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六讲 智慧为化愚的根本

第六讲 智慧为化愚的根本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修学菩萨道、办了生脱死事业的大人,第五应该觉悟的是由于愚痴才流浪于生死的。对治愚痴,必须要增长智慧,这里,要讲到佛教对于知识的看法。

  佛教不是不重理论的宗教,佛教是知识再加德行的宗教。在社会上,一般人认为学问技能是为了适应生存所需,但有学问有技能的人不一定生活得愉快,就是通达世间的科学、哲学、文学,对于宇宙人生仍然是枝末的了知,而不能彻底的明白。

  世间的知识是有漏学,佛法才是无漏学;世间的知识利害参半,像科学,就是一方面在造福人类,一方面也在危害人类。翻天覆地,掀起战争残杀的,很多都是知识分子。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陈华洲供给黄学文有毒农药巴拉松而杀死侨商姚家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不是知识造恶吗?佛教是讲知识的,但佛教的知识是绝对有益而无害的。佛教的知识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从内心获证的知识,不像世间知识从外在的现象上去了解。

  从佛法看,不能了生死就是愚痴。

  愚痴,也不是完全没有知识,我们从愚痴的“痴”字可以看得出,“痴”这个字,本来是知识的知字,在知字上面有病字头,所谓知识有了毛病就是愚痴了。

  愚痴,心性暗昧,没有通达事理的智慧,就是“无明”之谓。因为愚痴,所以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受着无穷的痛苦。不能解脱,不能认识自己,就是由于愚痴。

  愚痴,有见解上的愚痴,有思想上的愚痴。见解上的愚痴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思想上的愚痴,就是前文所讲过的根本烦恼:贪欲、瞋恚、愚痴、憍慢、疑惑。

  先解说众生见解上的愚痴:

  人总是爱执五蕴自身为我,身外之物执为我所有,不知我身为四大五蕴假因缘和合而有,身外之物亦为幻境,无常而不能久住。身与物明明是因缘和合的假有,众生以假为真、执空为有、执身为我,是为“身见”。

  有些众生以为人死之后,一切就归于没有,所谓人死如灯灭,或是执说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为猪马牛羊,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叫做“边见”。

  还有一类众生,觉得日月星辰的运转,风雨雷电的应时,一定是由万能的上帝在控制,信上帝万能,谤无因果,不了解诸法缘起,这就是“邪见”。

  更有一类众生,执取非理的戒条,以为是升天受乐之法,如一些外道修学无益的苦行,或如民间的杀生祭祀拜拜,就是“戒禁取见”。

  执着前四见一种或多种,不知迷妄,以为是究竟之理,这就是“见取见”。

  次解说众生思想上的愚痴:

  见到自己喜爱的就起贪着,贪爱不舍又生悭吝,因为心中有我贪我爱,故形成自私,就是“贪欲”。

  见所违忤便生恚怒,凡事不能忍耐,和人争吵斗殴,阴谋毒害,怨天尤人等,就是“瞋恚”。

  愚昧而无智慧,任意纵情追逐物欲,闻善生厌,见恶乐为,例如:劝他信佛,他就说你迷信;请他喝酒打牌,他就说你够朋友有交情,像这样愚妄颠倒,就叫做“愚痴”。

  觉得自己胜过别人,恃己凌他,有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均为“憍慢”。

  对于事理犹豫不决,对于真理不起正信,以凡情测量圣智,皆是“疑惑”。

  众生就因为有上述见解上的愚痴及思想上的愚痴,所以才感受生死。生死,亦有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之别。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由于一些有漏的善业与不善业所招感的果报之身,有分分段段的差异,叫做“分段生死”;那些证果的圣者,只要尚未成佛,亦有生死,只是这种生死没有色形的胜劣,亦没有寿期的短长,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叫做“变异生死”。

  觉悟了的菩萨,一定会设法离开愚痴和生死。在菩萨心中,希望的是广学世出世法,听闻圣教,增长智慧,成就无碍辩才,教化一切众生,给大家快乐,散布欢喜满人间。

  在经里,一说到愚痴,就以黑暗来比喻,智慧才是象征着光明。菩萨能够广学多闻,智慧之光增加了,自然就能照破愚痴黑暗。在《四十二章经》里说“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说起智慧,实是度老病死的坚牢船,照无明黑暗的大明灯,一切病者的良药,伐烦恼的利斧。所谓佛学,就是慧学的意思。

  佛教的三无漏学是戒定慧,慧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三种慧。太虚大师曾说,“由闻所成慧而建立信心,由思所成慧而严持禁戒,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应。”

  为什么说由闻所成慧而建立信心?因为由听闻佛法而得来的智慧,就能了解佛法,由了解就能生起坚固的信心。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教之门,第一步就是要有信心,而此信心,必定建立在闻所成慧上。若一向未闻佛法,或未曾研究经典,完全不知道佛法,则无闻所成慧,也谈不上真实的信心。

