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广弘明集
佛德篇第三
序曰。夫以。蒙俗作梗。妙籍舟师。师之大者。所谓王也。故王者往也。若海之朝宗百川焉。王之取号况于此也。然则统言王者。约缘乃多。事理两分举要惟二。初谓详事。二谓明理。故详事之王。则人王天王是也。行化在事。事止于身。身存而化行。身灭而化息。此则外计其身。而莫思其内识。故目其化。为外教也。二谓明理。则法王佛觉是也。行化在理。理在于心。心存而化行。想灭而境绝。此则内捡其心。而不缘于外境。故目其化。为内教也。所以厚身而存生。生生而不穷。捐生而去情。情亡而照寂。致使存形之教万国同仪。练心之术千圣齐一。是则道俗两教出入升沈。俗则入有而沈形。六道以之而绵亘。道则出空而升位。三圣自此而昌明焉。自正道东流。六百余载。释蒙从信。其徒不一。独夫振虐。而坑僧击像者二三。明后重道。寺塔崇树者亦众矣。至如吴王之详佛圣。晓天人之所归。宋君之叙佛德。明朝贤之宗奉。诸余蒙昧。无足胜言。故序现迹之祥瑞。又述颂作之盛德。随类览历。岂不昭彰心性乎 初序梁弘明集序佛德目 晋宗炳明佛论 大唐广弘明集佛德篇总目卷十五 晋沙门支道林佛菩萨像赞 晋沙门释慧远佛影铭 宋侍中谢灵运佛法铭赞 梁沈约佛记序(并敕答) 晋代已来佛像感应相 梁高祖出育王舍利诏 梁晋安菩提树颂(并表) 梁简文唱导佛德文(十首) 梁简文谢佛事启(十首) 梁沈约佛刹塔像诸铭(十首) 梁王僧孺唱导佛文 隋高祖于国内立舍利塔诏(并瑞应表谢)
广弘明集佛德篇第三之初
佛释迦文菩萨等像赞。晋沙门支道林
佛影铭。晋沙门释慧远
佛法铭赞。宋侍中谢灵运
佛记序。梁沈约
佛像瑞集。唐终南山释氏
出育王舍利诏。梁高祖武皇帝
菩提树颂。梁晋安王萧纲
梁唱导文。萧纲在蕃作
归佛发愿誓文。梁王僧孺
释迦文佛像赞(并序)(晋支道林)
夫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仁义有本。道德之谓也。昔姬周之末有大圣号佛。天竺释王白净之太子也。俗氏母族。厥姓裘昙焉。仰灵胄以丕承。藉乃哲之遗芳。吸中和之诞化。禀白净之浩然。生自右胁。弱而能言。谅天爵以不加为贵。诚逸禄以靡须为足。故常夕惕上位逆旅紫庭。纡轸储宫拟翮区外。俄而高逝周览郊野。四辟皇扉。三鉴疾苦。风人励辞以激兴。乃甘心受而莫逆。讯大猷于有道。慨在兹之致淹。遂乃明发遐征栖迟幽闲。脱皇储之重宝。希无待以轻举。褫龙草之盛饰。贸穷岩之蓰褐。资送之俦自崖而反矣。尔乃抗志匪石。安仁以山。斑卉匡居。摧心立盟。厘安般之气绪。运十算以质心。偋运四筹之八记。从二随而简巡。绝送迎之两际。缘妙一于鼻端。发三止之蒙秀。洞四观而合泯。五阴迁于还府。六情虚于静林。凉五内之欲火。廓太素之浩心。濯般若以进德。潜七住而挹玄。搜冥鱼于六绝。齿既立而废筌。豁万劫之积习。同生知于当年。掩五浊以擅曜。嗣六佛而微传。伟准丈六。体佩圆光。启度黄中。色艳紫金。运动凌虚。悠往鲦忽。八音流芳。逸预扬采。妙览未兆。则卓绝六位。曲成已着。则化隆三五。冲量弘乎太虚。神盖宏于两仪。易简待以成体。大和拟而称劭。员蓍者象其神寂。方卦者法其智周。照积祐之留祥。元宿命以制作。或绸之以德义。或疏之以冲风。亮形摇于日新。期妙主于不尽。美既青而青蓝。逞百练以就粹。导庶物以归宗。拔尧孔之外揵。属八亿以语极。罩坟素以兴典。掇道行之三无。络聃周以曾玄。神化着于西域。若朝晖升于旸谷。民望景而兴行。犹曲调谐于宫商。当是时也。希夷缅邈于羲风。神奇卓绝于皇轩。蔚采冲漠于周唐。颂味有余于邹鲁。信可谓神化之都领。皇王之宗谟也。年逾从心泯迹泥洹。夫至人时行而时止。或隐此而显彼。迹绝于忍土。冥归于维卫。俗徇常以骇奇。固以存亡而充之。至于灵觉之性。三果殄悴。豁若川倾。颓如干坠。黔首与永夜同幽。冥流与涸津并遗。六度与崩岑俱褫。三乘与绝轴解辔。门徒泣血而心丧。百灵衔哀而情悸。夫道高者应卑。因巡者亲誉。故不祈哭而哭。岂非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虽灵几播越环周六合。历数终于赤县。后死所以与闻。景仰神仪。而事绝于千载。祇洹既已漂落。玉树卒亦荒芜。道丧人亡时亦已矣。遁以不才仰遵大猷。追朝阳而弗暨。附桑榆而未升。神驰在昔愿言再钦。遂援笔兴古述厥遐思。其词曰。
