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97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97集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禅宗传心付法偈:

  毗婆尸佛: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佛法谈的是不二之法,现在六祖说〔其法无二〕,就是法无二法,唯只一法。【其心亦然;】心无二心。无论是真心还是妄心,不是两颗心,还是自己的本心。只此一心,并无他法,这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其道清净,亦无诸相。】也就是说假设你悟到这个道理,就能够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诸相〕就是「本来无一物」的意思。六祖大师开始做结论,六祖大师已经要圆寂了,还要教育徒众修行不要修错。【汝等慎勿观静,】不要去执着你觉得很静的那一个〔静〕。【及空其心;】千万不要放空。你们不要讲放空这个名词,那是错误的。有的人不是去执着境,就是什么都不去想。假设你要修行,你不知不觉会执〔空〕或执有,如果你要静坐的话,最好万缘放下,这叫不执有,然后提起修行的法门,比如说你提起佛号,这样就不落空,这样叫中道。万缘放下就是「应无所住」,提起佛号就是「生其心」,生起念佛的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心本来就清〔净〕,不需要断烦恼,也不需要去除什么。因为心本来就清净,所以不需要在这个〔心〕上产生一个取跟舍,所以才跟你说只管用你的功,不要多此一举要去取什么或去舍什么。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各自努力,随缘好去。】你要知道,真正明白道理的人,就是〔随缘〕度众,一切都是随缘。你们〔各自努力〕,随顺因缘,度化众生。【尔时,徒众作礼而退。】事情交待完了,所以大众〔礼〕谢〔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过一个礼拜。【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因为〔新州〕国恩寺的塔已经盖好了,请大众准备船只。【大众哀留甚坚。】看六祖大师要离开寺院回故乡,大众会不舍。【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诸佛〕都是这样,应化来到这个世间,随因缘已尽,〔示〕现〔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叶落归根。【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他们说:「六祖大师您回去,就快去快回来。」【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叶落归根〕就是去,〔来时无口〕就是来,他在谈什么呢?叶落归根,除了我们一般所讲的人往生了就要回他的故乡,六祖大师讲得更深。〔叶〕就是万法,〔根〕就是根本,这个根就是心,万法不离开心,所以要归于心。所以万法归一,不离本心。〔来时无口〕,六祖大师对他这一辈子做一个交待,〔来〕就是他来这个世上七十六年他并没有说法,这跟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无一法可说的意思一样。这是真话。为什么?诸法本寂灭,诸法本空寂,岂有人说一法?如果有人说他说一法,那就是打妄语。大家要去体悟,有的东西是从现象讲,这个东西是从本体上来讲,说无一法,无一字可说,大家才会明白释迦牟尼佛跟六祖现在所讲的意思。【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这是第二次问,前面六祖大师已经回答,达摩祖师交待了,这个衣到他这儿就不传。那个〔法〕呢?就是汝等,「你们这些弟子善根纯厚,已经堪任了。」事实上他已经讲了,但是法海又问一遍,说:「这个真正清净的法是要传给谁呢?」【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有能力的,他自会去办事。明白我心意的自然不需要我解释,〔有道者得〕,就是悟道了他自然能得,〔心〕〔无〕障碍,自然能〔通〕达。【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六祖坛经》相当地传奇,之前要来刺杀他是嫉妒他,但这次要来拿他的头并不是嫉妒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意思就是说要来取首级的人是为了孝养父母,所以不得不来取六祖大师的首。真正的典故就是,在《传法正宗记》里记录,就是在开元十年,新罗国,就是现今的韩国,久仰六祖大师的盛名,虽然六祖大师已经圆寂了,有一个出家人叫做金大悲,他希望把六祖大师的首级拿回去韩国供奉供养。六祖大师是肉身,他出钱请人家去盗六祖大师的首,盗回韩国去供奉。【遇满之难,】那个人的名字有个〔满〕字,他叫张敬满,他因为没有能力孝养自己的父母,刚好有这个因缘,对方出高价,他就答应,要去盗六祖大师的首级。但他没有盗成,因为六祖大师早就交待好了。【杨柳为官。」】当时的政府官员,刺史姓〔柳〕,县令姓〔杨〕,这都是真实的有考据的故事。你看到《六祖坛经》,会觉得佛法实在是不可思议,开悟的人知道过去和未来。以前有个刺客行昌来刺杀六祖,最后他也出家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他预告七十年之后,一个〔在家〕人,一个〔出家〕人。你们不要小看在家人,有很多都是示现的大菩萨。这两位到底是谁呢?有两种说法,我们都说一说。第一种说法,那个〔出家〕人就是马祖道一,那个〔在家〕人就是庞蕴居士。马祖道一的故事很多,你去看《景德传灯录》。他曾经讲过一句话︰「学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这是针对出家人讲的。现在出家人动不动就跑回家,对世间的人有挂碍。《景德传灯录》有很多的故事会让你很感动,我们先讲莲池大师的故事。莲池大师结婚之后才出家,他出家之后,经过三年,有一天突然想到,已经离开家三年了,就写一封家书回去给他太太,说他什么时候要回故乡看一下。他太太也是了不起,她就在家门口挖一个土坑,上面铺一些稻草。莲池大师回到家,就掉入那个土坑里。掉下去那一刹那,他太太就点火,茅草很干,就烧了起来。他太太就跟莲池大师说「三界如火宅,不要回来,去吧!」莲池大师觉得很惭愧,他出家三年,他太太用这个来启示他,难怪他会成为高僧!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三个出家,说不定以后会有第四个、第五个,我先奉劝你,如果你已经出家,就要「学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你有决心就不要回来,出去就出去。庞蕴居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家财万贯,最后驾一条船,把他的钱财丢到江中,也不捐出来,当然他的故事有很多争议。有时候我钱捐给你,反而造成你的困扰;有时候我的钱捐太多,你本来好好的,反而会让你起纠纷,有这个可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会用钱,反而害了你。所以,你们要往生的时候,不一定要留给后辈。如果你往生时存款是零,高人,都没有留什么,只留德行给子女。不需要留下钱财,你留下可能是祸害,留下德行一定利益他们。

