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经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怎样做才能入禅定、入三摩地呢?
平时很多施主、师兄
都在公交、地铁上念佛,
确切的不同场合,
不同时段要如何念佛呢?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最后一句才总结陈辞,把修学净土法门,这个最简单明了,谁都能够达到的方法说了,很简单。佛你问契入圆通的方法,我其他也不知道,我不敢讲,但是念佛这个我在行,下手的时候把六根摄住,眼耳鼻舌身意,最容易走的是耳根,让六根不去攀缘外在的红尘六界,就不会产生六识,六根对六尘,产生的六识是凡夫的特色。
所以把这截断,让六根不能够对六尘产生六识,念南无阿弥陀佛,反闻用念,心里想的清清楚楚,口上念的明明白白,耳朵听的清清晰晰,把这六根自然就转起来,摄住了反闻反念的功夫,就叫净念相继。
一个妄想都插不进来,以前祖师们,如同猫抓老鼠,全神贯注的盯在洞口一样,不能够分神的,这就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心致志的,不要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唯有佛,这样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什么叫三摩地,有时又叫做等持,凡夫有人我、是非、高下的分别,离开这个分别就平等了,等持,入三摩地,这也是三昧,正定,圆通的又一个异称而已,入三摩,就是欲证无生法忍,只有这个方法唯排名第一最为容易,下手易而成功高。
这就是我们讲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依照着大势至菩萨的开示,确确实实要用功打成一片,一念相应,念念相应,起心动念都是佛。自然而然自得心开,如果我们一起妄心,我们每起一念妄念,必然是将来一世的受世之因,它是个轮回,有牵挂的。
所以唯有佛,唯有西方极乐世界,一信,信阿弥陀佛就在西方,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愿,这个世界只有众苦,彼佛国土,但受诸乐,行,就依着圆通章里面简捷明快,清晰明了的开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只管念去,念念相续,自得心开,但凡去念,莫问前程自然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印祖说,这是为净土行人的最上开示,不但说圆通章为诀窍了,也是我们净土修行人中最上根人的开示,现前见佛法门,一般中下根者就是没办法,临终再见,信愿念佛,临终没问题,但是临终往生属于被动的,现前念,那就说明你随意自在主动修成就了。
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不是说要等你死的时候现,如果你念的熟了得了三昧,活着就现,这个教理大家要来回把它盘活,这就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最极圆顿之念佛法门。
分享一段小篇经文,下面因为我们要落实到行门之上,我们花一点点再跟大家讲一下关于念佛有怎样一种念佛方法。首先,我们现代人比较忙,在滚滚红尘里行色匆匆,都不知道每天干吗,去哪儿也不知道,反正就像一个失去了引擎的大飞机一样,大家都往前开,什么都是快速的,很忙的。
有一个方法就是十念法,很简单,比如你在早上和晚上,朝暮的时候,首先洗漱好了以后,家里有佛堂,同修对着佛堂跪着也行,站着也行,坐着也行,没有了就向着西方合掌,先南无阿弥陀佛三称,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然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似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是赞佛偈。
赞佛偈念完以后,说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念法是十口气,一进一出为一口气,叫做一念,这一口气不要故意拉长肺活量,也不要故意憋气,一口气肺活量有多大,能念几声算几声,念一声也算一念,相续十念,这就是今天的功课,早上晚上就结束了。之后再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最好念一心皈命文,就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这个偈子,回向一心皈命文那就最好了。
这就是十念法,最简单,往生的正业,能够打保票往生,但是这个法门有个特色,要尽形寿不能断,天天如此,这就是当时慈云忏主为高居庙堂的臣子,制定的修学念佛的功课。平常闲暇的时候,也可以用十念来念执持名号,就是每十念作为临终十念这样进行观想,马上要往生了,很急切,这十念要奋起,提起正念来念,十念再十念,十念再十念,不断相续执持,等于临终来摄常时,以常时积临终的心力的功德,这个比较很受用。如果还有时间的话,端身正坐,再执持名号,这是念的方法。
我们打坐的时候,有的人也会上火,由于有的人一边念还得带着观想,但是有时候太高举的时候,这个心老上向上扬。再有的人打坐不得其门,会心火上炎,有的时候会身体不调了,在这种情况下,观想自己坐在一座青莲花上,或者莲花上莲花开合,把心系在下面,这样慢慢就会好了。
如果我们在上班途中,或者是地铁,公交上面,毕竟学佛在主流社会里,有的人还觉得你很怪,你有这个诚心念,就用金刚念,嘴在动,可是没有声音,别人听不到,自己听自己心声一样的,它还是有声音的,听这个心声一样,这就叫做金刚念。
如果烦恼炽盛的时候,你可以顶针念,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又一句,把这个给化掉,压下去,或者在昏沉犯困的时候可以大声念,出去经行念,把一身气向上一扬,吼出来,也是全身心给念通了,像我们讲梵呗的时候可以开胸脏,这是具体的一些念佛。关于念佛,有的人还喜欢观字念,就是端身正坐,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一个字一个字从你眼前这样观过去,但是一笔都不能少,工工整整,一个一个观过去,这样也容易摄心。
