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卷 法苑珠林
病苦篇第九十五(此有六部)
述意部 引证部 瞻病部 医疗部 安置部 敛念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遐旷六道繁兴。莫不皆依四大相资五根成体。聚则为身。散则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质异。各称其分皆欲求适。求适之理既难。所以调和之乖为易。忽一大不调四大俱损。如地大增则形体[黑*敢]黑。肌肉青瘀症瘕结聚。如铁如石。若地大亏则四支损弱。或失半体。或偏枯残戾。或毁明失聪。若水大增则肤肉虚满体无华色。举身萎黄神颜常丧。手脚潢肿膀胱胀急。若水大损则瘦削骨立筋现脉沈。唇舌干燥耳鼻焦闭。五藏内煎津液外竭。六腑消耗不能自立。若火大增则举体烦[穫-禾+火]焦热如烧。痈疖疽肿疮痍溃澜。脓血流溢臭秽竞充。若火大损则四体羸瘠腑藏如冰。瞧隔凝寒口若含霜。夏暑重裘未尝温慰。食不消化患常呕逆。若风大增则气满胸塞腑胃否隔。手足缓弱四体疼痹。若风大损则身形羸瘠气裁如线。动转疲乏引息如抽。咳嗽噫哕咽舌难急。腹厌背軁心内若冰。颈筋喉脉奋作鼓胀。如是种种皆是四大乍增乍损致有痾疾。既一大婴羸则三大皆苦。展转皆病。俱生煎恼。四大交反良由苦报。无愧无耻。无恩无义。常随四时资给所须。昼夜将养未曾荷恩。片失供承便招病苦。既知无恩徒劳养育。纵加美食华服终成粪秽。但趣得支身以除饥寒。终不为汝踵前蓄积。以劳我心。废求修道。良由身为苦器阴是坯瓶。易损难持。四大浮虚。亟相乖反。五阴缘假。多生恼患。所以禀形人世。逢秽浊之时。受质伪身。居怖畏之境。幽冥无量神鬼河沙。种族尤多。草筹未辩。或依房依庙。附岳附丘。凡有含灵并皆只响。致使神爽冥昧识虑昏茫。至于寤寐多有恐怖。庶得临危摄念。无俟三称。在崄逢安。宁劳千遍。愿增益神道加足威光。以善利生无相恼害。诚言可录信验有征矣。
引证部第二
如佛说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以西国夏中多风热微不同汉地也)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西国于此秋时热始隆盛亦不同汉地也)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何以故春寒多者以万物皆生以寒出故寒多。何以故。夏风多者。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何以故秋热多者。以万物成熟故热多。何以故冬有风有寒者。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时得卧。何以故。以风多故身放。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正月二月不时不得卧。何以故。以寒多身缩。春三月有寒故不得食麦豆。宜食糠米醍醐诸热物(以西国麦冷糠米等热也)夏三月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糠米乳酪。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糠米醍醐。宜食细米麨蜜稻黍。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糠米胡豆羹醍醐。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时寒起有时灭。人得病有十因缘。一久坐不卧。二食无贷。三忧愁。四疲极。五淫泆。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十制下风。从十因缘生病。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其横死。
又智度论云。四百四病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热相地坚相。坚相故难消。难消故能起热病。血肉筋骨脉髓等是地分。除其业报者。一切法皆和合因缘生也。
瞻病部第三
夫四大难调六腑更反。以有报身忽婴疚疾。或有舍俗出家孤游独宿。或有贫病老弱无人侍卫。若不互看命将安寄。故四分律。佛言。自今已去。应看病人。应作瞻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乃。至路值五众出家人病佛。制七众皆令住看。若舍而不看。皆结有罪。故诸佛心者。以大慈悲为体。随顺我语。即是佛心也。
如僧祇律云。若道逢出家五众病人。即应觅车乘驮载。令如法供养乃至死时亦应阇维殡埋。不得舍弃。病人有九法成就必当横死。一知非饶益食而贪食。二不知筹量。三内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擿吐出。五已消应出而强持。六食不随病。七随病食而不筹量。八懈怠。九无慧。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常在床褥。云何为五。一瞻病之人不别良药。二懈怠无勇猛心。三常喜嗔恚亦好睡眠。四但贪衣食故瞻视病人。五不以法供养故亦不与病人语谈往返是谓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翻前五法病得速差)又生经。世尊以偈赞曰。
