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堕在种种相中,非诸证者”凡夫总以意识种性分别妄想猜测而产生相法的一种缘起,就称为种种相。我们理解种种相有好多意思,不是那样的,前面一个种,指你所谓产生的种性,产生的观点,后面的一个种是你依那个观点而判别的一种感受。相是什么?表现出来的感受,我们看待所有的问题都是依这种过程来发生的。你看这个东西是这样子,好,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你前面有一个种性产生,种性就是形象概念,你的形象概念发生的时候,自然会有储存的能力,然后你下面碰到缘起的时候,你又会有这感觉发生,还会以这种观点来判断它,这就是凡夫。凡夫总落到种种相中,一定不会跳出种种相,所以他分别所有的东西,会告诉你是呀非啊,无非是非概念。不会去看它中道性,因为他看不到中道了义性。
何为中道了义性?它究竟有没有价值意义呢?它对一切众生的意义有多少?他不去想。网上有很多争论佛牙舍利真假是非打得不可开交,新加坡佛牙舍利几天几百万人去拜,而且都是非常恭敬欢喜地去,从经文上、从佛教教义上说人家没有错,那么多人因为这个而生欢喜心,赞叹,它就是舍利嘛。有人就建议人家拿去做DNA分析,人家也不示弱,你叫我们做DNA行啊,你先把释迦牟尼佛DNA告诉我,两方打得不可开交。有那意义吗?佛祖为了避免这些人纠缠不清,在经典里开示我们,没有舍利怎么办?拿宝玉、金银、玛瑙都可以做。我没有舍利,拿那些做了去拜,也没有问题,你还争什么呀?
你以世人的观点去分析这个舍利就造了业了,你堕到种种相中了,你就是凡夫,不是圣者。就是我们看待人也是这样,我们不要去给人评判一个人的一时的好坏,一时的成败,那个都不好的,这个心量要扩大,你不要拿老眼光看人,那样不好,这并不是圣者。
楞伽王,如烧宫殿、园林见种种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长短大小各各差别。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就像烧火,一旦火大了把房子都烧着的时候,大火、小火种种火焰不一样,但是火的作用就一个。无论是小灯头火还是漫天大火,你说火的作用是不是就一个?火头的大小由点燃的东西的大小决定的,这就是法和非法之相,那你怎么不知道法和非法之相呢?你去观察本质,本质不由现象去分别的。现象的大小跟本质是没有关系的,换句话说对和错,是和非实际上和本质没有关系,说白了就是和它的实际存在的价值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你不要以为汉奸存在就没有价值,没有汉奸怎么有英雄呢?没有魔鬼则没有佛法。
所以我们看待什么人都很正常,人家什么都对着呐,你看一切,什么都正常。你有这种心思看一切,法和非法的观念你超越的时候,你真的看什么都正常。所有的人的一切表现都正常,为什么?他的存在就是意义,他有他的意义存在。你不要说人家好人家坏,没有好坏,任何现象存在都有它的意义。为什么我看什么都正常?是人不是人我都见过,正常,心量豁达以后,你自己首先没有烦恼,什么人都正常。什么人也都不正常,你不正常了都不正常了。
不要说人家打牌0000000不对,0000000对着咧,如果不对的话,就不会出来这个消息,但是你可以告诉他不要因为这个事耽误别的事,那就不对了。你的主要目的不要忘了,就是首先你家要弄好。存在就是价值,存在就是意义,但是我们存在的意义要符合存在的主要目的才行。当存在跟主观思想目的发生扭曲冲突的时候,你要调整一下,不调整你会烦恼的,这是生活的哲学。如果你当时会这种哲学,你就不会离婚,实在没办法改变他,记住他存在就是目的,什么目的?他的存在证明你的价值。你有这种心思,随时随地真的就是玩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什么事对你来说真的无所谓。这是超然的智慧,这种智慧你学会了,看这个社会好简单哦。
佛法里头的道理实际上是把心揪开了,你整个人就变了个形态,你现在听跟开始来听就不一样了吧,现在能接受了,你接受了会运用了,用得慢和快是另一回事,但是你会用了。
楞伽王,如一种子生芽、茎、枝、叶及以华果无量差别,外法如是,内法亦然;谓无明为缘,生蕴界处一切诸法,于三界中受诸趣生,有苦乐、好丑、语默行止各各差别。又如诸识相虽是一,随于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
佛在从各种现象上给你分别错和对、是和非都是看不得的。先从种子给你分别,“如一种子生芽”,我们都见过种子发芽吧?“茎、枝、叶及以华果无量差别”,一个种子变成这么多,无量差别,花呀果啊哪个都跟种子不一样。
“外法如是”外在的表现是这样子的。
“内法亦然”它怎么生长出来的,这叫内法,它有它的规律。
“谓无明为缘”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么个因缘,缘起发生了。
“生蕴界处一切诸法”所有的生命的机能孕育出来了。有情、无情统统有内法、外法之说。我们人的内法是什么?就是你的心情感受,生活的概念,佛总结叫色、受、想、行、识。外法是什么?财、名、食、睡。这两个内外相依才能产生你这个生活世界。
“于三界中受诸趣生”产生这一切的缘起相,在三界当中不同的类次就产生,按照你的受用不同,所表现的形式不同,就分出来三界等差别,你侧重于升华的感受,就是我们不是侧重于形象的感受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层次就是叫无色界。没有形象和概念的感受,那属于升华,绝对地升华,叫无色界。他们玩收藏的不是有一句话,收藏最高的境界在于欣赏而不在于占有,他欣赏就是一种无色界的感受,完全没有色质和蕴界的感觉。最低级收藏的是什么?文物贩子,直截了当地说我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这叫欲界。再好一点的收藏是色界,能够把这个东西保护起来,像博物馆之类的,这些属于二级收藏,这叫三界。
