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所讲的菩萨应觉悟的八事,第一觉说的是佛教世间观;从第二觉至第七觉说的是佛教人生观;最后的第八觉是本经的宗要,说明大乘心为普济的根本。
我们阅读本经,从开始到结束,都讲此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以及五欲不好,多求也不好,生死要了脱,三界要离开,好像本经是小乘出世的思想,但本经的宗要是要学者有大乘普济的悲心,在世间愿代众生担当苦难,这完全又是大乘入世的思想。
修学小乘,光求自己的解脱,对于如何救济世间,一点热情也没有,那种独善其身的生活,充满了个人主义的色彩。但到了大乘行者,自己不但要求解脱,而且要更进一步地实践救人救世的悲愿,向社会展开普济的活动,这才是本经的主旨和心要。
佛陀说法大多以比丘为对象,但这部《八大人觉经》确是着重在家佛子的经典,说明在家学佛的居士如何改善生活,如何认识世间,以及如何普渡众生。
本经的经文虽简,但确实能代表大小乘佛教的思想,从本经的思想体系来看,是要修学菩萨道的行者先从小乘入门,对世间虚幻不实的名闻利养能够放下,给身心一种彻底的磨炼,等到不会再被世间染污的时候,再活活泼泼的应现世间,做解救世间的工作,这才名为真正的菩萨!
无论是小乘行者要脱离世间也好,大乘行者要救济世间也好,大小乘行者对世间的“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是有着共同的看法。
众生在生死轮回之间营营扰扰,身犯杀盗淫,心患贪瞋痴,造作的无量无边罪业,像无常的劫火,炽烈的燃烧着这个世界,燃烧着我们的身心,使遭遇无量无边的身苦与心恼。
说起无量的苦恼,在经里不时提到二苦、三苦、八苦等等,总之,娑婆世界就是一个苦的世界,我们在前文也说过身体有老病死的苦,心里有贪瞋痴的苦,家庭有恩爱别离、眷属不和的苦,社会有求不得、怨憎聚会的苦,国家有刀兵盗贼的苦,自然界有水灾、震灾、风灾的苦。苦,紧紧的控制着世间,逼迫着众生,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脱苦。
人生是苦,但我们要问:苦是从哪里来?苦是从多欲来的。多欲是从哪里来?多欲是从我执来的。我执为何会聚苦?因为我执和法执的关系不协调。有的苦是从我与物而有的,因为所希求的物质不能满足所引起的;有的苦是我与他而有的,因为我与人来往发生磨擦的关系而引起的;有的苦是我与身心而有的,因为老病烦恼是与生俱来就有的;有的苦是我与欲所产生的,因为内心对世间错误的认识才有的。我人既为苦恼所包围,无论是什么人,要求脱苦,都是共同的愿望。所以菩萨的责任,就是要能发大乘心,度一切苦厄。
讲到普济一切众生的苦难,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就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先救度自己,然后再救度他人;一种是先救度他人,自己尚未得度不要紧。
发心先救度自己然后救度他人,这是说己未得度,焉能度人?像苦海中,沉溺的苦恼众生,自己不识水性,不会游泳,如何度法?所以要想普济一切众生,必先自己了脱生死,没有忧悲苦恼才行。另一种先度人,己未得度,先来度人,这才是菩萨发心。学菩萨是在众生的身上学,菩萨离开众生,也不名为菩萨了。救度众生的工作完成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的菩萨道完成的时候。
不管怎么说,既发大乘心学道,普济一切众生是首要的急务,“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这就是大乘菩萨的人生态度。
“发大乘心”,什么才是大乘心呢?
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菩萨,小乘是指声闻与缘觉,在《法华经》中有个比喻,说有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声闻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车不能载物;缘觉自度兼度亲属,好比鹿车能载少物;菩萨自度复能普渡众生,好比大白牛车,能载种种货物,此处所讲的发大乘心,也就是发菩萨普渡众生之心。
大乘心里面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太虚大师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发大乘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的心。所谓佛道,是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达的,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哪能经过那么久远的考验?经里说,世间多一个人发菩提心,就多一粒成佛的种子。学佛不发菩提心,好像耕田不下种;耕田不下种,将来哪里会有收成?菩提心就是愿心,有愿心才有成就。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发大悲心,就是下化众生的心。菩萨下化众生,是要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把众生的苦难看做自己的苦难,把众生的欢乐看做自己的欢乐,度众生而不望回报,为众生工作觉得是应该的。本经的“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就是大乘的大悲心。
发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摄法的心。众生根性不同,要解救众生的痛苦,必须广行方便。佛陀对于众生观机逗教,开出八万四千法门,这无非是佛陀有度生的方便。菩萨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是方便心。
以上所说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集合这三者就是大乘心。发大乘心救度众生,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否则,大乘心是不容易发的。
昔日舍利弗在因中修行时,回小向大,转发大乘心,当他正要进入菩萨第七不退住的时候,天人来试探他的大乘心了。天人化为一个孝子,坐在舍利弗经过的路上啼哭,舍利弗见到时就上前问道:
“请问大德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为什么在这儿哭呢?”
