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说通卷八

  楞严说通卷八

  巴县居士非眼刘道开纂述

  成都沙门离指方 示鉴订

  ○上约无明熏真如而成染用为十二类生之因已竟此下约真如熏无明而成净用为五十五位菩提之因也。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此结前起后也。阿难。如是十二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一则现起。余则冥伏。犹如捏目乱华发生。究其所以。皆是颠倒妙圆真净明心而有。由总括现互具。当成一百四十四生。如斯乱想。毕竟虚妄非实。而净明真体。固自若也。翻染成净。而进阶圣位。复何难哉。

  ○贺云。迷时。一类中。各具十二颠倒。故修时。一一位中。亦各具诸位功德。此五十五位大宗旨。不可忽过。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此明就染翻净也。前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故云。汝今修证佛三摩地耳门三昧者。别无方便。还于本颠倒因。元所乱想中。立三渐次。方得虚妄除灭。盖翻染成净。必从染处下手。所谓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也。譬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净器。喻根中所具不生灭性。本来元净之体也。除去毒蜜。喻除助因。刳正性也。灰汤洗涤。喻违现业也。后贮甘露。喻安立圣位也。

  ○先德云。影由形起。响从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源。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途。智愚非别。是以修证佛三摩地。必从本因元所乱想入也。

  ○贺云。净器。所谓幻化空身即法身。正指六根也。若不生灭地。岂贮毒蜜。亦岂可洗涤耶。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此出渐次之名也。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当专修耳根一门时。便要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当反闻功夫入手时。便要刳其正性。三者增进。当反闻功夫长进时。更要违其现业。除此三种缘。则甘露寂灭法显矣。

  ○昔青原初参六祖。即问云。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则知法无渐次。渐次由人。故如来观机设教。于无渐次中。强立渐次。无阶梯处。强立阶梯。若是上上根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何渐次之有耶。

  ○钟云。前说戒定慧。为修行三决定义。此一二渐次。即戒也。违现业。即定也。洗涤贮甘露。即因定发慧也。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故。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兴渠根如萝卜。出气辛臭。此方所无故不知也)。

  此别释除助因也。云何谓之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日用最切要者饮食。若无饮食。命不自全。故依四食而住。所谓人间分段而食。鬼神歆触而食。禅天以思禅悦为食。识天以识定续命为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也。食为命根之所系。则甘毒不可不择矣。阿难。一切众生。食甘则生。食毒则死。有非毒而实甚于毒者。五辛是也。是诸众生。求三昧者。当断五种辛菜。葱也。蒜也。韭也。薤也。兴渠也。皆所当断也。何以故。是五辛者。熟食。则壮相火而发淫。生啖。则动肝气而增恚。生熟无一可者。苟人而食辛。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口气不净。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闻臭而来。因彼食次。舐其唇吻。是常与鬼住也。天远。故福德日销。鬼近。故长无利益。且不惟天仙不听经也。并菩萨善神。不来护定。不惟招饿鬼舐物也。且引魔王。得其方便。现佛身而为说法。毁禁戒而赞三毒。直至命终。为魔眷属。受魔福尽。又堕无间。缘一臭恶之味。引致阿鼻极苦。有何难舍。而不勇断之哉。阿难。修菩提者。既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之功。又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耳。首标修菩提者。而后言断辛。足见第一渐次。必兼修习圆通。若徒断五辛。何以遽谓之增进修行乎。

  ○世人咸谓辛能避瘟。常见天灾流行。劝人食辛以辟之。由经观之。斯盖招瘟之端。而世人业力所使。颠倒滋祸如此。不可不知所警也。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此别释刳正性也。对助而言。故曰正。盖淫杀若固有之物。不待教而自能。与身俱生。与性俱有。实生死之正性。故当刳之也。云何谓之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反闻功夫入手。而入三摩地矣。又要最先严持清净戒律。盖惟戒能生定也。律制虽多。而淫杀为诸恶上首。所谓正性也。持戒律者。必永断淫心。不餐酒肉。凡生鲜之物。不经火者。皆不敢食。以无情生物。尚不忍损。又戒杀之至也。(如此方高柴不折方长。茂叔不除庭草。亦是此意)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杀。而能超出三界者。无有是处。以相生相杀未已故也。且淫又为生杀之深源。根心惯习。最难顿舍。修行人。当观淫欲。犹如毒蛇。而不敢狎焉。如见怨贼。而不敢近焉。于是先持声闻淫杀盗妄之四弃。及尼加触八覆随之八弃。执身不动。而七支不犯。后行菩萨清净律仪。于四重律。从心止绝。执心不起。而一念不生。若是其禁戒成就矣。夫断淫。则不相生。断杀。则不相杀。无生杀业因。自无生杀果报矣。又加以偷劫不行。无负债之业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三业既除。名清净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其正行也。持清净戒。其助行也。正助双圆。将见父母所生之肉身。不须天眼。而观见十方世界。眼既睹佛。耳又闻法。亲奉圣旨。而非遥见遥闻。得大神通。游十方界。而往还无碍。由是彻通宿命。过去清净明了。得无艰险。而未来不入恶趣焉。夫观见十方。则眼根清净。闻法亲奉。则耳根清净。得通游界。则鼻舌身根清净。宿命无艰。则意根清净。虽刳正性所得。而孰非耳门妙修所发哉。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耳。

  ○贺云。三业既除。名清净人。修三摩地者。因戒而修定也。肉眼观见十方世界者。是天眼通。即色阴尽相也。睹佛二句。是天耳通。得大神通二句。是神足通。即受阴尽相也。宿命清净二句。是宿命通。乃想阴尽相也。此皆因定而发慧也。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为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钟云。诸经入地。方证无生忍。而此于信前已获之者。盖诸经之所谓果。乃此经之所谓因也。因地与诸经异故。经题曰如来密因耳)。

  此别释违现业也。云何谓之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戒之人。其心已无贪淫。内无贪淫。故于外六尘。不多流逸。不许绝无。而曰不多者。以根中无始虚习。尚未净尽。所对之尘犹在。而现业犹未违也。既不流逸于外。则不随前尘所起知见。而旋归元真。外无所入。而尘既不缘。内无所出。而根无所偶。始得反欲流而全一精明。于是六根对境。不生分别。如镜照像。而六用不行矣。由根不接尘。故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何净如之。由尘不交限。故身心快然。妙圆平等。如如不动。获大安稳。何快如之。于是一切如来。深固幽远之密。交彻含摄之圆。纤尘不立之净。一切变现之妙。所称果上四德者。皆现是人心量之中。是人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即获无生法忍。以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渐渐圆成果地修证。凡信以立基。住以成德。行以成己。向以成物。地以断惑证真。随所发之行。而安立圣位焉。是则旋根忘尘。正所以违其现业。而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也。

  ○干慧前。明列三渐次位。乃经家硬派十信于其中。以为圆通极位。四果以上极果。牵搭支离。殊不可晓。今特正之。冯具区谓遍观诸家之说。不如熟读经文。良有以也。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果。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此明干慧地也。阿难。是善男子。由前心无贪淫。故至此而欲爱干枯。盖前位但得身心俱断。此则断性亦无。故曰干枯也。由前六用不行。故至此而根境不偶。盖前位但得六尘初泯。此则心境绝待。故曰不偶也。由干枯不偶。则三界生缘。迥不相及。现前残质。果缚仅存。不复续生。子缚永绝矣。由前身心快然等。则心虚明矣。至此。则执其心之虚明。纯是一团智慧。由前国土皎然等。则通一慧性矣。至此。则慧性明圆。蓥彻十方世界。由前佛理全现。则佛慧在我矣。至此。则成就慧身。干有其慧。名干慧地焉。何以谓之干慧也。彼如来法流之水。源泉混混。时出不穷。今现业初违。欲爱最细习气。初得干枯。而根本无明全在。未与如来法流之水相接。无水以润之。故曰干有其慧。若一入初住。分断无明。分证真理。前与如来法流水接矣。所谓干慧者如此。

  ○钟云。慧性圆明中。已具金刚之体。如极坚极利之舟。载物济物。无所不可。但流浅岸束。不能如意自在。发真如体相之用。故曰干有其慧。然用虽有待。而体已无亏。入信以后。水生舟动。渐入渐活。渐活渐广。渐广渐深。渐深渐忘。渐忘渐近。渐近渐到。故有入流之舟。有中流之舟。有到岸之舟。有倒驾之舟。虽因果相应。始终不离干慧。至圆满菩提。入庄严海。则干慧不足以名之矣。

