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卷 广弘明集 上
诫功篇序
夫群生所以久流转生死海者。良由无戒德之舟楫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而不能横截风涛远登彼岸者。无此理也。故正教虽多一戒而为行本。其由出必由户。何莫由斯戒矣。是以创起道意先识斯门。于诸心境筹度怀行。其状如何。故论云。夫受戒者慈悲为务。于三千界内万亿日。月上至非想下及无间。所有生类并起慈心不行杀害。或尽形命或至成佛。长时类通统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满虚空。其德难量。惟佛知际。不杀既尔。余业例然。由斯戒德故能远大。所以上天下地幽显圣贤。莫不凭祖此缘用为基趾。经不云乎。戒如大地。生成住持。出有心发。是曰生也。圣道良资。是曰成也。法延六万。是曰住也。保任三业。是曰持也。诸余善法盖阙此功。有入此门便称圣种。乖斯妄立是谓凡流。长没苦海出济无日。自法移东夏千龄过半。在魏嘉平方闻戒法。自尔迄今道俗流布。然大圣垂教知机厥先故使俗士宪章则有具有缺。道人律仪有小有大。所以五戒八戒随量制开对境无非。戒科约分任其力用。是谓接俗之化。不可定其时缘。出家据道异于俗流。备足时缘无开阶级。虽复位分大小。两学就行齐均上下。五众约过品类乃殊。结正同存一戒。戒者警也。常御在心。清信所存闻诸视听。故撮举数四。知奉法之有人焉 梁代弘明集诫功篇录 唐广弘明集诫功篇录(二十七) 晋沙门释慧远与刘遗民书 梁元帝与萧咨议等书 梁简文与湘东王书 陈律师昙瑗与朝士书 陈沙门释慧津与瑗律师书(并答) 隋炀帝与智者顗禅师书 隋炀帝受菩萨大戒文 隋智者师与炀帝书 唐终南山释氏统略齐文宣净行法门。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晋庐山释慧远
彭城刘遗民。以晋太元中。除宜昌柴桑二县令值庐山灵邃。足以往而不反。遇沙门释慧远。可以服膺。丁母忧去职入山。遂有终焉之志。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闲处。安贫不营货利。是时闲退之士轻举而集者。若宗炳张野周续之雷次宗之徒。咸在会焉。遗民与群贤游处。研精玄理。以此永日。远乃遗其书曰。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宛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沉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君诸人并为如来贤弟子也。策名神府为日已久。徒积怀远之兴。而乏因籍之资。以此永年。岂所以励其宿心哉。意谓六斋日。宜简绝常务专心空门。然后津寄之情笃。来生之计深矣。若染翰缀文。可托兴于此。虽言生于不足。然非言无以畅一诣之感。因骥之喻。亦何必远寄古人。于是。山居道俗日加策励。遗民精勤偏至。具持禁戒宗张等所不及。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路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又披袈裟在宝池浴。出定已请僧读经。愿速舍命。在山一十五年。自知亡日。与众别已都无疾苦。至期西面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有七。先作笃终诫曰。皇甫谧遗论佩孝经。示不忘孝道。盖似有意小儿之行事。今即土为墓。勿用棺椁。子雍从之。周续之等。筑室相次。各有芳绩。如别所云。
与萧咨议等书。
梁元帝
盖闻。圆光七尺。上映真珠之云。面门五色。旁临珊瑚之地。化为金案。夺丽水之珍。变同珂雪。高玄霜之彩。岂不有机则感。感而遂通。有神则智。智而必断。故碧玉之楼升堂未易。紫绀之殿入室为难。必须五根之信以信为首。六度之檀以檀为上。故能舍财从信去有即空。率斯而谈。良可知矣。窃以瑞像放光倏将旬日。蹈舞之深形于寤寐。捲局?辖嵊谛饲蕖I跃跏?种?簟`秃卧??汀N宥χ?缎χ髻戎?恰v礁?敫?瘴牌渌怠Q蚶倚纱疥伦阍埔病@в诰剖场N慈艄?胁徊汀B萃h登俎。岂及春蔬为净。欲吾子三日洁斋。自寅至戌一中而已。自有米如玉锐盐类虎形。云梦之芹辽东之藻。十斤之梨千树之橘。青笋紫姜固栗霜枣适口充肠无索不获。八功德水并入法流。四王俱至偕让弘道。同志为友。岂不盛欤。萧绎疏。
答湘东王书。
梁简文
十八日晚。于华林合外省中。得弟九月一日书。甚慰悬想。秋节凄清比如常也。州事多外无足疲劳。濠梁之气不异恒日。差尽怡悦时有乐事。游士文宾比得谈赏。终宴追随何如近日。注汉功夫转有次第。思见此书有甚饥惄。吾蒙受菩萨禁戒簉预大士。此十二日便于东城私忏。十七日旦早入宝云。璧门照日铜龙吐雾。红泉含影青莲吐芳。法侣成群金山满座。身心快乐得未曾有。昨旦平等寺法会。中后无碍受持。天仪临席晬容亲证拜伏虽多疲劳顿遣。剃顶之时此心特至。心口自谋并欲剪落。无疑马援遣虱之谈。不辞应氏赤壶之讽。僧琎典议不异昔日。竟日问琎殊均子路。探钩取名名曰因理。皇情印可今便奉行。昨脯后方还所住。徐擒庾吾羌恒日夕镜远在直时来。左右但不得倜傥殊异。盘桓之时稍习节文。欲避酒泉之职。尹王相去。既尔弥申款对。临汝[色-巴+(厂@矢)]比多属疾。来宫小稀。其间信使差得不简晔。兼詹事暕为洗马时申话言数语。论辨向之。侯东抚复成离阔。衡山九嶷寻应引迈。临岐有叹望水兴嗟。但吾自至都已来。意志忽恍。虽开口而笑。不得真乐。不复饮酒垂二十旬。次公醒狂自成无理。知耆艾数信述吾经过。适忆途遵江夏路出西浮。日月易来已涉秋暮。而韦述有长沮之弊。必笑之灾。术异葛仙形均荀序。第复资其粮饩。特为经营。转祸为福事均北叟。分别已来每增慨忆。叹因月积想逐时旋。每有西卸事同抚[月*坒]。相见之期未知何日。瞻言玉岭静对金关。怀劳之深未常弭歇。善自保惜。反此不多。纲疏。
与梁朝士书。
瑗律师
光宅寺昙瑗白。窃惟至人垂诲各赴机权。故外设约事三千。内陈律仪八万。诚复楷训异门无非惩恶。孔定刑辟以诘奸宄。释敷羯磨用摈违法。二圣分教别有司存。顷见僧尼。有事每越讼公府。且内外殊揆科例不同。或内律为轻外制成重。或内法为重外网更轻。凡情僶俯肆其阿便。若苟欲利己。则舍内重而附外轻。若在陷他。则弃内轻。而依外重。非唯秽黩时宰。便为顿乖理制。幸属明令公匡弼社稷和爕阴阳。舟楫大乘柱石三宝。遐迩向风白黑斯庆。贫道忝居僧例。颇曾采习毗尼。累获僧曹送事访律。详决寻佛具切诫。国有宪章。缴?亿褐础N瓷笠篮握鄱稀=髦峦?贺?罨怪肌J?稍挤ㄓ烙米衲!J完艰コ省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