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这段经文佛认可楞伽王所认识到的道理,是为他重申一遍加以印证的一个过程。
“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楞伽王思维的正解脱的道理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但是要有佛的印证。佛是已证之人,虽说楞伽王已经明白但是叫未证之人。就是我们做得对与不对,我们自己弄明白之前不一定认识到自己对不对,我们自己哪怕学会一样东西的时候,但是没有一定把握,会想“到底对不对呢?”心里没有底。你通过去询问一个过来人,人家有过那样的经验,他就会告诉你,你这样做对和不对,是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他从新再起问如来修证了义之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佛就告诉他,你应该赶快问我,“我当分别为汝解释”为他去解释这个道理。
“满汝所愿,令汝欢喜”。所愿是什么?能够叫你清楚地认知自己所证悟的境界是否符合真理,“令汝欢喜”你明白了自己做的没错,自然就欢喜了。
“能以智慧思维观察”只有知道自己没有做错,升起这样的能力就叫智慧。用这种能力去分别和判断身心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才会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身心世界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清楚地看待问题。
“能以智慧思维观察,离诸分别”我们能够有正确的认识,而不去把错误的认识当做自己判断的标准。分别是什么?我们在一切现象当中所产生的认知,这种认识不符合事情的本质,只是知道现象当中的某一种认知,实际上是这样的吗?我们不敢说。
比如说我们自己,到底是甜的东西好还是说苦的东西好?一般我们不喜欢苦的东西,都喜欢甜的东西,你去试验一下,一直在吃甜的东西会有什么反映?还不如苦的好吃呢,有这种感受就升起来了。我们没有这种经历的时候,很容易错误地发生一种认识“我喜欢吃甜的,甜的多好吃呀”,我们没有说自己喜欢吃苦的东西的,这就属于现象认识分别。我们不明白现象的本质的时候,就会停留在妄想分别当中去认识到分别世界身心的状况,这种情况往往让自己陷入了一种错觉当中。
我们再说一个道理,都说小孩子没有心眼儿,谁也不会说小不点儿会长什么心眼儿,我们都说小孩子懂什么,实际上你用心去观察,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明白的,而且能够很巧妙地把大人的所有的心思都转掉了,这就是我们的错误认识。这是你的分别,你这种分别对不对?实际上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你只是从现象当中有一种认识,说“小孩儿懂什么呀”实际上不是。
从我们自身经历就知道,我们长大以后未必比小时候知道要多。现在你回想一下感觉,小时候你的心情不一定比现在少多少东西,我们现在好像年纪长大了,心灵世界的感受未必有小时候多,小的时候好坏你真实能感受得到。这就是我们的认识从现象分别,那是不对的,我们要从根本认识上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离开现象的东西。
“离诸分别”我们要以智慧思维观察,自然能离开这些所谓的假象的分别,就不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在世间道是这样的理解,那在解脱修行道里头呢?“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什么叫“善知诸地”?你有智慧的时候,就知道一切境界该如何去对待。诸地是一切菩萨所修行的境界,分三贤十地,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三贤是信、住、行,属于三贤位,这三贤位属于理性认识的阶段,而地是实践的一个过程开始。
为什么呢?贤是开始认识理性,这种认识的升起、坚固、到最后完全形成主观意识这叫三贤位所谓成就。这种认识通过你的实践,在你的生命世界当中所有境界都如是地去履行这个道理,你所有生活的能力完全依止它去显现的时候,称为地,就是坚固性。心地安住于此,是坚固意的显现,你所有的生活世界由它去构成的时候,就叫住地。你有信念了,愿意照这个信念去实行,有这个意向了,但是还没有真实去做,这叫贤位,这属于世间的道。但是这都属于法身境界了,要入法身的时候,才能够有这样的境界出现。
