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92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92集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毘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我们有时候跟你讲重点,你又不服气,认为很简单,这也是很麻烦。【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冥〕就是无明,不懂的人。【明明无尽。】以灯传灯,心佛相传。【师云:道无明暗,】性。本体。真理的本身是没有分别对待的。佛性本来无一物,所以岂有〔明〕跟〔暗〕?岂有顺跟逆?佛性当中岂有迷跟悟?岂有生死跟解脱?岂有众生跟佛?佛性是完全摒除这些名相的。为什么你没有悟到本体?你就一定会在相对的概念打转,苦不堪言。这样修修不出来,因为彼此的一方一定会产生对立的一方,甲一定会创造乙,假设有彼就一定会创造此,只要是有病就一定会有药。如果你不明白这种概念,一定要去找个答案,那就是落入相对。跟你讲你没有病,你不相信,所以医生才要开维生素ABCD给你吃。只要你去看病,不开七八种药回来不甘愿,我们人就是这样,医生跟你说没有病,你不甘愿。【明暗】都是对待。【是代谢之义;】相。现象。针对前面所讲的〔冥者皆明〕来讲,就是我们讲的日升日落,就是无明跟明的意思。【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诸法空寂,岂有分别比较呢?【无相待故。」】没有分别对待。这是《坛经》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二法门,不落两边就是这个意思,法的究竟真相是没有分别对待的。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这句话你可以说他不对吗?我们听他这样讲是对,你的思维模式也是这样。你今天遇到问题,需要找一个答案;你今天很痛苦,需要找快乐;你今天迷,需要找一个悟;你今天没有路,需要找一个出口。我们的概念都是这个样子,我们的脑袋都是相对的、逻辑的概念,那都是意识不是般若。如果你从唯识论的角度,就讲得很复杂,教你如何转识成智。什么叫做意识?相对的就是意识。什么叫智慧?什么叫般若?离开相对就叫般若。如何叫转识成智?从相对之中去离开相对。你如果要好好地研究,要研究七八年,当学问研究可以研究一辈子。什么都可以研究啦!问题是你要实用的。像我以前去买东西我都说︰「老板,你这里有没有最实惠、好用又便宜的?」一样,我们也掉入这个陷阱,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需要读般若经来生起〔智慧〕,用这个智慧来〔照破烦恼〕,才能够解脱生死。这样的法义原则上是对的,但并不是大乘人的知见。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这句话之前已经讲过。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烦恼〕是一个名词,〔菩提〕也是一个名词,名词在佛法里就叫名相,烦恼和菩提是自己认知的。坦白讲,你是很主观的,也是很盲目的。你为什么要认为这个样子呢?就像你看到一个人在路边哭,你问他:「你为什么哭?」他可以说:「噢,我是全世界最歹命的人。」他都敢这样说,他说错了吗?事实上他就是苦不堪言。没有错,你认为你歹命你就歹命,你认为你好命你就好命。为什么?因为你的认知在决定你的人生,而且你现在的表现就是因为你的认知产生的。所以,我们从法义来讲,〔烦恼〕的本质是空,〔菩提〕的本质也是空,这叫空无自性。第二个角度,〔烦恼〕跟〔菩提〕是我们创造的假名,本来就没有这个名,为什么被这个假名所骗呢?第三个角度,〔烦恼〕的那个心跟〔菩提〕的那个心难道是不一样吗?难道你有两颗心吗?浪子回头金不换,难道是两个人吗?还不是那个人?你到底有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六祖大师才说〔无二〕亦〔无别〕,你不要以为这两个是不同的,然后产生困扰。薛简为什么这样讲?他就是认为两个不一样。比如说,你现在跟一个朋友在一起,如果你认为你比他丑,这个是不是事实?以真理的角度它不是事实,但是以作用的角度它是事实,因为你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心理作用。接着,这样的错会一直错下去,而且错得很离谱:第一,我比他丑;第二,我的自卑感就生起来了;第三,有可能因为这样而嫉妒别人;第四,有可能因为这样而羡慕别人;第五,有可能因为这样才需要去整容…。我讲不完,人生辛苦就在这里,这样很累。但是,有这么复杂吗?你只要想错了,那些结怎么解都解不开。我问你,要从哪个结开始解?是不是要一个结一个结去解?你不是累死?为什么要由心而悟?那就是明白真相,那就是根本。你们明白了这个根本就好了,人生根本不需要这么累。【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对治。【羊鹿等机,】《法华经》的譬喻,〔羊〕车是声闻,〔鹿〕车是缘觉,这就是没有彻底通达的人,总是以对治的角度来修行。【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什么叫大智慧?就是真正能够通达本体,能够明白究竟。本体的角度事实上烦恼跟菩提都是多余的,所以为什么叫能所双亡?没有那个能,岂有这个所?没有那个所,岂会产生这个能?