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附录二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

  民国七十四年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晚安!我今天想从教学和守道上来谈禅宗的特色。

  首先要各位了解:「禅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了解实践以后,究竟有什么利益?」了解禅,有了禅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了。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了。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禅的功夫之前无有不办啊!

  禅也不是出家人专用的,你们各位不要说是在家的佛教徒,就是回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徒……各种宗教,任何人都一样可以参禅,禅是普及一切宗教的。我现在说一宗公案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禅:

  有名的傅大士,梁武帝请他去讲经,他上台了,抚尺一拍,即下座。素有神通的宝志禅师立刻提醒梁武帝:「傅大士讲金刚经,讲完了!」

  禅就是这样,最好的说法,最究竟的语言,就是「抚尺一拍」;虽是不讲,却一切都讲好了。这就是「一身原不动,万境自虚陈」的妙高禅境。

  还有一次傅大士讲经,梁武帝圣驾亲临,大家都恭谨的站起来迎接,傅大士却稳如泰山的坐着不动,有人急急催促道:

  「皇上驾到了,还不快快站起来!」

  傅大士一笑,说道:

  「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在禅法之前,天下什么权位、财势都显得藐小了。假如你们各位有了禅,世间上的荣华富贵都会霍然矮了半截。

  另一次,傅大士头戴道冠,身披袈裟,脚趿儒鞋出现,梁武帝一看,啧!这像什么啊?十分错愕的指着他的帽子问:

  「你是道士吗?」

  傅大士指着袈裟说:

  「不是啦!我是和尚穿袈裟。」

  「哦!你是出家和尚吗?」

  傅大士又指指脚下:「你看!」

  「喔,是儒鞋,你是儒士吗?」

  傅大士摇摇手,往上指住头问:

  「你看,我是什么?」

  道冠、儒鞋、佛袈裟,合三家为一家,意思就是说:禅,是包容一切的,禅不是隐居深山老和尚的专利,禅是儒、释、道三教九流社会大众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今天对大家讲禅宗的教学守道,对每一个人都多少有参考的价值。

  说到教学,禅门很讲究师徒相传,讲究悟解的教学。禅宗的教学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方法不一样,有几点的不同:

  1.沉默法: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提倡爱语的教育,用温言软语开导。禅师们常常不用语言,沉默相对,一默一声雷,在宁静悠远中气象万千,比什么语言还要响,还要多!

  2.棒喝法:社会上提倡爱心的教学,苦口婆心教授;而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黮闇无明,照见自性真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都是棒喝式教育法。

  3.问难法:现在的教育提倡启发式教育,一步步引导;而禅门讲究问难,机辩的追究,一改被动启发为主动探求,不作驯人作主人。

  4.劳苦法:现代教育讲究有安静的读书环境,在宁谧幽雅的气氛中学习,禅门却不止要在安静中受教育,更提倡在劳动、劳苦中参学。所以搬柴、运水是参禅,推磨、舂米也是参禅,砍柴、挑担无一不是参禅,从劳苦里面慢慢体会禅的意义,品嚐禅的法味。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禅的义蕴就阐发出来了:饮一水一冷暖,跌一跤一苦乐;自身疾苦自身担,自家宝藏自家知。

我现在就把禅宗教学守道的特色分成四点,向各位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从肯定自我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门,讲究不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东风吹东倒,西风吹西倒,一点自我的主张都没有。要紧的是自我肯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就是禅师自我肯定的特色。

  有一位南隐禅师,禅法的名望很高。一位居士心里不服气,来找南隐禅师辩论禅学。两人见面后,南隐禅师一言不发,拿了茶杯倒茶请他喝。茶注满了,南隐禅师没有停止,仍然不停的再倒、倒、倒……这位居士终于按捺不住,叫道:

  『禅师,茶都溢出来了,不要倒啦!』

  南隐禅师这才开口,微笑说道:

  『看!你心里的杯子这样自满,我的禅法怎么能装得进去呢?』

  只一句话,那人就不知如何应对啦!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本心自明,不是自满。

  有位学者问禅师:

  『佛在哪里?』

  你们各位想一想:佛在哪里?你以为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吗?在东方琉璃世界吗?其实,佛无所不在,「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有人问禅师:「佛是什么?」

  禅师望着他,把手一摊,说:「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恐怕你会不相信!」

  「你的话很有权威,我那敢不相信呢?」

  禅师点点头说:

  「好,你刚才问什么?再问一次。」

  「我问什么是佛?」

  「你,就是佛啊!」

  「哟!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凡夫,怎么一下子,你就说我是佛呢?」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移情化性!让自己做个佛菩萨,而不巧立名目,戴高帽子,所以自我肯定最重要的是:「如何保住?如何知道我是佛呢?」

  禅师的回答是:

  「一翳在眼,犹如空花;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黄金金屑宝贵耀眼,一掉到眼睛里面就如同长了眼翳,犹如空花一般,看不清楚真实的形体,若能把心里的妄想妄缘统统卸下来,真心现前,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如来佛了。

