一位禅修者可以取到不净相之后,他就持续地去观照那个尸体,要把他当成尸体,然后专注他的不净相,一直要专注他的不净或者他是厌恶的,持续地把这种不净相保持在心中。比如说他可以持续地修「不净、不净、不净......」这个时候尸体的相就好像变成一团光,白色的,然后一个尸体就躺在那里。他持续地这样保持对尸体的专注,这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他出定之后他再查有分,他将能够查到五种禅支。因为对有禅那的人来说,他要修不净是很容易的,他可以在一座当中就可以完成。但是,修不净、以不净为止业处来修习,最多只能证得初禅,他不能证得更高的定,只能证得初禅,这是修止的方法。

那如果他要再转修观呢?他可以尝试观照这个不净的尸体,因为不净的尸体其实依照《阿毗达摩》来说只是一堆时节生色而已,尸体是没有生命的,因为没有生命所以他也没有业生色;因为没有心的活动,所以没有心生色;因为他不再吃任何东西,所以没有食生色。他只是一堆时节生色,就好像草木一样。这个时候他应当对这一具尸体先修四界分别,当他见到色聚之后,他再分析这些色聚,然后直到见到究竟色法之后,他再观照这些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不净,特别是这个时候他可以修不净相,为什么呢?

因为尸体里面的这些色法,它的颜色是很脏的,它的香里面的气味是很臭的,它的味道也是很难闻的,所以我们可以依照这样来修习,乃至到它的触觉也是很令人厌恶的,比如说如果我们用手指去碰碰尸体,都会感觉到不想去碰,是不是?所以它的地界也是非常肮脏的。我们可以依这样,特别是对它的这些色法的不净,然后一直观它的无常、苦、无我、不净相,这样的方法来对外在的尸体修不净。

不过,有时候禅修者也可以观照外面的尸体,会发现到有时候他也会透明,为什么?按照道理来说,观照外面的尸体他是不可能会透明的,为什么?因为外在的尸体只是一堆时节生色,他没有业生色,只有业生色才会有透明的。如果他见到了有透明的话,这个时候他稍微应当把定力再退一退,不要去注意他的透明,然后他将会见到原来是尸体里面的虫,可能他看到了尸体里面的虫的业生色,所以他会发现:哦,原来尸体会透明其实并不是尸体本身有业生色,而是那些虫。

如果是他见到那些虫之后,他还可以修虫聚相。他观照其实这具尸体里面有很多虫,这些虫是极厌恶的,现在他成了一具虫的乐园。虫在那里唱歌、在那里跳舞、在那里开舞会、在那里快乐的生活。然后他再观这些虫的不净跟尸体的不净,依次地来修观。

我们再回到经文,这里讲到了当一位比库他在坟场里面见到了死的尸体,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先入定,然后再观这些尸体,然后取尸体的不净相而进入初禅。当他进入之后出来,他再比较于这个身体:「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这里又有两种修行方法,就注意这一段话。第一种修行方法是修死随念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修vipassanà,修观的方法。它们之间稍微有点不同。

修死随念的禅修者也是以修不净想为开始。如果一位禅修者要修死随念,他必须要先以外在的尸体就是死尸取相,然后依外在的死尸取到的不净相而进入初禅,出定之后他再决意说:他现在要见到自己的尸体。然而刚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一点困难,于是他就把刚才所取的那具尸体的相,把他的脸稍微换成自己的脸,换成自己现在的脸,然后他要看到自己的尸体。

然而,当他看到现在的样子的时候,他持续地对着自己的尸体修死随念,往往当他看到现在的样子的时候还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不过他应当要不断地忆念说:「我必定会死!我必定会死!我必定会死……」或者说他可以忆念:「死是必然的!死肯定是会到来的……」或者说:「生命是不确定的,而死亡是确定的……」

他可以用任何一句忆念自己的死,然后他再想,当这一具尸体(自己的尸体)有分已经停止了,而命根也断绝了,那个时候就死了。然后他就持续地看着自己的尸体的「死,死,死……」一直就看着他,当他发现到面前这具尸体已经不再像活的那么亮,而且他查他的有分,已经是漆黑的一团。然后这个时候,他就只见到自己的死尸,往往这个时候,禅修者有时他愿意的话,他可以看他的脸,他会发现到他的脸可能是已经变得很苍老了,或者说有时候比较年青,也许这个时候,他可以知道他将会在什么时候,大概是哪一个年龄段会死掉,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死和死尸。