人当瞻疾病问讯诸危厄
世尊则为父经法以为母
同学者兄弟因是而得度
又弥勒所问本愿经云。佛语阿难。我本求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成佛。其事非一。佛言。阿难。乃往过世时有太子。号曰所现。端正姝好。从园观出。道见一人得病困笃。见已有哀伤之心。问于病人。以何等药得疗卿病。病者答曰。唯王身血得疗我病。尔时太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与病者。至心施与意无悔恨。尔时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我身施血不可称限。又往过世有王太子。号曰莲华王。端正姝好。从园观出。道见一人身体病疠。见已哀念问于病者。以得何药疗于汝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以涂我身。其病乃愈。是时太子即破身骨。以得其髓。持与病者。欢喜惠施心无悔恨。尔时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身髓布施不可称计。
又往去世有王。号曰月明。端正姝好。从宫而出。道见盲者。贫穷饥饿随道乞丐。往趣王所。尔时月明王。见此盲人。哀之泪出。谓于盲者有何等药得疗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病。眼乃得视。是时明王自取两眼。以施盲者。其心清然无一悔意。尔时月明王者即我身是。须弥之山尚可称知斤两。我眼布施不可称计。
佛语阿难。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身命等施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彼无上正真之道。阿难白佛。以何善权得致佛道。佛语阿难。弥勒菩萨昼夜各三正衣束体叉手下膝着地。向十方佛说此偈言。
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
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又法句喻经云。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到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浆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帝释取其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豁然大明。莫不惊肃。国王臣民天龙鬼神无央数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佛为世尊。三界无比。道德已备。云何屈意。洗病比丘。佛告国王及众会者言。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人。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会当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因病积年疗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恶行。治政严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暑。若欲鞭者赍其价数。得物者鞭轻。不得鞭重。举国患之。有一贤者为人所谋。应当得鞭。报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无罪过。为人所枉。愿小垂恕。五百闻是佛弟子。轻手过鞭。无著身者。五百寿终堕地狱中。栲掠万毒。罪灭复出堕畜生中。常被挝杖。五百余世罪毕为人。常婴重病痛不离身。尔时国王者今调达是。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时贤者今吾身是。吾以前世为其恕鞭不着身。是故世尊躬为洗之。人作善恶殃福随人。虽更生死不可得免。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挝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
灾迅无赦生受酷痛形体毁坼
自然恼病失意恍惚人所轻笑
或县官厄财产耗尽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灾火焚烧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时病比丘闻佛此偈及宿命事。克心自责。所患除愈。得阿罗汉道。贤提国王。没命奉行得须陀洹道。
