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开示(一)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16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大德,各位同修,今天是2007宝峰禅寺第二期主办禅修的第一天,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会连续讲一部经,讲这部经将会跨两期的时间,第一期的禅修营时间已经结束了,它的时间是从6月5号到14号,第二期是从6月16号到25号,而接着第三期将会从6月28号到7月7号。
在这一期的禅修营里和下一期的禅修营里我们将会讲一部经。这部经在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国家和地区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我想,某些人也已经想到是哪一部经了,这部经是《大念处经》(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这部经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出名,并不是说在这部经里,佛陀说念诵这部经有怎样的威力,也不是说这部经是歌颂什么功德,这部经之所以在上座部佛教中广泛地被流传、被传诵、被实践,是因为这部经都是讲禅修、讲如何修行的,这部经的名字叫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Mahà是大,在这里并不是大小的大,而是在经文的编辑中,有很多的经文如果它的名字相同的话,通常会把第一部经称为大,第二部经称为小。但是这里的大小只是名字,并不是说它的篇幅长或者说它更重要。在经里面有很多,比如说《大象迹喻经》、《小象迹喻经》;《教诫罗侯罗大经》,《教诫罗侯罗小经》。这里的大小是因为经名相同,为了方便识别,所以才加上大跟小,在经典里面如果出现mahà和cåëa的时候,我们就不应当认为大的更重要,小的不重要,不是这样的意思。
Satipaññhàna,sati是念,这里的念特别是指正念(samma-sati)。念是什么意思呢?念是一种心所,是一种美心所,在《阿毗达摩》中是美心所,它的意思是把心沉入于目标,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要正念。念是把心完全沉入于目标,这种沉入象什么呢?就象一颗石头放在水里它会沉进水中,而不会象浮萍或象泡沫一样,如果你把一块泡沫丢到水里它会浮上来,你想把它按下去,它还是会浮上来。所以念是沉入,我们的心很稳地投进目标里面。
如果我们修的是ànàpànasati,那么我们把心投进目标,沉入我们的呼吸。如果修vipassanà,那么我们把心投进我们所观照的名色法这些行法当中,这就叫做sati。而sati有时候(也有其它的意思),比如现在在缅甸已经变成很普遍的一个用词,叫做注意、留意、留心等等。Paññhàna的本来意思就是出发、现起,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念的现起或者念的建立之处,ññhàna是地方。通常我们把satipaññhàna翻译成念住或者念处,念处更准确。
在经典里一般提到念处有四种,他们分别是:Kàyàsatipassanà,Vedanàsatipassanà,Cittàsatipassanà,Dhammàsatipassanà。Kàyàsatipassanà是身念处,kàyà,是身体的身。Vedanà是受,感受的受,vedanàsatiupassanà是受念处。Cittàsatipassanà是心念处,città是心,心识的心。Dhammàsatipassanà是法念处。这里所提到的kàyà,vedanà,città,dhammà四种都是指所缘,心的所缘,心所取的目标,依此来分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把正念投入于这四类的目标,取这四类目标来修行,来修习止或者修习观。
因此,我们把正念立足于这四个目标,我们称为念处或者说念所建立的地方。建立在那里?建立在身、建立在受、建立在心、建立在法。就如说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kàye就是对于身,在于身,kàyànupassã就是随观于身,viharati,是住,安住。对于身,安住于身而随观住,passanà伫立的地方。
Suttaü是经,它的梵文是sutra,古代翻译成修多罗或者苏打拉,巴利是sutta,原来的意思是线,线也叫sutta,现在我们说经也是叫sutta,Mahàsatipaññhàna是这部经的名字,称为《大念处经》。