何为法身?法身就是解脱,诸佛菩萨解脱的生命,何为入法身?解脱境界的开始。你能够接触到三贤十地,已经就叫法身的开始,是你另一个生命层面的开始。我们现在叫众生界,众生界是什么?是烦恼生命的层面,这是我们现在这个生命的状况,但是你要知道,别管是这样的生命状况还是清净的生命状况,都有一个理性和事相的安住问题,我们对现在这个生命的理解也是通过认识、感受、升华,你才有人生的基础观点发生,然后再依你的基础观点去安住,这叫人类心地成就,就是所谓的人道成就。
你去总结总结就可以知道,人生前三十年是探索阶段,从一懂事七岁开始,一直到十八岁、二十五岁,直到三十岁,这个时间是你在摸索人生,感受人生、认识人生,类似三贤位的修行,对人生信念开始理解开始认识,还没有实践。
实践是什么呢?实践是从三十岁到三十五岁、四十岁,最后到六十岁,这三十年是你实践的阶段,你是依你前面的认识来实践的,你想你三十岁以后的生活跟三十岁以前不一样,三十岁以前,你有很多希望,有很多奢求,少了一些安分守己的感觉,总想拥有什么,有很多想法。三十岁以后,是两极分化,但是都趋于安定,稳定的状况开始,因为稳定当中可以实践,实践你的人生标准、理念的开始,透过二十年的修行,就是实践,到六十岁以后就形成了你的定见。
什么叫定见?就是不可改变的人生观念,六十岁以后的所有生活完全依止他形成的观点在生活,六十岁以后的人再改变就很痛苦了,就讲不可改变的了,那叫定性了已经。五十岁以后的人没有那种张力了,要守业了,因为观念已经成熟了,六十岁完全就清晰了,所谓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什么话都听得进来,什么事也经得起,无所谓,这就叫得道了。这就是所谓的证悟境界了,三十岁叫开悟,按修道来说这就是一个过程,到六十岁叫登地,三十岁叫明心,六十岁叫见性。
你不要把佛法修行弄得很高深,拿你的人生经历来对照,一下就明白怎么办,只不过内容不一样,人家祂这个内容是越来越清净、纯净,我们的内容也是越来越纯净,但是你是有执著的纯净,你有一个所谓的生活准则的纯净,实际上你那个准则是自己造出来的,没有来由的、缘起性空的。但是你不承认性空,你是不承认它本质是没有的,你一直生活在不断地幻想当中,最后你以为幻想是真,到六十岁以后你绝对相信人的生命是最真实的。
人求生的欲望什么时候最强烈?六十岁以后是最想活也是最贪恋生活的时候。人什么时候最不在乎生命?三十岁以前,最无所谓,因为他没有形成定见所谓人生的概念,你叫他死,他都无所谓,你看那十七八岁当兵的,真的无所谓,六十岁的人你能吗?他有他生存的价值的,而且他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为什么?你看那时候人身上要有病不舒服的时候他很在意的,或者有点什么心情不痛快的时候,他一定很知道调节自己的,你去观察吧,这就是我们要分别的这个东西。
要以智慧来观察,“离诸分别”,你就能“善知诸地,修习对治”,我们用智慧来了解认识这个过程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表现的这些事情、现象,我们就能够轻易地了知它、对付它,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知道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三十岁以前的人出点离谱儿的错都很正常,因为小孩儿本来就没谱儿,要四五十岁的人再犯离谱儿的错,这个人就真的有问题了,要考虑考虑你这辈子咋活了。四十岁往上还在犯根本性的错误,证明你这辈子注定要失败。像ZL似的今年五十了,在他的人生轨迹当中已经成熟了,不会跟小孩儿似的再犯原则性的错误了,但是有的人五、六十岁了还犯这样的错误呀,五、六十岁离婚的也有啊,那就叫混蛋,不懂得安分守己。
“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你这样才能真正地去体会道理的意义,去证明这个道理的真实意义,获得真实的快乐、真实的感受,就叫三昧乐。我只是从人世间的生活过程、人生经历当中去给你分析这个问题,从我们实际心性当中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佛法真理也是这么个过程。
什么过程?我们先要以智慧来思维和观察,通过各种形式认识它。就像人二、三十岁的时候什么事都愿意经历一下,你就有感受,但是围绕着一个目的,什么目的?人生价值。对于你这一辈子人生的目的,你所做的事是实践了、增上你的人生观的价值,还是根本就是无意义的?我们的人生世界观点是什么?你就是贪图安逸享受你也要去维护,怎么能维护成?我们的安逸和享受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所以你不能把观点弄错,否则肯定就要倒霉,不可能获得成就,这是最烂的观点了。
每个人不可能这么自私,自私的人始终是得不到你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舍得舍得,欲得者,先与之,这是必然的一个道理。哪有不劳而获的事?不可能有,我们每天的辛苦所作为了实践你的人生观点,实践你的人生价值,一天一天你的生命过来了,你是徒增的烦恼呀还是增加的智慧和光明?这个我们要去反思,我们增加的是智慧光明,你的生命会越来越光彩,到你六十岁的时候,就会成为人之宝,人之宝就叫仁波切,这是自然而成的,不用故意去造作。