  再来还有一个传说。一个是黄檗禅师,一个是裴休居士。谈到这两个,也是大名鼎鼎。黄檗禅师很小,他母亲就送他去出家,但日子一年一年的过,他母亲相当地思念他,一想到儿子,她就哭,哭到眼睛瞎了。她为了找她的孩子,就发愿为出家人洗脚,因为她儿子的脚有一个很明显的胎记,一摸就知道是不是她的儿子。她为出家人洗脚,最主要就是要找她的儿子。这个事情传到了黄檗禅师的耳中,他为了满他母亲的愿,就让他母亲洗脚。但他的胎记比如在左边,他就故意把右脚让她洗,在洗的过程就为他母亲开示,洗完,开示完就走了。结果隔壁邻居认出他就是她要找的儿子,他们就跟她说。她一听到,就急急忙忙从后面去追,但黄檗禅师坐的舟已经离开了。他母亲走到江边,她不小心就摔死了。黄檗禅师看到相当地难过,因为他已经为他母亲开示,但是母亲还是放不下心,母亲为了追他,在他的面前摔死了。他为他母亲超度,说:「一子得道,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语。」讲完这一句话,他的母亲马上超度升天。之后,他就为母亲处理后事。他讲一首偈:「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花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止,归命大悲观世音。」如今因为这样的因缘,他超度他的母亲;若是未来再重逢,一定会遇到观世音来成就他的母亲的。有很多的故事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如果以世俗人的观点,会以为黄檗禅师很残忍,觉得他就和他母亲相认就好。但如果他和他母亲相认,他母亲可能至今还迷自心,永远没有因缘觉醒。这就是你要明白,表面上是无情,事实上才是慈悲。

