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一○?一一七 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摄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
【疏翼】
第一解颂文中,第二问答分别。于中有二问答︰一、问答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二、问答《集论》如何说十五界等唯有漏。初中有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六十】
下、明[1]问答中,有二问答,此为初问答。
外人问云:「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是理法故;「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岂如来身,皆唯无漏?
此除大众部等[2],余小乘难︰法界理法既同择灭,可许无漏;非佛身中,有为功德皆无漏摄;如何唯言是无漏也?
【论文】
一○?一一八 道谛摄故,唯无漏摄。谓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无漏种姓所生。有漏法种,已永舍故,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
【疏翼】
第一问答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六十】
此、论主答。
六十九[3]说:佛智通等一切功德,道谛所摄[4]。前已成立大乘圣教,所以为量[5]。
如来示[6]现叱呵身、语,现起入灭,现有背痛──似苦、集谛,而实无漏。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一问答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讫。
【论文】
一○?一一九 《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
【疏翼】
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二问答《集论》如何说十五界等唯有漏。文分为二︰一、既《集论》说十五界唯有漏,如何如来成成所作智等,二、三师别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外人执教[7]问云︰《集论》第三等[8]说︰十五界、十色[9]等唯「是有漏」[10];今言佛身唯是[11]无漏。既尔,「如来岂无五根、五识、外五界等」?
「等」者,等取十有色处、法处[12]少分等。
今论主云[13]:如来一切皆是「无漏」;《论》[14]说:「十五界」「有漏」摄。相违,故难。
【论文】
一○?一二○ 有义:如来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分别,绝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所摄,故与彼说,理不相违。
【疏翼】
第二问答《集论》如何说十五界等唯有漏中,第一师答。
【述记?卷六十】
答有三义,此第一说:如来身土离能、所分别、三七分别、绝名言戏论,非蕴、处、界、有情等所摄,不可言此五根、此五境等。今《大般若》大有此文[15],今三论诸师多为此解。故不可以「十五界等」「有漏」为难[16]。彼言有漏,明非佛身。
《佛地》第一卷说,此师当第三义,彼亦无评[17]。
【论文】
一○?一二一 有义:如来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识,虽依此变,然粗细异,非五境摄。如来五识,非五识界,经说佛心恒在定故,论说五识性散乱故。
【疏翼】
第二问答《集论》如何说十五界等唯有漏中,第二师答。
【述记?卷六十】
此第二说。文中有五︰一、申宗,二、外诘,三、两[18]释难[19],四、重问,五、解征。
第三段[20]中,有二解,初解中有五︰一、穷[21]问,二、复征,三、又解,四、复问,五、复释[22]。
如来根、境,皆以意识妙定为先方变,本识随变。设第八变,妙定生故,法界所摄。非佛以外所余菩萨及异生等,虽依此佛所变上变为佛身、土,然佛变细,余变者粗。佛变细者,非五境摄。他之所变,义有二途︰一、色或定色[23]收:如来[24]第八胜定所引故。
何故第八定所引即彼五境?
不尔,五称散乱[25],五常缘故。理亦稍难,熟思之也[26]。佛五[27]根、境既无,如来缘事[28]五识,亦非五识界。根虽非实,似其根相,故佛现有。他不变根,但变似境,以相粗故,可受用故。
《无垢称经》[29]及十八不共法中[30]:如来之心,恒在定故[31]。大众部计,亦恒在定[32]。
《对法》第一说:五识身性散乱故[33]。
【论文】
一○?一二二 成所作智,何识相应?
【疏翼】
第二师答中,第二外诘。
【述记?卷六十】
此、外人问。
既无五识,「成所作智何识相应」?
【论文】
一○?一二三 第六相应,起化用故。
【疏翼】
第二师答中,第三两释难中第一释难。
【述记?卷六十】
论主答。
「第六」识「相应,起化用故」,非余识俱。
【论文】
一○?一二四 与观察智,性有何别?