这部经现在在斯里兰卡、在缅甸、在泰国、在老挝、在孟加拉国的东北部等等,凡是有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地方,都非常流行,而且人们经常传诵、经常来读诵。而那些住在森林、住在村落、住在城市里面的禅师(Sayàdaw)、大长老(Mahàthera)、阿姜(Achaan),他们都教导四念处的禅修方法。而且到目前为止,上座部佛教的那些Sayàdaw、Achaan、Mahàthera他们所教导的方法几乎都没有离开过四念处。他们有的是强调身念处、有的是强调受念处、有的强调心念处,他们各自的强调不同。
在泰国跟缅甸,特别是在缅甸,自古以来禅修的风气都非常浓厚。所以,一直以来在森林里面都有很多阿拉汉。乃至到近现代,缅甸还是有很多阿拉汉的一个地方。所以说,四念处的修习几乎是遍及整个缅甸上下。
比如说,在泰国有个叫阿姜念的女在家人,她所教导的身念处来源也是从缅甸过来的。比如说强调受念处的有雷迪西亚多(Ledi Sayàdaw)、磨古西亚多(Mogok Sayadaw),还有最近流行于全世界的西亚多葛印卡(S. N. Goenka),这些是强调受念处的。强调心念处的比如说有阿姜·查(Venerable Achaan Chaa),在缅甸有雪烏明西亚多(Shwe Oo Min Sayadaw)等等,他们是强调心念处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依照这部经开展、发展出来的一种禅修方法。
这种方法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几乎所有的禅修者讲到禅修(bhàvanà)、讲到修行,他们都离不开这部经的教导。虽然说很多经典也有指导禅修的方法,但是这部经典是很特别的。因为这部经典,它几乎依照所缘的方法,系统地整合了禅修的一些很实际的,操作性很强的修行方法。在这部经里面一共教了二十一种禅修的方法。假如,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这部经的话,就是说我们不要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深入这部经,特别是我们依照义注(aññhakathà)的方法,我们会发现其实二十一种方法,每一种方法义注里都有解释如何证悟阿拉汉的方法。
这二十一种方法分别是:
身念处有十四种方法。这十四种方法直接在经文本文都有指出,这十四种称为身念处。身念处这十四种是:第一种、入出息念(ànàpànasati);第二种、四种威仪(iriyapatha);第三种、正知(sampajàna);第四种、厌恶想(patikåla),厌恶,讨厌,就是三十二身分;第五种至十三种是称为坟场观或坟墓观,一共有九种;第十四种是四界分别,地、水、火、风。这十四种就称为身念处(Kàyàsatipassanà)。
受念处(Vedanàsatipassanà)有一种方法。观受,这一种是心所,有时候可以再分为九种,就是观九种受的,我们在讲经文时会学习到。
心念处(Cittàsatipassanà)有一种方法。如果再细分的话有十六种,就是依照十六种心的状态来分别,来进行vipassanà。
法念处(Dhammàsatipassanà),dhammà是法,法念处一共有五种方法,分别是:五盖、五取蕴、十二处、七觉支和四圣谛。
十四加上一再加一等于十六,加上五就是二十一,所以,在这部经里佛陀一共教导了二十一种禅修的方法。
除了这部经之外,在《中部》的第十经,《长部》的第二十二经就称为《大念处经》。而《中部》(Majjhimanikàya)的第十经,就称为《念处经》(Satipaññhànasuttaü),在缅文版的《念处经》跟《长部》的《大念处经》,他们是一模一样的,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但是在斯里兰卡的传本里面,在《四圣谛》里面,《中部》它只是提到应当如实知见四圣谛,然后它没有广说四圣谛,但是在《长部》,它就有广说,这就是斯里兰卡传本,在缅甸传本这两部经是一模一样的。
而在《相应部》(Sa§yuttanikàya)里面也有很多经,专门有Satipaññhàna,Sa§yutta是念处相应,里面专门讲四念处的。而在《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里面也有讲四念处,在《阿毗达摩注疏》(Abhidhamma vibhaga)也有专门一篇是讲念处的。由此可见,念住、念处的修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是佛陀经常强调的。