  裴休是宰相,学问相当地好,佛法的境界也很高。有一天,裴休到一个寺院去参观,寺院有挂一些高僧的相。既然宰相来了,一定是住持要招待,住持就跟他讲这是某某高僧的相。裴休就直接问住持说:「高僧的相在此,但是高僧今在何处?」住持答不出来。这个时候,刚好寺院有一个人挂单,那个人就是黄檗禅师。当黄檗禅师听到裴休宰相问住持这句话,住持答不出来,黄檗禅师就走出来,请裴休宰相再讲一遍。他说:「高僧画在此,高僧今在何处?」黄檗禅师就喊宰相的名字「裴休」两个字,裴休就开悟了。所以裴休就拜黄檗为师。裴休宰相是个悟道的人,他的孩子学问也好,是翰林学士。他希望他的孩子好好地参究佛法,先到寺院去磨练才上京赴任。他孩子就到寺院去干活、担水。这个翰林学士就讲一句话:「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么消?」意思就是:「我这个翰林学士担水给你们这些和尚吃,你们承受得起吗?」住持听到这句话,就回他一句︰「老僧一柱香,能消万劫粮。」一句话就给他顶回去:「老僧只需要一柱香的功夫,就能够抵得过万劫的粮。」他们都是很有名、很有成就,对佛法的奉献都很大的人。

  六祖大师就开始预言。【同时兴化,】就是出家在家都是同时,就好像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徒弟。【建立吾宗;】就是让禅宗更加稳固。【缔缉伽蓝,】修建道场,〔伽蓝〕就是道场的意思,有道场才能够弘法。【昌隆法嗣。】让禅宗的法脉流传得更广。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这个法脉,〔从上〕以来,就是从以前到现在,这样的传承已经几代?【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大家要注意到,事实上已经很多人成佛了,你们不用怀疑,只是你看不到。【今以七佛为始:】不要讲太远,我们就谈最近的这七尊佛。【过去庄严劫,】也就是过去千佛的那个时代,他们的名号叫〔庄严劫〕。过去有一千尊佛,现在他讲的是最后那三尊。【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第九百九十八尊、第九百九十九尊、第一千尊。【今贤劫,】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劫,叫贤劫。【拘留孙佛、】第一尊。【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第四位是〔释迦〕牟尼佛。【是为七佛。】第五位将是弥勒佛。有时候你们在诵偈,每一尊佛都讲一首偈,也就叫传法偈。这是一佛传一佛,用一首偈来传,有禅宗的传承。

  【禅宗传心付法偈】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这七佛的偈你看起来好像懂,又好像不懂。这七首偈事实上都一样,但看起来好像不一样。文字不一样,法怎么会不一样?事实上都一样。这七首偈我不需要一偈一偈讲,白板黑字,你已经上《六祖坛经》那么久了,你应该一听就懂。我把这七首偈串连起来。你看了偈就说:「师父,我罪孽深重。」「哎呀,我福报很好。」这就是你看到的结果。福报大,有时候上天,罪恶深重,有时候堕三恶道,有时候是三善道,这你也不用高兴,还不是六道轮回?!福跟罪从哪里来?善跟恶,因为你行善,所以有福;因为你造恶、起恶念,所以有罪。但是,〔罪福皆空无所住〕,幻化之中无罪福。你不是要消业障吗?就要体悟到空性。你不体悟到空性,你的内心世界一直在惩罚自己,天堂地狱就在你的内心。你现在要听到真相吗?罪福本空,这指的是一个开悟见性的人,他罪福本空。我们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罪福本空是理上说,因果不空是事上讲。开悟的人也要受因果的报应,但是他不苦,所以报等于没有报。为什么他不苦?因为证悟到空性。你要会讲,不要讲到让人家说你昧了因果。当你一直在这边讲这个问题时,是因为你没有办法体悟到空性。你行善也不要放在心中,你过去已经做错了,也不要再内疚来惩罚自己,这叫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起诸善法本是幻,造作诸业亦是幻。〕不但善恶是空,善恶亦是幻化,所以六祖才会讲「不思善、不思恶。」有善恶,还是会有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能够体悟到吗?为什么说你在修行当中起恶念不要害怕?只要不要随它去就好了,你生起一个善念,也不要抓着它不放,因为两者皆是幻。谁在起善恶?谁在造罪福?就是你的身心,你的身心透过你的言行造罪。若是没有身心,怎么会起善恶?若是没有善恶,怎么会产生福跟罪?身心是什么?〔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就是我们所讲的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身心,你能照见你的身心皆空吗?它们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但是凡夫不是执着他的身体生病了,甚至更糟糕,他爱美、爱漂亮,他抓着身体不放,不然就是活在一种内心的感觉,被精神的状态所束缚,他不明白身心本是幻。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心本无生因境有〕,你说心在哪里?因为那个境所以起那个心,所以你被境界转。身心就是我们所称的我,每一个人都有身心,但是身心亦是缘起性空,所以这个人是幻人,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什么叫真什么是假?永恒不变谓之真,会变化就不是真。道家常讲真人,跟佛家所讲的佛性意思是一样的,真人不是这个人,指的是那一颗清净的心。人就是身心假和,假设身心是空,这个人一定是幻。如果你没有透过因缘法的分析跟观察,也就是像我们早上所讲的,以人性的角度,你一直在保护你自己,因为你不明白人是幻化的,所以你一直在保护这个幻化的人。但这个人在哪里?古今的英雄好汉今在哪里?现在答案出来了,这个人不成立,身心怎么成立?身心不成立,善恶怎么成立?善恶不成立,罪福怎么成立?一道一道破,我们统称它叫缘起法,因缘而起。