如果有些禅修者见到了自己的死尸的话,他会生起一种悚惧感。生起这种悚惧感就是我们修死随念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忆念死的必然性,死亡随时都会到来。通过这样来提醒我们,因为悚惧感是生起精进的近因,直接的原因。假如一个人连死都不怕,那么他很难提起精进。这种是属于修死随念的方法。

在经文里面说到:

「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这段话主要是指修过患随观。因为当他见到了外在的尸体的那种死亡的必然性和外在的厌恶,然后他再对比自己这个身体,这个时候他会见到其实这个身体也是非常厌恶的,充满种种过患的,因为这个色身,这个四大所造的色身,必然有一天会象他那样,也是会变得肿胀、变得青淤、变得脓烂,会流脓,而现在所看到的外在的这个尸体将必然会在自己的这个身体里面发生。由此他深深地看到这个四大的色身的过患,以此来修习过患随观,而提起过患随观智。所以,在这里的这段经文主要是指修过患随观智的方法,前面那一段可以依他来修止,然后接着再转入修观。

同时,我们也应当要注意下面那一段话: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

这个也是属于修观的方法。他不仅要修内观,而且要修外观、修内外观。如果一位禅修者,当他观照自己的尸体之后,他观照了未来自己的这个身体必然会变成一具象外在那种尸体那样的厌恶、那样的丑陋、那样的肮脏、那样的不净;然后他也必须要再用同样的方法去观照自己所爱的人、所喜欢的人。

因为如果是取自己的身体,他将会对自己这个色身的那种贪爱会减低,会镇服对自身的贪爱。然而他也必须要取外在的自己所喜欢的、所执着的人,然后也观照他的尸体而来断除、来镇服对他人的贪爱。他应当看自己喜欢的人现起一具尸体或者直接看他的尸体,然而看到尸体之后,他也同样地对比外在的一具尸体是非常肮脏的、非常恐怖的、非常厌恶的、非常不净的。这个时候,假如现在你由于不如理作意,你会对自己所执着的人生起贪爱,而假如现在他就躺在你面前,他就成了这样的一具尸体,你还会不会再执着他呢?会不会再贪爱他呢?

在这里,我就想讲一个佛陀在世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妓女,她叫做丝利玛 (Sirimà)。这个妓女漂亮得如果有人要包她一个晚上睡觉要壹千金(古代按金来算),要壹千金才能够跟她睡一个晚上。有一位比库听到丝利玛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即使他没有见过她,他也已经爱上了她。爱上她非常难以自拔,当时很多其他的同修都知道这一位比库暗恋上一个他没有见过的人。不过,正所谓红颜薄命,丝利玛很不幸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

当时佛陀也知道了这位丝利玛的事情,其实这位丝利玛在死之前不久,她信了佛教,然后也证得了初果。不过,她证得初果不久就死掉了,在她死掉之后,按照当时的风俗很快就要处理她的尸体。

佛陀就对当地的国王说:「你暂时不要掩埋她,你等七天之后再处理她的尸体。」可惜这位暗恋上丝利玛的比库他还不知道他的梦中情人已经去世了。然后,过了七天,佛陀就通知那些比库说:「唉,现在我们去看丝利玛。」当时那位比库听到:「啊!我现在终于可以见到我的梦中情人啦。」就非常高兴,然后他就跟随着那些比库一起去,佛陀当时也一起去。他们就去到了坟场,过去那一张非常迷人的脸现在已经变成肿胀、青淤了。

由于她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妓女,而且她的漂亮是远近闻名的,所以当时要围观、参加她葬礼的人也很多。于是,佛陀就吩咐国王说:「现在你可以去跟大家说:『如果谁想要跟这丝利玛睡一个晚上,付壹千金就可以。』」结果国王喊了很多次竟然没有一个人动,没有一个人响应。那么佛陀又宣布:「那么,减半,那么,伍佰金。」这样卖了很久也没有一个人动,这样的话一直到:「那叁佰金有没有?壹佰金有没有?伍拾金有没有?」但是,最后连壹金也没有。最后国王索性说:「如果谁想要跟丝利玛睡觉,不用钱立刻就可以跟丝利玛睡觉。」结果喊了很久,也还是没有一个人动。