有一次,佛陀打了一个比喻,有一种叫鹌鹑的动物,它飞出去结果给老鹰抓到了。大家要知道,这是个比喻的故事。鹌鹑就哭,老鹰就说:「你为什么要哭?」它说:「我因为不小心离开了自己的活动区域,所以就给你抓到了。」老鹰说:「那你的活动、生活区域在那里?」它说:「我生活的区域在田地里。」老鹰很自信,说:「好吧,那我就放你回田里,看你又能怎么样?」老鹰就把那个小鹌鹑放回到田地里,结果鹌鹑一到田里,它就很了不起地说:「老鹰,我现在不怕你了,有本事你就冲过来吧。」那只老鹰说:「好,你这个小不点儿。现在看老子怎么治你。」它就往下冲,想抓住那个鹌鹑,这个鹌鹑在一个石块上面骂老鹰,当老鹰即将要冲过来时,它急忙跳下去,跳到那石块的后面,结果那老鹰就撞死在石头边。佛陀在说完这个很有趣的比喻故事就说:
「诸比库,你们应当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活动区域,你们不要离开自己的活动区域。如果你离开了这个活动区域,那么你就将被魔王(Màra)抓去。如果你始终都保护在自己的区域,这里的意思是祖先的区域,祖先的领域,你们一直都活动在这里,那么你们将能够脱离魔王的控制。」
那什么是你们祖先的领域呢?这就是四念处。也就是说我们借助四念处能够脱离魔王的魔爪,能够脱离魔王的控制。魔王的控制是什么?什么是魔王的控制?是生、老、死、愁、悲、苦、忧恼。(Jàti,jarà,maraõam,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à)这些就是魔鬼的领域,魔鬼控制下的领域。那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这部经,接下来将要进入经文正文了。
经文一开始是:
ßEvaü me sutaü Ý ekaü samayaü bhagavà kuråsu viharati kammàsadhammaü nàma kurånaü nigamo.û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古卢国,名甘马萨云马的古卢市镇。」
Evaü me sutaü,evaü是这样、如是、如此;me是被我,me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我的,在这里是被我;sutaü,是听、听到、听闻。所以古代把这句翻译的非常准确,“如是我闻”,这很准确,而且言简意赅。现在有些翻译成“我听说的”,好象是这样,这就不是很对,原来的就翻译的非常好。
我们在接触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时候,就会经常接触到巴利语,巴利语这种语言并不是叫做巴利,巴利的意思是“圣典”的意思,是特指三藏Ti-piñaka。Ti-piñaka分别是Vinayapiñaka,Suttapiñaka,Abhidhammapiñaka。这称为三藏,就是《律藏》、《经藏》和《论藏》。根据上座部的传统,《经藏》跟《论藏》是由ânanda阿难达尊者诵出来的,他诵《经藏》都是用“Evaü me sutaü.”「如是我闻。」他的意思是:我是这样听到的,从哪里听?从佛陀那里听,是听闻佛陀这样说。
那巴利的三藏其中《律藏》是由伍巴离(Upàli)尊者所诵出来的,古代翻译为优波离或者优婆离,而《经藏》是由ânanda阿难达尊者所诵出来的。这种经典是在什么时候诵出的呢?是在佛灭的当年所诵出来的。佛灭那一年是根据上座部(Theravàda)的传统,是在公元前的544年,也就是说我们今年距离佛陀入灭已经2551年了。那么这部经是在2551年之前整理而诵出来的,但说这部经会更早,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也就是说这部经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由阿难达尊者诵出来的。
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当时佛陀刚刚入般涅槃。佛陀入灭第七天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Mahàkassapa),就是大迦叶尊者,从南方带着许许多多的比库就往古西那拉(Kusinàra,拘尸那揭罗)那个地方赶,结果中途就见到了一个邪命外道,邪命外道手中拿一朵花,马哈咖沙巴尊者见到那个邪命外道从古西那拉方向过来,就问:
「âvuso(朋友),你有没有听到我的导师的消息?」
「哦,沙门Gotama已经在七天之前去世了,你看这朵花就是我从那里捡来的。」
一听到大师已经入般涅槃了,当时那一些还没有离欲的(没有离欲就包括凡夫、初果圣者跟二果圣者),他们就非常悲伤、很悲痛。他们就说:
「大树已经倒了,慧日已经西沉了。」
他们就非常的伤心,而三果阿那嘎弥(anàgàmi)和四果阿拉汉,他们就说:
「这一切真是无常啊!」
当那些人很悲痛的时候,有一个老年才出家的一个愚痴比库,叫做Subhadda。他就说:
「哎呀,朋友们啊!你们不要这样悲伤,现在我们可好了,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你看那个老头子在世的时候,经常跟我们说这个你不要做,不要这样做那样做,要这样做要那样做,现在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听到之后就决意:
「现在在非法非律还没有蔓延的时候要承担起责任,准备要结集世尊的法、律。」
当时Mahàkassapa尊者他就一句话不说,匆忙地赶到古西那拉那个地方;然后向佛陀的遗体行最后一礼,之后装佛陀遗体的棺材就自动地着起火来了;然后等分完舍利,处理完佛陀遗体之后呢,Mahàkassapa尊者就召开了僧团大会。进行一次甘马(kamma vada)就是羯磨,羯磨当中就决定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就是说:
「现在世尊、我们的大师已经去世了,我们有义务应当把世尊一世的法、一代的法,教导、教诫,就是法和律把它整理起来。」
结果,他的提议得到了那些与会的那些大阿拉汉的同意,然后地点就选在王舍城,因为当时是阿迦答沙都(Ajàtasattu,阿阇世王)统治,而且王舍城有个很好的条件,王舍城是一个盆地,周围都是山,只要把山口封掉,任何人都不能进来。现在也是,当我们结界的时候,假如学过律的人就知道,我们结界最怕是在做甘马时,从界里突然冒出一个比库来,那这个甘马就完全无效了。如果是一个界里面,特别是大界,一个大的区域里面(mahà sãmà),所有的那些比库都必须集在一起。假如说突然有人闯进来的话,这次所做的甘马就是无效的。就是在王舍城(Ràjagaha)大家都觉得那是个非常理想的地方,当时的阿奢世王对佛、法、僧有很强的信心。
于是大家就选在那里的一个叫做(Sattapaõõileõa)七叶窟,satta是七,paõõi是叶子,leõa是洞窟。决定在这个地方举行第一次结集,然后一共选了五百位,这五百位其中四百九十九位都是完全断除烦恼的阿拉汉,而且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因为在经典里面经常提到的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如果再多的话有几万位阿拉汉,所以,在这里所选的都必须是证悟四果还有六神通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其中只有一位,他是初果圣者。但是呢,这一位他是必不可少的,这位就是ânanda尊者。
因为ânanda尊者是世尊的侍者,他经常跟随着世尊,而且他听闻的教法非常多,而且,当时世尊专门要选他做侍者就是因为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他能够把世尊所说的教法完完全全地记下来,那时候没有录音机啊,但是ânanda尊者他就有这样的智慧。
因为佛陀入灭是在Vesàkha(二月)的月圆日,也就是印度历法的二月十五,相当于公历的五月的月圆日,也就是我们农历的四月十五,在那一天入般涅槃。然后大家都决定在vassa就是过雨安居的时候,大家都在王舍城那边集合,所以就用两个月的时间,从古西那拉那个地方都到王舍城那边去集合。
因为vassa是印度历法的四月十六,相当于我们农历的六月十六,这个时候是入雨安居的时候,那么大家就相约在王舍城那边集合,然后到了王舍城之后呢,大家商量我们现在应当做什么呢?世尊赞叹修补,因为有些房子要修补,所以第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就来整理房间、修理那个准备举行第一次结集的洞窟跟他们的住所,所以在雨安居的三个月中,第一个月就没有结集,然后在第二个月开始结集。
一个月之后,进入了第二个月。雨安居有个特点,就是所有的比库必须在一个地方住,不能够到处走,不能够云游。所以当时在王舍城里面只有这五百位给选中的阿拉汉,而且当时阿迦答沙都王还派了兵,就是让那些没有选中的比库全部请他暂时离开,到王舍城的区域外去雨安居。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在整个结集的期间是绝对安全的,不会因为有人进入界而令那个甘马变得失效。
然后就在准备结集的前期,那时候其中有一些阿拉汉就在笑,在说:
「在我们中间有一个人夹着腥臭。」意思就是还有很肮脏的东西在身上。这些人其实专门想刺激阿难达尊者。阿难达尊者听到他就想:「为什么这些长老们、尊者们无端端说这些话?哦!我现在发现其他的四百九十九位全部都是证得四无碍解智的四果阿拉汉,但是我现在还只是初果圣者,我还有贪、嗔、痴,我还有lobha、dosa、moha。」于是,他就知道:
「所谓的腥臭不是他人,而是我自己。」