【疏翼】
第二师答中,第四对初释复征。
【述记?卷六十】
此、外人问。
既与六识相应,与观察智,体性有[34]何别?不可一识,二智生故。
【论文】
一○?一二五 彼观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别。
【疏翼】
第二师答中,第五对初释复征作答。
【述记?卷六十】
此、论主答[35]。
彼观察智能「观诸法自相、共相」,此成事智唯「起化用」,故二智别。
【论文】
一○?一二六 此二智品,应不并生,一类二识,不俱起故。
【疏翼】
第二师答中,第六外人重于初释复征作答兴问。
【述记?卷六十】
外人复问。
「此二智品,应不并起」。经[36]论等说:无处无容同身、同类、一身二识许俱时生,今既一类第六识者,应不俱起!
【论文】
一○?一二七 许不并起,于理无违,同体用分,俱亦非失。
【疏翼】
第二师答中,第七论主对初释最后问作最后答。
【述记?卷六十】
此、论主[37]答。
「许不并起,于理无违」。前后剎那别异起故,然行迅速,似二用俱。
第二解︰同一识体,义用分二,说二智俱,亦无有失。如一意识见色、闻声,一体义分,此亦应尔。
此第一解[38]──成事智品与第六俱。
【论文】
一○?一二八 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别。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摄;起变化者,成事品摄。
【疏翼】
第二师答中,第三两释难中第二释难。
【述记?卷六十】
又[39]第二解。
或成事智与第七俱,依根、缘境是平等智差别用[40]故。此平等智既能变起受用、变化二身,即[41]为根境而依之故。依此化他根境之识唯平等用,起化用粗,化异生类,名成事智;起化用细,化地上类,名平等智[42]。
【论文】
一○?一二九 岂不此品,转五识得?
【疏翼】
第二师答中,第四外人难第二释。
【述记?卷六十】
此、外人难。
岂不即[43]「此」成事智「品转五识得」?何言六[44]、七俱?
【论文】
一○?一三○ 非转彼得,体即是彼。如转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死摄,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疏翼】
第二师答中,第五论主依第二释复释。
【述记?卷六十】
今者,但以彼生死灭、涅槃得显,名「转生死」而「得涅槃」;非涅槃性,即是生死。我[45]此亦尔︰由转去因五识灭已,此缘粗事境识品生,说成事智转五识得;不以因中五识转作果中成事智品,成事智品即是五识。
此师若谓转五识得成事智品,便违《庄严》、《摄论》等[46]说。即是第二师解。佛唯三界是实,余虚。「十五界等」文,为正也。
【疏翼】
以上第二三师别答中,第二师别答讫。
【论文】
一○?一三一 有义: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
【疏翼】
第二三师别答中,第三师答。
【述记?卷六十】
第三师说[47]。有三︰一、标宗,二、会违,三、结正。此初也。
彼「蕴、处、界」[48]等,「皆通有漏、无漏」,故佛蕴、处、「十八界等」[49],皆唯无漏。
【论文】
一○?一三二 《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谓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佛成就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摄。
【疏翼】
第三师别答中,第二会违并破前。于中分二︰一、会前师所引圣教,二、遮破前师。初中又二︰一、会第一师所引教,二、会第二师所引教。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六十】
以[50]下会违,有二︰先、会初[51]师,后[52]、会第二师。
会初师文︰《集论》第三「等[53],说十五界唯有漏者」,且依「粗浅」劣智之境体「说,非说一切,谓余成就」等出「粗浅境」。
「佛成就者」等,显「非一切」也。但言「佛成」,即显菩萨「十五界」亦有漏者[54],依「粗」恶之境体[55],「浅」识[56]智之境体说。或「粗」境体,「浅」是[57]识用。即二乘等及十地菩萨之身,「十五界」唯「有漏」,「非说一切」凡圣有情「十五界等」皆唯有漏。
【论文】
一○?一三三 然余处说,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应尔。所以者何?说有为法,皆蕴摄故,说一切法,界、处摄故,十九界等,圣所遮故。若绝戏论,便非界等,亦不应说即无漏界善、常、安乐、解脱身等。
【疏翼】
第一会前师所引圣教中,第二会第二师所引教。
【述记?卷六十】
《大般若经》及处处经说:显非如彼执[58]「界等相故」,表非下「智所知」境故。
「有为」,「皆蕴」,「说一切法」皆是「界摄」,诸论通文,说「十九界等」,《无垢称经》之所遮故[59]。非如来根、境,非十八界等[60]摄。
此、遮第一师计[61]:如来根境非「界、处摄」。
「若绝戏论故非界等」者,亦不应此颂如来功德即「无漏界」、是「善」、是「常」,亦是「安乐」!亦不应名「解脱身」等!「解脱身」等,既可名者,故蕴、处、界,理应可名。
【疏翼】
以上第二会违并破前中,第一会前师所引圣教讫。
【论文】
