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念处经》开示(五)

《大念处经》开示(五)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21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禅修营员们:

今天晚上,我们将一起继续来学习《大念处经》里面佛陀对阿那巴那这一部分的开示。在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佛陀教导修行阿那巴那念,修行入出息念的四个步骤。

这四个步骤分别是:入出息、长短息、全息、之后是微息。

一位禅修者在修行阿那巴那念,专注自己呼吸的时候,随着他心念的专注,他的气息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柔和、越来越平静、越来越微细。随着气息的平静、微细,他的心也变得更宁静,而他的定力也在增长。在禅修者专注自己阿那巴那的时候,这个时候当他专注在呼吸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呼吸相在上座部佛教称为「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遍作相就是禅修者所专注在鼻头里的呼吸,然而根据一位禅修者专注阿那巴那念、专注自己的呼吸,从他一直专注呼吸的进出,到呼吸的长短,呼吸的全息,呼吸的微息,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会产生禅相。

禅相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称为「呼吸」(parikamma-nimitta);

第二种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

第三种称为「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如果说一位禅修者要依照修习阿那巴那这种业处而证得禅那的话,那么禅相是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学习过《阿毗达摩》的禅修者就非常清楚,在佛陀教导的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二十二种业处是必须得有禅相,有似相的。大家还记得是哪二十二种吗?

在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二十二种业处是必须得有禅相的,这二十二种业处都可以证得禅那:

第一是十遍。十种遍分别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

第二是十种不净。分别是: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一共有十种不净相,俗称不净观,这十种不净相本身也就是禅修业处所专注、所取到的相;

还有一种是《清净道论》里面的十随念中的「身至念」(kàyagatàsati),也就是三十二分身,这种业处也必须要有相,相是三十二身分的相;

还有另外一种是阿那巴那念或者称为入出息念,它也必须要有相。

在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三十种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哪三十种呢?就是(上面)二十二种加四种梵住或四种无量心(慈、悲、喜、舍)再加上四种无色定,这三十种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其余的十种只能够达到近行定而已。

在这三十种业处当中,十种不净跟身至念只能够达到初禅,而慈、悲、喜三种无量心可以达到第三禅,舍无量心(upekkhà)只能够达到第四禅,而地遍、水遍、火遍、风遍等十种遍以及阿那巴那,可以达到第四禅(色界的第四禅),而四种无色依次可以达到四种无色界定,它们分别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也称为禅定或禅那,因此俗称的四禅八定就是四种色界禅那再加上四种无色界定,所以称为四禅八定。

如果要修习阿那巴那证得「禅那」,相(nimitta)是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刚才所提到的二十二种业处当中,禅那心的所缘就是相,比如说要修习不净,他必须得取不净相,取这种不净相而达到禅那。

如果要修习三十二身分,比如修习「白骨想」(aññhika-sa¤¤à),他必须得有很清晰的白骨相才能够入禅那,因为白骨相是禅那心的所缘。

如果要修地遍,那么他必须取地遍的遍相,取到地遍的遍相之后,然后数数地作意地遍的遍相使它变成似相,然后再以地遍的遍相成为他禅那心的所缘,无论这种禅那心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或是第四禅。

同样的,如果修阿那巴那念的话也是,它必须得成就阿那巴那念的似相。或者说如果有些人在修习阿那巴那,他们并没有讲到禅相、并没有讲到似相,他们同样也可以修阿那巴那,但是,是不能够证得禅那的,他们只是在专注呼吸而已。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教导了这一种阿那巴那的部分是以证得第四禅为主的,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讲经文的时候就很容易知道了。虽然说在经文里面没有直接提到阿那巴那这部分,但是在之后《大念处经》里面就有提到四种禅那,提到色界的四种禅那。

如果我们翻开《大念处经》的最后那一部分,再往前就是法念处里面最后一种念处是四圣谛,四圣谛里面的道圣谛,最后一种是正定,而佛陀说正定是什么?什么是八圣道里面的正定呢?就是这四种禅那。所以在注解里面很明确地讲到,佛陀在讲这一部分就是修习止禅达到第四禅的。