  为什么说由思所成慧而严持禁戒?因为由听闻佛法而生起的信心,即会由心力造作而发之于行为。从闻所成慧而了解的真理,去体验起心动念的行为,在行动上和生活上以闻所成慧作思想行为的善恶是非的标准,再去改正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谬习。从所信所解的体验实行中,身心上有了更深切的明彻了知,那就是思所成慧。思所成慧是知行合一、行解相应的慧,是断除一切恶、实践一切善的慧,从思所成慧而能完成戒行。

  为什么说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应?因为闻所成慧是信解,思所成慧是行持,而修所成慧是把心意修习到熟练纯洁时即得禅定,把身心安住于禅定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轻安宁静,此即所谓修所成慧。

  初学菩萨,要想增长智慧,还是要先从广学多闻做起。广学,就是广为修学戒定慧三学,不要存门户之见,不要恃己排他。今日一般修学佛法的人叫人除了《阿弥陀经》以外,不要再看其他的经书,参禅的人就叫人不要念佛,这实在与菩萨广学的旨趣相去太远了。

  平日,我行脚在各地,时常会有人问我修学哪一宗?我对这个问题感到难以回答,佛法何必一定要用宗派的眼光来看!佛法是整个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何必要分宗分派自鸣得意!

  菩萨不但要广学三藏,并且要多闻正法。“多闻”者,因耳根最利,《楞严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有耳根圆通,盖因耳比眼胜,耳有三种真实:㈠通真实,是说眼有障碍即不能见,而耳有障碍仍可听到声音;㈡圆真实,是说眼只能观看正前一方,而耳能同时听十方传来的声音;㈢常真实,过去的传到现在,现在的传到未来,这也是耳根的听闻。修学佛法,广学一切是要紧的,多闻熏习也是很要紧的!

  一个自度度人的菩萨,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其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成就辩才,教化一切”给众生大的安乐。

  谈到说法度生,最主要是要有无碍的辩才。“辩才”,不是辩论,不是世智辩聪;辩论或世智辩聪,充其量不过是用巧辩折伏对方,菩萨所成就的辩才,是从闻思修智慧中所陶冶出来的。

  说到辩才,我们千万不可误认为讲话滔滔不绝就是辩才无碍了。有时候话讲多了,非但得不到别人的欢喜,反而给人很大的厌恶!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开班教授青年演讲的方法,每人学费十元,一天,一个青年前来报名,交了学费以后,他向苏格拉底说了很多他为什么要学演讲,以及学演讲有什么好处的话,等这位青年讲了好久以后,苏格拉底向他再要十元学费,这位青年很不欢喜的说道:

  “别人来学习演讲,你都只收十元学费,为什么要向我再加收十元呢?”

  苏格拉底慢言慢语的回答道:

  “别人交十元学费,是因为我只教他们如何讲话,现在之所以要向你收双倍的学费,是我不但要教你如何讲话,而且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没有什么事情比讲话噜囌更令人讨厌了,使人没有不听的自由,真苦恼!

  在《维摩经》中记载,维摩居士示现疾病,很多位菩萨、罗汉都来老维摩的住处探病,在病榻前,他们讨论起不二法门的问题。什么是不二法门?三十一位菩萨对不二法门都表示过意见以后,老维摩就问文殊菩萨道:“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回答道: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回答后,再反问维摩居士道:

  “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这是多么的生动!多么的善巧!以无言而言,这是多么无碍的辩才!

  可见得说法不在言多,难怪文殊菩萨赞叹道: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当然,无言的辩才是语言最高的境界,在《大般若经》中记载着,善说空义的尊者须菩提有一天在山林宴坐,忽觉很多天人在空中散花,朵朵天花,五色缤纷的落在须菩提的身上,须菩提就问道:

  “什么人在散花呀?”

  “尊者!我是天帝释,因为你善说般若空理,我特来散花供养。”

  “我默然宴坐,本无有说。”须菩提尊者回答。

  “你既无说,我亦无闻。”

  “那你为什么要散花呢?”

  “无闻无说,是名真说真闻。”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成就辩才的菩萨圣者,并不是一天到晚在说食数宝,像须菩提本来没有开口,而天帝释说他般若说得好,无说而说,这才是真正的辩才!

  辩才分有四种:㈠法无碍辩才??指名句文身能诠的教法,于教法无滞;㈡义无碍辩才??了知教法所诠的教理无滞;㈢辞无碍辩才??对于诸方言辞,能够通达自在;㈣乐说无碍辩才??有以上三种辩才的智慧,能为众生乐说自在。

  除了菩萨尊者无言说法的辩才以外,像智者大师讲说《妙法莲华经》,三个月的时间才讲了经题的一个“妙”字;像道生大师在苏州虎丘山讲经,能令顽石点头;像观世音菩萨对三十三种众生,用十九种方便语言说法;像本经的译者安世高法师,能通晓鸟兽的语言,能成就如上辩才,当然就能教化一切众生了。

  教化众生的目的,是给一切众生大的安乐。大乐,这不是说世间的五欲之乐,也不是用美酒、香烟满足你的贪欲,换取你的信仰;所谓“悉以大乐”,乃是指能令九法界一切众生远离愚痴生死,出三界苦,证得涅槃的究竟大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