一○?一三四 又处处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说。
【疏翼】
第二会违并破前中,第二遮破前师。于中亦分二︰一、破第一师,二、破第二师。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又《涅槃经》[62]、《庄严论》等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63]。《胜鬘经》等说「如来妙色身」[64]故。彼[65]经[66]说为「非」色等「者」[67],「是密意说」。「密意说」者,显非粗浅智境界故。
以上,皆是破前第一师计。
【论文】
一○?一三五 又说:五识性散乱者,说余成者,非佛所成。
【疏翼】
第二遮破前师中,第二破第二师。
【述记?卷六十】
文意可知[68]。破前第二师。
【疏翼】
以上第三师别答中,第二会违并破前讫。
【论文】
一○?一三六 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
【疏翼】
第三师别答中,第三结正。
【述记?卷六十】
三、结宗义。
三师说中,此义为正。
【疏翼】
以上第一解四句颂文中,第一解第一句颂文讫。
--------------------------------------------------------------------------------
[1] 「下明」,《金藏》作「外人」。
[2] 如《异部宗轮论》云︰
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3] 「九」字,《述记》原作六,今改。
[4] 如《瑜伽》卷六十九云︰
十力等一切不共佛法智,皆世俗智摄,皆是无漏。在阿罗汉及如来相续中,如其所应尽当知。
又云︰
十力智在如来相续中,是未曾得﹝藏文作「ma 'dris pa dav/」﹞,唯是无漏,世间智摄。何以故?由此一切种智皆带戏论而现行故﹝藏文作「'di ltar wes pa de dag thams cad ni spros pa dav bcas par rgyu ba yin pa'i phyir ro/」﹞。
[5] 卷本论三中云︰
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赞佛、法、僧,毁诸外道;表蕴等法,遮胜性等。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摄。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
[6] 「示」字,《金藏》作「所」。
[7] 「执教」二字,《金藏》有,余无。
[8] 《对法》同为第三。
[9] 「色」字,原作「处」。
[10] 见《集论》卷二、《对法》卷三,原文作:
五取蕴、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少分唯是有漏。
《对法》卷三复云︰
谓除最后三界、二处少分。圣道眷属,及诸无为,非有漏故。
[11] 《金藏》作「是」,余作「并」。
[12] 灵泰《抄》牒释作「处」,余同。《金藏》独作「界」。
[13] 《金藏》作「云」,余作「言」。
[14] 即《集论》。
[15] 如《心经》等可证。
[16] 《金藏》作「难」,余作「问」。
[17] 见《佛地经论》卷一中。如云:
如是净土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
有义:各别。有处说在净居天上,有处说在西方等故。
有义:同处。净土周圆无有边际,遍法界故。
如实义者,实受用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亦不可说即三界处。若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西方等,处所不定。
作者按:非「无评」,只因无漏界与有漏界不可说定不同处耳。
[18] 「两」字,《金藏》有,余无。
[19] 一为「第六相应起化用故」,一为「或与第七净识相应」。
[20] 即释难。
[21] 《金藏》作「穷」,余作「外」。「穷问」即答问意。
[22] 以上即初文申宗也。
[23] 「色」字,《金藏》有,余无。
[24] 「来」字,《金藏》无。
[25] 「乱」字,《金藏》有,余无。
[26] 以下第二途。
[27] 「佛五」二字,《金藏》有,余无。
[28] 「缘事」二字,《金藏》有,余无。
[29] 即〈菩萨行品〉第十一。「经」字,《金藏》无。
[30] 「中」字,灵泰《抄》、《义演》、《金藏》均作「经」,余作「中」。
灵泰《抄》等云︰
经中明十八不共法,即名「十八不共法」也。非别有经名之为「十八不共法」,即《无垢称经》「一切明十八不共法」者同说。
[31] 如《无垢称经》云︰
汝今当知一切如来悉皆平等︰所谓最上、周圆、无极形色、威光、诸相随好、族姓、尊贵、清净尸罗、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力、无畏、不共佛法。
又该经〈声闻品〉第三云︰
无垢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不舍寂定。见诸佛国,不作二相及种种相。
[32] 《异部宗轮论》云︰
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