他非常伤心,因为初果圣者还会伤心。他非常伤心,于是他决定一定要精进努力。然后就开始很精进的禅修,就不象以前一样很喜欢跟人说法、去教导别人,这时候,他就去禅修,当时修身至念(Kàyàgatàsati),彻夜修行。最后在天亮、明相时证得了阿拉汉果,他就取得了完完全全的资格去参加第一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开始了,当时Mahàkassapa尊者就问那些与会比库说:「我们应当先结集法藏还是先结集律藏?」这时候,那些与会的大阿拉汉就说:「律是佛陀教法的寿命,律住世,教法才能够住世。」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先结集《律藏》。这个时候由Mahàkassapa尊者做主持人,他做问话的人,然后优波离(Upàli)尊者做回答的人。
当时他就问:「第一条巴拉基嘎(pàràjika波罗夷)是在哪里制定的?」
Upàli尊者就说:「在韦沙离(Vesàlã,毗舍离),尊者。」
「是因谁而制定的?」
「是因须提那迦兰陀子(Sudinna Kalandaputta)。」
「因为什么而制定呢?」
「是因为淫欲法(Methunadhamma)。」
他就讲了它的因缘,这样一条一条地写出。这样逐渐逐渐地问,一问一答;一问一答……然后就把《律藏》结集出来。之后呢,又轮到阿难达尊者,阿难达尊者登上了法座,然后又由Mahàkassapa尊者负责问,比如说:「第一部经――《梵網經》(Brahmajàla Suttaü)是在哪里制定的?」阿难达尊者再回答,就这样一部一部,结果把五部经全部诵出来。所以当我们看《律藏》的时候,Upàli尊者诵出的《律藏》跟ânanda尊者诵出的《经藏》是不同的。在《律藏》里面一开头就是:“Tenasamayena buddho bhagavà sàvatthiyaü viharati jetavane anàthapiõóikassa àràme……”都是这样的。但是呢,阿难达尊者诵出的《经藏》就不是,ânanda尊者诵的是:“Evaü me sutaü - Ekaü samayaü bhagavà sàvatthiyaü viharati jetavane anàthapiõóikassa àràme……”
所以他们就不同,如果翻译成现代的语言是:
「尔时,佛世尊住在沙瓦提(Sàvatthã)城祗树给孤独园……」
但是阿难达尊者诵出的是: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
他们的风格就很明显地在诵出不同的藏(piñaka)中可以呈现出来。因为三藏里面的《经藏》是由阿难达尊者所诵出来的,因此,凡是他诵出的《经藏》,前面的四部:《长部》(Dãghanikàya)、《中部》(Majjhimanikàya)、《相应部》(Sa§yuttanikàya)、《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都有一个特点,每一部经一开始就是:
ßEvaü me sutaü Ý ekaü samayaü bhagavà……û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
这就是阿难达尊者所诵出《经藏》的特点。所以在这里所说的evaü me sutaü是这样来的,是由在结集的时候阿难达尊者所诵出的。这里的me是阿难达尊者,sutaü是听闻佛陀所讲的这部经,而这里所说的sutaü是指所听到的这部Mahàsatipaññhàna。
接着再讲到ekaü samayaü,ekaü是一,samayaü有很多种意思:有一种是时间;还有一种是临时的、暂时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场合、场地的意思;还有一种是集会的意思。所以samayaü有很多的意思,必须得连接上下文来决定。
Bhagavà他的原句是bhaga再加vant,bhaga的意思是祥瑞、幸福、很幸运的意思,vant是拥有的意思。所以bhagavà这里他作为主格,bhagavà就是拥有种种祥瑞的、拥有种种吉祥的。所以英文就翻译成(Blessed One)。这是阿难达尊者在《经藏》里面对佛陀的称呼。在《律藏》里面Upàli尊者他不是直接称bhagavà而称buddhabhagavà佛世尊。而阿难达尊者就称佛陀为bhagavà,是世尊,这个也是经跟律不同的特点之一。
下面讲到Kuråsu viharati,住在古卢国。Kurå 是一个地方名,Kurå古代翻译为俱卢或者翻译成拘楼,拘楼国或者翻译为俱卢国,这个地方现在在哪里呢?古卢国这个地方在现在的印度新德里的南边,再往南一点点的地方。这个区域、这个国家在佛陀在世的时候还是属于古印度的中国(Majjhimadisā),是属于古印度的中国的最西端。换而言之,这个地方是世尊一代,他一生所游化的、所行走游化的最西端,再远于此西端的话,世尊并没有去过,即使去过也是用神通去的。如果是游化的话,这里的古卢国是属于最西端。
然后接着是Kammàsadhammaü nàma kurånaü nigamo是有个名为Kammàsadhammaü 的古卢市镇,古卢是指那里的人叫做古卢人。Kammàsadhammaü 是这个镇的名字,就好象说我们说这里是江西省靖安县这个宝峰镇,而这是个名字Kammàsadhammaü。
