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法苑珠林
六道篇第四(此六趣即为六部)
诸天部(此别四部)
述意部 会名部 受苦部 报谢部。
述意部第一
夫论天报。识复丰华。服玩光新身形轻妙。而自在天上更是魔王。无想定中翻为外道。四空之顶邪执不轻。六欲之间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养涅槃。憍慢转增我人逾盛。所以头华萎瘁腋汗流衿。宝殿歇光罗衣聚腻。凭斯净心悉皆忏荡。普为四王忉利兜率焰摩化乐他化梵王梵辅光音遍净广果那含不烦不热善见善现。空处识处不用处非非想处。乃至横穷他界竖极上天。或复端坐华台。动逾劫数凝神玉殿。一视千年。愿令自然之服不离身形。善法之堂永蒙游观。绝生离之病。无战阵之劳。长谢五衰常丰七宝。色像端严容仪炜烨。永离苦因。清升乐果也。
会名部第二
问曰。云何名六趣。依毗昙论云。趣者名到。亦名为道。谓彼善恶业因道能运到其生趣处。故名为趣。亦可依所造之业趣彼生处。故名为趣。有趣者归向之义。谓所造业能归向于天乃至地狱也。
问曰。唯有此六趣定更有余道耶。答曰。且据一家不增减说。若依楼炭经中。亦说九道众生共居。一菩萨道。二缘觉道。三声闻道。帖前六道。以凡圣同居为欲相化也。天者如婆沙释名。光明照曜。故名为天。又天者颠也。颠谓上颠。万物之中。唯天在上。故名颠也。又天者显也。显谓高显。万物之中。唯天独高在上显覆。故名显也。
问曰。何故彼趣名天。答曰。于诸趣中。彼最胜最乐最善妙最高。故名天趣。有说。先造作增上身语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相续。故名天趣。有说。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光常照昼夜故。声论者说。能照故名天。以现胜果。照了先时所修因故。复次戏乐故名天。以常游戏受胜乐故。
问曰。诸天形相云何。答曰。其形上立。问曰。语言云何。答曰。皆作圣语。又立世阿毗昙论云。天名提婆。谓行善因于此道生。故名提婆。今略论诸天报身之相。所谓诸天皆无骨肉。亦无大小便利不净。身放光明无别昼夜。报得五通形无障碍。故正法念经云。譬如一室然五百灯光明不相逼迫。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复如是。不窄不妨。又彼经云。彼夜摩天或有一百。或有一千。共聚在一莲华须同坐。不妨不隘不窄。以善业故。自业力故。又智度论云。第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又正法念经云。尔时夜摩天王。为诸天说偈云。
若人心念佛是名善命人
不离念佛故是为命中命
若人心念法是名善命人
不离念法故是为命中命
若人心念僧是名善命人
不离念僧故是为命中命
又夜摩天中有三大士。常为放逸诸天而演说法。何等为三。一者夜摩天王牟修轮陀菩萨。二者善时鹅王菩萨。三者种种庄严孔雀王菩萨。是三大士。常为利他而演说法。或有令得声闻菩提。或有令得缘觉菩提。
受苦部第三
今述诸经具明诸天趣苦光明色界无色界苦。上界虽胜仍有微苦。故成实论云。上二界中虽无粗苦而有微细苦。何以知之。四禅中说有行立卧。随有四故。皆应有苦。又色界有眼耳身识。即此识中所有诸受。名为苦乐。从一威仪求一威仪。求一威仪故知有苦。又无理解爱着已报。失时大苦。如经中说。唯得道者将命终时无忧苦色。今既是凡宁无忧喜。论中无苦者。以苦相微故说言无。如食少盐故言无盐。非是一向唯乐无苦。由上界乐行寂灭不着不能发起粗贪恚嗔。故名无苦无乐。又无刀杖等苦故言无苦。非无微苦。故涅槃经云。世间虽有上妙清净园林。然死尸处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若不作此观名不修身。故知有苦。又法句喻经云。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嗔恚。一人言。天下之苦莫过惊怖。共诤苦义纷纭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问诸比丘。向论何事。即起作礼具白所论。佛言。比丘。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害。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身与。欲愿离世苦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泊然无想可得泥洹。此最为乐。故知未得圣智灭此三界之身。当非苦耶。问曰。色界有身有苦可尔。无色无形苦受何生。答曰。彼报精微凡小不睹。无其粗碍非无细色。广论有无被在别章。故智度论云。上二界死时退时。生大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处堕摧碎烂。又成实论云。苦乐随身至于四禅。忧喜随心至于有顶。
问曰。生上天者离恶积善。何故报尽即入三涂。答曰。凡夫无始已来恶业无穷。一日贪嗔尚受千形。况恶既多。暂伏结生。报福既尽昔业时熟。还堕三涂。何所致惑。故成实论云。人在色无色界谓是涅槃。临命尽时。见欲色中阴。即生邪见。谓无涅槃。谤无上法。当知彼中有不善业。又智度论云。非有想非无想天中死堕阿鼻地狱中。故知三界轮转皆苦。第三明欲界诸天苦者。谓彼天中斗战之时。递相加害身心俱苦。若割股节断而复生。斩首截腰则有死苦。如毗昙说欲界诸天有十业道离不律仪。虽天不害天。而害余趣。亦有截手截足断而还生。若斩首则死。展转相夺。乃至十业道皆有。又福欲尽时。五衰相现则大忧恼。故涅槃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其身体柔软细滑。见五相时极受大苦。如地狱苦等无差别。如和毒药初美后苦。故正法念经偈云。