《对法论》卷十四云︰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不共佛法﹝藏文作「savs rgyas kyi chos thun mov ma yin pa/」﹞。彼复云何?谓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藏文作「sku dav gsuv dav thugs kyi phrin las thun mov ma yin pa yovs su dag pa yav dag par 'byor ba dav/」﹞,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藏文作「de b?in gwegs pa'i dbav po gnas dav/ 'bras bu dav bcas pa rnams ma thob pa'i yovs su bams pa med pa yav dag par 'byor ba dav/」﹞,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藏文作「thun mov ma yin pa'i phrin las mdzad pa yav dag par 'byor ba dav/」﹞,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藏文作「ye wes la gnas pa thun mov ma yin pa yav dag par 'byor ba'i tiv ve 'dzin dav/ wes rab gav ?e na sva ma b?in no/」﹞。
[33] 该论解「六种散乱」中,第一云︰
自性散乱者,谓五识身﹝藏文作「rav gi vo bo'i g·yev ba gav/ rnam par wes pa'i tshogs lva'o」﹞。由彼自性于内静定无功能故﹝藏文作「rav b?in gyi nav du mbam par 'jog par de rnams kyis mi nus pa'i phyir ro/」﹞。
《辩中边论》卷二〈辨无上乘品〉第七解「六种散乱」中,第一云︰
此中「出定」,由五识身,当知即是自性散乱。
《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摄胜决择品〉第十一说「六种心散乱」中,
第六云︰
六、自性心散乱,谓五识身。
「别抄」卷六云︰
问︰第二师云︰如来根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为取定境?为取定果?
解云︰此意由定方便为先,击净第八无漏法处根境种生。若取定境,不应得与非佛五识为本质也。问︰既尔,如来身中得有内、外二处根、境不耶?解云︰但有根相,非五识依,以前五识性散乱故。
[34] 「有」字,《金藏》无。
[35] 即为初释作答。
[36] 《金藏》作「经」,余作「余」。
[37] 即对初释作最后答。
[38] 应云:第二师之第一解。
[39] 《金藏》作「又」,余作此。即第二师答中第二解。
[40] 「差别用」,《金藏》作「用差别」。
[41] 灵泰《抄》、《义演》、《金藏》作「即」,余作「能」。
[42] 「别抄」卷六末云︰
问︰第二师云︰成事智与净第七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既无五识,此智与谁依眼等识耶?解云︰第七同依五根,缘五外境,是非成事﹝智﹞。于根自在,等发识故。
[43] 《金藏》作「即」,余作「今」。
[44] 「六」字,《金藏》有,余无。
[45] 《金藏》作「我」,余作「今」。
[46] 见《庄严经论》卷三末,及《摄论?无性释》卷九中。
[47] 「第三师说」四字,《金藏》在「此初也」三字之下。
[48] 「处、界」,《金藏》作「界、处」。
[49] 《金藏》作「十八界等」,余作「界等三法」。即针对「十五界等」。
[50] 「以」字,《金藏》无。
[51] 《金藏》作「先会初」,余作「初会第一」。
[52] 《金藏》作「后」,余作「二」。
[53] 「等」,取《对法》第三。
[54] 「依粗浅」至「亦有漏者」四十七字,《金藏》有,余无。
[55] 灵泰《抄》、《义演》、同作「境体」,《金藏》作「体境」。
[56] 「识」字,《金藏》作「境」。
[57] 「是」字,灵泰《抄》、《义演》牒文同,《金藏》作「近」。
[58] 「执」字,《金藏》有,余无。
[59] 见《无垢称经》卷四〈观有情品〉第七初,如云:
观第七根、观十三处、观十九界、观无色界众色影像、观焦败种所出芽茎、观龟毛等所作衣服……。如是菩萨应正观察一切有情。所以者何?诸法本空,真实无我、无有情故。
[60] 「等」字,《金藏》无。
[61] 依圣教而计执。
[62] 见《涅槃经》卷三〈金刚身品〉第二初云:
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是身,我悉不见,唯见无常、破坏、微尘、杂食等身。何以故?如来当入于涅槃故。
