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广弘明集
辩惑篇第二之七
唐上废省佛僧表太史令傅奕 唐废省佛僧箴(附前表弹)沙门释法琳 唐破邪论(并启)沙门释法琳。
太史令朝散大夫臣傅奕上减省寺塔废僧尼事十有一条
臣奕言。臣闻羲农轩顼。治合李老之风(弹曰。诗云。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老子在周为守书藏吏。如今秘书官也。本非天子有何风化。令羲农上帝与之合治)虞夏汤姬。政符周孔之教(弹曰。周公孔子并是国臣。上述虞夏之教下化浇薄之民。亦非人王不得自为教主。岂令虞夏四君。却符周孔之教耶)虽可圣有先后道德不别。君有沿革治术尚同。窃闻八十老父击壤而哥。十五少童鼓腹为乐。耕能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然国君有难则殉命以报仇(弹曰既国并忠臣何得有难。田常六卿之徒不应起逆)父母有痾则终身以侧侍。岂非曾参闵子之友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俦相来羽翼(弹曰。二十九代止一曾参。汉高已前浊推闵子。成林之言无实。羽翼之奏本虚。事太过矣)乃有守道含德无欲无求(弹曰。州吁叔段不能守道。夏桀殷纣唯事贪求)宠辱若惊职参朝位(弹曰。潘崇羿浞未肯若惊。季氏阳货亦居朝列)荆山鼎上攀附升龙。缑氏坛边相从驾鹤。瑶池王母之使具礼来朝。碧海无夷之神周行谒帝。所以然者。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弹曰。皇帝升龙。盖是三皇之世。瑶池王母。复是周穆之时。计此李老未出之前。孔丘无名之日。不应反遵老教。却习孔书)而无胡佛故也(弹曰。汝既称无佛。亦不得有道)自汉明夜寝金人入梦。傅毅对诏辩曰胡神(弹曰。周世不来。傅毅岂知有佛。良以先来早有。傅氏。得知先祖言佛。汝反称无。五逆重殃自贻永劫)后汉中原未之有信(弹曰虚词太过)魏晋夷虏信者一分(弹曰。礼乐衣冠晋朝始备。汝既谤言夷虏。中夏是谁)符融托佛斋而起逆逃窜江东。吕光假征胡而叛君跱立西土(弹曰时人嫉融谤云结聚。吕光征还符主国破。遂居河右霸在凉州。亦不由僧叛居西土)降斯已后妖胡滋盛太半杂华(箴曰。慈悲所熏出于末劫恶世。有缘得度正在于斯)搢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箴曰。搢绅遵忍辱之服。儒士贵金口之谈)曲类哇哥听之丧本臭同鲍肆过者失香(弹曰。发汝哇声扬汝鲍肆听之必知丧本过者宁不失香仰面唾天自受其辱。斯言信兼矣兼)复广置伽蓝壮丽非一(箴曰。造生天之业。种脱苦之因)劳役工匠独坐泥胡(箴曰。争运身手仪像圣尊)撞华夏之鸿钟集蕃僧之伪众(箴曰。鸣百炼之神钟召三千之圣众)动淳民之耳目。索营私之货贿(箴曰。感信心之耳目发贪痴之货贿)女工罗绮剪作淫祀之旛。巧匠金银散雕舍利之冢(箴曰。女工罗绮造续命之旛。巧匠金银起碎身之塔)粳粱面米。横设僧尼之会。香油蜡烛。抂照胡神之堂(箴曰。粳粱米面争陈福田之会香油蜡烛求照慈悲之堂)剥削民财割截国贮。朝廷贵臣曾不一悟。良可痛哉(弹曰。朝廷稽古舍俗归真。崇敬释门不同邪见)伏惟。
陛下定天门之开阖更新宝位。通万物之屯否再育黔黎。布李老无为之风而民自化。执孔丘爱敬之礼而天下孝慈。且佛之经教妄说罪福(箴曰原教所由。示人断恶之门。开人行善之路)军民逃役剃发隐中。不事二亲专行十恶(箴曰。舍二亲之恩爱修十善之仁风。忍其小违以成大顺)岁月不除奸伪逾甚。臣阅览书契。爰自庖牺至于汉高。二十九代四百余君。但闻郊祀上帝(弹曰。员丘南郊不免杀生之咎。岂如佛戒不杀为先。挍量是非断可知矣)官治民察。未见寺堂铜像建社宁邦。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箴曰。缘感则兴事济便息。来往应物隐显随时)凡是沙门放归桑梓。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勿度秃小长揖国家(弹曰。昔严子陵不拜天子。赵元叔长揖司空。典籍称其美也。况沙门是出世福田。释氏为物外高士。欲令拜谒违损处深。理不可也)自足忠臣宿卫宗庙。则大唐廓定作造化之主。百姓无事为羲皇之民(弹曰。造化之世人不输租。义皇之民鼓腹而卧。圣明在上。岂信崔皓姜斌之词者乎)臣奕诚惶诚恐(弹曰。事君尽忠言而有信。闻奏不实罪有所归。诬誷国家终须伏剑。岂惶恐能了耶)谨上益国利民事十有一条如左。谨言(弹曰。如汝所奏损国害民事不可也)
上秦王论启
