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字世高。《高僧传》卷一有传。世高本为安息(今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一带)国王正后太子,幼年以孝闻名,聪颖好学。《高僧传》称其喜学外国典籍,并精通七曜五行,深明医术,功能特异,能听懂鸟兽之声。相传有一次和同伴同行,见群燕飞过,吱喳不停,便对同伴说:「燕儿们说送食的该来了。」过了一会,果然见有群燕叼食而来。因此,英名早已远播安息及邻近国家。
安世高本是在家修行者,但严守戒律。后父王故去,本应继承王位,但深感人生苦空,守丧期满,即让国位与叔,出家修持佛法。遂遍游各国,于东汉桓帝建和初年(公元一四七年)辗转来到中国洛阳,后历游江南的豫章、浔阳、会稽等地,在中国又留下一路的神奇传说。
安世高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到中国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相当时期,在社会各阶层均有信奉佛法者,自然也就有了进一步修习佛法的要求。而先前仅有的《四十二章经》无法满足修习者的具体需求。因此,安世高陆续译出许多佛经,在华活动约三十年。晚年踪迹不详。
安世高所译佛经,因当时没有记载,至晋代道安编纂《众经目录》,载世高所译经典共三十五部、四十一卷,另有失传的译本共十三部十三卷。而据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载其译经则多达一百七十六种之多,后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加以删除,尚剩九十五部。《八大人觉经》即依《开元录》定为安世高译,历代亦依此说入藏。
安世高的汉译佛典,基本上属于部派佛教的上座系统,重点传译了佛教的禅数学。关于禅学集中体现在《大安般守意经》中。三国吴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中将其主旨概括为「四禅六事」,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安般守意,实际上就是用数息的方法将浮躁不安的心境平定下来,至一定阶段则会产生各种神通。这本属小乘修习之法,但由于此法同当时黄老学派及神仙家之「食气」、「导养」、「守一」等法有相似之处,更因在其译文中有「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为清净无为也。」等说法,使得其禅法与当时流行的黄老学、神仙术很接近。
关于数法,安世高选译了《五法经》、《七法经》、《十二因缘经》、《十四意经》、《阿毗昙五法经》、《阿昆昙九十八结经》等经论,并随译随注,使当时人们对于佛家数法有了较明晰的认识。
在译经风格方面,安世高的译法注重直译,不修饰、不铺张,有的地方过分拘泥于原本结构,多有颠倒重复之处,加之随译随注,经注连书,常常会出现许多令人费解之处。但安世高的译经毕竟给中国的佛经翻译开辟了一条道路。作为系统翻译佛经的第一人,自他而后,中国的佛经翻译始终沿着同时代语法、文体、词汇均不类的路子前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安世高的另一贡献,就是为中国本上的佛教事业培养了首批人才。跟他学禅法的著名学人就有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等。后来东吴康僧会从陈慧处受学,帮其注解《安般守意经》并集《六度集经》;在<禅度>里,对其止观学说作了提纲式的叙述。在数法中,严佛调受其启发,就《沙弥十慧》引经解说,作成章句,并随康僧会辑《六度集经》,也对毗昙学做了可观的整理。
晋代的道安亦从安世高处受益甚多。在禅法方面,那时竺法护所译全本僧伽罗剎的《修行道地经》、大部《阿含经》也陆续译出,使得道安对安世高所译的禅法的理解更为深刻,也给予极大关注。道安对这些译本一一做了注解并加序文,现知的有《大地道经注》等七种。而在数法方面,道安藉新译《毗昙》之助,更加认识了安世高在数法翻译上的业绩,注释了《阿毗昙九十八结经》,并认为此经乃毗昙要义所在。道安还模仿《十慧章句》等,从各经中抄集十法,加以解说,题名《十法句义经》。