佛言︰迦叶!汝今莫谓如来之身不坚、可坏,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天人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有动摇、无受、无行、不住、不作、无味、无杂、非是有为、非业、非果、非行、非灭、非心、非数、不可思议、无识、离心亦不离心、其心平等、无有亦有、无有去来、而亦去来、不破、不坏、不断、不绝、不生、不灭,非主亦主、非有非无、非觉、非观、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见了了见、无处亦处、无宅亦宅、无暗、无明、无有寂静而亦寂静、是无所有、不受、不施、清净无垢、无诤、断诤、住无住处、不取不堕、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无尽不尽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虽不常住非念念灭、无有垢浊、无字、离字、非声、非说、亦非修习、非称、非量、非一、非异、非像非相诸相庄严、非勇、非畏、无寂不寂、无热不热、不可睹见、无有相貌、如来度脱一切众生无度脱故、能解众生无有解故、觉了众生无觉了故、如实说法无有二故、不可量、无等等、平如虚空无有形貌同无生性、不断、不常、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不退不转断一切结、不战、不触、非性住性、非合、非散、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阴入界亦阴入界、非增、非灭、非胜、非负。如来之身,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众生、非不众生、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师子大师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除一法相,不可算数,般涅槃时,不般涅槃。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无量微妙功德。迦叶!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63] 如《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第十云︰
复次,一切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常住,毕竟无漏故﹝藏文作「sku gsum po de dag la go rims b?in du gav gis na de b?in gwegs pa rnams sku rtag pa'o ?es brjod pa rtag pa bid rnam pa gsum du rig par bya ste/ vo bo bid kyi sku ni rav b?in gyis rtag pa'i phyir rav b?in gyis rtag pa bid do/」﹞。由无间常故,一切诸佛食身常住,说法无断绝故﹝藏文作「lovs spyod rdzogs pa'i sku ni rgyun mi 'chad pas te/ chos la lovs spyod rdzogs pa rgyun mi 'chad pa'i phyir ro/」﹞。由相续常故,一切诸佛化身常住,虽于此灭,复彼现故﹝藏文作「sprul pa'i sku ni rgyun gyis te/ mi rnam par byas nas yav dav yav du sprul pa kun te ston ston pa'i phyir ro/」﹞。
[64] 见《胜鬘经》卷一〈如来真实功德章〉第一,赞佛等说: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藏文作「mvon po khyod kyi sku gzugs dav/ dpal dpe gav na'av yod ma mchis/」﹞。
[65] 《金藏》作「彼」,余作「诸」。
[66] 「经」字下,余本有「中」字,《金藏》无。
[67] 「者」字,《金藏》有,余无。
[68] 《金藏》作「知」,余作「解」。
成唯识论译文 卷第一:外人难说:如果只有识的话,为什么世间的一般凡夫及诸外道和出世间的诸圣教都说有我、有法呢?论主回答说:《唯识三十颂》说:“我和法都是假设而有,有各种各样的相状,它们都是识变现的。能变之识只有三种:第八阿赖耶识为异熟识,第七末那识为思量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称为了别境识。”
成唯识论是成立唯识之论。唯识学建立于无着世亲。佛教在释迦世尊涅槃之后,最初声闻乘流行,以证得出世的阿罗汉果为目的。后来乃有菩萨乘兴起。以声闻乘不求成佛,为未到究竟,且其度人的方便亦不广大,因目之为小乘。而自命为大乘,广度一切众生。同登无上佛道。大乘先有龙树提婆所倡导的中观系,后有无着世亲所建树的瑜伽行系,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
题前概说 佛教唯识学,是门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亦是一门极有高度,极有深度,极有广度的学说,不特在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中,难见有可与之相匹敌的,就是在世间各种思想学说中,亦少发现有像唯识学那样的。是以今日时代思潮,不论有着怎样飞跃的进步,各种学说思想,不论有着怎样高度的发展,但唯识学仍然值得吾人学习。
