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贰、释经题

  贰、释经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题是全经纲领,所谓‘提其纲则众目自张,挈其领则衣襟自直’。释题,便是提纲挈领。题明,可知经文大义。

  释经题有专门学问,天台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贤首十门悬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若依此说,少则七天。为利初学,仅简释,不深解,分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本愿、经,五段说明。

  ‘地藏’,菩萨名。具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和娑婆缘胜,堪与观音大士媲美。

  ‘地’大地。以大地喻菩萨心地。大地能持万物,任运生长,为万物所依。宇宙森罗,大至山川,小至微尘,人类衣、食、住、行,皆不离地。地藏菩萨的心能长养众生善根,顺地藏法门修学,能断恶修善,圆成无上菩提,作苦难众生的依靠。‘地’也喻众生心,真心理体,能生万法。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欲知心之体、相、用,可研究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

  ‘藏’宝藏、库藏,含藏众宝,具含藏义。世间宝藏,能除贫穷苦,成就众事。菩萨心中,含无量佛法宝藏,普施一切,育化群萌,止于纯善,得无量功德法财,咸登觉岸。

  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至初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开发心地宝藏,具大智慧、慈悲、神通、辩才等功德法财,发挥真心理体的作用,如大地生长万物,为万物所依。简言之,心地含无量功德宝藏,名地藏。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国人好简,称菩萨,‘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新译‘觉有情’。旧译家翻有情为众生,译‘大道心成就众生’;意义相彷。觉有情可约三义说:

  一、约自利:凡夫在迷,菩萨已觉,虽觉,但未圆满,犹属九界众生,名‘觉有情’,指菩萨本身。

  二、约利他:菩萨目的在广度众生,觉悟一切有情,所谓‘以先觉觉后觉,以斯觉觉斯民’,将已觉真理,化导众生,令获同等觉悟,名菩萨。约此,‘觉’是觉他,‘有情’指众生。觉悟一切众生,乃菩萨之大愿。

  三、约自他二利言:菩萨上求佛之大‘觉’,下化一切‘有情’。即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义。

  提到菩萨,一般人就想起大殿上泥塑木雕,或彩绘的菩萨像,认为那就是菩萨,如常见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其实,那只是菩萨相貌,并非菩萨。菩萨须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够资格,学佛当学佛菩萨精神,不要光拜偶像。世人不知,凡塑像如土地、城隍等众神也称菩萨,犯大错误。‘神’是世间忠孝节义者,未发大心,不足以称作菩萨。甚至有人把小孩玩的洋娃娃,称作洋菩萨,让人啼笑皆非。所以,学佛要明白菩萨意义,菩萨真正精神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凡佛弟子能背尘合觉,破迷启悟,上求下化,各各都是菩萨。

  ‘地藏菩萨’地藏,别名。菩萨,通名。菩萨阶位多,凡夫发心受戒时,戒师问:‘汝发菩提心不?’答:‘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方准受菩萨戒,受了戒,便是菩萨,但属凡夫,不能和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相等,得精进修学,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阶位,才算名副其实。

  菩萨有因地、果地之别。初发心至等觉,次第修行,未成佛前谓因地菩萨;已圆成佛道,为度众示现菩萨身,称果地菩萨,如观世音便是倒驾慈航的果地菩萨。回向文云:‘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亦有详细说明。文殊菩萨也是,助世尊教化故,现等觉身,为华严三圣之一。不但过去成佛,现在也以佛身,于他方世界教化众生,弥勒菩萨是等觉,居兜率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地藏菩萨也是等觉,因地最圆满的菩萨,以愿力故,犹示菩萨身。

  明是理,则知菩萨因修行之深浅,而阶位有高低,如幼稚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名学生,然年龄、学识、身份,不能并论。同名菩萨,凡夫如幼稚园,地藏菩萨等如将毕业的大学生。若已受菩萨戒,莫忘菩提心,自度度他,不可自轻;也不可贡高我慢,以为自己是菩萨,和诸大菩萨相等,而不求上进。