由上可知,安世高的译经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在后世依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八大人觉经》,历来均题安世高译。由于安世高所译经典侧重于禅法和数法,语言又极晦涩;而此经大小乘均摄,且语言简洁明快,故一般认为是后世伪托。但安世高来华之际,正是大乘佛教兴起的初期。安世高又游历诸国,说其精于毗昙,并不是说他对其他学说,包括大乘学说一无所知。做为部派佛教上座部传承的法师,他的思想也已不像传统的上座部那样保守(他自觉地迎合中土传统文化即说明了这一点),况此时大乘思想已逐渐东传(支娄迦谶弘扬大乘只是他故去后一、二十年间的事情,满足一部分士子和信徒的要求就大乘思想略加介绍也完全有可能。况且此经并未就大乘思想展开论述,其形式又同数法有闇合之处,语言风格也相距不大。故言此经乃为安世高所译,是中国佛教从小乘佛教转向大乘教法的先声,也未尝不可。
八大人觉经 经典
译文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
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我」的存在;世间事物的生灭和变异并没有主宰,而是人们由于愚痴所引起的妄见。人们遭受污染的心是所有罪恶的根源,而以「四大」和合的人身,则是所有罪恶的承担者。只有做这样的观想,才能逐渐摆脱业报轮回,远离生死,永住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第二种智慧:要知晓欲望越大,苦恼也就越多。人的生死轮回、疲劳不堪,都是由贪欲而起;人如果能做到将欲望降到最低限度,与世无争,就能做到轻松自在,身心健康。
第三种智慧:要懂得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只会一心追求得到的更多,导致罪恶不断地积累增长;菩萨绝对不是这样;他们经常感到知足,安于物质生活的贫穷,只是一心追求智能的增长。
第四种智慧:要警惕懈怠放逸,会使人坠落地狱。应当时时刻刻勇猛精进,毫不松懈地破除各种烦恼恶贼,降伏烦恼、五蕴、死、他化自在天子等四种魔的缠扰,拯救自己免受五蕴系缚之苦。
第五种智慧:要明白愚昧无知导致此生死轮回。菩萨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多学知识,使自己的智能不断增长,并成就无碍的辩才,用来教化世间所有的众生,使他们都能享受到佛法至高无上的快乐。
第六种智慧:要知道物质生活贫苦的人常自艾自怨,因此便会无端地和罪恶结缘;菩萨布施的时候,于有积怨和情同义笃的人是平等对待的,他们不会理会布施对象是和他有过怨隙的人,也不会对恶人产生反感。
第七种智慧:要当心过多地贪求感官的刺激的祸害。即使是在家俗人,也不要沾染世俗享乐的坏毛病。要常念并敬佩那些身披袈裟、手持瓦钵和法器志愿出家的人,他们纯洁无瑕地遵守戒律和佛法,道德高尚,境界深远,对世间一切均持有慈悲心。
第八种智慧:必须明白生死轮回就像猛火烧身,永无止境地遭受无边苦海。所以应该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甘愿替众生受无止境的苦,使得众生享受真正究竟的无边快乐。
以上所说的八件事,是佛、菩萨已经明白的了,他们以勇猛精进、义无返顾之心修行佛法,怀着一颗大慈大悲的心而增长智慧,借助佛的无上功德和无边法力,到达那至高无上涅槃境界;随后又回到这生死轮回、苦海无边的人世间,来教化、度脱众生同到光明彼岸。以上所说的八种智慧,可以开导所有种族、阶层的人们乃至含有灵性的生物,使得一切有情之物,知道生死轮回的痛苦,抛弃刺激人们感官的各种欲望,走上修行佛法、摆脱轮回的光明坦途。
做为佛门弟子,如果时时刻刻诵记这八种智慧并认真奉行,就会在实践中渐渐灭除无边罪业,进入觉悟的境界,迅速证得正果,永远断除生死轮回,常住那清净快乐的涅槃彼岸。
原典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①,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②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③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念三衣④瓶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⑤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注释