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菩提。【与无明,】烦恼。【凡夫见二,】我们一般人认为它是不一样的。【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性〕就是性体、本体、自性。本来就没有这些概念。【无二之性,即是实性。】真实的本性,真实的样子。【实性者,】真实的佛性。【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佛性事实上跟你是凡是圣不相干,它是本来具足。我们认为我们是凡愚,所以想求个圣贤;我们认为我们是众生,所以想求个成佛。坦白地讲,成佛不用这样求,只要不迷,当下就是。要修多久?那也是陷阱。修多久就是时间的长短,就跟你说众生跟佛都要拿掉了,哪有个长跟短?!但你又掉入时间落差的陷阱。【住烦恼而不乱,】你不要害怕你的〔烦恼〕。只要你不害怕烦恼,心就不会乱。你能明白吗?学佛不是叫你心锁死了,不敢想,只要一想就是胡思乱想。不是。心会用是一种智慧,不是叫你心不要用而锁住空寂。这是很多学佛的人常常不会用的地方,他害怕自己乱想,所以一句句阿弥陀佛来锁住。心要用在好的地方,用在对的地方,要会用,但若是心胡思乱想,只要不害怕它,那个胡思乱想不也起不了作用吗?你害怕它什么?我常常跟各位讲你不要驱赶它,不需要赶它走,就像天空的乌云,不用害怕它,它没有办法污染虚空,也没有能力障碍虚空。【居禅定而不寂;】我觉得很静。你不要停留在一种很静的状态,真正心很静的人不是宁静的那种状态,这样就不能够生其心。注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是活活泼泼的,所以叫善用其心。你的心要会用嘛!而不是说:「我修到禅定了,然后也不起心动念了,静静地定在那里。」那干什么?不需要这个样子。你学佛对跟错,看你怎么生活。你生活的样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对或错。好好地做,好好地生活。而不是说你做老板的,把公司收起来,死死的样子。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无碍,那你就入道了。士农工商都是菩萨化身。你是菩萨?一执着就是凡夫,一起分别对待就是愚者。【不断不常,】没有掉入两边,没有掉入〔常〕见〔断〕见。不要说一定怎么样,一定就是一边,法无定法才是佛法,佛法就是不二之法,不二就是不落两边。【不来不去,】不是现象界的问题。【不在中间及其内外,】无形无相的东西岂有个定点?有形有相的东西才有个空间。【不生不灭,】就是前面所讲的「道无明暗」。【性相如如,】就是平等的意思,也就是现象跟本体是不可以分开的,所以叫缘起性空。讲缘起事实上就含有性空的意思,讲性空事实上就含有缘起的作用。有的名词讲一个,另一个就涵盖在里面,但是怕你不懂,所以再讲清楚一点。【常住不迁,】无论你是六道轮回中哪一道的众生,尽是如此,众生皆有佛性。【名之曰道。】这才是佛法的真实义。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跟〔外道〕有什么区别呢?【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相对生灭法。【将灭止生,以生显灭;】把生跟灭分成两个角度在讲,也就是当对方灭了,他就认为这是〔不灭〕。但这个灭不是真的不灭,而是它跟生的现象不同。【灭犹不灭,生说不生。】他所讲的生不生,是针对灭的现象来讲的,事实上他所讲的是相对的概念。所以他所讲的〔不生〕事实上不是真实的不生,〔不灭〕不是真实的不灭,并不是真实的样子,而是针对对待所讲的。有的文字你自己要去体会。【我说不生不灭者,】本来就是这种状态。以你们的角度来讲:「师父,我生起一个烦恼。」你生起一个烦恼,就要解决这个烦恼。但我跟你说本来就没有烦恼,这就是〔不生〕。但是你没有办法领悟,你就会说:「我生起一个烦恼。」【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师父,有烦恼应该怎么办?怎么去修把这个烦恼灭掉?」如果能把它灭掉就是有灭,跟你说你本来没有烦恼,就像你本来没有病何必要吃药呢?已经跟你说本来就〔无生〕,所以本来〔无灭〕。你说:「哪有,我苦得要死。」没有错,因为你就是有生有灭,你人生的状态,你的脑袋就是活在这种世界,你怎么讲怎么思维都是这样。如果有个生可以灭,你的事情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你今天生一个问题,我帮你解决一个问题,不是灭了吗?明天又生一个问题,后天又帮你解决一个问题,不是又灭了吗?你的问题不是帮你解决了吗?这个解决是真的还是假的?假的。你这个问题是假的,所以六祖说灭犹不灭。你不要去研究文字,应该跟现实的人生结合,这样读佛法才有意思。研究了老半天,你真的能明白,人生还有什么好烦恼的呢?所以六祖说〔本自无生〕,就是一切万法本自无生,不只是你的烦恼,你的善恶执心而已,而是一切万法本自无生。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今亦无灭〕。你想灭什么?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有问题就来解决,那是因为你创造了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什么好解决的,这叫不生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所以不同于〔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六祖大师从第一品就讲这样的概念。