  ○此下十信位也。孤山以为初住开出十心。盖为圆家住前不取证。故不立位。而以前三渐次。总摄十信。正脉从之。似矣。然经文于四加行前。既曰。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于后总结。又曰。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若十信果在三渐次中。如来不应明列其位。备详其数矣。若谓圆家住前不取证。即住后亦何尝取证乎。今准经文。并准璎珞经。依旧开列十位。特圆家信位。虽与诸经十信名同。而义实迥别耳。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此明初信即信根也。行人既有此干慧心矣。即以此心。中于法流之中。不受枝岐。无诸委曲。而一顺流入焉。向后与如来逆流相际。从此始也。既中中流入。于是六根互用之圆。情器双超之妙。开舒敷畅。如华始开矣。此之妙圆。非同前位似妙似圆。乃真妙真圆也。乘此心开。益加增进。使真妙者。益进于妙。真圆者。益进于圆。是谓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如华正开矣。由是妙信常住。亲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非同比量之信也。但觉圣凡见息。因果情忘。凡我想。法想。及非法想。俱时荡尽。而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惟一圆通中道。是纯是真。余者皆杂皆妄。确然信得及。名信心住焉。

  ○此位准解结。当先得人空。除第六第五结。准圆通。当动静不生。准四果。当须陀洹果。断于我执分别。即界内见惑也。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此明二信即念根也。行人至于信位。前真信而非似信。明了而由亲见。根根尘尘。无不交彻。而一切圆通。由一切圆通。故阴不能覆。处不能局。界不能隔。三俱无碍。因此遂能远忆过去无数劫舍身。与未来无数劫受身。乃至业力所薰。随眠习气。如毕陵之慢。身子之嗔等类。微细习彰。皆现在前。是人皆能冥记。毫无遗失。惟念无遗。故名念心住焉。

  ○按别教二信。圆通尚远。今斯位即云一切圆通。故知齐于彼之二住也。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此明三信即进根也。行人既得信心住。则妙圆者。纯是一真。真久而精。精极发化。盖由精故化。至化益精也。行人既得念心住。而忆念无始习气。则无始习气。镕尽无余。皆成智慧。而通一精明。由是本此真精真明。而进趣于真净之地。精明即菩提体。如如智也。真净即涅槃体。如如理也。以如如智。契如如理。不谓之精进心而何。

  ○此位受阴尽。而齐于小之二果也。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此明四信即慧根也。前干慧地。曰执心虚明。犹有执在。至此心精现前。则其执浑融成化矣。又曰纯是智慧。犹带是在。至此纯以智慧。则日用在在皆慧。并忘其是矣。以。用也。谓识其宝而能用之也。识其宝而能用。不谓之慧心住而何。

  ○前干慧云纯是智慧。盖断惑之慧。如夜向晓。此云纯以智慧。盖证真之慧。如晓出日。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此明五信即定根也前位以见心朗彻。故智慧纯明。而此智明。若无定力以执持之。则妄念起。而偏局不遍。正念失。而间断不常。所谓无寂之照。如风中灯也。今焉执持智明。则寂湛者周遍。寂妙者常凝。皆大定之相。不谓之定心住而何。

  ○此位想阴尽。而欲界九品思惑已断。齐于小之三果也。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此明六信即进力也。上属五根。自此以下。属五力。如果木结根既久。有不可拔之力用也。行人既得定心住已。于是从定发慧。而定光发明。又不住于明。而明性深入。若磨镜者。愈磨愈明。而明明不已。有进无退。盖定慧偏枯。多遭退失。今定以发慧。心不动而理毕现。慧以入定。鉴既彻而心常凝。定慧互资。交发无尽。不谓之不退心而何。

  ○前精进。犹属有心。如马着鞭。此不退。是无心如顺风张帆。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此明七信即定力也。前虽不退。而勤勇无间。尚涉功夫。至此虽精进而不见有勤劳之相。故曰安然。持心至于安然。则优游坦荡。永保无虞矣。然所保持者何物。即诸佛法身命脉也。由我保持法身命脉而不失。自然得与诸佛气分。相交相接。通同吻合。内护心法。外护佛法。而名护法心焉。

  ○此位准解结。当除第四结。准圆通。当闻所闻尽。准四果。当阿罗汉果。断于我执俱生。即上二界各九品思惑也。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此明八信即慧力也。由前定力所持觉体。曰觉明保持。至此发为妙力。即以己之妙力。回他佛之慈光。向自己心佛。朗然安住。犹如两镜对照。影中含影。重重相入。传耀无尽。所谓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也。以其回他佛而向心佛。故名回向心焉。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此明九信即信力也。以奉戒依于笃信。故前位心光密回。自心与佛光吻合。即获自性天真。常凝不动之佛体。与无上妙净之大寂灭海。常凝属心。妙净属境。得佛此理。心境一如。从此安住无为。毫发不漏落于有为之境。而得无遗失。以不犯遗失之过。故名戒心住焉。

  ○此位准解结。当空性圆明。除第三结。准圆通。当觉所觉空。为断法执分别。即界外见惑也。

  ○常凝。即常住真心。常凝妙净。总是无为之相。诸佛之戒心也。一念有为遗失。即是破戒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如愿。名愿心住。

  此明十信即念力也。前位住戒。尚局不动之体。至此渐发自在之用。无求不达。无适不可。能游十方国土。而随愿往生。名愿心住焉。

  ○此位准解结。当成法解脱。除第二结。准圆通。当空所空灭。为断法执俱生。即界外思惑也。

  ○十信位竟。

  ○钟云。修行之初。必枯绝爱欲。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妙圆真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因现遂化。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明性。护持不失。斯则回佛慈光。护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十信之序也。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即上十信心也)心精发挥。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孤山因此一句。遂判十信为此位开出。然于五十五位等终说不去。故难从矣)名发心住。

  此下明十住也。住有二义。一坚固常住意。一生住佛家意。据后文。专重生住佛家也。阿难。是修圆通善男子。以真方便。发前十种信心。中间不容一毫杂染。其心精矣。既精而心光显现。五根五力。皆悉具足。而一心即十心。十心即一心。涉入重重。本无二体。于是摄十用而圆成一心。由此一心。而结心始解。万行具足。故名发心住焉。

  ○此位准解结。当解脱法已。俱空不生。除第一结。准圆通。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谓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者。即入此发心住也。行人入住之后。别无功夫。虽后位历然。如飞鸟上山。但见山之层级分明。而初不劳于登蹑也。

  ○贺云。妙圆真心。非一非十。约用差别。故有十相。若十相不显。不名发心。十相不融。亦不名发心也。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由前发心住已。心为能发明之智。理为所发明之境。智契于理。如净琉璃。内现精金。即以前十用所成初住之心。为根基之地。始堪践履。从此步步脚踏实地。于一切时。一切处。练治心地。自然生出一切善法。增长大悲。故名治地住焉。

  ○前位如中阴揽先业而初成阴体。此如中阴乘彼业力。结为境界。妄成依止处也。虽云脚踏实地。然圆家之言。不足执也。

  ○贺云。观治地二字。则此位与十地相应矣。十地不过圆满此位耳。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由前治地住已。心即智也。即始觉也。地即理也。即本觉也。心与地互相涉知。同一觉体。故俱得明了。见之既明。行之必到。如此而游履十方。任运纵横。得无拘碍。所谓百华林里过。片叶不沾身。故名修行住焉。

  ○此如中阴见远如在目前。所去疾速。山壁不碍也。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由修行住已。依理起行。行不越理。本始同一正觉。故曰行与佛同。其行如此。则为如来肩所担荷。则为如来衣之所覆。受佛气分。前云气分交接。犹二也。此云受佛气分。则合为一矣。夫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今任运相合。如中阴身。自求父母。不通而通。不入而入。斯则秉佛遗体。初托圣胎。正如太子处胎。贵压群臣。名生贵住焉。

  ○此当中阴与父母业同。会合一处也。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曰生贵住。则既游道胎矣。揽佛权实二智。而凝结圣胎。如中阴揽父母赤白二渧。而结凝滑等。故曰亲奉觉胤也。斯则具足一切方便善巧。度脱众生。克肖于佛。无所之少。如中阴六根成就。人相不缺。克肖父母。是名方便具足住焉。

  ○入胎而言游者。如永嘉云。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正此游也。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曰具足方便。则容貌如佛矣。不特外貌同佛。而内心亦同。是名正心住焉。

  ○大经云。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所谓闻赞佛毁佛。心定不动。赞法毁法。心定不动。赞菩萨毁菩萨。心定不动。赞菩萨所行。毁菩萨所行。心定不动。说众生有量无量。易度难度。心定不动。说法有量无量。有成有坏。若有若无。心定不动。唯其一无所动。名正心住。才有一毫心动。则不得其正矣。故宝积赞佛偈云。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贺云。心相。谓佛心不动之相也。心定则不动。正心即定心也。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心同貌合。表里如一。则身心合成佛身佛心矣。由是亭毒涵养。渐渐增长。名不退住焉。

  ○前之不退心。谓定慧不退。此则性相不退也。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外身内心。一齐增长。至此。则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佛身。法身。智身。一时具足。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具体而微。其力未充。名童真住焉。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身具足。则形成矣。至此赫奕炽盛。则出胎矣。堪绍如来家业。具有如来宝藏之分。所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亲为佛子。非法王子住而何。