那么一位禅修者如何修习阿那把那念一直达到第四禅呢?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当禅修者在专注自己呼吸的时候慢慢地他会体验到他的呼吸越来越微细、他的心越来越平静,那无论是在入出息的阶段或者在长短息的阶段,或者在全息的阶段或者在微息的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刚开始的时候,光是比较朦胧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要知道在修阿那巴那的时候光和禅相是不同的,不能够说一位禅修者在禅坐的过程中看到了光就叫做禅相,禅相不等于光。

光是什么?禅相是什么?当禅修者在专注呼吸的时候,很可能随着定力的提升,他会感觉到好象额头处或者眼前、脸的前面或者鼻孔的上端会有蒙蒙胧胧的光,这种光随着他的心越来越平静,这些光会越来越强烈,因此很多禅修者就怀疑到底是不是现在正坐在太阳底下呢?还是说现在正开着灯呢?甚至有些禅修者在晚上禅修的时候,他会感觉现在谁开灯了,然而当他稍微睁开眼睛的时候,外面是漆黑一团的,然而一闭上眼睛他会发现他的眼前很亮。这些其实都是属于光,还不是禅相。

很多禅修者随着定力提升的时候,他会感觉到、经验到这种现象。然而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去注意光,因为光不是修习阿那巴那的所缘。他只应持续地注意在呼吸上,而不应当去理睬光。如果当他去注意光的话,那么,不久光会不见,会消失,而且他的定力会掉。

他持续地专注在鼻头的呼吸上,慢慢地,他会觉得光会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贴近他的鼻头。有时候,他会感觉到在鼻头前面一片的,有时候会感觉到在这边,有时候会消失,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应当太快去注意光,而应当持续地专注呼吸,甚至有时候光会对他造成干扰,他会感觉到光太刺眼了,刺眼到他的心有时候会给光吸引住,这个时候也应当注意不要去理光,只是持续地保持心念在呼吸上就可以了。

当他这样持续地专注在呼吸上的时候,慢慢地他会发现到光已经贴近了鼻头,而随着定力的提升,他会发现到他的呼吸已经变成了光,而光本身就是从呼吸这边呼出来的。唯有在这个时候,我们说出现在鼻头里的,这一带的光才叫做禅相,或者说是由他的呼吸所转变成的才称为禅相,而之前的那些叫做光,光不是修习阿那巴那念应当专注的对象,而禅相才是。

那光是怎么样来的呢?如果学过《阿毗达摩》的禅修者就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在我们人一生当中,除了结生心不会产生心生色之外,其它依照意门所产生的心都有可能产生心生色法。如果我们人生起的是善心,他所产生的心生色法会更强。包括有分心也能够产生光,这些光里面是由许许多多色聚组成的,这些色聚里面都有一种称为颜色的究竟色法,光是从这些颜色里面所产生的。

如果当一个人他的定力越强,那么由这种定力的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也是越强的,而心生色法里面的火界又会产生新一代的时节生色,而时节生色里面的颜色也是很亮的。因此,随着一个人的定力越来越强,那么他会体验到越来越强的光。然而光有可能笼罩着身体,乃至到散播在体外。

比如说我们的佛陀,我们的佛陀他的光非常强。因为佛陀的心是非常殊胜的,所以佛陀的心很强,而由这些非常强的心所产生的心生色也是非常强的,这些心生色里面的光也是很强,而且,在心生色里面的火界产生的时节生色也是很强的,所以这种光可以照射、放射到很远的地方。这些光都是属于色法,但是它是由很强的心所产生的。

同样的,当一位禅修者随着定力的提升,他可以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光。刚开始的时候,光有可能是有些颜色,比如说红色、黄色、蓝色、紫色、白色等等,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你的定力提升,你的心加强,光是自然的,然而还必须要注意光不是我们禅修应当注意的对象。

在这个时候,有些禅修者如果没有人指导,或者他们缺乏经论的基础,很容易就在这个时候会栽跟斗,会走向歧途。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定力已经培育到一定的程度,而他会经历一些光或者会看到一些景象。如果他认为这些景象是一种境界,那么,他这样的心念一生起,由于他的定力已经提升到某一些程度,就会变现出非常多的那些境界出来。