  ‘本愿’本,根本;愿,希望、愿望,修行之目标、指南。地藏菩萨初发心时,所发的根本志愿曰‘本愿’。愿有通、别,菩萨发愿皆不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范围,所以,四弘誓愿属通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观音菩萨十六大愿,属别愿。关于观音菩萨愿力,普门品赞:‘十二大愿誓弘深’,应作十六大愿。据大悲心陀罗尼经,‘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等十句,便是十愿,‘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等,五字一句,两句一愿,有六愿,共十六。后人误写为十二。地藏经科注纶贯中也标明观音菩萨十六大愿。曾因此为文载于明伦杂志。‘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萨别愿。以诸菩萨愿力论,每位菩萨度生都有段落,唯地藏菩萨悲愿弘深,尽未来际不舍众生,为众愿之首。

  地藏菩萨本愿,蕴含深理,试问:成佛目的为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成佛做什么?众生既尽,又何须成佛?参参看!参不透,老实念佛去!

  ‘地藏菩萨本愿’别题。别于他经,本经之专名。

  ‘经’通题,通于诸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佛佛道同。‘下契众生之机’,无论何种根性的众生,在佛法里,都能找到适当的法门,达了生脱死的目的。约本义译‘线’,我国儒家有四书五经,道教有南华经,老子道德经等,国人重经不重线,顺国情译为‘经’。其实,经也是线,如经纬,不违本义。详说有贯、摄、常、法,论中说有五义,今略,仅作浅释。

  经者,径也。修行的路径。古德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佛经,是指引修行的道路,依之实践,能除热恼、得清凉、成菩提。

  本经经题,世尊亲订。第六品‘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木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愿、行、誓力,愿是主因,出生行与誓力,以行山填愿海,誓必成办,故依本愿立名。

  七种立题

  佛经虽多,题目取材不出人、法、喻,组织方式不离单三、复三、具足一的范围,谓之‘七种立题’。略说之:

  单三—人——佛说阿弥陀经

  —法——大般涅槃经。

  —喻——大宝积经。

  复三—人法——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如来(果人)本愿功德(修法)。

  —人喻——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果人)师子吼(喻)。

  —法喻——妙法莲华经。妙法(法)莲华(喻)。

  具足一——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性法)佛(果人)华严(喻)。

  本经属‘人法’立题。地藏菩萨(因人),本愿(修法)。

  九华垂迹

  中国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应化度众的根本道场。谓:山西五台山,又名清凉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仅略述九华应迹:

  菩萨于唐时,示现新罗国(今之韩国,昔分高句丽、百济、新罗)太子,姓金名乔觉,法名地藏,人称金地藏。

  神僧传载:二十四岁携白犬善听,渡海来中国,至安徽青阳县,见九华秀丽,结茅安居,以白土、野菜为生。后被地主阁老闵公发觉,恭敬供养。菩萨乞一袈裟地建道场,闵公许之。遂展袈裟,遍覆九华,闵公欢喜布施。并遣子出家,号道明。公亦舍俗护持。后人塑像,右阁老,左道明,世人神佛不分,误为土地公与目连尊者。

  据费冠卿撰九华山化城寺记:大士示寂为唐德宗贞元十年(西纪七九四)夏。而宋赞宁撰高僧传二○则云十九年夏,相差九年,但皆谓年九十九岁。惟费冠卿的家住在九华,且是元和二年(西纪八○七)进士,去贞元十年,只隔十三年,与金地藏为同时同地之人,其所记,自足为千秋信史。(见九华山志一)

  又九华本名九子山,李白天宝年间游此,见九峰如莲,易名九华。全唐诗及九华山志,录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云:

  空门寂寞汝思家  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  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拈月  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云霞

  诗读来深刻感人,情理兼摄,悲心满怀,金地藏不只是菩萨化身,也是一位文采灿烂的诗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