据说,在这个镇里面并没有适合世尊所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个镇的外面有一个水源很充足,风景很迷人的森林,世尊跟诸比库就住在这个树林里面。然后,每天早上,世尊跟诸比库就到这个镇上去托钵。因为古卢国那里也不象在恒河那样炎热,那边的气候稍微凉快一点,而且那边的食物和雨水都非常好,非常有利于健康。所以那里的居民身心都很健康,而且也很有智慧,大家能够接受深奥的教理和法义。
正是因为这样,佛陀就在这个地方为当地的人开示这部经典,从而教导了二十一种证悟阿拉汉的方法。就好象一个人他得到了一个金色的宝盒,他就会把那些花、那些珍宝等等很珍贵的东西,都放在这个金色的宝盒里。同样的,古卢国人民有那么好的智慧,那么好的根器,因此世尊就在这个地方开示了很多经典。有很多经典就是在这个地方所讲的。
比如说有一部讲修缘起,修行缘起很重要的经,就讲十二缘起的,叫做《大因缘经》(Mahànidàna Sutta),在长部里面,这部经典佛陀也是在这个地方所教导的。还有教导两部经Sàropama Sutta,就是《大心材喻经》和《小心材喻经》,在这部经里,佛陀专门教导修习戒、定、慧,而且教导一个禅修者、一个比库不能够因为只是修戒,戒清净了就满足于戒,他还必须修定。修定了之后,他还不能够满足于定,他还必须再修观,修观不能够满足于观,他还必须一直证到阿拉汉果。
这两部经都是用一个人去森林里面砍树来比喻,砍树的人只是砍了一些枝叶,砍了一些树皮、树枝回来,这些都不是要的,要的是心材,树木的心材。同样的,一个禅修者他不能够停留在任何一个地方而不前进,他要依戒、定、慧的次第禅修,一直要达到目标。这几部经也是佛陀在这个地方开示,所以可知那里的人已经有戒、定、慧的修行。
而且还有一部经叫做《树喻经》(Rukkhåpama Sutta),还有《护国经》(Raññhapàla Sutta),Raññhapàla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弟子,这部经也是在这里开示的。还有《摩犍地耶经》(Màgandiya Sutta)及《不动适应经》(âne¤jasappàya Sutta),这些经典都是佛陀在这边所教导的,而且,这些经典基本上就是指向禅修的。
比如说《护国经》是讲如何离欲的。它是讲一个长者子,他很有钱,后来他出了家,成为信心第一的弟子。这是指在世尊弟子当中,信心第一出家的弟子。故事说到有一次这位尊者回家乡去,他的家里人要逼他还俗,他如何逃脱的故事。后来,有个国王问他:「你的家庭那么好,生活条件那么好,你还那么年轻,你为什么还要出家?」结果他就跟国王说了这部经典。所以这些经典都是非常强地指向禅修的,因此世尊能够得到这么好的根器,这么好基础的人,因此佛陀在这里开示了这部经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所以,当我们看《大念处经》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在经里基本没有讲戒律的部分,因为已经有基础了,他也没有直接讲到要修阿那巴那达要到第四禅,然后再修其它的,也没有讲到,是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听法者有基础了。然后在讲到阿那巴那或讲到其它业处的时候,只是讲到你应当以身随观身,身体之法,他也没有讲你如何去修缘起,为什么?因为在之前都已经讲过,这些都是基础。所以这个时候呢,佛陀可以直接讲,如何把取所缘而修行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够忽视佛陀在讲这部经的时候他的听众对象的根基,弄错对象,那么自己就会对法产生没必要的误解。
同时呢,住在古卢国的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他们都非常精进的把他们的修行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他们在生活当中也经常修行四念处,即使是奴隶、工人、奴仆他们都不会例外。他们的谈论不会象我们现在这样,谈论今天吃了什么,谈论家里那些琐碎,孩子怎么样啊,也不会谈论在哪里有好东西买,谈论哪里化妆品更好,哪里衣服更名贵等等,不是谈论这些。他们谈论的内容都是谈论如何修行。在水井边或者在纺织工厂里面,听不到那些人在谈论那些闲言闲语。
假如一个妇女问另外一个妇女:
「大姐,你修哪一种念处啊?」
如果得到的答案是:
「我并没有修任何念处。」
那这个时候,问话的人肯定就会批评说:
「你这个人的生命是可耻的,虽然你活着,但是你就象行尸走肉一样。」
就会这样批评她,但如果她得到的答案是:
「哦,我在修行某某业处。」
那么那个问话者她就会说要:
「萨度!萨度!萨度!你的生命是非常可敬的,非常有意义的。你不会枉为人,世尊正是为了像你这样的人,他才出现于世间的。」
因此能够获得这样的生起智慧的听众,佛陀就开示了这部《大念处经》。