总而言之,怎么念的相应怎么来,二六时中,一天吃喝拉撒,但厕所,不恭敬的地方不能出声念,想怎么念怎么念,怎么相应怎么来,没有如法不如法,只要念起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行了。
甚至我们在平常做事,或者做一些不太需要用心思的时候,把心系在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三圣依正庄严上面,这也是一种念。总归天天日日月月年年,每天都是心趋向西方,决定这辈子要往生成就,等于一棵大树一天砍一斧子朝西,两天踹一脚朝西,倒的时候自然而然向西。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到那个时候,这辈子修成就,也不枉遭遇到佛法,庆幸修了净土法门,确确实实六方广长舌相,真实不虚,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时候,我们的道业就成就了。
原标题:自己在家里念佛,应该怎么开始?丨《念佛圆通章》1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著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著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文完整注音版。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著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著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从今天起跟大家学习「净土学」的最后一个课程,就是《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们也是按照惯例,简单的说明这个课程主要的修学宗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座下的大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回归净土。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但属应身如来,终有尽时。佛灭法尽后,观世音菩萨,即于中夜,在七宝菩提树下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寿无量。大势至菩萨,
尊敬的广声大和尚、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很高兴今天晚上有机会来光明山普觉禅寺,与诸位大德共同讨论净土宗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自《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篇,是作为净土宗五种经典当中之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
七大次第,先根后识,今识大后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又、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能摄一切三昧故也。十六观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念佛见佛 临终见佛呢,这个例子就很多了。阿弥陀佛第十九愿就告诉我们:一切十方众生只要他深植德本,系念我的名号,临命终时我跟观音、势至、西方净土圣众,都一起来到念佛人的旁边,接引他往生。这个《净土圣
《圆通章》出自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在经中的第五卷末。近代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非常重视本章的弘扬,曾开示道:《念佛圆通章》专门开示念佛方法,极其简单扼要。由此印祖将《圆通章》纳入净土三经之后,与《普贤行愿品》共合为净土五经。
印光大师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赞叹此《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由此可知,学习《念佛圆通章》是很有必要的,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念佛法门的了解与体会。
忆佛念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把前面的比喻整合成一种法上的落实。首先看众生心,我们是众生——身心五蕴的和合,众缘和合为众生,我们这个众生的心都是生灭心,都是污染心,都是分别心,
知道自己的念头——念佛 在东林寺我们常常会有百万佛号闭关出来谈体会,这一两年我只要在寺院,我都参加谈体会的这样的一个交流。在谈体会的时候,真的是:参加这种修行活动的人,他就直接体会到这种名号功德给
这篇经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开示。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全经共十卷,六万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问诸菩萨及阿罗汉,当初修行,在十八界中,从那一法入门?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阿罗汉,各各叙说自己最初修行入门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
在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二个宗派对我们的影响特别的深远:第一个是禅宗,第二个是净土宗。因为这二个宗派的修学,都是非常的简单扼要,所以它整个法门在推动的时候,很容易让大家接受,所以修学的人特别的多。 禅宗修学的特色,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