又善生经云。瞻病人不应生厌。若自无物出外求之。若不得贷三宝物看。差已十倍还之。五百问事云。看病人将病人物。为病人供给所须。不问病者。或问起嫌。并不得用。若已取者应偿。不还犯重罪。又四分律云。看病得五功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便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故看。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命终。五能为病人说法欢喜己善法增长。
医药部第四
夫人有四支五藏。壹觉壹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所同也。及其失也。承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之惴。竭而为焦故。良医导之以针石。救之以药济。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也。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为三。一风为大患。二痰为大患。三冷为大患。然有三良药治。风患者苏为良药。及苏所作饭食。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饭食。是谓三大患有此三药治。如是比丘亦有三大患。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然有三良药治。一若贪欲起时以不净往治。及思惟不净道。二若嗔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三若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思惟因缘所起道。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有此三药治。
又金光明经云。佛在世时。有持水长者。善知医方。救诸病苦。持水长者有子。名曰流水。端正第一威德具足。受性聪敏善解诸论。见诸众生受诸苦恼。时长者子即至父所。说偈问言。
云何当知四大诸根衰损伐谢
而得诸病云何当知饮食时节
若食食已身火不灭云何当知
治风及热水过肺病及以等分
何时动风何时动热何时动水
以害众生时父长者即以偈颂
解说医方而答其子三月是夏
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
是十二月三三而说从如是数
一岁四时若二二说足满六时
三三本摄二二现时随是时节
消息饮食是能益身医方所说
随时岁中诸根四大代谢增损
令身得病有善医师随顺四时
三月将养调和六大随病饮食
及以汤药多风病者夏则发动
其热病者秋则发动等分病者
冬则发动其肺病者春则增剧
有风病者夏则应服肥腻碱酢
及以热食有热病者秋服冷甜
等分冬服甜酢肥腻肺病春服
肥腻辛热饱食然后则发肺病
于食消时则发热病食消已后
则发风病如是四大随三时发
病风羸损补以苏腻热病下药
服呵梨勒等病应服三种妙药
所谓甜辛及以苏腻肺病应服
随时吐药若风热病肺病等分
违时而发应当任师筹量随病
饮食汤药
又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此之八万四千皆从四病起。一贪。二嗔。三痴。四三毒等分。此之四病各分二万一千。以不净观除贪欲二万一千烦恼。以慈悲观除嗔恚二万一千烦恼。以因缘观除愚痴二万一千烦恼。总用上药除等分病二万一千烦恼。譬如宝珠能除黑暗。般若波罗蜜亦能除三毒烦恼病。
安置部第五
盖闻三界之宅。寔四大之器。六尘之境。是五阴所居。良由妄想虚构惑倒交兴。致使万苦争缠百忧总萃。今既报熟命临风烛。然众生贪着至死不觉。恐在旧所恋爱资财。染着眷属。佛教移处令生厌离。知无常将至使兴心正念也。
如僧祇律云。若是大德病者。应在露现处上好房中。拟道俗问讯生善。瞻病人每须烧香然灯。香汁涂地。供待人客。依西域只桓寺图云。寺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号无常多生厌背。去者极众。还唯一二。其堂内安一立像金色涂者。面向东方。当置病人在像前坐。若无力者。令病人卧面向西方观佛相好。其像手中系一五色彩幡。令病人手执幡脚作往生净土之意。坐处虽有便利。世尊不以为恶。原其此土本是杂秽之处。犹降灵俯接下类群生。况今将命投佛。宁相弃舍。随病人所乐何境。或作弥陀弥勒阿閦观音等形。如前安置。烧香散华。供养不绝。生病者善心。
敛念部第六
夫三界非有五阴皆无。四倒十缠共相和合。一切如电。挥万劫于俄顷。丘井易沦。终漂沈于苦海。迷途遂远。弱丧亡归。区区七尺。莫知其假。耳目之外。终自空谈。靡依靡救。不信不受。生灵一谢再返无期。所以抚心自恻临危安泰也。
故十诵律云。看病人应随病者先所习学而赞叹之。不得毁呰退本善心。
又四分律云。为病人说法令其欢喜。