如果他再认为这个是境界,心一去追,然后这些境界会层出不穷,会显出一些非常舒适的、很殊胜的,他可能看到山河大地,或者说他感觉到自己飞上天空等等。甚至有些人在这个时候他尝试控制自己的心或者训练自己的心,他会感觉到自己可以飞,他还可以去到他自己想去的地方,甚至有所谓的神游,或者说所谓的灵魂出窍,在这个阶段它都可以变现出来。然而这些都是由心「想」而生,一不注意他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本来他应当在定力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继续应当按照正确的途径去训练,然而他走向了歪路。这种已经培育出来的定力就成为他的动力,随着他的心念,心念跑到哪里,这种动力就跟到哪里,而他持续地这样训练的话,他的定力也会越来越强,只不过变成了邪定。最后他可能会发现他心想事成,他想要什么就是什么,乃至到会感应到一些外界的非人,一些邪门等等,所以这是非常危险的。

然而,一般上来说,我们会不断地提醒那些禅修者,一见到什么境界、一见到什么景象,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说:「你不要去注意它!把它一挥而去。」因为这个是心的自然现象,一旦你的心平静下来的时候,由于心一直以来都是蠢蠢欲动的,想要抓所缘的。这个时候,你的心被很平静地引导去专注一个所缘,但是心里面那种内心的欲望经常蠢蠢欲动,一旦它找到了缺口,它就会变现一些现象,如果你去专注它,在定力的支助之下就会有很多境界。你会感觉到它是自然来的,其实没有作意是不可能有这些现象出现的。

在这个时候他不要去专注光,更不要去迷着那些境界。北传有一句话叫做:「佛来佛挡,魔来魔挡!」就是在这个阶段,不要侥幸,不要着相。只是专注在呼吸,唯有当他的呼吸已经变成了光,光变成了呼吸,只是在这边(人中),那时他的心还必须得非常稳固地专注在这个地方。如果光这个时候不见或者远离鼻孔这端,不要去理它,持续回到呼吸上。

如果当光出现在这边(人中)的时候,那时他才练习把心专注在光上。刚开始的时候,他会发现这边的光是比较朦胧的,或者说是一片白色,乃至象烟、象雾一样,这个时候我们通常称为取相。但是它已经不同于刚才所描述的光了,它已经是属于禅相了,只是还没有成熟,叫做「取相」(uggaha-nimitta)。

在取相的时候,他应当练习把心持续地专注在禅相上,如果禅相由于定力还没有稳固的话,所以还会不见,不见的时候他回到呼吸上。当呼吸又变成光的时候,他就持续地放在禅相上,这样慢慢的他会发现到在这里出现的禅相会越来越亮、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随着他的定力提升,他也可以更久地专注在这里的禅相。他可以专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乃至两个小时。随着他专注的时间加长,那么他会发现他的禅相越来越亮,最后变得非常明亮、非常光亮乃至到清澈。这个时候我们就称为「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似相跟取相的阶段都是因人而异的,在《清净道论》里面就说得很清楚。有的人感觉到象摩尼珠,有的人感觉到象晨星,有的人感觉到象烟圈,有的人感觉到象蜘蛛网,有的人感觉到象云,有的人感觉到象车轮等等,因人而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禅相是由于心「想」而生,它是心的影相。为什么呢?

「相」(nimitta),它的意思就是相、标记,只不过他是定力的标记。而且我们也必须要知道这里的相是依色法而生,呼吸是属于色法。同时,我们再讲一讲,我们修地遍、修火遍、修水遍、修风遍,这些地、水、火、风,其实还是基于色法来修的,青、黄、赤、白、光明这些还是基于色法,因为基于色法为所缘,色法的概念为所缘,所以可以证得色界的禅那。而且在这个时候随着定力的提升,可能有些禅修者会体验到很轻安、非常喜乐,然后他的心可能会染着这些喜乐,或者他会去享受这样的喜乐、这样的轻安。当他的心去享受轻安或者说去体验这些喜乐的时候,他已经偏离了阿那巴那念的所缘了,为什么呢?

因为修阿那巴那念,如果想要入禅的话,他必须持续地把心专注于禅相,如果他的心跑去感受身体的轻安、心的轻安、心的喜乐,这个时候他又走偏了。如果一个人始终都享受由于心平静而得来的那种轻安,他大概坐一辈子都不能够入定,都不可能得安止定。为什么呢?