接着经文就说:
ßTatra kho bhagavà bhikkhå àmantesi Ý `bhikkhavo'ti. `Bhaddante'ti te bhikkhå bhagavato paccassosuü. Bhagavà etadavoca .û
「于其处,世尊称呼诸比库: 『诸比库。』那些比库应诺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Tatra kho是在那里,于其处。bhagavà是世尊,bhikkhå是比库们,众多的比库。âmantesi是称呼、呼叫,在这里就是对诸比库说。Bhikkhavo是叫诸比库,须知一般上来说佛陀叫他的弟子们就叫bhikkhave,这个用呼格,就是:「比库们啊!诸比库啊!」当时,那些比库们听到世尊这样叫他们,于是他们就回答说:“Bhaddante.”或者有时也称Bhante是一样的。Bhante是什么意思?是尊者的意思。
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比库他们都会称呼佛陀为尊者,而比库与比库之间他们称呼àvuso(朋友、贤友)。然而在佛陀般涅槃之前就叮嘱大家,以后你们应当称上座的为bhante(尊者),称下座为àvuso(朋友),或者也可以称呼名字或者也可以称àyasmà(具寿)。然后te bhikkhå bhagavato paccassosuü那些比库就回答:「世尊。」那世尊就这样说,Bhagavà etadavoca就这样说,说什么呢?他就说:
ßEkàyano ayaü, bhikkhave, maggo sattànaü visuddhiyà, sokaparidevànaü samatikkamàya dukkhadomanassànaü atthaïgamàya ¤àyassaadhigamàya nibbànassa sacchikiriyàya, yadidaü cattàro satipaññhànà. û
世尊就说:
「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
那么什么是一行道呢?一行道:巴利eka(一:单独)+ayana(行走、走向、道路)+magga(道路),意为「单向道,独行道,单独的道路,通往唯一之道」。对此,义注举出了以下不同的释义:
1、单向道:此道乃单向之道,而非双向性的道路。
2、独行道:应单独行走之道。单独,即以远离、独处之心舍离人群众会;行,即前进,或谓由此轮回走向涅槃之义。
3、独一之道:独一即最胜者,亦即世尊,因世尊乃一切有情中之最胜者。这条道路虽然也有其它人行,但世尊乃是其开创者故。
4、独有之道:唯有于此法、律中才具有,乃外道所无者。
5、通往唯一之道:虽然在初始阶段有各种不同的入门修行方法,但到后来都只通往唯一的涅槃。因为导向唯一、最胜的涅槃,故为一行道。
什么是四念处呢?cattàro satipaññhànà
那么我们明天再继续来学习了。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功德: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时有众多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日夜中极受忧恼。时具寿阿难陀见是事已诣世尊所。顶礼双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今王舍城多有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日夜中极受忧恼。世尊此诸病苦云何救疗。尔时佛告阿难陀汝可听此疗痔病经。读诵受持系心勿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皆得阿罗汉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连。须菩提。如是众等阿罗汉。复有菩萨摩诃萨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脱菩萨。心王菩萨。无住菩萨。如是等菩萨。复有长者八万人俱。其名曰梵行长者。大梵行长者。树提长者。如是等长者。复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六十万亿。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g)舍(shě)大(dà)城(chéng),竹(zhú)林(lín)园(yuán)中(zhōng),与(yǔ)大(dà)苾(bì)刍(chú)众(zhòng),五(wǔ)百(bǎi)人(rén)俱(jù)。
诵读此经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又能得诸佛菩萨守护,能够消灭包过五无间罪在内的罪障,能够现在得到无尽法藏为将来在极乐世界打好基础,得到修行的高起点(为什么呢,恶世修行一日胜净土修行万劫),让我们大家