你只要认识到这个道理,无论是选择哪样的人生观点,真正实践了,到时你自然就会收获。只不过看你选择的是什么,你选择的是哪个观点到时你一定会收获,这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我们选择的是安逸生活呢?自己的小生活圈圈儿还是你利益了社会人群?这是自己的选择。
我们现在的境界一定是十七、八岁时的一个梦想,一种感受。十八岁的时候我们都想像将来会怎么样的生活?小的时候很多想法现在基本上都应该是真的。如果你没有出过太大的错误的话,三十五岁以后,基本上形象都显露出来了。你向往哪种生活,哪种人生经历,十三岁、十八岁开始立意,到三十五岁基本上形象就出现了,轨迹就很清楚了,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熏习,到五、六十岁完全就定型了。我们这样去思维,你就认识得很清楚,这叫“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你只有这样才能“唯诸如来之所摄受,住奢摩他乐,远离二乘三昧过失”诸如来是什么?一切真理所皈趣。诸如来是一切真理真实的境界,从哪体现出来?从你的行为实践当中体现出来,这叫如来所摄受。你怎么去跟祂相应?你只有去实践,祂才能摄受,你不去实践祂,祂怎么去摄受?不可能你跟祂有什么缘分。我们想跟一个人学什么东西,你先得去了解他。你了解他,跟他亲近,跟他接触,你才能相信他,才能接受他所有的言行,这就是属于被他所摄受。
最简单,两个人过日子也是那样,如果你两个人没有一个互相信任的感觉,互相不去摄受对方,摄受是什么意思?你要用生活的理念、理性去感染对方,这叫摄受,而不是用你的感受去压制对方,那是错误的。恰恰我们现在都是用你的感受去压制对方,你永远没有办法跟他去沟通,那是你的感受,不是他的感受,你要用真理去感染他。什么叫真理?对于你来说人生的经验就是人生的真理,这是我们要清楚的,你没有这样的话怎么叫摄受?不可能。
奢摩他是如幻,什么叫如幻?境界是如幻的,如幻的境界是为了实践真理,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认识。我们要去看待真实究竟的道理,你就会离开方便的过失。我们不认识究竟的道理,就会沉迷在方便的过失当中,给自己太多的方便,太多的放过自己的理由,一说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的个性如是。就说吃肉不吃肉的事,还有杀生不杀生的事,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不去吃不去随喜,那你只有轮回。你不去避免那样的行为,只有最后一个感觉,你就去轮回好了。因为你喜欢造那个业,没人管你。佛菩萨告诉你很清楚,你不愿去收心敛念,你不愿去改变你的行为,谁管得着你?
就像表面看上去咱们的街门关着呐,实际上关着没有?那个街门实际上是从来不关的。为什么?你只要有心求法的人,一定给你进来的。没人去求法呀,有缘的一定进来的,进来你肯定就得欢喜、得受用、得解脱,你不进来我们也不去拉你去、不去拽你去。但是人们就看见咱家怎么成天关着门?那你就看见门,没办法。实际上你有真诚心吗?你有真诚心,我们肯定会摄受你,用真理感染你,而且去叫你去离开你的过失。
我们只有安住于真理才能不动你的心智,心智不动来自于理性的坚固。所谓不动地是什么?就是你对真理绝对没有任何的一种虚伪的信念。可能我们平常觉察不到自己的信念到底是几分真诚,含金量有多少,我们自己以为含金量是百分之百的足金。那不就实验一回嘛,前两天这俩大德谗谗起来了,这俩人都觉得自己学得不赖呢,为什么还会有烦恼?因为你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你不会去观察,你没有真正从根儿上彻底观察自己得失善恶的东西,所以你一碰到境界就会怎么样?师父讲的时候你觉得挺清楚呀,是啊,这是我的东西,你切实落实到用我的道理去观察你的身心世界没有?你去放过自己了没有?
我们实际上都在放过自己,一个信心含金量有多少?纯度有多少?我们信佛吗?也信佛,但是你的信心够不上金子的级别,是铁的级别,为啥叫铁的级别?别人那儿一有点儿电磁波准把你吸跑了,有被吸附性,一听说哪儿有点儿吸引人的事,那观点嗖就过去了。这就是我们的信心是铁,如果是金子就不会被吸的,你不会变。你的信念不变就叫不动,就叫安住不动地。你的信念不动,你的行为就不会退转,那你的愿力就不会退转,你所发的愿都会成为真的,这就是有愿必应啊。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 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