因为「受」是属于究竟法,如果专注于究竟法是不能够得禅那的,而且受是属于名法,因为如果专注名法的话,他同样不能够得到色界的禅那,必须得专注于基于色法的概念才能够证得禅那。所以我们分析所有的三十种业处,这三十种业处除了四种无色界定之外,其它的二十六种都是基于色法的概念,取这样的所缘、取这样的对象才能够证得禅那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分清楚所缘,就是禅那的所缘,本来四十种业处都是「所缘」,就是我们修定的目标。修定的目标有四十种,而这四十种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修寂止随念,就是取涅槃的殊胜、微妙为对象来修定。他只能够达到近行定,不能够入禅,为什么呢?因为涅槃是究竟法,是胜义法,它不是概念,所以取涅槃为所缘,不能够证得禅那,禅那是世间的,他只能够证得近行定。

比如说修佛随念,为什么修佛随念不能证得禅那呢?而只能够证得近行定呢?因为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功德、解脱知见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胜义法,不是概念法,所以取佛陀的功德为对象只能证得近行定,而不能够证得安止定,这个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样的话,才不会瞎摸、才不会走弯路。

当他的禅相出现了,而且禅相随着他的定力提升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不应当时时出来检查:「我现在到底是不是在专注呼吸?我现在是不是专注禅相?我的心有没有喜乐?有没有轻安?」他不应当这样查。如果他数数这样出来查的话,他的定力会退。在这个阶段,他只应当练习心持续不断地专注于禅相,如果他可以持续地专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那么很有可能他将能够证得安止,就是证得色界的初禅。

那怎么样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证得初禅呢?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应当很快地叫他去检查,而应当叫他先把自己的定力培育稳定,把自己的基础打好。如果每一座,他都可以连续地专注两个小时、三个小时,那么就让他持续地这样专注,等几天之后,比如说最少三天之后,那么可以叫他去查有分。其实这里的有分是一个借助的名词,而不是真正的有分。而是说在心所依处里面所产生的,有分它是象镜子一样,它能够把所有的影像都映在那边。

比如说当我们看一棵树的时候,那么树的影像会出现在我们的眼门跟出现在我们的有分里面。然而,如果没有定力的话,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有分;如果有定力的话,借助禅那之光、智慧之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有分的影像。为什么呢?因为禅那心是属于意门心路过程的心。

我们现在举一个更浅显的例子,当我们身体碰到地板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地板的是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身识)。身识是依身体里面而生的,我们眼睛能够看东西,能够看到颜色,所以能够看到颜色的是眼识,而依眼而生,精确地说是依眼净色而生,因为眼净色是眼识的依处。

同样地,一切的意门心路过程心是依心所依处而生。所以当我们要去检查身识的时候,从身的依处里面去检查,在身体;我们要检查眼识的时候,在眼睛这里检查,在那里辨识;辨识耳识的时候,我们应当在耳朵里面去辨识;同样,我们辨识意识的时候应当在心所依处那里去辨识。禅那心是属于意门心路过程心,所以我们辨识的时候,是在心路过程,在心所依处那里辨识。

因此有些人认为说:「我在打坐的时候,我感觉到有寻、伺、喜、乐、一境性,那就叫初禅了。」

哪里有那么便宜?我们可以说,假如一个人在禅修,他专注自己的呼吸,只要他的心很平静地专注呼吸,然后你让他去感觉有没有「寻」?他说:「有。」有没有「伺」?「有。」有没有「喜」?「有。」有没有「乐」?「也有。」有没有「一境性」?「也有。」靠感觉的不一定准确。唯有真正从心所依处辨识来的禅支,那个是清清楚楚的,有跟没有很清楚。

如果可以在心所依处、在有分这个地方辨识到五禅支,那么我们才可以确定他有可能证得初禅。在现实的时候还有很多技巧跟方法,这个就等大家如果真的有机会证得初禅的时候,那么你就很清楚它是怎么一回事了。

那初禅的感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大念处经》里面说到正定的那一部分,在最后一页:

「诸比库,什么是正定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

这里的诸欲是指kàmacchanda,是对于这些欲乐目标、对于颜色、声、香、味、触这些的欲乐、欲望。这里的不善法(akusalà dhammà)是指五盖,初禅必须得离五盖。