沙门法琳等启。琳闻情切者其声必哀。理正者其言必直。是以穷子念达其言。劳人愿歌其事。何者窃见大业末年天下丧乱。二仪墋黩四海沸腾。波振尘飞丘焚原燎。五马绝浮江之路。七童有平垒之歌。烽燧时警羽檄竞驰。关塞多虞刁斗不息。道消德乱运尽数穷转输寔繁。头会箕敛积尸如莽。流血为川。人不聊生物亦劳止。控告无所投骸莫从。百姓苦其倒悬万国困其无主。岂图法轮绝响正教陵夷。圣上兴吊俗之心顺昊天之命。爰举义旗平一区宇。当时道俗蒙赖华戎胥悦。于是协天地而通八风。测阴阳而调四序。和邦国叙人伦。功盖补天神侔立极。降云雨而生育。开日月以照临。发之以声明。纪之以文物。恩沾行苇化洽虫鱼。方欲重述九畴再敷五教。兴石渠之学布庠序之风。远绍轩羲近同文景。功业永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矣。窃见傅弈所上之事。披览未遍五内分崩。寻读始周六情破裂。呜呼。邪言惑正魔辩逼真。犹未足闻诸下愚。况欲上干天听。但奕职居时要物望所知。何容不近人情无辜起恶。然其文言浅陋事理不详。辱先王之典谟伤人伦之风轨。何者。夫人有言言必有中。夫子曰。一言同理则天下归之。一事乖常则妻子背叛。观弈所上之事。括其大都穷其始末。乃罔冒阙庭处多。毁辱圣人甚切。如奕此意。本欲因兹自媒苟求进达。实未能益国利人。竟是惑弄朝野。然。
陛下应天顺时。握图受箓。赴万国之心。当一人之庆。扶危救世之力。夷凶静难之功。固以威盖前王声高往帝。爰复存心三宝留意福田。预是出家之人莫不感戴天泽。但由僧等不能遵奉戒行酬报国恩。无识之徒非违造罪。致令傅弈陈此恶言。躄踊痛心投骸无地。然僧尼有罪甘受极刑。恨奕轻辱圣人。言词切害。深恐邪见之者因此行非。案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见夜明如日。即佛生时之瑞应也。然佛有真应二身权实两智三明八解五眼六通。神曰不可思议。法号心行处灭。其道也。运众圣于泥洹。其力也。接下凡于苦海。自后汉明帝永平三年。梦见金人以来。像教东流灵瑞非一。具在汉魏诸史姚石等书。至如道安道立之辈。图澄罗什之流。并有高行深解。当世名僧。尽被君王识知贵胜崇重。自五百余年已来。寺塔遍于九州。僧尼溢于三辅。并由时君敬信朝野归心。像教兴行于今不绝者。寔荷人王之力也。世间君臣父子。犹谓恩泽难酬昊天不报。况佛是众生出世慈父。又为凡圣良医。欲抑而挫之罪而辱之。不可得也。仰寻如来智出有无。岂三皇能测。力包造化。非二仪可方。昔吴太宰嚭问孔丘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信。圣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用时。圣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若三王五帝必是大圣。孔丘岂容隐而不说。便有匿圣之愆以此挍量。推佛为大圣也。老子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直就孔老经书。师敬佛处文证不少。岂奕一人所能谤讟。昔公孙龙着坚白论。罪三皇非五帝。至今读之。人犹切齿。以为前鉴。良可悲夫。
主上至圣钦明。方欲放马休牛轼闾封墓。兴皇王之风。开释老之化。狂简之说尤可焚之。若言帝王无佛则大治年长。有佛则虐政祚短者。案尧舜独治不及子孙。夏殷周秦王政数改。萧墙内起逆乱相寻。尔时无佛何因运短。但琳预居尧世。日用莫知。在外见不便事。恐蕃国远闻。谓华夏无识。夫子曰。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言之者欲使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傅弈出言不逊。闻者悉惊。有秽国风特损华俗。谨录丹款冒以启闻。伏惟。
大王殿下。天挺英灵自然岐嶷。风神颖越器局含弘。好善为乐迈彼东平。温易是欢更方西楚。加以阿衡百揆式序六条。德既褰罗仁兼裂网。开康庄之第。坐荀卿之宾。起修竹之园。宴文雅之客。莫不诗极缘情而赋穷体物。信可誉形朝野美贯前英者焉。但琳等内顾阙如方圆寡用。念傅弈下愚之甚。愧凡僧秃丁之呵。恶之极也。罪莫大焉。自尊卢赫胥已来。天地开辟之后。未有如奕之狂悖也。不任断骨痛心之至。谨录奕害事。辄述鄙词。件答如左。尘黩威严伏增殒绝。谨启。
奕云。海内勤王者少。乐私者多。乃外事胡佛内生邪见。剪剃发肤回换衣服。出臣子之门。入僧尼之户。立谒王庭坐看膝下。不忠不孝聚结连房。且佛在西域。言妖路远。舍亲逐财畏壮慢老。重富强而轻贫弱。爱少美而贱耆年。以幻惑而作艺能。以矫诳而为宗旨。然佛为一姓之家鬼也。作鬼不兼他族。岂可催驱生汉供给死胡。贱此明珠贵彼鱼目。违离严父而敬他人。何有跪十个泥胡而为卿相。置一盆残饭得作帝王。据佛邪说不近人情。且佛猾稽。大言不及栴孟。奢侈造作罪深桀纣。入家破家入国破国者。对曰夫出家者内辞亲爱外舍官荣。志求无上菩提。愿出生死苦海。所以弃朝宗之服。披福田之衣。行道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之大意也。若言佛为胡鬼。僧是秃丁者。案孔老经书汉魏已来内外史籍。略引孔老师敬佛处。文证如左。以答邪人。冀其伏罪。道士法轮经言。若见沙门思念无量。愿早出身以习佛真。