如蜜和毒药是则不可食
天乐亦加是退没时大苦
业尽怀忧恼舍离诸天女
退时大苦恼不可得譬喻
善业欲尽时如灯焰欲灭
不知何所趣心生大苦恼
天上欲退时心生大苦恼
地狱众苦毒十六不及一
一切诸焰轮爱力之所作
爱锁缚众生至诸险恶道
三界如转轮业系轮不断
是故舍爱欲离欲得涅槃
又涅槃经云。虽复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时还堕三恶道中。虽为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终生于畜生道中。或为师子虎兕豺狼象马牛驴等。故知天报尽时其身大苦。既有斯难即须披诚疏条此业忏令伏灭。若人造罪受报尽已。后时修善设生天上。由昔余殃天中微受。故正法念经云。若于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自见诸天女等。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若于先世有妄语业。诸天女等闻其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若于先世以酒施于持戒之人。或破禁戒而自饮酒。或作麴酿。临命终时。其心闷乱。失于正念。堕于地狱。若于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速疾命终。若于先世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已。共余天子互相娱乐。是则名曰五衰相也。以其持戒五种缺故。业网所缚受此业报。又天帝释复观业果于殿中。叫唤大地狱十八隔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业。堕此地狱具受众苦。从地狱出生饿鬼中。寿命长远。从饿鬼中死生畜生中。互相残害。从畜生中死。若生人中。身色憔悴无有威德。若有余业得生天中。身量形貌皆悉减劣。一切众宝庄严之具光明微少。不为天女之所爱敬。天女背叛。舍至余天。智慧薄少心不正直。为余天子之所轻笑。若诸天众与阿修罗斗战之时。为他所杀。以余业故。
报谢部第四
依新婆沙论云。诸天中将命终位。先有二种五衰相现。一小。二大。云何名为小五衰相。一者诸天往来转动。从严身具出五乐声。善奏乐人所不能及。将命终位此声不起。有说。复出不如意声。二者诸天身光赫奕昼夜相照。身无有影。将命终时身光微昧。有说。全灭身影便现。三者诸天肤体细滑入香池浴。才出水时水不着身。如莲华叶。将命终位水便着身。四者诸天种种境界悉皆殊妙漂脱诸根。如旋火轮不得暂住。将命终位专著一境。经于多时不能舍离。五者诸天身力强盛眼尝不瞬。将命终时身力虚劣。眼便数瞬。云何为大五衰相。一者衣服先净今秽。二者华冠先盛今萎。三者两腋忽然流汗。四者身体欻生臭气。五者不乐安住本座。前五衰相现已或可转。时天帝释以有五种小衰相现。不久当有大衰相现。心生怖畏作是念言。谁能救我如是衰厄。后当归依。便自了知。除佛世尊无能救护。寻诣佛所求哀请救。佛为说法。便得见谛。令彼衰相一时皆灭。故于佛前欢喜踊跃。作诸爱语说此伽他曰。
大仙应当知我即于此座
还得天寿命唯愿尊忆持
又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宫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种瑞现。一项中光灭。二头上华萎。三面色变。四衣上有尘。五腋下汗出。六身形瘦。七离本座。即自思惟。寿终之后下生鸠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豚。甚预愁苦不知何计。余天语言。今佛在此为众说法。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知告曰。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得离豚身常诵三自归。如是三日却后七日天即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家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免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谓之荧惑意欲杀之。父知贵子令好养之。年向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遇舍利目连。儿前作礼。众圣惊怪。具说天上事。此儿请佛到家。佛为说经。儿及父母内外亲属皆得阿惟越致。此云不退(依经天有多种。具如前三界篇中三十二门说。今对六道略述四门)
感应缘(略引六验)
晋居士史世光 晋沙门释惠嵬 宋仑氏有二女 魏沙门释昙鸾 魏居士椽弦超 梁沙门释慧韶。