①四魔:指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及他化自在天魔。
②「怨」 ,《大正藏》本原作「冤」。
③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
④三衣:乃比丘随身之物。在比丘六物中特别重要者有安陀会、□多罗僧、僧伽梨等三种僧衣。
⑤梵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
八大人觉经 解说
《八大人觉经》,讲述佛门弟子所应具备的八种佛法智慧。
「觉」在梵语中称作菩提(Bodhi),有觉察和觉悟二义。觉察是指察知恶事,而觉悟则是指察知恶事,而觉悟则是指开悟佛法真理。修行佛法、拥有佛法智慧的人,都是应该具备经中所言「八大人觉」的人。
就修行过程和所达到的智慧境界来讲,觉察和觉悟应该是同时具备的;但从逻辑顺序来讲,觉察,即察知到世间无常、人生是苦,应是觉悟,即领会佛法真谛的前提,只有觉察到世间的虚幻苦空,才能走向光明的佛法真理之路。
譬如说,我们谈及佛法的「四谛」观,首先言及的是苦谛,令世人觉察到人世间受众苦威逼,随后引导众生观察苦之来源的集谛。苦谛、集谛即是觉察世间诸苦现象及其来源的认识过程,但仅有此过程无法构成完整的「觉」,达到开悟佛法真理的境界。例如,许多人从生活经历、甚至直接从佛经中知晓人生之苦恶,并进而也明白此苦之来源,但并不能灭除人生之苦,求得开悟解脱;不肯抛却世俗享受,甘受轮回、地狱之苦。
因此,仅管从逻辑上讲,觉察是觉悟的前提,觉悟是觉察的必然结果;但从佛法实践的角度讲,觉察和觉悟均是佛法智慧(觉)之不可割裂的整体。有了觉察,才可能真正的觉悟,而有了觉悟,也就能更深刻地觉察。而整个过程也只能在修习佛法中不断深入。
如果说有些人,自称对佛法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却从不修行实践,那就只能说他们仅有虚假的觉察,更谈下上觉悟,指望他们救度众生,就好比一群落入大海之中的人,希望他们划着已经漏气的橡皮艇去救大家到彼岸一样,只能是欺己诳人,濒临灭顶之灾。惟有经过艰苦的精勤修习,才能掌握佛法真理,才能称做是达到佛法智慧——「觉」的人。
本经言简意赅,大小乘均摄,仅六百余言,便将佛法智慧做了简要而又广博的概括,实为佛典精品。
经中所言佛门弟子八大智慧分别为:一、世间无常觉,二、多欲为苦觉,三、心无厌足觉,四、懈怠坠落觉,五、愚痴生死觉,六、贫苦多怨觉,七、五欲过患觉,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从每一觉的阐述顺序看,均由「反」到「正」,即先觉察世人的迷惑邪见、世间诸苦之所在;然后觉悟佛法之正行正见,对治诸迷惑邪见。从翻译风格来看,尚没有后世诸经经首之「如是我闻」和经末之「流通分」,且四字成句,确系佛经早期译典,与安世高所译其它经典相类,当为后汉安公所译无疑。
通观全经,虽未有安公所译毗昙类诸经对「四禅」、「 三十七道品」等修行方法的详细展开论述,然其修行次第、智慧阶梯均条理井然:从觉察的角度讲,先言悟世间无常,后知多欲为苦、心无厌足而至懈怠坠落。此前四觉乃觉世觉己,其所觉悟,亦是救己为要。及至第五觉起,觉察视野由己及人,乃至世间有情;其所觉悟之境界也由救己求得解脱,转而发大乘心,以拯救众生为己任。
须知此为佛法一大原则:惟有自己求得解脱,方才以大慈大悲之心救世人出诸苦海;如果自身尚未出离苦痛火坑,又岂能度脱他人?
今人多有谤小乘者,以之为非佛说法,动辄以智慧高深、境界悠远欺诳世人,乃至轻戒慢众。孰不知大小乘均为我佛世尊无诳之语、救世之法,只因因缘不同、众生根器有别而各为说法?我佛世尊尚能对众弟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我等身处末法之时,况当今之世,随物质生活的发达,人们的欲望更加膨胀,作为佛门弟子,更有责任警醒世人,宏扬佛法真理,认真遵循佛法戒律,不可再做发大乘愿、为小乘行的无所作为之举。佛法的光辉在此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界更加光彩夺目,这也是宏扬佛法、使之走向世界的最佳时机。佛门弟子更需精勤努力。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解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