「有寻、有伺。」

初禅有五种禅支。第一种禅支是「寻」,「寻」是什么?是把心投入禅相,这个叫「寻」。什么叫「伺」呢?是心持续地保持、维持在禅相上,这个叫做「伺」。

「离生喜、乐。」

什么是「离生喜、乐」?由于他已经离了五盖,由于已经离了欲界的很粗的不善法,而生起了心的喜与乐,所有称为「离生喜、乐」。

「具足初禅而住。」

在经典里面就是这样讲到对初禅的定义。

如果一位禅修者已经有了初禅,他必须练习初禅的五种自在。五种自在分别是:

1、转向自在;

2、入定自在;

3、住定自在;

4、出定自在;

5、省察自在。

什么是转向自在呢?转向自在和省察自在几乎是同义词,就是说他想要把心转向五禅支就可以很快转向五禅支,他想要查五禅支可以很快地查五禅支,这个叫做转向自在与省察自在。

什么是入定自在呢?他想要在什么时候入定他就可以什么时候入定。

什么是住定自在呢?他想要入定多久他就可以把心完全地投入禅相,然后住于定中。

什么是出定自在呢?他想要在什么时候出定,那么他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出定。

所以,有了初禅的禅修者必须要再训练这五种自在,唯有训练了五种自在之后,他才可以继续练习进入第二禅。而不应当稍微有了定力,稍微证得了初禅,就急急忙忙上第二禅,这样的话就会象佛陀在《增支部》里面讲的那种愚蠢的母山牛一样,也就是说先要踏定第一步,然后才跨第二步,一定要稳。

进入第二禅,他可以省思:「初禅是非常接近于敌对的欲界以及五盖的,而且在初禅里面有寻跟伺的搅动,所以它是很低劣的,它不如第二禅那么殊胜。」然后他再决定舍弃寻、伺这两种禅支,然后进入只有喜、乐、一境性的第二禅。

如果他可以进入第二禅之后,那么就象经典里面描述的:

「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

「寻、伺寂止」因为初禅的时候有「寻」跟「伺」,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舍掉了,也就是这个时候「寻」跟「伺」两种心所已经没有了。「内洁净」他的内心已经非常宁静、非常平静。「心专一性」就是心的一境性,在这个时候显得特别明显。「无寻、无伺」由于之前已经把「寻」、「伺」两种禅支已经舍掉了,所以「定生喜、乐」。由于没有「寻」、「伺」这两种禅支的搅动、两个心所的搅动,这个时候他的定力已经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了,所以生起的那种「喜」与「乐」是很明显的,而且一境性也是很明显的。因此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一境性。」所以「具足第二禅而住」。

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够达到第二禅,他必须要继续练习第二禅的五自在,练习了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后,他应当再学习进入第三禅。进入第三禅他必须得先入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以后,再省思:「第二禅还是接近于敌对的初禅,而且第二禅有那种喜的搅动,因此它是很低劣的,它不如只有乐与一境性的第三禅殊胜。」于是,他就决定说:「我要把喜禅支舍掉而进入更加寂静、更加殊胜的第三禅。」

如果他可以证得了第三禅,那么就犹如佛陀描述的一样:

「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

这个时候喜禅支或者喜心所已经离了,他的心住于平静,具足念与正知,这个时候他的身,这里的身是名身,就是他的心已经受了殊胜的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就是他的心平等、正念非常强而且住于快乐,具足第三禅而住。第三禅是最乐的,在世间的乐受当中,第三禅的乐受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禅的乐受连喜心所都没有,那种乐是等于说很有渗透性的,就好像一个遭到夏天炎热的热恼的人完全地把身体泡在一个非常清凉的山底里面的泉水那样,而且是沁心凉、透心凉的那一种乐。这种乐没有夹杂着喜的搅动,而只是那种非常有渗透性的那种乐,这是第三禅。

如果能够证得第三禅以后,他必须要练习第三禅的五种自在。练习了五自在之后,他必须再继续修第四禅。修第四禅之前,他必须得次第地先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从第三禅出定之后,他要省思第三禅的缺点:「因为第三禅还有乐,乐跟喜是很相近的,它接近于敌对的喜,所以它不如第四禅的舍(中舍)那么平静、那么寂静。」因此,他决定要舍去乐而进入只有舍跟一境性的第四禅。当他舍去了乐受而变换了舍受之后,他可以证得第四禅。

