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二讲 佛教的世间观

第二讲 佛教世间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是《八大人觉经》说明修学菩萨道、办了生脱死事业的人,应有的第一觉悟。

  在这一段经文里,也可以说,就是总指佛教的“世间观”。

  经文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的是“无常观”,“四大苦空”说的是“苦空观”,“五阴无我”说的是“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说的是“不净观”,我先来讲说“世间的无常观”。

  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

  所谓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间是“宙”。我人生存在这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之中,实有对世间认识的必要。

  世间,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我们不知道世间是无常的,而引发对世间错误的认识,把世间的一切执为实有,贪恋、执着,但谁又能战胜无常呢?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智度论》也说:“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世间上的富贵荣华,固然像是三更大梦,就是我们每天盥洗珍惜的身体,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世间、身体、心理都在活动,都在变化,都在不停的迁流,“桑田沧海、沧海桑田”,这世间上的一切,哪一样有永恒性?哪一样有实在性?

  “无常”就是世间的真实,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间既是无常的,国土是危脆的当然不用再说。国土不安曰“危”,不实曰“脆”,别项不说,就拿台湾及日本的地震来说,每一次大地震,财产的损失,生命的死亡,都难以数计,像这样的国土不就是危脆的吗?

  我们把世间的无常观解说清楚了,现在再解说四大的苦空观。

  我们常听到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也会说一句“四大皆空”的话,不过这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误解的“酒色财气”叫四大,不是说一个人不贪酒色财气,就叫做四大皆空了。其实,四大苦空,是佛教对世界本质上的说明。

  所谓“四大”,就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原素,大至世界、人生,小至一花一草,莫不由四大种的原素结合而成的。这四大原素就是地、水、火、风。地是以坚硬为性,水是以潮湿为性,火是以温暖为性,风是以流动为性。宇宙间的森罗万象,哪一项不是仰赖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所结合而成的?拿人来说,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溺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那就要病了,甚至四大分散,那就是死亡了。人是如此,花草也是如此,比方说,一朵花的成长,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要有适宜的“水”分,要有温暖如“火”的阳光,要有流动的空气和徐“风”,若是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成长开放了。

  以四大原素和合的我人身体,为什么要说是苦空的呢?哲学家老聃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我人的身体,实在就是众苦积聚而成,在我们的心里上有贪瞋痴烦恼的痛苦,在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爱别离的痛苦,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在世间上有风灾、水灾、震灾、兵灾等等的痛苦。苦,紧紧跟随着我们;苦,紧紧的控制着我们,我们就是在苦中讨生活

  有些人常听到佛教说苦呀苦呀的话,以为学佛就是学吃苦的,或者学佛就非要受苦不可。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佛教是快乐幸福之教,我们是为了离苦得乐才信奉佛教。

  信奉佛教的人,应该先要认识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乐。如果在苦中不以为苦,或是在苦中还以为是乐,这样的人,怎么肯修学佛法呢?

  知苦,就是入道之门。

  过去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中,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他俩辛苦经营生意,攒了不少积蓄,只是膝下犹虚,一个儿女也没有。东边拜,西边求,都未能如愿。年老的夫妇求子心切,想要知道无子的原因,但乡村之中,没有有道行的人可问。一天,有一个出家未久的人游方经过此地,老夫妇一见大喜,请他回去供养,饱餐以后,请他说法,求其开示无子的原因,这位出家未久尚不懂得说法的人,心中很焦急,他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

  老夫妇诚心诚意,跪在他的面前,俯伏于地,头也不抬。这位初出家的人心急如焚,因为自己是一个出家人,也不好说他不会说法,不懂这些道理,这时他忽然觉得做一个出家人真是很难,不觉就脱口说道:

  “真难呀!”

  跪在地上的老夫妇一听,这话说中了他们的心坎,他们觉得这句开示,真是至理名言,他俩为了求一个儿子,怎么也求不到,“真难呀!”这句话让他俩很有同感,赶紧又叩头如捣蒜的不住礼拜起来。

  这位初出家的人一看这对老夫妇如此虔诚,真没有办法可想,他如坐针毡,满身大汗直流,当他难受到极点的时候,不觉又脱口说道:

  “苦呀!”

  这句话在老夫妇听来,好像暮鼓晨钟,他俩觉得一点不错,自己这么大的年纪,连一个儿女都没有,苦呀!人生真苦呀!

  老夫妇听了深受感动,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起来,初出家的人一看,急得没有办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还是溜之大吉吧!这老夫妇哭了好久,再静聆开示,没有声音,抬头一看,出家师父已走了,他们觉得这一定是活佛现世,来指点他们迷津,使他们知道人生是苦,从此他俩成为佛法虔诚的奉行者,认真修道,他们终于解脱人生的枷锁了。

  知道苦,才知道求解脱;苦,也是学道的增上缘!