又毗尼母论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语。看病人违病者意并得罪。又华严经。临终为病人说偈云。
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寤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
念彼临终劝念善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复劝令归依佛因是得成见佛光
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为五。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又随愿往生经云。佛告普广菩萨。若四辈男子女人。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刹土者。当先洗浴身体着鲜洁之衣。烧众名香悬缯幡盖歌赞三宝读诵尊经。为病者说因缘譬喻善巧言词微妙经义。苦空非实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无有实。又如电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鲜当归坏败。精诚行道可得度苦。随心所愿无不获果。
述曰。如前教已复将经像至病人所。题其经名像名告语示之。使开目睹见。令其惺寤。兼请有德智人读诵大乘。助扬赞呗。幡华乱坠。宛转目前。香气氛氲。常注鼻根。常与善语勿传恶言。以临终时多有恶业相现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须方便善巧诱[言*求]使心心相续刹那不驻。乘此福力作往生净土之意。故智度论云。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又维摩经云。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持戒。于破戒病人不求恩惠。心不疲厌。供养病人。命终生普观天。五欲纵逸不知厌足。而说颂曰。
紫纨未可得漳滨徒再离
一逢犬马病贲育罢驱驰
既无九转术复阙万金奇
不着授盥掌唯梦莲华池
感应缘(略引一十四验)
晋欧议曹椽 晋袁无忌 晋康法朗 晋安慧则 晋竺法义 宋罗玙妻费氏 宋王文明 宋李清 宋释昙颖 魏王长豫 齐释慧进 隋释僧喜 唐萨孤训 唐释彻师。
晋南郡议曹椽姓欧。得病经年骨消肉尽。巫医备至无复方计。其子夜如得睡眠。梦见数沙门。来视其父。明旦便往诣佛图见诸沙门。问佛为何神。沙门为说事状。便将诸道人归请读经。再宿病人自觉病如轻。昼得小眠。如举头见门中有数十小儿。皆五彩衣。手中有持幡仗者。刀矛者。于门走入。有两小儿在前。径至帘前。忽便还走语后众人。小住小住。屋中纯是道人。遂不复来前。自此后病渐渐得差(右此一验出灵鬼志)
晋陈国袁无忌。寓居东平。永嘉初得疫疠。家百余口。死亡垂尽。往避大宅。权住田舍。有一小屋兄弟共寝。版床荐席数重。夜眠失晓。床出在户外。宿昔如此。兄弟怪怖皆不眠。后见一妇人来在户前。知忌等不眠前却户外。时未署明。月朗见之。彩衣白庄。头上有花锸及银钗象牙梳。忌等便逐之。初绕屋走。四倒头发及花锸之属皆堕落。忌悉拾之。仍复出门南走。临道有井。遂入井中。忌还眠。天晓视花锸及钗牙梳。并是真物。掘坏井得一楸棺。三分井水所渍。忌便易棺器衣服。还其物于高燥处葬之遂断(右此一验出志怪集)
晋沙门康法朗。学于中山。永嘉中与一比丘。西入天竺。行过流沙。千有余里。见道边败坏佛图。无复堂殿。蓬蒿没人。法朗等下瞻礼拜。见有二僧。僧各居其傍。一人读经。一人患痢。秽污盈房。其读经者了不营视。朗等恻然兴念。留为煮粥扫除浣濯。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并谓病者必不移旦。至明晨往视。容色光悦痛状休然。屋中秽物皆是华馨。朗等乃寤是得道真士以试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慧。可往礼觐。法朗等先嫌读经沙门无慈爱心。闻已乃作礼悔过。读经者曰。诸君诚契并至。同当入道。朗公宿学业浅。此世未得愿也。谓朗伴云。慧此若植根深当现世得愿。因而留之。法朗后还中山为大法师。道俗宗之(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晋雒阳大市寺有安慧则。未详氏族。少无常性。卓越异人。而工正书善能谈吐。晋永嘉年中天下疫病。则昼夜祈诚。愿大神降药以愈万民。一日出寺门见两石形如瓮。则疑是异物。取看之。果有神水在内。病者饮服莫不皆愈。后止雒阳犬市寺。手自细书黄缣写大品一部。合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识。凡十余本。以一本与汝南周仲智妻胡氏供养。胡母过江赍经自随。后为灾火所延。仓卒不暇取经。悲泣懊恼。火息后乃于灰中得之。首轴颜色一无亏损。于时同见闻者莫不回邪改信。此经今在京师简靖寺靖首尼处(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晋沙门竺法义。山居好学。住在始宁保山。后得病积时。攻治备至而了不损。日就绵笃遂不复自治。唯归诚观世音。如此数日。昼眠梦见一道人来候其病。因为治之。刳出肠胃湔洗腑藏。见有结聚不净物甚多。洗濯毕还内之。语义曰。汝病已除。眠觉众患豁然。寻得复常。案其经云。或现沙门梵志之像。意者义公所梦其是乎。义以太元七年亡。自竺长舒至义六事。并宋尚书令传亮所撰。亮自云。其先君与义游处。义每说其事。辄懔然增肃焉。
