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七十四年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禅堂」是供给禅者参禅打坐的场所,对外一向是不开放的,故一般人对禅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禅堂的建筑通常长有六丈至十丈、宽四丈至八丈不等,不过依参禅人数的多寡(有时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也有供给短期精进禅坐的禅堂,或是只容一个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远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场所。
禅堂的大小、简陋与否、地点的远近,在禅者的心目中是没有分别的,因一入禅境,三千世界的宽广就在当下。自古以来,多少的禅者在禅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见自我的本性,而成为一代人天师范,「禅堂」之功实不可没。
禅堂设备就像我们现在讲演的地方不设窗户,是封闭式的,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讲堂有好的冷气及通风设备。禅,是向自我内心追求,不向外求的,故禅堂不设窗户,主要是让参禅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随着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别妄念,否则就失去参禅的意义了。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据闻过去其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跃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不能走出山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能够跳越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样的,禅堂的四周虽非高墙,但却封闭,主要是不让外界的污染、妄想、烦恼带到禅堂里来。禅师们一再要警诫初学者,一进禅堂就要将外面的、过去的一切放在禅堂外,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着「正法眼藏」,后门通称方便门,是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时要将禅门的帘子放下来,帘子一放下,就不可以进出、走动,或有音声,尤其是止静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静下来,在寂静的气氛下,你会感受到禅的气息。
在禅门,每个参禅的人,拥有的物质要越少越好,少到什么程度?依现在的斤两来计算,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因为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就越少;东西越多,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比方说,像我们出家人,衣服只有这一件,早上起来这一件、会客也是这一件、现在站在这里和各位讲话也是这件。然社会上的人士,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门了,穿旗袍呢?还是穿洋装?穿红色的呢?还是黄色、蓝色的呢?因为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选择而烦恼。而禅者只有一件衣服长衫,不必选择也就没有烦恼。
禅堂里的禅师们,因为使用的物品东西很简单,所以因物质而起的烦恼也就很少,因为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其实在禅师们用的物质虽少,但他内心中却拥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平常生活,衣单两斤半,若是外出云游的禅者、云水僧,他可以拥有十八样东西,叫「头陀十八物」:
1.柳枝:我们现在早上刷牙用牙膏、牙刷,禅师们是用杨柳枝来刷牙漱口的。用牙膏、牙刷,口腔的疾病很多,用杨柳枝漱口、刷牙,牙齿却很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储备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杂碎衣、法衣、二十五条衣。二是郁多罗僧,又名上衣、七衣、入众衣。三是安陀会,又名中衣、宿衣、内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禅者走到什么地方,随时可以把坐具摊开,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三衣,通称为「三衣一具」。
4.澡豆:澡豆就是相等于现在所说的肥皂粉、肥皂。在过去没有肥皂粉的时代,澡豆是一种清洁剂。
5.钵:是出家人吃饭的用具。出家人拿着钵向信徒化缘食物,就称「托钵乞食」。
6.瓶:是装水的用具。
7.香炉:香炉不仅是用来烧香、供佛,在各处行脚,山林水边一炷香,也有驱除蚊虫的作用。
8.滤水囊:滤水囊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壶、热水瓶,过去的禅者参访游学时,有了一个滤水囊,所使用的水,会更加卫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是用来除草,紧急时也可以防止坏人的侵犯。
11.锡杖:出家人拿锡杖是用来防身的。
12.奁:镜匣子。
13.镊子:镊东西的镊子。
14.经书、律书。
15.佛像。
16.菩萨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绳床:有时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湿,几根绳子从这一棵树套到那一棵树上,就可以在上面睡觉了,所以有绳床。
现在我们一般到户外活动、到各处旅行,乃至于登山,都必须装备齐全。这根源可以说是从过去禅师们参访、云游慢慢承袭下来的。
个人用的是头陀十八物,如团体所居之禅堂,里面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钟板、木鱼。
「钟」,谈到禅堂的报钟,有所谓「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实非常有意义。
「板」,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几年前,法国有两位汉学家,到我们台湾来,由高雄师范学院院长薛光祖先生陪同到佛光山来,就是为了研究为什么寺院的板声,这里要打一下?那里要打三下?我很荣幸从小就生长在丛林的禅堂里,我告诉他真正的「板」的意义。
古时没有时钟,是以「更」来衡量时间。一更、二更……五更天亮等。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开大静」。打一下「哆!」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等到通报了以后,打两下「哆!哆!」表示结束。到了早晨约三时左右,要到大寮(厨房)去叫醒水头烧水,饭头煮饭,打三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来准备;约四时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这是要全寺大众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后,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报钟。从一板到五板就是这样轮转。