这个时候,佛陀就开始说法了,就教导以那当地比库为主的那些人,对丝利玛的尸体修不净,这个时候修的不净佛陀教导是修观的。而那位暗恋着丝利玛的比库,他见到原来自己的梦中情人是那么的丑陋,这个时候,当时他已经非常失望。在这种非常失望的情况下,佛陀再对他说法,然后他也证得了初果。这是一个例外的例子,因为佛陀当时教导的是修vipassanà的方法,因此取异性的尸体来修观还是可以的。

同样地,对于下面的八种墓地的观法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当一位比库见到了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正在被鸟雀、被野兽吃,或者说堆满了虫,他也同样可以修几种方法:他可以以此不净相来修止而达到初禅;或者他可以以此不净相直接来修观;或者他可以以此不净相来对着自己的身体而修死随念;或者说他可以直接以这个不净的尸体来比对自己而修过患随观。

对下面的那七种方法也是同样的。于是,我们就讲到了如果一位禅修者他要取外在的尸体为所缘来修观的话,那么他可以先以外在的一具尸体,他先观照它只是一堆色法,然后再观照这堆色法的究竟色法它的无常、苦、无我、不净,然后再对比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也有必死,也有死亡的必然性,然后他再观照这个身体的无常、苦、无我、不净;或者他也可以再观照自己尸体的无常、苦、无我、不净,以此来内观、外观、内外观;同时他也必须要观照自己所贪爱的、所执着的人,他的尸体的无常、苦、无我、不净,然后再内观、外观、内外观。

当他能够如此观之后,那么他也应当「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这就是在修观的时候观智的进展。以身随观生起之法是属于缘摄受智的阶段,以身随观坏灭之法是属于思维智的阶段,以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是属于生灭随观智的阶段。

「他现起『有身』之念,」这里的「身」是指不净身或者是指色身;

「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这已经是从坏灭随观智一直到行舍智的阶段。

「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已经是属于道智和果智的阶段。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九墓地部分结束。」

「十四种身随观结束。」

这里讲到的一共有十四种身随观,也就是说身念处有十四种。我们简单地再分别一下这十四种业处:

第一种是入出息念,也就是阿那巴那念;

第二种是四种威仪路,也就是行、住、坐、卧;

第三种是四种正知,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无痴正知;

第四种厌恶作意,也就是三十二身分;

第五种界作意,也就是四界分别;

以及九种墓地观。

一共十四种身随观业处,其中阿那巴那念以及厌恶作意这两种乃是安止业处,为什么呢?因为修习阿那巴那念他可以达到第四禅,而修习厌恶作意(三十二身分)可以达到初禅。在这里由于墓地观是作为厌恶随观,因此四种威仪、四种正知、界作意、九种墓地观,十二种业处只是作为近行业处,它们只能达到近行定而已。

我们讨论了以上这十四种修身念处的方法,它们很多都可以作为修止的业处以及修观的业处。比如说,我们说修阿那巴那念(修入出息念)一样,修止的部分他可以达到第四禅,然后如果要修观的话他可以分为两条路:一条是先观呼吸里面的色法;另外一条是先观禅那的名法。

一条道路是从色业处来修,一条道路是从名业处来修,所以它还是以修止观为主,这个最主要是在《大念处经》里面一起(教导),但是有其它一些经典就只是讲到修止而证得禅那的。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教导了修阿那巴那念不仅仅只是教修止,而是也教修观。

在四种威仪以及在四种正知里面,也是既教修止也教修观,不过它也包括了既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的方法。在行、住、坐、卧的时候我们可以保持四种正知。四种正知里面的第一种有益正知、第二种适宜正知,它不是属于修止也不是属于修观,但是如果我们是以保持这个业处为第一位来修行入定的话,他就是在修止。

不过,一般上来说,对于行走的时候要入定是很难的,除非他是先站立,然后入定之后,他再出定,当然坐着的时候他可以入定,躺卧的时候也可以入定,如果行走的时候入定稍微比较难。不过在行、住、坐、卧,在平时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他非常专注于自己的业处,他还可以证得近行定,不过近行定它不可能升到很深的地步。

第四种正知是属于无痴正知,这个是属于修观的。一般上来说,修观的禅修者他会有很大的空间。因为修止的时候,他往往要有很多的限制,为了培育定力的缘故,所以他要保持经常去坐、要禅修,而且禅修的时间要有一定的保证,要不然他的定力很容易退掉。在修观的初期也是,他必须要保证有一定的禅座时间来培育他的观智,等他的观智已经培育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可以随缘起观,他可以行、住、坐、卧都可以观照。