佛在越只国舍羁瘦国。亦说一名遮匿迦罗国。时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日。佛复独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计。欲度脱十方人及蜎飞蠕动之类。复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
《法华经》、《金光明经》和《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并称护国三部经。《金光明经》功德利益 在甲流横溢,师傅心系众弟子,心系天下,人间,开示《金光明经》功德利益并赐偈语:金光非是月色成,金光明经现世间,善解此经之真人,月圆之日得此经,宣解此经传世间,一切众生苦灭尽。
wen ru shi:yi shi,po qie po zai she wei cheng dai shu gei gu du yuan。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er shi,shi zun gao zhu bi qiu:fu mu yu zi y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大家,今天我有些说话想讲~希望你们看完~真人真事!我实在没必要说谎!我妈早数个月前生蛇,因为迟了去看医生,过了头3天的黄金期,十级痛及夜晚完全睡不到!医生说条蛇很强……后来也算是医好了~但是实在伤了身体及神经线,而且她身体本身也很弱……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又称《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六向拜经》。全一卷。它成立的年代相当早,据推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前,或是更早在孔雀王朝之前。为后汉安世高所译。安世高,为印度西北(今伊朗地区)古王国(安息国)王子。年幼时,即以孝行著称,本质灵敏,性情和慈,又博学多闻。父殁后,舍去王位而皈依佛门,博晓经藏,尤精通阿毗
《善生经》是在家学佛很重要的经典,是《阿含经》中佛对于在家众如何修持佛法依次第而行的开示。本经主在人天乘法,教导大众实现现世生活的和乐安稳,打下未来世的美好的根基。《善生经》主要开示了身口要远离四种恶业;避免世间生活的种种障碍,才能如法如理获取资财;在人际关系的处世之道上,要如何避免与恶人打交道,哪些人可以亲近,哪些
微友:顶礼法师,请问居士在家诵《梵网经菩萨戒本》时,应该从哪开始诵?仁山法师:阿弥陀佛,您好!依在家戒本读诵就好。
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表佛法久住世间。众生供养三宝,可培植福田,种未来解脱之因,龙华三会值弥勒世尊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经文: 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 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獐鹿等。偷贼魁脍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 释:如是我闻,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中,为众位比丘宣说布施法门,共有三十七种要义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
这个孤独绝望又病魔缠身的比丘,却是幸福的! 那应该是一个湿冷的季节,天气越发寒冷潮湿。寂静而阴暗的屋子里充蚀着臊臭的味道,仿佛整个世界已经发霉、发臭,连空气都腥臭得让人闻之作呕,而他似乎已被
现今太多人没能做到养生,原因是没有洗髓。洗髓是要在思想上、行为方式上脱胎换骨。佛家养生典籍《洗髓经》是达摩老祖在嵩山少林寺传下来的,分《总义》、《无始钟气》、《四大假合》、《凡圣同归》、《物我
问:在《大念住经》中有要求我们觉知到我们的缺乏觉知。这怎么可能呢? 葛印卡老师:为了从缺乏觉知中走出来,你必须警觉,意识到,看,我现在正失去觉知。我的心在游荡或昏沉。我必须觉知。 你觉知到某些
按:现代人在不确定性、焦躁茫然、放纵空虚的生活状态中,痛苦的心灵需要慰藉,脆弱的生命需要安顿,平面化的精神需要从物化、私欲中超越出来。《无常经》上承原始佛法的平易朴实,下启大乘的悲智行愿,对现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