  ○故知凡称法王子者。皆九住以往也。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国诸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出胎为子。则渐渐长成。而表以成人。堪行佛事矣。既有成人之德。可当大任。故分之以政。使之化导十方。如国王以国事分委太子焉。太子。即世子也。彼诸佛以智水灌菩萨顶。即如刹利王。陈列象宝金座。取四大海水。灌世子顶。而绍隆佛法。与承继国统。又何异焉。是则名为灌顶一位。而十住以圆矣。

  ○第十法云地。名灌顶菩萨。今此十住。亦分得也。若论圆教分真。一位中。具足诸位功德。十住既尔。下去皆然。又此对权教。已齐彼十地。而彼之妙觉。仅齐此二行。彼妙觉位。始云诸佛智光。悉灌其顶。今此位邻近。而加以圆人智强。故即灌顶矣。

  ○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王子住。名出胎。至此。乃名灌顶王子也。

  ○以上。十信为积德之基。十住为积德之渐。至此位。则道成德备。若不度生行事。是自了汉。故广行六度。大作佛事。而次之十行。所谓恃源而往也。

  ○再通上喻之。十信前六心。如人回心初造善业。后四心。如人加以念佛。造往生净业。初住。如以一生十种善净之业。圆成报终往生之中阴。二三住。如往生中阴。无系无缚。四住。如中阴求佛。接引入莲胎。五住至八住。如华中长养。九住。如华开见佛。十住。如亲蒙授记也。

  ○十住竟。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此第一行施度也。阿难是善男子。出胎为子。位灌顶住。则既成佛子矣。成佛子已。则具足无量如来妙德。浃洽于中。故睟面盎背。大喜遍身。复广行布施或财施。或法施。随顺十方愿欲。无求不与。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而无我想众生想。不见施者。不见受者。则近者慕其德。远者怀其惠。名欢喜行。不亦宜乎。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此第二行戒度也。夫随顺欢喜。则能利益众生矣。然内无德本。何以利人。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着。乃至不生一念欲想。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令其咸住无上净戒。乃至自得度。令他得度。自快乐。令他快乐。是谓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不亦宜乎。

  ○钟云。戒有三种。以饶益有情戒为胜。九信获佛戒心。至此。以佛戒为行矣。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此第三行忍度也。欢喜饶益。则人皆亲爱矣。然能保无横逆之妄人乎。此菩萨常修忍法。已能忍。是自觉也。教人能忍。是觉他也。于一切骂辱打辱。皆欢喜忍受。而无所违拒。不但无所违拒。亦无一毫嗔恨之心。故名无嗔恨行焉。

  ○钟云。此中六度。不比常途。有一人不受法乐。便是悭施。有一念不护众生。便是破戒。有一念分别众生。便是嗔恨。所以谓之圆也。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此第四行进度也。自他并利。顺逆一如。菩萨修此。当日进无疆矣。乃菩萨又修诸精进。自第一精进。乃至普遍精进。共十种精进。守此精进。直至阿鼻种类。尽出生而成佛。穷尽未来劫数边际。终无一念退恨。所以然者。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也。为达十方。知一切法界。而行精进也。夫种类出生。即第一心。尽未来际。即常心。三世平等。即不颠倒心。十方通达。即广大心。四皆无尽。故名无尽行焉。

  ○贺云。随机应感。现种类身。穷未来际。益物无量。竖彻三世。横周十方。此进度也。首二句。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次二句。即法门无量誓愿学。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此第五行禅度也。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则定相将现矣。此菩萨。即以一念定心。持一切法。合同种种法门。知诸三昧。同一体性。即有种种差别。不能惑乱。一一分明。不爽毫发。夫定心不能持诸法门。是为痴定。于诸法门。未免差误。仍是乱心。今也。得无差误。非离痴乱行而何。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今离痴是虑。离乱是静。故属禅度无疑矣。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此下皆智度也。总一智度。而开之为五。例如六根本惑。而开见为五也。开此五种甚深般若。所以融前五度中万行。皆令成智德矣。今此一行。乃理事无碍智也。菩萨既一切合同种种法门。使同中不能现异。异中不能见同。岂为融通智哉。夫所谓同者。即出世间平等法也。所谓异者。即世间差别法也。今则同中现异。于平等法中。现差别法。则理不碍事。而真融于俗矣。异相见同。于差别法中。现平等法。则事不碍理。而俗融于真矣。真俗互融。事理双显。非善现行而何。

  ○十住获佛慧心。至此以慧为行矣。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此第七事事无碍智也。菩萨不但同异互融。扩而充之。则大小相容。一多无碍。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所谓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是也。界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碍大。尘含界而尘不大。是大不碍小。所谓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此由无著。方能如是。若有一毫执著。安得大小互融耶。故名曰无著行。而智度居二矣。

  ○钟云。著即留碍意。无留碍。则无著矣。三住得无留碍。是境不碍心。此不相留碍。是境不碍境。

  种种现前。咸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此第八究竟彼岸智也。同中现异。异中现同。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则种种现前矣。夫此种种变现。全属般若。皆是法界无障碍智融之。所以皆达彼岸。莫非第一波罗蜜多。六度中。唯般若最为尊重。故名曰尊重行。而智度居三矣。

  ○前五度。若无般若。皆堕事相。惟招果报。不达涅槃。今五度万行。皆借智慧。所以行行皆到彼岸。诚不易得。故华严名为难得行也。

  ○先德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正所谓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也。

  ○钟云。此位摄上七行。前属世谛。此属第一义谛。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此第九说法度生智也。如上圆融无碍。德既同于如来。行亦齐于诸佛。是则一言一行。皆合十方诸佛轨则。从其建立究竟利他之教法。随诸众生根性。应时说法。皆令欢喜。故名曰善法行。而智度居四矣。

  ○此又摄上八行。前自成。此成就众生。行坐皆成轨则。依稀天人师矣。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此第十不违实相智也。总前二种无碍自利利他诸行。又通前五度。合而言之。一一皆是清净无漏。初非贪染于凡外欲有无明。一一皆是一真无为。并非劬劳于权小肯綮修证。所以然者。以从性起修。不妨全修即性。性乃本然。不假权渐修成。所以清净不属诸漏。一真不堕有为也。由无漏。则非离妄修。究竟成真因也。故名真行。由无为。则非所作行。毕竟有实果也。故名实行。至此。则智度圆成。而所说所行。皆是真实矣。

  ○通论智度所开五行。前二是般若之体。以二法界无障碍智。乃甚深般若故也。次二是般若之用。谓波罗蜜乃趋果自利之用。佛轨则乃说法利他之用故也。末一。摄前体用。并前五度万行。总以销归自性。会性归元也。

  ○此又摄前九行。前方便。此真实也。从三渐次以来。俱是无漏。至此。始得清净耳。

  ○十行竟。

  ○此下回向十位也。准华严经。回向。即是发愿。良以有行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愿唯虚设。故行愿兼资。方入如来大涅槃海矣。此回向法。不过三处。谓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也。

  ○上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须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愿也。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此第一离相回向与次位皆是回向众生也。阿难。是已修十行善男子。从初行以至第八。现尘现界。神通已极。无少歉缺。至第九行。成佛轨则。即成佛事已。至第十行。清净无漏。则纯洁矣。一真无为。则精真矣。十方备成。则界内不为诸有留患。界外不为滞空留患。而双超世出世间矣。以此出而度生。正当度生之时。不见生之可度。而灭除度相焉。夫既度尽众生。不取度相。则回有为行。入无为心。是回入真因也。背生死途。向涅槃路。是趋向真果也。菩萨如是回向之时。度脱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也。

  ○度生而存度相。即著我人。是添枷带锁。非回向法。如南岳大师云。三世诸佛。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度。是真回向也。

  ○此下四位。与空如来藏相应。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此第二不坏回向亦回向众生也。由前灭除度相。灭者坏也。因其可坏而坏之。故曰可坏。由前离众生相。则于众生之四相五蕴皆离。故曰诸离。今此菩萨。坏其可坏。并灭除度相亦不存。远离诸离。并离众生相亦不有。既坏其可坏。则有不坏者存。依然度生事业也。盖上位虽度生而不著生相。是谓我空。此位虽不著相。而不妨度生。是谓法空。此正悲智双运。自他二利之中道也。有生可度。不坏度生之悲。故名不坏回向焉。

  ○钟云。前文谓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不闻烂坏虚空。故曰不坏回向。前位无众生可度。此位无佛道可求。旧注指众生说。大牵强。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下四位皆回向佛道而此位先明智同佛智也。在我为本觉智。在佛为究竟觉智。此菩萨心佛显现。觉海澄亭。与一切如来。心精通同吻合。法身平等。无二圆满。诸佛如是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名等一切佛回向焉。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此第四至处回向境同佛境也。由前本觉精真之体。发挥妙用。自己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全同诸佛果地所现无量刹土。尽佛境界。愿此善根功德之力。无所不至。名至一切处回向焉。