夫十恶缘巨易或心涂。万善力微难感灵性。奸心频发凶状屡闻。正法罕逢教沈道丧。所以一息不追则万劫永别。刹那暂隔则千代长离。良由信毁相竞善恶交侵。愚惑之徒轻举邪风。淳正之辈时遭佞逼。所以教流震旦六百余年。崔赫周虐三被残屏。祸不放踵。殃及己身。致招感应之征。善恶之报。是以建安感梦而疾瘳。文宣降灵而病愈。吴王围寺舍利浮光。齐主行刑刀寻刃断。宇文毁僧而疮溃。拓拔废寺而脓流。孙皓溺像而阴疼。赫连凶顽而震死。古今善恶祸福征祥。广如宣验冥祥报应感通冤魂幽明搜神旌异法苑弘明经律异相三宝征应圣迹归心西国行传名僧高僧冥报拾遗等。卷盈数百不可备列。传之典谟。悬诸日月。足使目睹。唐猜来惑。故经曰。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信知善恶之报影响相从。苦乐之征犹来相克。余寻传记四千有余。故简灵验各题篇末。若不引证邪病难除。余之不尽。冀补兹处。
晋史世光者。襄阳人也。咸和八年于武昌死。七日沙门支法山转小品。疲而微卧。闻灵座上如有人声。史家有婢字张信。见世光在座上着衣帢具如平生。语信云。我本应堕龙中。支和上为我转经。昙护昙坚迎我上第七梵天快乐处矣。护坚并是山之沙弥已亡者也。后支法山复往为转大品。又来在座。世光生时以二幡供养。时在寺中乃呼张信持幡送我。信曰。诺。便绝死。将信持幡。俱西北飞。上一青山如琉璃色。到山顶望见天门。光乃自提幡遣信令还。与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上。信未还。便遥见世光直入天门。信复道而还。倏忽苏活。亦不复见手中香也。幡亦故在寺中。世光与信于家去时。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曰。阿郎飞上天。婆为见不。世光后复与天人十余。俱还其家徘徊而去。每来必见簪帢。去必露髻。信问之。答曰。天上有冠不着此也。后乃着天冠。与群天人鼓琴行歌。径上母堂。信问。何用屡来。曰我来欲使汝辈知罪福也。亦兼娱乐阿母。琴音清妙不类世声。家人小大悉得闻之。然闻其声如隔壁障。不得亲察也。唯信闻之独分明焉。有顷去。信自送见光入一黑门。有顷来出谓信曰。舅在此日见榜挞楚痛难胜。省视还也。舅坐犯杀罪。故受此报。可告舅母会僧转经。当稍免脱。舅即轻车将军报终也(右一出冥祥记)
晋长安释慧嵬。不知何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有一无头鬼来。嵬神色无变。乃谓鬼曰。汝无头。便无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形。复作无腹鬼来。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无腹。便无五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嵬皆随言遣之。后久时天甚寒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鲜明。姿媚柔雅。自称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谈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陵云而逝。顾谓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后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续有释贤护。姓孙。凉州人。来止广汉阎兴寺。常习禅为业。又善律行纤豪无缺。以晋隆安五年卒。临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满寺内。遗言使烧身。弟子行之。既而支节都尽。唯手一指不然。因埋之塔下(右一出梁朝高僧传)
宋仑氏二女。东官曾城人也。是时祖姊妹。元嘉九年。姊年十岁。妹年九岁。里越愚蒙未知经法。忽以二月八日。并失所在。三日而归粗说见佛。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及梵书。见西域沙门便相开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忽复失去。田间作人云。见其从风径飘上天。父母号惧祀神求福。既而经月乃反。剃头为尼。被服法衣。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曰。汝宿世因缘应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因堕落。与其法名。大曰法缘。小曰法彩。临遣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法也。女既归家即毁除鬼座。缮立精庐夜斋诵。夕中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岭若灯烛云。女曰。此后容止华雅音制诠正。上京风调不能过也。刺史韦朗就里并迎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于是溪里皆知奉法(右一出冥祥记)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未详氏族。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异怪逸于民。鸾因患气疾。周行医疗。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云。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鸾睹。