太上邈矣。有唐统天。孔亦因周。籧庐三传。明明释迦。寔惟帝先。应期睿作。化融竺干。交养恬和。濯粹冲源。迈轨世王。领宗中玄。堂堂洪摸。揭秀员灵。峻诞昆岳。量裒太清。大象罕窥。乃员其明。玄音希扣。文以八声。煌煌慧炬。烛我宵征。人钦其哲。孰识其冥。望之霞举。即亦云津。威扬夏烈。温柔晞春。比器以形。卓机以神。卷即烟灭。腾亦龙伸。鼓舞舟壑。灵气惟新。谁与兹作。独运陶钧。三无衷玄。八亿致远。二部既弘。双翰惟典。充以瑰奇。恬以易简。藏诸韫椟。寔之令善。令善善因。乃赞乃演。致存言往。岂伊弘阐。日月真朗。显晦周遍。生如纷雾。暧来已晞。至人全化。迹随世微。假云泥洹。言告言归。遗风六合。伫芳赤畿。象罔不存。谁与悟机。镜心垂翰。庶觌冥晖。
阿弥陀佛像赞(并序)
夫六合之外。非典籍所摸。神道诡世。岂意者所测。故曰。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每在常辄。欲以所不能见。而断所未能了。故令井蛙有坎宅之矜。凭夷有秋水之伐。故其宜矣。余游大方。心倦无垠。因以静暇。复申诸奇丽。佛经纪西方有国。国名安养。迥辽迥邈。路踰恒沙。非无待者。不能游其疆。非不疾者。焉能致其速。其佛号阿弥陀。晋言无量寿。国无王制斑爵之序。以佛为君。三乘为教。男女各化育于莲花之中。无有胎孕之秽也。馆宇宫殿。悉以七宝。皆自然悬构。制非人匠。苑囿池沼。蔚有奇荣。飞沈天逸于渊薮。逝寓群兽而率真。阊阖无扇于琼林。玉响自喈于箫管。冥霄霣华。以阖境神风。拂故而纳新。甘露征化。以醴被蕙风。导德而芳流。圣音应感而雷响。慧泽云垂而霈清。觉父噏予而贵言。真人冥宗而废玩。五度凭虚以入无。般若迁知而出玄。众妙于兹大启。神化所以永传。别有经记。以录其懿云。此晋邦五末之世。有奉佛正戒。讽诵阿弥陀经。誓生彼国。不替诚心者。命终灵逝化往之彼。见佛神悟即得道矣。遁生末踪。忝厕残迹。驰心神国。非所敢望。乃因匠人。图立神表。仰瞻高仪。以质所天。咏言不足。遂复系以微颂。其词曰。
王猷外厘。神道内绥。皇矣正觉。寔兼宗师。泰定轸曜。黄中秀姿。恬智交泯。三达玄夷。启境金方。缅路悠迟。迂彼神化。悟感应机。五度砥操。六慧研微。空有同状。玄门洞闉。咏歌济济。精义顺神。玄肆洋洋。三乘诜诜。藏往摹故。知来惟新。二才孰降。朗滞由人。造化营域。云构峨峨。紫馆辰峙。华宇星罗。玉闱通方。金墉启阿。景倾朝日。艳蔚晨霞。神堤回互。九源曾深。浪无筌忘。鳞罕饵淫。泽不司虞。骇翼怀林。有客驱徒。两埋机心。甘露敦洽。兰蕙助声。化随云浓。俗与风清。葳蕊霄散。灵颷扫英。琼林喈响。八音文成。玟瑶沈粲。芙蕖晞阳。流澄其洁。蕊播其香。潜爽冥华。载扬来翔。孕景中葩。结灵幽芳。类诸风化。妙兼于长。万轨一变。同规坐忘。
诸菩萨赞十一首。
文殊师利赞。
童真领玄致。灵化实悠长。昔为龙种觉。今则梦游方。忽恍乘神浪。高步维耶乡。擢此希夷质。映彼虚闲堂。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梵释钦嘉会。闲邪纳流芳。
弥勒赞。
大人轨玄度。弱丧升虚迁。师通资自废。释迦登幽闲。弥勒承神第。圣录载灵篇。乘干因九五。龙飞兜率天。法鼓振玄宫。逸响亮三千。晃晃凝素姿。结跏曜芳莲。寥朗高怀兴。八音畅自然。恬智冥徼妙。缥眇咏重玄。磐纡七七纪。应运莅中璠。挺此四八姿。映蔚花林园。亹亹玄轮奏。三摅在昔缘。
维摩诘赞。
维摩体神性。陵化昭机庭。无可无不可。流浪入形名。民动则我疾。人恬我气平。恬动岂形影。形影应机情。玄韵乘十哲。颉颃傲四英。忘期遇濡首亹亹赞死生。
善思菩萨赞。
玄和吐清气。挺兹命世童。登台发春咏。高兴希遐踪。乘虚感灵觉。振网发童蒙。外见凭寥廓。有无自冥同。忘高故不下。萧条数仞中。因花请无著。陵虚散芙蓉。能仁畅玄句。即色自然空。空有交映迹。冥知无照功。神期发筌悟。豁尔自灵通。
不二入菩萨赞。
法作菩萨赞。
乃昔有嘉会。兹日多神灵。维摩发渊响。请定不二名。玄音将谁和。法作率所情。亹亹玄心运。寥寥音气清。粗二标起分。妙一寄无生。
首昶腥?蕖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