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第一讲里讲到过序分;从第二讲到第九讲的八大人觉,是正宗分;第十讲的总结,就算本经的流通分。
在总结的流通分里,经文的文字虽然比前面的每一觉的经文还要多,但大都已经讲过了,这段总结的经文,就是不讲,也可以一目了然。
不过,有些话在前面还没有说过,我们不妨再提出来谈谈。
本经的内容,我们仔细的推敲,就是在讲说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必修的行门,六波罗蜜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言。在经文里,好像没有直接讲到忍辱、禅定二波罗蜜,其实六波罗蜜是不可分的,六波罗蜜的精神是连贯的。我们从总结的经文看来,就是包含了六波罗蜜。
在经文里有一句“修心圣道”,这圣道指的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圣道中的正定,就是六波罗蜜中的禅定波罗蜜。至于忍辱,我们常听到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知足与忍辱就是安乐法门。经文里讲:“舍离五欲”、“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不能忍辱的人,焉能做到?
在经里强调,精进行道要慈悲修慧,六波罗蜜中以智慧最重要,佛陀为一切众生母,智慧为一切诸佛母,“五度(波罗蜜译曰度)为足,智慧为目”,人虽有脚行路,但若无眼睛,前途就危险重重。六波罗蜜中,布施、忍辱等是世间亦有的善行,但世间的布施,有为同情怜愍而布施的,有为沽名钓誉而布施的,有为希望报答而布施的,这样的布施,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不能照见三轮体空,只能算作世间有为的善行,而不能说是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
没有智慧,一切佛法都成了世间法,所以菩萨发心学道,了生死、度众生,无论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精进也好,智慧是最要紧的。有了智慧,再能精进、行道、慈悲,就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了。
法身船是指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真如佛性,众生虽在六道生死中轮回,但最后人人都能得度,不致永远沉沦,就是因为我们有个法身船可乘。
众生虽然有个法身船可乘,但众生毕竟是在苦海中飘泊着,还没有能脱离苦海,登上涅槃的彼岸。
涅槃,中国人都将其误会为死的意思,实在是大错特错的事!涅槃,是万德圆满,功德庄严的意思!涅槃,是由动乱归于寂静的意思,没有生死、没有烦恼,完完全全解脱才是涅槃!
涅槃和生死是相对待的,在佛法里把生死比做此岸,把不生不死的涅槃比做彼岸。在此岸受生死的众生,无常苦迫,忧悲烦恼;在彼岸得度(涅槃)的圣者,常乐我净,安稳自在。涅槃的境界让人向往、追求,众生若能驾上佛法的慈航(乘法身船),就可以到达涅槃的彼岸了。
像这样涅槃的思想,看起来好像是出世的思想,以为这是逃避世间,逃避现实的,其实,菩萨涅槃以后,还要“复还生死,度脱众生”的。慈航法师的遗偈说:“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菩萨求证涅槃,不是逃走,而是先完成自己的所学,然后再倒驾慈航,在生死海中度脱众生。
念佛的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也不是不要世间,而是先求得阿鞞跋致(不退转),然后乘愿再来,广度众生。如果众生未度,自己一人就想永远逃走,那不是菩萨的究竟涅槃,而是小乘的行为。
菩萨涅槃以后,再到人间来受生死,就应该把此经“以前”所讲“八”条“事”理,“开导一切”,“令诸众生”,也“觉”悟到“生死”的“苦海”,欢喜“舍”弃“离”开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修心”守“圣道”。
说起“修心”,一般人都不注意,平常只贪求眼耳鼻舌身的享受,对于“心”,总是放在旁边不管。一个人,眼贪美丽的色相,耳贪宛转的声音,鼻贪芬芳的香气,舌贪可口的味觉,身贪适意的触乐,一旦大限来到,眼不能看色,耳不能听声,鼻不能嗅味,身不能感触,到那时心就会慌乱,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就是指平时没有修心的人而言。
昔有大富之人,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位夫人,最宠爱的就是第四夫人,终日恩恩爱爱,从不离开;其次是三夫人,也有很大魅力,使这富翁相会欢喜,别离忧愁;再其次是二夫人,当初在穷困的时候,很是相爱,但到了富贵时就渐渐忘记;最不为富翁关心的还是原配夫人,这位富翁对大夫人,给使作务,从未护视。可是,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病,临终前,他向最心爱的四夫人说道:
“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能和你离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寂寞,财产妻儿虽多,一个也带不走,我请求你陪我一道死好吗?”
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
“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陪你死?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唉!”富翁叹了一口气。
过了一会儿,富翁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乃照对四夫人讲过的要求,再向三夫人提出。
三夫人一听,吓得只是发抖,连忙道:
“这怎么可能?我的年纪这么轻,你去世了,我还可再改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唉!”富翁只得又叹了一口气,摆摆手,叫三夫人退去。
三夫人走后,富翁把二夫人叫来,说明他一个人死去太不甘心,希望二夫人能够陪他一同死。
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道:
“不能!不能!我怎么能陪你死呢?四夫人和三夫人什么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顾家就跟你去死呀!为了夫妻的感情,你死后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
“唉!”富翁无可奈何的又是一声感叹。
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平时最不关心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对大夫人说道:
“大夫人!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但我现在一个人死去,在阴曹地府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陪我一道儿死吗?”
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庄重的回答道:
“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们,怎么还好活着,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较好。”
“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死?”富翁像是很意外的问大夫人,并继续感叹地说道:“唉!过去我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把你一直像忘了似的。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们忘恩负义,当我要死的时候,却那么狠心的和我离开,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有重视的你,反倒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为什么不早些对你好呢?”
富翁说完,和大夫人一起拥抱着死去了。
这是佛经中一段很精彩很有意义的故事,这故事要说明的是什么?原来,故事中最受爱护的四夫人,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爱把自己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轻,但美丽年轻对我们的未来并没有帮助;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是会喜离忧的财富,当人到了死去的时候,再多的财富也要让给别人;要照顾家庭的二夫人,指的是那些穷困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当人去世时,顶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而从未护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在生时不知道修持,只知道贪求五欲,到死时,才知道五欲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是此意。
“修心圣道”的修心,我们要特别重视,把谄曲、虚伪、瞋恨、贪欲的心一起去除,尤其已发心修道的人,修心最要紧!《佛遗教经》说:“宜其端心,质直为本。”《维摩经》也说:“直心是道场。”一个人能把心净化了,能把心识转成智慧,那就是佛道成就的时候了。
现在总结本经说明如下:前面所讲的八事,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和一切菩萨办解脱生死、广度众生大事的人所应该觉悟知道的。菩萨乘着真如法身的船,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然后再回入娑婆到此世界来受生死,度脱苦海中的众生。并且要把前面讲说的八事,开导一切众生,令他们也觉悟到生死是苦,舍离虚假不实的五欲之乐,修心完成八种圣人之道。假若跟随佛陀学习的弟子能诵此八事,并将之记在心中,就能获得很大的利益,可以于每日生活举止动念间,灭除无量的罪业,精勤修持到达佛果菩提,成就正觉,永断生死的苦恼,常住于清净解脱涅槃的快乐!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