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钟、板,是禅门的号令,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态?尤其是诵经时敲打木鱼,佛教重慈悲,为什么要敲打鱼头?不是太残忍了吗?鱼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禅者要用功不要懈怠。有的甚至在钟板上面,书写「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时时警惕参禅的人珍惜光阴。
禅堂里最重要的领导者,在佛门称作「维那」,其座位旁有个小牌子,写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就是说在禅堂,大家修行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所谓大家的慧命,维那应好好维护,否则执行不力,那就是维那的罪过了。
另外,禅堂里还有一样非常引人关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好多等级──
1.「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
2.「巡香」香板:是用来巡查坐禅昏沉的人。
3.「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纠察等执行。
4.「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还爱请赐香板(打香板),来消除业障,为自己增加力量。
「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传时间上并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怀念昔时的国师──玉琳国师,得知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国师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问他的禅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惭愧,对于禅没有什么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国师,怎么会有你这么没有出息的后人?限你在一个礼拜之内开悟?如果在一个礼拜之内不开悟,我这把宝剑就要来杀你。』
以后每天,卫士就在禅堂外,摆一摆,摇一摇这口宝剑说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国师的弟子苦心想:我这一条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终于开悟了。
原来,他抢了卫士手中的宝剑,把雍正找来对他说:『究竟是你要我的头?还是我要你的头?』雍正一听,内心很高兴,如果不是开悟,谁有这么大的口气?雍正也是一个禅家,对禅有莫大的期许。
故禅门的禅堂,无论是封闭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让一个有心参禅、悟道者,能有个悟处。
一个参禅的人,总要提起话头来参,「话头」,对于学禅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谓「参话头」,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这一念的开始来自何处?灭向何方?把这一念、这一个话头紧紧的掌握住,在这话头回心返照、悟达自性。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语义的话头;一种是无意义语义的话头,这种话头不可以用一般常识解释,也不可用逻辑推理,因为没有意义,就不必分别研讨。有意义的话头,指我们平常讲的──
『狗子有佛性也无?』
『我们无梦无想的时候,主人公何在?』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念佛是谁?』
『念佛是我,我又是谁?』
『谁叫我们每天驮着这个尸体东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所谓「参话头」就是要一直这样参下去、问下去--,问到最后,忽然一声『噢!』迷妄的虚空世界粉碎了,这个时候就愣愣地惊奇,啊!那感觉别有一番景象,这就是开悟。
「参话头」大都是禅师给我们提起,给我们启示。有时,禅师把话头提起来了,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龙牙禅师参临济禅师时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临济:『与我拿禅板来。』
后来龙牙禅师又去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与我拿蒲团来!』
这种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禅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禅师参净慧禅师时问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净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许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统一了,把时空调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众生都一体化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们通称的傅大士,有一首诗道: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语若是给现在的国文老师看,一定不通,为什么呢?既是空手,那能有锄头呢?既是步行,怎么还会骑水牛呢?人从桥上过,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们常把世界万有本体和现象之间、你我之间,划分了界线,宇宙间有了这一界限,会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疮百孔。而禅者他能超越对待、超越根本与现象,因此,没有彼此、没有时空、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什么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无烦无恼,样样统一,这就是禅者消遥洒脱的境界,也是禅者随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静坐?如何参话头呢?我们在家里的床上、地板上、沙发上,坐下来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统一,这叫参话头。如同猫要捕捉老鼠时,目不转睛、四脚贴地、身毛都竖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参话头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力!