如果他可以证得第四禅,那么就正如佛陀所说的:

「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之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

这里的「舍断乐」就是第三禅的乐跟之前的乐,「舍断苦」,这里的苦是早在之前已经舍掉,以及「先前的喜」,这里的喜是第二禅之前的喜,跟忧就是在欲界的忧早已经灭没了,早已经在第四禅的时候没有了。「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他具足了舍,当时他的受是舍的,念,他的正念非常清净,这时候只有两种禅支即舍禅支、一境性,「具足第四禅而住。」

因此,我们把这四种禅那,把初禅称为离生喜乐,把第二禅称为定生喜乐,把第三禅称为离喜妙乐,把第四禅称为舍念清净。所以如果一位禅修者他可以依次地证得这四种色界禅那的话,那么他就将能够体验到佛陀所讲的,什么叫「离生喜乐」,什么叫「定生喜乐」,什么叫「离喜妙乐」以及什么叫「做舍念清净」。

在经文里面说:

「诸比库,这就称为正定(sammàsamàdhi)。」

如果一位禅修者可以依次地依照阿那巴那这种业处来修行,他可以次第地证得色界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那么我们再回来看经文: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辘轳匠或辘轳匠的学徒,在长转时了知:『我在长转。』在短转时了知:『我在短转。』

诸比库,同样地,比库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呼吸将完全的停止,因此这时他就真正的达到了,「他学:『我将平静身行。』」

经文在讲到这里,在注解里面就讲到:

如是,此比库依照「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平静身行而出息。』」的次第而修习,于入出息相(似相)生起了四种禅那。他从禅那出定之后,把取入出息或禅相。

然后再转修vipassanà,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在经文讲到这里,即《大念处经》讲到这里是属于证得色界第四禅的方法。

接下来那一段经文开始就是佛陀教导那些禅修者如果已经证得了禅那,依照阿那巴那念、依照入出息念证得禅那之后,应当如何再转修观,再培育观智。在转修观的时候有两条路,有两种方法可以转修,以阿那巴那禅那为基础而修习观业处(vipassanà kammaññhàna)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入出息行者;

第二种禅那行者。

那应当如何转修观呢?第一种称为入出息行者,入出息行者在他进入了色界的第四禅之后出定,出定之后呢,他就想:「我的入出息是依止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呼吸必须得有个依止,而不可能凭空在半空中有个呼吸,是不是?就是他的呼吸到底是依什么而生、而存在?这个时候他就知道依止依处,什么是依处呢?业生身就是依处。

我们在前一节课里面讲到了身,佛陀教导这一部经,身有三种身:

第一种是呼吸身;

第二种是所生身;

第三种是名身。

呼吸是依照所生身(业生身)而生的,什么是业生身呢?四大以及四大所造就是业生身。也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呼吸是依照我们的色身而生的,所以他就在这个基础上再辨识身体的四大以及四大所造,他就对这个身体修行色业处。他如此把取了色,依次观照这个所生身,它由四类的色法所组成。那四类呢?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食生色。然后他次第地再分析业生色里面有多少种色法,心生色里面有多少种色法,时节生色里面有多少种色法,食生色里面有多少种色法。

他依照次第地修行色业处,之后他在彼所缘中观照触、受、想、思、识五种为名,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在观照他的心,取所缘的时候心会产生触、受、想、思等这些心所跟识,然后再次第地修习名业处。修习名业处,他如此把取名色之后再寻找它们的因,再去追寻,因为名色法有存在、有产生必定会有它的因,因此他再修行缘起。当他一直追寻名色法之因的时候,他将见到无明、爱、取等缘起法,之间的禅修方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在佛学院上课的时候已经比较详细地讲到了,而且在我们上一次禅修营的时候也稍微简略地讲了,因此在这里不再详讲,也就是说他次第地再修行色业处、名业处跟修行缘起。当他修行缘起法的时候,他将能够了知这些只是缘以及缘生法而已,缘是什么?缘是因。缘生法是什么?缘生法是果。