大家读经典不要只看文字。〔善恶〕不要只解释成善恶,就是一切相对的概念〔都莫思量〕。什么叫禅?禅就是平常心,就是平等心,平等就是无二,就是没有分别没有对待。一个开悟的人,大家都称他为禅师,事实上是他能够以这样的心来对待事情。我们的内在就是有太多的对待,所以你内心很乱,很烦躁。如果你〔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这就是「无」,内在都没有这些分别对待的障碍,就自然得入清净心体了。【自然得入清净心体,】这就是「心」,合起来就是「无心」,所以无心是道。在《六祖坛经》并没有用无心,而是用无念,事实上心就是念,无心就是无念。无心不要解释成没有心,而是没有分别对待。这样心不就清净了吗?!你没有这些纷纷扰扰、是非长短、贫富贵贱,这样不就契入了吗?!禅宗常常参话头,有时候参一个字,你要好好地参「无」字,你能够参就能够入道。所以这个「无」是很具体的,它不是虚无飘渺的,它告诉你没有这些分别对待。《坛经》是很具体。【湛然常寂,】这叫做体,指的就是性体的状态。【妙用恒沙。】这叫用,就是妙用无穷。恒河沙只是一种譬喻,这叫缘起。你内在没有任何的预设立场,没有任何的偏见,没有任何障碍,那时候你的智慧会很高,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难得倒你,而且你不会再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参不透的东西。现在因为你的心乱,你的心不能够平等,所以不能悟道。明眼人就是清清楚楚,那个眼就是慧眼,「慧眼识英雄」就是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可以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所以《金刚经》里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讲的就是层次的问题。不要有任何障碍你的概念,你的内在不要讲「我不会、不能、不懂。」那些都是多余的;你的内在不要讲「那是困难的、那是复杂的、那是没有办法超越的。」真正的潜能激发就是佛法啊!一个人内在能够真正的懂,不是一种短暂的激励和鼓励,而是一种彻底的明了。一个真正明了的人,真的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天下什么事情都难不了他。这里的重点就是「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就是从这里切入,善恶都莫思量,却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知道善恶的因缘果报。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他听六祖大师几句,就开悟了。你听了两年多了,岂能够没有一点感觉?!【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听了不是你背出来,而是你真的能讲出来。你不需要原原本本讲出你听到的话,但你要讲出它的意思。你把话一字不漏讲出来不是很困难,但你要讲出来,对方听得懂不容易,因为对方的程度不一样。有时候你懂不稀奇,讲到别人懂才稀奇。有时候跟人家讲修行很困难,自己修行都很困难了,又要教人家怎么修行。【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六祖惠能大师好像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就是以生病为托,来开示大乘法。【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整个〔大乘〕佛法的重点就在此。〔佛心〕,狭义地讲,你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心吗?广义地讲,佛心就是你的心。大乘法的重点在〔谈不二法〕,学佛的人,真正了解不二的也不多。佛法说〔大乘〕,大家都认为是跟小乘的区别。如果大来对小这不叫大,大就是超越大小才叫大。不要把大小拿来比,超越相对的才叫大。就像我们说:「我比你高。」还有一句:「一山总有一山高。」你有多高,那也不高啊!【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学佛首先就是要学正知正见。我是很大力推广《六祖坛经》,你们有朋友要学佛法,建立正知正见的最好的经典就是《六祖坛经》,能够直接了当建立什么叫佛法。当然你们可以从《佛学概论》慢慢读,或从其他经典慢慢读起来,但是不见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建立正知正见。这里的正知正见就是大乘的〔知见〕,就是不二之法的〔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人不要一直活在不知足。菩萨化身事实是你看不出来,每个时代事实上都有它的因缘,你要好好地把握此时、此刻、此生。你懂你才会把握。【顿悟上乘,】能够遇到六祖大师,又能够〔顿悟上乘〕,听六祖大师说的〔顿悟〕法门。【感荷师恩,顶戴无已,】这是一种最恭敬的表示。【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感恩完了要有行动,理事要配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