琅琊禅师有一女弟子,问琅琊禅师如何参话头?琅琊禅师道:『你就参一句「随他去」吧!』
这女弟子听后,行之不退。有一天,有人告诉她:
『喂!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戏、喝酒了!』
『随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讲:『唉呀!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东西。』
『随他去吧!』
如果我们听了她这样的回答,一定会替她着急,这种事怎可说随他去呢?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条,「吱!」一声响,悟道了。她静静的离开锅边,丈夫叫道:『喂!喂!你怎么走开呢?』
她答道:『随他去吧!』
丈夫:『你是不是疯了呢?锅子的油正热着,怎么能「随他去」呢?』
我们看到这位太太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随他去吧!」在世间上都能消遥自在了。在日常生活中偶尔看到两个人在那交头接耳,你不必以为他们是在那讲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有好处,也不必嫉妒,「随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卧中,待人处事上,能好好运用这一句「随他去!」不必参禅悟道,日子也会很好过的。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陞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和他的部属三十多人,以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六祖大师礼座,希 望听闻佛法要义。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释义:那时,六祖大师到宝林寺。韶州府刺史韦琚和他属下一起进山,请大师到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人讲解佛法。大师上法座。韦刺史及属下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共一千多人,大家同时行礼,恳请大师解说佛法精髓。大师告众说:“善知识!能够觉悟的自性,本来清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运用这个清净之心,最终可以成佛。
闽南佛学院 济群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阿般若波罗密(见《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六祖
六祖坛经笺注序 考唐书方伎传、后魏之末、有僧号达磨者、本天竺国王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自释迦文佛相传有衣钵为记、以世相付受。达磨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升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和他的部属三十多人,以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六祖大师礼座,希望听闻佛法要义。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至高经典,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佛经,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经书。你肯定要问为什么要叫坛经?这个是因为当时六祖惠能禅师讲法的时候,他坐的地方就叫坛或者坛场,他
卍: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卍:随其心静,则佛土净。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卍: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
唐释门人法海录【悟法传衣第一】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坛经》一开篇,六祖大师开宗明义开示的禅宗核心智慧。这句话简明清晰,但是内涵极其深刻。“菩提自性”,菩提者,人人本具的觉悟之性,也就是佛性。自性,有两种内涵:一个是教下经常讲的遍计所执自性,即认为万事万物的现象背后有真实的体性,这是我们烦恼、痛苦、流浪生死的根源,正是修行般
当一个人想要消灾灭罪时,该怎么做呢?「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行布施、做好事、造功德,这些都是修福。修福的人得了福报,但是他的罪业还是存在的。那么,要如何才能将罪业消除?虽然可以借由有形的修福报、求功德来将功折罪,但是它能消除的罪业还是有限。佛经里教我们忏悔、认错可以灭罪,发心立愿也可以灭罪,最重要的,必须做
六祖说,善知识,如果想要学佛修行,在家也是可以的,不是必须到寺院中,也不是必须剃发出家。这就为大众解除了学佛等于出家的误解。同时,也给无缘出家专修的学佛者以信心。在家而能如法修行,就像身处东方的污浊世界,但一心向善,同样可以修习善行,见性解脱。如果来到寺院却不认真修行,就像身处西方清净世界,但内心充满污浊,势必
“活在当下”,是佛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道理,我们在《金刚经》里面,其实有很多活在当下的理论。活在当下在《六祖坛经》有进一步的解释,它解释生命是无念,无念是无妄念,无妄念是什么呢?不要执着于过去的,不要把心住于过去的念,因为过去的心不可得;不要把心住于未来,整天都不干活,梦想未来,这也是不可以的,应该活在当下。
第一品《行由品》讲六祖惠能大师的一生。一个家庭贫寒的砍柴樵夫,却成了万世敬仰的宗师;一个劈柴舂米的下人,却成为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传人;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却说出了一部智慧宝典《六祖坛经》;一个刚刚离开猎人队的俗人,却让一代宗师
末学闻定,来自中国佛学院2015级本科,很高兴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所学,今天末学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安顿身心》,所依据的经典有《六祖坛经》等经典。我们都熟知在《六祖坛经》中记载,慧能大师曾在黄梅东山寺所题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颂,洋洋洒洒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这本来清净、不假造作的境
坛经的思想系统,虽用般若经,实则是沿袭如来藏的观点,用般若的空慧,实证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见性。坛经中引用。《金刚般若经》者凡五见,引用《文殊说般若经》者一处。其目的是在证明相无而性有,强调本心
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与正统本几乎完全相同。正统本分全经为九章,曹溪本多一章‘付嘱流通第十’。十章大义,略介如次: 悟法传衣第一,流通本将此章前半改作‘行由品第一’,后半改
《六祖坛经》是大乘禅宗极为重要的一部经,与《心经》、《金刚经》同旨趣,对修习佛法尤其是无相般若行来说,太重要了。昔有维摩诘以居士身妙演佛法,惠能大师同此。现选其要,分类汇编如下,以作鞭策。以下
《六祖法宝坛经》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经典,它指出我们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能的宝典。全书一共分为十品,各品要旨分别陈述如下:第一《行由品》:是六祖大师自述他的身世,以及求法、得法乃至弘法的种种历程,也是本经的序分。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