  ○贺云。一月普现一切水。故曰至一切处。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第五无尽回向蹑前二位而成互融也。由前所至之处。即世界也。所等之佛。即如来也。然曰自觉佛觉。自地佛地。犹分自他。今则融一不分。但言世界如来。而自他浑具矣。于是以世界涉如来。则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如来涉世界。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轮。世界正涉如来时。不碍如来。即入世界。如来正涉世界时。不碍世界。即入如来。如是。则佛身佛界。各具无量庄严。备表无尽功德。菩萨住此回向。得十种无尽藏。所谓得见佛无尽藏。见法无尽藏。此皆以普贤大行愿为根本。华藏世界庄严所显功德。名无尽藏功德回向焉。

  ○此下三位。与不空如来藏相应。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此第六平等回向亦回向佛道也。菩萨既身土互融。则同于佛地。此无尽藏中。各各出生无尽清净因。复依此清净因。而证清净果。所谓物物灯明智体。头头普贤行门。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善根平等。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焉。

  ○大经云。此菩萨或为帝王。临御大国。威德广被。名震天下。执持一盖。溥荫万方。以四摄法。摄诸众生。此则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也。

  ○钟云。地即二住治地之地。但彼方耕治。此则成良田矣。生清净因。如良田中。生出嘉禾也。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此第七等观回向文似回向众生而实亦回向佛道也。前位平等善根。即真根也。真根既成。此根全修即性。而此性摄尽众生。故十方众生。皆我本性。然我根既成。众生齐成。故性圆成就。然菩萨虽见。自他圆成。不妨仍度苦恼众生。依旧广行二施。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大功德藏。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焉。前位乃顺自心与佛心平等。此位顺自心与生心平等。合前。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彰矣。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此下三位皆回向真如也。前之度生成佛。摄尽万法。即一切法也。离众生相。同本来佛。离一切相也。此菩萨惟即与离。二俱无著。不著即者。超乎有也。不著离者。超乎空也。双超空有。则中道矣。惟真如以无著为相。故名真如相回向焉。足见入理转深矣。

  ○贺云。前云远离诸离者。离之极也。此则离亦不著矣。七住云无著者。不著于有为也。此则无为亦不著矣。此下三位。与空不空如来藏相应。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此第九解脱回向也。前位离即双离。名真如相。若著真如相。则又为真如相缚矣。此菩萨并忘其如相。名真得所如。既真得所如。则处处皆如。更有何碍。十方法界。安往而不自在哉。以元无有缚。亦无有脱。故名无缚解脱回向焉。盖前位是理无碍。此位即理事事事二无碍也。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此第十无量回向也。由前无著。获性德之全体。无碍。获性德之大用。体用备具。故性德圆成。体无不遍。用无不周。是以一尘一毛。皆等法界。无复限量。量灭。即无量也。盖前虽如是。犹在法界量里。尚未尽销其限量。今则根根尘尘。周遍法界。则限量情忘。不堕诸数。故名法界无量回向焉。准以三德。无著即般若。无碍即解脱。而无量即法身矣。合十向而言之。一悲不碍智也。二智不坏悲也。三本妙合觉也。四因果同地也。五依正互融也。六性修双即也。七自他同根也。八即离双超也。九真俗自在也。十体用圆极也。所以华严说位至此。动地雨华。诸天歌赞。於乎。盛矣。

  ○十回向竟。

  ○此下明四加行。若据别教。前三名资粮位。资谓资具。粮谓粮食。谓所积既多。所适必远。如适千里者。必三月聚粮。故假十住以成其内德。十行以成其利他德。十回向以成其自他互融之德。万德既备。可入圣域。然而犹有微碍于此。故复立加行位。自非世尊洞悉奥密。孰能辨之。故唯识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识。言少物者。即微碍也。此中则借别名圆。名虽同。而实不同。以别教之初地。仅与此之初住齐。盖圆教初住。即断一品无明。从二住至十住。各断一品无明。与别教十地齐。次从初行断一品无明。与等觉齐。次入二行。与妙觉齐。从三行以去。别教之人。尚不知其名字。何况伏断。以别教但破十一品无明故也。是知圆凡已超别圣。况四种妙圆加行乎。然唯识四种加行位。各有能发定。所发观。及所观法。今详此经。都无此意。但以心佛二字。对辨成四位而已。故不同也。

  ○问。此经佛判六十圣位。何同唯识复分凡圣耶。答。与夺同别。二俱无碍。若约圆初顿悟本佛。故与其同是圣位。若甄别浅深。则信解之视真修。不妨有凡圣之别。但此圆凡。已超别圣远矣。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此明加行为入地之胜进也。阿难。是修圆通善男子。从干慧一。以至信住行向各十。既尽是清净四十一心矣。然十信似修。而实但满其信心。三贤似修。而实但极其解心。皆非真修也。今信满解极。将入真修。故次第而成四种妙圆加行焉。不徒曰加行。而必曰妙圆者。以小乘通教。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持标妙圆。以显非寻常加行焉。

  ○前文云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三渐次。是欲真之念初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是欲真之念再起。今四加行。是欲真之念三起。至初地。而欲真之粗念断。至八地而欲真之细念亦断。至妙觉。而欲真最细之念永断矣。

  ○华严以三贤为差别因。地上为平等因。通议依之。谓四加行乃是遣差别因相。极是。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前云觉齐佛觉。但是发愿希求。犹有觉在。未能浑佛觉而为己心。至是将趋圣果。即用佛觉。为己因心。复加功行。以求正证。然佛见未忘。欲浑而未能即浑。故若出未出。喻如钻火。欲然木而犹未然。但有暖相而已。故名暖地。

  ○此位佛即是心也。龙牙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即此谓与。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云地如佛地。亦是发愿希求。未能即己。心而成佛所履。至是。始以己心。成佛所履。然己见未忘。故若依而不可谓之依。喻如人登高山。身虽入于虚空。而脚根点地。尚有微碍。未能挟日月而游八表。故名顶地。

  ○此位心即是佛也。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总前二位。即心即佛。则心佛二同矣。然曰用。曰成。犹存二相。非中道也。至此。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而不偏于二边。为善得中道。然谓之善得。而尚非真得。如忍事人。既能容忍。非如常人之怀恨。然尚存忍受。亦非如至人之顿忘。其于所忍之事。将忘未忘。比于忍地菩萨。将证未证。故名忍地。

  ○此位即心即佛也。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云善得中道。虽心佛不分。而有心有佛。因果位别。皆是数量。至此。则心佛两融。而数量始销。如迷中道者。即是未觉位中之因心。觉中道者。即是大觉位中之果智。数量既销。则下不见自心。上不见佛智。而迷觉中道。二无所目。盖有迷有觉。世人尚可指目。不名超出。今数量销。迷觉尽。中道忘。高出乎世人之上。故名世第一地。所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矣。若进而登地。方名出世超乎妙觉。又名出世第一也。

  ○此位非心非佛也。南泉云。莫认心认佛。设认得是境。古人唤作所知愚。马大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皆谓此也。

  ○唯识四加。则空有二相未除。此则心佛二相未尽。故曰借别名圆也。

  ○贺云。世间如尘。出世间如虚空。有迷有觉。粗尘也。中道。微尘也。二无所目。邻虚尘也。过此位。便出世间。如析邻虚。便是虚空矣。

  ○此下明十地也。地有二义。一者成实。盖地以坚实为体故也。二者发生。盖地以发生为因故也。良以非住不能成德。非积德不能自利。非自利不能利他。故众德既成。神通已就。大愿已满之后。复立四种妙圆加行。以淘汰情量。必使心佛两忘。纤毫不立。中道不存。然后登地。谓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据前文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则自发心住以至等觉。皆属因地。究竟妙觉。方为果地矣。问。既圆教初住以至等觉。皆是分断无明。分证真理。何故至此。复用四种加行。而后入地耶。答。若以顿悟言。则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何分阶级。若以修证言。十地既称真修。显地前皆是似修。佛位既是真证。显十地亦是似证。是则初心究竟。理虽顿同。而历位浅深。序而不乱。圆融行布。两不相碍矣。又按圣位。本文二住。即名治地。而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又回向第四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至四加行。位位真地。此皆因地也。盖地亦训阶。良以十地方是真因。而地前说地。乃此真因之阶地也。今此十地。应亦果地摄矣。然佛地方是真果。则此十地。乃进证真果之阶地也。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由前四种妙圆加行。则心佛两忘。中道不立。方得超出世间。入佛真境。于无上菩提。三有众生。出世二乘。以所知心。不能测度者。不惟通达。而且善得通达之。盖实证亲见。而非同文字比知矣。何谓通达。即自心本觉。与佛心妙觉圆融无二。而觉通如来。由一佛。以至百千万亿恒河沙佛。尽其境界。皆此觉所通焉。于是大喜遍身名欢喜地。以念诸佛。故欢喜。念诸佛法。故欢喜。乃至入一切菩萨平等性。故欢喜也。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此明第二地也。由前觉通如来。则是断九界异性(十法界除了佛界自菩萨以下尚有九界也)而入平等佛性。名异性入同。若但证此平等佛性。而尚未能忘。则佛境当情。亦是清净觉心中。一点微垢。故将此同性。亦复灭除。方得离垢清净。盖异性是浊边垢。同性是净边垢。故须双离。而后名为离垢地也。良以四加中。非心非佛。数量销灭。方是异性入同。此复将此同性亦灭。进证离垢。亦见增胜。而成二地圣位矣。