阿赖耶识是唯识学建立的根据,万法唯识是依据它而成立的。长期以来对阿赖耶识得理解存在着许多歧义,由此所带来的对唯识的解释也种种不同。《成唯识论》作为唯识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对阿赖耶识的解释也是最为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所以若境。
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
彼等倡言:【但应了解《成唯识论》之见道位判果标准与萧老师建立是有所不同;《成唯识论》意为先伏二执现行方入初地,入地则断除种子。】 彼等如是主张者实有大过,谓不知己过之后,复又诬责于人,更增大
‘山中十日西湖别,堤上桃花红欲然’:乃吾清明日从净梵院赴弥勒院,在湖中泛一叶扁舟,舟次偶然流露于吟咏者。夫桃花之红,莫知其始,山外之湖,湖上之堤,物皆位之有素。且吾非一朝一夕之吾,居乎山,游乎湖,玩春色之明媚,弄波影而荡漾,今岂初度?然人境交接,会逢其适,不自禁新气象之环感,新意思之勃生也!夫唯识论亦何新之有?然为欧
佛教论书《成唯识论》的注释书。亦称《成唯识论疏》,略称《唯识述记》。窥基撰。20卷(或作10卷、60卷)。全书分五门。①辨教时机。主要说明法相宗的三时判教和五种姓说的思想;②明论宗体。主要阐述以识有境无的唯识思想为宗,以“
《成唯识论》十卷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是唯识宗核心典藉。《成唯识论》是《唯识三十论》的集注。《三十论》世亲菩萨撰。世亲是无著的胞弟,唯识学的集大成者,原在有部出家,不久便通达犍陀罗一带流行的有部教义,旋即研究经部,当时正统的有部思想在西北印的迦湿弥罗,由世友等领导的结集的《大毗婆沙论》保存那里,严禁外传
一、《成唯识论》中的因果俱时 因果俱时是唯识学的特色理论,在《成唯识论》和《摄大乘论》等经典中有相关表述,为之前的佛教学说所不具备。《成唯识论》共十卷,为护法等造,唐代玄奘翻译。又称《唯识论》、
(韩国)高荣燮 着 张惠文 译一、 问题与构想 围绕佛教识、心展开的论辩成为7、8世纪东亚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心识之辩主要探讨人的意识究竟是八种还是九种,也称八识九识论或八九之辩。[1]这时期
佛学素被人认作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第二源泉”。在中国佛学的诸流派中,大乘佛教的“唯识论”以其精致和完备的理论体系而堪称中国佛教哲学的开山,也正是由于唯识论,才有了华严宗、禅宗等业已中国化的佛学的中兴,才有了宋明新儒学的崛起,也才有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在现代中国的凸现。本文的主旨是把唯识论作为一种东方式的现象学理论与西方
印度佛学经历过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产生过多样而丰富的义理系统,一般性、简单化的说法,将其概括为原始佛学、小乘佛学、大乘佛学几类。“原始”一词表时间,原始佛学即早期的佛学;但“小乘”、“大乘”,却并非表示佛学的先后阶段。吕澄先生指出:“小乘一名,是大乘成立并盛行后对部派佛学的贬称。”然而经久色褪,“现在用‘小乘’一词,
唯识论内部存在着种种分歧,这是历来唯识论研究者早就注意到的事实。《成唯识论》一书保留了当时十家唯识学者的不同观点,现代的研究者、如印顺法师等则论述了唯识思想前后期一些重要变化。而笔者以为,唯识论前后期除了学术观点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外,更有一种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即从《解深密经》到《成唯识论》,唯识论经历了从否定世俗世间、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 ——《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 作者简介:林国良,1952年生,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唯识学。 摘要:《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
《成唯识论》与《大乘起信论》熏习观的比较 秦 萌 一、《成唯识论》的熏习观 首先,我们先来看《成唯识论》的熏习观: 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何等名为所
《成唯识论直解》观感漫谈 陈新 只要熟悉中国佛教史,乃至只要熟悉中国思想史的人,无不知道《成唯识论》的重要性。但由于该书的难解,历来对该书的注疏寥若晨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二OOO年四月出版,林国良先生撰写的《成唯识论直解》(以下简称《直解》),在文字的梳理、义理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