什么是缘呢?能够造成我们今生这一堆五蕴的过去的因就是缘。过去的因是什么?是无明、爱、取、行、业有。这些由于过去造作的无明、爱、取,过去所造作的行与业,当业果成熟,因缘具足,它使我们投生为今生的人。那人是什么呢?人只是一堆缘生法而已,由因缘而生的一堆行法。在十二支缘起里面分别是:识、名色、六处、触、受,然后下面的已经是属于心的烦恼,由于他已经把取了缘以及缘生法,而且他见到了所谓的缘就是过去的因,过去世也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今生也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他并没有发现在过去、今生有所谓称为人的、称为有情的,只是一堆急速生灭的名色法而已,只是一堆五蕴而已,过去也是一堆五蕴,今生也是一堆五蕴。没有所谓的人、没有所谓的我、没有所谓的男人、女人、有情、众生。从而他超越了疑惑,这个就是他达到了度疑清净的阶段。然后他再继续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令他的观智次第地增长,乃至证悟阿拉汉果,这就是一位入出息行者证悟阿拉汉的初级之门。

在这里就很明确地讲到,我们修行阿那巴那在证得禅那之后应当如何转修观而提升我们的观慧,修vipassanà一直到我们完全地断除烦恼。

还有第二条路,第二种方法就是禅那行者的方法。刚才说的是入出息行者的方法,是依照先观照色法,因为我们的呼吸里面有很多的色法,然后他依照因为呼吸,依照所依身,这个身也是色法,呼吸也是色法,他就从辨识色法开始,先修色法再修名法。

现在我们将讲第二种禅那行者,他是先修名法再修色法,是怎么样修行呢?禅那行者亦如此思维:「这些禅支是依止什么呢?」因为在禅修者修每一种禅那之后,他都必须要查禅支。他已经懂得如何查禅支,那当他要转修观的时候他就不能够只是把心转向于查禅支了。这个时候,他就必须思维:「这些禅支到底它是依止什么呢?」

他会发现它也是依止依处,业生身就称为依处,而禅支称为名,称为名法,业生身称为色法。然后他就再次第地辨识在禅支里面的五种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初禅时)。然后依照这五种禅支再依次地辨识初禅的三十四种名法,就是一个心再加上三十三个心所,他这样辨识之后,他再辨识因为禅那还必须有个所依身,他现在还是属于一个人嘛,所以禅那心不能够离开色法而独存。不能够说证得禅那,心就到处飘,不是的,还必须有所依身,这个色身就是他禅那心的依处,然后他再回来辨识这个业生身。

业生身有四种色法,分别是: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跟食生色。他依次地以辨识禅那的名法为名,辨识这个业生身为色法,他如此辨别名色法之后再寻找他们的因,再往过去生推,当他见到了无明、爱、取等缘相之后,他了知:这些只是缘以及缘生法而已,除了缘跟缘生法之外,没有所谓的有情、所谓的人、所谓的我,从而他超越了疑惑,也就是说他达到了度疑清净,他修习缘起达到了度疑清净,之后他再继续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而令其观智次第地增长,乃至达到阿拉汉。这就是一位禅那行者证悟阿拉汉的出离之门。

那么,当一位禅修者在修习阿那巴那,次第地证得了色界的四种禅那之后,他不应当满足于禅那,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禅那只是我们培育定力的一种方便,他的目标必须是慧,因为依定而发慧,慧的近因是定,什么是近因?近因就是直接的原因。所以当一位禅修者拥有了强而有力的定力之后,他必须要再继续修观培育慧,唯有培育慧,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才有可能证悟圣道与圣果,才有可能断除烦恼。

所以佛陀在这里教导,虽然在这部经里面教导的是修习阿那巴那,但是在达到了色界第四禅之后,还必须要继续再修观,所以我们看佛陀只是开示阿那巴那这个部分,其实已经讲述了一位禅修者如何从他来到了阿兰若、来到树下、来到空闲处然后次第地培育定力然后再转修观,一直到断除烦恼,证悟阿拉汉果。

那下面还有一段是佛陀教导禅修者应当如何修观的,我们在后天晚上再一起来学习。我们今天晚上就一起学习到这里。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