  ○按华严金光。皆表离诸破戒之垢。旨似颇异。不必强同也。

  ○钟云。唯识此地。证最胜真如。断邪行障。至此。戒圆满矣。金刚心。然后定圆满。妙觉位。然后慧圆满。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此明第三地也。前位方以离垢。未至离离。今复将离垢之离。亦复远离。是为净极。净至于极。则真觉显露。是为明生。譬如古镜。离垢之后。更加拂拭。则愈见光明自然之理也。今生佛异同。情垢细障。既净无余。则本有照用。自显泄而不容遏秘。所谓净极光通达也。由此明生。故名发光地焉。此即内莹发光也。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此明第四地也。前位明生。如火始然。未至明满。今则如火炽然。成大猛聚。微细惑障。皆所烁绝。以称性而觉。故曰觉满。而名焰慧地焉。不曰慧。而曰焰慧者。表如焰之慧。有烁绝之胜用也。此所谓明极即如来也。

  ○钟云。前暖地。譬如钻火。欲然其木。至三地则火出。此地则木然矣。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此明第五地也。夫地前智名异。地上智名同。若有异可及。则凡情可胜。有同可及。则圣解可胜。今由净而明。由明而满。则凡情圣解。皆已烁绝。一切异同。远离之久。杳不相及。故不能至。至且不能孰能胜哉。名难胜地。

  ○贺云。二地同异双离。止约众生与佛菩萨三平等性。此则总该一切法也。约体。如空有。约相。如垢净。约谛。如真俗。约道。如中边。约位。如权实。约教。如世间。但是一切同异缘影悉皆烁绝。迥不相干。所谓生灭既灭也。向后寂灭现前。总从此始。谁能胜之。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此明第六地也。夫自地前加功用行。由贤希圣。乃至入地。销异灭同。明生觉满。由是迥超同异。而有为功用。最胜最极。无能胜者。至于极尽有为。则无为真如。性方显现。故以现前名地焉。

  ○圆顿人。发心即顿悟真如妙性。然五住未破。心垢未除。其于真如。尚属比知。岂即亲证。今由似修而历真修。极尽有为功用。将至无功用行。故于斯地。无为真如。方始显现。然而真如全体大用。尚在第八九地。此地方到无为。始显真如而已。

  ○贺云。此位正是寂灭现前。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此明第七地也。前位真如方得显现。尚未全彰。况能行尽此则尽其边际。寻常望之而不见其涯。穷之而不测其量者。今则遍界遍空。无不呈露。不但现前而已。夫真如现前。分证则局。尽际乃远迥超极造。故以远行名地焉。盖尽际之际。乃无际之际。理既无际。行岂近乎。

  ○前云五阴六入等。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乃至七大。一一周遍法界。此真如本际也。唯此菩萨。能尽其量。前地尽佛境界。是通达之尽。此尽真如际。是具足之尽也。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此明第八地也。前位既尽其际。此位全得其体。己心佛心。二俱圆泯。惟一真如本心。即一真如法界。根身器界。一尘一毛。皆是真如本体。自违现业中。所获无生法忍。至此方得亲证。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故名不动地焉。动即变也。如理精真。一无变异也。

  ○此与前位之分。在有功用。无功用异耳。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此明第九地也。前位已得真如全体。此位乃发真如大用。前位。一尘一毛。皆同真如。周遍法界。此则一一互摄互入。即遍即包。自干慧以来。至此方名善慧。以初证得法界无障碍智也。

  ○华严名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祇句义。故名发真如用。余谓说法固亦可以说为发用。然亦是大用中一用耳。大用不遗说法。而说法岂尽大用耶。问。七行之尘界互现。五向之依正互涉。与斯何异。答。七行方有是行。五向方有是愿。未至亲证。故不同也。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此通结前位也。诸之一字。似通指上。位然佛于四加前。总结过四十一心。显彼是修位前诸方便心矣。此之诸字。但宜从四加。以至九地也。阿难。是四加九地菩萨。从此位以往之前。自四加至六地。修习毕功。自七地至九地。功德圆满。然总而目之。自此地以前。通名修习位焉。自此而后。则修意少。而证意多矣。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此明第十地也。夫慈心如阴。妙智如云。是菩萨之因德也。涅槃海。是如来之果德也。菩萨至此。悲如阴而无不庇润。智如云而无不充满。悲智双圆。切邻佛果。故直覆涅槃大海。而名法云地焉。法即双含悲智也。云则该摄夫阴也。盖前位非无智无悲。至此而称合涅槃。无少歉阙。斯为胜耳。然不曰称合佛德。而曰称合涅槃者。恐其滥于等觉也。

  ○十地竟。

  ○按华严四八九十地位。皆同斯经住位。吴兴据此。遽抑华严为别。岂斯经超越华严耶。何十住同彼之十地也。答。华严重行布。此经重圆融。圆旨一摄一切。则初住即应摄初行。初向。初地如是乃至十住即应摄十行。十向。十地。若此。则应十十各同。何止住地四位之同耶。

  ○贺云。通前诸位。第一渐次。为净秽关。第三渐次。为真妄关。七信。为生佛关。初住为迷觉关。十行初回向。乃有为无为关。入地。为世出世关。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此明等觉位也。夫由干慧以至十地。皆菩萨所用以趋果海也。若如来者。已先证入妙觉果海。无复进取。但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萨。进取未竟。方趣果海。顺流而入。于是始觉与妙觉两际之处。分剂正齐。故曰入交。初之干慧。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此之入交。正与如来法流水接矣。譬如入海采宝者。前商已得诸宝。逆流而出。到于海门。后商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二船恰齐。但前商船头向外。而后商船头向内耳。以其觉际入交。名为等觉。谓始觉等于妙觉也。至此。则与佛无间。真所谓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与。

  ○璎珞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此二位所由分也。愚按寂照。即诚明也。照寂。即明诚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全同此意。但设教有世出世之殊耳。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此结显得慧仍别开一位也。诸家于此或但合入等觉。若但取五十五位。则合之为是。若取单复十二。及六十圣位。则开之乃宜也。阿难。从前初干慧心。历五十四位。至等觉已。是虽等觉位也。仔细详之。乃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而已。前之干慧。已用金刚心。断异相无明。已得一分光明显露。如初生月。至此。亦用金刚后心。断生相无明。始得光明圆满。如望夜月。然前之干慧。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此之干慧。以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接。故俱名干慧也。

  ○以易卦喻之。初干慧。如复卦一阳初复也。十住。如临卦。十行如泰卦。十回向如大壮卦。十地如夬卦。至等觉后之干慧。如乾卦。至此。则阴尽而阳体全矣。

  ○通议云。始终干慧二地。从古解者不一。学者难凭。但未观佛法源头耳。以九界众生。因三种流。召五住烦恼。感二种生死。五住者。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见一切住地。无明住地。三种流者。欲流。有流。无明流。前四烦恼。为欲流有流。感分段生死。此在初信已断。无明住地。名无明流。感变易生死。至佛果乃断。以此证之。则前干慧地。乃用金刚心。先断欲有二流。出分段生死。故曰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如澄浊水。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其无明流。从入信以来。即志断之。但无明深厚。故历五十四位。直至等觉后心。生相无明才干。故曰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乃入妙觉。出变易生死。所谓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此明文的证也。然虽位有始终。而观无先后。以行力深浅为次耳。

  ○钟云。通议云。初干慧地。所谓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此干慧地。所谓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甚得经旨。旧注此处添出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接。公抗觉际入交之语矣。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此明如来极果也。如是等位。一干。二信。三住。四行。五向。六暖。七顶。八忍。九世。十地。十一等。十二金。重重相因。其中干暖顶忍世等金。皆一名一位。为单也。信住行向地。皆一名多位。为复也。单七位。复五位。总单复共十二位。皆名为因。皆以趣果。至此。则因圆果满。方收成功。一刹那间。证入妙觉。而成无上正真之道矣。所谓妙觉者。其体不越三如来藏。其用不越四义四相。但圆顿初心。虽与如来同一觉道。而本始未一。能所未忘。未能尽妙。乃至等觉。亦但能齐。而尚未能一。今则十玄德相。十玄业用。一时具足。而穷玄极妙。不可思议矣。谓之无上者。等觉以前。皆以前位为下。后位为上。则知因中诸位。莫不有上。斯位则证极而无复加上也。又前世第一地。是世间无上。此则出世间无上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斯为至极矣乎。