  【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事实上世尊说法本来没有一个法,所以无一法可说。但是,〔无法法亦法〕,〔无法〕这个法还是法,又拉回来。〔今付无法时〕,就是传法,传什么法?传〔无法〕。你以为他在绕口令吗?他讲的是真实,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龙树菩萨讲的。你读《金刚经》,燃灯佛并没有传法给释迦牟尼佛。所以达摩有几个徒弟,一个个问:「你跟我那么多年,一个个起来说。」到最后二祖慧可只是顶礼问讯,什么都没有讲,就是他明白这个精髓。要讲什么?〔法法何曾法〕,诸法实相,何曾真的有一个法。所以说缘起法,只是一个假名叫缘起法。为什么?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所以说实在并没有一个法,连法都破了。这后面的系列是因为这个法所生起的,现在连这个法都破了,这时候你的自性才是真正的清净,才会回归「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七首偈贯连起来,就是在讲这个。你去《景德传灯录》查三十三佛所讲的偈,不离开这个概念。所以我列出这七首偈,就足以让你开悟修行,也不用贪多。今天听到这七首偈,好好回去悟就够了,该满足了。

  假设过去你已经错过了,也不要期待未来,好好地把握当下。六祖大师很慈悲,他连最后要圆寂了,还怕弟子不清楚,一再地为弟子们讲,事实上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我们看《六祖坛经》,会觉得很感动。有什么问题,把握当下,你们不要以为下一刻、下一秒还会有什么机会。你的脑袋也不要告诉你:「我以后再慢慢学。」能够领悟是刹那之间的,不能够领悟,一辈子你也听不懂。为什么我们不能领悟?是因为我们当下的心不能够放下。但你偏偏不放下,你一直用你的脑袋在生活,你一直觉得你可以慢慢来,实际上就是在障碍自己。所以我们读《坛经》,你要把握住这个机会,重点你要学,不是学脑袋,学脑袋的东西我不教。什么叫学脑袋的东西我不教?比如说:「我好想知道《金刚经》在说什么?」或者你们现在好像知道《易经》在说什么,你想要知道这个干嘛?但是我们的潜意识想知道它在讲什么,这叫脑袋,叫知识,这个我不教。我们从以前到现在都犯这种毛病,我们一直希望所有的学问你都懂。比如说:「股票我不懂,我需要知道。」「投资理财我不懂,我想知道。」比如说:「我想成功,你可以教我怎么成功吗?知识份子喜欢知识性的东西,所以他猛读书;商人喜欢钱,所以他猛赚钱;父母亲的注意力就是摆在子女身上。但你想过一个问题吗?事实上我们今天谈《六祖坛经》,谈佛法,只有一个重点,我是希望,我只教你如何了解你自己,而不是叫你去了解那本经在说什么,那没有意义,那叫知识。你想过这个问题了吗?你很好学,一天到晚在研究很多东西,但你为什么不研究你自己?!我们今天就是要研究你自己,彻底了解你自己。当你彻底了解自己的那一刻就叫做明心见性,六祖所讲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我已经彻底地了解我自己了!