由斯疾愈。后往江南陶隐居处。求觅仙方冀益长寿。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来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渡。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现形。状如二十。来告鸾曰。若欲渡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由鼓怒。才入船里恬然安静。依斯达到。梁帝见重。因出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后辞帝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流支。鸾往启曰。佛法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支唾地告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轮三有。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永绝轮回。后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一心依经作净土业。春秋六十有七。临至终日。幡华幢盖高映院宇。香气蓬勃音声繁闹。预登寺者并同瞩之。以魏兴和四年。卒于平遥山寺。年六十有七(右一出梁高僧传)
魏济北郡从事椽弦超。字义起。以嘉平中。夜独宿梦有神女来从之。自称天玉女。东郡人。姓成公。字知琼。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夫。当其梦也精爽感寤。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如此三四夕。显然来游。驾辎軿从八婢。服绫罗绮绣之衣。姿颜容体状若飞仙。自言。年七十。视之如十五六女。车上有壶榼。清白琉璃。五具饮啖。奇异馔具。遂下酒啖。与义起共饮食。谓义起曰。我天上玉女。见遣下嫁故来从君。不谓君德。宿时感运宜为夫妇。不能有益亦不为损。然行来常可得驾轻车乘肥马。饮食常得远味异膳。缯素可得充用不乏。然我神人。不为君子。亦无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义。遂为夫妇。赠其诗一篇。其文曰。
飘飖浮勃述。[敖-十+土]曹云石滋。芝英不须润。至德与时期。神仙岂虚降。应运来相之。纳我荣五族。送我致祸灾。
此其诗之大较。其文二百余言不能悉录。并注易七卷占卜吉凶等。义起皆运其旨。作夫妇经七八年。父母为义起取妇之后。分日而嫌。分夕而寝。夜来晨去。儵忽若飞。唯义起见之。余人不见。虽居闇室辄闻人声。常见踪迹。然不睹其形。后人怪问。漏泄其事。玉女遂便求去云。我神人也。虽与君交不愿人见。而君性疏漏。我往与君积年交结。恩义不轻。一旦分别岂不怆恨。势不得久各努力。呼侍御人。下酒啖食。发[竺-二+祿]取织成裙衫两腰。赐与义起。又赠诗一首。把臂告辞涕泠流离。肃然升车去若迅飞。义起忧感积日殆至委顿。后到济北鱼山陌上。西行遥望曲道头有一马车。似知琼。驰前到。果是玉女也。遂披帷相见。前悲后喜。控左授接同乘至洛。遂为室家克复旧好。至于太康中犹在。但不日日往来。每于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旦十五日。辄下往来经宿而去。张茂先为作神女赋(右一出搜神记)
梁蜀郡龙渊寺沙门慧韶。姓陈。本颖川太丘人。少欲多智聪敏不群。春秋五十。卒于本寺摩诃衍堂中。时成都民应始丰贤者。因病气绝。而心上暖。五日方醒。云。被摄至阎罗王闻处分。云迎法师。须臾便至。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唯书文书作一大政之字。韶出外坐于旷路树下见一少童。以漆柳箕擎生袈裟。令韶着之。有十僧来迎。丰识和慈二禅师。幡盖烈道腾虚而去。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久病闷绝。醒云。送韶法师及五百僧。登七宝梯到天宫殿讲堂中。其地如水精床席华整。亦有麈尾机案。莲华满池。韶就座谈说。少时便起。送别者令归。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以天监二年七月三日。卒于龙渊寺。春秋五十有四(右一出梁高僧传)
人道部(此别八部)
述意部 会名部 住处部 业因部 贵贱部 贫富部 受苦部。
述意部第一
夫论人道之中。身形浮伪多诸罪业。喜造[保/言]瑕。仁智道消恩良义绝。所以崔抒弑君。高臣害父。七雄并争。万国连踪。互骋憍奢各炫淫荡。淳风永尽美化不行。三毒竞兴十缠争发。四流浩漫五盖幽深。颠倒无明转复滋甚。遂使生同险树命等危城。口蜜易消井藤难久。垄头松下哭响摧残。广巷重门悲声呜咽。今为人中悉皆忏悔。绞窃彩追阶闵现窍掠蕖N骶■囊???诖?1鼻畹ピ健D象姥指 D酥涟逦菡贬 N纳肀环ⅰR??忝?3簿友ùΑ5裉愫诔荨5棺“?小H跛?? N7迳?取1叱窃妒?W凹赘焊辍O蹈克?簟5=鹋跄尽2⒃父餍蘩袢谩H似?⒋取O⒎诺粗?摹6匣囊???V势虢鹗?謇噌曰?0丝嗖磺志藕岢で惨病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