  ○必曰单复十二者。由前十二类生。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故修因证果。亦有单复十二也。

  ○钟云。干慧之单。次以信住行向之复。后又次以四加行之单。此单后。又次以十地之复。此复后。又次以等觉之单。乃至妙觉。单复相间。故曰重重。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此总明诸位功夫也。从上因地果地。是种种地。皆用金刚宝觉断惑之利器。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所谓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干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但有为法皆空。即无为亦如梦幻。故曰深喻也。既观此十种深喻。即于奢摩他自性本定之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奢摩他。乃微密观照也。毗婆舍那。即如幻三摩钵提也。此金刚宝觉。即是二者。更非他物。用此观察。故能从性起修。从修得证。渐次深入。而圆成妙禅那矣。汝问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其工夫次第。大略如此。

  ○贺云。上文只是陈列位次。若不开示下手工夫。如数他宝。身无半文。故此段直指通修法门。见得彻前彻后。只用金刚如幻三昧。观察深入而已。观察根尘如幻便入干慧。观察干慧如幻。便入十信。乃至观察等觉如幻。便入妙觉。故曰渐次深入也。

  ○又云。此段最是吃紧指示处。下自凡夫。上至等觉。皆可通修。故观音自陈圆通。首曰如幻金刚三昧。文殊选择圆通。亦曰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世尊于五十五位之后。复将此段作一总结。正如绣出鸳鸯。复度金针。真一片婆心也。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归重初心欲人下学而上达也。阿难。我言真因妙果。历历如是。汝得无薄三渐次为粗浅而不足循乎。不知如是种种。又皆本于三种增进修行渐次。用此三增进。故能善成由信以至等觉。五十五位真正菩提之路。不取两干慧者。路而非真也。不取妙觉者。家而非路矣。然则增进渐次之功。盖可少乎哉。吾愿汝之作是观也。盖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而直趣菩提矣。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而去菩提远矣。是知圆教之外。三乘所修。皆属邪观。岂必叛道而后谓之邪哉。

  ○贺云。五十五位。始干慧。终十地也。近交光法师作正脉。尚沿孤山之讹。将三渐次强配十信。而以十信为初住开出。无论擅更佛语。可笑之甚。且如此。则谓真菩提路。止四十五而已。安得五十五位耶。

  ○此一大科其于经题四实法中正属诸菩萨万行说妙禅那令知历位圆证已竟。

  初科中证道分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此说经名也。正宗未终。而遽结经名者。由初示密因。次开修证。而卒乎极果。则经之正范毕矣。向后经文。虽尚属正宗。特助道而已。故不妨于此处结经也。初以阿难当机者。欲进多闻人于大定也。终以文殊请名者。表总持全经。非根本大智不可也。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云云)白佛言。敢问如来当何以名是经乎。既得其名。而我及众生。云何奉持而不失乎。佛告文殊师利言。汝问经名。是经名为大佛顶。以无相可见故。诸佛所证最上顶法故。曰大白伞盖。覆被一切众生故。曰无上宝印。森罗及万相。一法之所印故。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圆照法界。不遗一物故。此约理智立名也。亦名救护亲因。亲即阿难。因即登伽。以无畏光明。秘密神咒。能脱诸难。令彼得菩提因心。而入遍知果海故。此依功用立名也。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是诸佛所修所证。正因正果。无不圆满故。此约人法立名也。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以体相用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因果交彻。无不自在故。即此一名。华严法华。二题合见矣。又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出生一切诸佛。总持一切诸法故。此约显密立名也。亦名灌顶章句。此经从灌顶部中流出故。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以修此定。于一心中。具足万行。究竟坚固故。此约教行立名也。当知此经。显密。理智。教行。人法。功用。无不包容。以具有如是种种功德。故有种种名目。诚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者。汝当谨守奉持而勿之有斁矣。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按经从初历谈。但言奢摩他及三摩提而未言禅那。直至此处。始一称之。而下连修进圣位足显谈圣位处。是说禅那耳)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此叙当机获益也。世尊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秘密心印。莫非无外之心。清净之体。普覆之用。是大白伞三字。可以收尽全经。故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五种名目。皆诠理直指之了义。而非不了义。是则如来真切为人之指。举密称显见。皆无余蕴矣。于是顿悟禅那修进圣位。一阶一级。渐渐增上。极于妙觉而止。此时心虚虑凝。全经朗彻。毫无疑惑。而于小乘分三界九地。地各九品。以修心者。已断除欲界前六品微细烦恼。而得证二果焉。若断欲界后三品。即证三果。断上二界各九品。即证四果。乃阿难备闻全经。但进二果者。亦见多闻之劣。不如进修无漏之胜也。

  ○三界九地者。欲界共一地。色界四禅分四地。无色界四空分四地。地各九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也。

  初科中结经分竟。

  第一大科无始菩提涅槃根本竟。

  ○此下明第二大科无始生死根本也。自初卷至此。虽真妄互明。其正意皆是发明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不生灭性。为本修因。而证不生不灭之果。此下则广明生灭为因。而感生灭之果也。由初卷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果自然。如恶叉聚。故有别明诸趣一科。又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又魔眷属。故有详辨魔境一科。此皆因地不真。果招纾曲。是初修心人最紧极要。故详明之。令人披沙拣金。不误认瓴甋为璠玙也。

  ○此后诸文仍是正宗。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此问七趣生起之因也。正文止有六趣。以等字该仙。故曰七趣也。时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能折能摄。教诲不倦。善能开此众生五十五位所断微细沉惑。我虽不能顿断。一超直入。然闻此慈音。令我快然。亦得断除六品思惑。而得大饶益焉。然我犹有请者。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周遍圆满。至一切处。则一切无情有情。咸与如来同一清净宝觉。乃至大地草木之无情。蠕动含灵之有情。其本如性具之理。应即是如来修成之实体矣。既佛体真实。真不杂妄。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及仙。异类杂形。各各差别耶。世尊。夫此种种各道。复从何出。为即清净体中本来自有耶。抑亦众生无始妄想习气之所发起耶。

  ○此问亦类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之义也。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此详问地狱也。七趣虽皆障碍。而地狱尤极苦处。更当谨戒。是以复详问之也。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戒行淫。既犯淫戒。谓淫非杀盗比。又复谤戒。才发是语。即受身火烧然之现报。堕无间狱之生报。又如琉璃大王。善星比丘。两人。一则挟宿嫌而诛释种。一则拨因果而说法空。以业力强胜。俱生身陷入阿鼻狱中。犯淫。犯杀。犯妄语。各堕地狱如此。此诸地狱。为复本来自有定处。而别业同报乎。为复自然因彼彼造业。故各各私受。而别业别报乎。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幼童蒙昧之人。令诸持戒众生。修人天二乘者。闻决定不爽之义。咸欢喜顶戴。而谨洁无犯也。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即惑也)有妄习生。(即业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此总明内外二分为七趣之因也。佛告阿难。汝今所问。极惬我怀。快哉此一问也。盖犯淫无报。法空无果。皆显然邪见。即琉璃为嗔心所蔽。不复知有恶报。亦隐有邪见主宰于中。令因此问。今诸众生。惧报持戒。不堕邪见。问岂不快也。汝今谛听。我当为汝说矣。阿难。一切众生。实是本来真净。无诸妄染。由迷此真净心。遂起妄见。因有妄见。复生妄习。由惑业为因。遂分内外二分。内分者。情也。由情动于中。从躯壳起念也。外分者。想也。由想缘于外。从胜境起念也。虽情想不同。胜劣有异。总之皆属一虚妄耳。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爱有总别二意。总谓诸情皆属于爱爱即情也。别如世说喜怒与乐爱恶欲为七情。爱居其一而已。七情中怒与恶似哀爱反。而实由人之损我所爱。方怒方恶。则亦爱之本而已)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曾闻有人忽拾大银一锭。举身流汗是也)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此别释内分也。阿难。何谓内分。内分者。分内也。以情爱是众生分内所有。故曰内也。由最初对境起著为爱染。因诸爱染。耽恋不舍为妄情。情积不休。惯习深厚。潜滋渍浸。能生爱水。遂无往无不流矣。举事验之。是故众生忆珍羞而水出。想前人而泪盈。贪财宝而体润。著行淫而流液。皆爱染之所致也。阿难。所爱之物。虽各各不同。然皆令固结不解。则爱心无异。以情爱属水。故流下而凝结。润湿不升。自然下坠。而为三涂之因。所以立名内分也。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渐离业累故轻清也)心持咒印。顾盻雄毅。(高举无畏之状也)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视如鸿毛无复重累。故亦属于超脱也)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此别释外分也。阿难。何谓外分。外分者。分外也。以胜气非众生分内所有。故曰外也。初闻圣境。发心希望。如渴之仰水。想极神驰。意常超越。如天外真人之想。想久观成。益增而为胜气。遂无往而不达矣。举事验之。是故众生。持禁戒而举身轻清。持咒印而顾盻雄毅。欲生天而梦想飞举。存佛国而圣境冥现。事知识而自轻身命。皆胜气之所召也。阿难。所想之境。虽各各不同。然皆令轻举不沉。则胜气无异。以胜气属火。故轻举而上升。超越不坠。而为上界之因。所以立名外分也。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此二句当在后)死逆生顺。二习相交(此二句当在前)。