  我真诚、坦白地跟各位讲,我讲的话你可以回去思考看看。天底下所有的问题都是出自你不了解你自己:「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升学?」「我到底要不要创业?」「我到底要不要去考公家机关?」「我到底要不要结婚?」「我到底要不要出家?」「我到底要不要修行?」「我到底要不要移民?」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世间法跟佛法,没有那么狭隘,不要把佛法当成是想修行的人才要学的,没有那么狭隘。每个人都有生命,无论你是谁,如果你活着不了解你自己,你不觉得人生这一趟来是白来的吗?就是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所以你不知道你到底是要冲还是要守,到底是要为别人的价值观而活,还是活出你自己呢?如果要活出你自己,你不了解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活出自己。你问我一百个一万个问题都一样,都源自你不了解自己,赶快从今天开始好好地了解你自己。你会说:「我了解我自己,再怎么看都是这个样子,心情就是起起伏伏,胡思乱想。」所以你就以为已经了解自己了,这样是不对的。你不可以说观察到自己是这个样子,就认为你就是这样,不是的。你不要以为你已经把自己看清楚了,你这是否认自己。你说:「人嘛,就一定有痛苦嘛,就一定有七情六欲嘛,就一定有忧悲苦恼嘛!」你为什么下这个结论?没有学的人就知道这个事情,你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但是你所得到的结论居然是跟没有学的人一样,你根本没有了解你自己。你会说:「了解自己很困难呢!」不要这么讲,你讲这种话对你没有意义。

  你们有没有了解因果的?因果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发明,因果是世间的定律,世间的真理,因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说,你看书很清楚,因为书白纸黑字,容易看。如果看你自己,反而不清楚,因为你的心没有字。你说你的心有什么?你说心什么都没有,但是它又会胡思乱想,这就很奇妙。你看书跟看你的心还不是一样?就是看。你要相信,看一遍有看一遍的认识,看一百遍有一百遍的认识,看一千遍有一千遍的认识,一定会认识更深。你观你的心跟看书亦复如是,你这样看书,也看你的心,有一天你一定会觉得很惊讶。你看得胡思乱想,没有关系,你继续看,看到最后它就会不一样,你一定会看出端倪,一定会看出线索,一定会看到真相,除非你放弃。这个理论很单纯,它并不抽象,因为它是你自己。所以今天不要谈你的程度怎么样,你的脑袋不要管,不要在那边猜想,你只管你到底有没有每天好好地观察自己。如果你没有做,事实上你就没有做,如果你有做,请你相信自然界的法则,你一定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直到看清那一刹那,就叫明心见性,就是这样而已,很单纯。所以我说今天这个课完了之后,以后你要用功也是这个样子而已,无论你以后要去听什么课,无论你是市农工商,但是要了解你的自性,连一日你都不能够错过,因为没有比这个更重要。假设你要彻底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目的,还是人生的价值,你就要好好地去了解你自己。当你了解之后,事实上你就懂了,你就懂之前那些烦恼都是白烦恼了,你以前的那些恐惧跟不安都是多余的。但是在你还没有了解之前,你没有办法,因为你心不安。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我所讲的自己就是心,我所讲的心就是佛性,我所讲的佛性就是空,我所讲的空就是缘起,我所讲的缘起就是整体。我好像是在绕口令,但如果你不懂这些口令,我就告诉你,就是你自己。我们佛法在讲「诸法无我」,我怕跟你谈「无我」,你会想到底有没有我?去观察。观察到最后,这些名词都叫做戏论,它自然会止息,你自然会看清楚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状态。现在跟你讲「空」也只是知识,没有意义;跟你讲「无我」也是知识,对你也没有什么帮助;跟你讲众生皆有佛性,但我们现在都是以人性看人生、看自己,所以大家都一样自私丑陋,有七情六欲。用功的方向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