“不关你的事,请你不要管!”化人孝子说。
“告诉我,我是佛陀的弟子,专爱为人排难解纷,你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或许能帮助你!”
“我的问题,怕你不能帮助。”
“你说来听听!”舍利弗催促着。
“唉!”化人孝子叹息道“我的母亲染了不治之症,医生说,必须活人的眼珠熬药才能治,而且必须要修道的圣者才有用。活人的眼珠已经很难找了,何况是要修道的圣者,这到哪里才能找到呢?想到我那病重的母亲就要死去,我怎不伤心流泪?”
舍利弗听后,微微一笑,对化人孝子说道:
“请你不要难过,我能帮助你!”
“真的?”
“一点不假!告诉你,我已经是证果的圣者,我已发大乘心,一切身外之物都已布施给众生,我正想有机会将此身体,甚至生命布施给众生,请你相信我,我一定能帮你救活你的母亲,你就来挖我一个眼珠去吧?”
舍利弗说着,把头偏过去,但化人孝子摇摇手说:
“那不能,我怎么敢挖你的眼睛,这不犯法?假若你真愿意救我母亲一命,希望你自己把眼珠挖下来给我!”
舍利弗一听他说得有理,随即勇猛的把左边的眼珠用手挖出,交给化人孝子道:
“把此拿去,祈愿你母亲早日康复!”
哪知化人孝子不肯接受舍利弗给他的眼珠,连忙摇手道;
“糟啦!医生说,煎药治病,要右边的眼珠才有用,左边的我要了做什么呢?”
舍利弗一听,大惊失色,心想:“这真糟糕!左边的眼珠挖下来,还有右边的可以看,现在怎么办呢?”他怪自己粗心,当初怎么没有问他一下。
舍利弗又再想想,修学菩萨道,发大乘心,过去的圣者,舍头目脑髓,经过多生多世,为什么我不能?救人救到底,左边的眼珠既然没有用,右边的再挖下来给他就好。因此不等再问,他又勇猛的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交给化人孝子。
化人孝子把眼珠往手中一接,放在鼻上闻一闻,随即往地上一掷,并用脚踏眼珠,大骂道:
“你是什么修道的圣者?眼珠这么腥臭难闻,怎么可以煎药给我母亲吃?”
舍利弗的眼睛是瞎了,看不到东西,但舍利弗的耳朵是很好的,他听到化人孝子骂他的声音,听到化人孝子用脚踩踏他眼珠的声音,舍利弗灰心了,他心想,你要活人的眼珠,我因为发大乘心,普济众生,愿意把眼珠布施给你,左边的你不要,右边的你嫌臭,我有什么对不起你,你还骂我……
对度众生的热情已经感到万念俱灰的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不愿再发大乘心了。
这就是舍利弗往昔因中一段修行的经过。
可见大乘心难发,但我们不要畏难,假若能做到《金刚经》上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能离此四相,则大乘普济众生的心就好发了。
利他应该有赴汤蹈火不怕吃苦的精神,很欢喜的代众生受无量无数的痛苦,这才是大乘菩萨行者。
佛陀当初出家所发的四种愿心:㈠愿济众生困厄,㈡愿除众生惑障,㈢愿断众生邪见,㈣愿度众生苦轮。这四种愿心,也就是大乘菩萨的心。
《华严经》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大乘普济一切的心!
像文殊菩萨的大智,像普贤菩萨的大行,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像地藏菩萨的大愿,这都是发大乘心的代表人物,值得我们去效法!
综结前面所说:愿意自己脱苦,这是每个人的希求,当然也有下劣众生不望脱苦的,更有喜欢坐牢的人;愿意别人脱苦,这是有大善心的人;愿意代众生受苦,这就非发大乘心的菩萨不可了。像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都是发大乘心的菩萨,他们都能“令诸众生”(众缘和合而生,指一切有情识活动之动物)“毕竟”能获得清净解脱涅槃的“大”安“乐”!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