  上明情想为七趣因此下明情想所招果也。阿难。一切世间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莫不贪生。是生则顺其习也。莫不恶死。是死则变其所顺之流。所谓游魂为变也。当其临命终时。尚未舍其暖触。现阴之末。中后二阴之初。此时死之逆。与生之顺。二习相为交际。盖生交于死矣。于斯时也。一生所作善恶之业。俱时顿现。随其情想轻重而感变焉。

  ○一说死逆生顺。二习相交者。言作恶人。生顺而死必逆。作善人。生逆而死必顺。如作恶人。生时爱女色之乐。任情纵意。及其死也。纵有金车玉女现前。皆拂其意。若作善人。生时逆女色之乐。及其死也。则金童玉女以迎之。皆顺其意。故善恶二习。逆顺相交也。故知心作天堂。心作地狱矣。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此明想多情少者生逆而死顺也。试以情想轻重之分言之。彼纯想者。心注于飞。其死也。必生天上。卜居于天。而非暂游于天也。盖三界诸天。皆想心所感。其间有兼修六度。有福有慧。或心想佛国而有净愿者。则生天时。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皆得随愿往生焉。如想念西方而生西方之类。是也。是又愈于生天矣。次则情少想多者。则轻举而非远。竖不越四天。横不出轮围也。等而分之。一情九想。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王。三情七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是等皆游于四天。所往无碍。然暂到而已。不同生者得常居住也。其中若有发善愿。存善心。誓愿护持我法。或护戒而随持戒人。或护咒而随持咒者。或护禅定而保绥无生法忍。是等则亲住如来座下。如八部之类是也。是又愈于游四天矣。

  ○飞仙。如此土许旌阳之类。大力鬼王而护持禁戒。如此土关壮候之类。夫往生净土。诸佛所赞。而此以属之纯想。尚未离乎七趣者何也。盖此经所重。惟在耳根圆通。而余皆简斥。故不取往生也。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若乃五情五想。是情想均等者。斯则上不在天而不飞。下不在地而不坠。参于天地。而生人间矣。由其五想也。想属于明。故半聪焉。由其五情也。情属于幽。故半钝焉。然则上智下愚。最初皆是情想均等。聪钝皆具。由彼想明益进。则聪者愈聪。遂成上智。若情幽日进。则钝者愈钝。遂成下愚。故知人所具者。皆半明半暗。若暗者习明。则反暗为明。明者习暗。则反明为暗。此聪钝智愚之所由分也。

  ○可破此方性善诸说之纷纷矣。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此明情多想少者生顺而死逆也。自人道而下。又有情多想少者。如六情四想。则流入横生。重而在下者为毛群。轻而在上者。为羽族。皆横生也。七情三想。则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而生为饿鬼。身常为火烧。或得水饮。亦化为火。故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方能脱焉。若八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无间狱。是二种地狱。虽分轻重。皆下透火轮。入风火二交之地。苦不可言矣。然犹未极也。若纯情无想。则坠入阿鼻大无间狱矣。然劫坏犹有出期也。若沉心中。兼谤大乘教法。如此方傅奕之类。或毁佛禁戒。如宝莲香比丘尼之类。或诳妄说法。如善星比丘之类。乃至无功而虚贪信施。无德而滥膺恭敬。以及五逆十重。不通忏悔之罪。则此方虽坏。更入十方阿鼻。永无出期。可不畏哉。汝问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各私受乎。夫循其所造恶业。虽是自作自招。若论别造同受。则众同分中。本有元地。即所谓定处也。故知七趣皆以情想为因。若不著于情。则三涂空。不著于想。则天堂空。情想俱空。虽在人间。宛然净土。是则七趣有元地。而净土亦有元地也。故曰。此心能坏一切。能成一切。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若了心外无法。即无一法当情。一切皆是解脱矣。所以阿鼻依正。常处极圣之自心。而诸佛法身。不离下凡之一念也。

  ○贺云。当知众生业力。实各变一地狱。但共在一处。有似同境耳。

  ○此下详示升坠因果也。上科示情想为升坠之因。自胜向劣。清浊虽殊。要之皆为系缚三界之羁锁。非解脱世间之法。故总属于惑。此科所言因果。自劣向胜。应即是业与苦也。诸天虽乐。而亦坏行二苦所摄。故不出三途也。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此结上略说以起下详明而先明地狱趣也。言此等者。以二劣相接。语势就便。故蹑之以起也。阿难。如我所言此等地狱。非由天造。非出地设。亦非人与。乃是彼诸众生自造之业。所感召而生。自作自受。而分毫不爽耳。何谓自业。众生所造。有十习之因焉。一淫。二贪。三慢。四嗔。五诈。六诳。七冤。八见。九枉。十讼是也。何谓所感。众生所受。有六交之报焉。眼耳鼻舌身意。各交五根是也。

  ○按十习因。若以十恶收之。淫正身三之一也。嗔冤即杀也。诈诳即盗也。诳又摄妄言绮语两舌之三也。枉讼又摄两舌恶口之二也。贪嗔即意三之二。见则痴分所摄也。是则身三口四意三。无不周备矣。

  ○六交报者。六根交起恶报。如眼造业。余五为助。至受报时。亦遍及也。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磨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此详明十因而先明淫习因果也。恶业起于情惑。而淫为情惑之最。故前后皆首明之也。总征云。我谓众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云何谓之十因乎。阿难。第一淫习。试即日用所习之因以明之。夫淫习交接。染心会合。发于相摩。贪求触乐。研磨不休。自耗其精。则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盖水竭火然。自然之理。于其生也。尚有消渴内热等疾。而死可知矣。设喻以验之。如人以手自相摩触。则暖相现前。则摩之发火可知也。试言死后所感之报。夫发于相摩。业习也。研磨不休。种习也。业习所以薰种。种习所以办果。由此二习交炽。故死后有铁床铜柱。种种焚烧之事。则知昔之锦衾角枕。即今日铁床之基。昔之相交搂抱。即今日铜柱之媒。因果相符。不爽毫发。果若道念同乎情念。则淫心化为智火。如乌刍瑟摩者。何铁床铜柱之有哉。淫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名色名目此行淫之事。同名欲火。言不染则已。染则必至焦头烂额也。菩萨见此淫欲。如避火坑。言不堕则已。堕则必至丧身失命也。毒哉火也。是如来之所诃。菩萨之所避。人当敬畏佛戒。而勉学菩萨。世世生生。勿自投于火坑矣。

  ○钟云。二习。温陵以能所释之极是。盖上云交接。云相摩。此云相然。皆能所之境也。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此详明贪习因果也。二者贪习。交相算计。如握牙筹。钻李核。简发而栉。数米而炊之类。发于相吸。揽取为己有。贪吸属水。吸揽不已。结水成冰。如是故有积寒坚冰冻冽之境。于生前已具此理矣。取喻明之。如人以口。吸缩风气。则有冷触生焉。亦自然之理也。由此二习相陵。业习起贪。主于侵取。种习起苦。竟以夺欲。故死后有吒吒波波罗罗忍寒之声。青赤白莲寒冰之色。如是等事。若使努力向前。打开自己宝藏。则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何用交计哉。贪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谓多求之人。愈得愈为不足。必溺死而后已也。菩萨见贪。如避瘴海。海已可避。何况更有瘴疠之气。不尤可惊避乎。贪利如此。而余贪可知矣。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此详明慢习因果也。三者慢习。交相欺陵。发于有所倚恃。如倚财倚势。及倚文学才艺之类。既有所恃。故陵人傲物。不肯相下。殊不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慢生。而趾高气扬。心亦荡矣。于是若后波之陵前波。而驰流不息。故其生前已感腾逸奔波。积波为水之境。所谓平地波涛也。如人以舌根绞其上腭。则口水津津流出。亦同此好上人者。感水报之理耳。由此二习相鼓。如风之鼓物上腾不已。故死后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之事。皆水类也。慢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西土有水。饮之则痴。若此方之贪泉也。菩萨见自心之慢。如避巨溺。溺者以水兼泥。易陷难拔之处。巨溺益可畏矣。