我们的众生也是三界,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分三界。识是无色界。想和受是你的色界,色界你能想象出来,但是你没有一个具体的形制出来,那叫色界。色和受是欲界的感觉,我看到这个我才有感觉,才有想法,这叫色和受。想和行是色界,啥叫色界?概念的孕化过程,你概念产生的过程要运行,要运动的时候,你就有行和想,啥叫行?想法有了你得把它深入一下,才会有动力出来。才会跟你的主观意识匹配不匹配,你才知道,你才决定要不要去做。
这个讲得很微细了,实际上你们现在听的课是给佛学院研究生上的。这个很专业的了,但是你要了解这个以后,你生活的法则太简单了,这叫出世的智慧,你看待你家那点事,真的你懒得动那心眼儿。为啥?太不值得一提了,太清楚了。生死的大事都给你了结完了,你这个生命的根结都给你解决完了,别的事真不值得一提。你想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好点儿,想发财点儿,你懂得这个生命的机理的时候,你都能运行得到,凭你自身的能力完全可以办得到。为什么我们发现不了?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不会运用,运用好了没有差别。
“有苦乐、好丑、语默行止各各差别”这是我们自己表现的几种形式,诸趣一切众生都有这么几种现象,我们都有苦乐的感受,好坏,说话和不说话,停和做,这都是我们生命当中发生的现行。
又如诸识相虽是一,随于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楞伽王,法与非法差别相者,当知悉是相分别故。
“又如诸识相虽是一”识相是自我意识,“随于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你会有好坏染净各个不同的认识,但是差别是无量的,也是给你讲的差别相,就是所谓的法和非法之相。“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不但光是以上所讲的这些现象有差别。
“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刚才讲的世间法,世间种种法相有差别和不差别,“修行者修观行时”修行者依他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也有不一样的感受,声闻乘依空执观,依所谓的偏执空观的时候,首先解脱自我。菩萨依智慧观,依般若波罗蜜观,照见五蕴皆空。诸佛以大圆镜智观,不存在这个问题。观行不同,感受不同,“自智所行”全凭自己的智慧所运行发生,所以也会有见相差别。
“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何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呢?不可能没有的,它都要有。“楞伽王,法与非法差别相者,当知悉是相分别故”法和非法的分别都是相上的分别。体制上没有错对之说,法是正确,非法是不正确,正确和不正确都是从外表相上看着有分别,从实际意义上是一样的。那你说怎么能一样?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实际上黑白是你分别,有人嗜好黑就觉得黑好,有人嗜好白就觉得白好。凭你自己的嗜好说,你的嗜好有来由吗?没有来由,也是一种妄想分别。
咱拿最普通的道理说,是有钱好还是没钱好?你看怎么叫有钱了,有钱有智慧好,有钱没智慧那叫灾难、祸害。你有钱又有智慧,行了,这叫福智双全;你有钱了,没智慧,你要倒霉了,你就昏了头了。世间的任何现象,财色名食睡,一定要加一个智慧在里头,否则这五个东西是祸根。我们不懂得财色名食睡的厉害,那是地狱的五条钩子,什么叫地狱?烦恼、约束,就是地狱嘛,你看他开店十八年,就在地狱里呆了十八年,他天天要算计,不敢有误,不敢不去做,事事都要顾及,你说是不是捆绑呀约束,为了这个东西发愁,你付出的辛苦比你得到的很少,你有智慧的话,那就是玩具。
“楞伽王,何者是法?”什么是法?
“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于中分别取相”什么叫法?法就是二乘和外道,所谓的有道理的人,这个懂道理的人自以为是法。什么叫懂道理?某某学者、专家,有事一定要请教他,有病一定要找大夫,为什么?因为你认为治病的法则在大夫那,这就是所谓的外道虚妄分别。实际一定是在他那吗?不一定。每一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同样的大夫看病也是千差万别,我们不是不相信,是不要过于依赖世间当中所谓的某一种道理。专家未必是真的,没有什么专家,但是我们可以拿来去参考,所以看任何问题我们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主观思想,但是你这个主观思想一定要符合绝对的空性才行。
空性是什么?我们要看待问题,不要判断问题,你判断的时候关键你凭什么判断?你凭智慧判断还有的一说,你要凭你的意识判断,你一定倒霉。你就随缘安心,这个事出来你就随着去做就行了。你随着你的角色去做就好,你不要想我这里会有多少倒霉的事,会有多少好处,你一这样想,你保证错,保证制约住你,你不可能得自在。你只尽你的本分就好,这是处事原则。尽到你自己的本分了,包括你的事业,包括你的家庭生活,你都会心安理得。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 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