  把四大说为苦空观,这是因为四大所合成的有情生命,以及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幻而不实,在一切虚假之中,还要受着八苦交煎,所以说“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

  五阴是什么?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而言。

  色,是变碍的意思。因为有形的物体,都是变化无常而有所障碍的,物和物之间遇到有和合性的便相吸,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便坏。

  受,是领纳的意思。知道苦,叫苦受;知道乐,叫乐受;不苦不乐的时候,叫不苦不乐受。

  想,是取像的意思。攀缘外境,回忆往事,幻想将来,都是想。

  行,是造作的意思。由取像而有造作的行动,有时作善,有时作恶,这都是行的力量。

  识,是了别的意思。如眼能了别认识青黄白黑,耳能了别认识好恶音声,鼻能了别认识香臭之味,舌能了别认识酸甜苦辣,身能了别认识冷暖软硬。

  我人业报所集的色身,在时间之流中生生死死,就是这五阴之我。阴是遮盖的意思,色受想行识的五阴遮盖了我们本来面目的真如佛性,众生沉沦苦海就是执着这五阴之我为实有。

  五阴无我,就是《心经》里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指的就是五阴,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知道五阴无我的意思。

  现在五阴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实不过的,我们色心所合的身体,行动自如,要东就东,要西就西,所受的苦乐也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要说五阴无我呢?

  原来,五阴之我,不过是假因缘暂时的和合,不能常住,没有自体,所以说“无我”。

  一说到“无我”,大家总是很害怕,“无我”之声,像是一个空空的原子弹,要把有情所执的“我”炸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大家对这种大乘无我之理,怎不恐怖呢?

  其实,我们若不能照空虚妄的五阴之我,真心之我又怎么能显现呢?把虚妄的去除了,真实的就会显现出来。乌云消了,朗朗的晴空才会出现。

  就是学道多年的人,如不能了知五阴无我,仍然无法获得解脱,仍然会被世间的一切虚假所囚。

  宋朝时,有一位金山的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道场挤得满满的,这时官封大学士的苏东坡居士也光临听经,禅师对他打着禅风机语说道:

  “此间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也是一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听了以后回道:

  “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

  “学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为座,老僧有个问题,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请将玉带解下来留在此间永镇山门?”

  “好的!好的!请你问吧?”

  “佛法讲四大本空,五阴无我,请问学士以什么为座?”

  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带。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所收藏的苏东坡玉带,成了稀世价值连城的古物!

  本经说“五阴无我”,最好的解释还是本经的经文,为什么说“五阴无我”?因为“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前面我们曾讲过,我人身体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因缘离散也就“灭”了;有情的身心,在迁流不息的“变”化着,在昔此今彼的迁“异”着。这五蕴和合的我,是“虚”而不实的,是“伪”而不真的,不能自由,不能自在,“无”有“主”宰。

  讲过了世间的无常观、四大的苦空观、五阴的无我观,最后应该讲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

  良心!良心!虽然大家高叫着人要有良心,但没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那些身犯的奸淫,手犯的窃盗,口犯的恶言,主宰着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着硫酸,把自己曾经爱过的人浇毁得面目全非;亲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谈心的朋友分尸灭迹,这些惨绝人寰的罪恶,不就是导源于心吗?

  一个人因为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矇蔽了,私心的气焰高了,什么义理人情可以不讲,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在这个世间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会国家的战争,莫不由于私心的蛊惑!

  现在的社会,倡导科学的发明,鼓励艺术的进步,目的不外是增进人类的快乐幸福,但这仍然只是治标,因为科学、艺术并不能完全制止人类的犯罪,所以在科学、艺术之后,若能发扬佛教,用治本的方法,把每个人的良知发掘出来,去除造罪的私心之源,使心不攀缘外境,这才能使世界获得安宁和平,使人类获得真正福祉!

  世间的人,平常最爱的是美好的身体,最关心的是众多的财富,但到人生最后的时候,身体、财富却无法带走;人在生之日最不关心的是“心”,但到告别世间时,紧紧跟随我们而去的却是“心”!

  为身体享受忙碌的人多,为自心净化修持的人少,难怪世间的缺陷是如此之多!身体、财富不是我们的,心才是我们的主人翁!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恶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谓善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罢了。

  因为心易造恶,所以招感这有为的身形。假若易恶为善,虽有身体,当下就清净解脱了。

  能照上面说的道理观想、反省、察看,那就能逐渐脱离生死的苦海!所以第一觉悟的经文结尾说:“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上面所讲的是《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综合这一段经文是说,要学菩萨了生脱死、广度众生的人,第一应该觉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实在说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着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能懂得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维观察,就可以渐渐的远离生死众苦的轮回。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