宋罗玙妻费氏者。宁蜀人。父悦宋宁州刺史。费少而敬信。诵法华经数年。勤至不倦。后忽得病苦。心痛守命。阖门惶惧。属纩待时。费氏心念。我诵经勤苦。宜有善祐。庶不于此遂致死也。既而睡卧食顷。如寤如梦。见佛于窗中授手以摩其心。应时都愈。一堂男女婢仆。悉睹金光。亦闻香气。玙从妹即琰外族曾祖。尚书中兵部费愔之夫人也。于时省疾床前亦具闻见。于是大兴信悟虔戒至终。每以此瑞进化子侄焉。
宋时王文明。宋泰始末。作江安令。妻久病。女于外为母作粥将熟。变而为血。弃之更作。亦复如初。如此者再。母寻亡没。其后儿女在灵前哭。忽见其母卧灵床上。貌如平生。诸儿号感奄然而灭。文明先爱其妻手下婢。妊身将产。葬其妻日。使婢守屋。余人悉诣墓所。部伍始发。妻便现形入户打婢。其后诸女为父办食杀鸡。刳洗已竟。鸡忽跳起轩首长鸣。文明寻卒。诸男相继丧亡(右三验出述异记)
宋李清者。吴兴於潜人也。仕桓温大司马府参军督护于府得病还家而死。经夕苏活。说云。初见传教持信幡。唤之云。公欲相见。清谓是温召。即起束带而去。出门见一竹舆。便令入中。二人推之疾速如驰。至一朱门见阮敬。时敬死已三十年矣。敬问清曰。卿何时来知。我家何似。清云。卿家异恶。敬便雨泪言。知吾子孙如何。答云。且可。我今令卿得脱。汝能料理吾家不。清云。能若能如此不负大恩。敬言僧达道人是官师甚被敬礼。当苦告之。还内良久遣人出云。门前四层寺官所起也。僧达常以平旦入寺礼拜。宜就求哀。清往其寺见一沙门。语曰。汝是我前七生时弟子。已经七世受福。迷着世乐忘失本业。背正就邪当受大罪。今可改悔。和尚明出当相佐助。清还先舆中夜寒齽冻。至晓门开僧达果出至寺。清便随逐稽颡。僧达云。汝当革心为善归命佛法归命比丘僧。受此三归可得不横死。受持勤者。亦不经苦难。清便奉受。又见昨所遇沙门。长跪请曰。此人僧中宿世弟子。忘失正法方将受苦。先缘所追今得归命。愿垂慈愍。答曰。先是福人当易扶济耳。便还向朱门。俄遣人出云。李参军可去。敬时亦出与清一青竹枝。令闭眼骑之。清如其语。忽然至家。家中啼哭及乡亲塞堂。欲入不得。会买材还。家人及客。赴监视之。唯尸在地。清入至尸前。闻其尸臭自念悔还。但外人逼突不觉入尸。时于是而活。即营理敬家分宅以居。于是归心三宝勤信法教。遂作佳流弟子(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宋长于寺有释昙颖。会稽人。少出家谨于戒行。诵经十余万言。止长于寺。善巧宣唱。天然独绝。颖尝患癣疮积治不除。房内常供养一观世音像。晨夕礼拜求差此疾。异时忽见一蛇从像后缘壁上屋。须臾有一鼠子从屋堕地。涎涶沐身。状如已死。颖候似活。即取竹刮除涎涶。又闻蛇所吞鼠能疗疮疾。即行取涎涶以傅癣上。所傅既遍鼠亦还活。信宿之间疮痍顿尽。方悟蛇之与鼠皆是祈请所致。于是君王所重。名播遐迩。后卒所住。年八十一(右此一验出唐高僧传)
魏中书郎王长。豫有美名。父丞相至所珍爱。遇疾转笃。丞相忧念特至。政在床上坐不食已积日。忽为现一人形状甚壮。着铠执刀。王问。君是何人。答曰。仆是蒋侯也。公儿不住。欲为请命故来耳。勿复忧。王欣喜动容。即命求食。食遂至数升。内外咸未达所以。食毕忽复惨然。谓王曰。中书命尽。非可救者。言终不见(右此一验见幽明录)
前齐永明中杨都高座寺释慧进者。少雄勇游侠。年四十忽寤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贼来索物。进示经钱。贼惭而退。尔后遂成百部。故病亦愈。诵经既度情愿又满。回此诵业愿生安养。闻空中告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无病而卒。八十余矣(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隋文成郡马头山释僧善。姓席氏。绛郡正平人也。仁寿之岁。其道弥隆。及疾笃将亟告弟子曰。吾患肠中冷结者。昔在少年。山居服业粮粒既断。懒往追求啖小石子。用充日夕。因觉为病。死后破肠看之。果如所言。若吾终后不须焚燎。外损物命。可坐于瓮中埋之。以大业初年卒于大黄岩中。道俗依言而殡。绛州僧袭比丘。承习善公。不亏化法。善师终日他行不见。后寻其遗骸莫知所在。忽闻爆声振裂。响发林谷。见地分涌瓮出于外。骸骨如雪唯舌存焉。红赤鲜映逾于生日。因取舌骨。肉以为塔(右一验出唐高僧传)
唐贞观二十年征龟兹。有萨孤训者。为行军仓曹参军。及屠龟兹城。后乃于精舍剥佛面取金。旬日之间眉毛总落。还至伊州。乃于佛前悔过。所得金者皆回造功德。未几眉毛复生。
唐锋州南孤山陷泉寺沙门彻禅师。曾行遇癞人在穴中。彻引出山中为凿穴给食。令诵法华经。素不识字。加又顽鄙。句句授之。终不辞倦。诵经向半。梦有教者。自后稍聪。得五六卷疮渐觉愈。一部既了须眉平复。肤色如常。故经云。病之良药。斯言验矣(右一验出冥报拾遗)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