  ○合论云。滔天之浸。出于涓滴。岑楼之木。发于毫末。其始于甚微。而终于不可御。故圣人于所习多慎之。习气之难除。虽亲奉世尊如阿难者。尚有淫习。于说法会。常谛视女人。如毕陵迦婆蹉有慢习。呼恒河神女为小婢。是皆果位圣人。其折伏淫慢。尚有余习。况众生乎。故所习不可不慎也。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捆剑树剑轮斧针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此详明嗔习因果也。四者嗔习交冲。彼此抵突。发于互相忤逆。结而不息。积久转盛。夫心属火。气属金。以心火而铸气。金火愈盛而金愈刚。如是故有刀山铁捆(即棍也)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修罗之雨。皆成刀枪。亦感招之理也。即喻验之。如人衔冤欲伸。则杀气飞动。望气者。能见其相矣。以此二习相击。故死后有宫去势。割劓鼻。斩断首。斫断臂。剉其骨。刺其肉。槌击其身体。如是诸事。若能随顺众生。即是随顺觉性。嗔火一除。气金不铸。安所容其忍哉。嗔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谓触之即死。犯之即伤也。菩萨见嗔。如避诛戮。诛戮也。而可不避乎。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此详明诈习因果也。诈即小随之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也。五者诈习。交为诱哄。发于相调相弄。以谄言勾引。引起不住。惟识机巧。而诱人入其绻缋。若绳缚木禁。索绞校锢。使不得脱。故生前已感绳木绞校。即喻验之。行谄诈者。必浸渍之久。令人不知不觉。入其彀中。正如水浸田。草木滋蔓也。以此二习相引。故死后则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等事。若使日用间。直心直口。则如来果海。可以直进。安有如是之缠缚哉。诈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此奸诈巧伪。同名谗贼。谓以谗言伤正。喻之如贼也。菩萨见自心之诈。如畏豺狼。盖豺狼能卜事。出必有获。狙诈诱人。百发百中。亦犹是也。夫豺狼也。而可不畏乎。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此详明诳习因果也。上习主于浸引。欺习主于眩惑。此诈诳之分也。六者诳习。交相欺瞒。发于相罔。诬虚为实。诬有为无。欺其不知不见而谩之。诬罔不止。至于飞运其心。造奸设智。神出鬼没。令人迷惑。堕其计中。由彼志在谩人。故感尘土不净以遮没之。令彼亦不见。此相召之理也。取喻明之。如风鼓尘。而尘随风。则对面各无所见。诳之召尘。亦犹是耳。由此二习相加。因以诳语陷人。故感没溺。以诳语撮弄人。故感腾掷。以诳语或天或渊。故感或飞或坠。或漂或沦诸事。此死后之报也。诳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自心欺诳。同名劫杀。以遭之必伤命也。菩萨见诳。如践蛇虺。以遭之必解腕也。岂知不诳不妄不自欺。皆是成佛之正因哉。

  七者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瓮盛如请公入瓮之类。囊扑者以囊贮人而扑杀之。如史记秦始皇囊扑两弟是也)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菩萨见冤。如饮酖酒。

  此详明冤习因果也。七者怨习。交相嫌憎。发于衔恨。包藏祸心。一味暗毒。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皆暗藏冤害所感也。取喻明之。如阴毒人。非能感之心乎。怀抱畜恶。非所感之相乎。由此二习相吞。衔恨之人。唯欲啮其肉而啖之。故死后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冤习之感果如此。岂知不念旧恶。衔恩而不衔怨者。是出世之正因哉。是故十方如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违背正理。暗中害人。鬼之最恶者也。菩萨见自心之冤。如饮酖酒。酖酒而可饮乎。则冤之不可挟也明矣。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有我种种计著。二边见。于一切法执断执常。三邪见。邪悟错解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之类。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持牛狗戒为生天因之类。此五种总名恶见也)发于违拒。出生相反。(不特与正违反。亦自互相违反。不特违他。亦复违自。如自语相违自教相违等也)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此详明见习因果也。八者见习交明。于诸谛理。妄生分别。如萨迦耶。以至见取。戒禁取。邪悟诸业。是皆顺邪反正。发于违拒。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出生相反。由彼不肯从人就正。故感王使主吏证执文籍。以正其是非。此亦生前所感之境也。即喻验之。譬如行路之人。来往相见。所谓狭路相逢。何处逃避乎。以此二习相交。邪正对待。邪邪对待。纷绕不已。故死后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及业镜台前。令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不容辞辩诸事。岂知离四句绝百非。是如来之正见哉。见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五种恶见。同名见坑。谓堕此见。永不能出也。菩萨见此虚妄偏执。如临毒壑。以是毒最深。能陷法身也。行人当疾灭之可矣。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此详明枉习因果也。九者枉习相加。情本无罪。而加之以罪。理本不曲。而强谓之曲。是以气焰降压人也。此皆发于诬谤。以本无之事。强诬其人。而谤其为有。纯用逼压。故感合山合石。碾硙耕磨。皆逼压之境也。取喻验之。如谗贼人。逼枉良善。如此方之罗钳吉网。何所不至乎。由此二习相排。业习排人。种习排己。推排挤挫。心无悲愍。故死后亦感推排之报。有强押之而遏捺。强按之而捶击。攒其手足。压之而漉其血。以迫窄孔中。衡度其身。如拔丝之状。如是诸事。枉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诬谤。同名谗虎。谗能伤人。故曰虎也。菩萨见自心之枉。如遭霹雳。雷能击人。故名霹雳也。岂知如得其情。尚欲哀矜勿喜。况无罪而枉逼哉。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此详明讼习因果也。九者讼习交諠。发于攻人阴私。藏覆己恶。惟其藏覆。故偏招鉴见照烛。照出其私。正感应之妙也。取喻明之。鉴见照烛。如人立于日中。不能藏影。彼攻人之恶者。人亦攻其恶。不犹是与。由此二习相陈。业习中。暴白人事。种习中。暴白己事。既不能隐恶扬善。而一味吹毛求疵。故死后有冤家恶友。业镜台前。火珠光里。披露宿业。无所容覆等事。彼生前尚有肺肝之见。死后宁无鉴珠之照哉。讼习之感果如此。是故十方如来。色目覆藏阴私。同名阴贼。以暗贼人。还以自贼也。菩萨观自心之覆。如戴高山而履巨海。戴愈重。而溺愈深也。所谓十习因者盖如此。

  ○此十虽因果并彰。而所重在因。故曰十因也。

  ○诸文首三句。即业习所为之实事。是招果之因也。第三句不休不止等。积薰成种也。如是下。乃命终之初。种习所发之境。是引果之缘也。如人下。取喻以验其妄理相应耳。二习下。方言果中所受实事。故皆结以诸事。良以业习具因。种习发缘。众生平日既恣造业因。命终复领著境缘。由是因缘具足。岂不成办地狱种种苦事。所以文中至此。皆承上而言二习相然相陵等。以显由因缘而后事办耳。故知下品往生者。虽具苦因。而火车相现。急急念佛。是但不领种习所发之境缘。遂坏苦事。不成狱果。此所谓有因无缘即不生也。但彼凭仗佛力。非己智分。则夫悟心之人。不但地狱一切系缚。平日固当努力突绝其因。更记临终。勿领其缘。则阴境现前。不随他去。方于生死少分。得其自在。若也道力未充。未能作主。则念佛往生。更仗他力。万无一失矣。生死要关。故此详叙。智者宜究心焉。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此下详明六交报也。前十二类生中。言一因中具足众因。此言一果中。具足诸果。前明一根返源。六根解脱。此明一根造业。六根受报也。云何谓之六报哉。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盖业并由心也。所招恶报。从六根出。盖报多约色也。然不必六根齐造。而后六根齐受也。举一根。而六报兼之矣。

  ○贺云。用中相背。故诸识各异。性中相知。故受报元通。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此无本根烧见当是阙文)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麋。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此举眼根交报也。总征云。云何恶报从六根出哉。一者见报。眼识与意俱识造业。招引眼根。而受恶果。如因贪美色而造罪者是也。见觉属火。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或飞或坠。乘此火烟。入无间狱。所谓极善极恶。皆无中阴。是以直入也。此亦引果之缘也。既入狱已。最初发明二相。一者明见。由人间明目张胆。造诸恶业。了无畏心。故在此中。遍见恶物。如铁蛇铜狗。剑树刀山。牛头阿旁之类。令此罪人。生无量畏焉。畏见于境也。二者暗见。由在人间。暗地瞒人。作诸恶业。恬不介意。故在此中。黑戚戚地。寂无所见。令此罪人。生无量恐焉。恐藏于心也。且如是眼见之火。烧耳之听。但闻镬汤炉炭之声也。烧鼻之息。但闻黑烟紫焰之气也。烧舌之味。所尝者。皆焦丸铁麋也。烧身之触。所触者。皆热灰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