  佛教教人守道,是在妄念修行。有人问惟宽禅师:

  「道在何处?」

  惟宽禅师回答:

  「道,只在眼前。」

  「我怎么没有见到呢?」

  「你执着自己,所以见不到。」

  「我有执着,不能见道,不能见真理。禅师!你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吗?」

  「有你我的执意分别,更加不能见道啦!」

  「假如没有你我的分别,无我想,无人想,是不是就能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呢?」

  「咦!无我无你,谁来见道?谁见真理?」

  我们常说要修行、修道,道在哪里啊?道就在我们脚下,要自己去走,摆脱个人的见识,用宇宙永恒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像儒家的「天人合一」。禅的教学守道方式很独特,肯定有,不对啦!讲无,也不是。空、有都非究竟,禅是要非空非有,离形去智,息尽妄缘的。禅要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

  自我肯定,直下承担,是禅者证验、修持登上光明藏的妙阶。

  南泉禅师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

  「有人在瓶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内渐渐长大,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你说:不得毁瓶,不可伤鹅,怎么才能让鹅出来啊?」

  你们各位想一想,不把瓶弄破,鹅怎么出来?陆亘大夫蹙着眉走来走去,在想怎么办、怎么办。这就落入有想有分别的窠臼,就不是禅啦!禅是直下承担的,所以南泉禅师立刻叫了一声:

  「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

  「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道:

  「这不是出来了吗!」

  你的心为什么像鹅一样被束缚起来?你以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可以给我们安住吗?你的心只要洒脱一点,开阔一点,就能跳出瓶口,走出象牙塔,何必自我束缚在生活里面?何苦拘泥于身躯之间?所以禅师闭关,关房虽小,心却宽如法界,来去无碍。假如身系牢狱的人犯也懂得禅,虽然身体被禁锢,失去自由,心仍可自由飞翔。然而这种自我肯定的自由,不单在牢狱里的人不易体悟,我们大家也难获得。禅的本来面目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求道要像云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营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净了,禅道便自然呈现。

  有弟子问云门禅师:

  「世间有三种病人──瞎子、聋子、哑子,我怎样教他们学禅呢?」

  云门禅师即刻喝斥:

  「既来请益,为何见而不拜?」

  弟子赶忙就地一拜,刚抬起头,云门禅师挥起拄杖就打。弟子大惊,向后急退,云门禅师哈哈大笑道:

  「你没有瞎嘛!不要怕,来!到前面来。」

  弟子惊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两步。云门又笑道:

  「你听得到,没有聋呀!举起拂麈,你会吗?」

  弟子应声说:

  「不会!」

  云门禅师又哈哈大笑道:

  「咦!你不是哑巴嘛!」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害病啦!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有身不会养,都是由于心灵迷昧,终成盲聋瘖哑。云门禅师以快刀斩妄识的教法,揭示朗朗乾坤的心地。现代人五官健全,生活安康,都因心地蒙昧而自寻烦恼。父母千方百计把儿女送到美国读书,又放不下心,想方计法到美国探望,到美国做什么?可以说是做个残废的人──美国人讲话,听不懂,是个聋子;眼睛看英文,看不通,像个瞎子;开口说洋话,不会说,像个哑子;要出门不会开车,成了跛子;儿媳生了小孩,要替他们照顾孩子,年少养儿老养孙,又成了孝子,有人称这叫五子登科。不懂禅,生活里增加了多少痛苦

  很多人被无明盖覆,不知返观自照,不知运用自性宝藏,反而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攀缘虚妄不实的幻境,当然不能安住,《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蕴含很深奥的意义。

  禅师寂灭外缘,对境不起憎爱,朝向肯定的大道精进,声光幻影迷惑不了禅师的心,他的心常住于清净中,如实办道。

  石屋禅师有一个朋友,是个小偷,恶习难改。有一次,他偷石屋禅师的东西,被禅师抓个正着。禅师责问他说:

  「你偷人东西,偷多少次啦?」

  「数不清,总有几百几千次吧!」

  「你偷了多少东西?」

  「不多,一次顶多千儿八百元啦!」

  禅师哈哈大笑说:

  「你真是个小毛贼!换是我,哼!不下手则已,下手就大偷!」

  小偷惊讶问道:

  「失敬!失敬!原来是老前辈了!请教怎么个偷法?」

  石屋禅师倏然伸手,作势握住小偷的心说道:

  「宝贝不就在这里吗?自从这里的宝贝被我偷到了以后,我一生享用不尽啦!」

  我们的心,要自己掌握住,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身受用不尽。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有了这种真心,你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

  龙牙禅师有一首自我肯定的诗:

  「一室一床一茅屋,一缾一钵一生涯;

  门前纵有通村路,他家何曾是我家。」

  一个禅者,一生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所茅屋,生活简单自然。门前虽然有路通到别人的村庄,不过他家何曾是我家,我们何必到外面攀缘呢?桃源虽好非我有,自家虽寒伧,却是我安身立命处。有道是「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真性,与道相远。禅是要大家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