听到声音,声音是所缘,撞击到耳净色,然后生起了耳识,随起了耳门心路过程和一系列的意门心路过程,他可以依此来观照;眼睛看到东西,他可以观色所缘,然后再观撞击了眼净色和眼触门里面的五十四种色法,然后再由于有所缘、有依处生起的眼识,眼识随起了一系列的眼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他又可以依次来修习,观照色法和名法,然后再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

当他生起了嗔恨心的时候,他知道这是嗔恨心,然后他再观照嗔恨心的心路过程;当他生起贪欲心的时候,那么他要观照贪欲心的心路过程。这个我们在讲到心念处的时候还会讲到。当他很高兴的时候,他应当观照这是属于乐受,以乐受为主的心路过程他要观照;当他生起忧受的时候、苦受的时候,他要观照以忧受为主的嗔恨心生起了,他再观照嗔根心的心路过程。用这样的方法观照,所以他在一切时,除了睡觉,他都可以去观。这是四种威仪路,就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路,以及四种正知也是可以修止观的。

然后还有厌恶作意,厌恶作意我们虽然讲到了三十二身分,但是它也是可以既修止又修观的,为什么呢?因为特别要注意,佛陀在每一种念处之后,他都会讲到:「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这一段话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是指佛陀教导修观业处的方法。

同时,界作意也是。界作意也是既可以修止的方法也可以修观的方法,还有刚才所讲到的九种墓地部分,九种墓地观。观照尸体,然后再对比自己的身体,如果只是观照外在的尸体,他可以证得初禅。因为《清净道论》里面讲到的四十种不净相,每一种相它都可以证得初禅。所以如果只是取外在的尸体,观它的不净,可以达到初禅,然后再以初禅的基础,他可以再继续修观。因此这九种墓地观也是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修止;一个是修观。

因此,佛陀在这部经里面教导了十四种身念处,这十四种身念处既包括了修止也包括了修观。不过,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就纯粹只是修观,它就没有包括修止的阶段。为什么呢?因为都是指究竟法,因为无论修受、修心、修法,它都是究竟法,而且我们再回来检查一下,凡是能够证得禅那的所缘,它必定是基于色法为基础而生起的概念,是不是?所以如果离开了色法,纯粹只是观心是不能证得禅那的。

比如说,有些禅修者当他在修阿那巴那的时候,随着呼吸的平静他的心会变得更加平静、更加宁静、更加专注,专注的心肯定能够产生轻安的感觉的。所以现在有些禅修者经常会报告说:「现在他可以体验到轻安啊,很舒服啊。」不过,如果你专注它的轻安或者说你太过理会轻安,这又是另外一条歧路了。

很多禅修者当他心很平静的时候,他会体验到身心有一种轻安的感觉,甚至说他会发现他的身体已经不见了,只是一阵非常舒服的感觉,如果他去专注那种感觉的话,他是不能够再继续培育他的定力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偏离了自己的所缘了,他的心取的是属于受,是属于感受。所以在这个时候,经常会提醒他:「不要去管那些感觉,不要去理感受。」你一知道那些感受,因为有时候感受会很强,那种轻安会很强,会把禅修者的心拉去,这个是在感觉,一定要拉回来,不要去追那些感受,追那些感受到时它又会变很多相给你看,这样就变得很危险。

因此,在修止业处的禅修者,不要去注意感受。不过我们可以把这些感受、这些乐受作为我们修行的动力,不要去染着它就可以了。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修止、我们要培育定力,特别是要证得禅那,一定要基于色法,取色法的概念为主来修习止业处、来培育定。无论是我们修阿那巴那,阿那巴那也就是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呼吸其实是属于色法;如果要观外在的尸体,尸体也是色法;观照自己的三十二身分,三十二身分也是色法。

所以,佛陀在这里讲到身念处的时候,身念处因为已经包括了色法,所以,佛陀在这里特别既教了修止的方法又教了修观的方法。之后就全部是修观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知道,佛陀在教导这一部《大念处经》的意契,就是以修观为主的,因为我们回到经文的一开始就说:

「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

所以佛陀就在这部经里面教导的是直接证悟涅槃的道路,所以是侧重于修观,略带有谈到修止。不过我们也不应当单纯地认为佛陀教四念处只是属于修观的,这个也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得很完整地理解佛陀在教这部经的意契,他是在教止观。所谓的四念处,其实只是从所缘来分的,就是从我们观照的目标和对象来分的,但是它的次第还是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依照七种清净的次第,依照十六种观智的次第。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功德: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