又云。若见佛图思念无量。当愿一切普入法门。
太上清净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四十九愿云。若见沙门尼。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
老子升玄经云。天尊告道陵。使往东方诣佛受法。
道士张陵别传云。陵在鹄鸣山中。供养金像转读佛经。升玄又云。东方如来遣善胜大士。诣太上曰。如来闻子为张陵说法。故遣我来看子。语张陵曰。卿随我往诣佛所。当令子得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陵即礼大士。随往佛所。
老子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智慧观身大戒经云。道学当念游大梵流影宫礼佛。
升玄经云。若有沙门欲来听经观斋。供主不得计饮食费遏截不听。当推置上坐道士经师自在其下。升玄又云。道士设斋供。若比丘来者可推为上坐。好设供养道士经师自在其下。若沙门尼来听法者。当稳处安置推为上座。供主如法供养。不得遮止。
化胡经云。愿采优昙花。愿烧栴檀香。供养千佛身。稽首礼定光。又云。佛生何以晚。泥洹一何早。不见释迦文。心中常懊恼。
灵宝消魔安志经云。道以斋为先。勤行当作佛(新本并改云勤行登金阙)故设大法桥。普度诸人物。
老子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迦葉菩萨。化游震旦。
灵宝法轮经云。葛仙公生始数日。有外国沙门。见仙公礼拜。抱持而语仙公父母曰。此儿是西方善思菩萨。今来汉地教化众生。当游仙道白日升天。仙公自语弟子云。吾师姓波阅宗。字维那诃。西域人也。
仙人请问众圣难经云。葛仙公告弟子曰。吾昔与释道征竺法开张太郑思远等四人。同时发愿。道征法开。二人愿为沙门。张太郑思远愿为道士。仙公起居注云。于时生在葛尚书家。尚书年逾八十。始有此一子。时有沙门。自称天竺僧。于市大买香。市人怪问僧曰。我昨夜梦见善思菩萨下生葛尚书家。吾将此香浴之。到生时僧至烧香。右绕七匝礼拜恭敬。沐浴而止。仙公请问上经云。与沙门道士言则志于道。上品大戒经挍量功德品云。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升玄内教经云。或复有人。平常之时不肯作福。见沙门道士说法劝善。了无从意云云。
道士陶隐居。礼佛文一卷。
智慧本愿本戒上品经曰。施散佛僧中食塔寺。一钱已上皆二万四千倍。功少报多。世世贤明玩好不绝。七祖皆得入无量佛国。
仙。公请问经云。复有凡人行是功德。愿为沙门道士大博士。至后生便为沙门。大学佛法为众法师。
复有一人。见沙门道士斋静读经。乃笑曰。彼向空吟经。欲何希耶。虚腹日中一食。此罪人耳。道士乃慈心喻之。故执意不释。死入地狱考毒五苦。
仙公请问经云。五经儒俗之业。道佛各叹其教大归善也。
太上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云。吾历观诸天。从无数劫来。见道士百姓男子女人。已得无上正真之道。高仙真人自然。十方佛皆受前世勤苦求道。不可称计。
法轮妙经云。道言。夫转轮不灭。得还生人中。大智慧明达者。从无数劫来。学已成真人高仙自然。十方佛者莫不从行业所致也。
右录道经师敬佛文如前。
案周书异记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周昭王问太史苏由。是何祥也。由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由曰。即时无他。一千年外声教被及此土。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当此之时。佛初生王宫也。穆王即位三十二年。见西方数有光气。先闻苏由所记。知西方有圣人处世。穆王不达其理。恐非周道所宜。即与相国吕侯。西入会诸侯于涂山。以禳光变。当此之时。佛久已处世。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过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灭度。衰相现耳。穆王大悦曰。朕常惧于彼。今已灭度朕何忧也。当此之时。佛入涅槃。
史录曰。吴太宰嚭问于孔子曰。孰为圣人乎。孔子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右录孔书称叹佛文如前。
弈云。僧尼六十已下。简使作民。则兵强人众。
弈云。寺多僧众。损费为甚。绞撬律帷G敫?吕掀睹裎拚?迨俊H?蚧е菸ㄖ靡凰隆2萏猛了?园簿?瘛G埠???舜?竞?ā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